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合集下载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目录 退出
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何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核心倡导作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 进知识分子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 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 认真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传播方式: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 2.广泛传播 (1)团队实践:以“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社团进行了广泛实践,但最终 失败。这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 造。 (2)三次论战:1919 年李大钊和胡适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 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分别 进行了论战。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 (3)学会宣传:1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 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 (1)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正式传播 (1)主要原因: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 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 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代表人物: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他歌颂十月革 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 年 5 月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 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
A.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B.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翻译马著 ⑤经常演讲 3、特点: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许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 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 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 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 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 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 著。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 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 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 克思主义者了。”
(3)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思想的转变
2、意马义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①原使理中和国中人国民革找命到救与国建救设民的的实理际论情武器况相结合,从 而②得为出中适国合共中产国党国的成情立的奠社定会了主思义想革基础命和建设道路。
【学习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
5、中国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的知 识分子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6、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探究:前期和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同:①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②领导人都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③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异: 性质:旧民主主义思文运动—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性质 领导: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
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代表人物:
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 主义 的鼻祖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018年第07期老年人史林一叶1848年,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划时代的著作———《共产党宣言》。

1899年,一个外国传教士在上海的《万国公报》上,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这个名字。

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梁启超和革命派的朱执信,都对马克思的学说做过零星的介绍。

但是,在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既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未为人们所重视,即使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少数知识分子,也仅将之作为西方的一个学术派别来看待。

1915年9月,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期,各种学说一时间涌入中国,这里面就有马克思主义。

正是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是后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一种通俗说法。

从总体上讲,这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

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良策,并由此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确实是十月革命之后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说,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就是一无所知,也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是从苏俄直接传入的。

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渠道是日本。

20世纪初,到日本留学的中国人很多。

留学人员出国的动机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为谋生计,有的则是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中,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董必武、李汉俊、陈望道等,都曾去日本留过学,在那里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法国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二条渠道。

赴法勤工俭学是当时的一股潮流,1919年至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达到1600人,他们中包括周恩来、蔡和老年人2018年第07期史林一叶1917年11月7日,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油画)森、蔡畅、向警予、陈毅、邓小平、李立三、王若飞、李维汉等。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一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迅速融入中国社会。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于19世纪中叶由欧洲传入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广泛的外国侵略和内忧外患的局面加剧了中国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先进思想,并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

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等,在不同的领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宣传。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这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期的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革命的实践探索早期包括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以及抗日战争等。

毛泽东等一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改革,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开放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代转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变革中经历了现代转型。

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和问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理论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受到了普遍关注和重视。

总结起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以来,中国历经磨难,国家处境愈加艰难。

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帮助中国从思想上摆脱封建王朝主导的老传统,走向现代化。

今天,我们正式以实际情况的角度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公认的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中国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而成功的历程。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思想依据之一。

由于中国当时社会大环境的特殊性,包括国家主权的丧失、社会制度和风俗的不断演变,加之国民大众的散沙化,中国不断遭受殖民和其他国家的掠夺。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剔除了束缚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枷锁。

二、马克思主义的推广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原因在于其哲学基础,即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相对真理,注重阶级斗争和革命实践,提倡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

这些理论体系在中国深受欢迎,成为了新代人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导引。

在17世纪,欧洲哲学家Hegel提出了辩证法的概念。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展了Hegel辩证法的理论,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活动对人的认识、行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种反潜台词形式的人的思想,世间万物及发展变化的量变极端引人注目。

由于这些理论对于人们的理解、思考和行动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播广泛。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自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锋利变化。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这就把马克思主义推广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中。

一个宽敞且动人心魄的公民群体正在成长,甚至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都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走向革命。

蒋介石政府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对立不断加剧。

它们的矛盾不仅由民族利益和意识形态问题引起,也由对中国社会制度革命方案的不同意见引起。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便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史自然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

当时,一些留学生在海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回国后开始把这些理论传播给其他人。

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跟他们所听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了解很少。

当时,中国苦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经济衰退,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有利的。

马克思主义刚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上。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之后的30年,马克思主义以不同形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许多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路线应用于革命运动,并取得了成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9年的中国革命,这次革命颠覆了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广泛使用,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几十年里,有很多人批评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

其中一部分人否定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部分,另一部分人则重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中国。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如何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些中国特殊的理论,比如毛泽东思想,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路线,以适应自己的国情。

而不是盲目地模仿马克思主义。

4.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这导致了社会思想的转变,许多人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而现代自由主义是未来的趋势。

然而,在近年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1)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⑥----队伍壮大。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⑦-----促进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意义(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主义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大增强了中国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1921年7月,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又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3.特点(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

从1918年-----⑧----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推动者。

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成立社团以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接近工人阶级,向工人阶级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⑨-----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

【点拨】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找到的救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

【知识梳理】答案:①尊孔复古逆流②政治民主③陈独秀、李大钊④民主和科学⑤器物⑥无产阶级⑦新文化运动⑧李大钊⑨五四运动【重点难点讲解】1.比较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朱执信: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单位:万人)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894年 1913年 1919年 1923-1927年 产业工人数
归纳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一,缺乏阶级基础。
第二,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三,缺乏实践效果。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 ⒈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它是指导无 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论体系。 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 阶级队伍壮大,他们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显示了 巨大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坚实 的阶级基础。 ⒊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侵 略与争霸的本性,通过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失败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鲜明对比, 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的良方。
(1)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想基础) (3)十月革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活 生生的现实。 (4)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幻想破灭、五四运动的爆 发及对苏俄的好感。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 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 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1)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 文章,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歌颂俄国 十月革命。 (2)1919年5月李大钊为发表《我的马 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较系统、完整的介绍,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 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次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与封建守旧势力 近代中国最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五次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新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现代两种不同发展 范式之间的正面交锋 新文化运动
我国现代三次思想大解放
1、内容:
1978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放拉开序幕 第一次思想大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是开创和引导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旗帜 (3)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5、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三个代表”思想
1、形成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
国际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 1927年)——萌芽阶段 代表作
内容
意义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对象的问题
(2)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初步形成阶段 代表作
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 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3)成熟:
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根本问题,标志着理论体系的成熟 十四大——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 全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将其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继承性与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 上提到“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 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3)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 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部分地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的一些要点。
(4)1912年孙中山在《社会主义派 别及其批评》中,称赞马克思“发阐 真理,不遗余力”。
(2)在唯物史观的论述中,瞿秋白同样也有不少精辟见解。
比如关于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的论述;关于历史发展中客观 规律与意志自由的论述;关于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非决定论的论述; 关于历史的自由与必然的论述;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等。
4、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阶段
毛泽东在长沙曾通过《湘江评论》和《新民学会》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继而创办文化书让和 俄罗斯研究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起了显著作用。
(1)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的 具体实践相联系的;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不能实行拿来 主义,照搬照用,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使其中国化,之后 用到实践中去
(2)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创立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毛泽东看来, (1)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民 族形式使之“中国化”。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 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2)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教条必须少唱,教条 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 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辩 证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吸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 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遗产在理论内容上进行了改 造,并且常常借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民间成语故事,以 及神话、寓言、谚语、俗语等来说明一些深刻的唯物 辩证法的道理。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答:一、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人。

1898年夏,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将英国人柯卡普撰写的《社会主义史》一书翻译成中文,题名《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

这是第一部系统讲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著作。

1899年初在《万国公报》上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中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只不过是在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的“夹带”而已,显然是西学东渐潮流中的附属品,不带任何的“阶级属性”和功利目的的。

在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梁启超。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最早介绍与评论。

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

马君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让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

苏俄政府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

苏俄政府曾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苏俄政府的对华态度与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压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使他们同情十月革命,在感情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

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指导意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经历了一系列阶段,不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衍化出丰富而复杂的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世纪末,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学生留学日本、欧洲,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思想。

其中,陈独秀等人通过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掀起了一波波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共产党所吸收并发扬光大。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等革命者不断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贯彻。

中国党和政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承和创新,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是一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篇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也将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以上就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情况,并探讨其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面临列强侵略、国家危机和封建社会的压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思想的探索,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最知名的是陈独秀,他在1915年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并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迅速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

党的先进理论不断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队伍,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初步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中国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中国政府倡导社会主义建设,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指导思想,积极推动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应用。

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为中国探索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全面解析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变革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公平,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平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国际视野。

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解决分配不平衡和社会差距问题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同时,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加贴近中国国情,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展开了深刻的影响与转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潮,经历了从接触、传播到独立创新的多个阶段。

本文将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深远影响。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传入。

变法派推崇西方现代文明,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选项。

然而,由于变法运动的失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了阻碍。

2. 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1919年的五四运动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工人运动逐渐崛起,开始积极寻求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途径,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原则。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的重要载体。

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并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的结合以革命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在长时间战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实现了中国的革命胜利。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显著影响和独特创新。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经历了多次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相互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路径。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影响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最早并非由梁启超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最早并非由梁启超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最早并非由梁启超传入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种是 1898年传入中国说,一种是1899年传入中国说,还有一种是 1902年传入中国说。

“‘文革’前,学术界普遍认为,1902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第18号上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首次将马克思(麦喀士)介绍给中国人;而在1987年以前,学界共同的看法是,1899年刊发在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第121期、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译、中国人蔡尔康撰文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首次将马克思的名字介绍到中国;1987年9月10日,陈铨亚在《光明日报》发表《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一文,提出马克思主义1898年传入中国说。

陈文认为,中国最早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文著作是“英人克卡扑(Kirkup)所著的《社会主义史》。

此书因广学会的著名人士李提摩太委托,由胡贻谷翻译,于1898年夏天在上海以《泰西民法志》之名交付广学会出版。

”陈铨亚的这一观点,后来被周子东等人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吸收,也被其他一些学者引用。

田子渝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综述》中提到:“由于资料的限制,在‘文革’前,我国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梁启超于1902年通过《新民丛报》第18号上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首次将马克思(麦喀士)介绍给中国人民。

现在有论者指出中国报刊上第一次出现马克思的名字是1898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委托中国人胡贻谷翻译,在上海广学会出版《泰西民法志》(原著为英国人克卡扑撰写的《社会主义史》第七章上)。

”以上说法均持之有故。

但是,唐宝林1998年4月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一文,对马克思主义1898年传入中国说提出质疑,“经笔者考证,此说可能有误”。

唐宝林经过认真考证后指出,《泰西民法志》实际出版于 1912年,是“宣统三年岁次辛亥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西历一千九百十二年上海广学会藏版”。

第25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25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 ②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代表人物:
梁启超: 较早介绍马克思,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
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梁启超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 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 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 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 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 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 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第25课
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 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试说明中的考点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线索
开 始 传 入
正 式 传 播
思 潮 竞 起
பைடு நூலகம்
广 泛 传 播
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条 件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鼓励激进革命 青年朱执信写《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 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上。文中在记述马 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 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 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
朱执信
3、 正式传播——李大钊
十月革命后 五四运动后 ⑴ 《庶民的胜利》 ⑵《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⑴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⑵ 开设课程介绍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 ① 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2、条件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4)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有计划地宣传马克 思主义
(1)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这些刊物深 受工人欢迎。
(2)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3. 影响
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 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初期
后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十月革命以后)
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合作1.探背究景:
马克无思产主阶义级传队入伍壮中大国,的工背人景运是动什需要么科?学理论 国内: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课堂练习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 ,不可抗拒的。”这种潮流是指
A.新文化运动 B.社会主义革命 C.实业救国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
国际: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过程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
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第一人
《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李大钊
2.过程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大大促进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
表 现:
(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 宣传马克思主义。 (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7年十月革命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萌芽。

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开始关注了解马克思主义,不过这时候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等开始著书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

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919年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打开了大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是代表人物,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2.通过创办学会、报刊、团体、翻译书籍等形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因此我在这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属于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三讲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与前两课内容“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发展历程。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和学习李大钊等人以天下为己任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基本史实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是是顺利实现这一课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这一课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点:由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抽象,不能很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时苦苦寻觅救国方案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一课的难点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三、说学情与学法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知道一些感性知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重要含义之一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我用图例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复习前两课的内容,我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中国人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是屡战屡败。

把最后一个问号打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这时我再抛出毛泽东的一段话,回答刚才学生心中的疑问,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导入新课后,我迅速抛出本课学习的中心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它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面临一个立即需要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欲望。

②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采取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并作适当的补充。

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理论,并在俄国取得了实践成功,近代中国人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失败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

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知识,也为后面先进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一个铺垫。

③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这部分知识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且难度不大,但结构相对松散,预测学生在阅读之后可能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所以我引入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李大钊三张图片,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教材后讲述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间的关联,帮学生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图片比文字更为直观、形象的特点,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解读图片上的历史的能力。

④对李大钊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责任感的一个契机。

我引入当时林伯渠称赞他的一首诗,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李大钊同当时中国许许多多探索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一样,为真理而奋斗不息,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⑤第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用同样的办法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后,把教学着重点放在“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预测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容易掌握,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辩论,我给学生提供了胡适和李大钊两人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之中的原文资料,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代表双方进行辨论。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首先要通过我提供的史料分析双方的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解读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有个性化的认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

同时,通过论辩,预测学生自己也能更充分地理解为什么当时知识分子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从而导入下一个教学内容。

⑥在辩论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堂探讨,孙中山说“马克思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

”而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最终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探讨,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

在这之后,再加入了几张共产主义者的人物图片,让学生对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有更感性和直观的认识。

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另一个影响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必修Ⅰ已学过,因此没必要再作过多的讲解,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导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六、板书设计
采用图例式板书,既能体现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又非常直观。

2006-07-20 人教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