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考察教学方案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汇总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一)冰雪覆盖的地区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并能够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
3. 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3.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方向判断。
2.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
教学准备:1. 地图和景观图片。
2. 相关资料和文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
2. 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二、探索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解释南极和北极的位置和特点。
2. 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3. 学生练习在地图上指出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三、研究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如极端寒冷的气温、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等。
2. 展示极地地区的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总结出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了解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10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作为科学考察的重要场所,介绍科学家在极地地区的研究工作。
2. 强调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人类活动对极地地区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极地地区的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极地地区。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地区的考察活动,如参观极地博物馆或观看极地动物展览。
2. 让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南极考察活动策划书3篇
南极考察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南极考察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探索南极,挑战极限”二、活动背景南极洲是地球上最神秘、最寒冷的地方之一,拥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本次南极考察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南极洲的地质、气候、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对人类探索自然、挑战极限的一次挑战。
三、活动目的1. 科学研究:通过对南极洲的考察,深入了解南极洲的地质、气候、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为人类探索自然、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 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的考察队进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3. 挑战自我: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和工作,挑战自我的极限,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五、活动地点南极洲六、活动人员科学家、探险家、记者、摄影师等七、活动内容1. 科学考察(1)地质考察:对南极洲的地质结构、地层、岩石等进行考察,了解南极洲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2)气候考察:对南极洲的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等进行考察,了解南极洲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生物考察:对南极洲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进行考察,了解南极洲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
2. 文化交流(1)与其他国家的考察队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考察经验和成果。
(2)参观南极洲的科学研究站,了解各国在南极洲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3)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各国的文化特色和艺术作品。
3. 挑战自我(1)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和工作,挑战自我的极限,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2)进行极地运动,如滑雪、冰上行走等,体验极地探险的乐趣。
(3)拍摄纪录片,记录活动的全过程,展示南极洲的美丽和神秘。
八、活动准备1. 物资准备(1)食品、药品、燃料等生活物资。
(2)科研设备、通讯设备、摄影设备等考察设备。
(3)极地服装、极地车辆等保障设备。
2. 人员准备(1)选拔优秀的科学家、探险家、记者、摄影师等人员。
(2)进行培训,提高人员的极地生存和工作能力。
初中地理听课极地教案
初中地理听课极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过程与方法: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掌握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判断极地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以及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
2. 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极地地区有哪些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2. 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分析极地气候的特点。
3. 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极地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读图练习(10分钟)1. 学生利用地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出极地地区的环境特点。
2. 学生练习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极地地区的简易地图,标注出极地地区的位置和主要特征。
2.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分组讨论、读图练习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极地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和资源等特点。
南极考察活动策划书3篇
南极考察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南极考察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南极是地球上最神秘和独特的地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科学资源和巨大的研究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南极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策划本次南极考察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对南极的地质、气候、生态等进行全面考察和数据收集。
2. 开展与气候变化、海洋科学等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
3. 促进国际间在南极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参与人员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专业考察团队。
五、活动准备1. 物资准备:包括专业的考察装备、防寒衣物、食品、药品、通讯设备等。
2. 知识培训:对参与人员进行南极环境、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
3. 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协调合作事宜。
六、活动内容1. 建立考察基地,开展长期观测和研究工作。
2. 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冰川、海洋、生物等的观测和采样。
3. 安装和维护科学监测仪器,确保数据的持续收集。
4. 与其他国家的考察团队进行交流与合作。
七、活动预算1. 交通费用:[具体金额]2. 物资采购费用:[具体金额]3. 人员费用:[具体金额]4. 其他费用:[具体金额]八、安全保障1. 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急救设备。
2. 严格遵守南极环境保护和安全规定。
3.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
九、活动成果2.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分享研究成果。
3. 将活动成果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
十、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南极条约和相关国际法规。
2. 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进行任何破坏性行为。
3. 确保团队成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篇二《南极考察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南极是地球上最神秘和独特的地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科学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南极的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我们计划组织一次南极考察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对南极的地质、气候、生态等进行全面的科学考察。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一、教案主题: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地理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关爱地球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极地地区的概念与地理位置教学重点:理解极地地区的定义、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经纬度范围。
2. 第二课时: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学重点: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极端低温、干燥等。
教学难点:理解极地气候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
教学难点:认识到极地地区资源开发的挑战与矛盾。
4. 第四课时: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教学重点:掌握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如科学考察、捕鲸等。
教学难点:分析极地地区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
5. 第五课时: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极地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各种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地图、视频等,增强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直观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空间观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极地地区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对极地地区问题的思考。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极地地区的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第六课时:南极洲的自然环境教学重点:掌握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质构造等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南极洲的冰川形成、冰盖运动等地质现象。
七、第七课时: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与利用教学重点:了解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油气、矿产等,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2)掌握极地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及其生活习性;(3)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通过实例,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通过讨论,探讨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对未知领域的探究;(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同探讨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过程及意义。
1. 教具:地图、图片、视频、课件等;2.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3. 参考资料:关于极地地区的书籍、论文、新闻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新闻和现象,引发兴趣;(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让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3. 课堂讲解:(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3)讲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
4. 实例分析:(1)分析极地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及其生活习性;(2)分析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案例。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2)引导学生探讨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保护的意义。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及人类的责任。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极地地区的地图,标注出主要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2. 写一篇短文,介绍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及人类对其的保护措施;3. 调查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与同学分享收获。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幼儿园北极探险教案认识极地的神秘世界的趣味实践
幼儿园北极探险教案认识极地的神秘世界的趣味实践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极的位置及极地的特点。
2.了解北极动植物的特点。
3.培养幼儿对北极的兴趣和好奇心。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北极的位置及特点。
2.北极的动植物。
三、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电子地球仪等。
2.幼儿园操场、教室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出示图片或电子地球仪,向幼儿介绍北极的位置,并询问幼儿对北极的了解。
2.学习(20分钟)a.老师向幼儿介绍北极的特点,如长时间的白天或黑夜、极度低温等,并通过图片或视频来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
b.老师向幼儿介绍北极的动植物,如北极熊、海豹、企鹅、极地兔等,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它们的外貌和习性。
3.实践活动(30分钟)a.按小组分配任务,让幼儿到操场上用粉笔画出北极地图。
b.给每个小组发放动物卡片,让幼儿分组,根据卡片上的描述找出对应的动物,并将卡片放在地图上的合适位置。
c.老师在地图上打上"北极地"的标志,让幼儿一起观察,通过触摸和描述的方式了解地图上的北极。
d.让幼儿试着用棉球和白色笔在黑纸上画出北极熊或其他北极动物的形状,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4.总结(10分钟)老师带领幼儿回顾整个活动内容,让幼儿总结他们对北极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鼓励幼儿向家长分享今天的经历和学到的知识。
五、教学延伸:1.可以通过故事、书籍、音乐、手工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北极的了解。
2.可以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北极的纪录片,让幼儿通过图像和声音进一步感受北极的神秘世界。
3.可以利用自然科学角色扮演,让幼儿分别扮演北极动植物,展示它们的特点和行为。
总结:通过这次北极探险的活动,幼儿对北极的位置、特点和动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这次趣味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极地地区教案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2. 探索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幅极地地区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描述这个地方的特点。
2. 提问:你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你对这个地方有了解吗?知识探索: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并记录下来。
4.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发现和了解。
5. 教师补充: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并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辅助说明。
资源探索:6.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网络或图书馆调研,了解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问题。
7. 学生分享:学生将自己的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并向全班分享。
讨论与总结:8.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何如此特殊?b. 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有哪些?为什么需要保护?c.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9.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保护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自身做起。
拓展活动:10.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并制作海报或展板展示给全班。
作业: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极地地区为主题,写一篇关于保护极地地区的短文。
教案评估:12. 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讨论和作业等形式,对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保护意识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教案延伸:1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了解极地地区,培养他们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小组讨论、资源调研和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 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差异。
4.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 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1.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两极地区的特点。
2. 使用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景观图片,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 运用读图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气温图表和地形图,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4. 总结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特点。
2. 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和气候条件。
2.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南极或北极)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所选地区的环境特点。
3. 各组分享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读图分析(10分钟)1. 学生通过观察气温图表,分析两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和周围环境。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学生总结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和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环境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保护极地地区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的建设情况。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教案:极地地区的特点与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地区的位置和特点;2.了解极地地区的气候和动植物资源;3.了解极地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极地地区的特点与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请学生辨认并指出地图上的两个极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极地地区的特点:寒冷的气候、干燥的土地、冰雪覆盖、植被稀少等。
2.学习(30分钟)(1)极地地区的位置教师出示地球的半球仪,引导学生找出北极和南极的位置,并指出它们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
(2)极地地区的气候教师用图片展示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冷、干燥、多风等。
并解释极地地区的气候原因:地理位置接近地球两极,太阳光射线入射角度小,能量被大气层反射和散射,导致气温极低。
(3)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教师出示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图片,介绍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
例如北极熊、企鹅、海豹等动物,以及苔藓、冰藻等植物。
带领学生探讨动植物如何适应极地地区的环境。
(4)极地地区的居住条件教师介绍极地地区的居住条件:资源贫乏、生活困难、交通不便。
例如,在南极洲,只有科学家和探险者会去,并且只能在夏季进行。
3.操练(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北极或南极),讨论并设计一个适应该地区的生活方案。
考虑到气候、食物、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2)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与评论。
4.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极地地区的特点与影响。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极地地区的文章,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极地地区特点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创造力。
并通过学生的作业,进一步评价学生对极地地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3)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其成因。
(3)搜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极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3.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资料。
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的资料。
3. 人类活动在极地地区的实例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Step 3:课堂讲解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极地地区的地貌和生物特点。
Step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分享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Step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极地资源的意识。
Step 6: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特点,搜集和分享资料,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保护极地资源的重要性。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3)了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通过实例,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保护措施;(3)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成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保护措施;3. 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成果。
三、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2. 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2. 实例和资料;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保护措施,如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北极熊的保护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特点、自然资源和保护措施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他们的观点表达。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极地地区主题的探究活动,如制作展板、举办讲座等。
2.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组织或科研项目,提高他们对极地地区保护的实际行动。
八、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片库:提供多种极地地区的地图和图片,以便于教学演示和学生的观察。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气候;(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了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利用资料和数据,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3)采用案例分析法,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4)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2. 教学难点:(1)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意义及成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极地地区相关地图和图片;(2)极地地区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的资料和数据;(3)极地地区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案例;(4)小组讨论记录表。
2. 教学环境:(1)教室环境布置,突出极地地区主题;(2)多媒体设备准备,用于展示极地地区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极地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极地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极地地区的知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讲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及人类活动;(3)讲解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极地地区保护意义及我国在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的案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幼儿园中班探究极地生态教案
幼儿园中班探究极地生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极地生态、了解极地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和特征,培养幼儿对于极地生态的好奇心和兴趣。
2.锻炼幼儿动手能力,通过手工制作认识极地生态和生物的特征。
3.通过读绘本感受北极、南极等极地截然不同的环境,了解日常生活与极地环境的差异性和尊重极地生态。
4.探究极地生态概念的内在含义,通过灵感游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幼儿的极地认识。
二、教学内容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极地生态和极地的动植物呢!为了让大家更好、更直观地认识极地生态,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学习:1.认识极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了解极地动植物的特征。
3.制作极地生物手工。
4.感受和体验北极、南极生态。
三、教学过程1.认识极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为了让同学们更快、更好的了解极地动植物,我们将制作出一个精美的宝盒,包括一些能够表示极地环境特征的元素,如冰山、极地光线、海豹等。
我们将采用以下步骤制作该宝盒:(1)准备各种颜色的卡纸和画笔、碎布、海绵、丝带、棉花。
(2)根据准备好的模板,来剪出形状各异的极地元素。
(3)利用手中的各种材料,装饰出自己的极地元素。
(4)我们变身为环保小卫士,用剩余的材料制作出可回收的、绿色的宝盒。
通过这个环节的制作和排版,可以加深幼儿对于极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的认知。
2.了解极地动植物的特征为了让幼儿对于极地动植物的特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将利用绘本的方式,给学生一些常见的且幼儿易于理解的动植物的特征。
(1)宝宝们一起来涂色小企鹅吧,我们要让它们看上去白白胖胖的,每一只企鹅的翅膀都是黑黑的。
哦,不对,它们的耳朵和嘴巴也是黑色的啦!让企鹅看起来更可爱的是,它们的脸上三条小黑线!(2)我们现在来讲讲北极熊,北极熊是白色的,非常强壮,其根据季节和食物的变化,它们的体重会有很大的波动,而它们得那双酷似垃圾桶盖子的小耳朵只有十几厘米大,它们可以听到很远的距离。
(3)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水獭。
幼儿园中班探究极地生态教案
幼儿园中班探究极地生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极地生态的特征和重要性。
2.了解极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3.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图片、幻灯片、教案、实验材料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极地地理图和动物图片,激发幼儿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极地?有哪些动物生活在极地地区?2. 讲解(15分钟)•通过幻灯片,向幼儿们介绍极地的特征和重要性,例如:极地地区极寒,白天夜晚时间长短不同,冰雪覆盖等。
•基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简单解释极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3. 观察实验(30分钟)•分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手镜、盐、碗以及冰块。
•引导幼儿观察冰块的特点,并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可以使冰块融化得更快?为什么?•让每个小组用盐撒在一个冰块上,不撒盐的冰块作为对照组。
观察并记录结果。
•提问:你们觉得为什么撒盐的冰块会融化得更快?4. 讨论(15分钟)•鼓励幼儿们讨论,并引导他们总结观察实验的结果:盐对冰的融化速度有什么影响?•引导幼儿们联系到极地地区的情况,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北极和南极的冰山逐渐消融?5. 制作冰山模型(30分钟)•给每个小组分发纸板、涂料、画笔、剪刀、胶水等材料。
•引导幼儿们用纸板剪裁出冰山的形状,并使用涂料和画笔将其上色。
•通过幼儿间相互交流,让他们了解冰山只有一小部分在水面上,大部分隐藏在水下。
6. 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实验结果。
•强调极地生态的重要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冰山模型等活动,锻炼了幼儿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也引导幼儿们认识到极地生态的特征和重要性,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互动环节,激发幼儿们的思考和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考察教学方案
内容点析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
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
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另外,
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2.对图10.1和图10.2的判读。
两幅图均为极投影图,这种地图在其他的章节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两图的判读,提高对这种图的识别、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这种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能力。
活动中的问题3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学生的作用。
教师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详见教学建议)。
教材将两图放在一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便于学生对比两个地区的情况,如海陆分布的状况。
而这些也为后面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南极高,人们对南极的考察多于北极,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3.关于南极的自然环境。
南极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气温低、降
水少、风力强。
教材通过两个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的认识,同时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高度地概括了南极气候环境的主要特征。
在这里需要给老师们明确几个问题。
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极本身陆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
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
②南极之所以成为世界的“冷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 350米);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③“白色沙漠”说明南极降水相当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第二,南极上陆地面
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第三,常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
④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相比风力更大?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
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
生非常强烈的低气压中心,会造成比北极更大的气压梯度力,所以南极会有“风库”之称。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更多的例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可以被南极的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
4.将生物资源直接放到自然环境的后面,而没有与其他资源一起介绍,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为了突出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的生物造成的影响;第二,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是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本身就是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5.图10.3和图10.4使学生能够了解两极地区在景观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代表性
动物,并通过文字体会这些动物对极地地区特殊环境是如何适应的,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6.教材通过两则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南极建设的两个考察站。
同时,在活动中又提出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时间问题的提出,便于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
7.教材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放到标题“科学考察的宝地”下,更突出了这些资
源的科学价值。
在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当中,有的是由于其他地区日益缺乏而显得更加珍贵,但对人类意义更大的应该说是原始的自然环境,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极地地区
之所以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它们的特殊位置。
特殊的位置
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得那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
正是因为极地地区具有这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所以人们
应该合理地利用,并且保护好“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因此,从逻辑关系上看,
这一标题既是上一标题的结果,也是下一个标题的原因。
8.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
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9.图10.6以其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活动的第2题中秦大河的那段话,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
10.阅读材料“穿越南极”,通过对人类的一次穿越南极活动的描述,使学生加深
了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11.对日本捕鲸的报道引出了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主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间的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定,教材107页的那段课文,使学生了解到国际间对此做出的工作,以及我国对此问题的态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是个人的行为,教材通过108页的阅读材料介绍南极考察队员的环保行为,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较为重要
极地科学考察(重点是南极)几乎拥有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51个国家参与,包括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她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显和角逐,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倍受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全球科学家的向往。
其重大意义如下;
政治意义: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
因此,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
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2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IASC—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
从此,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科学意义: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
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0世纪中,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南极冰下大湖——东方湖的发现与研究等。
所以,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为探索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拟订了一项区域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该计划有6项核心科学问题:
1、南极海冰区在全球地圈—生物圈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作用。
2、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记录。
3、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和海平面。
4、南极平流层臭氧、对流层化学和紫外线辐射对生物圈的作用。
5、南极地区在全球地球化学循环和交换中的作用:大气和海洋。
6、在南极地区监测和探测全球环境变化。
经济意义: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
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南极磷虾)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
所以,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
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南极资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领土的归属问题,始终是南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21世纪中,南极这一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有待于世界共同协商解决。
社会意义:自我国开展极地考察的短短20年中,在科学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国际极地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充分反应了我们伟大祖国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日新月异面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鼓舞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也由于极地充满着神奇色彩和科学之谜,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极地充满着浓厚的情趣,被深深地吸引和向往,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极地、认识极地、更好地支持和参与极地考察。
被“极地人”的敢与冰魔争高低、誓为科学献青春的“极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学习、受益匪浅,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成绩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