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智能家居将撬动科技、产业、消费三者融合发展

合集下载

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一、行业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居也越来越智能化,因此智能家居行业开始逐渐崛起。

智能家居是指利用多种技术,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手段,实现各个家居产品之间相互连接,让家居更加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

二、行业发展现状智能家居行业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突破7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也达到了300亿人民币。

智能家居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家电、智能安防、智能环境控制、智能家居健康管理、智能厨房等。

其中,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家居行业的主要部分之一,市场占比最大。

其次是智能安防,它是智能家居中最受消费者关注的子行业。

除此之外,智能家居发展的领域将更多的扩展至互联网化、新能源化及智能制造等主要领域。

三、行业现状问题智能家居的连带交互性导致产品之间互相影响,稳定性有待提高。

同时,用户对于私人信息的担忧,更加注重设备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护也成了智能家居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外,在产品标准上的缺失也亟待解决,如何达成统一标准对于未来的规范化生产及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四、前景预测智能家居将会成为未来一个巨大的市场,国内的智能家居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智能家居行业产值的快速增长将会吸引更多的制造商以及创新公司进入这个领域。

未来,智能家居行业将会具有特色发展方向,如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AR/VR技术或是新的材料技术等。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在智能家居中通过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实现人机互动,同时还可以解决个性化需求。

总的来说,智能家居行业作为新兴的市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巨大的市场潜力。

未来,智能家居行业将会更加智能、人性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30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重磅发布

《2030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重磅发布

《2030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重磅发布作者: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20年第28期本报讯汽车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汽车电子在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快速提升,汽车电子的创新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把发展智能汽车作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增加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背景下,汽车行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及趋势,才能够借势前行、顺势而为,在变革中实现突破发展。

在此背景下,汽车电子产业联盟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指导下,联合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北京赛目科技有限公司、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京西重工(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编制了《2030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以下简称《2030汽车电子前景分析》)。

《2030汽车电子前景分析》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汽车电子产业。

首先,明确了汽车电子产业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当前的发展环境。

其次,从汽车电子产业链全景图和产业分布两方面,阐述了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

进而,通过对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深入分析,对产业发展进行研判。

最后,对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汽车电子产业梳理《2030汽车电子前景分析》对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进行了梳理,并从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现状。

产业布局方面,以ICT(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优势累积助力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产销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具有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

在ICT方面,我国企业经历了多年的技术积累,把握汽车电子融合创新趋势,已推出基于5G的车路协同车联网相关模组等产品,并积极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领域布局,力争加入全球Tier1核心供应链体系,实现产业突破。

赛迪顾问满天星产业大脑发布:2019智能硬件产业创新与投资趋势

赛迪顾问满天星产业大脑发布:2019智能硬件产业创新与投资趋势

洞见2019 ·智能硬件智能硬件1洞见2019 · 智能硬件2一、产业定义范畴智能硬件是指具备信息采集、处理和连接能力,并可实现智能感知、交互、大数据服务等功能的新兴互联网终端产品。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家居、个人穿戴、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生产制造等领域集成融合,催生各领域智能硬件的蓬勃发展,带动生产效率和生活方式质的提升。

从细分产品来看,智能硬件可分为以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以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智能路由器、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等为代表的智能家居设备,以智能车载雷达、智能后视镜、智能记录仪、智能导航设备等为代表的智能车载设备,以智能血压计、智能体温计、智能血糖仪、智能心电图机等为代表的智能医疗设备,以智能PLC、智能工业传感器等为代表的工业级智能硬件,以及消费级无人机、机器人等其他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与传统产业融合,赋予其智能化功能,具备大数据等附加值,同时催生出新兴业态和新的应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社会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赛迪重大研判1、智能车载设备、无人机等新兴智能硬件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2、智能硬件感知交互技术是驱动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力量。

3、智能硬件产业主要集中在四个层面,即基础层、网络层、终端层和附加值层,规模均保持稳步增长。

其中智能硬件终端层中智能家居设备占比降低。

4、智能硬件产业资源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北京、上海、广东等产业基础雄厚地区具有先发优势,发展态势较好。

5、从投资潜力来看,智能硬件基础层的功能模块和终端层的各个细分领域均具有较好的投资前景。

三、产业政策分析(一)产业环境1、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及日益提高的人力成本客观上推动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得益于我国的巨大市场和逐年上升的人力成本,智能硬件在各行各业中应用广泛。

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医疗设备、工业级智能硬件等垂直领域看已经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智能硬件应用模式。

集成电路文献综述

集成电路文献综述

集成电路综述集成电路(IC)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发明之一。

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其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IC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IC技术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关系到国家产业竞争力和国家信息安全。

虽然目前中国IC产业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不算发达,但伴随着全球产业东移的大潮,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巨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充裕的各类人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将会崛起成为新的世界IC制造中心。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当今世界IC产业的主要国家及区域的现状及未来计划进行调研,结合我国的IC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欲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中国IC的振兴之路。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导论,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比较,对于集成电路的发发展进行了回顾,着重介绍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集成电路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其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并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我国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提出了构建我国集成电路自主创新战略的战略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五章,研究我国集成电路自主创新战略的对策和措施。

第六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综合并集成前面各章的相关结论,得出一些综合性结论要点。

集成电路发展研究是一个新课题,本文尽管做了一些研究,但仍然存在不足,很多重要的问题还有待于今后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现状趋势对策集成电路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片,经加工制造,将元气、有源器件和五连线集成在基片内部、表面或基片之上,执行某种电子功能的微型电路。

专家评审委员会全名单

专家评审委员会全名单

专家评审委员会全名单作者:来源:《通信产业报》2018年第38期首席评审专家刘韵洁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生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王秉科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会长靳东滨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服务运营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信原副总工程师何桂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宋彤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申江婴新华网副总裁第一组:手机产品设计评审专家组专家组成:(按拼音排序,下同)丁未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龚斌梧桐金融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博北京赛诺市场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金星天翼电信终端公司产品高级专家史德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司洋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研发部手机规划与运营产品经理孙琦 BCI通讯研究副总经理汪建宏中国通信摄影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手机视觉专家、中国联通市场部原副总经理魏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副主任王奇中国移动终端公司开发室经理辛鹏骏通信产业报社总编辑闫占孟 Counterpoint研究总监兼大中华区负责人张新生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第二组:终端解决方案评审专家组曹斌中国移动终端公司技术部技术应用经理韩晓敏赛迪顾问半导体研究中心总经理罗国昭 CHIP中文版执行总编、CHIP全球测试中心中国实验室主任时光中国宏泰发展集团公共事务中心总经理王秉科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会长宋彤中国通信学会副秘书长余山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专家、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专家赵燕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消费电子产业研究室主任第三组:智能硬件创新评审专家组丁少将钉科技创始人、总编辑付亮独立TMT分析师刘福锋洪泰智造工场副总裁许明《周末旅行》创始人、我爱卡运营总监杨昕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凯手机观察家张国仁智东西总编辑第四组:手机应用开发(APP)评审专家组陈志刚中国移动资深研究员靳东滨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服务运营专委会秘书长、中国电信原副总工程师马继华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孙志超 Trytry战略总监王晓芹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能终端软件评测部副主任魏文博新华网移动互联网事业群高级运营总监吴云桥博立信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202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发展与应用测试题答案

 202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发展与应用测试题答案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个性化基因组研究和个性化医学,正在成为未来()的奠基石。

A.精准医学B.智能医学C.改造医学D.远程医学参考答案:A2.尽管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基础研究占比只有(),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平均水平。

A.9.60%B.8.6%C.7.6%D.6.6%参考答案:D3.2022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仅为()。

A.64.09%B.61.47%C.38.63%D.62.27%参考答案:C4.传统产业是现代产业的()。

A.负担B.基底C.竞争者D.决定因素参考答案:B5.2022年,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形成的重要载体。

A.7.36%B.17.36%C.37.36%D.57.36%参考答案:B6.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业领域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许多束缚企业发展的制度没有及时得到改变,()并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的能力。

A.私人企业B.国有企业C.大型工业D.中小企业参考答案:B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不足的是()。

A.要素供需不匹配B.信息流动不通畅C.科研环境不完善D.主体激励不相容参考答案:C8.()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战场。

A.农业B.服务业C.制造业D.金融业参考答案:C9.()是新质生产力新劳动资料的代表,它推动经济社会生产向数据驱动、实时在线、智能主导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A.区块链B.大数据C.人工智能D.云计算参考答案:C10.()后,脑力劳动的需求大幅提高,专业分工更加细化。

A.农业革命B.第五次工业革命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参考答案:D11.()是产业链的主导者、是规则的制定者、是生态的构建者和利益的获得者。

A.制造企业B.国企C.央企D.私企参考答案:A12.2021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数字经济干部读本》总体解读满分答案

《数字经济干部读本》总体解读满分答案

《数字经济干部读本》总体解读满分答案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答对11 12 12答错0 0 0未答0 0 0得分 3.3 2.4 3.61.在国外,经常把新一代数字技术归纳为ABCDE,其中B是指()。

(0.3分)A.区块链B.云计算C.边缘计算D.大数据我的答案: A √答对2.数字技术发展使得()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0.3分)A.信息B.科技C.资本D.数据我的答案: D √答对3.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每隔()年会产生新一代的计算技术和系统,而2000年以后,技术更新的频率明显加快。

(0.3分)A.2-5B.5-10C.10-15D.15-20我的答案: C √答对4.()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0.3分)A.绿色经济B.农业经济C.数字经济D.工业经济我的答案: C √答对5.我国()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9.2%。

(0.3分)A.县城B.城市C.农村D.偏远地区我的答案: C √答对6.数字经济是物理社会、人类社会和信息网络空间三元融合的新经济形态,要通过()形成新的服务生态。

(0.3分)A.智能化B.集群化C.产业化D.绿色化我的答案: B √答对7.数字化信息和知识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实现数据资源的(),是数字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体现。

(0.3分)A.产业化B.价值化C.创新化D.共享化我的答案: B √答对8.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规模达到8.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数字产业规模快速增大。

(0.3分)A.6%B.6.5%C.5%D.7.3%我的答案: D √答对9.指出,中国将加强服务领域规则建设,支持()等地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

(0.3分)A.成都B.浙江C.北京D.苏州我的答案: C √答对10.如何营造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八大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情况述评

八大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情况述评

八大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情况述评赛迪顾问信息化咨询中心金江军以试验区形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批准上海、重庆、广州、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呼包鄂乌地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唐山暨曹妃甸作为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目前,各试验区普遍出台了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两化融合工作正有序开展。

1、上海改革开放30 年来,上海制造业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大规模调整转移,郊区制造业各项经济指标目前已占全市比重的85%左右,基本形成了以微电子产业基地、上海国际汽车城、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精品钢材产业基地、临港装备产业基地、船舶制造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为龙头、市级及以上工业区为支撑、区级工业区为配套的工业布局体系,成为上海支柱产业发展的载体。

上海市把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作为落实“四个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举措。

基本思路是以加快提升产业能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这一主线,抓住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四个切入点,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上海市两化融合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积极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相关新兴产业。

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2009-2011 年,上海市将聚焦航空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汽车产业、装备产业、船舶产业、信息产业、消费品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10 个重点产业,实施工业软件振兴工程、节能控制与综合利用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工程、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工程、电子商务扶持引导工程、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提升工程、政府监管服务信息化工程、信息安全保障工程、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工程等10 个重点工程。

融合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考核试卷

融合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考核试卷
2.融合发展在______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3. 5G通信技术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4.智慧城市的核心是______、______和______的融合应用。()
5.在融合发展中,______技术被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
6.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A.区块链
B.云计算
C.大数据
D.人工智能
14.以下哪个行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A.教育行业
B.互联网行业
C.文化创意产业
D.新能源行业
15.以下哪个融合模式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A. C2M
B. B2C
C. O2O
D. M2M
16.以下哪个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8. ABCD
9. ABC
10. ABCD
11. ABCD
12. ABC
13. ABCD
14. ABCD
15. ABCD
16. ABCD
17. ABCD
18. ABCD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
2.农业科技
3.高速度、低时延、大容量
4.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5.人工智能
A.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B.提高技术保护水平
C.增强企业自律意识
D.限制技术创新
8.以下哪些行业的融合发展将影响就业结构?()
A.金融服务
B.交通运输
C.制造业
D.教育行业
9.以下哪些技术融合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公需课部分答案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公需课部分答案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公需课部分答案单选题1、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A、0.2B、0.25C、0.3D、0.352、预计2023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就将达到()。

A、1.5万亿B、2.5万亿C、3.5万亿D、2万亿3、截至2021年4月,我国已经有()个省级和地市级数据开放平台。

A、164B、174C、184D、1944、路由器属于数据中心产业链结构的()。

A、上游B、中游C、下游D、以上都不对5、截至()年年底,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为1958亿元。

A、2020B、2019C、2021D、20186、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已超()元。

A、1万亿B、2万2千亿C、3万5千亿D、2万亿7、在“十四五”规划中,“大数据”出现过()次。

A、10B、20C、43D、538、我国已建设()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A、5B、6C、7D、89、在健康医疗大数据方面,自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首个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正式文件《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先后启动了福建、江苏、山东等()个医疗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园的建设试点工程。

A、7B、8C、9D、1010、关于大数据中心服务的主要特征,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大型化B、虚拟化C、综合化D、资源化11、2020年我国的数据量达到约8000EB,约占全球数据总量的()。

A、0.18B、0.25C、0.28D、0.15多选题1、“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成效表现在哪些方面?()A、政策体系逐步完善B、产业基础日益巩固C、专业人才全球第一D、产业链初步形成E、生态体系持续优化2、“十四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目标有()。

A、产业保持高速增长B、价值体系初步形成C、产业基础持续夯实D、产业链稳定高效E、产业生态良性发展3、如何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A、加快数据“大体量”汇聚B、强化数据“多样性”处理C、推动数据“时效性”流动D、加强数据“高质量”治理E、促进数据“高价值”转化4、我国大数据中心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A、规模优势不明显,供需结构性失衡B、人才储备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C、数据中心能耗大,PUE提升空间较大D、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缺乏全球竞争力E、缺乏大数据中心建设标准,运维管理能力相对滞后5、大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有()。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电子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需要我们对各个方面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了23.7万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6%。

我国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实力与日俱增,从摩托罗拉、诺基亚到华为、小米,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军者。

同时,在技术革新方面,我国在5G、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也有了重要的突破,这些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并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和文化传播方式。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我国加速了在该领域的投入,包括硬件、软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医疗、教育、金融等,还可以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契合用户需求的场景应用。

(二)5G5G技术的商业化推广,是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迈出的重大一步。

5G技术具有数据传输速度快、延迟低、覆盖广等优点,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新机会和新空间。

随着5G技术的逐步落地和发展,将推动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

(三)物联网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设备、产品和对象连接到互联网上,以便互相交流和获取信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领域,还进一步拓展了新兴领域,如智能交通、智能金融等。

三、未来展望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子信息产业将会出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未来,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展望:(一)技术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一直是其发展的不断推力。

未来,技术创新将是行业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

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将加速电子信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专题试卷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专题试卷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专题试卷一、单选题根据《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化人才支撑,重点强调()人才。

A. 传统型、单一型、保守型B. 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C. 理论型、研究型、封闭型答案:B《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是数字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

A. 实施性指南B. 参考性意见C. 操作性手册D. 纲领性文件答案:D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A. 资金投入B. 新基建建设C. 扩大开放D. 科技创新答案:D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位于哪个城市?A. 福州B. 合肥C. 杭州D. 长沙答案:B“新质生产力”是以下哪位领导人提出的?A. 邓小平B. 江泽民C. 胡锦涛D. 习近平答案:D二、判断题数字经济被定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答案:正确高质量发展强调要素投入作为核心驱动力,要求经济体系实现由创新驱动向要素驱动的根本转变。

答案:错误(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驱动作为核心驱动力)新质生产力需要在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低碳发展以及开放合作与全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答案:正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煤炭、航运港口、油气采掘、消费制造等行业嵌入出海、智能化、数字化等元素。

答案:正确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由“优进优出”向“大进大出”的转变,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答案:错误(新质生产力并非要求实现这一转变)三、简答题请简述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点。

答案: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它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点包括: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答案: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赛迪顾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白皮书

赛迪顾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白皮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前言一、研究目的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政策进一步明确了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地位,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赛迪顾问在总结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分布特点、发展成功模式,分析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二、主要结论1、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

2、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城市的分布,则呈现“一轴一带”的特征,即产业集中位于东起上海、西至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沿江发展轴”,以及自北起大连,南至珠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沿海产业带”。

3、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四大趋势:(1)产业整体将呈现“有聚有分,东进西移”的演变趋势。

产业区域分布将更加集聚,企业区域投资则趋于分散;设计业将向东部汇聚,制造业将向西部转移。

(2)集成电路设计业将进一步向产学结合紧密的区域汇聚。

以2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地区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优势地位将更加突出。

(3)芯片制造业将向资本充裕的地区延展。

大连、无锡、苏州等沿海地区二线城市将是芯片生产线建设项目的重点。

(4)封装测试业将继续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武汉、合肥等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将是承接转移的重点。

图1 201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图数据来源:统计局工信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赛迪顾问整理 2011,043第一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一、已形成三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分布格局从2010年中国各省集成电路产值分布图可以看出,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赛迪研究院发布电子信息产业系列白皮书

赛迪研究院发布电子信息产业系列白皮书

龙源期刊网
赛迪研究院发布电子信息产业系列白皮书
作者:洪蕾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5年第15期
4月20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电子信息产业
系列白皮书(2015版)》。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统领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浪潮正汹涌澎湃,颠覆式创新、跨界创新密集发生。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坚持“面向政府,服务决策”的宗旨,对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细分领域2014年发展情况进行了持续跟踪和全面剖析,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形成了涵盖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新型显示、触摸屏、LED、物联网与传感器、计算机、通信设备、智能电视、锂离子电池、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医疗电子、软件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安全、智能制造和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投融资等20
个细分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系列白皮书。

该系列白皮书的发布旨在全面梳理2014年全球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从创新进展、应用推广、企业发展、投融资、政策环境等维度总结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展望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赛迪顾问-日本大地震后我国承接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国际转移的机会、挑战与对策

赛迪顾问-日本大地震后我国承接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国际转移的机会、挑战与对策

日本大地震后我国承接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国际转移的机会、挑战与对策日本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在电子信息各个行业都具有很强大竞争力。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级地震,此次强震对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强烈冲击,同时,也将加快日本信息产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这将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带来承接日本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

本文将从日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分布入手,分析震后日本电子信息产业遭受的影响以及我国承接日本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受地震影响的情况(一)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1、产业规模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美国之后,位于全球第三。

2009年,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产值大幅下滑9.58%。

2010年,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全面恢复增长,日本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894.91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5.29%。

在众多细分产业中,控制与仪器设备、医疗与工业设备、消费电子和电子元器件的产值增长较快,增速均在8%左右;电信设备、无线通信与雷达设备领域也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增长率分别为5.99%和2.01%;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产值仍为负增长,增速分别为-2.00%和-8.04%。

图1 2007-2010年日本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数据来源:The Yearbook of World Electronics Data 20102、市场规模及预测2010年,日本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718.93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6.91%。

其中,电子元器件市场增长最快,增长率达到12.57%,市场规模达到723.68亿美元,是日本电子产品市场中占比最高的细分市场;医疗与工业设备、电子数据处理设备、控制与仪器设备、电信设备、消费电子的市场规模增长率均在3%左右;办公设备市场规模增长较为缓慢,仅比2009年增长了0.98%,达到16.56亿美元,是日本电子产品市场中规模最小的一类。

5G技术助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5G技术助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5G技术助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5G技术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并加快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步伐。

首先,5G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将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提速,数据传输的速度将得到大幅提升,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这将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各类智能设备和物联网应用提供更好的网络环境和数据交互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应用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

这将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式增长。

其次,5G技术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更加智能的发展模式。

5G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提升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为各类智能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前沿平台。

通过5G技术的应用,智能设备将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工作方式。

以智能手机为例,5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手机具备更快的网速、更低的延迟和更稳定的连接性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5G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在工业制造领域,5G 技术的应用将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医疗领域,5G技术将为远程医疗、智能诊断和医疗信息共享等提供更好的支持,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

再次,5G技术将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布局和战略带来新的思考。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各类企业将需要重新思考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定位和战略。

对于传统电子信息企业而言,加强对5G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同时,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都需要深入了解5G技术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积极拓展与5G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电子信息产业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

2024年机电行业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融合

2024年机电行业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化已经成为推动各个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在机电行业中,智能化发展将引领着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融合,为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巨大的机遇。

一、工业互联网的崛起工业互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传统的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设备、产品和人员之间的互联互通。

在机电行业中,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将推动生产线的高度智能化、设备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

这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改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在2024年,我们可以预见到机电行业中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首先,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从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生产效率。

其次,生产线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和优化调度,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智能制造的加速推进智能制造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集成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设备和系统的智能化、灵活化和个性化。

在机电行业中,智能制造将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2024年,智能制造在机电行业中将迎来更加广泛的应用。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例如工艺优化、质量检测和设备维护等。

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和自动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3D打印、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将进一步普及。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提高生产线的柔性和灵活性,加快产品的研发和上市速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机电行业智能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标准和安全问题是智能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中,各个设备和系统需要满足一定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系统的稳定。

其次,人才培养和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本期主题:智能家居将撬动科技、产业、消费三者融合发展刊首语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工业领域基础平台建设及技术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同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业已开始。

我国《物联网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开展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

重点支持智能家居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推动面向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

本期主题“智能家居将撬动科技、产业、消费三者融合发展”对智能家居的重点应用与模式,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和相关技术与消费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智能家居通过家庭远程控制业务、家庭安全监控业务、远程医疗服务、智能家电等领域创新应用,可方便实现家庭与社区、社会的互联互通。

智能家居这一新兴产业不仅利用了高新技术,同时结合了家庭安防、智能家电、信息通信等领域的产业发展,揭示了未来家庭住宅的消费趋势。

相信在我国推广物联网建设的大背景下,智能家居建设将如火如荼。

在对智能家居产业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现有企业多来源于安防、家电和家居整体控制等行业,各个企业都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进入智能家居行业,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家居系统,但是企业间由于各自为政,也出现了一些产品无法兼容的问题。

针对我国产业以及美、日、韩等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本期研究中也为我国智能家居发展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我们愿以此文请教于同行,热忱期望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经营者不吝赐教。

一、中国智能家居产业概述(一)发展历程智能家居在中国已经发展较长时间。

早在2000年,借助各种宣传手段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经在中国流行起来。

开发商也在住宅地产的设计上为智能家居的功能嵌入进行了一定的预设计。

除此之外,一些对科技发展动向较为敏锐的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科技型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市场的广阔前景,并对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进行了前期的部署和规划。

图1 中国智能家居发展历程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2,10在经过了2001年的初步探索之后,智能家居在2002年开始进入到了试验阶段。

一部分高档和中档的住宅小区,在控制和管理上实现了一般意义上的智能化。

随着社区网络建设的逐步铺开,智能家居的应用条件日益成熟。

在此背景下,国产品牌的产品正在逐步面世,而国外品牌的产品也在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

2003-2004年美国和欧洲已全面普及智能家庭网络,各种物联网的终端电器设备正在大量进入市场。

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已渐渐成熟,并可以直接与国外企业进行竞争。

我国自行设计和生产的相关产品已经进入了规模化量产。

与此同时,大部分新建的住宅小区都开始配备一些智能化设备。

2005年至今,中国的智能家居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和积累,其技术条件已十分成熟。

随着我国相关网络系统和产品的全面普及,智能家居正在从概念变成现实。

国内企业也凭借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占据了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外产品在高档系统和产品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智能家居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产业链概述1、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概览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产业链上从业企业众多。

从来源上大致分为传统的安防及照明控制类企业、相关集成及工程施工类企业、家电及IT类企业和服务运营类企业。

图2 智能家居产业链简图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2,10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主要由上游核心硬件及软件供应商、中游设备生产厂商、下游渠道商、系统集成商、工程商、服务运营商和终端客户等环节构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如图2所示。

2、产业链核心环节概述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情况差异较大,行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

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企业包括提供生产智能家居产品中所使用的显示模组、面板、镜头、IC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供应商。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上游环节薄弱,基础研发投入不足,行业配套能力欠缺,部分底层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仍依靠进口。

面临国外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导致目前国内智能家居产品价格偏高,很难进入到对价格极度敏感的家用消费市场。

中游设备生产厂商:设备生产厂商是智能家居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从业企业众多,既有专业的智能家居生产制造企业,也有传统的安防企业、照明企业、IT 企业和家电业的参与。

由于智能家居系统设备种类众多,同时标准和设备体系存在兼容上的障碍,现阶段的中国智能家居产业仅形成了家电行业、IT行业内的企业技术和标准联盟,缺乏能够领衔全行业的创新型企业。

处于产业链中游的设备生产厂商一方面受制于上游零部件企业,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又无法对下游用户形成较强的议价能力,利润率相对较低。

越来越多的设备生产厂商已经逐渐将自身的业务向产业链上下游转移,如参与上游核心技术的研发,开拓下游系统集成服务和运营服务等,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率。

一些拥有技术、品牌、资金优势的大型设备生产厂商纷纷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通过“产品+方案”的配套服务达到捆绑销售产品的目的,实现向价值链前端转移。

下游渠道商、集成商、工程商、服务运营商:是智能家居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渠道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价值链的变化,独立软件开发商、集成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势力的兴起,智能家居企业的渠道日益扁平,渠道商地位日渐式微。

除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大渠道商,中小渠道商难以维持企业运转,纷纷向工程商或集成商转型。

工程商与集成商:负责根据房地产商或者客户需求向设备生产厂商采购智能家居产品,对系统进行布线设计和施工,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由于智能家居项目的定制性,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集成商地位日益重要。

集成商一般由弱电、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新型集成企业组成,市场需求加大,地位不断提升。

服务运营商:指能够提供信息通讯、防盗报警、远程控制等平台服务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互联网等运营商。

以移动、联通、电信为代表的通讯运营商,他们正在通过物联网、家庭网关、数字机顶盒、3G手机等产品来涉足智能家居的相关产业。

终端客户:可以是项目招投标采购的开发商或总包商,也可以是传统市场的家庭消费者。

二、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现状(一)发展环境1、政策环境国家多项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智能家居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2年2月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家居列为未来主推示范工程的九大应用领域之一。

同期出台的《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以发展智能家居带动消费升级,助推数字家庭产业发展。

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已根据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重点开展技术融合标准、设计安装标准、现场施工标准的制订工作,并已经形成了《智能家居技术导则》、《智能家居施工图集》等标准规范。

此外,中国家电业协会颁布的《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颁布的《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等都将智能家居列为发展重点,这些政策都对智能家居行业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表1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政策汇总2、市场环境智能家居概念在中国市场上酝酿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系统的需求不断扩大,智能家居产品逐渐被消费者所熟知。

国内厂商在2003年左右开始进入智能家居行业,将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推向市场。

近年来,传统的家电业、IT业、安防业巨头也纷纷试水智能家居市场,期望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中分一杯羹。

智能家居行业投融资动作频频,并购时有发生。

与业界普遍看好智能家居发展前景的情况所不同,目前智能家居市场还是维持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并未迎来爆发式增长,与业内人士的期望相距甚远。

国内消费者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接受度并不高。

首先,由于智能家居产品的高技术性与高价格,其目标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富裕阶层和高知阶层,目标受众群体较小。

其次,中国家庭生活消费习惯、家庭人员构成的特殊性,使得一些在国外市场上反映良好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

传统智能家居产品开发存在技术瓶颈,无线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最早的智能家居系统是总线型智能家居系统,布线麻烦,且工程后期维护成本高,市场推广情况一直不佳。

智能家居产品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无线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突破,为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智能家居产业链长、渗透性广、带动性强,是物联网、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最佳应用载体,是未来家居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现状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情况差异较大,行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规模逐年上升,2011年,智能家居产业规模达到23.9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为重点的空间布局。

珠三角是我国智能家居概念普及率最高,开发最接近于成熟的一个市场,而环渤海地区由于区位、气候因素侧重工程,长三角地区汇聚了全国乃至全球顶尖安防企业,市场体系较完善,新技术和新应用可以快速实现。

图3 2008-2011年中国智能家居应用产业规模及增长率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12,10(三)发展特点纵观我国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行业级标准缺失,企业立足自身优势提供捆绑式解决方案智能家居产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仅在家电业及IT业领域出现了龙头企业主导的企业级标准,这导致市场上存在众多互不兼容的产品类别,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选购困难。

由于智能家居产品本质上是提供一种服务,其专业性强,系统定制化程度高,在缺乏行业级标准的情况下,用户对一体化解决方案需求强烈。

不同类型的企业立足自身硬件优势,整合产品资源,以提供产品及方案捆绑式销售居多。

技术进步及硬件设备的快速普及,推动远程控制应用发展迅速无线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间便捷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

由于传输系统及控制系统技术及产品的限制,传统的智能家居系统多局限在小区层面上的互联。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3G、WiFi、GPRS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终端电子产品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快速普及,使得远程访问极为便利。

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远程智能家居控制应用发展成熟迅速。

智能家居产业链长、渗透性广、带动性强智能家居产业是一个围绕家居环境的专业化、智能化、综合性平台。

由于智能家居涉及的业务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其产业链长,导致其行业的渗透性强。

智能家居产业涉及土建装修、通信网络、信息系统集成、传感器件、家电、医疗、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

同时,智能家居产业与房地产业关联性高,能够带动建筑、制造业、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