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与专业主义
韬奋精神——精选推荐
“韬奋精神”---------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解读什么是“韬奋精神”?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那种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
新闻界人士认为,韬奋的文章从来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他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力主言论自由的精神就是韬奋精神。
政论家认为,韬奋之所以在舆论界独树一帜,是他在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本妥协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力主抗日,在抗战以后,他所办的刊物和书店,一直高举着抗日的大旗,他的爱国思想正是韬奋精神。
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
他从事的事业遭受着无数次的挫折,他依然百折不挠,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反动派将他办的刊物一个个封闭,他一个个重新建立,又将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全数封国民党迫害而被迫流亡,但他一直到停止呼吸时仍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
纵观韬奋先生的报业生涯,他始终坚持服务大众,坚坚守社会责任,持做人民的耳目喉舌,努力做读者的朋友,这体现了强烈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
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产物,它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认为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必须为公众服务。
核心理念体现为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和新闻必须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关于邹韬奋先生:邹韬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沿革
“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沿革“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沿革【摘要】“耳目喉舌”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作为报刊的一种功能的提出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
“耳目喉舌说”是规定报刊性质的重要依据,对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遵循的重要原则,本研究旨在回顾“耳目喉舌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变革,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一个客观而理性的浅析,从中探究其在中国新闻史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耳目喉舌论;梁启超;党报中国新闻思想史上,“耳目喉舌论”最早是由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明确提出的,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积极投身报业活动,敏锐地观察到报纸对于发表政治观点所特有的传播功能,把报纸形象地比喻概括为国君的耳目、臣民的喉舌。
他从君主立宪制这一政治理想出发,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去塞求通”。
1896年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他认为,他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的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内因是清王朝专制集权的“壅塞”。
他痛恨地把当时的中央政府比作是长着耳朵、眼睛的聋子和瞎子,把当时的臣民比作是没有嘴巴的哑巴。
要想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局面,必须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充分地利用报纸的功能,给君主装上耳目,给臣民装上喉舌,让君主能听到百姓的呼声,让百姓能够倾吐意见。
i梁启超较早地揭示了近代国人对报刊功能的第一个认识纽结,精萃地把“去塞求通”四个字概括为“耳目喉舌”之用。
ii 同一时期的谭嗣同也对报刊有过相似的看法,他突出的办报思想,是把报纸看作“民口”、“民史”,主张报纸要反映民众活动,记录民众事件,代表民众意向。
在戊戌变法时期出现的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阶段,报纸的“耳目喉舌”更多是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功能。
新闻宣传工作者如何找准喉舌性与贴近性的和谐结合点
新闻宣传工作者如何找准喉舌性与贴近性的和谐结合点1新闻媒体的喉舌性与贴近性1)新闻的喉舌性,即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开放大局,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沟通的纽带,互通的桥梁。
鞭策人民群众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为祖国繁荣昌盛增光添彩;2)新闻的贴近性:即新闻媒体深入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报道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以及迫切希望,反映她们最迫切、最实际的要求,便于党中央准确、及时了解人民需要,正确的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
因此,喉舌性离开贴近性,新闻媒体就缺少可听、可视、可看的魅力,无法吸引观众。
贴近性脱离喉舌性,就会导致新闻媒体出现盲目、自由、低俗的倾向。
2 走出误区,有利于喉舌性与贴近性和谐2.1 喉舌性是“引导”不是“说教”新闻媒体的喉舌性不是“说教”,而在于“引导”功能的发挥。
当新闻媒体的信息输送给群众时,绝不能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死板的传输给群众,要把新闻媒体的艺术性、思想性、群众性统一引导,将主旋律定为反映人性的美好善良、积极向上、健康振奋、并与时代和谐而有益的东西。
新闻要故事化,让新闻更有趣,让故事更逼真,让群众更满足。
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把枯燥、抽象的法律条文通过讲案例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听众听得入神,印象深刻。
不但引发听众浓厚的收看情绪,而且把法条理解的更为透彻。
体现了喉舌性与贴近性的有效结合。
2.2 贴近性是“通俗”而不是“低俗”新闻媒体要想创作出贴近群众,让群众喜闻乐听、乐见、乐读的新闻作品,就必须要走通俗化道路。
但如果把握不当,追求通俗极易堕入低俗。
通俗,是接近大众百姓,表现积极向上、情趣高雅、健康上进、高尚追求的生活态度。
如辽源电视公共频道:《说事》,它受观众喜欢、吸引观众之处在于贴近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报道从低位切入,既包含思想文化含量,又传递健康向上的信息,给观众真实、通俗的精神满足。
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
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胡兴荣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事业发端于西方,故而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传播理论等,都首见于西方传播学者的论著之中。
然而,这并不意味中国现代新闻哲学指导思想的厥如。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不但萌生了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潮,而且波澜壮阔地影响到本土以外如香港、日本、美国和南洋等地华人社会的报业。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更及新闻事业的向前发展,早期喉舌论的诞生和舆论导向的发展,正伴随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前进的步伐不断进行调整与创新。
一、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潮19世纪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和列强环伺的夹缝中,许多有识之士从西方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各个层面,从而萌生了效法西方,以改变国家愚蒙闭塞现状的设想。
他们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利用报刊传播讯息以开发民智,从而踏上富国强民之路。
1897年10月,严复在叙述《国闻报》缘起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
夫能这道有: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国闻报》的栏目为:一、告白;二、上谕及制台辕门抄;三、路透电报;四、社会;五、地方新闻。
它不仅刊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宣传变法维新,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1]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冲破了清朝政府的层层限制,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
除了各类政府官报陆续出台,维新保皇派和民主革命派竞相办报鼓吹各自的理念,就连教会和外商投资创办的报刊也有一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并涌现出一批自由主义报人。
中国自由主义办报风潮王韬是近代中国倡导报刊言论自由的先驱者,同时也是首位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输入这个古老帝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报人。
他撰写专文,系统阐述自由主义办报的思想,并且主张放宽言路、准许民间自由办报,认为这才是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
“报盛行而中国振兴矣”,寄予了他对国家民族自强的殷切期望;同时,他在社论中屡屡抨击极权政治、宣传人权观念,首创“文人论政”的传统。
喉舌
“喉舌”追考一据查实,迄今为止,最早用功能和作用来表述“喉舌”概念的,大致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外来源。
马克思曾经在19世纪40年代形象地把报刊的使命之一比喻成“喉舌”,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报刊按其使用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
”二是国内来源。
近代著名报刊活动家、政论家梁启超曾在1896年《时务报》上发表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其云:“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其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此后,“喉舌”这一比喻或概念,逐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类的专著和报刊上。
新中国成立后,除港澳台地区,中国大陆的人们已经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提法: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
归纳以上说法,“喉舌”观念具有这样几层意思:(1)它具有说即发表看法的功能;(2)它是代表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社会势力,或一定社会群体,或一定社会组织,或一定政党,或一国政府机构等对社会诸问题的反映;(3)它是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4)它应当具有相当或一定的权威度和公信力;(5)它是意见领袖的承担者;(6)它是社会各阶层各种意见的吸收者。
二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篇》“虞重纳言,周贵喉舌”这句话,主要显露出这样几个亮点:第一,它表明,“喉舌”这一概念诞生在先秦时代的夏虞和姬周。
《尚书·舜典》曰:“帝曰:‘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龙,乃人名;纳言,乃官名,掌出纳王命。
可以看出,在遥远的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从事新闻信息发布的专职官员。
第二,“喉舌”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帝王的新闻信息发言人。
新闻传播史论真题整理
清华大学618 新闻与传播史论真题(07-13)+ (01-06 真题)2013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8 )1、李普曼2、公共领域3、群众办报4、张季鸾5、Tim Berners-Lee6、LBS7、流动空间8、Kevin Kelly二、简答(10*5 )1、历史视角谈“喉舌论”2、“网络社会”3、微博与中国社会舆论4、技术决定论5、批判理论模式的波特方格的主要构成元素三、论述(20*3 )1、举例论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会受到哪些行业外的社会因素影响。
2、论当前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射虎产生的影响。
3、结合网络侵权事件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中国网络著作权发展现状。
2012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 5*6 )1、新闻框架( news frame )2、媒介素养( media lieracy )3、“第三人效果(” the third-person effect )4、North China Daily News (《字林西报》 )5、密尔顿( John Milton )6、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二、简答( 15*4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观2、“走转改”的含义是什么?简述这项活动的意义3、简述美国新闻史上“客观性”的演变4、述评19 世纪90 年代美国的两类新闻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三、论述(30*2 )1、试分析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2、试论中国当代文化体制改革对传媒业的影响2011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8*5 )1、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2、黄色新闻3、《论出版自由》4、布鲁诺的“自我互动理论”5、“报刊的有机运动”、简答(15*4 )1、英尼斯对传播学的学术贡献2、清末明初的新闻法制和自由3、碎片化的受众4、典型报道的历史变化三、论述(25*2 )1、中国当代新闻媒体体制变迁2、如何理解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和传播功能的区别2010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宣传技巧中的证词法2、范长江与《西北通讯》3、李普曼4、“新新闻主义”5、休眠效果6、索绪尔二、简答(15*4 )1、新闻专业主义是什么?其内涵(大意)2、新技术条件下的主动受众(或积极受众)3、新闻报道有哪些基本原则?4、麦奎尔将媒体效果分为哪几个层次和类别?(麦奎尔传播理论主要类型与层次)三、论述(30*2 )1、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2、哈贝马斯的理论对传播学有哪些影响和贡献?2009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19 世纪30 年代的《纽约太阳报》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3、主流媒体4、媒介公信力5、《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6、虚拟社会(Virtual Community )二、简答(15*4 )1、简析“全球混乱理论”2、简析“人肉搜索”3、举例说明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的区别4、简析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三、论述(30*2 )1、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2、论媒介融合的趋势2008 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6 )1、第一时间2、新闻事态3、美联社4、《新生》周刊5、第三者效果6、认知不协调理论、简述(15*4 )1、《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2、爱德华•默罗的记者生涯3、新闻整体真实性的三种类型4、简述媒介分类方法三、论述(30*2 )1、结合案例分析报业中的葛雷斯姆定律2、谈谈1980 年以来媒介研究的创新与发展2007 年真题:、名词解释(5*6 )1、新闻伦理2、话语分析3、《民报》4、炉边谈话5、党报体制6、媒介效果二、简答(15*4 )1、1956 年《人民日报》改版2、1998 年“德拉吉报道”3、何谓大众媒介的功能分析4、“假事件”的产生及报道后果三、论述(30*2 )1、试论新闻选择的标准2、网络时代受众的变化3、 新闻真实的三种状态112006 年新闻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5*10 ) 1、 开元杂报2、红中社 3、 四不主义4、 NHK5、 CNN6、 跨空间传播7、受阅叛变率 8、 新闻的建构9、高级报纸 10、 葛雷斯姆定律、二、简答( 10*5 )1、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2、 五四时期新闻学的发轫4、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5、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三、论述(50 ,1000 字左右)题目:从苏联解体看新闻的政治功能2006 年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一、简答(15*6 )1、你怎样理解媒介环境?2、什么是科学研究的经典模式?3、简述“系统”有哪些特征?4、试论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从角色理论看记者微博的身份定位
从角色理论看记者微博的身份定位作者:廖建国李晓蔚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11期摘要:记者微博拥有多重角色,承担的角色期待各不相同。
然而各种角色并不总能和谐一致:毫无限制地释放信息可能会伤害“喉舌”角色,影响社会和谐,守口如瓶则会流失粉丝;鲜明的政治家身份会削弱亲和力,扮演舆论领袖过度则易违反宣传纪律。
要解决角色冲突,记者微博回归职业微博也即政治家角色应是目前最可行的路径。
为此,宣传主管部门、媒体、记者应各司其职,将记者微博的内容约束在公共表达的范围内,促其回归职业微博本位。
关键词:记者微博角色冲突自2010年新浪微博等微博平台推出认证服务以来,新闻从业者纷纷入驻,记者微博逐渐发展为记者的标配,成为网络舆论领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微博是传统媒体服务的延伸,是打造名记者,扩大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联系群众,践行“走、转、改”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
然而,由于记者微博集合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甚至内向传播等特点,造成了记者多重角色的混乱,记者微博如何处理个人表达与职业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成为记者、媒体、宣传主管部门等各方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记者微博的角色丛与角色冲突角色是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是他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
任何一个社会主体都承担着多种角色,记者微博作为虚拟空间中的传播主体,同样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见下表)。
作为“党报”体系的一员,记者承担着“喉舌”的角色功能;作为新闻人,记者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践行主体;作为自媒体,记者是舆论领袖;作为社交工具,记者是见多识广的“侃爷”。
记者微博如何平衡各种角色期待和避免角色冲突,是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扮演的多个角色间并不总是能和谐一致,角色冲突时常会出现。
记者微博的角色包含的冲突主要有三种。
1. 政治家VS新闻专业主义者。
喉舌角色也即政治家角色,这一角色关注的是信息的宣传价值,强调“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专业主义
展 到 有 阶 级 社 会 以后 ,新 闻 又被 赋 予 了 一 种 社 会 属 性 ,即
阶级 属性 ,这种阶 级属性 必将 随阶级 社会的 灭亡而消 失。
新 闻 的 这 种 阶 级 属 性 体 现 在 我 国 的社 会 主 义 制 度 下 ,就 是
新闻宣传要坚持党性原则。 改 革 开 放 后 ,我 国社 会 发 生 了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这 种
是 坚 持 宣 传 党 的原 则 和 掌 握 灵 活 的 宣 传
策略 的统 一 :四 是坚持严肃 的态度和 生
动 活泼 的 文风 的统 一 。 新 闻 真 实性 原 则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新
闻 观 的 基 本 准 则 .这 一 准 则 也 符 合 新 闻
的 内 在 的 、本 质 的规 律 。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认 为物 质 是第 一 性 的 。意 识 是 第 二 性 的 。 物 质 是 本 源 ,物 质 决 定 意 识 , 意 识 是 对 物 质 的 反 映 。 新 闻 的 本 源 是 社 会 中 真 实 的 、具 体 的 事 实 ,新 闻 一 旦 离 开 本 源 , 便 成 为 虚 构 或假 设 。 我 国 的 主 流 媒 体 以
传 工 作 在 这 种 大 背 景 下 发 生 变 化 也 就 成
义 相 冲 突 ,党 性 原 则 会 扼 杀 “ 闻 自 新
由” ,喉 舌 论 有 损 新 闻 的 “ 观 公 正 ” 客 ; 媒 体 是 第 四 种 权 力 、是 社 会 公 器 ;记 者
的社 会责任是 第一位 的 ,党性原 则是 第
二 位 的 。这 类 观 点 是 极 其 错误 的 。
一
、
马 克 思 主 义 新 闻 观 具 有 其 科 学
对媒体“喉舌”功能的考察与认识
倘 若 对 我 国新 闻 事 业 的性 质 与 功 能 进 行 思 考 和 研 究 , 喉 “ 舌 论 ” 无 法 跳 过 的基 础 理 论 。究 竟 何 为“ 舌 ” 是 喉 ?从 字 面 上 理 解, 喉— — 喉 咙 , 舌— — 舌 头 , 为 人 类 的 发 声 器 官 , 们 担 任 作 它
示 人 民 , 响 深远 。 影
新闻观 的指 导下 , 革命派摧枯拉朽 式的宣传将保皇派 弄得灰头 土脸。不同党派利用报刊宣传 自己的政见 , 通过 发动 广大群众 以获 得 舆 论 支 持 , 形成 舆 论 力 量 , 已成 为这 一 时 期 报 刊 喉 舌 功 能 的显 著特 点 。 然而 , 随着中华 民国成 立 以后 , 资产阶级 革命意 志的 日渐 消退, 其报刊喉舌功 能的战斗力大为削减 。 其后 , 袁世凯及北洋 军 阀对 报 界 的迫 害 , 使 得 报 纸 噤 若 寒 蝉 。人 民需 要 一 种 崭 新 又 的革命报 纸来发挥喉舌 功能 , 表人 民的利益 , 代 引导人 民的运 动, 带领人民从贫困、 战争 的磨难中脱离 出来 。于是, 无产 阶级 报 刊 登 上 历 史 的舞 台 。
“ 言论救 国” 的呼号 。 在维新派掀起的轰轰烈烈 的国人第一次 办 报 热 潮 中 , 纸 被 作 为 一 种 疏 导 上 下 、 达 内 外 的“ 舌 ” 向 报 通 喉 : 下—— 传达君意 ,向上—— 反映民情, 向外—— 开展宣传 , 向 内——介绍 西学, 以渐 开风气 , 觉醒人 民, 民族 于危难 , 示 救 显 出爱 国文 人 的 忧 国之 思 。 梁 启超 可 谓 是 我 国 开“ 舌 论 ” 第 一 人 , 《 报 馆 有 益 喉 之 在 论 于 国事》 他首次提 出了报纸 的喉舌功 能, 中, 认为“ 无耳 目, 无喉 舌 , 日废疾 。……其有助耳 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 是 则 报馆之谓也 。 而此种喉舌功能主要体现在‘ ” ‘ 去塞求通 ” 之上 。 中 国 积 品 积 弱 以致 受 辱 在 于“ 通 ”“ 下 不通 , 无 宣 德 达 情 之 不 ,上 故 效, 而舞 文之吏 因缘 为奸 ; 内外不通 , 故无知 己彼之能 , 而守 旧 之儒反鼓其舌 ”他提 出“ , 广译五 洲近事 ”“ 、 详录各省新政”“ 、博 搜交涉要案’ ‘ ‘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四法以求通 。由此可见, 梁 启超所提 出的喉舌功能仅停 留在“ ” , 通 上 这是他前期新 闻思想 的突 出特 点 , 也是对王韬 、 观应等人关于报 纸作用认识 的一 郑 种继 承。 同一 时期 , 有为也提 出报纸 应该“ 康 胪陈各省利 弊 ” 、 “ 译 万 国近 事 ” 上 达 民 隐 、 借 鉴 敌 情 ” 严 复 认 为 求 通 在 于 翻 以 “ , “ 通上下之情 ”“ 内外之敌 ”在 报刊上翻译大量西学文章 , 、通 , 警
喉舌论的名词解释
喉舌论的名词解释喉舌论是一种涉及言论自由和信息公开的理论框架,它强调媒体和新闻喉舌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喉舌论也关注媒体对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的监督作用,以及媒体在传播信息、塑造公众舆论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责任。
喉舌论的概念最初在19世纪末形成,但其含义和理念在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间有所差异。
喉舌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自由民主社会需要拥有自由和独立的媒体来履行其社会责任。
而喉舌则指的是傀儡或代言人的意思,媒体在这一理论中被视为公众的代言人,是捍卫公共利益和社会权益的倡导者。
喉舌论主张,媒体应当作为第四权力的监督者,起到监督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的作用。
媒体在揭露政府过错、监督政策实施、披露腐败行为等方面的报道,可以保护公众利益,推动政府责任和透明度。
相应地,媒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对于发挥喉舌论的作用至关重要。
只有在没有政治或商业干预的情况下,媒体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传达信息,呈现多元观点,并提供公正客观的新闻报道。
除了政府监督的角色,喉舌论也突出了媒体在传播信息、塑造公众舆论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责任。
媒体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分析和评论,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事件和问题,并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公共议题的审议与讨论,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和引导。
喉舌论认为,媒体应该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激发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促使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发生。
然而,在实践中,喉舌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商业化和政治干预是其中两大问题。
商业化的压力使得媒体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
此时,新闻报道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公众利益被忽视。
政治干预则体现为政府控制和限制媒体的言论自由,削弱其监督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当媒体无法独立和自由地履行其职责时,喉舌论的核心理念受到侵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和促进喉舌论的实践,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媒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言论自由和信息公开的法律框架可以提供媒体行业自律的保障,维护良好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环境。
喉舌论在当下的指导意义
喉舌论在当下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高度发展,立足根本、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指导原则,
被越来越多地强调和重视。
而《喉舌论》是一部历史显赫的经典,它
承载着大量精辟深刻的观点,从字面上说,它揭示了政治艺术有关说话,言行规律之间运行;而且,从更广义上说,《喉舌论》表达了历
史文明的本来面目。
因此,喉舌论在当今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
首先,喉舌论强调用公正的原则处理政治问题,特别是重要的政治决策,把公正放在首要位置。
在今日复杂混乱的政治环境中,多元文化
与诸多因素相结合,如果不能依据公正,很可能会招致政治疏忽,一
旦出现这种失误,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喉舌论旨在为政治活动提供常识指导。
虽然政治形势时隔漫长,但喉舌论提及的一些道理和原则,在遵行中多不失其指导意义,例如
提到的“危机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考量”等等。
这些原则,仍然是
政治管理以及政治机构治理中重要且基本的模式,更是政治实践中必
不可少的智慧。
此外,喉舌论实质上是一部历史文明史,充份把握历史实践,总结出
一些历史经验,同时也提供文化思想方面的参考,一些值得经常回味
的政治语言,都反映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也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发展。
总之,《喉舌论》对当下的指导意义十分重大,保持公正正义,配备
正确常识,把握历史文明,都是应该遵守的关于政治的根本及原则。
通过书中的智慧,可以有助于政治实践者更清楚地定义政治支配原理,更文墨空谷论,应当让喉舌论成为时代指南,以柔性而谨慎的政治哲学,赢得民众拥护,确保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主体与喉舌摘抄
主体与喉舌摘抄
在表达主题时,摘抄的关键是要挑选出能够反映主题的核心内容和精髓,而不是盲目地堆砌字词或段落。
以下是一些主体与喉舌的摘抄:
1. 主体是文章或演讲的核心,它应该是一个简洁、明确、有深度的观点或信息,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共鸣。
2. 喉舌是传达主体的重要工具,它应该清晰、流畅、有逻辑,能够让读者或听众轻松地理解并接受主体。
3. 在写作或演讲中,应该时刻牢记主体和喉舌的关系,确保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从而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达到目的。
4. 在选取摘抄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受众选择不同的主体和喉舌,例如在宣传、教育、娱乐等领域中,主体和喉舌的选取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5. 无论是在写作还是演讲中,只有当主体和喉舌协调一致、互相呼应时,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以上摘抄仅供参考,建议根据自身需求合理选择。
我党“喉舌论”和市场机制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制约之我见
精 神是 :“ ( 1 ) 传 媒具有社会 公器 的职 能,新 闻工作必须服 务于 观的新 闻和报道 。因此我党 “ 喉舌 论”舆论导 向功能对我 国新 公众利益; ( 2 ) 新闻从业者 是社 会的观察者 、事 实的报道者 ,而 闻专业主义实践的发展 造成了制约。 不 是某 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 ( 3 ) 新 闻从业者是信息 流通 的把 关 4 市场 机制的制约 人 ,而不是政治 、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 4 ) 新 闻从 在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今天,传媒产业市场化对新闻专业
走 集团化规模化 道路 ,深化媒体市场化改革, 为媒体经 济独立和 正确 ,人心凝聚 ,精 神振奋 ;舆论 导 向失误 ,后果严重 。”后 言论 自由提供 必要 的经 济保 障 ,完善新 闻法规体 系和监督 机制 来这一 思想被概括 为 “ 以正确 的舆 论引导人 ”。同年,江 泽 民 以及加强新 闻专业学生 的专业主 义教 育等方面都是我们努 力的 在参观 视察 ( < 人 民 日报 时 又一 次强调舆论导 向的重要性 ,指
推动 新闻立法, 以法治 代替 人治 。法律是规范 人们 行为的 刚性的 制约 手段 。新闻法 的建立,将新 闻传播 纳入法 制系统,
新 闻专 业主 义秉持 高度 的社 会 责任感 和 知识分 子 的精 英 明确新 闻传播 从业者和机构 的责任和义务 ,保 障传播从 业者应 意识来进行新 闻的选择是为 了以公共利益为 己任 。为 了满 足公 有的合法权 益,是我 国新 闻管治 由人治走 向法治的重要 方法 。 民 “ 知的权利 ”以及对信息 的深度 的进一步 需求而进行报道 。
自律, 而不 接受在 此之外 的任何权 力或权威 的控 制 。”新 闻工 4 . 1新闻服务对象的错位
^ ^ … . 一
成名的想像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
成名的想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陆晔、潘忠党**专业主义正在日益成为中国新闻界和新闻与传播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议题。
它的内涵是什??它如何正在中国新闻改革中形成?它的形成过程如何反映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张力?这些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
本文强调,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它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
我们从新闻从业者如何期待及建构专业名望入手,以考察在改革中的专业主义话语实践。
本文显示,专业主义在中国有多个传统的渊源,面临各种力量的制约,在实践中具有碎片和局域的呈现。
专业主义话语的建构过程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向面。
通过我们的分析,本文显示,专业主义的话语在中国新闻改革过程中具有解放的作用,预示着更加深层的变革。
关键词:新闻改革、专业主义、新闻实践、话语实践、专业名望、社会转型如何考察二十余年中国新闻改革这一历史的动态?其中一个取向是分析具有解放意义的关键概念(包括关键字和理念)与改革实践之间的历史勾联(articulation),也就是考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张力、渗透、和整合及其历史表现。
(1) 采取这样的分析角度,有学者显示,「资讯」、「传播」、「受?」等西方传播学概念在八○年代初的引入,在新闻改革中有着理念和话语层面的解放作用,激发并合理化了很多改革实践(李良荣,1995b;Zhang, 2000)。
当前,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正成为新的话题(郭镇之,1999),它如何与新闻实践相互勾联,也就成了我们理解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新闻工作是门职业(occupation),当称之为专业(profession)时,我们特指从事新闻工作必需特定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取,并为新闻从业者所共用。
「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上述职业特征。
它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的自觉态度。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文有仁现在全国新闻院校、新闻界正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
这无疑是一件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对我国新闻工作能否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做好自己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在这里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同大家交流。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体具有以下五个基本内涵,但我在这里仅着重谈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一、喉舌观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总要做某个阶级、阶层、党派、集团的喉舌。
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新兴的资产阶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
16、17世纪之交诞生了近代新闻工具--报纸和期刊,成为资产阶级耳目喉舌。
近代报刊出现不久,西欧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到它们作为资产阶级喉舌在反对封建制度中的作用和对自己统治的威胁,于是一面采取各种手段加以严格管理和严厉限制,一面创办自己的报纸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喉舌,作为反击资产阶级进攻、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工具。
西欧无产阶级一登上政治舞台,就注意创办自己的报刊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和喉舌。
马克思1849年2月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中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资产阶级利用报刊作为耳目喉舌,是十分明确的,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初期还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时期都是如此,尽管有些人公开承认这一点,另一些人不愿公开承认这一点。
有些人自觉当资产阶级的耳目喉舌,有些人则自以为超阶级、客观、公正,但由于自己的阶级局限和偏见实际上仍然在充当这一角色。
有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公开承认新闻媒介是喉舌的。
当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就曾对记者说,法国广播电视管理局的记者不同于其他记者;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法国广播电视局是法国的喉舌。
资产阶级只占全人类的极少数,同劳动大众的阶级利益是对立的,资产阶级新闻媒体为了使自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新闻报道能为广大受众接受,极力否定新闻媒体的喉舌性质,掩盖自己作为资产阶级喉舌所起的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
技术
随着生产过程的机 械化、通信设施的大发 展,新闻业也取得了巨 大的发展,为新闻的专 业化和职业化提供了必 要的可能。
社 会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日臻 完善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传播者的新闻专 业素养、传播动机以及舆论的历史生态环境,这 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传媒实践致使 报纸经营和新闻传播在社会中成了一门正式而且 得到人们认同的职业。
20世纪初期,新闻教 育以及设计新闻事业的职 业团体出现,尤其是1908 年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 《记者守则》提出了系统 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使 得新闻专业化由实践层面 向个体自觉的理念层面转 化。
学术
从1870年到1900年的30年间,美 国的报纸数量增加了3倍,日销售量 增长了6倍,一些大报已经逐步向复 合型商业性公共机构转化,新闻事业 必须要向专业化过渡才能适应这样的 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公众对于党派新闻和 黄色新闻泛滥的反感,对客观性论调 的欢迎,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出现的 基础。
四、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
1、深化媒体市场化改革,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为媒体 经济独立和言论自由提供经济保障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 因。 2、找准新闻专业主义与我国新闻价值的契合点,发展中 国式的公共领域 3、健全新闻法治,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专业化 水平
五、媒体举例分析—《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的成功正得益于理性、客观地认识自身所 处的媒介现实,从借鉴西方同行的专业技能和制作理念出发, 在此基础上对具体业务层面之上的形而上的价值观念加以本 土化改造,从而创造出一套新的话语体系和影像形态,在政 治、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博弈中生存下来。因此,《新闻调查》 的实践可以视作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
改革开放至今,1994年开播的《焦点访谈》坚 持着平民视角,坚持着用事实说话,坚持着舆论 监督,坚持着永远的信念与责任,节目通过现场 多侧面的事实进行评论,客观公正,以理服人, 注重社会效果。1996年开办的《新闻调查》也是 一档具有责任和服务意识的电视节目。
喉舌性质--一个必须坚持的课题
喉舌性质--一个必须坚持的课题
韩凤鹏;刘波
【期刊名称】《声屏世界》
【年(卷),期】2002(000)007
【摘要】@@ 导论rn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我们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这个"产物"我们必须珍之重之.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因此,在这个大事大非问题上,我们的新闻媒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都不能搞政治上的多元化或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惟一正确的选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工作的性质.关于新闻工作的性质,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谓的"喉舌".
【总页数】3页(P4-6)
【作者】韩凤鹏;刘波
【作者单位】邢台市广播电视局;邢台市广播电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
【相关文献】
1.论广电的喉舌性质与公共服务职能 [J], 李传国;
2.一个严肃的话题,一个尖锐的问题,一个紧迫的课题--摩托车工业产权保护题解 [J], 宫藏章
3.一个充满活力的课题组——记全国中语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 [J],
4.一个支部一个课题一个党员一个目标 [J], 刘西欣
5.必须自觉当好党的喉舌——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的论述 [J], 南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程样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程样张第二章新闻事业意识形态论新闻事业作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必然要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新闻事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构成,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根本区别。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喉舌性质一、理论要点1.“喉舌”本意是人们用来说话的器官。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各种观点和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喉舌”才能表达出来。
因此,人们用“喉舌”来比喻传播工具,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所谓“耳目”的功能,主要指的是新闻媒体采集新闻信息的功能。
它在新闻理论中经常与“喉舌”联用,表达了新闻媒体的信息采集和信息传播的两大主要功能。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喉舌论是对新闻意识形态属性的深刻揭示:任何新闻传媒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总要成为某个阶级、党派或集团的“喉舌”,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毫无疑问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
3.媒体是特定群体的喉舌并非社会公器。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强调客观、公正,反映市场意见,为全社会效力,把新闻媒体奉为“社会公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不能抛开意识形态属性抽象地把一切媒体都看作是社会守望者。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媒体要成为“社会公正的守望者”,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
4.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来都是一致的,这就决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喉舌性质。
正因为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所以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工作要紧紧维护这种“统一”。
媒体既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也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总之,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
5.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报刊理论影响下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喉舌论”。
1929年创办于上海的《党的生活》最早提出了党报党刊的喉舌作用,它在出版启事中说:“《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他要讨论党内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报业
1、报纸传媒通过发布新闻和评论介入政治生活,发挥 着不可忽视的政治作用。 2、报纸传媒也是中国经济领域重要的产业之一,在经 济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报纸传媒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作用。
《南方周末》《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青年报》
传媒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承认言论自由的法律机制, 具有显著参政意识的素质 较高的社会公众 新闻 自由
传媒具有独立的品格 负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新闻 专业 主义
中国 文化
《大公报》 张季鸾:不党、不卖、不私、不肓(报纸的使命便是为了”事实“和”真理“)
邓拓
【南方周末】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 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 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 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 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 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 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 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热,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 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 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 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 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特性: 特性
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 限于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面不是某一利益集团 的宣传员 3、他们是信息的”把关人“,而不是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假,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 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 5、他们受制于建立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会的自律, 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意识形 态安全“
公共利 益
商业原则
新闻工作者
发挥新闻专业主义
四、公共领域中的报纸
公共领域
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公众舆论的顺畅表达是公共领域成型的典型标 志,这也是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报纸新闻的内在张力
一、喉舌的功能性分析
喉舌的积极功能分析
条件: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符号历史发展方向
社会动荡——战争、政治转型、流行性疾病(舆论引导、社会动员、观点整合)
二、大众社会理论 三、新闻专业主义
内涵:一是认同新闻工作是专门的职业。新闻工作具有自 内涵 己一整套独立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 又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而获取,并为新闻从业者所共享; 二是新闻工作包括一套关于新闻传媒社会功能的信念,一 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 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共的自觉态度,而后 者则是新闻专业主义更为本质的内涵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求是》
2005 财政 拨款
政府 购买 服务
三、新的社会矛盾和作为社会公器的报纸
第二节
关于报纸新闻的争论
一、关于新闻宣传的理论
喉舌论(在新闻业务中,强调“党性原则”高于一切;新闻传播有明确的政 喉舌论 治目的和意识形态的观念;) 传统喉舌理论:强调新闻传媒必须服从党性(胡乔木、陆定一) 现代喉舌理念:强调传媒偿仅要做”党的喉舌“,还应该要做”人民的喉舌“(胡 绩伟、孙旭培)
喉舌的负面效应
孙旭培:传统喉舌论(缺乏民主的新闻管理 体制) 现代喉舌论
喉舌有的时候就意味着新闻传媒缺乏自己独 立的品格——自己当喉舌,而将大脑交给别 人
二、专业主义与喉舌论的紧张
李良荣 凡是传媒都是 党的喉舌 新闻传媒 是党的喉 舌 党报党 刊是党 的喉舌
新闻传媒只能监督下一级的政府机构,不能监督同级和上级的政府机构
绵阳“会客厅”梦想和拆迁中的不明死难 湖北盐业强卖“问题盐” 湖北盐业强卖“问题盐” 州长“毒”史 州长“
生存策略:
“异地舆论监督”
作为喉舌的传媒
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
从长远来看,一个缺失专业主义精神的传媒是危险的,因为一 个现代社会又是绝对不能缺失传媒作用的正常发挥的。在中国 报业内部,专业主义精神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但它的健 康发展也面临着复杂的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专业主义会越 来越多地发挥作用。
一、救国启蒙与宣传性传统
1925年《热血日报》 为政治斗争服务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二国内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 ——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二、改革开放与传媒经济
党报系统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党报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办报机制开 始灵活;报业商业化运作的最终结果是中国各大报业集团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