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合集下载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的技术操作 ppt课件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的技术操作  ppt课件

20
课件
第三节 针刺肩痛穴的技术操作
一、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的治疗方法简介 1、针刺体位:患者取坐位。 2、针刺角度:直刺角度 3、针刺方法:以肩痛穴(BP-LE6)为主穴,采 用3寸无菌性毫针,直刺4cm(2寸)左右。局 部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3寸毫针一支,行直 刺法,进针约2寸左右,可行大幅度提插捻转, 以泻为主,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不留针。
26
课件
四、主治
颈源性肩周炎、外伤性肩周炎、偏瘫穴肩周 炎、肩关节软组织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落枕 等。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高血压、高血 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 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 瘫痪、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中暑、休克、 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27
1、肩痛穴定位: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 1寸。 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痛取左侧穴位,左侧肩 痛取右侧穴位。 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0角向下直刺1.5 寸左右。 4、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
25
课件
三、功能
止痛消炎,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 调节神经,调节胃肠,调节内分泌。
23
课件
7、疗程:每日1次,21天为一疗程。 (1)早期患者,即出现临床症状2周以内者,针 刺肩痛穴,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 (2)中期患者,即发病2~4周者,针刺肩痛穴, 每日一次,21次为1疗程。 (3)晚期患者,即发病1个月以上者,针刺肩痛 穴,每日 1次,28次为1疗程。
24
课件
二、技术关键环节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的技术操作
1
第一节 概 述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 一、技术持有人
针灸中心主任、教授、博

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34例

肩痛穴平衡针灸治疗偏瘫性肩关节周围炎34例
◎寸
不具备任何效果 ,特 别是对 于一些存在 胃肠功 能障碍 的
患者 。 本研究中药熏洗方选用了具有活血化瘀 、补益肝 肾 、 祛风散寒类 中药 ,方 中红花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 的作 用 ; 桑寄生 、川断、牛 膝补 肝 肾壮 筋 骨有利 于 关节 祛 风湿 ; 桂枝具有温经 散寒 的功效 ;桑 枝 、独 活 、威 灵仙具 有祛 风湿通经络的作用 。通 过药气熏蒸后 ,药 物可 以直 接作
瘫 性 的 肩 关 节周 围 炎 的 患 者采 用 平衡 针 灸 的 方 法 治 疗 , 不仅 疗 效 好 , 而 且操 作 较 为 简 便 。 关 键 词 :偏 瘫 性 肩 关 节周 围 炎 ;平 衡 针 灸 ;传 统 针 灸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0 3 . 0 4 2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0 3 - 0 0 6 2 - 0 2
第 2 0 1 2 4 卷 年 第 2 3 月 期 ・ 总 上 第 半 1 7 月 9 期 刊
由此可见 ,对于膝退行 性骨关 节病患者 ,进行 早期介入
保守治疗 ,可 以延 缓 病情 进展 、消 除患者 的临床 症 状 , 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存质量 。 综上所述 ,在对膝退行性 骨关节 病患者进 行临床 治 疗 时,温通针法联合 中药熏蒸治疗具有无 明显毒 副作 用 、
治疗有效率存 在明显 差异 ,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肩痛 穴平衡 针 灸治疗偏 瘫性 肩关节周 围炎 3 4例
赵 东升
( 河 南 省 孟 州 市 中 医院 内科 ,孟 州 4 5 4 7 5 0 )

农村中医适宜技术专栏讲座学分考试试题

农村中医适宜技术专栏讲座学分考试试题
维普资讯
, 蔗 屈 增
tl |een g Y u an 哇 l
农村中医适宜技术专栏讲座学分考试试题
(o o 国乡村医药杂志 2 0 年 1- 2 07 -1 期)
答题 注意事 ①试题全部出 自本刊 今年各期讲座 内容 , D. 病情程度分级属轻 、中度者 答题前如能作一次认真复 习,必然 会有好成绩 。②本卷考题 7 、有 关清 喘穴 定位 的说法 是 : 均为选择题 ,各 题可能有 ~个 或多个选择 ,请仔 细挑选 。③ A. 位任脉廉 泉穴与天突穴之间 请在答题卡上把 你选 中答案的对应序号 , A,用笔涂成● , B. 如 环状软骨正 中下方 凹陷
8 0
中国乡村 医药杂志 2 0 年 1 月第 1 卷第 1 07 1 4 1期
维普资讯

D. 阴交上一寸 三 B. 正中嵴 旁 1 , 骶 寸 平第4 骶后孔
厚 屈 地
l I 4 E l 4
畦l een g
5 、下面对针刺 “ 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的叙述 中,不正确的 C. 骶正 中嵴旁 15 . 寸, 平第 3 骶后 孔
B. 天为一疗程 , 7 若病情需要 , 休息 3 ,可继续 针刺第二疗 A. 天 肩部疼痛 、功能受 限

B. 发于 中 、老 年 人 多
C. 针刺时可 出现酸 、麻 、胀 、痛感
C. 其病 因为受风 、寒、湿邪 外袭 ,闭塞经络 ,气滞血瘀所致
D. 于颈 前 正 中 ,有 一体 表 自然 凹 陷 ,环 状 软 骨 前 方 正 中上 D. 位 属中医 “ 证” 肢节痛”范畴 痹 、“ 缘 2 、肩 痛 穴 的 取 穴 原 则 是
5 、清喘 穴治疗哮喘的临床治疗新技术具有 : A. 操作简便

【精】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精】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 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 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 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充分地发 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 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 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突出单穴疗法
肩关节
病理分期
(1)早期患者,即出现临床症状2 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
周以内者。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课件
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 (3)晚期患者,即发病1月以上者,每日一次,28次一个疗程。 来源于《内经》的巨、缪刺法。
4、压痛。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见 肌肉萎缩。
5、肌肉抗阻力试验阳性。 6、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肱骨头上 移或关节腔变窄。
三、针灸处方
• 主穴:肩痛穴(BP-LE6):属经外奇穴,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灸学。
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教授于1976年成功发现治疗肩周炎的特效穴,冠名“肩痛穴”(BP-LE6)。
又称“中平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高 1、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课件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不同的 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 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平衡针灸在治疗中不过于强 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 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将不同的针感扎出 来即可。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国家中管局推荐46个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范文

2008年8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发〔2008〕38号),该通知制定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标与要求》,确定了《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制定了《25个基层常见病针灸推拿刮痧技术推广目录》。

46个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3中医适宜技术治疗25个常见病介绍(一)感冒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刮痧: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可配刮肘窝、腘窝。

(二)偏头痛毫针刺:太阳、风池、率谷、头维、外关按摩:太阳、风池及疼痛部位(三)麦粒肿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及肩胛区的红色反应点(四)急性结膜炎三棱针点刺放血:太阳、耳尖(五)牙痛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六)急性咽痛三棱针点刺放血:少商、商阳、鱼际、耳尖(七)落枕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按摩:疼痛部位刮痧:疼痛部位(八)急性胃痛毫针刺:中脘、足三里、梁丘艾灸:中脘、足三里、神阙;隔姜灸适用于寒性胃痛5刮痧: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内关、手三里;下肢部:足三里(九)痛经毫针刺:关元、中极、合谷、地机、三阴交、次髎艾灸:关元、中极刮痧: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次髎(十)急性腰扭伤毫针刺:腰痛穴、阿是穴、委中刺络拔罐:阿是穴,配委中穴放血刮痧:疼痛部位,委中(十一)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表面光滑,质软,有波动感围针刺法:囊肿局部(十二)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肘关节外侧痠痛,绞毛巾时痠痛加重阿是穴围针加灸(十三)足根痛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十四)腮腺炎灯心草蘸食油点燃:雀啄状快速灸灼双耳尖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十五)小儿泄泻1.辨证(1)伤食:腹胀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状如败卵,或便质稀薄,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嗳气酸腐,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平衡针灸技术

平衡针灸技术

平衡针灸技术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一.平衡针灸学的特点:1.突出单穴疗法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

2. 突出快速针刺又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过程控制在3秒之内。

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针刺而喜欢留针,可以给予留针。

2.突出即时效应即时效应也称一针见效。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也可以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3.突出针感效应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

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

二.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范畴(一)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排除标准肿瘤,骨折,错位,脱位,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妊娠,股骨头坏死.(二)颈肩腰腿痛的临床分类1.颈痛颈部软组织损伤颈肩肌颈背肌筋膜炎落枕颈椎病颈椎关节紊乱症2.肩痛肩部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肌腱炎肩胛肋骨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肘关节软组织损伤网球肘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管综合征3.腰痛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症腰背部肌筋膜炎棘上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损伤腰椎骨质增生症4.腿痛臀部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肌四头肌损伤股内收肌损伤膝部软组织损伤膑骨软骨软化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腓肠肌损伤三.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取穴原则1.特异性取穴原则-----腰痛穴2.区域性取穴原则-----颈痛穴3.交叉性取穴原则-----肩痛穴肘痛穴踝痛穴腕痛穴膝痛穴四.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持针方法1.采用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2.用酒精棉球固定在针尖5—10mm即可五.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进针方法1.局部常规消毒2.直刺方法(90度角)---膝痛穴肩痛穴3.斜刺方法(45度角)---臀痛穴肘痛穴4.平刺方法(5—15度角)---腰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六.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进针手法1.一步到位针刺法-----肩痛穴2.二步到位针刺法-----膝痛穴3.三步到位针刺法-----腰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肘痛穴臀痛穴4.提插手法5.强化性针刺手法七.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针刺针感1.触电式远距离针感-----肩痛穴2.放射性针感-----------膝痛穴3.混合性针感-----------腰痛穴颈痛穴八.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平衡靶穴腰痛穴颈痛穴踝痛穴腕痛穴肘痛穴臀痛穴肩痛穴膝痛穴九.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穴位定位1.颈痛穴取穴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即掌指关节前凹陷中.取穴原则: 区域性取穴.针刺神经: 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针刺方法:平刺2—4cm(1—2寸).针刺手法: 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性手法.针感:局限性针感和强化性针感.功能: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主治:颈痛.2.腰痛穴取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将前额划一个“十”字, “十”字中间即为此穴.取穴原则:特异性取穴,交叉取穴.针刺神经: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针刺方法:针尖向下平刺3cm(1.5寸).针刺手法:三步到位针刺法或强化性针刺法.针感: 局限性针感和强化性针感.功能: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主治:腰痛.3.肩痛穴取穴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神经:腓浅神经.针刺方法:直刺2--3cm(1.5寸).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法或提插针刺法.针感: 局限性针感和触电式针感.功能: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主治:肩痛.4.肘痛穴取穴定位:即为内、外膝眼穴。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

肩痛穴
• 体表定位: •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下方与外踝连线的上 三分之一处。 • 解剖定位: • 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 短肌,布有胫前动脉、静脉肌支和腓浅 神经。
• 取穴原则: • 交叉取穴。左侧肩痛取右侧穴位,右侧 肩痛取左侧穴位,双侧肩痛取左侧穴位, 双侧肩痛取双侧穴位。 • 神经定位: • 腓浅神经。
• (2)即时效应,就是一针见效, 要求90%以上的病人3秒种内出现不 同程度的症状改善。
• (3)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 出针快,要求3秒钟内完成一个针刺过程。 平衡针灸只强调提插不强调针刺手法。
• (4)强调针感效应:这是区别穴位针刺 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志,其针感因针刺的 不同的神经而出现酸、麻、胀、痛、传 导、放射等不同的自我感觉。针感的实 质是指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 的结果。
第 二 讲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实用技术
腰腿痛常用平衡针灸穴位
颈痛穴
• 体表定位: • 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 五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 解剖部位: • 在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间背侧肌中,布 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背静脉网、 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 有神经。
中国中医药报:平衡针灸学科 创始人 2009年8月6日
新华 每日电讯 军中名医王一针 1998年4月16日
王文远发明的平衡针灸 技术在20多个国家传播2005年8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张汉卿平衡针灸工作室
张汉卿简介
平衡针灸学科为全军争得五个第一
• 平衡针灸学科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和总后卫生部,北京军区卫生部、北京 军区总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科同 志的积极努力, 2005 年以来,北京军区 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主任王文远教 授创立的平衡针灸创新学科为全军中医 学科在国家级科教研平台上争得了五个 第一。

平衡针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平衡针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

平衡针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取穴原则1.特异性取穴特异性取穴主要是针对全身性疾病的取穴方法。

如降压穴、降脂穴、降糖穴、感冒穴等。

2.交叉性取穴交叉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的上下和左右交叉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臀部疾病取对侧臂丛神经支配的肩关节部位的臀痛穴,治疗肩关节病变取下肢对侧坐骨神经支配的小腿部位的肩痛穴。

3.对称性取穴对称性取穴主要是指治疗部位与疾病部位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的取穴方法。

如治疗胸部的乳腺疾病取背部的乳腺穴,治疗右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病变取对称的左侧肩关节相应部位平衡针穴位。

(二)持针方法1.根据不同平衡针穴位,选择不同长度的针具。

临床多选用75毫米毫针。

2.取75%乙醇棉球一个,挤干备用。

3.将棉球固定在针尖上1~2厘米针体处,右手持该处进针。

该持针法在进针时不会造成针体弯曲,达到快速进针的目的。

(三)针刺方法1.提插手法包括上提和下插两个部分。

操作中通过改变针尖的方向、角度、深浅以获得针感。

主要适用于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降压穴、降脂穴、肩痛穴等。

2.强化针感手法指针刺深度达到要求后采用的一种捻转手法。

通过拇指与示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针体并出针。

主要适用于病情较重、有特殊针感要求的平衡针穴位,如偏瘫穴、面瘫穴、胸痛穴、胃痛穴等。

3.一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1寸以内的针刺手法,适用于比较浅表的穴位,进针后即可出针,原则上不提插、不捻转。

如明目穴、牙痛穴、踝痛穴等,症状较重时可给予轻度提插、捻转。

4.两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2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到要求的深度。

进针后即可出针,不提插、不捻转。

如耳聋穴、过敏穴、痔疮穴、胸痛穴等。

5.三步到位手法指针刺深度在3寸以内的针刺手法,第一步将针尖刺入体内,第二步将针体刺入达1—2寸,第三步再将针体刺入达2.5寸左右即可。

不提插,不捻转,达到一定深度后即可出针。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8例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8例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8例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临床肩痛症状表现之一,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是影响中、老年人运动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笔者在最近两个月来临床应用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3岁。

其中7例是右肩痛。

5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其中有3例患者伴有自感颈项强直,其中2例患者伴有自感患侧手臂麻木。

1.2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参考《外科学》第四版拟定:(1)40岁以上,缓慢起病;(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3)体征检查:肩部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4)X线检查阴性。

1.3治疗方法操作步骤(1)取穴: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2)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下肢。

常规消毒,交叉取穴。

采用2寸无菌性毫针,直刺法。

进针约1寸左右,可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针感向足面,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麻胀感为宜。

以泻为主,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10~20分钟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本组8例患者都以针刺“肩痛穴”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4.1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外科学》第四版及《黄家驷外科学》进行四级评定标准(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

(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肩关节功能活动轻度受限。

(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较严重。

(4)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1.4.2治疗结果本组8例中临床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2.讨论肩痛是由于中老年人胶元纤维的退行性改变加上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外伤、劳损、受凉等诱因作用下所致的一种无菌性炎症,早期常以疼痛为主,日久因炎症加剧及患者畏痛不敢活动致肌肉萎缩,软组织粘连,活动受限。

平衡针灸现用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平衡针灸现用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

平衡针灸图解一:颈肩腰背痛穴组(看图学针)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

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4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1个。

现分为三组介绍一、颈肩腰背痛穴组二、疼痛穴组三、杂病穴组一、颈肩腰背痛穴组(一)颈痛穴(液门)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法针感:局部出现酸麻胀感。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临床还可以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

按语: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以治疗颈椎病为主,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病因主要为生理性衰老。

因此为巩固疗效,减少环境诱发因素,避免局部受凉,颈部不要锻炼,不要人为加大运动,以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

歌诀:颈痛液门透中渚,指背神经交叉取,颈部病变与落枕,肋间坐骨痛可取。

(二)肩背穴定位:位于尾骨旁开2寸。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放射性麻胀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症,偏瘫癫痫癔症分。

(三)肘痛穴(膝眼)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PPT课件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PPT课件

病变取右侧穴位。 • 针刺方法:3寸毫针平刺1.5寸左右。
•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法。 • 功能: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
神经。
疗程:
(1)早期患者,即出现临床症状2周以内者,每日一次, 14次一个疗程。 (2)中期患者,即发病2-4周者,每日一次,21次一个疗 程。 (3)晚期患者,即发病1月以上者,每日一次,28次一个 疗程。
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 节前凹陷中。
• 解剖: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布有第四掌
背动脉,皮下有手臂静脉网,和尺神经手背支 (指背神经),和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即上下左右 交叉为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来源于《内经》的巨、缪刺法。巨刺即左刺右,右 刺左,缪刺即交叉取穴。
平衡针灸学取穴原则
传统针灸以循经取穴、辨证取穴为基本 原则。平衡针灸主要采用定位取穴、交叉取穴、 对应取穴为基本原则。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
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时取穴等取穴原
则。
二、诊 断 要 点
1、病人年龄在5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常于肩部受寒后发 病。 2、肩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昼轻夜重,多不能卧向患侧。 3、活动受限。肩关节活动受限,主要有上举、外展、后伸摸 背和穿衣受限。 4、压痛。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日久可 见肌肉萎缩。 5、肌肉抗阻力试验阳性。 6、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部分患者可有骨质疏松肱骨头上 移或关节腔变窄。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 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 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 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 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 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

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8895例临床研究

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8895例临床研究

撕裂样剧痛 ,肩痛昼轻 夜重为本病一大特 点,多数患者 常诉说 后半 夜痛 醒 ,不 能成 寐 ,尤其 不 能 向患侧侧 卧 ,此种 情况 因
血 虚 而 致 者 更 为 明 显 ; 若 因受 寒 而 致 痛 者 , 则 对 气 候 变 化 特 别
敏感 。
毫针 1 根,用酒精棉球 固定针体下端 1 3 / 处。针刺手法 三步 到位
6% 7 ,女性 3 6 例,占 4 . 3 。年龄最小 1 岁 ,最大 8 75 23% 8 2岁,平
均 年龄 5 . 岁 , 尤 以 4  ̄ 5 岁 年 龄 组 为 多 。 05 5 5 1 1 2 病 程 与职 业分 布 体 力 劳 动者 2 5 例 , 占3 . 1 ;脑 .. 86 2 1% 力 劳动 者 14 例 , 占1 .4 ;干 部2 1 ̄ , 占3 . 5 ; 退休 人 员 52 7 3% 85 0 16 % 12 例 , 占1. 6 ;其 他 64 , 占73 % 08 15 % 5例 . 4 。其 中体 力 劳动 者 、干 部发 病 率 最 高 , 占发病 总人 数 的 6 . 5 。 3 7% 1 2 临 床诊 断 . 1 . 局部 疼 痛 局 部 疼 痛 及 活 动 痛 ,夜 间加 重 ,可 放 射 到 2 1
手 ,但无 感 觉异 常 。起 初 时肩 部呈 阵发性 疼痛 ,多数 为慢性
发 作 , 以后 疼 痛 逐 渐 加 剧 或 顿 痛 , 或 刀 割 样 痛 ,且 呈 持 续 性 ; 气 候 变 化 或 劳 累后 , 常 使 疼 痛 加 重 , 疼 痛 可 向颈 项 及 上肢 ( 特 别 是 肘 部 )扩 散 , 当 肩 部 偶 然 受 到 碰 撞 或 牵 拉 时 , 常 可 引 起
维普资讯
f f { பைடு நூலகம்

平衡针灸(教学):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

平衡针灸(教学):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

平衡针灸(教学):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肩凝症取穴肩痛穴定位必须准确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

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取穴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针刺手法以及针感手感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有效率统计突出即时效应,针刺当时见效率达90%;提出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产生的针感效应假说采用单穴疗法;⑤针刺经验穴—肩痛穴,临床治疗380例,有效率94.1%。

肩痛穴治疗组疗效与传统取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无副作用。

本法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王文远作者单位:100026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平衡针灸中心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1989年曾获全军科技二等奖、“十五”被列为国家级中医药标准化招标课题。

1适应证
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1.1西医诊断标准
①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②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功能活动受限;③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④X线检查阴性。

1.2中医诊断
①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紧;②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③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1.3孕妇禁用。

2治疗方法简介
2.1操作方法
2.1.1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2.1.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2.1.3针刺方法
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2.1.4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2.2技术关键环节
2.2.1肩痛穴定位必须准确肩痛穴是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主穴,属经外奇穴之一,又称“中平穴”,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髁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

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

2.2.2交叉取穴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

2.2.3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

2.2.4快速针刺手法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

2.2.5针感要求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

2.3治疗时间及疗程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1疗程。

3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晕针是针灸常见的副作用,针刺“肩痛穴”,只需3秒,时间极短,发生晕针的概率很小。

病人首次就诊应让其卧床治疗,以防晕针。

4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4.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

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可配合适度的功能锻炼,否则会增加新的炎症和水肿。

4.2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

如推拿按摩、火罐、刮痧、针灸针刀,药物封闭、理疗烤电等,都会加重肩关节的急性炎症和水肿。

4.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觉,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

5特点
①取穴少,痛苦小;②见效快、疗效高;③操作简便、易于普及;④安全性较高;
⑤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6临床研究结论
①找出了治疗肩周炎肩部软组织损伤的专病专穴—“肩痛穴”;②突出即时效应,针刺当时见效率达90%;③提出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产生的针感效应假说;
④采用单穴疗法;⑤针刺经验穴—肩痛穴,临床治疗380例,有效率94.1%。

肩痛穴治疗组疗效与传统取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⑥无副作用。

本法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