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年
北京的风俗民情
北京的风俗民情
北京的风俗民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风俗民情:
1、老北京春节。
春节是北京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全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老北京人会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如初一开始拜年,只限男性,佛堂上供、置天地桌、供摆祭祖、天地桌前接神、佛像、祖宗牌位和长辈三叩头等。
2、老北京腊八节。
腊八节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会熬腊八粥,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作相互馈送的礼物,同时也会供佛祀祖。
3、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老北京人在端午节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祭神祭祖、挂菖蒲插艾叶以防瘟避灾,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和黄米小枣粽子。
4、中秋节。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老北京人会赏月、喝团圆酒、吃团圆饼和玩兔儿爷。
5、重阳节。
重阳节是敬老的日子,老北京人会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
6、老北京建筑风格。
老北京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为四合院和胡同。
胡同的数量和类型繁多,最宽的胡同达30多米,最窄的胡同只有0.5米左右。
7、文玩与宠物风俗。
赏文玩与饲养宠物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情调,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节日和活动,每种节日和活动都有其特定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如清明节、元宵节、立春、立秋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为北京的文化底蕴注入了活力和魅力。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
过年是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而老北京过春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老北京,过年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贴春联,以及购买年货。
打扫卫生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传统认为要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气。
人们会打扫房屋、家具、窗户等,还会用红纸剪出各种吉祥的剪纸贴在窗户上,以求辟邪驱煞、迎福纳祥。
贴春联是过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春联是由对联组成的,上联贴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槛上。
春联上的文字通常是寓意吉祥如意、健康平安、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等,人们相信这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好的开始。
购买年货也是老北京过年的传统之一。
年货通常包括各种食品,如糖果、瓜子、腊肉、茶叶等。
在过年之前,人们会去集市或者超市购买年货,家家户户都会备足一些,用来招待亲朋好友或者自己享用。
而过年期间,老北京的人们还有一些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贴门神或门神贴画,以保护家庭免受邪恶的侵害;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对方今年吉祥如意;还有家庭团聚,共同享受团圆的喜悦。
总的来说,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强调家庭团聚、积极向上
的心态以及吉祥如意的愿望。
这些风俗习惯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并且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代代相传。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北京人最盼望的节日。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过春节习俗。
以下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1. 贴春联: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
老北京的春联常常以红纸写就,用黑色墨水书写对联的文采流畅,意境深远。
春联的内容多是吉祥如意的祝福语,比如“平安吉祥”、“岁岁平安”等。
2. 扫尘除旧年:在除夕前,人们会彻底打扫房屋,清理尘土。
这意味着去除旧年的不祥和厄运,并为新一年的好运做准备。
3. 守岁:北京人有守岁的传统,意思是在除夕夜一直守到次日凌晨。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聊天、打牌、看春晚,庆祝新年的到来。
同时,放鞭炮和烟花,以驱赶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4. 包饺子:包饺子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
全家人一起准备食材,然后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包饺子的形状多样,有着吉祥的寓意,比如金元宝形状的饺子代表着财富滚滚。
5. 拜年:在春节期间,老北京的人们会互相拜年。
长辈会给晚辈一定的红包,表示祝福和对未来的希望。
同时,亲朋好友也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来年平安顺利。
6. 看烟火:除夕夜的时候,北京的城市里会上演盛大的烟火表演。
家家户户都会到户外观看烟火,整个城市被照亮,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7. 逛庙会:春节期间,北京的庙会是非常热闹的地方。
人们穿着鲜艳的节日服装,逛庙会,体验传统的民俗活动,品尝各种美食,购买年货和纪念品。
以上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喜庆氛围,也展示出北京独特的文化魅力。
透过这些传统习俗,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展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京城的冬天,一派寒冷肃杀的气氛,但当春节的钟声敲响时,整个北京都仿佛被激活了一般,彩灯高悬、烟花爆竹、美食盛宴、赛龙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勾勒出老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
本文将带您领略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一、年画贴窗在北京的农户中,年画贴窗可谓是一项最贴近农村习俗的传统,也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环节。
早在除夕之夜,人们便开始在自家的窗户上贴年画,这些年画通常是展示着吉祥吉利的图案和文字,相信能够驱邪保平安,增加家宅的吉祥氛围。
在京城老区,贴年画更是热闹非凡,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争取一块好地方,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守岁如同许多地方的习俗一样,老北京的春节除夕夜也有守岁的传统。
通常在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2点之间,家中的长辈和子孙们一起守夜,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这段时间里,家中将会点起红灯笼,大厦将会亮堂;还有的家庭会在床前摆上桔子、瓜子、花生和糖果等小吃,供亲朋好友们品尝。
而待钟声敲响之际,全家人一起喊出“除夕啦、除夕啦”的欢呼声,以表达对年的告别和对新年的期待。
三、舞狮表演舞狮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最受人喜爱的民俗表演之一。
在春节期间,各个社区、庙会会场都能见到这一表演。
一头形象古朴的狮子化身成灵动猛猫,伴随着嘹亮的鼓点和锣声,舞动身姿,深受居民们的喜爱。
狮子舞时,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站在狮身上,随着鼓点的节奏,以恣意的跳跃和翻滚来展示狮子活力四射的形象,也为前来观赏的群众带来生动的表演。
四、庙会文化庙会在北京的春节期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且还是老北京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庙会上除了舞狮、耍锣、打鼓等表演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摊位,如灶王爷香案、卖糖画、杂耍、舞台剧等,吸引了众多市民进场参观,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另外,各种小吃摊位更是人们品尝美食的好去处,有驴打滚、葱油饼、肉夹馍、豆腐脑、糖火烧等,无不令人垂涎三尺。
五、拜年访友春节期间,人们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那就是拜年访友。
老北京春节习俗
老北京春节习俗老北京春节习俗大全旧时春节,老北京民间还曾有“姑娘爱花、小孩爱炮、老头爱顶新毡帽”之俗语。
买朵绒花过新年,这亦是一种京味历史人文风俗。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老北京春节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北京春节习俗 11、腊月二十三:祭灶灶神,俗称“灶王爷”。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
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
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
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
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
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
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
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
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
北京人春节的风俗
一、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在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首先就是有给家里面彻底打扫一遍,另外还要去蒸一些馒头,还会出门置办年货,并且购买对联给自己家的门上贴上对联,这样可以给家里人带来好的运势。
北京人还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在门上或者是衣柜上,这样可以表示福到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大家都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都有一个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且希望身边人都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
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
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二、老北京人春节必备食物
饺子
在北京,他们春节必须要吃的食物就是饺子,这也是北方地区在春节都会吃的一个食物,因为按照传统的老北京习俗来说,吃饺子代表着团圆,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是一个非常和睦的场景。
因为饺子里面不光有馅料,还会放一些干净的硬币和糖,这样迟到的人就会有吉利的象征,也正因为这样很多小孩,在春节
的晚上会吃的很饱,因为他们想吃到硬币和糖,这样就会有好的运气。
炸丸子
《京味儿》一书中曾提到,老北京春节吃食中有一项“和蒸馒头紧密相关的工作”,就是炸丸子。
年夜饭上必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了合家团圆。
以前春节期间,各家总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也没有很多时间炒菜。
事先准备好丸子,端上来就能吃。
老北京拜年的讲究
老北京拜年的讲究
老北京拜年有其独特的传统讲究,其中包含了一些文化传统和社交礼仪。
以下是一些老北京拜年的讲究:
拜年时间:在传统的老北京文化中,拜年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进行。
人们在农历除夕和正月初一至初三之间,互相拜年祝福,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愿。
长辈先拜:在家庭中,年轻一辈通常会在大年三十拜访长辈,向长辈拜年。
拜年的时候,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
磕头拜年:在传统的北京拜年方式中,尤其是在家庭中,晚辈可能会磕头向长辈拜年,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祝福。
现代社会中,一般是以鞠躬或握手的方式表达祝福。
送礼物:拜年时通常会带上一些礼物,如水果、糖果、茶叶等,表示对对方的祝愿和关心。
礼物的选择通常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和喜好。
吃年夜饭:除了在大年三十晚上向长辈拜年,家庭成员通常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年夜饭,象征着合家团圆和幸福美满。
用红包祝福:对于晚辈,拜年时长辈通常会给予红包,里面装有一定数额的钱。
这被认为是一种祝福和好运的象征。
总体而言,老北京的拜年传统注重尊敬长辈、传递祝福和团聚家庭,是一个体现亲情、友情和社交关系的重要传统活动。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北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春节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北京人民都会展开一系列喜庆活动,传承民俗文化的热情在这座古老城市中流淌。
从从前到现在,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一直保留着独特的风采。
一、贴春联在老北京,贴春联是每个家庭准备过年的必备活动。
正月二十九或者三十,人们会挑选漂亮的纸张,用毛笔精心书写上吉祥的祝福语,贴在门楣上,这也是一种祈求家庭平安、幸福的方式。
春联的内容多样,既有带有祝福寓意的诗句,也有诙谐幽默的俏皮话,总之,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用大红纸剪成的春联挂在老北京的胡同里。
二、放鞭炮放鞭炮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一项习俗。
每年,在除夕的零点,北京迎来新年的瞬间,鞭炮声会炸响整个城市。
据传,鞭炮的声音可以驱邪辟邪,招财进宝,所以人们会用鞭炮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当然,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放鞭炮的规模减小了很多,但是放鞭炮这一传统习俗仍然在老北京的许多地方保留。
三、包饺子春节期间,包饺子是老北京人家庭聚会的必备活动之一。
很多北京人习惯把包饺子作为年夜饭的一道菜。
不仅如此,包饺子还有一层寓意,据说包的饺子越多,来年的财运就越好。
在家庭团聚的时候,老老少少都会围坐在桌前,拿着饺子皮和馅料,动手包起自己心仪的饺子形状。
与此同时,桌上的年菜也是琳琅满目,琳琅满目。
席间,人们互赠红包,相互祝福,营造出浓郁而温馨的年味。
四、赏花灯北京的花灯节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从正月初三开始,北京的公园、庙会以及一些景点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
各种造型精美的彩灯点亮了整个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在老北京,人们会带着家人一同赏灯,欣赏花灯的美丽,品味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舞狮舞龙春节期间,舞狮舞龙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在传统民间习俗中,狮子和龙代表着吉祥和祥瑞。
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人们会组织舞狮舞龙表演,更增添了整个城市的喜庆气氛。
孩子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手拿舞狮道具,欢快地扭动身体,舞动着形似狮子和龙的模样,好不热闹。
老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
老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
老北京的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丰富和独特的部分。
一份关于老北京春节的课堂笔记可能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春节前的准备:
●打扫卫生:传统上,北京人会在春节前进行大扫
除,意味着扫除旧岁的霉运。
●贴春联和窗花: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红灯笼,贴
窗花,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购买年货:市场上会出售各种年货,如糖果、果
品、鱼肉、鞭炮等。
2.除夕夜的活动:
●团圆饭: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菜品丰富,寓
意吉祥。
●守岁:全家人一起守夜迎接新年,象征团结和长
寿。
●放鞭炮:除夕夜放鞭炮,以驱邪避灾,迎接新年
的到来。
3.春节期间的习俗:
●拜年:亲朋好友互相拜年,交换祝福。
●发红包:长辈给晚辈发放红包(压岁钱),象征好运
和祝福。
●参加庙会:北京的庙会历史悠久,民众喜欢在节日期
间参加庙会,欣赏民间艺术,品尝小吃。
4.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看京剧和传统戏曲: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去剧院
观看京剧和其他传统戏曲。
●猜灯谜和放风筝:古时候的北京人还喜欢在春节
期间猜灯谜和放风筝。
5.春节食物:
●传统食品:如饺子、年糕、炸酱面等,各有其特
殊的寓意。
6.春节的象征意义:
●家庭和团聚: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强调的是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祈福和希望:春节期间的各种习俗和活动,都寓
意着对来年的吉祥和幸福的祈祷。
这样的课堂笔记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老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价值。
老北京人过除夕有什么风俗
老北京人过除夕有什么风俗每个地方的除夕习俗不一样,你知道老北京过除夕的风俗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老北京过除夕的风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一、老北京过除夕的风俗泡腊八醋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
民谣:“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北京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从这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
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供佛龛或神像、吃团圆饭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
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
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团拜、给压岁钱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
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
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
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
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放炮驱邪、焚香祭祖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
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
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
二、团圆饭菜谱1、洪福齐天原料:豆腐、虾仁、番茄。
调料:精盐、料酒、鸡汤、粉芡。
做法:将豆腐切成2寸见方的块,煮一下。
将葱、姜、番茄炒至红色下豆腐及虾仁、调料,倒入高汤炖透即可。
老北京的春节作文4篇
老北京的春节作文4篇老北京的春节作文篇1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北京的春节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
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
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
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
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
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
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
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老北京过年的传统风俗
现在过的春节已经和过去老北京过年不完全一样了,现在过年省事多了,也变味了,变得过年离不开金钱了,到了春节不是请客就是送礼,过年比上班还忙还累,现在过个年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真是个负担,很怕过年,亲戚朋友走动要花钱,而且送的礼品越来越多,过去串个亲戚骑自行车就行了,现在得开着汽车拉东西,现在的压岁钱也不是个小数目,过年就象扒层皮,现在过年已经没有过去过年的年味了,老北京过年那些老理儿几乎都没有了。
回忆一下老北京过年的习俗,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应该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老北京有句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老北京的一首民谣说的好: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老北京过年习俗
老北京过年习俗·初二拜财神借元宝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
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
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
百姓家拜比干。
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
过去,初二一大早,京城的百姓无论富的穷的,都会赶往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
有的开汽车,有的赶着马车,有的坐着人力车,非常热闹,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到庙里借元宝,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借的元宝明年要还回来,还得比借得多。
京城的商家在这一天要在店里面办酬财神的活动,一般是唱一场会堂。
老北京过年习俗·初三老鼠娶亲的日子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说法,但不是特别的流行,一般是以南方搬到北方,还有就是从乡下搬到城里的家庭有这种习俗。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
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
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要娶亲了。
老北京过年习俗·初四逛庙会走亲戚逛庙会从初一就开始逛,老北京人给亲戚拜完年都会到庙会逛逛。
过去北京的庙会很多,现在比较正宗的有白云观、东岳庙。
骑驴到白云观、打金钱眼、摸猴儿。
到东岳庙走福路、挂福牌、绕福树。
庙会是老北京人娱乐的场所。
老北京过年习俗·初五伙计就怕老板夹包子初五这一天被称为破五,也就是破除禁忌,初一说的那些禁忌可以破除。
店铺里面的伙计最害怕这一天的晚饭,因为这一天的晚饭,如果老板给伙计夹了一个包子,那就意味着这个伙计吃完这顿饭就要卷铺盖卷儿回家了。
老北京过年习俗·初六买灯碗儿等待“顺星”商家在初六开始制作一种泥质的小灯碗儿,因为初八传说是众星下界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会买小灯碗儿回家,在初八晚上要举行“顺星”仪式,祈求新年一切顺利。
《老北京年味:春节的特色美食》
《老北京年味:春节的特色美食》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老北京的年味更是独具特色。
在这个充满喜庆氛围的节日里,美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舌尖上品味年的滋味,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老北京春节的特色美食。
一、北京炸酱面在老北京人的心中,炸酱面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这道美食的制作需要选用黄豆面炒制而成的酱料,加入葱花、黄瓜丝、豆泡等配料,拌入细面,香气四溢。
炸酱面的酱料鲜香醇厚,配料丰富多样,吃起来酱香味浓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二、糖炒栗子糖炒栗子作为春节期间的传统零食,也是老北京春节桌上的一道必备佳肴。
精选新鲜栗子,经过反复洗净、煮熟后,再用炒锅烘炒,加入适量糖,悠悠的香甜味弥漫开来。
糖炒栗子的外酥内软,甜而不腻,带给人们满满的幸福感。
三、豆腐脑豆腐脑是老北京市井小吃中的瑰宝,更是春节期间人们所钟爱的美食之一。
选用新鲜的黄豆磨成的豆浆,经过一夜的自然凝固,成为白嫩细腻的豆腐脑。
配上甜蜜的糖葫芦汁或者咸香的辣椒酱,一口下去,豆香四溢,令人陶醉。
四、烤肉串春节期间,老北京的街头巷尾洋溢着烤肉串的香味。
由于传统的北京烤肉串采用的是羊肉,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羊肉串”。
烤肉串制作的过程非常讲究,选用新鲜的羊肉,肉质鲜嫩多汁,搭配上各种调料和香辣酱,烤制至外酥内嫩。
一口咬下,肉汁四溢,美味尽在口中。
五、元宵元宵是春节期间的传统食物,也是老北京人们迎接新年的必备食品。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糕点,内部填充着各种馅料,如豆沙、花生、芝麻等。
元宵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寓意着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无论是自己制作还是购买,吃下一口热腾腾的元宵,仿佛就感受到了新年的喜悦和温暖。
总结老北京年味中的特色美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和热切期盼。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还是来自四方的游客,都可以在这些美食中感受到老北京的年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品尝这些美食,感受岁月流转中的味道,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老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
老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摘要:1.引言:介绍老北京的春节及其意义2.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腊八粥、腊八蒜、小年、除夕、初一至十五3.老北京春节的庙会: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石景山游乐园庙会、欢乐谷庙会等4.老北京的春节活动:雍和宫求香、故宫、景山、北海等景点的游览5.结论:总结老北京的春节特点和意义正文: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老北京,春节的庆祝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本文将介绍老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喜庆和团圆的节日。
首先,我们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从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泡腊八醋(蒜),标志着年味的来临。
民谣中有句话:“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紧接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人们会祭灶、吃糖瓜,希望来年甜甜蜜蜜。
除夕夜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会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迎接新的一年。
而初一至十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的时期,充满了欢声笑语。
其次,老北京的春节庙会是不可错过的盛会。
传统的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以及中西结合的石景山游乐园庙会、欢乐谷庙会等,都是春节期间北京最热闹的地方。
这些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玩到有趣的游戏,还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如舞龙、舞狮、高跷等。
此外,老北京的春节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在雍和宫,人们可以求一炷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而故宫、景山、北海等著名景点,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
人们在这些地方游览、拍照留念,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总之,老北京的春节是一个充满喜庆、团圆、祥和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无论贫富老少,都能享受到这个节日带来的快乐。
北京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北京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
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
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
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
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
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
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涨知识!老北京过年看戏的讲究
涨知识!老北京过年看戏的讲究老北京过年看戏是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讲究着独特的礼仪和规矩。
这一传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更体现了老北京人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老北京,过年看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人们在过年期间,特别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一,会前往戏院观看各种精彩的戏曲演出。
这些戏曲演出往往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的,包括京剧、豫剧、评剧等不同类型的戏曲。
观看戏曲演出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技艺,还能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过年看戏有着一些独特的讲究。
首先是选择戏剧演出的时间和地点。
在老北京,过年看戏的时间通常是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而戏剧演出的地点则多选择在专门的戏院或剧场,如京剧院、人民剧院等。
这些地方设施齐全,舞台效果好,能够更好地展现戏曲演出的精彩。
其次是观看戏曲演出的着装。
在过年看戏时,人们通常会穿上新衣服,展现出节日的喜庆氛围。
男性通常会穿上中式的长袍、马褂,女性则会穿上旗袍、对襟衫等传统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戏曲演出增添了一份庄重和华丽。
观看戏曲演出时,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讲究。
首先是入场顺序。
在老北京,观众入场通常会按照年长者先、年轻者后、男性先、女性后的顺序进行。
这种顺序不仅尊重了年长者,也体现了传统的社会礼仪。
其次是观看时的言谈举止。
观众在观看戏曲演出时,应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到其他观众的欣赏体验。
同时,观众也可以适当地鼓掌、喝彩,以表达对演员演技的赞赏。
过年看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观看戏曲演出,人们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了解到京剧、豫剧等不同类型的戏曲艺术。
同时,这也是一种与家人、亲友共度时光的方式,增进感情,强化家庭纽带。
老北京过年看戏是一项富有传统韵味的活动,讲究着独特的礼仪和规矩。
通过观看戏曲演出,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表演技艺,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这一传统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艺术。
北京的春节作文(优秀10篇)
北京的春节作文(优秀10篇)北京的春节作文篇一虽然北京是个大城市,是我国的首都,但,它也和我们一样,过着热闹非凡的春节。
农历腊月三十为一年的除夕。
过去,老北京大多数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
供品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橘、什锦果脯、黄白年糕、饺子馒头,真是应有尽有。
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还摆着香炉等供品,供桌前面的地面上摆着蒲团,行礼跪拜的时候用。
据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土地爷诸位,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
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
先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受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
菜肴中大多是炖鱼、炖肉、炖鸡、丸子、扣肉之类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凉菜,例如:用蔓菁、大红袍萝卜做成的辣菜,还有糖辣白菜、芥末墩什么的。
主食则以饺子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猪肉韭菜做馅儿。
吃饺子时,决忘不了拿“腊八醋”当调料。
在所有的节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乐呵的一天了。
北京的春节过得真热闹呀!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篇二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很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
街上会出现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
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特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过年
导读:大年三十儿和大年初一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穷岁尽之日”故又叫“夕”而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儿。
老北京人们历来将“夜”为正式的年禧,因为它正是“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时候,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天举行。
除夕夜的庆典工作,实际上这天的午前就开始了。
供桌上燃起香烛,肃穆庄严的气氛随之而起。
20多天的准备工作,大多半是为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
大年三十儿的主要内容有: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观音、关圣、财神等。
不过佛堂的规模相差悬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层小楼,或一间正厅,而贫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个小佛龛。
不论佛堂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
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数量,自然是随着佛堂的规模而异的。
供品最丰富者为“堂”,即9类供品,综合起来有: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
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
烛台上插素蜡,香炉内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
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
从此时起香火不可中断,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
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
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
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
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内容之一。
如果家内有祠堂,仪式就隆重得多。
无祠堂之家,此时亦需将影像(或牌位)及遗物请出,在屋内西墙方位设供桌,摆供祭祖。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
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
蒙古旗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
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看来不应属迷信范畴。
郊区农民还有的在此夜到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直到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是食物。
准备工作包括烧制年菜。
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成品或半成品,
只等年夜全家品尝。
当然主食自然是水饺,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虽然热闹,但太费时间,现在人们为节约时间,已不注重自制。
较开放的广州,从1985年春节开始,已出现扶老携幼到酒楼吃团圆酒了。
守岁之风俗早在晋代就十分盛行
在当时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时所点之蜡烛,叫“守岁烛”,是一种特制的粗蜡烛。
实际上守岁是消磨时光的综合活动。
大家吃饱喝足之后,尚未到接神之时,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
含意高雅一些,将守岁说成是珍惜光阴,或为长辈祈年益寿。
不管怎么说,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如搓麻将、斗纸牌、推牌九等,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亥时交子”,到了诸神下界的时候了。
关于守岁,也有传说。
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因谐音,又叫守岁。
文人守岁,大多做诗抒怀,有的触景生情,有的总结旧作,有的展望未来,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这种守岁,算得上是积极有意义的了。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
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
有的因家庭成员未到齐,可能拖到丑、寅之时亦未可知。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
院中按方位接神。
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
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家庭团拜是接神后的第一件大事。
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
此后长辈照例要给冲龄晚辈们”压岁钱”。
过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般这段时间大人们忙于筹备工作,管得较松,可尽情玩耍,除了一年一度的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压岁钱。
传说压岁钱也与“祟”在除夕出来害小孩有关。
因为“祟”害怕包着铜钱的红纸包,不再害孩子,故而称“压祟钱”。
实际上,长辈给晚辈小孩钱,是皆大欢喜的事,故而沿袭至今。
元旦,北京人俗称“大年初一”。
家庭中团拜之后,男子在这一天的主要任务是出外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清代拜年形式较复杂。
这是由于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带来的习俗也不一样。
拜年也称“辞岁”。
有特殊关系的人,新年
辞岁是必须遵例而行的。
如京师大臣必须给皇帝辞岁;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须给本府主人辞岁;本族的晚辈必须到设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辞岁;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须到岳父家辞岁等。
除了上述情况外,即是一般的亲戚之间、同行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的拜年。
在拜年过程中,凡遇年长者,须三叩头。
叩头方式旗人、汉人亦有不同。
旗人只叩头不作揖,而汉人在叩头前后均作揖。
在拜谒过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该家中堂上首叩三个头,犹如主人在上,叫“朝上磕”。
在京郊农村,有的主人虽在家,也有“朝上磕”的,主人在旁答谢。
如系平辈受拜之家,须择日回拜。
清代的官场中,对拜年较为重视,为了不徒劳往返,便举行“团拜”。
这种集体拜年好处很多,故其生命力也较强,民国之后更为盛行。
甚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60年代,各单位、团体、工厂等,每逢春节,除举行会餐外,还有团拜之风。
其实在节假日人们互相走走,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是件好事,但不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也出现了新形式,如电话拜年,既快又好,互不耽误,有发展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老北京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只能在院中说话,也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之陋俗。
每当除夕夜,院内铺上芝麻秸时起,即等于宣布“忌门”开始,正月初六,妇女才开始互相道贺。
元旦期间,除上述“忌门”之外,其他还有许多陋俗和禁忌,其
中有的毫无道理,甚至很可笑。
明代习俗,新年五更忌讳在床上打喷嚏,如果在床上打了喷嚏,则主今年要生病,若要打喷嚏时,须急速下床。
除夕夜,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应,说这是鬼在叫你。
新年之始,洗漱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街门内偷听街上行人的第一句话,以卜来年之凶吉,谓之“听忏语”。
将一枚小钱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主谁一年顺利。
将门栓或木在院中连续抛扔三次,叫“跌千金”。
有些习俗流传甚长远,如一旦打碎器皿,快说“岁(碎)岁平安”。
除夕夜不扫地,不倒泔水、垃圾,怕把财神扫出或倒出。
不动刀剪,动则主凶杀或口角。
还有不准吃药的习俗,否则会一年生病。
(其实需吃药者,已经生病了,耽误病情,岂不更重!)至于大年初一须吃素,现在可能很少见了,谁家不是大鱼大肉。
有些习俗更显无聊,如不吃稀饭,否则出门会遇大雨;出嫁后的女儿,此时不可回娘家,否则会将娘家吃穷。
不许与人争吵,否则一年不交好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许骂街,否则今年要倒霉……,这些禁忌虽属无聊,但可避免,只是小孩子们不懂事,不管禁忌不禁忌,一不顺心,难免口出“秽言”。
如何对待这种“童言”,人们也想出了绝妙的解法,用毛草纸(现在的卫生纸)擦嘴。
含意是把小孩嘴当屁股,说话如放屁,不算数。
无论有多少禁忌,人们在节日期间的心情总是愉快的,因为节日的气氛及景象太令人兴奋了。
新年新岁之时,每家都在展览自己的年货,所以菜肴都很丰富、酒醴齐备,新正拜节要奉节酒三杯,真一时之快事也。
一般贫穷之家,也尽自家之能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之间相差悬殊,规模形式也差异甚大,可是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贫贱富贵各得其乐。
各人按各人的财力和爱好来寻找节日间的乐趣。
有些”观景”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的。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