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2-总结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感受这句话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2. 学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背后的文化内涵。
2. 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诗词、故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引发学生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理解并掌握这句话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案例分享(15分钟)教师分享一些关于节日和家人团聚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亲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节日期间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4. 诗词欣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关于节日的诗词,让学生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如何在节日期间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将自己的想法用诗词、绘画等形式呈现出来。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节日期间如何更好地表达对亲人的关爱和思念之情。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并学会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节日期间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检验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
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3.学生围绕“思亲”质疑。
(①为什么思亲?②怎样思亲?)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一)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思亲?读后讨论(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师引读: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到了(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4、用上这些好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
看谁用的好词多。
5、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导感情朗读。
(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是怎样思亲的?(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学习前半段。
(1、一边配乐,一边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预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诗歌;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
(“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
(齐读课题)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少年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2份和教学反思3份
2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1、板书“佳节”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6、生交流。
(茱萸介绍)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诗 人 的 内 心 , 诗 人 心 灵 相 通 。 可 与 二
的 人 物 一 起 高 兴 , 起 悲 伤 。 在 你 案 。 试 试 吧 1 一 现
好 以 把 自己 当 作 文 中 的 人 物 , 与 文 中 受 文 字 的 温 度 ,那 你 肯 定 能 找 到 答 兴 兴 地 做 做 动 作 , 吗 ?
@特级教师 周 婷
4指 导 朗读 。 . 5想 象 说 话 : 们 好 朋 友 在 一 . 他 起干 什么 ?( 棋 、 诗 …… ) 下 吟 6快 乐 的 时 光 总 是 令 人 难 以 忘 . 4 能 读 出 哪个 句 子 的温 度 ? 请 . 还
5 出 示 句 子 : 年 一 度 的 重 阳 . 一
些什 么 呢?
5 出 示 :5 岁 那 年 , 就 离 开 家 烈 ” . 1 他 。
乡 , 到 京 城 长 安 , 觉 已经 两 年 j。 来 不 -
谁 告诉 我们这 句话 的温度 是热 读 。
“ 老 携幼 ” 扶 是什 么 意 思 ?让生 读 萸 、 高 西 望 , 时 此 刻 , 们 会 说 登 此 他 这 样 的情 景 你 也 经 历 过 吗 , 说
语 — — ( 接 : 高 采 烈 ) 再 读 。还 无 数 思 念 涌 上 心 头 , 这 就 叫 思 绪 万 生 兴 , 千 。 只能 将 无 限 的 思 念 凝 聚 笔 端 , 他 2让 我 们 也 做 一 回大 诗 人 王 维 , . 用 我 们 的 心 ,用 我 们 的 情 来 吟 诵 这
来讲 , 家 时 间长 , 里 一 定 悲 凉 。 逛街 时 , 的心 情怎样 ? 离 心 你 再 读 !独 自离 家 独 自一 人 在 京 城 生
活 , 就 叫— —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这 些字 最能 表现 这种温 度 ? 度。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人、尊敬长辈的情感,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回报。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关注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
2.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的发展水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自信心。
3.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诗句中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特别是多音字、形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区分。
-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亲情与乡情。
-朗读技巧的掌握,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文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讨论诗句中如何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如诗句的深层含义、传统文化背景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够领会诗句的意境,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背后文化内涵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1)诗句意境的领会。
(2)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理解字面意义。
(2)学生合作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句的意义,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感恩之心。
3.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课后作业(1)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5.2 学生对于诗句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程度。
5.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1)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王维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中的亲情。
6.2 互动教学:(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的思考。
6.3 小组合作:(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句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江苏省获奖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江苏省获奖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他想了很多很多,这就是——思绪万千,他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诵吟诵?
2、我们来做一做王维,读出他浓浓的思亲之情。
3、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
4、迁移: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呢?
多媒体出示以下名句,老师引读,学生接读: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情怀。
多媒体出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音乐响起):
中秋节,团圆节,外出打工的父母不能陪着自己的孩子,不禁思念起来,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雪山上的战士在大年三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眼中饱含着泪花,
心中牵挂着远方的父母,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爷爷奶奶也许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话语里充满了思念,那是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期盼着团团圆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相聚,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懂得了这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6、浓浓思乡曲,浓浓思乡情,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吧!(多媒体配乐)六、布置作业
多媒体出示:
1、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2、在中国有很多的思乡名作,收集一两首写在《书海拾贝》上。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二
---------------------------------------------------------------范文最新推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二教学目的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一、细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第一自然段1/ 8(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板书:王维(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前三句说了什么?---------------------------------------------------------------范文最新推荐------------------------------------------------------ 板书:重阳登高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
本文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化地解释王维这首诗,把这首诗扩展为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方便了小学生对原诗的体会与理解。
课文第一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过程与方法在读文中逐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句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承载着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浸润着各种情感,而情感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因此,要体验情感,必须要借助于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
2. 通过对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2. 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境的感悟。
2. 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意境、寓意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节日的习俗、意义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词文本:《每逢佳节倍思亲》。
2. PPT课件:包含诗词内容、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资料等。
3. 相关视频资料: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会在佳节时刻倍思亲?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词,解释生僻词语。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寓意,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佳节时刻是如何思念亲人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2. 提醒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佳节时刻倍思亲?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二、传统节日的介绍(15分钟)1. 教师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或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案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案例[教材简析]本文采用〝文包诗〞的方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由两局部组成。
第一局部经过一个深刻易懂的故事,简明引见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
第二局部那么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逼真地道出了诗人的思乡情浓。
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家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引导先生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进程]师:同窗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读一篇新的课文,课文写了一个美妙的故事,外面还包括着一首诗,谁能猜出是哪篇课文?生:(兴奋地猜想,抢着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师:对了。
(板书课题),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比拟熟习了,教员还没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把课题读一下,好吗?(生用心齐读课题)师:像这种样式的课文,你们以前还读过哪些?(先生纷繁说出«英英学古诗»等)评析:让先生猜学习内容,契合小先生的猎奇、好表现的心思,激起了先生的兴味。
同时,鼓舞先生超前阅读,引导温故知新地围绕课文组分解板块,促进了教学。
师:你以为学习这篇课文该完成哪些义务?生:正确地认读生字词。
生:把课文读好。
生:领悟课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
生: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读、悟、解、背)师:太好了。
同窗们,这既是要完成的义务,也是我们读懂课文的方法。
下面请同窗们仔细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看看大家能读明白哪些效果。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
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温度——《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沈燕琴教材浅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
“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课文以这首诗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设计理念:运用多媒体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创设民主开放的情境,激活学生内心情感,让他们展开想象,体验诗情,拉进学生与诗人与文本间的距离。
在对课文的感悟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说、写等多种语言训练实践,内化语言文字,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根据学生学龄段的特点,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写好本课的10个生字;懂得用略微低沉的语调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所透露的诗人内心的孤寂。
2、能抓住关键词如:“15岁”、“已经两年了”、“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对文本的自主感悟能力。
3、通过创设的情境,想象当时画面,丰富课文语言,感受强烈的对比,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4、初步了解“文包诗”这种体裁的写作特点,为接下来古诗文的研究报告打下写作基础。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关键字和情境的创设感悟课文内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孤独的心境和思乡之情,从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渲染课题情感1、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谁来说说有哪些呢?2、那你们知道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3、在重阳节那天,人们一般都会做些什么呢?4、是啊,多么令人高兴的节日啊,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却在重阳节这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学生读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陈莉丽邮编:225000[教材分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文辞优美,简洁。
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
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理念]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
在整节课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全班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最后达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假如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想对王维说什么呢?”“你想对你思念的远方亲人说些什么?”等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进行角色体验,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课题,师生齐读)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你能读准确吗?(1)出示第一组词语:重阳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重”“携”“兴高采烈”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学生说)这是多开心的事啊!让我们用开心的语气读一遍。
(师手指第一组)(2)出示第二组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开火车读时逐一点评:“思绪万千”:你读的真准确。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词语。
3.过渡:(师熟练地说)重阳节是多美好的节日啊(手指幻灯片面对大家),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可有一个人却和家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是——王维(齐说)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一)独在异乡为异客1.你了解王维吗?(知道)指名说,唐代大诗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不知道)文中第一段就告诉我们了,请你打开书找一找。
指名读。
2.生讨论:出示: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什么时间离开家乡?(15岁)到哪里去?(到京城长安)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重读),中间还隔着高高的(重读)华山,(板书画华山)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王维在华山的西面,这不是他的故乡,而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板书:异乡)。
像他这样离开家乡来到别的城市就是在异乡的一个——(板书:异客)他们真是:(板书:天各一方)。
(4)此时的王维一定感到很——孤单。
像他这样一个人孤零零的待在外地多——孤独啊!——板书:独。
你能读好第一自然段吗?指名读,齐读。
小结:而年少的王维离开家乡已有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
他不能和爸爸妈妈见面,他不能和兄弟在一起玩耍,这真是——(板书:独在异乡为异客)补齐板书:在为3.指导诵读:你能读好这一行吗?个别读(读时划出斜线:独在/异乡/为/异客)点评:(1)你读的很准,把节奏读出来了。
(2)读得很好,读出了韵味。
(3)从“独”这个字我听出了王维的孤独,(“独”板书加点)从“异”这个字我也听出了一个异客的独单。
(“异”板书加点)(二)每逢佳节倍思亲1.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正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这真是个美好的节日,像春节、端午、重阳这样的节日就可以把它叫做——(加点:佳节)2.看!师(逐一出示图片和对应的词)出示“唱歌跳舞”问:这是在()?出示“登山”问:这是在()?出示“喝菊花酒”问:这是在()?出示“吃重阳糕”问:这是在()?3.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我们怎样欢度重阳佳节的?(出示课件填空:重阳节到了,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热闹极了。
)4.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种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请你拿出笔来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
指名说。
(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热闹”变红。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变红)听了他的朗读有没有感受到大街上热闹的情景?“扶老”(师做动作)“携”(师做动作)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平时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去瘦西湖玩过吗?这就是兴高采烈。
指名读(齐读全句)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5.过渡:看到人家欢度佳节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想想自己(指黑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更加)是啊!更加思念亲人就是——(加点:倍)你能把这句的意思说出来吗?6. 指导朗读:佳节并不只是重阳节,还有春节、中秋节等。
谁能读好这行。
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点评:1、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不到思念之情。
2、我能感受到你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三)第三自然段。
1.王维看着大家热闹的情景不禁想起以前和亲人一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2.师范读第三段。
边听边想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生答(出示:以前……高兴啊!)(1)想到兄弟。
重阳节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头插茱萸)指名说。
为什么头插茱萸?(出示图片:茱萸)师补充:茱萸是一种很香的草,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登高、插茱萸,传说可以辟邪。
他和兄弟们插茱萸也希望给对方带来好运。
还会干什么?(手挽着手登山)(2)(师拉着两个学生的手)手挽着手聚在一起登高远眺,可见兄弟的感情多好,是件多么开心的事啊!3.可如今(手指简笔画)王维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1)“……”(变红)。
大家看这个符号是——省略号。
在这里是一声长叹(哎!)现在是重阳节,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出示填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不能。
(指名填空)(2)点评:是啊!如今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吃重阳糕,也不能手挽手登高远眺。
诗人想到了很多很多,(换课件)所以用了省略号,从“······”读懂了什么?(思念)(3)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指两名学生读。
评:听出你想了很多。
4.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5.看,(出示: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
是谁呀?——王维。
这就是——板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谁能读好好这行,指名读。
是啊!他的兄弟也在思念他,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6.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出示第三节)齐读。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1、又到了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生说(“思绪万千”字体加粗)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板书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再次有感情的读诗。
3.指导背诵。
“忆”更能感受到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配乐诵古诗。
),齐读。
指名读:谁能读好这首诗。
此时此刻,加入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看着远处,你无限深情地吟诵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当一回王维,此时我们已经站在山坡上(手势起立)眺望着遥远的家乡,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站)4. 听,人们把这首诗谱上了曲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播放,带着学生轻轻拍手)有些同学听着就唱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唱一唱。
(再播一遍)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1.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佳句,现在,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
2.老师出示:《静夜思》《夜书所见》五、课后作业:(出示)1.读一读,默一默。
2.读一读,背一背。
王维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如《相思》,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眷恋之情的诗。
出示《相思》大家读一读。
3. 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
可以是思念家乡的,也可以是王维其他的诗,你可选一首写下来。
把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给亲人听,并讲一讲古诗的意思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华(西)长安山家乡(东)[教学反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
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情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表。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活动,我努力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把单纯的初读词语变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吸收,也就是在弄懂意思的基础上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通过通过说这一句话明白课文大意。
再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写诗前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