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合集下载

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论文

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论文

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内容摘要:语文就是语言的文化,其核心就是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表达。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

本文试图从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根本功,掌握朗读技巧;采用多种方法进展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选好朗读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展朗读训练;重视朗读后的评议,提高朗读水平四个方面阐述怎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指导提高朗读能力语文就是语言的文化,其核心就是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是语文素养的集中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工程,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根本训练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假设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朗读如此重要,但我们的朗读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则,在语文课的具体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呢?一、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根本功,掌握朗读技巧〔一〕课前教师要熟读课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想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朗读根本功,掌握根本的朗读技巧。

课前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课文内容,预先了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容易读破句的地方,明白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境,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编写意图。

在此根底上再进一步解决重音、停顿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及朗读的速度和节奏的问题,怎样通过朗读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问题。

只有教师在课前预先了解把握了这些问题,在自己事先朗读中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文本做到了心中有数,胸有成"读〞,在指导学生进展朗读时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更美。

一篇文章,教师课前至少应读上两三遍,才可能到达心中有数,胸有成"读〞,才可能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更好。

〔二〕读文前先要做好正音工作,指导学生做到正确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优化朗读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7篇

优化朗读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7篇

优化朗读方法提高语文素养7篇第1篇示例: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和素质,包括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

提高语文素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程,而要提高语文素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优化朗读方法。

朗读是锻炼语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将就如何优化朗读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做一些讨论。

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要善于朗读。

朗读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帮助我们提高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如何进行朗读是至关重要的。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材料。

朗读的材料应该选择内容广泛,语言优美,富有情感的文章。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散文或文章进行朗读,这样可以提高朗读的兴趣和效果。

还可以选择一些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专题进行朗读,例如音乐、文学、历史等,这样可以激发自己更大的热情。

要注意细节。

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节奏的把握。

要清晰、准确地表达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使人听起来感觉舒畅、自然。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表达,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朗读中去,给人以真诚、动人的感觉。

要注意练习。

朗读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真正提高朗读的水平。

可以选择每天固定一段时间来练习朗读,可以是早晨、晚上或者其他时间,只要能保持连续性和持续性。

可以选择一些朗读的范文或自己喜欢的文章,每天朗读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不断练习,直至熟练为止。

要注重反思和总结。

每次练习或朗读结束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

可以记录每次朗读的感受和体会,以便后期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练习。

可以请家人、朋友或老师给自己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要提高语文素养,优化朗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材料、注意细节、不断练习和注重反思总结,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朗读得更好,提升语言修养,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朗读这种方式,享受语文的美妙,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语文(心得)之有效指导朗读,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心得)之有效指导朗读,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心得)之有效指导朗读,提升语文素养语文论文之有效指导朗读,提升语文素养新课改已经进行了许多年,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读基本上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伴随读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归纳起来有这几点一是支配读书的目的性不强,为读而读、泛泛而读。

课堂上书声琅琅,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读的形式多样,读的时间也许多(往往占到20-30分钟),但看不到同学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看不到老师对同学朗读的指导,读的层次性不清晰。

那么,如何提高同学的朗读效果,有效指导朗读,提升同学的语文素养呢?在长期的听课、研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心得在同学把握肯定的朗读技巧的基础上,作为课堂学习引领者的老师就要运用各种帮助方法带领同学欢乐地披文入境。

一、情境朗读,入境生情教学中,创设有利于朗读的情境,既有利于拓宽同学的视野,关心同学想象,更有利于促使同学去感悟文本中的情和景,使同学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如在指导朗读《开国大典》中这庄重的宣告,这宏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

这庄重的宣告,这宏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一段时,为了让同学加深理解前文中排山倒海一词,感受排山倒海的气概,我先播放影片《开国大典》中的一个片断,然后同学模拟站在高山之巅或天安门城楼的情景高声朗读,最终通过齐读、轮读、二重读等形式,既让同学体会了全国人民骄傲喜悦的心情,又激发了同学的朗读爱好,提升了同学的朗读水平。

二、对比朗读,升华情感。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惜墨如金。

无论是句子中词语的选择,还是句子挨次的支配,都经过精雕细酌。

因此,通过对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更换、句子挨次的转变,让同学通过比较朗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一句,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父亲的执着和艰辛,我先将原句改为他整整挖了三十六小时或他始终在挖进行比较朗读,再把原句改写成一首诗的格式指导同学进行朗读其实,在这一片断中,老师只是把原文中的句子根据诗歌句子的形式进行排列而已,同学在音乐的烘托下深情并茂地朗读,字字句句,揪动人心,催人泪下,效果奇好。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朗读训练论文运用能力论文: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朗读训练论文运用能力论文: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朗读训练论文运用能力论文:加强语文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朗读,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朗读不仅仅是“读”,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及不断地、反复地训练,才能熟中生巧。

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教师精美范读,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朗读是一项语言艺术,一段好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它会带给听者各种各样的内心感受:有时令人欢欣鼓舞;有时催人潸然泪下;有时令人激情高涨;有时让人陷入沉思……总之,它的震撼力是难以估量的。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伊始,特别是在学生接触朗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尤其重要的。

对于初入学的学生,与其费尽心思让他们知道在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轻读,不如教师一次直观的范读来得更为奏效。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重,教师精美的朗读一定会激起他们的朗读欲望,再加上他们善于模仿,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证明:从他们的模仿训练中,我不禁欣喜地发现了他们惟妙惟肖的模仿效果,就连我在范读时的一些细微的神态与动作他们也模仿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语文朗读训练教学中我常用的激趣方法就是精益求精的范读。

不管是针对一两句短小的语言片断,还是一篇长长的课文,我总是首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有时是自己当堂示范,有时是事先录好音放给学生听。

不管是哪种方式,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给了我肯定的答复,那就是他们已经深深地被我的朗读打动,他们想读了,他们要读了,他们的朗读兴趣已经蠢蠢欲动了。

二、明确朗读要求,培养良好朗读习惯朗读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在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论文

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论文

抓朗读,促语感,提升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语感的形成是先前的感知不断被后天的学习内容同化或顺化,从而养成的一种经验性的直接的敏锐的感悟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发展语感、促进良好语感的形成,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率先垂范,深入情境,初步培养语感。

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为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度,使学生形成最初的对语言的理解,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适应语感直觉性的特点,范读至关重要。

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把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同时,根据范读时的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语调,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上有意识的模仿,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

这是录音朗读所不能比的。

如教学《黄继光》,在夺取597.9高地时,我军遭遇了敌人火力点凶猛的射击,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这是爱与恨、悲愤与心痛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也说明了黄继光对祖国、对战友的热爱。

就是这个顽强的战士,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还坚持向敌人的火力点靠近,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了┅┅如何将这一感人的片断在学生脑海中显现,并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适时指导、示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入情入境的表演,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人物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品读这一片断。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深入文本,指导朗读、增进语感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可以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活动,在对话前添加一些表示动作神态、心情的提示语导读。

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学习语文,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

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速读还是慢读,是粗读还是精读,总之是先要读。

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

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如下:(1)教师对朗读教学在思想上不重视。

(2)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3)淡化了教师的范读。

(4)朗读指导过于机械。

2.朗读教学的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下面就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2.1 遵循教学规律,逐步实施朗读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

教学论文: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论文: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论文:加强朗读指导提高语文素养霞美中心小学王明媚【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朗读训练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指导。

本文主张从三个方面加强朗读指导,即注重指导朗读形式的丰富性、理解性、启发性入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指导朗读丰富性理解性启发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段都有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视朗读,他指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朗读训练与指导更多地成为公开课必要的“摆设”,而在平时教学中受到冷落。

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和感知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遇到对话较多的课文时,可采取分角色朗读。

如《穷人》一课,全文以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为主,刻画了人物矛盾的心理活动,学生必须从读中获得感情,并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

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再让学生汇报朗读,汇报体会。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此外还有比赛法、表演法、配乐朗诵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勤于积累,善于动脑,就能想出形式多样且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其朗读能力。

二、注重指导朗读的理解性日常教学中,为朗读而朗读的情形并不少见。

在没能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突兀地强调“大家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学生反复念读课文,可实际上茫茫不知所以然,少有自悟自得者,其朗读大多只能停留在“形似”。

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本的感悟品味,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初探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非常注重课文的朗读,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史书札记,朗读成为人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因此,重视朗读训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有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差异,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使每一个学生在朗读中都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让他们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朗读能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表现欲特别强,很喜欢分角色读和表演读。

传统上认为,一节课总是教师先范读了再让学生模仿教师读。

其实,在学生还没有解决生字词,没有深入理解文本时,怎能按教师的期许读呢?我上课时还经常发现,很多孩子一打开书小嘴就跟着张开了,还没等教师范读呢,他们就兴奋地读个不停,根本不听教师的要求。

最开始我很生气,觉得他们不应该破坏我的教学计划,打乱我的思路。

于是我强制学生停下来听我范读,然后再读。

但是这样也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激情与热情,我的范读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经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我终于决定放弃原有的这种教学模式。

根据学情,尊重学生的需要,在他们想读的时候让他们放开嗓子读,我一边巡视一边进行个别指导。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他们往往能够根据所学的方法自主地去解决它。

通过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学情,我再决定这篇文章是否要范读。

二、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朗读1.初读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朗读和默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能力。

无论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教师首先在扫除障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学知识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方法。

优化朗读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5篇

优化朗读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5篇

优化朗读方法提高语文素养5篇第1篇示例:对于朗读的内容选择要有选择性。

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朗读内容。

可以选择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读。

通过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要注意声音的调节和语调的把握。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让声音起伏有致,生动有力。

同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对于文中表达的情感色彩要做到心领神会,让声音与文字中的情感相呼应。

要注重语速和停顿的掌握。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语速,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要根据内容的情感变化和节奏要求适时调整语速。

同时要注意停顿的掌握,适当的停顿可以让朗读更加生动有力,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内容。

要注重朗读的体态和表情。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配合,可以适当运用手势、眼神和微笑等方式,让朗读更加生动有趣,让听者更容易被感染和打动。

优化朗读方法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学习更加富有趣味和成效。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调整,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朗读者,提高语文素养,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关注朗读方法,提高语文素养,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之路更加丰富多彩。

第2篇示例: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在当今社会,语文素养不仅仅是学习语文课程必备的基础,更是人们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

而优化朗读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要提高语文素养,关键在于提高朗读的能力和技巧。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做到真实、准确、流畅、自然,才能更好地传达文字的意义。

我们需要掌握一些优化朗读的方法。

其一,要注重细节。

朗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的处理。

比如语调和语速的控制、停顿的处理、重音的把握等等,都是影响朗读效果的重要因素。

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做到完整地表达文本的内涵和情感。

其二,要注重情感表达。

加强朗读指导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加强朗读指导训练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加强朗读指导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摘要: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的朗读指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审美教育。

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把读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指导训练提高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我体会颇多: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开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匡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开展语言,开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匡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预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

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到达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干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固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殊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种感情色采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哀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思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味到中朝两国人民同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味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到达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干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根抵。

论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论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内容提要】:朗读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采取多种策略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二、充分发挥范读的引路作用:三、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四、运用电教手段加强朗读训练:五、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关键词】:阅读教学范读朗读兴趣电化教学情景表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由此可见,朗读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郑重地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教学实践也证明,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朗读入手,既把朗读作为阅读的起点,又作为阅读的重点来落实。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如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背景音乐,有时让学生配画外音,也可搞朗读现场录音评比活动等等。

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赵州桥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往目睹它的风采。

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读熟课文,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

这样在介绍时,才能声情并茂,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

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敢当众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引路作用小学生善于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

老师的一段示范朗读,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加强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积累和说写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朗读是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方式。

因此,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1.加强范读,使学生有样可学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低年级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更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对象,而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口语表达较为流畅,但读书经常拖声拖调,象念儿歌一样,喜欢唱读。

这样,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如在初读课文前,教师的范读会给学生引路;精读课文时,教师适时的范读,又会给学生感情朗读指点迷津;总结课文时,教师恰当的范读,更会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2.加强指导,使学生会朗读2.1强化语音、发音训练。

2.1.1要严格正字正音。

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加以纠正,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音、语气助词等。

2.1.2要不读破词句。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

他们训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

对此,从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就要给学生形成“词”的感性认识,一个词的几个音节,读的时候要紧密地连一起,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语速略快,其后逐步过渡到词组训练。

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

2.2强化朗读技巧指导。

2.2.1停顿。

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多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己一定的语法,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在第一册教学时,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阅读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有必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朗读训练;语文素养00G622 000B 001002-76610014-203-01阅读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有必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语感。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于写的训练,而忽视其他方面调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言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同学们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加强指导和培训。

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做法:一、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把句子读通顺当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让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也就是说要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词句。

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了字的读音,强化识记了字形,从而到达了有效地识字、识词的目的。

再者,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能把课文读得顺,读得流利,增强了语感。

在此基础上,我加强指导,这样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漓江的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也认识到用这种排比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大家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

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链码跟踪体会。

“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明晰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晰,天空是那么的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愿久立四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摘要:朗读的方法有很多,但不管采用怎样的朗读方法,始终要为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学生在老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对语言的关注在长期有意注意下渐变为无意,于是学会了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那么,怎样的朗读指导才是有效的呢?
笔者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发现几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朗读方法。

一、抓住关键词句
文学作品中的很多语句往往隐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如果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或许能明白教师对该文本或语句的理解,但往往又会变成学生刻板的记忆。

教师可以通过词句的增删变换,在对比中品味语言的精妙;抓住关键句子在复沓式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在对比朗读中品味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比较地读,能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更形象更深刻,加强比较性朗读训练,能提高朗读的效率。

这种方法是我用得较多也觉得很好用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
1、删减关键词语对比朗读
诗人瓦莱特的《人与贝壳》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无底洞。

”它启示我们要用心去感悟言语,要穿透言语,领略其背后之底蕴。

笔者在执教《济南的冬天》时,以“温晴”——“温情”作为整个教学的思路,将朗读与品析有机整合在一起作为主要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只有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去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作者倾注的感情,才能在教学时使语言训练和情感陶冶达到完美的结合。

笔者从“微微”、“呢、呀、吧”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词语的删减入手,让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老舍对他的生命中的“宝地”的无限深情,学生自然情动于内而文辞发于外。

2、变换关键词句对比朗读
在上《金色花》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和孩子的天真俏皮,把“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和“我不告诉你,妈妈。

”两个句子改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和“妈妈,我不告诉你。

”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对比。

问学生“哪句更好呢?”一生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比“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更能表现母亲在发现孩子后那种急切之情和又惊又喜又带点嗔怪的心情,改句则更多地表现责怪,与文中的母亲形象不符合。

一生说:““我不告诉你,妈妈。

”比“妈妈,我不告诉你。

”更能表现孩子的天真俏皮,带着孩子撒娇的味道。

然后我又将这两句的句末的“?”
和“。

”分别改为“!”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之后学生发现改句语气生硬,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重在责怪,“我不告诉你,妈妈!”感受不出撒娇的味道,而真的让人感到不想告诉妈妈了。

通过朗读品析,在言语的前后关联中获得文本解读的意义。

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就能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二)在复沓式诵读中感悟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时,引导学生“体会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母亲隐藏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深情”这一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作任何的分析,也没有作任何的朗读指导或示范。

只有反复地“读”,看似一遍又一遍地“傻读”,恰似一坛在慢慢地酝酿、发酵才能变成芳醇的美酒。

学生本来平静的心湖掀起了滔天巨浪,那一次又一次饱含深情地诵读,深深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深处。

同样,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地朗读。

特别是那一句反复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句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但是,“诗无尽解”,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当学生用他们奔放的活力读出他们心目中的“好一个安塞腰鼓”时,对于文章的理解还需再费唇舌吗?
二、设计朗读脚本
歌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
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碰撞、发现、融合的过程,朗读者创造了文本的声音形态,把书面话语转化成了有声话语,是读者与文本的二重唱。

在教学《春》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演绎春的美丽。

在学生初步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握每段的情感基调,对认为重要的字词句进行语气、节奏、情感上的处理,可以设计配上某种乐器或某种曲子,并说出这样处理的理由。

让学生设计朗读脚本,正是对机械分解式教学的反对。

在学生的理由陈述中,突出强调情感的体验和词语的品味,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学生兴致盎然,对《春》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诠释。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可以进行这样的“朗读设计”,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

首先,体味诗歌的内容,设计一下什么地方有人来领读,什么地方大家一起读等。

其次,品味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氛围,提出朗读速度、音高、快慢以及要表现出的氛围等等。

再次,写出诗歌朗读时的“领起词”,设计某个诗句的反复吟咏等,如果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还需要考虑背景音乐的安排。

这种活动类似于文艺节目中的“诗歌朗诵”,非常有凝聚力,非常有震撼力,非常有语文的味道。

往往以优美的气韵形成教学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美感和久远的回味。

三、想象情境朗读
文本是无声的,但文本的文字结构和意义结构提供了转化为有声话语的坚实基础和巨大空间。

清代桐城派姚鼐等人提出“因气求声”
之说,姚莹的“古人文章妙处,全是‘沉郁顿挫’四字”,只有通过读者的沉郁顿挫的朗读才能把文章“声”、“气”表现出来,从而带动对文本的理解,对言语的感悟。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狼》时有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一段,要求是:朗读之中,在课文的某个地方要加进一个表示惊讶的“啊”字。

学生边朗读边体味在哪个地方加进“啊”字为好。

当把这个“啊”字加在“转视积薪后”读出来时,学生们没有一个不读得绘声绘色的。

余老师的这种朗读教学的创意带动了学生对课文情节、对课文情境、对人物境遇的深刻理解,不是用讲析、欣赏、品评、质疑等方式直接展开课文的学习。

这种绘声绘色地朗读需要学生全身心融入文本,把自己想象成文本情境中的一分子。

当学生用语音表现出来的时候,文本意义世界的大门也便豁然打开了。

一个听课者作了如下评论:这个“啊”字,“啊”出了故事的惊险曲折,“啊”出了屠户的心思缜密,“啊”出了名师的独具匠心,“啊”出了听者的教学尝试。

以上几种朗读方法是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有效的。

其实,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怎样的朗读方法,始终要为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学生在老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对语言的关注在长期有意注意下渐变为无意,于是学会了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

一字之妙,他会击掌叹赏;精彩语
句,他会品读再三;空白之处,他会浮想联翩……那么前人所描述的读文心得“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

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

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

”定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王尚文著
[2]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蔡少军主编
[3] 《彭小明:论“语文意识”》(《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9)
[4] 《唤醒语文意识的几点思考》王崧舟
[5] 《蔡丽:让学生在朗读中陶醉》(《语文教学通讯》2007.10)
[6] 《余映潮:设计蓝本,集体演读》(《语文教学通讯》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