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试论我国算盘发展的阶段_读后感

合集下载

谈谈中国珠算传承发展的认识和想法

谈谈中国珠算传承发展的认识和想法

谈谈中国珠算传承发展的认识和想法中国珠算,曾经是会计的必备工具,一个算盘,再大或再小的“天文数字”都能搞定。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面临着被彻底淘汰的命运。

从一种专业技能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经历了一个由胜而衰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珠算传承发展的认识珠算曾有过辉煌时期,青岛市珠算协会副会长张宗凯说,前些年,全国举办各类珠算比赛,培养珠算能手。

珠算之所以流传范围广、使用时间长,主要在于其自身优势。

首先,珠算能够益智健脑,“珠算对婴幼儿的作用很大,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数的概念,启发智慧,锻炼大脑能力,开发大脑潜能。

甚至有人说,经常打打算盘能预防老年痴呆。

”张宗凯说,算盘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珠算的进档、二元示数法等对计算机的发明也有启发。

”此外,珠算准确率也高,在通过学习达到了一定技能之后,“算数几乎不会出现问题”。

但如今,珠算的发展已是困难重重,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工作人员马先生认为现在珠算的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断层,“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不愿意去拨弄算盘。

大家不用了,慢慢地就淡忘了,就可能被丢掉了,只能去申请非遗。

”张宗凯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分析说:“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大习惯于动手,特别依赖电脑。

珠算是通过手拨算珠计算,而且还需要经过指导和刻苦练习,而计算器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就像很多人都依赖电脑打字,写字能力退步一样。

再一个原因是中小学不再开设珠算课,这就妨碍了有兴趣的人认识珠算。

就像足球一样,让大家经常接触,提高兴趣了,这项运动才能发展得好。

而不开设珠算课以后,群众的普及性基础就没有了。

”二、中国珠算传承发展的想法在电算技能不断发展的今天,珠算在计算领域的实用功能确已退居次要地位,中国珠算所积淀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愈加凸显出来。

在保护与传承中国珠算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既要重视珠算技能的传承,更要重视中国珠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即重视挖掘、梳理、研究中国珠算发展的历史,彰显出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在我国历代人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

算盘的认识教学反思

算盘的认识教学反思

算盘的认识教学反思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早在500多年前,它就在我国广泛使用。

后来,又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它可以帮助人们数数、记数和计算。

我上小学时学过算盘,这些年没用过,教材上也没教过,所以基本上忘光了。

算盘的认识是今年教材上新加的内容,我只能现学现教,查阅了大量资料、教学设计、课件,认真备课。

我首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1.初步认识算盘,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会用算盘表示数。

3.会读写算盘上的数。

4. 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就认真设计了教学环节,认真制作了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练,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

2.拨数字5时,有部分学生老想拨5个下珠,多次需要老师和同学提醒。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一会拨错这个位,一会拨错那个位,原因还是不熟练。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两个不同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

A.偶数B.质数C.合数2.“一箱苹果吃了48%”,作为单位“1”的量是( )。

A.吃了的苹果的质量 B.剩下的苹果的质量 C.这箱苹果原来的质量3.下面三组直线,()组的两条线互相垂直。

A.B.C.4.不改变0.8的值,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写作()。

A.0.800 B.0.008 C.0.080 D.80005.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4倍,比值就()A.扩大2倍 B.缩小4倍 C.缩小2倍 D.扩大8倍6.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3倍,要让体积体积不变,则高要缩小到原来的()A.3倍B.27倍C.1 9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4天还余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A.B.C.D.8.甲数的45等于乙数的23(甲数、乙数不为0),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学习珠算_盘_历史论述的心得体会_中_

学习珠算_盘_历史论述的心得体会_中_

学习珠算(盘)历史论述的心得体会(中)厉晋元 三、各家对“珠算”和“珠算盘”起源说论点、依据和佐证的综述(一)明代说(包括元末明初) 此说起于梅文鼎(1633~1721年),立论依据:一曰、归除歌归最为简妙,珠算盘因使用归除而制作;二曰、按钦天监历科所传《通轨》,乘除都有定子之法,只有“珠算盘”才能用;三曰、元统造《大统历》,访求得郭伯玉(郭守敬后裔)善算以佐成,那末珠算盘之法或许就是郭伯玉他们所制!但以后算史研究者继起讨论,对梅氏说法多不予苟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可以断定,此说难以成立。

(二)宋代说 已故珠算史家李俨、钱宝琮、严敦杰、余介石、华印椿等前辈多人所创,佐证较多,特别是华氏曾先后著《中国算盘考》和《中国算盘起源再考》两文,推断算盘当起源于宋代。

他们所根据的史料、佐证也都较集中:11巨鹿故域出土的算盘珠21宋代刊刻的算书《盘珠集》和《走盘集》(现已失传)31《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图(1100~30年)严敦杰先生于六十年代初发现此图,先后经余介石教授以及后来中珠协负责人(1981年初),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调查,将图摄影放大,可以看出其中左图为算盘,较清晰,得到多数人的承认肯定。

41《谢察微算经》(公元1078年)残本有几条用字例义:“中,算盘之中,上,脊梁之上,又位之左。

下,脊梁之下,又位之右。

脊,盘中横梁隔木。

总会,合用商开之去于盘中。

”以上用字例义,只有珠算盘才适用。

51钱易的《南部新书》所述“鼓珠之法”(1008~1016年)余教授首先发现此语并认为形容算珠如鼓形当是算盘珠,“鼓珠之法”当是珠算。

华印椿老前辈认为《数术记遗》中“珠算”的算珠类似念珠,大约是浑圆的,在木板槽中会滚动,所以称为“游珠”。

《南部新书》的“鼓珠”,扁圆形如鼓,所以称为“鼓珠”,可以作为北宋时已有穿档的算盘的佐证。

61刘因《静修先生文集》中的“算盘”诗(1274年) 刘因宋末元初人,他以“算盘”为题作诗,说明宋代民间已有算盘了。

试论我国算盘发展的阶段

试论我国算盘发展的阶段
这是现代对“珠算”的名词解释 。 “珠算”这个名词 。在我国书笈中最早出现的 , 就是《数术记遗》(简称《记遗》) 。《记遗》为东汉末 徐岳所撰 ,北周甄鸾注释 ,距今约有 1800 年的历 史。 《记遗》对“珠算”的记载是 “: 珠算 。控带四时 , 经纬三才”。注解说 “: 刻板为三分 ,其上下二分 ,以 停游珠 。中间一分 ,以定算位 。位各五珠 ,上一珠 与下四珠色别 ,其上别色色珠当五 ,其下四珠 ,珠各 当一 。至下四珠所领 ,故云控带四时 。其珠游于三 方云中 ,故云经纬三才也 。”〔1〕 《记遗》中的“珠算”,实是我国的古代“算盘”。 我们一般称之为“游珠算盘”,这是比较合理的 。它 是我国现代算盘的“老祖宗”。可是有不少人不仅 要把它称之为“珠算板”, 以区别“珠算盘”; 更有少 数人不承认它是我国算盘的前身 ,而把穿珠有档有 梁有框的算盘才称之为“算盘”。因此 ,有少数人说 我国珠算 、算盘的历史起源于元代 ,甚至明代 ,这是 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 。 《中华算盘精品鉴赏》第 3 页指出 “: 算盘 ,从黄 帝时代“隶首注术 ,乃有多种 ……其一珠算”,作为 文物 ,传给当代 ,其名已定 ,约定俗成 ,不须再加别 名 。”所以古代称之为“珠算”者 ,实为“算盘”也 。 112 “珠算”与“算盘”的关系 现代对“珠算”和“算盘”是有所区别的 。我基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 游珠算盘”在算具改革中 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它与“筹算”比较 ,有以下几个 优点 :
古代筹算计算时 ,必须按照《夏候阳算经》的规 定 “: 一纵十横 ,百位千僵 。千 、十相望 ,万 、百相当 。 满六以上 ,五在上方 。六不积聚 ,五不单张 。”〔5〕
中 13 种计算工具 ,按其工具的体形来划分 ,属于珠 算体系的有太乙算 、两仪算 、三才算 、九宫算 、了知 算 、龟算和珠算七种 。

珠算发展历史

珠算发展历史

珠算发展历史哎呀,说起珠算这事儿,我可是有太多话要说了。

珠算啊,那可是咱们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我这人吧,平时就喜欢看点儿历史书,这不,最近一口气把珠算的发展历史给看完了,真是感慨万千。

珠算的起源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朝。

那时候,人们用小石子或者贝壳来计数,后来慢慢发展成了算盘。

算盘这东西,别看它简单,可真是厉害得很。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就特别喜欢用算盘,他那双手在算盘上飞快地拨动,噼里啪啦的,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爷爷常说:“这算盘啊,可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比那些电子计算器强多了!”我当时听了,心里特别佩服,觉得这算盘真是神奇。

到了汉朝,珠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那时候,人们开始用竹子或者木头制作算盘,算盘的形状也逐渐固定下来,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

汉朝的数学家们,比如刘徽、张衡,都对珠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徽写了一本《九章算术》,里面详细介绍了珠算的各种算法,可以说是珠算的“教科书”。

张衡则发明了地动仪,虽然跟珠算没啥直接关系,但他那颗聪明的大脑,肯定也对珠算的发展有所启发。

到了唐朝,珠算达到了一个高峰。

那时候,珠算成了官方考试的科目,很多读书人都得学珠算。

我记得书上说,唐朝有个叫李淳风的数学家,他特别擅长珠算,算得又快又准,简直是个“人肉计算器”。

李淳风还写了一本《算经十书》,里面详细介绍了珠算的各种技巧,可以说是珠算的“宝典”。

我看了这本书,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这李淳风真是太厉害了。

宋朝的时候,珠算又有了新的发展。

那时候,人们开始用铜或者铁制作算盘,算盘的材质更加坚固耐用。

宋朝的数学家们,比如沈括、秦九韶,都对珠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写了一本《梦溪笔谈》,里面详细介绍了珠算的各种算法,可以说是珠算的“百科全书”。

秦九韶则发明了一种新的珠算方法,叫“秦九韶算法”,据说算得特别快,简直是个“珠算神器”。

我看了这些书,真是感慨万千,觉得咱们老祖宗真是太聪明了。

珠算与中国古代数学的联系

珠算与中国古代数学的联系

珠算与中国古代数学的联系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中,珠算作为一种独特的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数学辉煌成就的重要体现。

珠算的起源、发展和普及,与古代数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

一、筹算到珠算的演变筹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计算方法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朝。

人们用小竹签(筹)表示数字,通过移动和组合筹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这种计算方式虽繁琐,但为后来的珠算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出现了“算板”,这是一种木质的计算工具,上面有固定的格子,用来放置算筹。

然而,算板仍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计算需求。

直到宋朝,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快速计算的需求增加,一种新型的计算工具——算盘应运而生。

二、算盘的发明与发展算盘最初的形式是梁上置珠的“穿心算盘”,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逐渐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上二下五”或“上一下四”的结构。

珠算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和精度,使得商业交易、工程设计等领域的计算变得更加便捷。

三、珠算与算法统宗明朝时期,程大位编纂的《算法统宗》标志着从筹算到珠算转变的完成。

该书收录了大量实用的珠算口诀和算法,如著名的“归除法”、“撞归法”等,这些口诀至今仍在使用,对珠算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珠算与易经的联系珠算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

算盘的设计和使用方法,都体现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说明珠算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五、珠算与现代数学教育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广泛使用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但珠算依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学习珠算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敏捷度和记忆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也有积极作用。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仍然将珠算纳入小学数学课程。

综上所述,珠算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发展与我国古代数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密不可分。

从算盘的沿革说开去

从算盘的沿革说开去

基本上都在笔下掠过) , 最后是粘信封 、 贴 邮票 、 登记发信登记簿、 再骑 自 行车到邮局发信……而今这一系列
的人工程序均 已成为历史 , 取而代之的是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电脑键盘一按 , 瞬间到账。
2 0 1 4年是我们伟大祖 国 6 5 华诞 , 祖 国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 , 各条战线 6 0 年多来都发生 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 ,人民银行石嘴山市中心支行经过 5 0 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 3 0年的重大变革 , 分工更加细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6 作者 简介 : 杨爱云 , 现供职于中国人 民银行石嘴 山市支行。
9 4
《 西部金 融} 2 0 1 5年第 7期
致、 职责更加明确 , 业务水平 、 电子化程度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 —
办公 条件 得 到极 大 改善 。在 原来 的三层 小 楼不 足 2 0 0 0平方 米 基础 上建 起 了 9层 近万平 米 的办公
换 把税 票 提到人 民银行 , 国库 人 员 面对这 一 摞摞 的税 票先 是像 摆摊 儿 似 的按 款 、 项 手工 分开 , 再 一 张张用 算
盘核打总额 , 由于当时税票全部手工填制( 一式七联) , 最后几联很难看清 , 因此很容易打错 , 一沓税票往往需 两三遍核打 , 总分核对正确后 , 还要按不 同级次、 不同的上划、 留成 比例手工计算分成 , 再按“ 编制记账凭证 记款项分户账 编制科 目日 结单一汇总平衡一记总账一编制 日 报表” 等程序处理 , 流程长 。 既费时又费力 。 一
天下来到了营业终了看看办公桌 , 那真是钢笔 、 铅笔、 圆珠笔、 红蓝复写纸、 算盘 , 一应俱全 , 手也被复写纸染
得红一块紫一块 , 有时连手都顾不上洗便匆匆奔往汽车站赶班车 , 那时像石嘴山这样的小城市一天没有市区 公交车 , 只有 各大 中型 国营企 业 单位 班 车 , 7点左 右 的末 班 车赶 不 上就 回不 了家 了 , 哪像 如今 拥有 私 家车 和 遍地都是的“ 的士” 这么方便 。 说实话有时在赶往车站的路上看到骑 自 行车的人时 , 真想说声 : 同志 , 能否带我

学习珠算心得体会5篇

学习珠算心得体会5篇

学习珠算心得体会5篇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学习珠算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学习珠算心得体会范文1暑假里我又学会了怎样珠算了。

我真高兴啊!学珠算要有算盘。

算盘上面有一排珠子,下面有一排珠子。

上面每一颗珠子代表5,下面每一颗珠子代表1。

奶奶说学珠算要记口决的,那珠算用的口决和乘法用的口决是不一样的。

算盘上也要从右边开始,也就是个位。

奶奶还说,打珠算的时候,要细心,如果不细心,算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对了。

还有,如果你打到了一半,去休息一下了,再来有打的时候,就不知道打到哪儿个数字了。

奶奶说,如果我把这两件坏毛病“都给扔了”珠算很快就学会了的。

于是,我对奶奶说:“奶奶,我要学珠算!”“可以啊,谁不让你学啊!”奶奶笑着说,“我先告诉你加法,可以吗?”“可以!”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奶奶写了加到十的口决,叫我背起来。

我读着口决:“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过了一会儿,我会背了。

奶奶先给我示范了几遍,然后我再打,我打的时候,口决也背得滚瓜烂熟了呢!现在,我已经自己不用别人示范了,自己可以打到加100了呢!我现在在学减法的珠算了。

爸爸说我“更上一层楼”了!学习珠算心得体会范文2我于20XX年7月16日-17日参加了徐州市教育局、徐州市财政局组织的徐州市第八期珠心算教师培训班的学习。

在这期间,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看到了江苏省如东县丰利小学的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珠心算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学习,将课堂教学模式改为“探究准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的学习”。

如:王晓琴老师教学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时,老师先创设情景,“五一前学校召开了运动会,今天动物王国也要召开运动会了,请你来当裁判”,让学生看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索构建,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桌交流,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然后抽部分学生全班展示,交流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摘要:一、引言二、算盘的起源与发展三、算盘珠子的特点与作用四、使用算盘珠子的感受五、现代计算工具对算盘的影响六、总结与反思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算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财政等领域。

对于很多人来说,算盘珠子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本文将详细介绍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算盘的起源与发展】算盘起源于我国古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 世纪。

最早的算盘是一种筹算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珠算盘。

在古代,算盘是我国数学家和商人的重要工具,被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成为东方国家的一种独特计算工具。

【算盘珠子的特点与作用】算盘珠子是算盘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木头、骨頭或塑料制成。

珠子的颜色有红、黑、白等多种,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

在使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需要通过珠子的滑动来实现数字的加减乘除。

算盘珠子的特点是简单易用,计算速度快,尤其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具有很高的效率。

此外,算盘珠子还能够锻炼使用者的思维能力和手指灵活性。

【使用算盘珠子的感受】尽管现代计算工具已经非常普及,但使用算盘珠子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首先,算盘珠子的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

在使用算盘珠子进行计算时,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使得计算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此外,算盘珠子滑动的声音和手感也是使用者难以忘怀的体验。

【现代计算工具对算盘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工具已经从算盘时代进入了电子计算器、计算机时代。

虽然算盘珠子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但它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许多教育机构和博物馆都保留了算盘,以供人们了解和学习。

对于很多人来说,算盘珠子是一种情怀和回忆,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智慧和勤奋。

【总结与反思】总的来说,算盘珠子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计算工具,给使用者带来了丰富的感受。

虽然现代计算工具已经取代了算盘,但我们仍然应该珍惜和传承这种古老的智慧。

我爱你中国中的算盘的起源读书心得怎么写

我爱你中国中的算盘的起源读书心得怎么写

我爱你中国中的算盘的起源读书心得怎么写在漫长的几千年里,先民面对农业、商业中的难题,不得不借用简单的计算工具。

久而久之,算筹取代了手边随意捡拾的石子与兽骨,算盘又取代了算筹,七珠算盘又取代了五珠算盘。

算盘承载着古老算学的一种特殊计算方法——珠算,不仅能够进行基础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能够乘方与开方。

在计算机还未横空出世之前,算盘在农业、商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乃至被英国近代学者李约瑟誉为“第五大发明”。

一、从“筹”到“珠”——算盘的起源1、从算筹到算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省汉墓出土了骨制算筹,这表明至少在西汉,华夏祖先就已经借助木棒、骨头制成的“筹”进行运算,而“算筹”本身的历史应当更为久远。

算筹本身已经具备基础的代数运算功能,与算盘一样也可以开方与乘方,但是受算筹本身摆放方式的制约。

在进行运算时需要不断改变算筹的形状,十分耗费时间,且在进行简单运算时,算筹并不比心算的效率更高。

据汉代的《数术记遗》记载,除算筹外,还有“珠算”和“龟算”等多种运算方法,其中所提及的“珠算”就是后世珠算的前身。

进行珠算时使用的工具形状简易,大致为“盘形”,其使用规则中的“上栏作五,下栏作一”。

即上下栏的算珠也可随意拨动,这与今天的珠算规则一致,已经初步具有现代算盘的雏形。

2、当代算盘的出现算盘自魏晋南北朝复杂化,直至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农业和商业促使人们改革计算工具。

至唐朝中期,“盘”的形状已经逐步确定下来,中国真正意义上出现了“算盘”。

早期的算盘是以小巧浑圆的算珠替代略显笨重的长条算筹,将算珠用签串成串,节省计算时间。

二、数学与商业的“计算器”——算盘的发展1、宋元商业与算盘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历朝历代基本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宋朝以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地理位置,其手工业日渐繁荣,直接促进了宋朝的商业发展,商业往来离不开算盘的使用。

而在算盘的形态优化空间缩小之后,人们将目光转向算盘的使用方法,算筹在被算盘取代后,始终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

算盘的发展历程简介

算盘的发展历程简介

算盘的发展历程简介
算盘是一种古老的计算工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2000年的中国古代。

算盘最初是由竹子和小珠串成的一种计算工具。

在中国的汉代时期,算盘的形制和计算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算盘中的珠子被分成两部分,上面的每一珠代表五,下面的每一珠代表一。

这样,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珠子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算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使用,不仅在中国,还在整个东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16世纪初,欧洲的商人和传教士将算盘引入到了欧洲。

随后,欧洲人开始对算盘进行改进和扩展,使其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到了17世纪,人们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算盘,即托勒密算盘。

托勒密算盘使用了一个带有的齿轮和刻度盘的机械结构,使得计算更为方便和准确。

这种算盘成为了当时欧洲贸易商人中的必备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出现了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替代了传统的算盘。

虽然算盘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逐渐退出了主流计算工具的舞台,但在一些特殊领域仍然有其独特的用途和价值。

总结来说,算盘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竹简珠算到机械结构的托勒密算盘,再到现代的电子计算工具,每一次的改进和革新都在提升计算效率和准确性。

算盘的发展历程也
是人类数学思维发展的缩影,展示了人类智慧和创新能力的结晶。

论语与算盘读后感

论语与算盘读后感

论语与算盘读后感《论语》与算盘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而算盘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用来进行数学运算。

两者虽然看似毫不相关,但在读完《论语》和了解算盘的历史之后,我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首先,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学问的态度。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而算盘的使用也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思考,才能熟练地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

因此,孔子的这句话与算盘的使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从《论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看法。

他强调了仁爱、忠诚、诚实等美德,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而在使用算盘的过程中,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计算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算盘的过程中,尊重他人,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这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再者,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生活的态度。

他强调了“礼”和“义”,提倡人们要有礼貌、有节制、有分寸。

而在使用算盘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计算,不能草率行事,以免出错。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要有礼仪,要有分寸,要有规矩,才能更好地生活。

通过读完《论语》和了解算盘的历史,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同时也发现了算盘与《论语》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

算盘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合作、如何去生活,正如《论语》所倡导的一样。

因此,我深信,通过学习《论语》和了解算盘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算盘的启迪

算盘的启迪

m 歌 SHIGE算盘的启迪冯春秋一框一梁,框尽了世间经纬,梁出了人生方圆。

一档一珠,档明了生命进程,珠量了岁月峥嵘。

一上一下,上索了以古为鉴,下求了正本清源。

一左一右,左证了历史真谙,右源了民族伟大。

一多一少,多彩了梦想如织,少去了老大伤感。

一大一小,大扬了民族气节,小试了古今笑谈。

一繁一简,繁华了金融贸易,简约了往事如烟。

一方一圆,方正了轨迹征途,圆却了似水流年。

一黑一红,黑没了痴心妄想,红遍了逐梦如愿。

一阴一阳,阴消了贪图享乐,阳气了正义凜然。

一长一短,长鸣了警钟于耳,短化了堕落泥潭。

一古一今,古往了长河巨变,今来了辉煌无限。

算盘,您的价值,春华秋实,硕果斐然。

算盘,您的蕴含,博大精深,光芒璀璨。

算盘,您的情感,忠贞不渝,大爱无边。

算盘,您的启迪,惠及子孙,造福人类。

作者单位:吉林省珠算心算协会柯尚迁而修建的。

2009年11月开始动工,到了 2010 年6月公园正式建成。

柯尚迁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 是明代的理学家、数学家、珠算家、教育家。

其一生 在数学方面取得了非凡的佳绩,他著有多本著作,其 中以《数学通轨》为最知名的著作书籍,是明代重要 的数学著作,其首定的十三档算盘更是推动了珠算史 的发展。

解放初期,我国科学院研宄室李俨教授赴日本出席数学史会议时发现《数学通轨》在日本流行甚广,遂手抄了一本回国。

后来,福建省珠算协会会员柯元章看到《数学通轨》和柯尚迁生平,查族谱后发现其乃长乐漳港柯百户人。

建设尚迁公园,最大的意义是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先人的科学精神。

尚迁公园由尚迁书院、尚迁塑像和巨型算盘雕塑三个主体部分构成,占地面积约130亩。

在公园的中心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大大的算盘,这个算盘当然也是为了纪念柯尚迁为我国近代珠算事业做出的贡献而设计与建造的。

巨型算盘由一只巨手 托起,意喻“一只巨手托起了知识,托起了明天,托 起了未来的希望”。

在柯尚迁公园里面有一个小湖, 就位于公园的旁边,这个小湖如今的名字为“尚迁湖”, 之前它是南阳柯氏第一大港,村民都习惯称之为南港。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摘要:一、引言1.介绍算盘的起源和历史背景2.提及算盘在我国古代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算盘的结构和原理1.算盘的组成部分2.算盘的工作原理三、读算盘珠子的感受1.对算盘珠子材质的触感2.珠子在算盘上滑动的声音3.珠子碰撞产生的和谐旋律四、珠算技巧与计算过程1.珠算的基本加减法2.复杂计算过程中的心算技巧五、算盘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算盘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2.珠算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六、结论1.总结算盘珠子的感受2.强调传承和发扬珠算文化的必要性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算盘作为古代数学教育的工具,承载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努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读算盘珠子的魅力。

二、算盘的结构和原理算盘由一个木制或塑料制的矩形框、四根横梁、五根竖梁以及一颗颗珠子组成。

每根横梁和竖梁的交汇处都有一颗珠子,共计十四颗。

珠子可以根据需要上下滑动,用于进行各种计算。

算盘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

当需要进行加法时,将两个数相加,然后将相应的珠子向上滑动;当需要进行减法时,将两个数相减,然后将相应的珠子向下滑动。

通过珠子的上下滑动,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各种计算。

三、读算盘珠子的感受当我们拿起算盘,一颗颗珠子滑过手指,我们能感受到它们的质地、大小和形状。

这种触感让我们对算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滑动珠子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听到珠子碰撞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或高或低,或清脆或浑厚,交织在一起,仿佛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四、珠算技巧与计算过程珠算的基本加减法非常简单,但要进行复杂计算,就需要运用一些心算技巧。

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我们可以熟练地掌握这些技巧,使计算过程更加迅速、准确。

五、算盘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有了各种先进的计算工具,但算盘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珠算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算盘书读后感

算盘书读后感

算盘书读后感《算盘书》是李善真教授撰写的一本介绍算盘历史和技术的著作。

通过本书,我对算盘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计算工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识到了算盘在我国数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从算盘发明的历史背景开始,系统介绍了算盘发展的各个阶段,并详细解释了算盘的使用方法和计算规则。

阅读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入认识算盘、了解算术本质的历程。

书中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筹算”、日本的“珠算”、欧美国家的“算盘”等不同国家的不同形式的算盘。

其中,对于中国古代算盘的历史背景,本书的描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算盘乃至数理知识的重要性。

正是在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熏陶和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传承下,算盘这种传统的计算工具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中国数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本书叙述了算盘的使用方法、计算原理、计算规则等,让我对于算盘这种简单而又有力的计算工具的运用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深入了解算盘的使用,我认识到现代计算机计算速度之快,而算盘在“缓慢”中“稳妥”的特性更让我对于简单、实用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读完本书后,我越发明白了这样一句话:“算盘在技术上已经被淘汰,但在思考中其意义却不容忽视”。

算盘虽然在如今各个领域被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替代,但它的思考方式以及它在我国数学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仍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而言之,《算盘书》读后感让我了解到了算盘的历史、分类、技术、原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本书十分详细、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实用性。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计算器、电脑等工具的深入应用,不仅需要我们对这些现代科技计算工具的理解,更需要我们对于故老算盘的思考和传统计算方法的总结,从而促进我们的思维发展、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摘要:一、引言二、算盘的起源及发展三、算盘珠子的特点与功能四、使用算盘珠子的感受1.珠算技巧的挑战性2.提高计算速度与准确性3.对数字的直观认识五、现代计算工具对算盘的影响六、总结与反思正文:【引言】在计算机和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算盘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计算工具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计算方式,给使用者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本文将回顾算盘的起源及发展,分析算盘珠子的特点与功能,以及使用算盘珠子的感受,并探讨现代计算工具对算盘的影响。

【算盘的起源及发展】算盘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算盘是以筹码的形式出现,后来逐渐演变成珠子的形式。

在古代,算盘是我国商人、账房先生等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必备的工具。

随着历史的发展,算盘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东方古代计算文化的代表。

【算盘珠子的特点与功能】算盘珠子是算盘的基本构成部分,通常由木头、象牙或者塑料制成。

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上面有一颗珠子,下面有五个珠子;另一类是上面有一颗珠子,下面有四个珠子。

这两种珠子分别用于表示不同的数值,通过上下珠子的移动来进行加减乘除等计算。

【使用算盘珠子的感受】使用算盘珠子进行计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感受。

首先,珠算技巧具有挑战性。

熟练掌握珠算技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而训练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其次,使用算盘珠子可以提高计算速度与准确性。

相较于口算或其他计算工具,算盘珠子可以大幅提高计算效率。

最后,算盘珠子使人们对数字有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珠子的上下移动,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数字的变化。

【现代计算工具对算盘的影响】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的普及,算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如此,算盘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教育领域,学习算盘珠子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文化领域,算盘珠子代表着我国古代的计算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总结与反思】虽然现代计算工具已经取代了算盘,但算盘珠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无法替代的。

中国算盘博物馆的观后收获

中国算盘博物馆的观后收获

中国算盘博物馆的观后收获中国算盘博物馆是一座展示中国传统计算工具算盘的专题博物馆,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并且深受启发和收获。

以下是我对于中国算盘博物馆的观后感。

一、历史与文化的交汇在中国算盘博物馆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交汇。

算盘作为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我了解到算盘起源于古代的计算材料,经过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种精确计算的工具。

同时,算盘也蕴含着中国古代数学和算术的智慧,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独特成果。

二、算盘的结构与原理在博物馆中,我仔细观察了各种类型的算盘,学习了它们的结构和原理。

算盘主要由珠子和算珠架组成。

珠子的上下移动代表数字的加减运算,而珠子在不同位置的摆放则代表不同的位数。

通过算盘的操作,人们可以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

这一结构和原理的设计巧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算盘的应用与发展在博物馆的展览中,我了解到算盘在中国古代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

算盘不仅用于商业贸易、科学研究等领域,还广泛应用于教育和日常生活中。

在中国古代,很多人都使用算盘进行计算,并且掌握了熟练的操作技巧。

算盘的使用不仅提高了计算的效率,也培养了人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工具的更新换代,算盘逐渐被电子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所取代。

然而,算盘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依然保留着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四、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中国算盘博物馆中,我感受到了中国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算盘则是中国古代数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算盘的使用和研究,人们对于数学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且推动了数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中国数学家也在算盘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得算盘成为了一种更加高效和精确的计算工具。

五、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参观中国算盘博物馆,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

算盘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

读算盘珠子的感受(原创版)目录1.算盘珠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算盘珠子的特点和结构3.算盘珠子的操作方法和技巧4.算盘珠子的现代应用和价值5.对算盘珠子的感受和思考正文算盘珠子,一种独特的计算工具,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从古代的“祘盘”到现代的算盘,它的演变见证了人类计算方式的进步。

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计算工具,算盘珠子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算盘珠子的特点和结构非常独特。

它由木框、横梁、算珠和珠框等部分组成。

算珠分为上下两排,每排五个,其中上面一排一个珠子代表“五”,下面四个珠子分别代表“一”。

操作算盘珠子时,通过拨动珠子在横梁上滑动,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

这种独特的结构和操作方式使得算盘珠子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计算特点,成为古代商家和学者们的得力助手。

算盘珠子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丰富多彩。

熟练地操作算盘珠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拨打、进位、退位等。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算盘珠子在计算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套实用的算盘珠子操作口诀和算法,如“逢几进几”、“借一当十”等,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计算工具已经取代了算盘珠子的地位,但它依然具有很高的现代应用和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的计算工具,算盘珠子可以培养人们的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此外,算盘珠子的美学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一些设计精美的算盘珠子成为了收藏家们的宠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面对算盘珠子,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独特的计算工具见证了我国科技、文化、艺术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对于现代人而言,算盘珠子不仅仅是一种计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算盘发展的阶段》读后感
杨锡琪
姜克华老先生的大作《试论我国算盘发展的阶段》见本期。

笔者拜读后,对算盘发展的阶段论这一论点深表赞同。

早于1990年11月19~21日在临沂召开的全国珠算史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交流的拙文《对珠算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载《齐鲁珠坛》1991年3期)中就曾提出“珠算盘似应以有无横梁作为分期”的设想,并指出:《珠算》一词,最早出自东汉徐岳《数术记遗》一书,已故珠算前辈华(印椿)老曾称作《游珠算板》。

笔者曾在《山东出土文物为珠算的起源佐证》(载《齐鲁珠坛》1983年4期)拙文中指出,这种游珠算盘既是现代有档串珠算盘的雏型,不应称作《游珠算板》。

板和盘,虽是一字之差,但称作“游珠算盘”就较确切。

周全中老先生就称作“游珠算盘”。

他在《‘鲁班木经’算盘‘线’的真相大白了》(载《齐鲁珠坛》1986年2期)一文中指出,“,牵强附会,名实不符,徒增混乱,是错误的。

”笔者认为,华(印椿)老称为“游珠算板”很可能是源自《数术记遗》中甄鸾为珠算的注解有“刻板为三分”这句有关。

姜(克华)老在大作中也称作“游珠算盘”,说明在名称上是想法一致了。

笔者还认为,游珠算盘和现代使用的算盘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横梁。

因为前者所谓游珠的“游”字,主要是对游珠进行挪动,最终还是固定在“坑”内,而后者则串在档中进行上下拨动。

则游珠算盘为无梁算盘,现代使用的算盘为有梁算盘。

若以有无横梁来对两种不同的珠算盘加以分期,既简单明了,又抓住了关键。

姜(克华)老大作中实际上就是以有无横梁分为两个阶段。

在这个论点上又一致了。

姜(克华)老在耄耋之年仍能致力于算具史的探讨,遵照《鲁班木经》中制作算盘的规格聘请高级木工技师邓友国将他使用过多年的一把上二下五的17档七珠算盘拆掉,利用其中算珠和竹档,另制成14档七珠上二下五两种不同颜色的算珠,中间用小塑料绳固定勒紧为梁的木质算盘,称作“鲁班算盘”。

亲自进行试用,证明完全可行,就写成《‘鲁班算盘’制成了!》大作,在《齐鲁珠坛》2000年5期
刊出,并附“鲁班算盘”和他本人试用该算盘的两张照片在封四发表。

其钻研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这篇大作已入选国家级大型丛书《21世纪中国改革发展论坛文集》,这诚然也是我刊《齐鲁珠坛》的殊荣。

姜(克华)老又一篇大作《三论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为李俨先生‘平反’》在《齐鲁珠坛》2000年6期发表,姜老以其试制成的鲁班算盘证明可以运算这一实践为由,认为算盘确曾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而肯定李俨先生当年对《鲁班木经》中“算盘式”的标点是正确的,并“理解李俨先生的观点就是以‘线’为梁,还对周(全中)老的大作《珠算盘发展经过以‘线’为梁阶段的说法错了》(载《齐鲁珠坛》1984年1期)进行了指正。

必须说明,关于算盘是否经过以“线”为梁的阶段这个问题姜(克华)和周(全中)二老已争论了十多年。

《齐鲁珠坛》1984年1期还发表李培业教授的大作《关于(鲁班木经)中的算盘》和姜(克华)老的大作《算盘经过了以‘线’为梁的阶段》,作为一组三篇论文同期发表。

笔者虽非专门从事算具研究者,但由于编务需要,有幸掌握资料。

仔细拜读李教授的大作发现:
(1)以“线”为梁的算盘式是从钱宝琛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史》(1964年)第137页中的一段文字传开的。

李教授引用这段原文指出:“《鲁班木经》里的算盘式样还是比较原始的。

上二珠与下五珠的中间还没有横梁,只用一条线隔开。

”……“于是人们就设想从古珠算到现代算盘,中间有一个‘以线为梁’的阶段。

”最后,李教授又明确指出:“李俨先生虽然点错了句子,但他并未提出‘以线为梁’的说法,他在《中国数学大纲》中画的鲁班算盘仍是有横梁的。

”李教授是当代研究珠算史的专家,若李俨先生确未曾提出“以线为梁”的说法,则姜(克华)老“为李俨先生‘平反’”的提法就存在问题了!
(2)李教授在大作中还引用华(印椿)老于1997年7月20日给他的复信指出:“鲁班算盘以线作横梁的说法有问题,因《魁本相对四言杂志》

9
1

《齐鲁珠坛》2001年第3期(总第101期) ・珠算史・
智力测验
十、火柴游戏(二) 51东飞燕这十根火柴杆,组成了“西飞燕”。

请移动三根,变成“东飞燕”。

61合并火柴
这15根火柴杆,排成一列。

请并成三根一组的五堆,堆与堆之间距离相等。

要求:每隔三根并一根,已并在一起的不能再移动。

71组方格
六根火柴杆,将其中两根拦腰折断,成为四根整杆,四根半杆。

请用这八根火柴杆组成三个等同
的正方格。

81巧排三角形
取六根火柴杆,请排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等边三角形。

(答案在下期找)
(选自谢大文编著《智力测小百科》
)(1371年)的算盘图,梁与框已同样宽。

这书比《鲁班木经》(1425年)早54年。

”李教授由此认为:“华
老提出的问题是关键所在,比《鲁班木经》早的书上,算盘已有横梁,而迟出的却无横梁,这是说不通的。

”既然中间有横梁的算盘图比《鲁班木经》早出现,则《鲁班算盘》不应再存在“以线为梁”的问题了。

再细读周(全中)老的大作,周老专门列出《鲁
班木经》
(两种本互核)中的28个线字,作出统计表(略)后指出:“就中安二线、系一线为以线坠石,可
以断定是用线或用细绳,罗线是用线找吉星方向的也指线;其余26个线字多数为在框上、脚上与起字联系起来使用,为指所起的线的种类和要求,……从全书看,起碗底线,才符合原文原意;起碗底,就不通!”笔者窃以为,《鲁班木经》中28个线字应属木工专用名词,若果如此,则起碗底这三个字确不通。

笔者还与上海市商业学校周葵副教授通信,就有关以线为梁的问题向他请教。

他在复示中指出,
姜(克华)老制成的《鲁班算盘》虽能实际计算,但不能因此断定算盘必然经过“以线为梁”的阶段。

这样的推理不合乎逻辑。

既然当时已能用木制成边框,为什么不能以木为梁呢?周的复示确给笔者珍大启发。

另外,《齐鲁珠坛》1984年4期发表赵可正、金
达桐合写的大作《对(鲁班木经)中‘算盘式’的几点看法》,1985年1期发表戴中原的大作《对(鲁班木经)算盘式的理解》和高建基的大作《(鲁班木经)算盘式之我见》两文,笔者再次细读发现,他们都论证我国珠算盘没有经过从“线”为梁的阶段。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根据现有资料尚不能证明我国历史上曾经流行过“以线为梁”的算盘,虽然姜(克华)老已按照木经算盘式尺寸制成“以线为梁”的所谓“鲁班算盘”,经过试用,确能计算,但并非出土文物。

若由此而断定我国算盘必然经过“以线为梁”的发展阶段,这个结论是难以被珠算史界认同的。

(作者:本刊副主编)(2001-3-10收稿)

02・・珠算史・ 《齐鲁珠坛》2001年第3期(总第1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