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合集下载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她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城市,这些城市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风俗、人文景观等,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城市,不妨从各类书籍入手。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适合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一、《中国历史性城市保护》这本书由何乐昌等人编撰而成,全书分五卷,共计2500多页。

该书从城市保护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40个历史性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40座城市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变迁。

二、《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初探》本书由李志峰撰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著作。

该书分为七章,重点讲述了中国城市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文化与城市形态的相互影响等。

该书既有学术性的分析,又带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语言简洁明了,是了解中国城市文化的不二之选之一。

三、《城市启示录》本书是作者王小波的一部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邵飞在北京的生活点滴,来反映中国城市的现实状况和问题。

该书采用幽默风趣的手法,以小人物的视角刻画了现代城市人的心理和生存状态。

尤其是对于所面临的住房问题,王小波洋洋洒洒地描述出来,再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城市文化等社会问题。

四、《中国古都》该书是由孙宝祥等人合作编写的《走近中国》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以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为代表,介绍了中国古都的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名胜古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易懂,是了解中国古都的入门读物。

五、《深度游上海》该书是一本涵盖了上海当代文化、历史、人文及建筑等各方面内容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韩燕采用了采访、调查、观察等多种手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上海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等各方面内容。

该书不仅适合于旅游者,也适合于对上海文化、历史和城市规划有兴趣的读者。

以上这些书籍都各有特色,无论你是对中国城市文化感兴趣,还是对中国历史和人文景观感兴趣,都会为你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通过上述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一)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培养创意人才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最缺乏的就是人才。

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 15%。

而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到人才先行。

政府应积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制度,为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尤其对于各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门人才,要大力发展培养,在业务上给予各种培训和指导;同时也要加强对其行业从业资质的认证管理,制定好各项人才上岗规范,使各类文化人才能够真正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二)建立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首先,要从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适当的政策扶持。

建立各种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项目、人才等实行免税、减税、贷款担保、贴息等多种政策。

可以建立类似英国艺术委员等形式的非政府机构,实行非政府运作,但代表政府辅助艺术发展,对某些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机构进行战略性指导和资金扶持。

其次,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多为中小企业,特点是资本额小,不易进行研发,不易开拓海外市场。

因此需要政府确定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拓宽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使其能得到其发展所需资金。

创意产业是刚刚起步的朝阳产业,政府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应加强有针对性的扶持。

最后,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范围。

加大对文化企业的债券、股票发行支持力度,优先照顾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的上市融资,加大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支援力度,扶植文化企业在纽约、伦敦和香港等有全球影响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激发国内外投资者的热情,树立我国文化产业形象。

(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目前,“韩流’’已经以文化产品为龙头,带动了旅游、饮食、服装甚至化妆品等其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国内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国内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国内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一、国外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一)英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

2001年,该国创意产业产值1120亿英镑,占GDP的8.2%,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 4.3%。

英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

1997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创意产业的定义与完整报告,使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有持续支持的参考依据。

同时英国政府成立了管理创意产业发展的部门,建立了完整的中央和地方三级文化管理体制。

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即当企业第一次投资时,政府“陪同”企业资助,其比例是1∶1;对于第二次资助,政府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

资金的加倍投入明显地提高了英国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此外,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出版了相关手册,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同时建立财务支持体系。

英国科学、技术和艺术基金会(NESTA)安排2亿英镑作为基本金,以其每年收益1000~1100万英镑对原创性、科技型的创意产品给予支持。

英国政府特别注意强化对创意产业出口的援助,为此特别成立创意产业输出推广顾问团(CIEPAG),提供促进产业出口成长的方针。

同时,英国政府还很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其沟通政界和业界意见,寻求运用政府资源的最佳方式。

(二)美国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其文化产业占GDP 的比重在20%以上,文化娱乐业年出口总额900亿美元,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2.6%,在影视、图书和音乐唱片等多个领域引领着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

美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属于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提供适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美国政府的版权办公室、贸易代表处、商务部国际贸易局和科技局、版权税审查庭和海关是产业管理的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制定并实施的《版权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电子盗版禁止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世界上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详尽的法律系统,为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法律保障。

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台湾

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台湾

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题记:台湾,是中国人只要有机会就该去一次的地方。

那里不大,却充满历史、文化、风情、想象和美食的诸种滋味,值得你慢慢品尝。

--白岩松第一幕:机缘巧合台湾,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宝岛,但却因为一些政治的因素,海峡两岸的交流增加了许多繁琐的程序。

从小自己就听父辈讲起过有关台湾的故事,但是大多数都与战争和政治冲突有关。

从自己懂事后,我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台湾大致的风土人情,心生向往,于是默默许下了个心愿,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台湾。

曾经看过朗达·拜恩的《秘密》一书,里面的吸引力法则让我印象深刻,简单来说就是:人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当你非常渴望某样东西的时候,脑电波就会向宇宙发出搜寻信号,把你想要的东西吸引过来。

听起来有点玄幻的感觉,但是这次有机会去台湾让我也相信这种魔力的存在。

在大三结束之际,收到了2017年台湾海洋大学暑期陆生海洋夏令营的成员招募信息,我看到后毫不犹豫地报上了名,精心准备了一份简历,斟酌着自己该如何面对面试过程中的才艺展示这一关。

最后自己面试过程中就模仿了一段英文演讲和写了“夏令营”三个粉笔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面试时间,但我的面试结束后,看到老师们的满意表情我觉得我还是有希望的。

果然,过了几天就收到了面试通过的通知,喜悦涌上心头。

第二幕:飞向桃园在出发飞往台湾的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四处奔波采访校友,先绕海南岛一圈,再到广西的南宁,接着到广东的惠州、广州,还来不及写总结就得准备前往台湾的事宜。

出发当天从湛江登机,再到广州白云机场转机,最后1个半小时就抵达了台湾的桃园机场。

我是第一次体验到乘飞机的滋味,从飞机上看天空,一望无际,晴空万里;从天上望大陆,昔日繁华的高楼大厦,此时也只不过是方盒般大小,初次观此景观,甚妙!到达桃园机场后,我们已经来到了台湾的天空下,心中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前来接待我们的是跟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合作的校外组织的陈组长,第一眼看到她,觉得非常和善,交谈之后,更是倍感亲切,有一种家的感觉!坐上了专车,陈组长很贴心地递给我们事先准备好的餐盒,非常美味,沉浸在她对台湾的介绍中我们很快就到达了台湾海洋大学。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作者:郭佳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6期●郭佳就经济类的话题而言,中心城市发展是一个热门。

国内外大型城市的发展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经济结构转型、加强人才建设等。

通过对纽约、东京、香港、上海等五个城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每个城市的发展轨迹都不同,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积极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强人才建设与城市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圈经济等。

一、纽约(一)发展历程16—17世纪,纽约并不是美国经济的中心,其经济地位并不能和费城与波士顿相比。

纽约真正发展于独立战争后,南北战争前。

独立战争后,美国虽然从大英帝国手中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但也因此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权利,美国商船被禁止同西印度洋群岛进行贸易。

美国商人竭力恢复贸易、开辟新贸易途径,特别是开拓了与中国的贸易航线,获得了宝贵的经济发展机遇。

1814年起,纽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服务的改进、制度的创新,获得了全美绝大部分的贸易市场份额,开始成为贸易中心。

无论是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本土,纽约都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中,纽约占据了主要的市场。

由于纺织品是欧美贸易的大份额,纽约逐渐成为了贸易中心。

随着时间的积累,在贸易带动下,纽约逐渐成为服装、印刷、制糖、皮革、船舶、手工业的中心。

同时,由于资本的积累,纽约也成为金融中心。

银行、证券、保险业等纷纷进入纽约,也促使纽约城市的完善。

由于纽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二)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出现了经济衰退。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美国经济结构调整。

二战后,新兴科技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长。

计算机、电子设备、通讯器材、医疗设备、飞机制造、导弹制造等行业逐渐兴起。

相比传统行业,新兴产业不依赖钢铁、煤炭、交通,更依赖于人才与智力。

因此,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逐渐成为经济新兴地。

台湾都市更新的发展历程简述

台湾都市更新的发展历程简述
在都市更新过程中,需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和实施过程,确保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 ,实现利益共享。
挑战二:社区参与与利益分配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01
在都市更新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社区居民
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
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
02
在都市更新过程中,需要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避免因更新导
台湾都市更新的发展历程简 述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台湾都市更新的起源与背景 • 台湾都市更新的重要阶段 • 台湾都市更新的主要策略与政
策 • 台湾都市更新的影响与成果 • 台湾都市更新的挑战与未来展

01
台湾都市更新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1960年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城市 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 ,都市更新需求开始显现。
04
台湾都市更新的影响与成果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台湾都市更新计划注重改善城市基础 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水电、通讯 等方面,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便 利性。
提升城市景观
保护历史文化
在都市更新过程中,台湾注重保护历 史建筑、古迹等文化遗产,使得城市 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通过拆除老旧建筑、建设公园和绿化 带等措施,台湾都市更新改善了城市 景观,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05
台湾都市更新的挑战与未来展 望
挑战一:平衡保护与发展
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
台湾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地区,如何在都市更新过程中保护这些文化和 历史遗产,避免过度商业化是一个挑战。
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在都市更新过程中,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

新、台、港三地人才延揽对上海的启示

新、台、港三地人才延揽对上海的启示

新、台、港三地人才延揽对上海的启示人才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重视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本土人才开发和国外优秀人才延揽已经成为各国振兴和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人才战愈演愈烈。

作为亚洲区域经济腾飞代表的新加坡、台湾、香港上世纪70年代的迅速崛起,正是由于他们正确的延揽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

上海市要想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成为一流国际化大都市,同样需要充分延揽和利用各地英才,借鉴和学习新加坡、台湾、香港三地的人才延揽经验也就成为必然。

一、人才、人才延揽政策“人才”一词在中国的古代就早有记载和论述,当时它的含义是指:(1)人的才能。

东汉王充在《论衡·累害》中有记载“人才高下,不能钧同”。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广譬》记载“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

(2)有才学的人。

北宋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到“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

(3)人的容貌。

唐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载“楷人才寝陋,兼无德行”。

在现代竞争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主要是指人的才能和能力,把是否拥有职业素质作为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在有些时候“人才”也称为“人材”,尤其在人力资源实践领域更多的会使用“人材”一词。

人才延揽简言之就是招致人才。

人才延揽政策是指国家或团体为了更好的招致人才,发展自身的实力,制定相关的策略、规定、条例等文件使招致人才工作正式化、规范化、法律化。

在广义上人才延揽政策包含一切为招致人才工作而进行的努力。

二、新家坡、台湾、香港三地人才延揽政策研究国内学者对新加坡、台湾、香港人才延揽政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经过韦体文、陈文、刘权等一批学者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以前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对单个区域的延揽政策进行整体研究,对不同政策、措施方面的横向综合研究还比较少,尽管现有研究结果在对各地政策的表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是研究的实质内容却十分相似,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前期现有研究成果加以归纳并结合三地近年来新的政策措施的使用,从七个维度对三地的人才延揽做出了综合研究:(一)、做好人才延揽的基础工作:设立专门负责机构,建立人才信息库,加强信息宣传新加坡在独立初期,就确立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

台湾的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及其启示

台湾的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及其启示
人文与社会
H UMAN I T Y AND S OCl E T Y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0 0 0 ( 2 0 1 3 ) o 5 — 0 0 9 2 - 0 6 中图分 类号 : T U 9 8 4 文 献标 识码 : A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 ( 4 1 1 7 1 1 3 4 )“ 转型期 中国城 市空间再 生产 的效应 机 制与治理研究”
c o m mu n i t y p l a n n i n g i n ma i n l a n d Ch i n a i s s t i l l a t t h e i n i t i a l s t a g e c u r r e n t l y , t h i s p a p e r a i ms a t p r o v i d i n g s u g g e s t i o n s t o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i n t h i s a r e a wi t h r e f e r e n c e t o t h e r e g i me o f c o m mu n i t y p l a n n e r a n d mo d e s o f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i n T a i wa n . Ke y wo r d s : c o mmu n i t y p l a n n i n g ; c o mm u n i t y e mp o we r i n g ; n e t wo r k s o c i e t y ; c o m mu n i t y p l a n e r ; T a i wa n
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进行 了分析与总结。并针对大陆的社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 .结合台

国内外文化产业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启示

国内外文化产业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启示

国内外文化产业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启示一、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其产业政策特点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

它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发展最快和最赚钱的产业之一。

美国是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

美国注重科技创新加版权保护,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而位居第二,2009年文化产业产值约3万亿美元,差不多接近于中国的全部经济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25%。

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美国,把输出美国文化列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定义的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

英国注重政策引导加经济调控,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年均产值600亿美元,约占GDP的11%,是英国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和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法国特点是国家扶持和庇护,实行文化信贷、文化合同制等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链予以连续支持,甚至直接资助。

包括英、法在内的欧盟国家奉行鼓励竞争和国家干预的文化政策。

通过鼓励竞争,放开对社会资本的限制,实行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多元化;通过国家干预和经济杜杆,防止过于垄断,并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充分发展。

欧盟27国文化产业各具特色、整体实力强大,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34%的份额。

日本1996年正式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政府设立公共支援制度,通过政策银行融资担保,倾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了电子业和汽车业,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

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81家是文化企业。

日本在90年代的10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增长,特别是动画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上海历史变迁的感触和展望

上海历史变迁的感触和展望

上海历史变迁的感触和展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这座城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

这个历史变迁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感触,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展望。

在追溯上海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座城市的渊源。

早在七世纪,上海就是一座以渔业为主的小镇,靠着长江和海洋资源生存。

然而,上海的命运在1842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从此以后,上海开始迎来了外国商人和移民的涌入,也催生了上海的繁荣。

上海的变迁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上海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和商人。

同时,上海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工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工人和技术人才。

这个时期,上海充满了机遇和活力,也孕育了上海的独特文化。

然而,上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和动乱,上海也深受其害。

从1927年到1949年,上海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尤其是在1949年以后,上海成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点对象,大量的私人企业被国有化,上海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然而,上海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上海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上海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后,上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历史变迁的感触让我们不禁思考未来的展望。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上海在未来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上海将继续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上海也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发展。

在未来的展望中,上海还将继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上海将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上海发展历程启发

上海发展历程启发

上海发展历程启发上海,一个现代化、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最独特的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典范,也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了启迪。

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吴地时期,当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渔村,没有太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然而,上海在明清时期逐渐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商港城市。

在外国的影响下,上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商业特色。

然而,上海的真正崛起要追溯到1843年,这一年,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自此以后,上海开始迎来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商业机会。

外国投资者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

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动机,出现了许多新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

他们在上海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然而,上海的发展在二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从1937年到1945年,上海成为了日本帝国的占领区,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战争结束后,上海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和稳定,开始了快速的重建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再次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之一。

1979年,上海率先推出了“浦东开发开放试验区”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合作项目。

浦东新区的崛起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世界级的建筑和先进的科技。

上海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上海的发展历程给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多启迪。

首先,上海的发展证明了外来投资和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上海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理念,推动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现代化建设。

其次,上海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重要性。

上海在城市规划上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这些经验对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国际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国际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国际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5年第3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新时期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重大机遇。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借鉴世界典型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上海依托长三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三大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文骆建文、王海军、张虹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具有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发达的创新文化、浓郁的创新氛围、较强的科技辐射与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城市,并扮演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的角色。

学习借鉴世界典型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从长三角区域出发,依托长三角科技与产业创新合作,有助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实现。

世界典型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世界典型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有两大发展模式:核心城市以极强的辐射力带动其他城市发展的模式(纽约、东京)和多中心齐头并进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巴黎、柏林)。

各大城市主要做法如下:政府推动组建跨城市创新联盟以提升区域创新协作能力。

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创新分工十分明显,合作联盟效应显著。

例如纽约城市群创新特别区是“半官方性质”的地方政府联合组织,协调范围随着创新管理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最小的仅由两个城市联合,最大的则包括了整个城市群的联合,以提升各区域创新管理与协作水平。

巴黎构建了政府主导的规模小而散的“市镇联合体”创新协调机构,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该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社会职责,有效促进了一体化协调发展。

柏林城市群构建了政府直接介入并引导展开创新研发活动的支持体系,在促进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支持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园和技术孵化中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以自身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体系。

以纽约城市群为例,纽约以金融为主导、波士顿以高科技业为主导、华盛顿以文化为主导,各城市的不同优势产业互相调整和协作,在城市群内更高层面上形成了多元化创新产业群落。

参加规划馆心得体会3篇

参加规划馆心得体会3篇

参加规划馆心得体会3篇1. 参观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心得体会进门后,便看到迎客的大屏幕上展示城市规划的历史变迁,以及若干未来展望。

随后,我来到了一楼的城市意识区,看到了各种上海的对联、老照片、地图等等,由此领略到上海的历史变迁和城市文化。

其次,我来到了模型展示区,看到了一座座精致的城市模型,感觉仿佛穿越到了上海未来的城市里。

模型展示区内的模型分布较为集中,可以便捷地观察和对比不同城区,很好地诠释了现今上海的城市建设成果。

随后来到了二楼,先参观了“城市绿肺”展览,展示上海人努力建设绿色生态环境的所做所为。

展览设计很细致,穿梭其间,人仿佛置身于绿意盎然的森林之中,情不自禁想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其次,是参观了“城市交通”展览。

展览一层一层展开,完整地呈现了上海的交通状况,并还有专门展示未来高科技交通方式的区域,看到各种前沿交通技术形式,让我碰触到了上海大都市的未来面貌。

此次参观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学到了很多有关上海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市民生活服务的新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认识,也将我和这座城市联系得更紧密,能对她的发展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和回应。

首先是一楼的展厅,介绍北京市的重要样本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

模型中详细的阐述了重要的城市拓展和改建范围,绿色生态和文化建设成果,颇为震撼。

再仔细听讲解,了解北京市的空间规划、人口分布、交通体系等设计,深知北京市政府提出“四个中心”、“两翼一带”、“五环之内代表北京,五环之外代表中国”的总体规划思路和努力。

黑色大厅空旷、明亮,展出公共建筑和建筑博物馆等现代化设计,也为我这个建筑设计工作者扩展了思路。

其次,我到了二楼继续观展。

这里的展现重在介绍北京的文化背景和设计思路,致力于把所有的地标建筑和文物古迹联系成一体,推动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和创新发展,我为此点赞。

颇受关注的就是最近建设的冬奥会核心区,设计了许多高档的酒店和公共休闲设施,大气且富有现代感,这个冬季还想来看一遍冬奥会用准备得如何充足。

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及其启发

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及其启发

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及其启发作者:暂无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8年第2期一、对“社区营造”的理解根据笔者的社区实践和对文献的相关梳理,笔者对社区营造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界定,即社区营造是基于多元协作和参与式理念,以社区或某一社区空间为地理区域,基于社区问题和实际需求,由有共同关心社区公共事务意愿的人(包括社区内生力量和外部支持性力量)采取的带有创造性的共同行动。

其强调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和社区人才,终极目标是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台湾社区营造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其中“人”是指人的资源,即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经营邻里关系、提高生活福利;“文”是指文化资源,即继承和发展社区共同历史文化和文艺活动等;“地”是指自然资源,即保护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产”指生产资源,即社区的产业与经济活动;“景”是指景观资源,即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二、台湾社区营造的简要历程台湾社区建设的早期发展与联合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区发展倡议即《经由社区发展达致社会进步》有较强的关联。

20世纪60年代到1 993年,属于台湾的前社区营造时代。

当时的社区发展由政府机关自上而下地主导推动,承接者为村里长及其全权指定组成的“社区理事会”,在执行面上偏重易看到“政绩”的硬体建设,如社区道路、排水沟整修等,但居民参与性低和自主性都较低。

但是长时间的社区发展积累为社区营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94年至今,台湾处于社区营造时代并逐步迈入后社区营造时代,社区营造成为政府推动社区改造的主要政策。

1994年,台湾行政院提出“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政府部门开始实质性地注重民间力量和社区自治。

2003年,台湾提出“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将其业务正式拓展到政府的9个部门。

2005年,台湾推出“健康社区六星计划”,其业务扩大为1 3个部会参与,共计60项子计划,2006年预算编制超过一百亿新台币,全面推动社区营造的发展。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3—
经 营 管 理
张 爱 民 等 国 内外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经 验 及 启示
第1 1 卷 第 4期
化产 业 发展 的若 干 意见》 中首 次提 出文化 产业 的定义 , 即“ 从 事文 化 产 品生产 和提 供 文化 服 务的经 营 性行 业 。” 按 照此 定 义 , 文化及 相 关产 业 的范 围包 括 提供 文化 产 品 ( 如 图书 、 音 像 制 品等) 、 文 化传 播服 务 ( 如广 播 电视 、 文 艺表演 、 博 物馆 等) 和 文化 休 闲娱 乐 ( 如游 览景 区服 务 、 室 内娱 乐活 动 、 休 闲健 身娱 乐活 动等 ) 的 活动 , 它 们 构成 文化 产业 的主体 ; 同时 , 还包 括 与文 化产 品 、 文化 传播 服 务 、 文 化 休 闲娱 乐活 动有 直接 关 联
的用 品 、 设 备 的生产 和 销售 活 动 以及 相 关 文化 产 品 ( 如工 艺 品等 ) 的生 产和 销 售活 动 , 它 们 构成 文 化 产业
的补 充 。尽 管 目前对 文化产 业 尚未 有统 一 的定义 , 但我 们仍 可 以从众 多表述 中找到 一些共 同特 征 , 即 以文 化 为 资源进 行 生产 , 以满 足 市场 需 求为 导 向 , 以工业 化 生产 方 式为 手段 , 通 过 向社会 提供 文 化产 品和服 务
摘要:市场机制主导、 政府 强力推动 、 产业兼并重组、 官企民结合 、 特 色资源带动等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的主要途径 。 区域间固有 的差异性使各地文化产业呈现 出各具特 色的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的全 面繁 荣往
往是不同地 区因地制宜发展的结果 。 因此, 提 高我 国文化产业整体 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对 国内外文化 产业发展成功模式的学习, 协调好政府与市场 两只手 的互补 关系, 在借鉴的基础上坚持走 区域特 色发展

台北人文风 记述方式 语言风格 写作手法

台北人文风 记述方式 语言风格 写作手法

台北人文风记述方式语言风格写作手法台北人文风:一场文学之旅引言:在台北这座充满浓厚人文氛围的城市中,人们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文风格。

台北作为台湾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吸引着众多作家和艺术家。

本文旨在探讨台北人文风的记述方式、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以及本作者对这种风格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记述方式:1. 叙述台北的历史背景:回首过去,台北的历史承载着不少传奇和故事。

从原住民时期到荷兰、西班牙的统治,再到后来的清朝与日本的殖民统治,台北的历史经历了许多转变。

这种历史记述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台北的文化和风格。

2. 描述建筑和地标:台北的建筑和地标也是其人文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象征台北现代化的台北101大楼以及保存完好的龙山寺,无不彰显着台北人文之美。

通过描绘这些建筑的独特之处,读者可以感受到台北城市的独特魅力。

3. 讲述台北的人文艺术:台北是个富有人文艺术氛围的城市,从传统戏剧到现代音乐,各种艺术形式在台北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描述台北的文化节庆、艺术展览和表演,可以更好地展现台北人文风的深度。

语言风格:1. 借用当地方言:台北的语言风格具有地方特色,许多词汇和短语只在台北使用。

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一些台北方言,可以让读者更加亲近主题,并且更深刻地感受到台北人文风的独特魅力。

2. 运用诗意的描写:台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和地标上,还体现在街巷的角落和生活的点滴中。

通过运用诗意的描写方式,将台北人文风的美妙之处展现出来,读者可以在阅读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写作手法:1. 角度多样性:在谈论台北人文风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

可以从历史角度探寻台北的文化演变,或者从社会角度思考台北人文风的影响。

通过多样的角度,可以展现台北人文风的广度和多样性。

2. 人物故事和亲身体验:通过描述台北的人物故事和个人亲身体验,可以将台北人文风的个性和情感传递给读者。

可以讲述一个在台北艺术圈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的故事,或者讲述自己在台北感受到人文风的亲身体验。

【议论文】东亚文化之都_1000字

【议论文】东亚文化之都_1000字

【议论文】东亚文化之都_1000字东亚文化之都东亚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个地区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城市,它们被认为是东亚的文化之都。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城市,并探讨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东亚文化之都。

东亚文化之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拥有悠久的历史。

东亚地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

日本的京都在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它的建筑、艺术、传统和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北京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它有着世界上最长的连续政权。

东亚文化之都需要有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些城市通常拥有众多的博物馆、文化遗址和艺术机构,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

举个例子,首尔是韩国的文化中心,拥有许多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展示着韩国传统艺术、音乐、舞蹈和文学。

另一个例子是上海,这个中国的城市集结了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从古老的中国建筑到现代艺术作品。

东亚文化之都必须有活跃的文化氛围。

这些城市通常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庆祝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举个例子,东京的文京区以其许多艺术和文化活动而闻名,包括音乐会、展览和节日庆祝。

香港也是一个活力四射的文化城市,每年都有许多国际文化活动和艺术节。

东亚文化之都还需要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

这些城市一般有现代化的剧院、音乐厅、艺术馆等,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体验。

台北是台湾的文化中心,有许多先进的剧院和音乐厅,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艺术家和表演者。

东亚文化之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希望在这些城市中探索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表演。

我们可以从拥有悠久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活跃的文化氛围以及先进的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东亚文化之都的特点。

这些城市不仅展示了东亚地区的文化瑰宝,也为东亚的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平台。

对上海改革开放45的感悟 -回复

对上海改革开放45的感悟 -回复

软装起源软装艺术发源于现代欧洲,又被称为装饰派艺术,也称“现代艺术”。

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技术方兴未艾的背景下,社会的审美意识普遍觉醒,人们的回归情结也在日益强化。

经过10年的发展,于30年代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软装配饰艺术。

图案呈几何型或由具象形式演化而成,所用材料丰富且以贵重的居多,除天然原料(如玉、银、象牙和水晶石等)外,也采用一些人造物质(如塑料,特别是酚醛材料、玻璃以及钢筋混凝土之类)。

其装饰的典型主题有裸女、动物(尤其是鹿、羊)、阳光。

体现了自然的启迪以及对美洲印第安人、埃及人和早期古典主义艺术的借鉴。

软装艺术在二战时已不再流行,但从60年代后期开始它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获得了复兴,到现阶段软装设计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在中国,软装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十万年前的旧时期时代晚期,北京山顶洞人用磨制的石珠、兽乐等装饰的洞穴是比较显著的代表。

如今,社会的审美意识普遍觉醒,随着审美意识地不断改变和提高,对居室软装配饰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人们的回归情结也在日益强化。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时代里,人们不断地接受各个地方传来的各种时尚、流行的软装风格,就像女生关注时尚、潮流的服饰一样,人们无时无刻地强调着居室软装配饰的个性化、风格化、休闲化、民族化、现代化、朴素化等,这些软装配饰的风格、色彩、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

居室的软装配饰也从消费型逐渐地向节约型转变,从以往的一味追求观感、追求身份的高贵、华而不实、缺乏实用性、和气派的形式主义向追求简约、舒适、个性化、人性化的实用主义方向发展,从贪婪地追求物质享受逐渐地向追求精神的健康、丰富和环境质量的优化、美好发展着,从20世纪80年代的宾馆型风格和90年代的豪华型风格逐渐地向现在的简约型、环保型转变。

环保型的软装概念和节约型的软装配饰风格已经成为软装主流,后现代居室的软装配饰的时代已经来临。

正如一句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那样,如今的软装配饰追求的是简约的风格路线,在简约的空间环境通过软装的点晴之笔,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透出主人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人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3
台北 城市 文化发 展 的经验 及对上 海的 启示
型 的艺术 活 动 中 都 增 加 了免 费 演 出 的 场 次 。一 方 面 增 加 大 型艺 术 节 中 的免 费 演 出数 量 。如
“08年 台北儿 童艺术 节 ” 20 中有偿 演 出仅 3 3场 , 而免 费 演 出却 达 到 了 12场 。另 一 方 面是 商业 0 演 出 中增 加市 民免费 观赏机 会 。如京 剧 “ 白蛇传 ” 等重 要 文化 演 出 , 了在 场馆 内表 演 外 , 除 一般
是 重视 青 少 年艺术 启 蒙 , 定 群 众 参 与 基 础 。 台北 市 文 化 局 大力 推 行 “ 艺 深 远—— 艺 奠 育
术教 育启 蒙方 案 ” 。其 中 , 三 年级 学 童 : 现 典 藏 美 术 ; 小 发 四年 级 学 童 : 场 初 体 验 课 程 ; 年级 剧 五 学童 : 识交 响 乐 团 ; 年级 学 童 : 识 传统 中国音 乐 。仅 2 0 认 六 认 0 8年 , 围绕 此方 案 就举 办约 8 0场音 乐会 、0 6 0场 导览 、5场 戏 剧演 出 , 4 共有 1 1万 多 名 学 童参 与 。这 既 提升 了学 生 的文 化 修养 , 为 更 未来 广 大市 民参 与文 化 活动 奠定 了重要 基 础 。
重 要 战略举 措 。我 国 台湾地 区 台北 市 非 常 重视 文化 发 展 , 确提 出“ 明 文化 立 市” 略 , 战 注 重 鼓励 群 众参 与 文化 活动 , 营造城 市的文 化 气 息 , 助 各 类 文艺 团体 , 扶 培养 文化 经 营人 才 , 其 中有 很 多思路 和 举措 值得 上 海 学 习借 鉴 。
高 的硬件 配置 , 主要还 是 考虑 群众 出行 和观 赏 方便 , 一般 选 择 在 社 区广 场 或 中小 学 校 。同 时 , 接 受 政 府文 化基 金 扶持 的 民 间文 艺 团体 、 型 艺术 节 等活 动 也 必 须 进 入社 区演 出 。如 “ 0 8台北 大 20
艺穗节” 就在 画廊 、 园 、 啡馆 、 公 咖 广场 等 一般 民众 生活 的区 域 , 开展 各 式 各 样 的小 型 艺 术 表 演或
6 0余 处主要 的人 流汇集 地免 费 派发 。 同时 , 0 台北 市 文 化局 还 与 平 面 、 络等 媒 体 密 切合 作 , 网 让
公众 多渠 道 了解 优 秀文化 活动 安 排 。 台北 市 文 化 局 甚至 还 备 有 50辆 文 艺宣 传 车 , 0 组成 “ 台北 艺 文大 车队 ”作 为重 大文 化活 动的宣 传推广 尖兵 。 , 五是 开放公 共空 间作 为群众 文化 活动 的平 台。 台北 的地 铁 、 共建 筑 、 府部 门等 的空 闲空 公 政 间 , 往成 为群 众文化 活动 的重要 阵地 。如 大剧 院 、 往 博物 馆等 公共建 筑 的长廊 下 、 场上 , 广 都会允
都会 在广场 上安 排数场 公演 , 让普 通市 民能够 免 费观 赏 。 同时 , 了改 变 曲 高和 寡 的状 况 , 好 为 更 地帮 助市 民欣赏 各种艺 术 , 关部 门还 积极开 展免 费 的艺 术普 及活 动 。 相
四是广 泛宣传 文艺演 出信 息 , 引导 市 民参 与 文化 活 动 。 台北 市 每 月都 会 出版 “ 化 快讯 ” 文 , 刊载 台北文 艺活 动信息 近 千 条 , 期 发 行 中文 版 1 份 , 日文 版 2万 份 , 地 铁 站 、 场 等 每 0万 英 在 广
关 键词 :城 市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G 2 17
台北
经验 启 示
文章 编 号 :17 6 7 (0 1 4—0 8 0 5 64— 1 1 2 1 ) 0 3—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台北市 发展文化事 业的主要经验
台北市 政府 非 常重 视 文化 发展 , 明确提 出“ 以文化 推动 城 市发展 ”愿景 。为 此 , 市政 府 出台 了许 多 促进 文 化发 展 的政 策 , 施 了许 多加 快 文 化 发 展 的举 措 , 实
装 置 性艺 术 活动 , 现另 类 、 主流 、 展 非 地下 的文化 艺术 种 类 。 三是 提供 更 多 的免 费演 出 , 吸引 市 民参 与文 化 活动 。在 台北 市 文化 局 的大 力推 动 下 , 种类 各
收 稿 日期 :0 1 0 2 1 — 2—1 0 作者 简介 : 群 民 : 海市人 民政府发展研究 中心社会文 化处处 长 , 级经 济师 。钱洁 : 海 市人 民政府 发展研 陈 上 高 上 究 中心 社会 文 化 处 工 作 人 员 。
其 主要 做法 :
1 注重鼓 励 群众 参 与文 化活 动 。 台北市 文 化部 门意 识 到 , . 只有 大众 广泛 参 与 , 市 的文 化事 城
业 才 有持 续发 展 的基 础 和动 力 。 因此 , 台北 文化 局 不遗 余力 地鼓 励 广 大市 民参 与各 项 文化 活动 。

21 年 第 4 01 期 种 霉救展
台北城市文化发展的 经验及对上海 的启示
陈 群 民 钱 洁
( 海 市人 民政 府 发 展 研 究 中 心社 会 文 化 处 上 200 ) 0 0 2
内容摘 要 :进 一 步提 升 文化软 实力 , 快 文化 大都 市 建 设 已经成 为 上 海 转 型发 展 的 加
二是 推 动文 化进 基层 , 文 化扎 根 社 区 。台 北市 积 极 推 行 “ 化 就 在 巷 子 里 ” 划 , 让 文 计 要求 市 政 府 下辖 各文 艺 机构 必须 定 期进 入社 区演 出 。如 台北市 立 交 响乐 团和 国乐 团平 均 每月 都有 两场 免 费 的社 区演 出 , 年演 出达 5 全 2次 , 基本 覆 盖所 有社 区。值 得一 提 的是 , 出场 地并 不要 求有 较 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