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
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
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
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
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
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
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
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特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重点。
而这些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试验田到全国推广的过程,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向世界分享。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一、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期1978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也随之成立。
根据政府的计划,中国成立了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而深圳作为“实验田”先于其他三个地区成立了。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内和国际上试验各种经济制度和政策,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特区的目标是吸引外资,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四个经济特区成立后,中国还计划在沿海地区和重点城市再次设立专门经济特区,并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特区,例如:海南岛、香港等。
这些经济特区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寻求吸引外商投资,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1、新生代特区的独特发展模式1979年,深圳经过3年的建设,成为中国新生代经济特区的代表。
为了推动深圳的发展,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支持,如降低关税、税收优惠、放宽外汇管制等。
这些政策在短时间内营造了一个适合外商投资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政策不断优化,深圳特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商参与。
同时,深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把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特区的战略转型和成功经验的输出当1980年代末中国经济进入“国进民退、政企分开”的阶段时,经济特区也面临了转型的问题。
198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合作发展战略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及周边城市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特区转型为经济特区移动经济中心,深圳开始从一家单一企业向多元化领域的大型企业发展。
此后,中国经济特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和管理体制。
政府制定的精准政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国内外自由贸易区的缔造和投资引导等策略都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的关键所在。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启了一场全球关注的经济实验。
在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及其相关经验。
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1. 初创时期:政策优势成立之初,深圳经济特区是由政策优势来推动建设的。
深圳被赋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进出口优惠、资金优惠、土地优惠等等,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深圳。
同时,深圳也实现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开放。
这些优势政策被称为“深圳速度”的核心。
2. 发展阶段:逆势而上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而来,国内外有大量企业进入深圳,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同时,深圳通过合资、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深圳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已成为全国迅速发展的城市之一,并成为国内外的投资热点和人才聚集地。
3. 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圳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深圳实现了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提高等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分析1. 创新思维:走在前沿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其在过去四十年中一直处于国际和国内的领先地位。
像深圳科技园区、华为公司、大疆等知名企业都是基于深圳的创新思维而发展壮大的。
深圳的创新思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市场化导向。
深圳经济特区对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其政策中强调市场化导向。
这种市场化导向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让市场的需求决定资源配置,促进创新。
其次是人才优先。
深圳经济特区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保障了人才的发展和需求。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时期,通过各种培训、奖励政策为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
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
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飞跃。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
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
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
在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而那时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才两三百多块。
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
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
而后深圳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启示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经典案例,是全球最快速和最成功的特区之一。
在40年的时间内,从一个边境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和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透露出的启示包括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信心、开放政策的灵活性、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和创新的关键地位。
1.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信心深圳建立了国内最早和最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充当了有效监管者的角色。
深圳市一直领导中国政府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改革进程。
政府引导企业家进入市场,并确保企业在竞争市场中自由发展。
不仅如此,深圳政府也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推进了知识产权保护和创业环境的良好政策,在资本、贸易和人才流动方面提供了便利,使深圳成为中国最具投资和商业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开放政策的灵活性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灵活的开放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和外向开放,不断拓展内外资企业,逐步建立了世界级的产业体系。
深圳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推进多元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利用香港的独特地位,开放到海外市场,使深圳成为多种市场和技术的交汇之地。
深圳不断推动自由贸易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成为中国经济成功的典范。
3.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深圳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中国企业家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企业在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探索和在新的市场内尝试,为中国企业家树立了崭新的形象。
深圳市培育出了众多优秀企业家如马化腾、雷军、许家印等,以创造新技术和开发新市场为主导力量,引领中国经济崛起。
这些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和中小企业创新提供很好的案例依据。
4.科技和创新的关键地位深圳经济特区也彰显出技术和创新力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作为中国最早发起和最全面展开市场经济实践和改革的城市之一,深圳自交通、信息、能源、医药等方面强调技术创新和发展。
此外,深圳的创新不仅是微观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改进,还包括一系列的制度、模式和组织构架。
“深圳现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启示
“深圳现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启示编者按: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特区城市,创新资源本来并不丰富,但经过30年发展,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深圳现象”。
深圳经验的核心就是“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创新模式。
众所周知,深圳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周边兄弟城市借鉴,下面是总结了各界有识之士对“深圳现象”的启示,希望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幸福的中山有所借鉴。
启示之一: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深圳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逐步掌控行业话语权,使企业由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有竞争力产品的输出,再到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品牌的崛起;从产品意义上的竞争到技术意义上的竞争,再到标准层面上的竞争。
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乐正:深圳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催生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
深圳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往往具备较为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走向推动创新发展;与此同时,深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经受洗礼,更加善于在技术和市场的缝隙中寻获机遇,通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东:应当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创新型企业树立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改善创新管理,培育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依靠技术创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黄庆:深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得益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极大促进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知识产权,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形成市场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圳特区建立40年心得体会
深圳特区建立40年心得体会
1. 经济腾飞:深圳特区建立40年来,经济发展迅速,GDP规模从1979年的400万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400多亿美元。
深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
2. 创新驱动:深圳特区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文化、金融等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的硅谷,吸引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者。
3. 改革开放:深圳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开放举措。
比如自贸区的设立、境外人员来深圳创业的政策等,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城市建设:深圳特区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城市的规划、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深圳还注重环境保护,推行了一系列的绿色发展政策。
5. 社会进步:深圳特区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同时,深圳特区还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注重社会福利的分配。
总体而言,深圳特区建立40年来的发展经验,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它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深圳特区也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如高房价、人才流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验
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众多城市中,深圳的特别经济区模式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的经济取得巨大的成就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着重探讨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经验。
一、深圳特区模式的概述深圳特区建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的特别经济区之一。
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一个小渔村,在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成为中国多元化的经济中心。
特区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深圳的面貌,使其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超级城市。
深圳特区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放开了对外开放深圳特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外开放的政策。
自特区成立以来,深圳逐渐打破了国际贸易壁垒,吸引了大量外商。
通过降低关税,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允许民营企业等多个举措,扩大了经济的辐射面,促进了国内外的交流。
深圳通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企业和合作伙伴,极大地推进了经济的发展。
2、以创新为驱动深圳以创新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深圳市充分发挥自身科研院所、人才优势,致力于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深圳积极营造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中心的氛围,通过创新性的高科技研发,深圳的产业结构逐渐实现了升级。
随着深圳的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从而形成了一个高科技、高素质的产业环境。
3、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深圳以产业升级为主要重点,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政府鼓励新的产业发展,如智能制造、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
深圳还通过金融金融市场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增强自身产业的竞争力。
二、深圳特区模式的成功之处深圳特区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倡导自我负责和自我管理,从而带动了更广阔的市场活力。
深圳特区政府采取了开放性市场经济政策,允许外商在特区内注册、投资,同时社会、国家和企业也对特区内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商业贸易等方面比较自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宽容的态度。
1、加速了营商环境建设深圳特区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致力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复印期号】【作者】钟坚【作者简介】钟坚,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深圳)【正文】“深圳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
”“深圳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对全国作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惊人的,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1]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深圳起步最早。
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
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1979)、基建体制(1980)、劳动用工制度(1980)、价格体制(1982)、企业体制(1983)、劳动保险制度(1983)、干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机构(1981)等方面进行改革。
深圳改革30年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经过60、70年代的艰苦时代摸索,终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上啦!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政策。
正是受到这一伟大政策的恩泽,使一个原本只是盯不起眼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村”;也正是得益于这一伟大政策,才使得那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经过30年的艰难发展终于成为现今全国的经济龙头经济特区。
这个30年前的边陲小镇就是现在全国数一数二繁华的现代化都市——深圳。
深圳30年来的经济社会巨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从下面的2005-2008年深圳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中就可以充分看出深圳这30年来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05年深圳经济发展情况按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口径计算,“十五”期间,深圳本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亿元台阶,达到4926.9亿元,年均增长16.3%。
其中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49.4%和47.4%。
按调整后的常住人口数计算,人均GDP达到7483美元。
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1015亿美元,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7.7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
全口径财政收入136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2.4亿元。
五年累计向中央财政贡献350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2.5倍。
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中,深圳位居全国第三。
06年深圳经济发展情况本市生产总值达5684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2亿元,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2374亿美元,增长29.9%,其中出口总额1361亿美元,增长34.1%。
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4.4%,提高4.6个百分点07年深圳经济发展情况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6亿元,比上年提高0.48亿元。
观深圳发展历程心得
观深圳发展历程心得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一直以其快速发展和高效率而闻名于世。
近几年,我有幸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深圳的发展可以说是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从一个小渔村起步,到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
这得益于深圳政府的大胆决策和正确战略。
政府积极引进外资,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了企业的迅速发展。
此外,深圳政府还大力投资教育和科技领域,培养人才,促进创新,从而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深圳的发展速度之快,给其他地区带来了启示,即只要政府敢于决策、善于创新,就能实现经济腾飞。
其次,深圳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还关乎社会进步。
深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生态环保和文化建设。
大量的绿化项目使得深圳成为了一座“花园城市”,而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也让深圳成为了文化的热土。
特区改革以来,深圳的城市规划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使得城市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深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然而,深圳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快速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深圳的高楼大厦虽然美丽,但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深圳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和高端产业的支撑。
过去几十年,深圳主要依靠制造业和加工业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这些产业已经逐渐丧失了竞争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圳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更多的高端产业,提高经济结构的质量。
总的来说,深圳的发展历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深圳的成功证明了一个城市只要有正确的领导和战略规划,就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深圳的发展也需要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必须及时解决。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察者,我认为深圳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深圳特区经济模式对区域发展的启示
深圳特区经济模式对区域发展的启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特区经济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实验发展模式,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深圳特区经济模式对区域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不仅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首先,深圳特区经济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创新,积极推动经济改革。
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措施,包括对外开放政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大量的内外资本和人才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次,深圳特区经济模式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深圳特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建立了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深圳特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和企业,使深圳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重要地区。
再次,深圳特区经济模式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发展。
深圳特区通过推行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人才。
深圳特区还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建设了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此外,深圳特区经济模式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
深圳特区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规划措施,使城市建设有序进行。
特区还注重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深圳特区的城市发展成果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综上所述,深圳特区经济模式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其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重视城市规划和建设,这些都是深圳特区经济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其他地区可以借鉴深圳特区的经验,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力度,注重人力资源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01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启示
万美元(2007年就跃上人均地方财政总收入800.4亿元
亿美元
经过29年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创造了罕见的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
代化速度。
年
改革、开放、发展的深圳
2、现代物流业:深圳拥有中国内地第二大、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和中国大陆第四大机场,以海港、空港运输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正逐步成为中国南方的物流枢纽城市。
深圳的航空和海运航线
短短的30年时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
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让世人震
撼的历史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史和现
代史上的罕见奇迹。
这是中央决策的英
明、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和深圳创业者
的努力奋斗的结果。
深圳印证了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前景!谢谢!。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
从深圳的崛起看改革开放深圳前身是宝安县管辖的一个小镇,典型的农业经济决定了宝安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社会。
全县人口中,大部分人是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比重最高的是1953年,曾达到%,1979年也维持在%的高位。
经济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只是一个边陲小镇。
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齐头大屋。
建材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盖瓦,光线极暗。
渔民一般以船为家,船少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
建以竹木为框架,茅草做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风避雨,极易受台风摧毁。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上去打工,据一位姓潘的先生回忆说,当时只有18000人的沙井镇,逃港就达10000人,蛇口海岸线上每天可见数百具尸首。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正常。
1980年8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在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建立特区。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创下了物价改革、企业产权转让、住房制度改革等众多个“中国第一”❖1981年正在兴建中的广东深圳蛇口工业区❖可停泊5000吨货船的广东深圳经济特区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打工妹和打工仔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从贫困山乡走出来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贫困,追求独立,更新观念,来到深圳特区寻求发展。
图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打工妹和打工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腾飞❖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考政治复习之纪念深圳特区30周年热点
中考政治复习之纪念深圳特区30周年热点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于2010年9月6日举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
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2、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知识链接1、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3、把握一个大局,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和意义。
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8、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9、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10、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1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1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13、坚持改革开放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14、我国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15、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在“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6、在对外开放中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17、我们坚定不移的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探讨其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经济特区的兴起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开放政策的实施逐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979年,中国宣布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经济特区以更为灵活的产权经营方式、更为便利的税收、关税和行政审批机制,鼓励外商在境内投资,注入技术和资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经济特区建设初期,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通过去除土地自然资源使用、企业注册以及外汇管制等一系列障碍,大胆尝试市场经济体制,开拓了国际贸易,逐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逐步转向高科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经济模式。
二、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自经济特区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以来,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难以计数。
作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载体,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经济特区364个,实际利用外资2.5万亿美元。
特别是在深圳、珠海等沿海经济特区的支持下,中国成功地迎来了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顺应科技进步、信息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进入中国。
同时,中国经济特区也成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战略。
特别是在“走出去”加速的今天,中国企业吸收了外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同时,也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带向更广阔的地域,让中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热议。
三、经济特区的经验和启示那么,发展经济特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呢?首先,我国发展经济特区的历程验证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最创新的经济形式。
特区在建立之初就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基本原则,鼓励市场经济的发展,吸引外资,提高产业竞争力。
这在当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中是具有颠覆性的。
此举使得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
与深圳特区有关的书籍
与深圳特区有关的书籍摘要:1.深圳特区的创建背景与历史意义2.深圳特区的发展成就与经验总结3.深圳特区相关书籍的介绍与评价4.阅读深圳特区相关书籍的意义和启示正文:深圳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自1980 年设立以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里,我们将通过一些与深圳特区有关的书籍,了解深圳特区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首先,深圳特区的创建背景与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
为了振兴国家经济,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这一举措不仅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而且为全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其次,深圳特区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深圳特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深圳特区形成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有关深圳特区的书籍,如《深圳奇迹》、《深圳之路》等,都对这些经验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和评价一些与深圳特区有关的书籍。
比如,《深圳特区发展报告》系列,这本书对深圳特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深圳启示录》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深圳特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最后,阅读深圳特区相关书籍的意义和启示不言而喻。
通过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学习到改革开放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深圳特区的经验中,找到适合自己所在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思路和方法。
总之,深圳特区相关书籍既是一部部改革发展的编年史,也是一部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宝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特区30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深圳特区 年创改革开放活标本
主 要 内 容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二、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1、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20世纪 年代末,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开启 世纪70年代末 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 世纪 年代末,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 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项关系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78年,国务院组织的港澳经济考察组回京后 年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 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成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 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上划中央收入(2003-2009) 中央收入
2008年 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08年,上划中央收入2090亿元 2090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并赋予 年 月 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9年,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为最早 年 百万劳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成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 1991年,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ISO9000质量 年 深圳南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 质量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ISO9000证书。 证书。 体系认证的单位,这是中国内地企业获取的第一张 证书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发表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 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 会主义指明正确方向,带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深圳特区报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1993年,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组织和监督货币市场起到 年 深圳设立金融中心,对活跃、 了积极作用。 了积极作用。 1994年,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 年 江泽民视察深圳,勉励特区“增创新优势, 楼”。
1980—2010:深圳特区30年发展 :深圳特区 年发展
历程、经验与启示 历程、
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 年 月 日 在深圳隆重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深圳隆重举行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深圳莲花山 公园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敬意和怀念。 公园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敬意和怀念。
陈志列
(3)建设者:我们改变特区 )建设者:
2009年,美国《时代》杂 年 美国《时代》 志选择报道了6名深圳某工厂的 志选择报道了 名深圳某工厂的 外来打工者,作为“中国工人” 外来打工者,作为“中国工人” 的剪影。 的剪影。他们中既有流水线上 的基层工人, 的基层工人,也有坐办公室的 管理人员。有的多年在外闯荡, 管理人员。有的多年在外闯荡, 早已身心俱疲,有的初出茅庐, 早已身心俱疲,有的初出茅庐, 对未来充满希望。 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不论背景 经历如何, 经历如何,他们都在自己的岗 位上辛勤工作, 位上辛勤工作,为实现自己的 个人理想奋斗。 个人理想奋斗。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3、故事里的事
(1)奠基者:他们推动特区模式 )奠基者:
谷牧: 谷牧: 办特区曾将党组织 关系转到广东
(1)奠基者:他们推动特区模式 )奠基者:
任仲夷: 任仲夷: 改革的开路先锋
(1)奠基者:他们推动特区模式 )奠基者:
习仲勋: 习仲勋: 我要看着深圳发展
1995年,深圳掀起“二次创业”,以适应特区优惠政策 年 深圳掀起“二次创业” 逐渐变成普惠制的新形势。 逐渐变成普惠制的新形势。 1996年,深圳地王大厦竣工,成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 年 深圳地王大厦竣工,成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 世界第四高楼。 世界第四高楼。 1997年,深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体系,深 年 深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体系, 圳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圳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 1998年,《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 年 深圳市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 开创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 开创中国内地审批制度改革先例。 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 年 首届中国国际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 其后发展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 其后发展成为“中国科技第一展”。 2000年,首座邓小平塑像在莲花山揭幕,表达了深圳人 年 首座邓小平塑像在莲花山揭幕, 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崇高敬意。 民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崇高敬意。
2007年,深圳成功申办2011年第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 年 深圳成功申办 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 年第 动会,成为大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办城市。 动会,成为大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办城市。 2008年,国家发改委《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年 国家发改委《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确定深圳“一区四市”的定位,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确定深圳“一区四市”的定位,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开市交易,中国多层次 年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开市交易, 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 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 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 年 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 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 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 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从 平方公里扩大至 平方公 深圳正式迈进大特区时代。 里,深圳正式迈进大特区时代。
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及三十年发展历程
4、“特”出的成就
深圳特区30年传奇巨变 深圳特区 年传奇巨变
深圳的经济地位(2009 深圳的经济地位(2009) 地位
本地生产总值:8801亿元, 全国大中城市第四 上海、北京、 本地生产总值:880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上海、北京、 生产总值 亿元 大中城市第 广州)。 广州)。 工业增加值:3430亿元,居第四(上海、苏州、天津)。 工业增加值 3430亿元,居第四 上海、苏州、天津)。 亿元 地方預算內财政收入:800亿元,居第三(上海、北京),其中 地方預算內财政收入:800亿元,居第三(上海、北京) 财政收入 亿元 税收占比重达93.5%。 税收占比重达93.5%。 9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2亿元,居第四(北京、上海、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2亿元,居第四(北京、上海、 零售总额 亿元 州)。 进出口总额:2701亿美元, 居第二 出口1620 美元, 1620亿 进出口总额:2701亿美元, 居第二;出口1620亿美元, 亿美元 连续1 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连续1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1980年3月末,国务院在广州召开广东、 年 月末 国务院在广州召开广东、 月末, 福建两省工作会议, 福建两省工作会议,研究并提出了试办特区 的一些重要政策; 月 日 党中央、 的一些重要政策;5月16日,党中央、国务 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出 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2001年,《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实施, 年 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实施, 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规。 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规。 2002年,深圳市实行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改革,在探 年 深圳市实行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改革, 索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方面实现了突破。 索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方面实现了突破。 2003年,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 年 胡锦涛视察深圳,要求深圳“加快发展, 发展,协调发展” 发展,协调发展”。 2004年,深圳地铁正式通车,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拉 年 深圳地铁正式通车, 开序幕。 开序幕。 2005年,深圳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标志深圳的城 年 深圳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市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市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6年,《深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纲要》出台, 年 深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纲要》出台, 深圳首次把“走出去”列入城市重点发展战略。 深圳首次把“走出去”列入城市重点发展战略。
同年8 21日 同年8月21日,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 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 民向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关 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 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 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 26日 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8月26日,全国人 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 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 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 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 例》。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 年 月 中央工作会议召开, 委负责同志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 委负责同志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允许在 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 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 支持这一建议,并表示“还是叫特区好, 支持这一建议,并表示“还是叫特区好,陕 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 中央没有钱, 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 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 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