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网络下面舆论引导——创造性地放大网络正面宣传的社会影响
加强媒体宣传引导,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加强媒体宣传引导,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2023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负面的网络现象,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
为了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在2023年,我们需要加强媒体宣传引导。
我们需要从媒体入手,通过各类媒体的宣传引导,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引领人们走向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
例如,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可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美育活动的宣传,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文化艺术体验和传播,营造全民爱文化、懂文化的氛围。
此外,互联网媒体也应当积极推广健康的网络文化,通过办理各类专题活动、栏目直播、网络演出等活动来引导大众。
我们需要加强网络文艺的宣传力度,通过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来感染人们,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文艺是21世纪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实时性等显著特点,它既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人类情感世界,也可以提供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在2023年加强网络文艺作品的宣传和推广,成立网络文艺推广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网络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将网络文艺的优秀作品推介给更多人,塑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氛围。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网络教育的普及,通过网络教育的方式来宣传引导,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网络素养。
网络教育在21世纪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动交流等手段,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在加强网络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教育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平台宣传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避免受到网络欺诈、恶意攻击等损害。
在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方面,我们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例如,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在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过程中,需要对一些负面、有害的网络行为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严肃处理、惩罚,以维护社会和网络的和谐稳定。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推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创新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推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创新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实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改进舆情引导策略、加强舆情应急处理以及优化网络舆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舆情数据分析,才能制定有效的舆情引导策略。
为此,在推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舆情监测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同时,还要加强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敏感舆情的监控,及时掌握并应对可能引发的舆论风险。
二、改进舆情引导策略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在于制定适应网络特点的引导策略,并通过精准的舆情引导手段来实施。
在推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情特点的研究,深入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同时,要建立舆情引导的科学评估体系,对引导策略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网络舆论的需求和规律。
三、加强舆情应急处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舆情应急处理尤为重要。
在面对网络舆情的高发和爆发时,需要进行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舆情应急处理措施,防控和化解舆论危机。
为此,需要加强舆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以应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
四、优化网络舆论公共服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目标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优化网络舆论的公共服务,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和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网络舆论平台的监管,防范和处置网络虚假信息、谣言和有害信息,扶持优质网络舆论平台,引导公众形成客观理性、公正公平的舆论氛围。
在推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媒体机构、互联网企业以及广大网民都要共同努力。
发挥新媒体优势 强化网络舆论引导
发挥新媒体优势强化网络舆论引导1. 引言1.1 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的兴起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产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加便捷、及时、互动性强。
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资讯,参与讨论话题,发表观点,形成社会舆论。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新媒体的兴起也给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平台和交流渠道。
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回应民意,推动政策落实。
企业可以通过新媒体拓展市场,增加品牌曝光度,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起活动,倡导社会公益,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新媒体的兴起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更需要认识到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和责任,不断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推动新媒体健康发展。
1.2 网络舆论的重要性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于社会事件、政治议题、企业形象等进行讨论、评价和传播的舆论活动。
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论可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
通过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和引导舆论,网络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公众的观念和态度。
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更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善恶评判,引导公众的情绪和行为。
网络舆论也可以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形象产生直接影响。
在信息时代,舆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力量,如何引导和控制网络舆论,已成为政府和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
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声誉也能直接影响其社会形象和发展前景。
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传统媒体的范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做好网络媒体建设和舆论引导
如何做好网络媒体建设和舆论引导如何做好网络媒体建设和舆论引导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事业得到充分繁荣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日益彰显其重要地位。
作为网络媒体的从业者和政府的舆情引导者,要主动增强政治素质,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加快塑造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夯实我们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形象。
在这次“十百千工程”高级人才研修班的学习中,我对网络媒体及舆情引导的特点进行了思考,下面谈四点学习心得体会:一是要坚持客观报道,强化舆论引导。
网络媒体同样是大众媒体,必须遵循大众媒体基本原则,在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真实性对于新闻来说是生命线,网络新闻也不例外。
但网络媒体同时又是快速性媒体,既要保证快速发布的同时,又要保证客观报道。
因此,网络媒体快速发布的前提是,必须坚持客观报道。
政府宣传部门应该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公关,把事件的真相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布,消除公众的疑虑。
二是要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做好重点引导。
网络是海量媒体。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没有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就没有好的点击率和影响力。
所以,必须在保证海量新闻的同时,不断提高原创新闻的比例和质量。
在日常实务中,网络媒体还可以加强网上宣传的策划,通过开设专题、组织嘉宾访谈、提供音频视频、链接相关资料等多种方式,增加主流信息的密度和频度,增加对网民的吸引力,增强正面报道上的声势。
政府需要加强对网民关注问题的重点引导,做好信息公开,引导好利用好网络媒体这个平台。
三是把握好互动性,讲究舆论引导的艺术。
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一传输,受众被动接受不同,网络则为社会搭建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对话空间,实现了互动交流。
因此,网络媒体要适应互动性的特点,讲究舆论引导艺术,注重引导效果。
作为网络媒体要做到:放下架子,以理服人;善用网络语言,坦率真诚;开放心态,积极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
针对网上散布的谣言,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开展网上舆论引导,澄清事实,批驳谣言,以正视听。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疏导与引导能力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加强舆情疏导与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速度之快,对于社会稳定和公众情绪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这个过程中,舆情疏导与引导能力的加强则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一、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网络舆情指的是网络上的一种公共舆论现象,一段时间内,大量网民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现象、人物或组织所表达的共同情绪和观点。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众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舆情的影响与挑战网络舆情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网络舆情可以任意炒作、捏造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舆论导向。
其次,网络舆情容易形成舆论风暴,引发社会动荡。
再者,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可以迅速扩大公众情绪,造成不稳定因素。
这些都给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与挑战。
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意义与方式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和挑战,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引导舆论导向,增强公众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治理网络舆情的方式可以通过政府、媒体、企业和公民等多方合力进行,形成治理网络舆情的合力。
1.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导向。
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和监管,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2. 媒体的角色媒体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起着桥梁和引导的作用。
媒体应提高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加强事实核查,准确报道舆情事件,避免制造谣言和不实信息。
同时,媒体还应加强公众教育,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舆论判断能力。
3. 企业的角色企业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回应公众关切。
企业要充分尊重公众意见,及时采取社会责任行动,回应公众诉求,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
4. 公民的角色公民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也是重要力量。
三个方面加强网络传播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
三个方面加强网络传播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通科网络营销软件的站内资讯与你分享:三个方面加强网络传播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在网络新闻媒体出现以前,所有的大众传媒都遵循着一种由点到面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方式,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把关人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
网络传播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换,互为传播的主体,共同享有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如果说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只是“单声道”的话,网络媒体却是“双声道”、“多声道”。
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网络传播软件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
其一、重新定位“把关人”的社会角色。
网络传播削弱了把关人的特权,并不等于说把关人的社会职能的终结。
在网络新闻媒体四通八达的关节点上仍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如网络记者、网络编辑、网站论坛的管理者等),他们对于网络媒体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风气方面有着神圣的职责。
与过去相比,“把关人”的引导方式应有变化:从过去的“严把关”发展为“巧指路”;从过去的让人们“看什么”发展到教人们“怎么看”;从过去的以“堵”为主,即把守好进入媒体的“关口”,对错误的舆论采取堵塞和封杀的方式,发展到以“导”为主,即在充分尊重人们言论自由、允许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发表的同时进行积极的疏导。
如人民网在国内外许多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伊拉克战争、抗非典等),除了刊登由自己的记者和编辑采写、加工的大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外,还在“相关报道”栏目里转载了大量来自其他媒体甚至持不同意见和看法的报道,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后面还有供网友各抒己见的“感言”,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网民。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舆情挑战。
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往往会对政府形象和公众信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政府在新媒体时代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将从应对措施、风险预警和舆情引导等方面探讨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之道。
一、应对措施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息舆情,恢复公众信任。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包括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小组,明确责任人员及工作流程,做好应急预案,以便于在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
政府需要建立信息公开和透明的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真实信息,确保公众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
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应当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实现信息透明化。
政府还应积极倾听公众声音,及时回应公众疑虑和意见。
在网络舆情危机爆发时,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与公众沟通,了解公众情绪和诉求,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积极化解舆情危机。
政府需要与新媒体平台建立良好关系,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舆情动态,有效引导舆情走向,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
二、风险预警政府在新媒体时代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发现可能存在的危机隐患。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风险。
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监测和处理,防止谣言在网络上蔓延。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谣言监测和辟谣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自动识别和处置网络谣言,减少谣言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充分的舆情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来自各方面的舆情信息,形成全面的舆情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思考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思考互联网以经成为现代新兴媒体的代表,在人民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起到一定作用,逐渐成为成为社会舆论重要部分。
网络舆论逐渐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
标签: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网络舆论作为网上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已经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
网络舆论只有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应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在加强网络信息服务中理顺公众情绪,在同人民群众的网络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强化网络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中体现正确导向。
一、建立网上舆情研判机制网上舆论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
凡是网上出现热点敏感问题,首先是有突发事件发生,然后由媒体介入,才有了网络的放大和二次传播。
因此,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的搜集、报送、分析研判机制很有必要,这样才能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分析工作,为领导和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果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应该及时防范和杜绝一些网络炒作事件,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二、提升网络舆论回应能力政府上网是政府参与网络舆论、提升回应力的最好形式。
网上反映的往往是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应该及时予以回应,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政府上网,设立网上发言人,可以了解民情动向,发布行政政策,征求网民意见,鼓励网民献计献策。
同时,还可以就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点项目举行网上在线发布活动,为网民解疑答惑,接受网民咨询。
,本着问计于民、借力于民、置身于民的原则,每月举办一期网络视频直播节目,主动设置议题,邀请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期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针对网民关心的靖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地给予回应,逐步引导网上舆论朝着客观、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
如何做好热点社会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热点社会事件与网络舆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热点社会事件由于关注度高,极易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和扩散,因此,采取及时恰当的应对处置措施,可以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增强舆论引导实效,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观近几年网络涉哈尔滨热点事件,绝大多数都来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网络传播。
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应对网络热点社会事件,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既是考验,更是挑战。
一、充分发挥新闻发布的作用,正向引导社会舆论在信息传播快速的互联网时代,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发声”,及时准确地把事件最新情况告诉公众,稳定公众的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疑,直面舆论的关切和诉求。
2020年8月,哈尔滨市道里区城安街3号北方金属交易市场一简易四层仓库发生坍塌,相关信息在网上迅速扩散,形成社会舆论热点。
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同时也避免一些不实信息、谣言在网上散布,相关部门通过哈尔滨新闻网等新闻媒体,连续发布新闻通稿,公布最新搜救结果及事故调查进展情况。
一手抓应急救援,一手抓排险除患。
哈尔滨市政府召开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指出仓库坍塌事件“暴露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要求各地各部门举一反三,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安全生产隐患全面排查、全面整治。
由于当地政府部门快速反应,新闻发布及时,应急处置科学高效,群众情绪稳定,社会大局安定。
生产生活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保障,涉及这方面的信息始终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公开透明的新闻发布,是掌握舆论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要主动及时地把社会关注的重要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于众,以正视听。
(2)针对公众关切的问题答疑解惑,消除公众的紧张情绪,避免公众受到小道消息误导。
(3)追根溯源,对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等。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往往超出想象。
面对网络舆论,相关部门需要用更有智慧、更有担当、更加真诚的方式回应社会关切,建立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网络舆情中的舆论引导与意识形态
网络舆情中的舆论引导与意识形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发表观点的重要渠道,并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网络舆情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舆论引导与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中的舆论引导与意识形态,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中的舆论引导网络舆情中的舆论引导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网络上的舆论进行操控和调控,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
舆论引导可以通过正面宣传、负面批评、炒作话题等方式进行。
在网络舆情中,舆论引导往往是由一些有关部门或个人、媒体机构等发起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特定的议题、塑造舆论氛围、影响公众的思维和态度。
例如,一些政府部门会通过自媒体账号、官方网站等渠道发布信息,引导公众的观点和看法。
舆论引导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是为了掌控话语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争夺舆论话语权成为了各方力量的竞争焦点。
通过引导舆论,各方可以将自身的观点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舆情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思想上的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网络舆情中,各种意识形态纷呈而至,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流派。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影响着人们的舆论观点,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舆论。
网络舆情中的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网络舆情中最显著的一种形式。
不同的政治派别和组织会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以争夺公众的支持和认同。
这种意识形态往往具有强烈的争议性和对立性,容易引发激烈的舆论争议。
2. 经济意识形态:在网络舆情中,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热点话题。
各种经济派别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自己的经济理论、发展模式等,影响着公众对经济发展的判断和看法。
3. 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志,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会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网络传播各种文化理念、价值观和观念,影响着公众对文化问题的认同和态度。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社会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与科技进步,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飞速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网络暴力、诈骗、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等。
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导舆论,净化网络环境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展经济活动的重要平台。
但是,在网络上,有些人利用此平台宣扬错误观念、传播虚假信息、进行网络攻击等行为,这些行为极其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强化舆论引导,净化网络环境,从而使网络成为一个优秀、公正、合理的信息清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树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几点:1、从专业角度出发,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2、设立网络舆论引导专职机构,对于网络舆论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防止流言的传播和误导,同时,注重对互联网舆论工作人员的执业培训;3、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法律观念进行深入贯彻和宣传,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底线。
二、构建和谐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氛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而构建和谐社会氛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全民共同努力、一步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舆论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使人民群众逐渐形成法制意识、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新媒体内容审查,营造优秀的信息环境。
以互联网广告、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专业、有价值的宣传,提升公共文化素养和法制意识;2、利用公共媒体、新闻媒体以及平面媒体,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呼吁社会舆论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与监督,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公共感受和实际利益;3、加强公共性事件处理的舆论引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年度网络舆情工作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本年度,我单位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本年度网络舆情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概述1. 舆情监测本年度,我单位共监测到网络舆情事件XX起,涉及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
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我们掌握了网络舆论的动态变化,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舆情引导针对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我单位积极发声,引导舆论走向。
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网民关切、开展网络宣传活动等方式,有效缓解了网络舆论压力。
3. 舆情应对针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我单位迅速响应,制定应对措施。
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加强与媒体沟通、引导网民理性表达等方式,有效控制了事态发展,降低了负面影响。
二、工作亮点1. 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体系本年度,我单位进一步完善了舆情监测体系,实现了对网络舆情的全面、实时监测。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舆情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强化舆情引导能力我单位加强了对网络舆论的研究,形成了科学的舆情引导策略。
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有效传播正能量。
3. 提高舆情应对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事件,我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了舆情应对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工作不足1. 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大虽然本年度我单位在舆情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监测范围仍有待扩大,以全面掌握网络舆论动态。
2. 舆情引导效果需进一步提升在舆情引导方面,我单位仍需加强研究,提高引导效果,以更好地传播正能量。
3. 舆情应对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针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我单位在应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应对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持续完善舆情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准确性。
2. 加强舆情引导能力建设,提高引导效果,传播正能量。
3. 完善舆情应对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的能力。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汇报相关范文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汇报范文引言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
为了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我们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1.1 维护社会稳定强调网络舆论引导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1.2 促进信息健康传播讨论引导舆论对于促进信息健康传播的重要性。
1.3 保护公众利益阐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对保护公众利益的意义。
2. 网络舆论现状分析2.1 舆论热点问题分析当前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
2.2 舆论引导的难点讨论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2.3 舆论引导的需求描述不同群体对网络舆论引导的需求。
3.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主要措施3.1 加强正面宣传介绍如何通过正面宣传引导舆论。
3.2 提高信息透明度讨论提高信息透明度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3.3 强化法律法规阐述法律法规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
4. 舆论引导工作的具体实施4.1 舆论监测机制介绍建立舆论监测机制的方法。
4.2 快速响应机制描述快速响应舆论事件的流程。
4.3 舆论引导队伍建设讲述如何加强舆论引导队伍建设。
5. 舆论引导工作的效果评估5.1 舆论引导效果的指标列出评估舆论引导效果的指标。
5.2 效果评估的方法介绍如何进行效果评估。
5.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6. 舆论引导工作的未来规划6.1 技术应用讨论未来技术在舆论引导中的应用。
6.2 人才培养强调人才培养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重要性。
6.3 机制创新描述未来舆论引导机制的创新方向。
7. 案例分析7.1 成功案例分享成功的舆论引导案例。
7.2 失败案例分析失败的舆论引导案例及其原因。
7.3 经验教训提炼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
8. 结语8.1 工作总结对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计划介绍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8.3 呼吁支持与合作呼吁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合作。
壮大网络正面舆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络违法 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 ,健全 网络突发事件 处 置机 制 ,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 的网络舆 论工作 格 局。政府 要壮大 网上主流 。
首先 ,强大 主流 网站 实力 ,使 之成 为受 众首选的 f q e , 网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 、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不 断巩 固马克思主 义在意识形态领 域的指导地位 ,巩 固全党全 国人 民团结奋 斗 的共 同思想基础 ; 全面准确 、积极主动地宣传党 的路 线方针 政策和重大决策 部署 ,宣传广大人 民群众火 热生动的实践探 索和创新创造 ,宣传 各项事业取得 的新成就新进 展 ,凝聚起 推进改革发展 的强大力量 。 壮大 网络正能量 舆论 队伍 是进行 网络舆论 战 的第一 步。 信息数量 的提升 ,可以平衡 网络舆论一边倒 的现象。但是 ,要 改变受众观念 ,稳定社会舆论 ,就要加强对社会热点 的引导。 如今 ,对 我 国的政府来说 ,舆论 引导面 临着 各种挑 战。 首先 , 政府 不可能再搞 “ 一言堂 ” ,这挑战着政府 的公信力 , 民众 已不再 “ 迷信”政府 ,对政府 的各 种作 为 、言论都充满 了怀疑 , 更不用说对舆论进行有导 向性 的干预 。 “ 塔 西佗 陷阱” 指 出 ,当政 府部 门失去公信力 时 ,无论说 真话还是假话 ,做 好事还 是坏事 ,都会被认 为是说假话 、做坏事 。其次 ,政府 舆论 引导的方式 本身有缺陷 , 旧的舆论引导注重 “ 灌输” 、 “ 宣 教” ,而新 的舆论 引导 方式却 又需要不 断完善 。第 三 ,在 民 众 多元 化价值观念和某些媒体错误 的引导下 ,各种拜金 、审 丑 、无 底线炒作等观念不 断侵蚀 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体 系,某 些 具有普遍社会意义 的价值 观不断被销蚀 ,政府 的舆论 引导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与价值观引导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与价值观引导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往往超乎想象,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对社会的影响,并阐述其在引导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一、社会影响1. 启迪公众意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开展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和危害。
通过对网络谣言、假消息等传播的监控和打击,可以增加公众对信息的警惕性,降低被虚假信息误导的风险。
2. 增强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泛滥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动荡。
通过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及时解决引发争议的事件,平息社会情绪,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
3. 促进政府公信力网络舆情的平息和管理不仅对公众有影响,对政府也是一项考验。
通过积极引导网络舆情,政府可以通过及时回应和解释,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二、价值观引导1. 建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引导公众正确对待信息,提高辨别真伪和客观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虚假信息的识别和纠正,引导公众摒弃迷信、盲目跟风等不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2. 推动文明网络行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倡导网络言行规范,引导公众形成文明、友善的网络交流方式。
通过引导公众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减少网络恶言恶语、人身攻击等不良行为。
3. 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意识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应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参与,通过舆情研究、公众讨论等形式,促进全民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意识,使公众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使治理更加民主、公正。
总结: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对社会影响深远,可以提高公众对信息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增加社会稳定和谐,提升政府公信力。
在引导价值观方面,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可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推动文明网络行为,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够更好地治理网络舆情,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措施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措施关于《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措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伴随着互联网事业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迅速崛起, 并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 网络新闻舆论引导也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崭新而又重要的工作。
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网络信息与新闻共享平台,它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1].但是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十分必要,本文探讨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1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的特点1.1 网络传播的优点一是信息量巨大。
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克服传统版面限制的障碍,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接收到海量的信息有效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二是信息传播具有时效性。
某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只要把信息上传,人们登录网站就可立即了解新闻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三是网络结构的多样化。
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技术,网络传播新闻运用多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当前的信息传播更加生动,更好的吸引受众。
1.2 网络传播的缺点一是网络信息缺乏真实性。
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将一些虚假信息发布到网上,不但损害了受众个人的利益,还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声誉。
二是网络新闻重量轻质。
当前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多数信息空洞浮夸,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受众无法获取有效信息。
三是经常发生法律纠纷。
当前我国关于网络新闻规范的法律还不健全,很多网络行为缺少罚款的约束。
同时,不合理转载损害原创新闻传播者利益的的现象十分常见,还有个人信息的曝光。
2 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网络新闻是舆论的引导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在传播途径上存在单向性,且新闻传播者的活动具有组织性和集体性,所以在舆论引导方面有较好的保证。
但是网络新闻传播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其舆论引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通过网络新闻传播的途径,新闻传播方的地位变得主动,人们具有广泛的言论自由,他们积极在网上发布新闻和言论,并与其他人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案
一、预案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为保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2. 设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案。
三、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2. 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3. 强化责任,明确分工,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制。
四、工作内容1.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测(1)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测体系,对网络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处置有害信息。
(2)定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
2. 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1)加强对网络平台、网站的管理,督促其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责任。
(2)对违法违规网站、网络平台进行查处,严厉打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有害行为。
3. 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护能力(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2)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
4. 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引导(1)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2)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五、应急处置1. 制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
2. 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
3. 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保障措施1.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2. 加大经费投入,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本预案要求,切实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我国网络舆论管理制度
我国网络舆论管理制度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自由特性也给一些负面信息和不良思潮提供了扩散的渠道,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有效管理网络舆论,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网络舆论管理制度。
一、我国网络舆论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1. 即时性管理:早期,我国对网络舆论管理的主要方式是采取即时性管理,对一些触犯法律法规的媒体和互联网公司进行警告、查封封禁等处罚。
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网络舆论,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容易引发公众质疑和争议。
2. 制度化管理: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者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舆论管理也逐渐向制度化发展。
2010年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定了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审查、监管、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为网络舆论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3. 全面管理: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管理逐渐向全面管理转变。
除了对违法信息进行查处外,还注重对网络舆论氛围的引导和塑造,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正面舆论的宣传,引导网民文明理性上网。
这种全面管理的方式,在维护网络舆论秩序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
二、我国网络舆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法律法规: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审查、监管、处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根据网络舆论管理的需要,我国还出台了《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相关法规,进一步维护网络安全和公共秩序。
2. 舆论监管机构:为了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督管理,我国成立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央网信办等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指导网络舆论管理工作。
同时,各地也成立了地方网信办,负责监督本地区的网络舆论管理工作。
3. 技术手段:为了提高网络舆论管理的效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关键词过滤、网站封禁等,对网络信息实施严格筛查和监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统 媒 体 与 新 兴 媒 体 的融 合 将 是 长 期 的 发 展 趋 势 。近 年 来 ,新 兴媒 体 的发
为 1 . 。 以手 机 为 代 表 的无 线 互 联 86 % 网正 在 以 其 便 捷 性 、 速 性 , 引 越 来 快 吸 越 多 的 网 民 。 们 经 常 可 以 看 到 , 一 我 当
宣传 。 网融合 、 三 无线互联 网等将是互
联 网发 展 的 重 要 趋 势 。仅 以手 机 媒 体 为 例 , C N C 发 布 报 告 显 示 , 至 据 N I 截
21 0 0年 7月 . 机 网 民 成 为 拉 动 中 国 手
总体 网 民 规 模 的 主 动 力 ,半 年 内新 增
性化推 送 。
应 用于报道 中 , 强调新 闻元素 , 突出人
情 味 调 动 大 众 兴 趣 。 传 统 的先 进 典 型 模 范 的 宣 传 方 式 已 经 不 适 用 于 当前 网 络 时 代 了 。 大 学 生 人 梯 救 人 的事 件 , 如 如 果 用 过 去 的政 治 宣 传 手 段 则 不 能 深 人 人 心 。 报 道 提 炼 出 “0后 ” 神 , 9 精 体 现 了时 代 性 的 道 德 观 ,从 而 拉 近 了 和
3这 是 我 要 强 调 的一 个 方 面— — .
的 。 北 在 全 国好 新 闻评 选 屡 获 大 奖 , 湖
主要是运 用互动 化平 台 , R S组 合 用 S
成个 性 化 的新 闻 组 合 。 社 交 性 媒 体 的 充 分 融 入 . 造 成 会 非 常 大 的影 响 ,如 在 新 浪 微 博 中 , 多 家 新 闻 媒 体 就 已 进 驻 微 博 . 过 受 众 通 分 享 的 方 式 , 递 新 闻 。 充 分 使 用 社 传 交 性 媒 体 , 造 新 时 代 人 民喜 爱 的 东 打 西 。 际 的 社 交 网 站 ,ae ok t ie 国 F cb o 、 t r wt 有 几 亿 用 户 .就 是 采 用 20时 代 的 技 . 术 。 G ol 裁 曾 经 畅 想 2 1 og e总 0 5年 新 闻 阅 读 的 方 式 : 一 个 阅 读 器 . 联 有 能 网 , 了 解 你 的 新 闻 喜 好 . 你 推 送 它 向 最 新 的 内容 。2 . 代 , 只是 推 送 新 0时 不 闻 而 是 获 知 用 户 的 网 络 习 惯 , 行 个 进
3 以 网络 新 技 术 新 应 用 助 推 网 络 .
功能 , 随时和他人分享最新 的信 息。 以
手机 为 代 表 的 网络 新 技 术 新 应 用 已 经 成为网络宣传新的重要阵地 。
民浅阅读 习惯 , 发挥 自身海 量存 储 的
功 能 . 传 统 媒 体 的 信 息 进 行 加 工 整 对
设 ,让 网 络 文 化 节 成 为 助 推 文 化 繁 荣
在 内 容 为 王 的 时 代 , 术 因 素 固然 重 技 要 , 决 定 网 络媒 体 成 败 的 关 键 因 素 , 但 还 是 在 内容 。 新 闻 网 站 当 然 要 坚 持 团 结 稳定 鼓 劲和 正面 宣传 为 主的方 针 , 紧 紧 围 绕 党 和 政 府 的 中 心 工 作 和 阶 段 性 工 作 重 点 做 好 宣 传 . 新 闻 网 站 也 但 要 提 高 点 击 率 . 要 占领 市 场 、 得 网 也 赢 民 .也 要 社 会 效 益 经 济 效 益 并 重 , 这 些 ,我 们 湖 北 的 网 络 媒 体 也 要 多 向 各 位专 家多多请 教。
3 网络 舆 论 如 何 引 导 。 网 络 是 一 .
经 达 到 42亿 . 互 联 网 普 及 率 达 到 . 3 .%。按 照 国 际 标 准 , 1 8 当一 种 媒 体 普
及 率 超 过 2 % . 即 可 以 视 为 主 流 媒 0
体 。 随 着 网络 媒 体 影 响 力 的 扩 大 , 网 络 宣传 需 要实 现从 正 面宣传 中的 “ 配
地 , 成 网上 正 面 舆 论 强 势 , 我 们 加 形 是
好 网络宣 传 , 要将 网 上正 面宣 传 当做
成 为促 进社 会 和谐 的大平 台 。总之 , 我 们 真 诚 希 望 , 过 我 们 的共 同努 力 通 来 推 动 网络 文 化 的发 展 繁 荣 。 网络 管 理 和 宣 传 工 作 如何 做 ?
手 机 版上 却 是 网 民议 通 过 手 机 强 大 的转 发
批 忠 实 的 受 众 。相 比新 兴 媒 体 , 传
统媒体权威 性和可信度更 高。网络媒
体 应 该 以 “ 来 主 义 ” 态 度 , 应 网 拿 的 适
他 们 的 知 情 权 ,更 要 满 足 他 们 的监 督 权 和 表 达 权 。要 突 出 网 络 宣 传 个 性 化 的特 点 , 网 民定 制 自己想 看 的 内容 。 让
2新 闻 网站 怎 么建 。新 闻 网 站 是 .
进 行 网上 舆 论 引 导 ,也 希 望 各 位 专 家 各 抒 己见 , 出高 招 。 多
4 网络 文 化 如 何 繁 荣 。 网络 文 化 .
是 社会 主 义文化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推
动 文 化 大 繁 荣 大 发 展 离 不 开 网 络 文 化 的 繁 荣 发 展 互 联 网的 迅 猛 发 展 和 广
创造性地放大网络正面宣传的社会影响
文成回l头 j = 湖匕 中 省 部 睦长 暮 )
使命 , 做 责任 , 做 核心 竞 争力 , 当 当 这
一
强 网 络 文 化 建 设 和 管 理 工 作 的重 要 目
的。与党报舆 论场 、 会舆论场相 比. 社
网 络 舆 论 场 最 为 活 跃 、 能 互 动 、 具 最 最
角 ” “ 角” 变 . “ 我宣传” 向 主 转 由 要 向
发 展 的 大 平 台 :二 是 如 何 不 断 适 应 和 创 造 文 化 需 求 .让 网络 文 化 节 成 为 提 升 人 民生 活 品 质 的 大 平 台 :三 是 如 何 激 发 创 新 活 力 .让 网络 文 化 节 成 为 全 民创 业 创 富 的 大 平 台 ; 四是 如 何 弘 扬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让 网 络 文 化 节
原 生 态 ,也 是 最难 引 导 的舆 论 场 。 网 上 舆 论 引 导 工 作 .是 确 保 网 上 正 确 舆
论 导 向 的有 效 手 段 ,是 突发 事 件 网上
当 前互 联 网 发 展 呈 现 出 一 些 新 特
点 新 趋 势 : 是 互 联 网 媒 体 化 、 众 化 一 大 特 点 日益 明显 。 联 网 正 从 小 众 媒 体 、 互 分 众 传 播 向 大众 媒 体 转 变 。 二 是 互 联 网 向 经 济 社 会 渗 透 步 伐 加 快 。我 国互 联 网 的商务 运用 出现 快速 发展 势 头 。 三 是 各 种 信 息 网 络 正 在 加 快 融 合 。 未 来 3至 5年 , 中 围互 联 网业 将 进 入 电 脑 、 机 和 电 视 “ 屏 合 一 ” 全 新 时 手 三 的 代 。 四 是 网上 信 息 传 播 方 式 正 发 生 新 的变 化 , 动 规模 大 , 与人数 多 , 互 参 各
采用 2O的思想打造新闻 .
在 WE 20时 代 ,传 统 媒 体 采 用 B. 20的 技 术 ,采 用 20的 思 想 打 造 新 . . 闻 ,并 因 此 获 得 了新 生 。在 新 时 代 的 网络宣传上 , 该注意 以下三个方面 : 应 1内容 方 面 , 专 业 性 理 念 集 中 . 将 受 众 的距 离 。 北 群 星 现 象 的报 道 中 . 湖 最 大的特点就是有人性化 、 情味。 人 2充 分 调 动 新 媒 体 手 段 . 现 新 . 体 媒 体 特 色 。 由 于 网 络 影 响 力 在 年 轻 人 中 间 肯 定 是 大 于 传 统 媒 体 的 , 且 互 并 动 性 强 , 家 可 以发 表 自 己 的观 点 , 大 因 而 宣 传 过 程 中要 充 分 使 用 网 络 。
种服务 应用丰 富多彩 。 面对互 联 网 的新特 点新 趋 势 , 如
点 , 们 的态度是坚 决 的, 如何提 我 但
舆 论应对 的头等重要工作 。 如何敢 于 、
善 于 、 于 在 热 点 、 点 、 感 问 题 上 勇 难 敏
高 网 络 传 播 能 力 ,特 别 是 提 高 正 面 宣 传 的 策 划 能 力 , 何 坚 持 用社 会 主 义核 如 心 价 值 体 系 引 领 网 上 多 样 化 的 思 想 意 识 , 何 唱 响科 学 发 展 、 建 和谐 的主 如 共 旋 律 . 些 . 们 都 要 向大 家 多 多 请 教 。 这 我
1 .借 力传 统 媒 体 做 好 网 络 宣传
合 , 出 精 华 , 过 新 闻 链 接 、 片 链 突 通 图 接 等 多 媒 体 的形 式 , 展 主 题 宣 传 的 拓 外延 , 正做到 为我所用 。 真 2以特 色提 升 网络 宣传 。 络宣 传 . 网 的 核 心 是 要 突 出 特 色 网 络 宣 传 不 能 成 为 简 单 照 搬 传 统 媒 体 ,不 能 成 为 传 统 媒 体 的 “ 印机 ”要 与 传 统 媒 体 实 复 , 行 差 异 化 竞 争 。要 突 出 网 络 宣 传 快 捷 的特 点 ,在 第 一 时 间将 第 一 手 信 息 传
“ 要 宣传 ” 变 , “ 时完 成任 务 ” 我 转 南 临 向 “ 期 持 续 宣 传 ” 变 。 同 时 , 络 长 转 网 媒 体 要 以 高 度 的 责 任 感 . 极 主 动 做 积
个 新 的 舆 论 阵地 , 持 正 面 引导 , 坚 高扬
主旋律 、 打好 主动仗 , 积极 占领网上 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