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

层 作
·
养 深
没有破坏的火__山__口__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首 页






·
探 新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
达 标
·

合 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素 养
探 究
(2)地表表面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课
·

·
预 习
组合
探 新
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堂 达

·


合 作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常形成块状 华山、庐山、泰
素 养
·
探 究
攻 重
地垒 块相对上升,两边岩 山地
块相对下降
山等
课 时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东非大裂谷、渭

常形成狭长
素 养

地堑 块相对下降,两边岩 的凹陷地带
河谷地、汾河谷
层 作 业
岩层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当


中心部分岩层
·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 提
较老,两翼岩层
素 养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较新


中 心 部 分 岩 层 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 分

较新,两翼岩层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 作 业
较老
蚀,反而成为山岭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变化原因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思考】“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试加以说明。

提示:不对。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永不停息,只是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区域以某种作用为主导。

材料一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材料二菊石是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因表面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

但一位游客在喜马拉雅山脉上采集到了一块完整的菊石化石(如图)。

结合材料探究:(1)形成材料一所述地貌、材料二所述现象主要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外力作用、外力作用B.外力作用、内力作用C.内力作用、外力作用D.内力作用、内力作用(2)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却不会使地面抬高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提示:(1)B(2)A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两个角度看内、外力作用关系(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

(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该小组选择的地形区中,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是()①喜马拉雅山②内蒙古高原③黄土高原④华北平原⑤长江三峡⑥海南岛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①②⑥解析:选D 。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与长江三峡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知识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3)我国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属于图中的处地貌_D__
(4) 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地地铁,则地铁遂道的工程地址应定在
AB两处中的 A处,背理斜由岩是层:受到张力作用,符合力学原理,支撑性
较强,不易塌方;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背斜岩
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较小,可降低工程成本。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挤压力
断 层
思考:1)什么是断层? 2)它可以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拉张力、挤压力)
2、断层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地位移,称 为断层
.地垒: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凸起的部分 如华山西峰、峨眉上金佛顶
.地堑:在断层中,中间相对下沉的部分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作用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使地表趋于高低起伏
地震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 搬运、固结 于平缓 成岩
珠穆朗玛峰
1、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朝相反 的方向改变地表的形态,其中以内力作用为主
·分类: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1)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以内力作用为主
褶皱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向上拱起
向 斜
向下弯曲
地形
一般形成山岭 一般形成谷地
背斜反成谷,向斜反成山
外力作用为主
背斜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 力,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 向斜成山原
因:向斜槽

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选择性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选择性第一册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按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4.有关图中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在A处修建采石厂 B.岩浆岩乙可能含有化石 C.若A处有河谷形成,是因为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D.可以在A处修建水库堤坝,是因为A位于岩性坚硬的背斜顶部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红海附近板块张裂,面积不断扩大;地中海附 近板块相撞挤压,面积不断缩小;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非洲河流流量从 图中提供的信息中无法得出。D正确。第2题,上题中得出的结论是地中海 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是地中海处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这是板块相撞挤压造成的。D正确。 答案1.D 2.D
关键能力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作用 形式
板块张裂地区
边界 类型
生长边界
形成 地貌
裂谷、海洋
板块相撞挤压地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巨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喜马拉雅山脉、阿 海、大西洋等 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 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 链、马里亚纳海沟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 积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 分割成六大板块(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而且 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②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关键能力1.褶皱和断层的比较 Nhomakorabea地质构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件(共34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件(共34张ppt)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褶皱形 成初期: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侵 蚀以后: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背斜:岩层两翼新,中间老。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向斜:岩层两翼老,中间新。
褶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外力侵蚀后
背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 2分24秒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 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 部地壳活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 剧烈 3、板块之间的两种关系:相互挤压碰 撞(消亡边界);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 (生长边界)
乙 甲
1、图中背斜为 A ,向斜为 B , 地垒为 D ,
地堑为 C 。(填代号) 2、甲乙两处,有可能找到石油的是 甲 ,
地下水丰富的是 乙 。
甲处为背斜,结构
3、如果修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稳定,不易储水
处,原因是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5秒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

向斜
岩层上拱, 两翼新, 中间老
岩层向下 弯曲,两 翼老,中 间新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背斜山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向斜山
背斜谷
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3时2 分24秒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2章 第1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2章 第1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
□15
____破__坏____。
(3)搬运作用:风化或 □16 __侵__蚀____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学习思路
(1)两个观点:一是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 变化之中;二是综合的观点,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 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再塑造。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3)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要侧重相互“关系”,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聚落分布等人类活动,人类在活动中也对地表形态 产生深刻的影响。
程。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名师助学】
小拓展: 认识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 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2.1地表形态的变化(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1)

2.2.1地表形态的变化(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1)

课堂小结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花岗岩变成片麻岩是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A错误;溶 洞中的石钟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其由小变大主要是受外力作用影响, B正 确;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岩浆由地壳裂 隙喷出形成火山,是内力作用引起的,D错误。故选B。
地质作用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质构造、地表形态 等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据 此完成1~3小题。
(1)大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地貌形态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 ①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②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沉 积作用;③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④峰林和溶洞——流水 的溶蚀作用;⑤沙丘——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⑥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表得高低不平。
02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它们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 态。(外力作用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
风化 侵蚀
风化 侵蚀 产物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后活页训练

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后活页训练

一、选择题1.(2010年广西百色检测)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的是()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沉积作用④侵蚀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2~4题。

2.以大洋为主的板块是()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北冰洋板块3.下列地域面积在不断缩小的是()A.红海B.东非大裂谷C.大西洋D.地中海4.喜马拉雅山成因是由()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而成B.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而成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D.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解析:从图中看出,六大板块中,以大洋为主的是太平洋板块;红海、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会不断扩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面积会缩小;喜马拉雅山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答案:2.A 3.D 4.C(2010年广东深圳模拟)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

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④①D.①④②③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地形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B.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C.岩层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D.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解析:地形倒置的形成先是岩层发生褶皱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之后受外力影响,背斜逐渐受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岩性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地形倒置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5.D 6.A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读图,回答7~8题。

7.⑥板块是()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8.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脉B.安第斯山脉C.落基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解析:第7题,由题干可知①为非洲板块,则②为印度洋板块,③为亚欧板块,④为太平洋板块,⑤为南极洲板块,⑥为美洲板块。

第二节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第二节  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共25张PPT)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D.甲处岩层老,乙处岩层新
从1~4,岩层年龄渐新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所以甲处为背斜成谷,乙处为向斜成岭。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下降岩块
断裂带
由图中的地貌可以看出甲为谷地,乙为山岭,从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关于图中的信息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



成 因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地质
构造?
【学与用】 在野外,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背斜与向斜呢?
【点拨】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局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局部 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 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 学依据。
外出旅游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千姿百态的地形:一望
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这些地形是怎样形 成的呢?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 其地表形态。〔重点〕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想一想:地表形态的变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
内外力作用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内力
作用
与地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表形

火山、地震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某活动和校地表学形态生在野外爬山,发现山体的岩层弯曲不同,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互动·探究区
未侵蚀 地貌 构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1课时
常形成谷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 常形成 山岭 地或盆地 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 向斜槽部 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 背斜顶部受 受挤压不 块状山 或高地,如华 张力,常被 易被侵 山、庐山、泰山,另一侧 侵蚀成 谷地 蚀,常形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 成 山岭 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 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 常发育成 沟谷 ,有时有 泉、湖泊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
答案
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相反,一侧上升,则另
一侧下降。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 部分会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下降部分会形成低地或谷地。
互动·探究区
第1课时
探究点一 [探究活动]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4)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向斜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 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 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如果在向斜 部位开凿隧道,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开挖 隧道多在背斜地带。
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其富集 乙 甲 岩层上拱,容易形成 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
互动·探究区
第1课时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反思归纳] 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常见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 本形式。列表图示如下: 褶皱 地质构造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 岩层一般 岩层一般 态上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 中心部分 中心部分 裂并沿断裂 判 从岩层 岩层较 岩层较 面有明显的 断 的新老 老 , 两翼 新,两翼 相对 位移 方 关系上 岩层较新 岩层较老 法 图示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件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2.图中长腰山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1.D 2.B
()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 3~5 题。
3.上图中板块共有
A.1 块
B.2 块
C.3 块
4.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解析:第 1 题,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抬升 而形成。第 2 题,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内 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 答案:1.B 2.B
6.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7.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
答案:6.B 7.D
探究点(一)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 研学游悄然成风,各种地质考察线路、各种地貌奇观吸引学生探因 索源。2020 年 6 月,来自山东某学校学生研学旅行团开展了以“东非 大裂谷形成及地貌景观”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出发前学生搜集到东 非大裂谷的资料如下: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 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 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 全长近 6 000 km。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 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 2 000 m 不等。 下图是学生拍摄的东非大裂谷照片。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外表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开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平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

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外表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球(壳)外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第1课时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第1课时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素养发展•图表应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地貌案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角度综合分析地貌形成 的内力作用。 2.区域认知:结合图像、视频等资料,识别内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推断其形成 过程。 3.地理实践力:通过进行野外考察,记录地层信息,总结区域地质、地貌特征,推断 其形成过程。
基础认知•自主学习
一、地质作用
项目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能
对地貌影响 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_起__伏__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和_重__力__能__
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作用过程 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 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1)两个概念。 ①褶曲:岩层因_受__力__而发生弯曲。 ②褶皱:岩层受力发生的一系列褶曲。 (2)两种基本形态。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 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 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 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第(2)题,由上题 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 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 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 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成河流。

必修一课时划分(湘教版

必修一课时划分(湘教版
理必修一课时划分(湘教版,参照教师用书课时分法)
序号
章节
标题
页码
1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P6~11
2
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P12~15
3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
P16~20
4
第一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
P20~24
5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P25~27
6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P47~52
12
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P52~53
13
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课时)
常见的天气系统
P54~58
14
第二章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P59~63
15
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P66~69
16
第三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P70~77
地壳的物质组成
P30~33
7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地壳的物质循环
P33~35
8
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P36~41
9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P41~42
10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P43~47
11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17
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与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P78~83

高中地理2.2.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2.2.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3)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总体上看,在海岸线的西侧,震
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震源深度都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类型 地垒 地堑
岩层特点 两侧陷落、 中间突起 中间部分 相对下沉
发育的地形 陡峻的山峰 盆地或谷地
实例 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吐鲁番盆地、 渭河谷地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预习交流
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 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断层线被侵蚀后会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D 。
(2)在地貌上,D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外力
此可推断C、D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3)断层线处易发育成沟谷河流的原因是什么?
(4)若在C、D两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
处。
作用形成的;据
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材料二:研究地质构造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背斜构造找油气,向斜岩层蓄水好; 开凿隧道走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点;泉水出露顺断层,工程建设避断层;矿难瓦斯储 背斜,透水事故看向斜。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师:(承转)刚才我们提到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关于地壳运动,目前最为盛行的学说是:“板块构造学说”,它的观点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分为小的板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在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陡崖出现在________处。 (3)乙处成为山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甲、乙两处中,可以找到石油的是________;适合建采石场的是_______, 为什么? (5)修建工程隧道应选址于________(甲或乙),水库选址时,应避开________, 为什么?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读图,回答(1)~(2)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1
(1)该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构造分别是( A.平原、背斜 C.山地、向斜 ) B.盆地、向斜 D.谷地、断层 )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该地质构造形成此种地形的原因是( A.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槽部岩性松软易被侵蚀,流水侵蚀成为盆地 C.槽部受到张裂,岩石易被侵蚀成平原 D.槽部岩性疏松,流水侵蚀成为谷地
答案:(1)B
(2)D
(3)A
湘教版地理·必修1
知识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 岩石圈 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下图中A为亚欧板块 、 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 、D为美洲板块、E为 非洲板块 、F为南极洲板块。
湘教版地理·必修1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当地质剖面示意图中岩层呈现不完整时,岩层的弯曲形态无法判断,则只能依 据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区分,如图2:
A图中岩层年龄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构造;B图中岩层年龄中间新、两侧 老,为向斜构造。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1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解析:第(1)题,根据岩层的连续性可知,丙处为断层;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 甲为背斜、乙为向斜。第(2)题,陡崖出现在断层构造的断层线附近。第(3)题,乙 处为向斜,反而成为山地,是因为其岩层比背斜顶部的坚硬致密,不易被侵蚀。第 (4)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采石场应选择在开采成本较低的岩层裂隙发育的背 斜。第(5)题,隧道应选择在稳固、干燥的背斜;水库应避开不稳定的断层。
(2)断层与地貌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地质构造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地堑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 两侧下降
形态
图示
构造地貌
实例
常形成陡峻的山峰
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庐山、泰山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湘教版地理·必修1
2.地质构造的应用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第二节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了解内外力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
观地形之间的关系。
3.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下页
板块 运动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
实例
彼此
成巨大的裂谷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 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东非大裂谷
分离
大西洋中脊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湘教版地理·必修1
[典例]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湘教版地理·必修1
[思维建模]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答案]
D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下图是考察线路地质剖 面图。图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C.背斜、向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D.背斜、断层和向斜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解析:考查不同地质构造的岩层形态,意在考查考生对地质构造的理解程度。①处 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②处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③处的岩层不连续且发 生了明显的错位,为断层。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 地壳运动 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①褶皱:图中 A、B 处水平岩层发生 弯曲,形成褶皱。其中 A 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 , 叫 背斜 。B 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叫 向斜 。 ②断层:图中 C 处岩层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位移,称为 断层 。其中 E 处叫 地垒 ,常发育成 山峰 ;D 处叫 地堑 ,常发育成 盆地或谷地 。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联系:都是 地球内部 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 (2)不同:火山喷发常形成 火山锥 、火山口等;地震往往造成地壳 断裂 和错动。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特殊地理单元区所处板块 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 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 洲板块碰撞形成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3.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图中四个箭头与所示板块边界受力方向不符 的是( A.① C.③ ) B.② D.④
解析:第2题,甲为澳大利亚大陆,该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乙为非洲大陆,该大陆 位于非洲板块。第3题,①②之间为板块的生长边界,②处的箭头应向右。
湘教版地理·必修1
2.四角度分析应用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四个角度分析图 内一般地质情况: (1)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分析地层有无缺失,如上 面左图中甲为背斜,背斜顶部岩层缺失。 (2)分析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有化石说明为沉积岩,再看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 地质年代形成的。 (3)分析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4)分析有无侵入岩,是什么年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3)B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读下图,完成(1)~(3)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C.①③② B.②③① D.②①③ )
)
(2)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下页
板块
运动
边界类型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青藏高原、喜马
挤 压
消 亡 边 界 →|←
边界

陆板块
大陆 板块 与大 洋板 俯冲 角小 俯冲 角大
高大山脉高原
拉雅山脉
安第斯山脉,秘 鲁、智利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 沟、岛弧链
海岸山脉海沟



边 界
岛弧海沟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解析]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答案]
(1)C
(2)A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地质剖面示意图中判断背斜和向斜 区分背斜和向斜的依据有二:一是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即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 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二是根据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即中间年龄老、两 翼年龄新的是背斜,而中间年龄新、两翼年龄老的是向斜。 当地质剖面示意图中岩层呈现完整时,两种区分方法均可使用,如图1: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3)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①裂谷 A.①② C.①③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
)
B.③④ D.②④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解析:第(1)题,岩浆是逐步喷发的。第(2)题,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岩 浆容易喷发,形成大洋中脊。第(3)题,板块生长边界处形成裂谷和海岭。
1.常见地质构造的分析判断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原因不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 不同,现比较如下: (1)褶皱与地貌
湘教版地理·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褶皱 地质构造
背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判断方法 图示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