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的是与非_从伊瑟读者反应理论视角解读_摩尔_弗兰德斯_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旦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粱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而,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的一种“放大”研究。
A.司空图“韵味”说B.庄子“言不尽意”说C.孔子“兴观群怨”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而选项中正确的是()oA.第一部诗话一一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B.第一部文论专篇一一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崂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一一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崂的《诗品》3.《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喻诗。
A.禅B.儒C.释D.道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时代。
A.明清B.宋C.唐D.汉6.王国维美学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强调美的超功利性,(),宣扬美对生活苦难的解脱性。
A.强调美的教育性B.突出美的形式性C.突出美的社会作用D.强调美的政治性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C.释 D.道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C.意象的 D.直觉的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流浪女对男权社会的能动反抗——笛福笔下的摩尔·弗兰德斯形象解读
流浪女对男权社会的能动反抗——笛福笔下的摩尔弗兰德斯形象解读宋占春【摘要】英国小说家笛福笔下的摩尔·弗兰德斯,不再是以往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被动、懦弱、顺从、依赖、无能和羞于抛头露面的女性形象.她出身卑贱,命运多桀,但敢于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追求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用行动表示了女性对男权社会、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反抗.【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114-115)【关键词】《摩尔·弗兰德斯》;女性;婚姻;经济独立;男权社会【作者】宋占春【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阜新,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丹尼尔·笛福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十分重要的小说家,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塑造了一个朝气蓬勃、勇于开拓的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人物形象。
笛福写于1722年的长篇小说《摩尔·弗兰德斯》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流浪汉小说,也是欧洲流浪汉文学中最有份量的作品之一。
在这部作品里,笛福通过女性的视角来叙述传奇而惊人的冒险故事,塑造出了18世纪欧洲文学中最有艺术光彩的流浪女人——摩尔·弗兰德斯的形象。
摩尔·弗兰德斯出生在新门监狱,在其60年丰富多采的生活中,她当了12年妓女,嫁了5个丈夫(其中一个是情人的弟弟,还有一个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做贼12年并因此被流放至美洲弗吉尼亚8年,最终发了财,过诚实的生活,忏悔后离开了人间。
摩尔是笛福塑造的最生动的人物形象,她一生命运多桀,可以说充满磨难、罪过和反抗。
摩尔这一形象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她具有强烈的求生意志,不断地在追求、在冒险,因而她的生活场景也不断地变化。
笛福把她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对抗环境的情况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作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摩尔年幼时的幻想和现实的差距是耐人寻味的。
虽然出身卑贱,孤苦伶仃,但年幼的摩尔幻想着通过诚实劳动来过上体面生活,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贵妇人”。
《摩尔·弗兰德斯》的女性主义解读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摩尔·弗兰德斯》的女性主义解读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50401摘要作为《摩尔·弗兰德斯》的一个女性主义解读,本文努力将叙事学与女性主义评论方法结合起来。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该文能为这部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些新意,尤其是在结构与叙事声音方面。
本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是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综述以及本论文的概要介绍。
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分析了这部小说女主人公摩尔,作为父权制下的女性形象,是怎么沦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的。
这个问题主要是从经济和婚姻两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在这一章里还从经济和婚姻方面分析了摩尔在父权社会里的反抗,这也是摩尔作为女性主义人物形象的闪光点。
第二章从小说的结构方面继续摩尔命运的解读。
小说的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揭示了摩尔无法超越命运的循环这一深刻事实。
第三章主要分析文本中的叙事声音。
作为被一个男性作家创作的女性形象,摩尔的叙事声音被编辑者的男性叙事声音所规定。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关键词:《摩尔·弗兰德斯》女性主义结构叙事声音AbstractThisthesismakesafeministreadingofMollFtanders,tryingtocombinethetheoryofnarratologywiththefeministstudyintheprocessofanalysis.Basedontheresearchesofothercritics,thethesistriestoshedsomefreshlightOnthestudyofthisnovel,especiallyfromtheaspectsofstructureandnarrativevoice。
Thethesisiscomposedofthreeparts:theintroduction,thebodyandtheconclusion.薯beintroductionisasurveyofthepastcriticismofthenovelandabriefaccountofthecontentofthethesis.Thebodyismadeupofthreechapters.ChapterOneanalyseshow醚蠢lFlanders,theheroineofthenovel,asafemalecharacterinthepatriarchalsociety,becomesavictimofit,mainlyfromtheaspectsofeconomyandmarriage.ThechapteralsodiscussesthefightofMollagainstthepatriarchalsociety,whichisaprominentpointofMollasafeministcharacter,alsofromtheeconomicandmaritalaspects.ChapterTwofurthersthestudyofMoll’Sfatefromthestructureofthestory,ThesurfacestructureanddeepstructureofthenovelrevealthatMollisdoomedtobetrappedintheinescapablecyclesoffate.ChapterThreeconcentratesonthenarrativevoiceappearinginthenovel.Asafemalecharactercreatedbyamaleauthor,hernarrativevoiceispreemptedbythemalevoiceoftheeditor.Finally;theconclusionmakesasummaryofthe廿lesisandreiteratesitsmainpoints.Keywords:MollFlandersfeminismstructurenarrativevoiceIntroductionDanielDefoehasoftenbeenrelegatedtothesecondaryranksofeighteenth-centurywriters。
从叙述结构论《摩尔·弗兰德斯》对资本主义个体价值的肯定
位少 妇 的包 袱 开 始 , 后 因盗 窃 失 手 而 被 关 进 新 门监 狱 。 最
定 。弗吉 尼亚 ・ 尔 芙在 《 通 读 者 》 伍 普 中称 “ 摩 尔 ・ 兰 德斯 》 摩 尔 ・ 兰德 斯童 年时 代动 荡不 定 、 贫 困中苦 苦挣 扎 的生活 《 弗 弗 在 和《 罗克 莎娜 》 属于 伟 大 的英 国小说 中 为数 不 多 的 、 具有 永 恒 则 是她 整个 成 年生 活的铺 垫 ; 在新 门监 狱 的悔 过 自新 , 她 在北 魅 力 的杰 作 ”1 J 。伊 恩 ・ 瓦特在 《 说 的兴 起》 小 中评 价 道 :人们 美 弗吉 尼亚 殖 民地 的发 财致 富 , 她 以改 名 换 姓 的 方 式 回到 “ 使 普 遍认 为 《 尔 ・ 兰 德斯 》 表 着 笛福 小 说 创 作 的 成 就 … … 摩 弗 代 英国并 最终 跻 身于体 面 的 中产 阶级 。纵 观摩 尔 一 生 , 门监 新 它 是 探究 笛福 小说 创 作技 巧 、 定他 在 小 说 传 统 中 地位 的最 狱在 她 的生命 中 占据 着 独 特 的位 置 。在 新 门监 狱 这 个 与 合 确 佳 作 品。 E (o) ”E ts继伊 恩 ・ ]n 瓦特 之 后 , 性 批 评 家 麦 德 琳 ・ 恩 法 、 女 康 秩序 井然 的社 会相 隔绝 的罪 恶世 界里 , 尔的母 亲 给 了她 摩
整个 小说 可分 为两 个 部 分 。第 一 部 分 是关 于摩 尔 ・ 弗兰
德斯在 婚姻 市 场上 的经 历 。这一 部分 开 始于摩 尔受 第 一任 丈
以第 五任 丈夫 去 世 、 尔的 身体 失去 生殖 力 摩 作 。如果 说《 滨逊 漂 流记 》 鲁 表现 了在 资本 原始 积 累时期 处 于 夫的 哥哥 的诱 奸 , 上 升 阶段 的 资产 阶级 积极 进 取的 精神 , 尔 ・ 兰 德斯这 一 女 为终结 。第 二 部分是 关 于摩 尔 的 窃贼 生 涯 : 摩 弗 以她 第 一 次 窃取 性 形 象则 从 另一 角 度 深 化 了 笛福 对 资 本 主 义 个 体 价 值 的 肯
解读《摩尔·弗兰德斯》中摩尔·弗兰德斯的自我扭曲与救赎
解读《摩尔·弗兰德斯》中摩尔·弗兰德斯的自我扭曲与救赎作者:孙娟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摘要】《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之一。
摩尔·弗兰德斯生活在十八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
在那个阶级分明,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环境下,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社会底层大众都渴望改变自己原有的地位,拥有更多的金钱和权力。
而女性作为弱势群体,为了生存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
文章主要通过论述以小说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为代表的贫弱女子在当时社会的悲惨身世解读她自我扭曲和救赎的历程。
【关键词】《摩尔·弗兰德斯》;摩尔·弗兰德斯;自我扭曲;救赎丹尼尔·笛福(1660~1731)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
《摩尔·弗兰德斯》是他第一部把女性作为中心人物描写的长篇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讲述摩尔·弗兰德斯的悲惨身世,揭露了女性在社会中低下的地位,批判了英国黑暗的社会制度,笛福对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他对于下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小说的推崇者认为,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文学史上少数几部无可争议的伟大作品。
也有人赞誉说阅读笛福的作品,使人忘记自己所处的阶级和环境,忘记自己的性格,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普遍的人性。
而贬之者则认为:笛福的作品只会受到像厨娘或市井卖浆者之流的欢迎,绝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更有甚者,他们《摩尔·弗兰德斯》是一部毫无价值,令人厌恶的作品,简直难以形容,只值得随便翻翻而已。
而当我们客观地去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们会感受到其叙事的真实性,主题的现实性以及思想的现代性。
一、自我扭曲(一)扭曲的出身。
因为母亲的偷盗入狱,摩尔·弗兰德斯不得不出生于监狱。
从小她就别人收养,这里的生活环境使她勉强摆脱了以前孤苦伶仃的生活。
在这里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被培养成了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人。
g.e.moore伦理学原理
g.e.moore伦理学原理简介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的学科,而g.e.m oo re是20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哲学家,被誉为分析哲学运动的先驱之一。
本文将介绍g.e.mo or e伦理学原理,探讨他对伦理学的理解和贡献。
1. g.e.moore伦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g.e.mo or e提出了一种被称为“伦理非自然主义”的观点,主张道德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的或基于情感的。
根据他的观点,道德真理可以被认知和理解,与自然现象并不相同。
他认为,道德实在是一种无法归约或解释的非自然实体。
这一观点与当时主流的主观伦理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2. g.e.moore伦理学原理的主要论点2.1道德的客观性g.e.mo or e坚信道德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认知和理性思考去发现和理解真正的道德价值。
他否认道德仅仅是一种主观情感或对个人意识的取悦。
他主张,道德真理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事实,我们可以通过道德直觉来认识这些真理。
2.2伦理行为的本质g.e.mo or e认为伦理行为的本质是基于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而不是出于任何权威或个人内心。
他主张我们应该以善良的行为去影响和服务他人,追求真理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
2.3伦理判断的非归约性g.e.mo or e认为伦理判断是非归约的,不能通过受限或完全地归类或解释。
他用“开放问题”来形容伦理判断,在面对伦理问题时,我们无法依靠简单的规则或定义来做出决策,必须通过个人的道德直觉和推理来解决。
3. g.e.moore伦理学原理的影响g.e.mo or e的伦理学原理对后续的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非自然主义观点为道德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观点也为后来的伦理学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如维多利亚·范济亚,她进一步探讨了道德真理和非归约性的概念。
结论g.e.mo or e的伦理学原理尽管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非自然主义观点提醒了我们去思考和探讨道德真理和伦理行为的本质。
摩尔_弗兰德斯的言语和礼貌原则
摩尔 弗兰德斯的言语和礼貌原则梅美莲(浙江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4)摘 要:中外已有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丹尼尔 笛福的小说 摩尔 弗兰德斯 的主人公摩尔 弗兰德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很少从言语的角度对她进行探讨。
该文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摩尔 弗兰德斯的言语使用特点,说明摩尔 弗兰德斯善于通过言语实施她的目的,而且她的言语行为符合语用学专家Leech 提出的礼貌原则。
关键词:摩尔 弗兰德斯;言语;礼貌原则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03)02-0055-041.引言E M 福斯特在 小说面面观 中指出丹尼尔 笛福的小说 摩尔 弗兰德斯 是人物塑造的典范 1 (P68)。
不同的小说批评家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小说的主人公摩尔 弗兰德斯进行了评价。
有的认为她是披着女人衣服的男人,形同笛福另一著名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个狂热的个人主义者 2 (P 125);有的认为她是个集娼妓、窃贼于一身的荡妇 3 (P 41);有的认为她是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出卖贞操和诚实等美德 3 (P41-43)。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但据本人所知很少有人从言语的角度对摩尔 弗兰德斯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摩尔 弗兰德斯的言语使用特点,从另一侧面剖析该人物。
2.礼貌原则与摩尔 弗兰德斯的言语使用特点2.1礼貌原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纷争辩讼非礼不决 4 (P2)。
Gumperz 也指出 礼貌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前提 5 (P )。
日常生活中粗鲁无礼的言语常常导致交际失败,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为了实施特定的言语目的,言语发出者会通过言语向言语接受者表示礼貌。
从语用角度看,礼貌就是言语发出者对言语接受者表示体谅(consideration) 6 (P 150)。
著名语用学专家Leech 提出了言语使用者遵循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及其准则。
摩尔伦理学原理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从《摩尔·弗兰德斯》看笛福小说的叙事特点(可编辑)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从《摩尔?弗兰德斯》看笛福小说的叙事特点The Study of Defoe’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Moll FlandersRegistered No. 9AbstractDaniel Defoe 1660-1731 is widely regarded as father of English novel and one of the pioneers of realism in European fiction. Moll Flanders signifies the top of his literary career. This thesis tries to study Defoe’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Moll Flanders. The nature of Defoe's journalistic experience has been particularly well adapted to further his later career as a novelist. Then the thesis will deal with the question of dual voices. The duality in Moll’s voice is really a duality in both young and older Moll, one acts and suffers and the other perceives and narrates. Finally, the thesis will say something about episodic plot in Moll Flanders. It is these special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journalistic narration, dual voices and episodic plot that make Daniel Defoe father of the modern English novel as well as Moll Flanders the first novel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Key words: scene, journalistic narration, dual voices, episodic plot摘要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资料]《摩尔·弗兰德斯》中展现的女性主义
摘要:《摩尔·弗兰德斯》是笛福第一次把低层女性搬到主人公地位的文学作品。
摩尔成为笛福笔下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也成为那些道德批评家们关注的重点。
由于摩尔多次的婚姻和不幸的生活经历,历来被许多批评家冠之以“荡妇”的形象。
笔者想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阐述在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下,摩尔是一个具有鲜明反抗意识,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摩尔·弗兰德斯;,,,,,父权制;,,,,,女权主义;,,,,,反抗意识摩尔.,,,,,弗兰德斯是一个美貌的女子,出生于新门监狱。
在她未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便利用她逃脱了绞刑的罪罚。
她在一个大户人家的帮助下逐渐成长,却被这家的大少爷诱骗玷污。
后来她和这家的二少爷结婚,第一次走上乱伦之路。
再后来她逐渐摸清当时“婚姻卖淫”的实情,利用自己的美貌得到一次次生存的机会。
当青春年华逝去,她沦落为窃贼。
她被捕后,再次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新门监狱,后来被流放到弗吉尼亚,凭借其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正是由于摩尔多次的婚姻和不幸的生活经历,历来被许多批评家冠之以“荡妇”的形象。
若我们从女性视角来审视这个文学形象,就不难发现“荡妇”是批评家们站在男性视角的立场,把男性的价值观置于女性的价值观之上而得出的结论。
自古以来,男性要求女性要具有谦卑、柔顺、牺牲、忘我、贞洁等良好的品质。
摩尔因其不幸的婚姻和为人情妇的生活经历不符合父权制社会所规定的“理想的女性形象”,所以被冠之以“荡妇”的形象。
而女权主义理论则要求读者“从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抗拒型读者”,要求“女性读者颠覆菲勒斯批评权威,以自身的经验来对这些作品进行创造性的女性阅读”。
因此本文试着从女性主义角度论述摩尔具有反抗意识,敢于追求自己幸福和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给她以恰当的评价。
一引言基督教的性别观被吸纳入西方文化,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也随之在西方各国确立。
根据17,,,,,世纪的英国习惯法,女性完全处于对男性的依附状态,在婚前受父亲支配,结婚后则成为丈夫的附庸,她的一切法律权利都归丈夫所有。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摩尔· 弗兰德斯》解读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摩尔· 弗兰德斯》解读一、引言文学伦理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念、伦理问题和道德观念,以及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伦理关系。
《摩尔· 弗兰德斯》是一部由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视角,对《摩尔· 弗兰德斯》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其中所包含的伦理问题和价值观念。
二、小说概述《摩尔· 弗兰德斯》讲述了一个普通船员罗宾逊·克鲁索在遭遇海难后,被困荒岛上长达28年的生活经历。
在荒岛上,罗宾逊不仅要面对食物、住所等生存问题,还要应对孤独、心理承受能力等精神层面的挑战。
他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在困境中求生存并最终逃脱了孤岛。
三、伦理问题探讨1. 个人意志与社会责任在《摩尔· 弗兰德斯》中,罗宾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的过程中,展现了强大的个人意志和求生的决心。
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生存了下来。
但与此他也在孤岛上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成为自给自足的一座小岛屿。
这引发了一个伦理问题:个人意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罗宾逊在追求个人生存的是否有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呢?2. 道德选择和良知问题在罗宾逊的孤岛生活中,他经常面临各种道德选择和良知问题。
当他遇到另一个幸存者和星期五时,他需要决定是否帮助他们,以及如何与他们相处。
在这一过程中,罗宾逊必须经历道德冲突,面对伦理选择,考验自己的良知。
这引发了对于道德观念和伦理行为的深刻思考。
3. 自然与人性的关系《摩尔· 弗兰德斯》中还涉及了自然与人性的关系。
罗宾逊在孤岛上生活了如此长的时间,他的人性是否因为孤立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他又是如何与自然相处的?这些问题引发了对自然界和人类之间关系的思考,体现了作品中的深刻伦理内涵。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摩尔· 弗兰德斯》是一部展现了人性与道德的经典之作。
从“算”到“善”解读《摩尔·弗兰德斯》
A u g.2021V o l .41N o .4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1年8月第41卷第4期[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沙龙中的女性 :中西现代主义文化比较研究 (2021J X 010)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白林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小说与跨文化㊂从 算 到 善 :解读‘摩尔㊃弗兰德斯“ʻ白林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摘 要] ‘摩尔㊃弗兰德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代表作,经过批评家的阐释之后,与‘鲁滨孙漂流记“一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㊂本文以主人公摩尔在从监狱孤女成长到都市贵妇过程中关键节点的选择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初见端倪的功利主义思想在小说人物和主题思想上的体现㊂以摩尔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在趋利与向善㊁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冲突中痛苦地选择前者,却使自己遭受死亡的威胁㊂这让摩尔重新反思人生,认识到边沁式功利计算的局限性,转而追求穆勒提倡的善和幸福,最终实现物质与情感的双重富足㊂[关键词] 摩尔㊃弗兰德斯; 功利主义; 道德; 情感[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1)04-0086-06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1.04.014 丹尼尔㊃笛福(D a n i e l D e f o e )的‘摩尔㊃弗兰德斯“(M o l lF l a n d e r s ,1722)激发出比‘鲁滨孙漂流记“(R o b i n s o nC r u s o e ,1719)更加丰富的批评反馈㊂最初的批评中有声音质疑这部作品能否被视为小说,现代批评已将‘摩尔㊃弗兰德斯“视为世界经典[1]㊂许多学者注意到小说对反讽的运用,哈罗德㊃布鲁姆(H a r o l dB l o o m )勾勒出小说中道德的复杂性[2],伊恩㊃瓦特(I a n W a t t)分析小说中体现的重商个人主义[3]94㊂此外,也有学者对摩尔的心理状态进行剖析,从身份角度研究小说的犯罪叙事和女性主义思想,认为摩尔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㊂最近有学者运用性别操演理论分析摩尔对性别边界的超越,探讨小说与帝国㊁殖民之间的关系,指出笛福刻意美化殖民经历[4]27㊂本文试图阐释功利主义思想如何驱使摩尔从新门监狱的孤儿成长为真正的贵妇人㊂功利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体系,为资本主义的崛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㊂这一哲学体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伊壁鸠鲁学派,其主要观点是提倡追求快乐和幸福㊂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托马斯㊃霍布斯(T h o m a sH o b b e s )认为,人是自利的,天生具有避免痛苦㊁追求快乐的本能㊂约翰㊃洛克(J o h nL o c k e )指出,凡是让人增加快乐或者减少痛苦的事物就是善,快乐就是幸福㊂大卫㊃休谟(D a v i d H u m e )继承了洛克的思想,论述了快乐与功利之间的关系,认为事物的功利能够给人提供快乐㊂但是不同于边沁使用的 功利 概念,这里的功利不包含对幸福的计算,不关注行为的对错,主要关注动机,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的而体现出的有用性和合适性[5]㊂休谟的好友亚当㊃斯密(A d a m S m i t h)将功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联姻,提出 经济人 (h o m oe c o n o m i c u s ,o r6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白林梅/从 算 到 善 :解读‘摩尔㊃弗兰德斯“e c o n o m i cm a n)这一概念,并指出其行为的目的就是争取个人利益㊂正是在这些思想基础之上,边沁从快乐主义㊁后果主义与最大幸福主义等层面系统阐释了功利主义哲学,他的功利哲学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对苦乐进行计算来评估个体是否幸福㊂这种功利主义受到他人批判,因此斯图亚特㊃穆勒(S t u a r t M i l l)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正㊂‘摩尔㊃弗兰德斯“中的主人公摩尔终其一生都在追逐财富,寻求舒适的生活㊂追求快乐㊁避免痛苦的功利主义原则是摩尔趋利避害的人生选择的注脚,同时功利主义中的理性算计与道德义务的不兼容性也说明了摩尔入狱的原因㊂穆勒丰富了功利主义中快乐的概念,解释了摩尔为何在弗吉尼亚追求精神和情感的快乐,最终成长为贵妇人㊂一㊁摩尔为妻:苦乐计算战胜爱情追求摩尔作为出身在新门监狱的孤儿,有幸被一户好心人家收养,她在家中的地位类似女仆㊂初长成人的摩尔因为拥有美丽的容貌㊁曼妙的身姿和动听的歌喉深受家中长子喜爱,受到长子的热烈追求㊂摩尔在与长子独处并亲热之后,感到虚荣心高涨,有点不知所措㊂深谙情场之道的长子在某次亲热之后送给摩尔五个金币,此时的摩尔觉得给钱这件事比被求爱更扰乱她的心田㊂再下一次长子与摩尔亲热之后给了她满把金币,摩尔 把金镑数了又数,每天总数有一千遍 [6]26㊂当长子给了摩尔一百英镑之后,摩尔就对长子有求必应,失身于他,让他为所欲为㊂表面看来,摩尔失去贞洁是因为她贪图虚荣,道德意识薄弱,不慎失足㊂实际上,摩尔失身于家中长子是出于对快乐的追求㊂首先摩尔追求财富之乐㊂财富之乐是指拥有物品给人带来的快乐,该物品能提供享受或者带来安全感[7]36㊂作为寄人篱下的孤儿,摩尔对金钱有天然的渴望,但是她没有获取金钱的途径㊂虽然她在家中的地位类似女仆,但是她不能向收养自己的家庭索要薪水,而她又没有其他可以获取金钱的途径㊂摩尔的处境导致她对金钱具有强烈的渴望,于是抓住长子提供的机会,追求财富之乐及其带来的安全感㊂此外,摩尔还追求感官之乐,这其中包括性爱之乐㊂虽然摩尔曾经因为婚前失去贞操有过短暂的愧疚和忏悔,但是那不愉快的小插曲转瞬即逝,她随即沉浸在激情和性爱带来的快乐之中㊂此外摩尔还追求名誉之乐,名誉之乐是因为获得周围人的好感而带来的快乐[7]36㊂年轻貌美的摩尔非常喜欢听到别人夸赞她的美貌,作为情场高手的长子深谙其道,经常当众夸奖摩尔姿色过人,摩尔得知以后甚是欢喜,由此对长子生出好感㊂由此看来,摩尔失去贞操并非完全是掉入富家子弟的陷阱,而是她受到功利原则的驱使,下意识地根据功利主义的快乐原则行事㊂快乐原则强调对个人的快乐或幸福的追求,功利主义原理主张根据某一行动能否增加快乐来判断是否赞成这一行动,功利指的是能带来快乐或者避免痛苦[7]15,在很多情况下是 物质利益 的委婉表达[8]㊂快乐还可以被细分为不同种类,包括感官之乐㊁财富之乐和技能之乐等,痛苦也可以细分为匮乏之苦㊁感官之苦和敌意之苦等,快乐和痛苦甚至还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值进行计算,这是边沁功利主义的一大特征,也是非常受人诟病的一大特点㊂摩尔正是将对快乐和痛苦的计算当作自身采取行动和做出决定的指导原则㊂相比同时期为了得到B先生的婚姻而费尽心机的帕梅拉(P a m e l a),摩尔的幸福似乎来得过于容易㊂果然不久之后长子暴露出玩弄摩尔的真面目,激情过后就抛弃摩尔,并且要她嫁给自己的弟弟洛宾(R o b i n)㊂真情实意的摩尔遇到逢场作戏的长子,面临爱情和婚姻不能两全的艰难抉择㊂她因此大病一个多月,差点丢失性命,但是她最终放弃爱情,嫁给洛宾㊂摩尔选择嫁给洛宾虽为无奈之举,却有多种动因㊂一方面,嫁给洛宾对摩尔是非常有利的婚姻,她可以获得财富之乐和名誉之乐㊂摩尔生活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当时金钱在婚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㊂法律规定婚7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白林梅/从 算 到 善 :解读‘摩尔㊃弗兰德斯“后女性的财产都归男性所有,所以很多婚姻的目的都是增加家庭财富,提高家庭地位㊂对于生活在当时英国父权制社会中的女性,婚姻是唯一出路㊂但是对金钱的看重使得女性想找到一位丈夫越来越难[3]148,对于贫穷人家的女儿来说情况更加严峻㊂对于寄人篱下又没有财产的摩尔来说,如若高攀洛宾这样的家庭,就取得了婚姻上的成功㊂婚后的摩尔将是绅士的妻子,有钱的贵妇,可以享受名誉之乐,而且将来有权继承丈夫的财产,能够享受财富之乐㊂另一方面,失去贞操的摩尔前途暗淡,很可能沦为情人㊁妓女或者罪犯,而嫁给洛宾能够避免日后孤单一人求生可能面临的感官之苦,这其中包括饥饿之苦㊁疾病之苦和劳累之苦等[7]39㊂对于十七世纪末㊁十八世纪初的英国女性,贞操比生命更重要,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期,对私有财产的重视日益加强,因此要求新娘保持贞洁,从而确保财产被自己的子嗣继承[3]158㊂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她们的职业就是结婚,而贞操是保证她们能够成功嫁入好人家的前提㊂除了嫁人之后靠丈夫为生,当时的女性几乎没有其他正当的生存途径,因此摩尔通过嫁给洛宾成功规避了潜在的饥饿㊁劳累和疾病等痛苦,并且获得婚姻上的成功㊂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摩尔来说,遭到长子抛弃改变了她的价值观,使得她内心的天平向金钱倾斜,不再对爱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㊂这也奠定了摩尔以后的人生基调,使得金钱和财富在她的人生路上发挥导向作用,对她的多个重要人生选择产生影响㊂摩尔在洛宾去世之后,又辗转四次嫁为人妇,直到第五任丈夫去世㊂此时的摩尔已经年老色衰,她的婚姻生涯也画上了句号㊂二㊁摩尔为盗:理性算计遮蔽道德良知摩尔在婚姻市场上,对婚姻行为所带来的快乐和所规避的痛苦进行计算,体现出她高度理性的功利主义思维㊂她在盗窃生涯中更是将这种理性思维发挥到极致㊂在经济个人主义和社会流动的文化中,摩尔不顾道德,压抑情感,操纵和利用人际关系,最终导致精神异化,被投入新门监狱㊂摩尔不仅衡量婚姻的利弊,还在每段婚姻结束之后都会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清算,她甚至将自己在公寓分娩所产生的费用也列出了清单:1.在她家寄宿三个月,我的伙食在内,每星期以十先令计算 6磅2.分娩那一个月所雇的看护妇,小孩床铺上被褥的租费 1磅10先令3.请牧师替小孩施洗礼,教父同书籍的钱 1磅10先令4.施洗礼那天的晚餐,估计有五位朋友参加 1磅 [6]153这份详细记录各项支出名目和金额的账单体现了摩尔精于算计的特征,这一簿计的习惯正是上升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这些算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她行为的后果能给她带来快乐㊂这种从快乐的角度来评估后果,在后果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的思维方式所依照的是功利主义中的后果主义[9]㊂后果主义的指导原则催生出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理性算计将人的关注范围局限到财富的积累,使摩尔人性中丰富的内涵都迷失在对财富之乐和舒适生活的追求之中㊂于是,在第五任丈夫离世之后,年老色衰的摩尔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获取财富,偷了路边一个白色小包,之后匆忙逃窜,走上了盗窃之路㊂从第一次偷窃的情形来看,摩尔似乎是她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受害者㊂实际上,当时英国社会中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穷人,而摩尔并没有被逼到不得不盗窃的地步㊂摩尔曾经承认自己可以靠诚实劳动过活,但她总是屈服于对金钱的贪念,在变卖赃物㊁衣食无忧之后,依然没有收手,甚至请求保姆帮忙处理掉她和最后一任老公生育的两个孩子㊂作为一个母亲,摩尔并没有在生活好转之后放弃偷盗,好好抚养孩子,而是认为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是一种解脱㊂这说明 她对金钱的需求不是纯粹出于生计所迫,而是心理上对8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白林梅/从 算 到 善 :解读‘摩尔㊃弗兰德斯“贫困的焦虑㊁对金钱的贪求使然 [10]㊂在对快乐和金钱的追求过程中,摩尔的道德良知被遮蔽了㊂因为摩尔所奉行的快乐计算和理性算计的功利主义与道德观念是不兼容的㊂在功利主义和后果原则的指导下,摩尔将物质利益和财富享乐无限放大,把道德良知弃之不顾㊂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之下,摩尔不仅放弃了道德良知,还对依靠情感维系的人际关系也进行理性算计:要想成为成功的盗贼,就不能维系固定的人际关系,也不能保持固定的身份㊂于是,摩尔刻意将自己与他人疏远㊂首先,摩尔逃避固定的人际关系,她的丈夫或情人不是去世就是离开,她没有固定伴侣㊂至于孩子,她一般都让男方抚养,或者寻找养父母,总之摩尔虽然生育很多,但是身边没有一个孩子㊂其次,摩尔通过在空间上频繁流动使得她很难被通过人际关系定位㊂她生于新门监狱,长于科尔切斯特,先后在巴斯㊁兰开夏㊁伦敦㊁哈默史密斯和利物浦等地生活,出狱后又流徙到美洲,这使得摩尔没有与任何一个特定的地方建立情感纽带[11]㊂再次,摩尔设法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㊂她经常利用服侍进行伪装,甚至有一次通过异装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性别㊂最重要的是,摩尔自始至终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这使得她的身份一直无法明确㊂在经济个人主义和社会流动的文化中,资本积累和个人欲望超过亲属关系和对家庭的忠诚[12]㊂摩尔不顾道德,压抑情感,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划了一条界线,即使需要与人交往也是迫不得已:她和别人结婚是为了钱财和生存,结识好友保姆也是为了干好偷盗这一行,她的人际关系是工具性的和操纵性的[4]123㊂以上种种都使得摩尔出现了自我疏离(s e l f-a l i e n a t i o n)[4]122,她刻意疏远他人,只为能够实现自己唯一看重的致富野心㊂摩尔对财富㊁快乐和野心的追求使她发生了异化㊂摩尔虽然渴望稳定舒适的生活,但是她追求这种生活的方式却使她不再是一个贞洁的妻子,也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㊂她的快乐计算和理性算计对她个人的完整性造成了损害,使得完整丰富的自我,包括道德义务㊁对爱的渴望和内心情感都被边缘化了,个体被简化成单一的自负的野心,只为了核心自我能够幸存并成功[4]122-123㊂由此,功利主义只能在最为表面的意义上对人类欲望和行动做出解释,不可能在任何严肃的层面上考虑人格完整性这一价值[13],摩尔因此变成挣钱的机器,最终沦落到新门监狱㊂三㊁摩尔重生:美德之善修正功利计算摩尔被投入新门监狱之后,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所有关于苦乐的计算和理性的思考都无法减轻她对死亡的恐惧,这暴露出功利主义的问题所在:它让人一味追求快乐和利益,却忽略个人潜能的局限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把物质成就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过度看重人的物欲本能,忽视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14]㊂在新门监狱中,真正帮助摩尔逃过死亡㊁获得重生的,并非功利主义,而是宗教精神㊂面对牧师,摩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罪行进行陈述,牧师希望她真诚悔过以争取得到上帝的宽恕㊂此时的摩尔如梦初醒,痛哭流涕,真心忏悔㊂牧师也被摩尔的真诚感动,为她争取到一张缓刑令,摩尔借此申请流放美洲,实现了重生㊂虽然宗教精神帮助摩尔实现了重生,但是摩尔对待宗教的态度值得玩味㊂受到牧师点化的摩尔按理说接受了基督教的立场,认为人死后会复活㊂永生的概念在‘旧约“中就已经出现,‘新约“中耶稣的复活证明每个人死后都会复活㊂耶稣复活的事实和人类复活的预期性一起帮助人类克服了死亡, 死亡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中间过程,是未来永恒存在之前的一个插曲,或是获取来世生活的一个前提 [15]㊂但是仔细分析摩尔对死亡的态度便会发现,她仍采取了功利主义的立场㊂平时并不祈祷的她在面对死亡时选择忏悔,这很可能是她减轻痛苦的权宜之计㊂一旦有机会逃跑,摩尔的忏悔之心就烟消云散㊂摩尔并没有将死亡视为通向永生的途径,反而费9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白林梅/从 算 到 善 :解读‘摩尔㊃弗兰德斯“尽心机逃避死亡㊂功利主义认为,摩尔对死亡的规避本质上是对于痛苦的规避,这是符合人类经验和人的理性的㊂由此可见,摩尔对待死亡的态度并不是传统的宗教精神,而是属于功利主义的道德观㊂摩尔选择流放美洲之时,恰逢英国鼓励罪犯移民的契机㊂1718年的流放法案宣布大部分的大宗盗窃罪都不判处死刑,而是流放,因此大量罪犯被流放到美洲[4]8㊂‘摩尔㊃弗兰德斯“正是出版于流放法案通过之后的第四年㊂当时很多生活在美洲的人都是从新门监狱流放的囚犯,他们投身劳动改善自身,有人改过自新,变成富有的种植园主和商人,建立大家庭,成为国家的名人;有人成为法官㊁军官船长和地主[16]㊂摩尔到达美洲之后,设法逃避罪犯本应经历的㊁用来换取自由的艰辛劳作,反而用自己的脏钱免除契约劳动,因此摩尔的精神没有通过契约劳动得到净化㊂摩尔并非一个典型的契约雇工,她设法通过了殖民地的经济考验[17]代表了成功的殖民者㊂重生之后的摩尔发生了改变,她不再精于算计,而是开始看重情感,着手建立人际关系㊂这首先体现在她对兰开夏丈夫杰姆(J e m m y)的爱情㊂当初与心爱的杰姆结婚之后,摩尔因为他没有财产便选择放弃㊂如今虽然杰姆已经被判死刑,但是摩尔依然冒险与他相认,共商求生之道㊂两人顺利逃生到美洲定居之后,摩尔给杰姆购买一切他喜欢的物品,以表达对他的爱情㊂摩尔还难得地坦白说道: 我全心都爱着我这个兰开夏丈夫㊂ [6]309除了表达对丈夫的爱,摩尔还表达对儿子的爱,她在第一次见儿子从面前走过之后,激动地 脸向地面,哭着,吻着他的脚踏过的土地 [6]297㊂之后摩尔将价值几百金镑的手表赠予儿子㊂这与摩尔之前精于算计,想方设法增加自身利益,避免损失的行为恰恰相反㊂给杰姆买东西和给儿子送礼物表面看来造成摩尔财产损失,但是摩尔从中收获了爱情和亲情的快乐,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㊂摩尔摒弃了功利计算,追求美德与善良,体验了精神上的幸福㊂功利主义因为对快乐,尤其是感官之乐的强调,被批评为猪的哲学㊂约翰㊃穆勒完善了边沁的理论,并且为功利主义辩护㊂他认为 理智的快乐㊁感情和想象的快乐以及道德情感的快乐所具有的价值要远高于单纯感官的快乐 [18]12,而且这些心灵层面的快乐比感官的快乐更持久且更加有保障㊂因此,穆勒认为,对于高质量快乐的追求源于人的尊严感,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18]15㊂穆勒强调道德层面的追求,认为人通过追求善来获得超越物质层面的幸福和快乐㊂摩尔在流放殖民地之后,不仅敞开心扉,直面内心情感,接受了爱情和亲情,还通过辛勤劳动收获了友情㊂对于爱情和亲情的追求,对于社会地位的向往以及对于人际关系的付出,对于美德和善良的追求,都使摩尔感受到更持久的快乐,也帮助她建立了尊严感,彻底摆脱了那种为求得生存而抛弃道德的地狱般的生活㊂四、结语在摩尔从孤儿到贵妇的奋斗过程中,功利主义的苦乐计算和理性算计的原则和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和一定阶段内,帮助摩尔积累了物质财富,获得了世俗的成功㊂但是功利主义将道德因素排除在外,这使得摩尔受到死亡的威胁㊂即将到来的死亡让摩尔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她认识到财富与享乐在死亡面前不值一提,于是恍然大悟,改过自新㊂在美国殖民地,摩尔重获新生㊂她痛改前非,放弃以往唯利是图㊁精于算计的人生路径,转而关注人生的精神层面,将爱与关怀传播给周围的人,追求美德与善行㊂洗心革面后的摩尔抛弃了边沁式的功利主义,追求穆勒提倡的精神上的成就与满足,最终收获了物质和情感的双重富足㊂ʌ参考文献ɔ[1]WA T TI.T h eR e c e n t C r i t i c a l f o r t u n e s o f M o l l F l a n d e r s0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白林梅/从 算 到 善 :解读‘摩尔㊃弗兰德斯“[J].E i g h t e e n t h-C e n t u r y S t u d i e s,1967(1).[2]B L O OM H.I n t r o d u c t i o n[M]//H a r o l dB l o o m.D a n i e lD e f o e sM o l l F l a n d e r s.N e w Y o r k:C h e l s e aH o u s eP u b-l i s h e r s,1987:1.[3]WA T TI.T h e r i s e o f t h e n o v e l[M].B e r k e l e y:U n i v e r s i-t y o fC a l i f o r n i aP r e s s,1957.[4]T O D D D.D e f o e s A m e r i c a[M].C a m b r i d g e:C a m-b r i d g eU P,2010.[5]R O S E N F.C l a s s i c a l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f r o m H u m et o M i l l [M].L o n d o n:R o u t l e d g e,2003:32.[6]D E F O ED.M o l l F l a n d e r s[M].S a nD i e g o:I C O N G r o u p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05.[7]B E N T HAMJ.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o fm o r-a l sa n d l e g i s l a t i o n[M].K i t c h e n e r:B a t h o c h e B o o k s, 2000.[8]赵国新.‘艰难时世“与英国功利主义[J].学海,2019 (6).[9]S E N A,B e r n a r d W i l l i a m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a n db e y o n d[M]//A m a r t y a S e n,B e r n a r dW i l l i a m s.U t i l-i t a r i a n i s m a n d B e y o n d.N e w Y o r k:C a m b r i d g e U P, 1982:4.[10]陶家俊.从叙述结构论‘摩尔㊃弗兰德斯“对资本主义个体价值的肯定[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5). [11]陈栩.‘摩尔㊃弗兰德斯“中的空间释读[J].外国文学, 2015(6).[12]B O R S I N G C.D a n i e lD e f o ea n d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p e r s o n a l i d e n t i t y[M].N e w Y o r k:R o u t l e d g e,2017: 118.[13]S MA R TJ.J.C.,B e r n a r d W i l l i a m s.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f o r a n dag a i n s t[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U P.1973:82.[14]赵国新.边沁功利主义批判与文本的内在矛盾 再论狄更斯的‘艰难时世“[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3).[15]林中泽.‘新约“中的死亡观及其历史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D E F O ED.A p l a no f t h eE n g l i s hc o mm e r c e[M].O x-f o r d:B a s i l B l a c k w e l l,1928:273-274.[17]C E R V A N T E SG.C o n v i c t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a n d p e n i t e n c ei n M o l lF l a n d e r s[J].E L H,2011(2).[18]M I L LJ.S.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M].B o s t o n:I n d y P u b l i s h.c o m,2008.F r o m M e a s u r e t oG o o d :A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M o l lF l a n d e r sB a i L i n m e i(S c h o o l o fE n g l i s h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S t u d i e sU n i v e r s i t y,B e i j i n g,100089) A b s t r a c t:A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o r ko fD a n i e lD e f o e,M o l lF l a n d e r s h a s b e c o m eo n eo f t h e c l a s s i c s i n w o r l d l i t e r a t u r ea f t e r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b y c r i t i c s.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 t h e i m p o r t a n tc h o i c e st h a t M o l l m a k e s i nh e r p r o g r e s s f r o ma no r p h a n i nN e w g a t e t oa g e n t l e l a d y i nL o n d o n,t h i s p a p e ru n c o v e r s t h e e-m e r g i n g 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o f t h e r i s i n g b o u r g e o i s i e 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 m eo f t h en o v e l.F a c e dw i t ht h e c o n f l i c t b e t w e e nu t i l i t y a n d g o o d n e s s,s e n s e a n ds e n s i b i l i t y,t h e r i s i n g b o u r g e o i s i e,r e p r e s e n t e db y M o l l, c h o o s eu t i l i t y a n d s e n s e.A s a r e s u l t,M o l l i s f a c e dw i t h d e a t h.T h a t d r i v e sM o l l t o r e e v a l u a t e h e r l i f e.S h e r e a l i z e s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o f u t i l i t a r i a nm e a s u r e m e n t p u t f o r w a r db y B e n t h a ma n d t u r n s t o w a r d g o o d a n dh a p-p i n e s s d i s c u s s e db y M i l l.F i n a l l y,M o l l i s h a p p y a n d r i c hb o t h i n t e r m s o fm a t e r i a l p r o p e r t y a n d e m o t i o n a l l i f e.K e y w o r d s:M o l lF l a n d e r s;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m o r a l i t y;s e n s i b i l i t y19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伊瑟尔读者反应理论
伊瑟尔读者反应理论【内容提要】伊瑟尔后期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研究,认为自我的呈现与超越是人的基本需要,而文学虚构正是人类呈现并超越自身的一种方式,这是文学何以存在、人类何以需要阅读文学的深刻根源。
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概念,如越界、表演与文本游戏等,包含着与重视文学对经验现实的再现关系的模仿论以及看重语言能指与所指分离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的批判性对话关系,也是伊瑟尔补足并打破他既往的拒绝接受美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的性质与功能所作的一个富于鼓舞意义的思索。
虽然人们一般都将文学视为一种虚构,但对何为虚构,它包含哪些要素或步骤,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致说来,西方对文学虚构的探讨有两种类型:一是模仿论的观点。
它按照文学与经验现实的关系去认知文学虚构,文学被指出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恶搞。
这样一来,虚构问题被放在一种认识论的框架中,文学做为虚构与生活或历史形成投影,虚构话语正视某种现实,文学就是对现实的置换,是一种反观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手段。
模仿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当代的卢卡契、奥尔巴赫等,延绵不绝;二就是语言论的观点,它基本上就是20世纪初蓬勃发展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及语言哲学在文学虚构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这种观点将虚构视作文学语言的一种特定的抒发效果,一种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偏离现象,代表性见解有理查兹(i.a.richards)的“伪陈述”(pseudo-statement)① 、塞尔(j.searle)的“寄生性”(parasitic discourse)话语② 等。
到后结构主义那里,文学虚构的范围被无穷予以不断扩大,沦为与社会历史毫无关系的语言能指的民主自由游戏,“人们已不仅仅把文学中的事件当做虚构,这些事件在获得定义时所表达出来的‘意旨’或‘对世界的观点’,也被当做虚构。
《伦理学原理》批注
《伦理学原理》批注
《伦理学原理》是一部由英国哲学家乔治·爱德华·摩尔所著
的重要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1903年。
这部著作对伦理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了20世纪伦理学领域的重要文献之一。
摩尔在书中
提出了他的“非自然义务论”(non-naturalistic theory of obligation)和“理想观念论”(ideal utilitarianism)等重要
理论。
在阅读《伦理学原理》时,你可以对书中的观点进行批注。
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批注:
1. 摩尔的非自然义务论,这一理论认为道德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基于自然事实。
你可以对这一理论的合理性、逻辑性进行分
析和批判,也可以思考这一理论对当代伦理学的启示和影响。
2. 理想观念论,摩尔提出的理想观念论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
应该根据其符合理想的程度来评判。
你可以就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
进行讨论,也可以思考这一理论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指导意义。
3. 书中的案例分析,《伦理学原理》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具体的
伦理案例分析,你可以对这些案例进行思考和评论,探讨其中的伦理问题以及摩尔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4. 作者的写作风格,除了对内容进行批注外,你还可以对作者的写作风格、论证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从文学角度对《伦理学原理》进行审视。
总之,批注《伦理学原理》时,你可以从理论、案例、实际应用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论。
希望这些观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批注工作。
摩尔的是与非_从伊瑟读者反应理论视角解读_摩尔_弗兰德斯_
2008年5月2008年 第3期外国文学Foreign L iteratureMay.2008N o.3,2008摩尔的是与非———从伊瑟读者反应理论视角解读《摩尔・弗兰德斯》曹 迪 内容提要:在阅读《摩尔・弗兰德斯》一书时,读者会发现摩尔的言语、行为及性格中存在众多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地方,同时该书作者笛福也未对摩尔的行为作出最终的道德评判。
本文运用伊瑟的读者反应理论证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众多矛盾空隙时,对当时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和思考,同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从而获得了对摩尔新的认识。
关键词:模棱两可 质疑 读者反应理论 道德评判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529(2008)0320069204 《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 nders)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2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书以摩尔・弗兰德斯为叙述者,描写了摩尔极不寻常的坎坷人生经历。
读者在阅读《摩尔・弗兰德斯》的过程中,会因摩尔的言语、行为的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而倍感迷惑,同时该书作者笛福也未对摩尔的行为作出最终的道德评判。
其实正是这些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激发读者要深入了解摩尔的兴趣,引导读者去质疑社会上是否真正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从而探寻摩尔的行为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对与错。
伊瑟(Wolf ga ng Iser)在其《潜在的读者》(The I mplied Rea der)一书中认为,虽然小说提供一定的社会历史准则,但这绝不仅仅是对当时价值观的再现。
作者在选取社会标准作为其小说讨论的话题时,这些标准并非完全符合当时的价值观,而是很有可能成为被质疑的标准。
他认为,标准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当这些标准被移植到小说中时,它们自动失去了原本实用的本质,它们被置入新的语境中并改变其原有的功能,不再充当社会规范,不再肯定自身的正确性,而是作为讨论的主题而被质疑。
(Iser:Ⅻ)这就说明作家选取的标准将被置于读者的讨论和质疑中,“通过不同程度的否定,读者被推动或是激励去寻求一种确定的平衡”。
摩尔伦理学
摩尔伦理学摩尔伦理学是一种基于人类理性和自由意志的道德理论,旨在解决道德行为中的矛盾和困境。
James F.Moore是这个理论的创立者,他在其著作《摩尔伦理学》中详细阐述了该理论的主要原则和应用方法。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摩尔伦理学的核心思想和实践应用。
第一步:摩尔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摩尔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基于一种叫做“开放性”的道德智能,这种智能要求人们应该尊重和承认他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要追求普遍化的理性原则。
这种思想相对于传统的道德理论而言,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而非规范和限制。
摩尔伦理学认为,道德行为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规则和命令,而应该基于人的能动性和理性,遵循自己的判断和创新方式。
换句话说,人们应该以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判断何为善,何为恶。
第二步:摩尔伦理学中的实践应用是什么?摩尔伦理学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尊重和承认他人的价值和尊严摩尔伦理学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关系,要求人们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和承认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推广普遍的价值原则。
②探索和实践新的道德行为方式摩尔伦理学认为,道德行为不应简单地遵循传统规则和指令,而需要通过科学方法、社会实践和个体创新来发现新的道德价值和行为方式。
这种探索和实践需要依靠开放性的道德智能,注重个体判断和创意。
③良心和责任的具体化摩尔伦理学要求人们要以良心和责任为指导,具体化道德行为的行动方式和方法。
这需要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思考和实践,以确保道德行为的正确和有效。
第三步:摩尔伦理学的优点和限制是什么?摩尔伦理学的优点是强调自由和平等的关系,并通过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来发现和实践新的价值和行为方式。
因此,它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开放化特征。
此外,摩尔伦理学注重个体选择和自我实现,更加符合个性化和民主化的社会需求。
摩尔伦理学的限制在于,它可能会因为个体选择和自由原则而失去道德行为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生态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以《摩尔·弗兰德斯》汉译教学为例
2022年2月第5期Feb. 2022No.5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生态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以《摩尔·弗兰德斯》汉译教学为例梁 玉,高中华(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 要]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
作品着重刻画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伦理选择。
出版以来广受翻译家青睐,诸多语言翻译版本层出不穷。
其中梁遇春的汉译本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其立足于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三维转换策略,对梁遇春的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教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维度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学生对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选择转换对英文小说汉译操作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梁遇春的译本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是一部符合翻译生态环境,迎合大众认知的译本。
运用三维转换策略进行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专业学生文学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 翻译教学;生态翻译;三维转换;摩尔·弗兰德斯[基金项目] 2019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国际化能力现状调查研究”(19YYD227)[作者简介] 梁 玉(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高中华(1998—),男,安徽淮北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118-04 [收稿日期] 2021-11-28《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被许多高校列为英国文学必读书目。
小说的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出身低微,幼年被贵妇一家收养,在贵妇家生活期间与大儿子产生情愫,却迫于各方压力,嫁给了小儿子。
8后期分析哲学
第八章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一、摩尔(1873——1958)生平和著作生于伦敦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古典学科,后在罗素的建议下转修哲学,1911——1936年在剑桥大学任教,退休后,由维特根斯坦继任其教席。
1921——1947年是《心灵》主编,英国科学院院士。
著作《伦理学原理》(1903),《驳唯心论》(论文,1903),《捍卫常识》(论文,1925)。
摩尔和罗素一起被公认为英国分析哲学的两大创始人,罗素开创了分析哲学中理想语言分析的传统,摩尔则开创了日常语言分析的传统。
摩尔比罗素小一岁,他们是剑桥大学的同学和同事,早年都信奉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摩尔首先起来反叛这种唯心主义,并带动了罗素。
1、拒斥唯心主义摩尔在英国当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他是第一个起而反抗新黑格尔主义的。
他于1903年发表的《批驳唯心主义》和《伦理学原理》标志着与黑格尔的决裂。
但是,穆尔反对的唯心主义主要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立场,而不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他似乎认为,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区别意识的内容和意识的对象。
他指出,意识的内容是心理活动,意识的对象是独立于心理活动的客观实在。
比如,“蓝色”是事物的性质,是客观实在,而对蓝色的感觉构成主观观念或心理过程。
摩尔的论文《批驳唯心主义》当时震动了整个英国哲学界,它导致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新黑格尔主义的终结和分析哲学的开始。
2、捍卫常识在《捍卫常识》(1925年)一文中,摩尔详细论证了“常识世界观”,用它来批驳唯心论和不可知论。
常识世界观由自明之理的命题组成。
这些自明的命题包括“我的肉体存在,而且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还有其他许多具有形状大小的东西存在”’“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已经存在了许多年”’“许多人在地球上生活,其中有些人已经死去”等等,这些常识是对唯心论的有力批驳。
针对“只有意识才是真实的”的唯心论观点,摩尔举着一只手说:“我知道这是我的一只手”,因此知道世界上至少有一样不是意识的事物存在;他又举着另一只手说;“我知道这是我的另外一只手”,因此知道世界上还有另外的意识之外的东西存在;他由此“证明”唯心论的荒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2008年 第3期外国文学Foreign L iteratureMay.2008N o.3,2008摩尔的是与非———从伊瑟读者反应理论视角解读《摩尔・弗兰德斯》曹 迪 内容提要:在阅读《摩尔・弗兰德斯》一书时,读者会发现摩尔的言语、行为及性格中存在众多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地方,同时该书作者笛福也未对摩尔的行为作出最终的道德评判。
本文运用伊瑟的读者反应理论证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众多矛盾空隙时,对当时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和思考,同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从而获得了对摩尔新的认识。
关键词:模棱两可 质疑 读者反应理论 道德评判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529(2008)0320069204 《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 nders)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于172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书以摩尔・弗兰德斯为叙述者,描写了摩尔极不寻常的坎坷人生经历。
读者在阅读《摩尔・弗兰德斯》的过程中,会因摩尔的言语、行为的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而倍感迷惑,同时该书作者笛福也未对摩尔的行为作出最终的道德评判。
其实正是这些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激发读者要深入了解摩尔的兴趣,引导读者去质疑社会上是否真正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从而探寻摩尔的行为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对与错。
伊瑟(Wolf ga ng Iser)在其《潜在的读者》(The I mplied Rea der)一书中认为,虽然小说提供一定的社会历史准则,但这绝不仅仅是对当时价值观的再现。
作者在选取社会标准作为其小说讨论的话题时,这些标准并非完全符合当时的价值观,而是很有可能成为被质疑的标准。
他认为,标准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当这些标准被移植到小说中时,它们自动失去了原本实用的本质,它们被置入新的语境中并改变其原有的功能,不再充当社会规范,不再肯定自身的正确性,而是作为讨论的主题而被质疑。
(Iser:Ⅻ)这就说明作家选取的标准将被置于读者的讨论和质疑中,“通过不同程度的否定,读者被推动或是激励去寻求一种确定的平衡”。
(I2 ser:Ⅻ)换言之,读者受到激励,在解释小说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从小说中探寻一种与其从前熟悉的世界不同的现实,从而看到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规范的不足之处。
为了激发读者积极参与,小说通常提供众多不确定、模棱两可的地方,留给读者充分的空间去解释,因为“文章即使有它的物质存在也并非真实的物体,而是在读者心中经历的一场事件,在解释文本时,读者的反应占有首席位置”。
(Tyson:157)哈特曼(Geoff rey Ha rt ma n)也指出:“不确定性就像交通灯指挥交通一样,会提示哪里有冲撞或冲突,这些冲突会被记录或复述下来,但不会被解决。
”(Ha rt ma n: 265)因此,尽管读者在文本解释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文本解释也不能“任由读者完全主观地去评价,而应受制于文本中的暗示”。
(I2 ser:36—37)读者是受到暗示的读者,在解释文本时受到文本一定程度的引导。
在摩尔言行的众多不确定中,她的偷窃行为引起读者的争议最大,使人们对当时的道德标准提出了质疑。
在任何社会,偷盗都是不良行为,并且被社会规范所禁止。
但是,普遍流行的规范必须考虑具体的环境才能判定其对与否。
考虑到摩尔在她银行职员的丈夫故世后穷困潦倒的处境时,当时所有的规范对于她都不适用,因为它们不能为摩尔提供自我保护的基础。
摩尔的这一处境迫使读者冲破对传统偷窃的价值观念的束缚,去寻找更适合摩尔的评价。
怎样解决社会规范与自我保护之间的冲突?怎样平衡规范与行为?这些问题都有待读者去解决。
费什(Sta nley Fis h)指出:“句子的作用比句子的意思更为重要。
”(Fis h:26)这一观点指出了读者角色的重要性。
在摩尔第一次偷窃前,读者看到了她艰难的处境,“明天我就要没饭吃被饿死了”,(Def oe:190)“贫穷逼到眼前,灵魂受到苦痛的折磨”,(Def oe: 191)所有这些描述激起读者对她的同情,但是由于“魔鬼的驱使”,摩尔竟然开始了她的偷窃行为,从一个女仆手里偷了一个小包,可是她却处处找借口减轻自己的罪名。
这样的行为使读者大为震惊,大大削减了对她的怜悯之情。
然而读者紧接着听到了摩尔声泪俱下的忏悔:“也许这是像我一样的穷寡妇的东西,她捆起这些东西拿去卖,想换一点面包给她自己和她那可怜的孩子吃。
这个念头比其他一切更使我苦痛,折磨了我足有三四天的光景。
”(Def oe:193)这些感人的言语又一次激起我们对她的怜悯之情,然而随之而来的竟是她铁石心肠的话语:“我从前的自责很快消失了。
贫困硬化了我的心肠,我自己的困苦使我不顾一切了。
”(Def oe:194)在这一系列的反反复复中,读者经历了同情———厌恶———同情的心理状态,正如伊瑟所言,“我们向前,我们向后,我们决定,我们改变,我们质疑,我们深思,我们接受,我们拒绝”。
(I2 ser:288)作者笛福并没有表明他的态度,而是把这些不确定留给读者去分析,这些不确定使读者产生一种优越感,激励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此时此刻,人们对摩尔的判断不再基于文本本身,而是移植到读者生活的现实世界。
读者逐渐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依照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去评判摩尔。
但是不可否认,文本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贫穷”(p overt y)和“逼迫”(necessity)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注意。
“别给我以贫穷,否则我会去偷东西”和“除了穷困逼迫着我做的事情之外,未曾做别的坏事”,(Def oe:195)这些词语不断提醒读者想象摩尔艰难的处境。
如果读者考虑这一指引,将会对他们的解读产生一定的影响。
譬如,有人可能会用洛克(J oh n L ocke)的自然法则理论让摩尔最初的偷窃行为合理化,因为洛克指出:“地球上存在的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人类使其获得生存的支持和帮助的,因此它们属于人类共有,因为它们均出自上帝之手。
”①同时,在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平等的,没有等级制度之分,任何人都享有财产权。
这里的财产(p rop ert y)不仅包括土地、建筑、个人私有财产,还包括个人本身。
当个人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有权利寻求自我保护。
按照这一法则,可以说摩尔所处的艰难的生存环境使其回到了自然状态。
当穷困逼迫她无路可走时,为了自保,她的偷窃行为是合理的,因为“在饥饿和犯罪之间选择,自我保护需要后者”。
(Probyn:37)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禁要质疑当时的社会标准正确与否,同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投射到2008年 外国文学 第3期①参见John Z.Zhang“Defoeπs Moll Flanders.”T he Ex plicator,Vol.47,Number3,Spring1989.小说人物身上,从而经历一系列思想上的转变,从中获得一种平衡。
除了偷窃行为具有矛盾性和不一致以外,摩尔扮演母亲的角色也具有此特点,因为她既非绝好,也非绝坏;既非完全自私,也非充满爱心。
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已经规定了女人作为母亲的职责是“爱心和关怀”(love a nd ca re),(B rop hy:10)对孩子的关怀和照顾是女人最大的责任。
然而这些标准却受到了摩尔“无情”行为的挑战:当摩尔得知自己怀孕时,她非常急切地寻找接生婆,想要解除自己的负担,以免影响她与银行职员结婚的计划,她说:“不把我有孩子这事隐瞒起来,是谈不到结婚的,否则会把事情弄糟的。
”(Def oe:173)但是紧接着读者又听到了摩尔仁慈的声音:“但是一想到与我的小孩分离,让他被人杀害或因为没人管而饿死,我心里感到非常难过。
”(Def oe:173)她还把与孩子分离称为一种“巧妙的谋杀”。
(Def oe:173)此时的读者会感觉到摩尔深沉的母爱,并对摩尔充满期待,然而这种期待随着摩尔自相矛盾的言谈举止而不断变化:在表述了一系列母亲应尽的职责后,摩尔最终还是把孩子托付给了别人。
这种肯定———否定的不断变化过程,使读者不得不质疑当时规定母亲的标准和规范的正确性,从而实现伊瑟所说的从小说世界到读者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沉思。
这些反反复复的过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联系到自己本身的经历以及18世纪英国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18世纪的社会背景知识告诉我们,那时母亲对孩子的命运存在一种相对淡漠的态度。
“众多孕妇想要逃避做母亲的责任,有些甚至宁可杀死婴儿”,“在大街上看到弃婴是很普遍的现象”。
(L ere nbaum:42—43)“孤儿院的记录显示,许多已婚夫妇请求收养他们新出生的婴儿,因为他们无力扶养。
”(B rop hy:168)即便是富有家庭的妇女也不愿亲自抚养她们的孩子。
在这种普遍流行的社会习俗之下,再加上摩尔本身生存所必需的自我保护,她把孩子托付给信任之人以及她与儿子重逢时感人的场面,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她“无情”外表之下对孩子深沉的母爱。
这样,读者对摩尔的理解随着笛福对她的态度的内在隐含的暗示而不断地变化,读者不得不运用不同标准作出他们自己对作为母亲的摩尔的评判,正如笛福所说:“留给读者空间去形成他们的观点,以他们理想的方式去评判。
”(Ha m mond:9)由于文本所展示出的不确定和模棱两可使读者对摩尔作出不同的判断,因此摩尔后来的精神忏悔也是读者争论的话题之一。
以贝尔(Ia n A.Bell)为代表的评论家认为摩尔是一个“本质无耻的人物,她最终的悔过是虚伪的,不足以服人”;(Bell:108—10)而以布朗(Homer O.B row n)为代表的评论家则认为“摩尔本质不坏,不过是误入歧途,她最终在监狱里的忏悔是真实可信的”。
(B row n: 83)这两种观点正是读者对摩尔的不确定和模棱两可的言行作出的不同反应和判断,但是如果考虑到作者笛福在小说中给予的暗示,后者的观点则更具有说服力。
在摩尔最后一次行窃不慎被捕,锒铛入狱后,她声泪俱下地说:“我真心地为自己整个昔日的生活感到忏悔”,(Def oe:274)这似乎让读者看到了她忏悔的希望。
然而摩尔接下来的两句话会引起读者的质疑,“我想,我忏悔的不是自己犯了罪,而是自己将遭受痛苦,所以这种忏悔根本无法给我的内心带来安慰”,(Def oe: 274)“我的一切忏悔似乎都只是由于害怕死亡所致,并非为我过的那种邪恶生活真诚地感到悔恨”。
(Def oe:277)读者读到这里再一次对摩尔的言语感到失望,而随后一位真诚友好的牧师却打开了她所有情感的闸门,使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忏悔的真正迹象”。
(Def oe:287)摩尔“为过去的事情满怀耻辱,泪流不止”,(Def oe:289)她说:“我暗暗为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忏悔者、并获得一个忏悔者那样的安慰而感到惊喜———我指得到宽恕的希望……我作为一名忏悔者把自己的曹 迪 从伊瑟读者反应理论视角解读《摩尔・弗兰德斯》整个灵魂投入到那无限的宽恕之怀抱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