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竹石图轴
中国美术史 资料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史前美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p16半坡类型(鱼纹是装饰纹样的典型母题,图案多画在盆内侧)庙底沟类型(图案多画在器物的腹部外壁,以花瓣纹为多,多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p17纹样以自然物象演变的几何形图案最多,有较浓的生活气息。
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人面纹盆(仰韶文化)p16鹳鱼石斧图陶缸(仰韶文化)p20舞蹈人物彩陶盆(马家窑文化)p20第二章夏商周美术认识青铜器的器物名称及形状p32-36兽面纹(饕餮纹)p36-37青铜器的形制特点:p41-47战国帛画p541.《龙凤人物图》(细腰长裙的贵族妇女;凤鸟翅膀伸展、引颈似飞;神龙张举双足、体态腾飞。
)2.《人物驭龙图》(贵族男子戴冠、长袍、佩长剑、侧身持缰;长龙似舟、飞向天国)用途:葬仪中的旌幡,墓主肖像,表示在龙凤的指引下,灵魂不朽,升归天国。
艺术特色:帛画人物作侧面立像,比例匀称,仪态肃穆;画面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第三章秦汉美术秦兵马俑p721974~1976年发现1号坑象征以战车和步兵组成的主体部队;2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3号坑是军事指挥部。
艺术特点:手法写实,造型严谨,形象生动,性格鲜明。
在布局上利用直立静止体的重复,组合关系的多样统一和空前的数量,形成了雕塑群巨大的体量和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雄强气势。
意义:秦兵马俑是秦代近卫军的写照,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历史功业的纪念。
西汉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p75画像石p78-85汉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主要用于装饰墓室、享祠和墓阙。
画像石的创作形式是以刀代笔,作品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
长沙马王堆1号墓帛画p85-87内容: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T形帛画,全长约2米,画面构图分天上神境(太阳金鸟与月亮蟾蜍、坐着说话的仙人、飞龙)、人间生活(墓主人和侍从)和地下生物(大力士撑着大地、人头鸟、鳌鱼)3个部分,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虚心有节,君子之风:看古人笔下的“竹君子”
虚心有节,君子之风:看古人笔下的“竹君子”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文同《墨竹图》一位诗人朋友称赞他「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人们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竹,象形字。
字形像两两并生的修长竹子,竹子有竹叶下垂。
其形状看起来像两个「个」字,其实同根生。
《说文·竹部》:「竹,冬生草也。
象形。
下垂者,菩箬也。
凡竹之属皆从竹。
」意思是说,竹,经冬不死的草。
象形。
两边下垂的笔画,表示笋壳。
大凡竹的部属都从竹。
竹的本义是广为人们所礼赞的高节清风的竹子。
以「竹」为部首组成的文字非常多,且大都与竹子有关。
《辞海》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薄、简、篇、筷、笼、笛、笙、箭、管、箕、箫、筍等等。
倪瓒元《竹枝图》卷竹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竹子全身都是宝。
竹笋可供食用,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还是优良的保健蔬菜。
竹心茶,清热去火,竹青是去火清凉的中药材。
竹炭,可以去除环境气味。
竹还可以用于做家具、造纸、制作工艺品和乐器,还可以做园林观赏植物等等。
竹,因为宁折不屈,虚心清劲,坚韧耐寒等品性而备受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与梅、松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吴镇元《墨竹坡石图》轴「竹林之游」说的是竹林七贤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点整理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点整理线描1、点线面组成了丰富的形象世界,是一切造型的基本条件。
2、选取恰当的形象或物体作为画面内容叫取景。
3、构图又叫布局或经营位置,应注意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空间以及线条、色彩等在画面中的结构组织形式。
4、线描即单纯的用线条画画,在线描中线条有许多变化,如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和韵律变化等。
我们在写生时,可以通过比较和感受,有目的的取舍与提炼线条,同时注意把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表现正确。
5、观察对象,记下轮廓或形状,然后画下来,这是一个基础的绘画过程。
通过反复练,加强手与眼的协作,可以描绘出更精确的物象轮廓。
6、有时我们也不必急于擦去那些错误的线条,留着这些线条会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
7、画线描时,对重要部分或主体部分重点描绘,将使画面有主有次,丰富生动。
8、采用不同疏密的线条构造能使画面有黑、白、灰的层次。
9、美术(技能)的四个方面:(1)造型•表现:运用形、色、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设计•应用: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评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综合•探索: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5-1)/2,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素描1、素描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属于绘画的范畴,泛指用单色的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尤其是绘画的基础。
2、广义上的素描,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研究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惯的绘画训练过程。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
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名画鉴赏《竹石图》是清代画家郑燮62岁时所画庭院之竹,瘦石壁立,以白描笔意为主,中锋勾勒,用笔致瘦硬的长折带皴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极尽变化,神韵具足。
石前有两三枝劲拔挺秀的新篁修竹,有呼有应,以“冗繁削尽留清瘦”的简洁画法写成,这正是郑板桥的典型风格。
整个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迈,风神肃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郑板桥画竹以“简、瘦”为上,此图以简劲笔锋勾勒突兀的山石,在整个坚硬瘦石折裥处略施以小斧劈皱,崚嶒之态顿出。
竹竿虽细却不弱,竹叶少而腴,不乏葱翠富强,一竿修竹顶天立地,其他竹子则交错纷杂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两相呼应,在妙趣横生间又生一种孤傲之气。
画作上的款书直抒胸怀,题句云:“昔东坡居士作古木竹石,使用枯树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为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维在活而已……”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首先是作画不落前人窠臼,不能唯古是从,食古不化,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迹”,“但得宋元气韵在,何须依样画葫芦”;其次是创作不能恪守陈法,不要怕出格,要追求新的表现手法;再者是创作不迷信古法,不固执己见,做到一个“活”字。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正是从生活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加工、提炼、概括、提高的过程。
“意在笔先”是必须遵循的法则,而只有对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郑板桥《竹石图》这幅《竹石图》,郑板桥将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而且竹的纤细清飒之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
在构图上又将竹与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而且他的书法是越到晚年越是风神独具、挥洒自如、翰墨苍劲。
“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曾感叹: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古代画家名录
古代画家名录余省(1692~1773),清代画家。
字大宗,号堇浦。
雍正二年举人,乾隆五年举鸿博,授编修,官御史。
工书,善写梅竹、山水小品。
间作水墨花卉,颇为古朴。
作品有《桐蝉图》、《花鸟图轴》等。
董邦达(1699~1769),清代画家。
字孚存,号东山。
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
善书画,篆隶得古法。
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颇多逸致。
作品有《慈山图轴》、《烟磴寒林图轴》等。
陈枚(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
字载东,号殿抡,晚号枝窝头陀。
康熙、雍正时供奉内廷,官至内务府员外郎。
工山水、人物,师法宋元人,具有传统功力,且能参用西法,所作山水、人物色色具备,用笔精妙。
作品有《月漫清游图册》等。
郎世宁(1688~1766),清代宫廷画家及建筑师。
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修士。
擅长画人物肖像、鸟兽、山水及历史画。
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立体感,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技法,采用正面光照,多以色彩渲染,无明确线条。
人物画多为皇帝后妃及文武大臣肖像。
作品有《弘历哨鹿图轴》、《弘历平安春信图轴》、《英骥子图轴》等。
邹一桂(1686~1774),清代画家。
字原褒,号小山、让卿、二知老人。
雍正五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画承家学,并融合恽寿平画法,善长画山水、花卉。
设色明丽净秀。
作品有《白海棠图轴》等。
张宗苍(1686~1756),清代画家。
字默存、墨岑,号篁村。
乾隆时内廷供奉,官至户部主事。
善画山水,用笔沉着。
山石多用干笔皴擦,林木亦用淡墨干擦,神气葱蔚可观。
作品有《山水图轴》等。
蒋廷锡(1669~1732),清代画家。
字扬孙、酉君,号西谷、南沙、青桐居士。
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官至大学士。
工花卉、草虫,以逸笔写生,风神生动。
其没骨花鸟画,以继承恽寿平的风格而负盛名。
作品有《牡丹图轴》、《芙蓉鹭鸶图轴》等。
朱伦翰(1680~1760),清代画家。
字涵斋,号亦轩、一三。
康熙五十一年武进士,官至正黄旗副都统。
巾帼不让须眉:明清二十七位女画家作品赏析
巾帼不让须眉:明清二十七位女画家作品赏析明清两代是古代女性绘画空前发展的时期,无论画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都超过了以往历代女画家,在绘画语言表现上更是远胜于以往各代女画家。
这一时期的女性绘画,题材范围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所表现;艺术手法多样,既有工笔,又有写意,既有重彩,又有水墨;册页、卷轴及扇面等载体形式也一应俱全。
尽管明清女画家在当时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及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制约下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绘画语言的建树上尚不能超越男性画家,但她们在创作中能自然地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品带有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愫,雅秀清丽之中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忧思与哀愁。
她们的作品开拓了揭示女性感情世界的表现天地,这在中国画史上无疑具有独特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一直很重视对古代女画家绘画作品的收藏,通过社会认购、收藏家捐赠等途径,陆续收存了明清时期女画家的作品250 余件,其中有很多重要女画家的代表之作。
本展览展示了故宫博物院庋藏的27位女画家的代表作品42件,从中可略窥中国古代女性绘画的基本风貌《女乐图》轴,明,仇珠作,绢本,设色,纵145cm,横85.5cm。
款题“吴门仇氏画”。
钤“杜陵内史”印。
独乐园图仇珠(明代,生卒年不详) 手卷设色绢本画27×441cm 书27.5×80cm 成交价RMB 8,970,000仇珠,明代女画家,仇英之女,画风承自其父。
擅画人物、山水、楼阁,长于人物故事和大士像功德画。
笔墨细密精研,多用工笔重彩,气质不凡。
北宋司马光住洛阳时,自号“迂叟”,谓其园曰“独乐园”,并作《独乐园记》。
仇英曾根据文中描写画《独乐园图》,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仇珠《白衣大士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仇珠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山水、楼阁为辅(主要作为人物背景画来表现),长于人物故实画和大士像功德画。
为了提高画艺,仇珠广泛地临摹古画,据陈烺在《读画辑略》中言,他“尝见仇氏‘抚李龙眠白描群仙高会图长卷’人物百余种,工致秀逸,似不食人间烟火者,款题:‘仇珠临第二本’。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二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二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
扬州八怪包括:高翔、黄慎、金农、李方膺、李鱓、罗聘、汪士慎、郑板桥(郑燮)八人绘画作品。
我们首先来分享罗聘白描绘画作品。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
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衣运道人、蓼州渔父,汉族,祖籍安徽歙县呈坎(现属徽州区),其先辈迁居江苏甘泉(今扬州)。
“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
罗聘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
四川博物院藏元代花鸟画赏析
四川博物院藏元代花鸟画赏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7期元代花鳥画上承宋代,下启明清,有工整细致的一面,也有率意写性的一面。
元代的细笔花鸟画相对宋代最工致的作品显得略“粗”,笔触更松动;但相较大多明清工笔花鸟而言,又不觉其“粗”。
其细笔花鸟以精谨劲道的线条为轮廓,晕染施色,应物象形,兼得其神,继承了宋画院的遗风。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几幅元代花鸟画,它们有的工细,有的工中带写;有的严谨细致,有的笔墨洒脱;有的为水墨,有的为设色,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呈现出不同个性。
其中《林原双羊图》(图1)就是继承宋画“写真”传统的作品。
从广义上讲,花鸟画中的动物,除了禽鸟类还包括走兽类。
元蒙统治者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区,羊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表现对象也在情理之中。
宋元时期不乏以牲畜为主题的画作,画羊者并不鲜见。
例如南宋陈居中《四羊图》(图2)、赵孟頫《二羊图》(图3)、元佚名《寒林牧羊图》等,皆为精品;川博藏佚名《林原双羊图》也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陈居中《四羊图》的羊、树木、坡石显然带有意笔,并非宋代花鸟中最工细的一路,赵孟《二羊图》自题:“余尝画马,未尝画羊。
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
”赵孟頫自言“写生”,故二羊造型准确生动,形神兼备,同时还富有气韵。
同样,《林原双羊图》亦秉承宋花鸟中细致写真的传统,并力求传神。
该画为纨扇面,绘岸上原野平远,溪岸有树数株,双羊在树下吃草。
竹与细草均用双勾,设色时考虑到了叶的向背、弯曲。
树木古意盎然,树干樗曲,无一直笔,树枝为李郭一派的蟹爪枝。
溪流曲折蜿蜒,远水微漾涟漪,二羊彼此呼应,如在私语,毛色细柔,栩栩如生,设色一白一花,与深色背景对比鲜明。
描绘双羊的笔法细腻婉转,刻画树木则古虬有力,柔和与苍劲形成对比,造成强烈视觉冲击,反衬出羊温柔的特性。
此画无款识,仅钤有收藏印三方,一为朱文方印“刘氏春禧所藏”,一为朱文方印“忠”,一印模糊不可辨。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项圣谟传世作品年表
项圣谟传世作品年表无年款现存作品名录泰昌元年庚申(1620)二十四岁松斋读易图轴北京文管会山水兰竹册十二开苏州博物馆天启二年壬戌(1622)二十六岁画圣册二十六板(1622-1625)现在何处不详含甲子夏水图、乙丑秋旱图天启三年癸亥(1623)二十七岁秋林读书图轴现在何处不详天启五年乙丑(1625)二十九岁山水长卷前招隐图美国洛杉矶美术博物馆天启七年丁卯(1627)三十一岁楚译流芳图卷46.2×1232故宫博物馆南山松石图轴上海朵云轩梅花扇页安微省博物馆崇祯元年戊辰(1628)三十二岁珠兰图轴上海博物馆关山月图册页中国历史博物馆崇祯元年己巳(1629)三十三岁为九疑作五松图故宫博物院王维诗意图册页故宫博物院山水页(二月晦日)故宫博物院山水页(春分)故宫博物院五松图轴上海博物馆松涛散仙图卷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筠清馆图(傅艳石《中国美术年表》载)现在何处不详崇祯四年辛未(1631)三十五岁摹韩滉《五牛图》故宫博物院群省稻蟹图南京博物院崇祯五年壬申(1632)三十六岁仿黄公望山水轴故宫博物院枫林山居图轴安微省博物馆暮靄横看图轴故宫博物院六月鸣风竹图崇祯六年癸酉(1633)三十七岁仿文湖州山水扇页现在何处不详蔬果图卷(腊月)故宫博物院崇祯七年甲戌(1634)三十八岁翦越江秋图卷(富春江写生)34.3×687.6故宫博物院花卉册四开辽宁省博物馆崇祯八年乙亥(1635)三十九岁雨满山斋图轴故宫博物院崇祯九年丙子(1636)四十岁秋声图北京文管会秋林策杖图轴(为康甫作)上海博物馆崇祯十年丁丑(1637)四十一岁岘山图抗战前吴待秋藏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四十二岁林泉逸客图轴故宫博物院兰竹图扇页故宫博物院山水人物图册八开四川省博物馆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四十三岁枯木竹石图轴上海博物馆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四十四岁为小愳庵作山不动兮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水册故宫博物院古林散步图轴中国历史博物馆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四十五岁山水六殿卷故宫博物院雪影渔人图轴故宫博物院山水册八开(辛巳一壬午)故宫博物院山水花鸟册辽宁旅顺博物馆山水诗画册日本1935《中国名画册》图录菊花图轴(腊月)上海博物馆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四十六岁松石图轴故宫博物院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四十七岁花卉图册十二开(正月)上海博物馆菊竹图扇页(重阳后一日)这是项氏最后一幅冠以朝代纪年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人竹石图之大道精神
题名:【竹影金秋】 石种:长江石宝藏 2022·第5期·在动乱岁月中经历颠沛流离。
如北宋苏轼绢本水墨画《潇湘竹石图》,北宋文同绢本画《墨竹图》,元代赵孟頫绢本水墨画《窠木竹石图》,元代王蒙纸本水墨画《竹石图》,元代谢庭芝绢本水墨画《竹石图》,明代文徵明纸本水墨画《霜柯竹石图》等等。
所见此类画作,既有博采名家题材构图之特点,又有模仿前代高手融会贯通之技巧。
说到诸家艺术精神之所以能相继传世,靠的还是画家的笔墨功力和人格魅力。
笔者列举几幅著名竹石图:(一)北宋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宋代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倡导并开创文人画,《潇湘竹石图》是其流传千年的代表作,不仅留有“轼为辛劳作”之亲书,更留有元明后人题跋加印,计有二十六家之多。
此幅长卷绢本画,由已故历史学家邓拓早年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画题本无“潇湘”二字,只因苏轼作诗常有“潇湘”,故后人称此画为《潇湘竹石图》。
画中近处一片土坡,居中有大小各一呈卧地状“蛤蟆石”,石表看似淡墨粗笔卷云皴,但难显皴法;石底和石缝间,立着数枝稀疏坚挺的修竹,且向左右伸展;虚实空处实乃江水浩渺、烟波无涯。
整幅画面构图虽简、留白虽阔,但画意内蕴颇深。
苏轼画竹参差错落,与郑板桥画竹疏密相协手法截然不同,看来这与各自的人生经历或艺术态度有关,然而都能暗隐风骨孤傲的气节。
“不争”是道家的人生哲学,身处顺境,取法于进取;身处逆境,取法于不争。
换言之,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皆以进取为主,不争为戒。
苏轼满腹才华,却“一肚子不合时宜”,他一生大起大落,长期处在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中,沉浮于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
显然,苏轼的处世与官运,与老子“大道无为、上善若水”精神背道而驰,这就注定他会深受“历典八州”“身行万里半天下”的颠沛之患。
由于苏轼一生饱经忧患,多次遭贬遇谪,仕途极不顺遂,故以“竹石图”暗示对身处逆境的不满和抗争。
中国传世花鸟名画全集欣赏
中国传世花鸟名画全集欣赏《桃枝松鼠图》元钱选纸本设色纵26.3厘米44.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绘结着两只鲜桃的桃枝的松鼠正欲前去偷食的情景。
一只松鼠蹑手蹑脚,小目圆睁,直视鲜桃,长尾翘起,正欲前行。
画面构景极简,布局平正中寓奇俏。
其笔法精致细密,造型具体严谨。
桃树枝叶的翻转变化一一描画而出,尤其那只松鼠,动态传神可爱,其身上的细毛根根精描细勾,显出毛茸茸的感觉,憨态可掬。
画中着色浓丽,但却精致典雅,有宋画遗韵,而且富于清淡雅逸的士大夫气息。
此画无款,中有清乾隆皇帝的御题诗:“绥山果熟踔枝尝,五技何妨用所长。
自是托身远穹窒,不须老吏畏张汤。
”《八花图》元钱选纸本设色纵29.4厘米横333.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钱选早期的花鸟画工丽细致,受宋院体画风影响。
晚年在院体画基础上吸收扬无咎一派水墨花卉的技法,转向清淡,形成工中富拙,秀中见雅的艺术格调,与北宋以来文人画风格颇为接近,创造了新的体格。
《八花图》是钱选的早年作品,绘海棠、梨花、杏花、水仙等8种花卉,工整秀雅,受宋院体画风影响。
元刘秉谦绢本设色纵147.7厘米横78.7厘米旅顺博物馆藏刘秉谦的作品元气淋漓,天真烂漫。
《竹石图》画竹石的风雨变化,追求天趣。
竹干以中锋运送,略呈飞白笔法,由根至梢,粗细得体,笔意相属,竹叶顺枝而出,浓淡相叠,以现向背,用笔挺劲洒脱,而俱在法度之中。
元赵孟頫纸本设色纵25.4厘米横36.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 号松雪, 又号水晶道人,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宋太祖十一世孙, 秦王赵德芳之后。
早年以父荫补官, 任真州司参军。
延佑(1314—1320)年间, 迁集贤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卒赠魏国公, 谥文敏。
此画设色典雅清淡,用笔工整,多用勾勒,画风严谨细腻,是赵孟頫花鸟画的精妙之作。
《浴马图》元赵孟頫绢本重设色纵28.5厘米横15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在绘画理论上, 赵孟頫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入画加强其艺术表现力。
元代及明清时代绘画艺术鉴赏
浅谈元代及明清绘画艺术及其特点专业:石油工程班级:石工试点班姓名:范海龙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元代及明清时期的主要画家,和他们的主要作品,生平经历对各自的绘画特点形成的影响。
以及所在时代的大背景,文化氛围,对绘画风格进行分析,显示画家的风格,显示艺术魅力。
关键词:元代绘画明清绘画文人画风格艺术品位表现艺术正文:在中国美术史上,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元代绘画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标示着艺术已不再仅仅是模仿自然,而更加注重对自然本质的领悟和人的主体精神的自我表现,从而将水墨文人画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文人画成为以后中国画画坛上的一支主流。
元代绘画代表有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黄公望(1269——1354)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一峰。
画史上称他是“元四家”之冠。
他幼年时极其聪敏,天资孤朗,善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
中年时做过小官,忤权贵,坐监数年,出狱后,浪迹江湖,寄情于山水。
绘画特点:五十左右时,专心于山水画,并且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其特点是:山川浑厚草木华滋。
他讲究以书入画,画中有书,着重骨法用笔,笔中见墨,不多作渲染,就能达到气清质实、平淡天真的艺术境界。
他的代表作品有《富春山居图》明、清两代摹本,约有数百本。
现存作品有《天地石壁图》、《九峰雪霁图》、《江山胜览图》、《天池石壁图》等。
晚年隐居于浙江富春山。
著有《写山水诀》传世。
王蒙(1308——1385)一作(1298——1385)王蒙字叔明(一作叔铭),是浙江湖州即今吴兴人。
他晚年居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又自称香光居士。
他的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征,都是元代著名画家。
绘画特点:王蒙工书法,尤其擅长画山水,亦兼画人物。
他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
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
他常用皴(cun)法,有解索皴和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卷曲如蚯蚓的(笔,以用笔的多变和“繁”著称;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
美术鉴赏第六章PPT
书画同源、拙朴超诣的元代
明朝变迁,文人士大夫有抱负却无处施展,政治上不得志,只能寄情于诗文书画。元代文人画以书 画自娱,重视主观意趣和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融合渗透。山水画风行,文人士大夫致力于山水 画创作,赞颂大好河山。主要代表人物有赵孟頫、钱远、高克恭、李衎及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 王蒙、倪瓒、吴镇等。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在元代绘画在元代绘画发展中已跃居重要地位。
《山茶白羽图》
徐渭--性情放纵、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 ,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 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 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 开创了一代画风,代表作《墨葡萄图》
王冕--生于农家,屡试不第后,遁迹江湖,遍游名山大川。他能诗善画,尤工于墨梅,继承了南宋杨 无咎之法并推崇华光和尚所画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没骨梅花是其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世影响 很大,并著有《墨梅图》传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画梅经验。
《墨梅图》是《元五代家合绘》卷中一段,纸本墨笔,画枝干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势,淡墨点花 瓣,浓重勾蕊,显得极
《四清图》
柯九思--书画鉴赏家。工诗文、好诗翰、识金石,可谓集诗人、词家、金石鉴赏家于一身,素有诗书 画“三绝”之称。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花鸟石草,淡墨传香,饶有奇趣。
顾安--曾任泉州路判官等职,以善画竹闻名于世,尤其喜画风竹新篁。 代表作《幽篁秀石图》中湖石危立,玲珑剔透;石后丛篁林立,竹竿 瘦劲,竹叶上仰,绰约多姿;更有稚笋数双,穿插丛竹间,一派春意 盎然之景色。湖石带勾带染,造型隽美,富有立体感和装饰味。笔法 道劲,浓淡相宜,为顾氏墨竹画之代表作。自识“东淮顾安定之”。
中国历代传世名画百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1.唐人/宫乐图2.唐人/明皇幸蜀图3.南唐/董源/洞天山堂图4.宋/范宽/谿山行旅图5.宋/崔白/双喜图6.宋/郭熙/早春图7.赵佶(宋徽宗)/文会图8.宋/刘松年/罗汉9.宋/马远/山径春行图10.宋/马麟/秉烛夜游图11.元/赵孟 /鹊华秋色图12.明/沈周/庐山高图以下共79筆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3.唐韓幹牧馬圖14.唐唐人宮樂圖15.五代五代人秋林群鹿16.五代南唐趙幹江行初雪17.五代南唐巨然層巖叢樹圖18.宋燕文貴奇峰萬木19.宋宋人江帆山市20.宋宋人如來說法圖21.宋牟益擣衣圖22.宋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23.宋宋徽宗文會圖24.宋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像25.宋李迪秋卉草蟲26.宋趙伯驌風檐展卷27.宋燕文貴奇峰萬木28.宋宋徽宗溪山秋色圖29.宋秋塘雙雁30.宋文同墨竹31.宋范寬谿山行旅32.宋郭熙早春圖33.宋黃居寀山鷓棘雀圖34.宋崔白雙喜圖35.宋李唐萬壑松風36.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37.宋劉松年畫羅漢38.宋夏珪溪山清遠39.宋馬遠雪灘雙鷺40.宋馬麟秉燭夜遊41.宋無款人物42.宋梁楷潑墨仙人43.宋宋人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44.宋賈師古巖關古寺45.金武元直赤壁圖46.元吳鎮墨竹譜47.元王淵松亭會友圖48.元高克恭雲橫秀嶺49.元應真像50.元倪瓚江亭山色51.元張雨題倪瓚像52.元陳琳溪鳧圖53.元衛九鼎洛神圖54.元趙雍駿馬圖55.元趙孟頫鵲華秋色56.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57.元吳鎮雙松圖58.元王蒙具區林屋59.元倪瓚容膝齋圖60.元唐棣霜浦歸漁圖61.元劉貫道畫元世祖出獵圖62.明唐寅採蓮圖63.明仇英秋江待渡64.明商喜四仙拱壽圖65.明戴進溪橋策蹇圖66.明邊文進三友百禽圖67.明唐寅溪山漁隱卷68.明不詳明人畫出警圖69.明不詳明人畫入蹕圖70.明沈周廬山高71.明文徵明古木寒泉72.明唐寅陶穀贈詞73.明仇英漢宮春曉74.明徐渭花竹75.明董其昌夏木垂陰76.明呂紀荷渚睡鳧77.明周臣畫閒看兒童捉柳花句意78.明戴進春遊晚歸79.明陳洪綬梅花山鳥80.明杜堇玩古圖81.清沈振麟畫耄耋同春82.清畫十二月月令圖十二月83.清惲壽平五清圖84.清王翬夏山烟雨圖85.清王時敏倣王維江山雪霽86.清王翬桃花漁艇87.清惲壽平牡丹88.清吳歷雲白山青89.清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圖90.清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清院本清明上河圖91.清郎世寧百駿圖一下藏于故宫博物馆92.东晋:顾恺之(传)《洛神赋图》卷和《列女图》卷 (皆摹)。
清郑板桥巨幅《竹石图》
清郑板桥巨幅《⽵⽯图》清郑板桥⽵⽯图⽔墨纸本匡时2009秋拍成交价1512万元作品赏析满清统⼀中国后经顺治、康熙、雍正以⾄乾隆,可以算得上是“盛世太平”。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运河⼊江⼝,⾃古为“淮盐”总汇。
也是南北交通要塞,河运集散之地,由于运河的关系,⼜重新繁荣起来了,商旅云集,笙歌达旦。
这是⼀个新兴的城市,居民来⾃全国各地,也没有地⽅观念和排外性,加以富商们尊重⽂⼠,因此,其它地⽅的⽂⼈画家们,也都乐于前来扬州发展,这致使重新繁华起来的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化中⼼之⼀。
所谓的“扬州⼋怪”就是在这样的⼀个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个新画派。
郑板桥,家喻户晓、充满传奇。
我想作为知识分⼦的郑板桥,他的名⽓⼤更在于他的诗书画“三绝”。
他曲折的⽣活经历,使他的诗书画,在思想内容⽅⾯都具有⼀定深度和⼴度。
他的亲民思想也遍布在他的“三绝”中,他笔下的⽵,往往就是⾃⼰思想和⼈品的化⾝。
他说,他的诗书画是“⽤以慰天下之劳民”的,这也是他的诗书画在民间流传颇⼴的⼀⼤原因所在。
郑板桥的书画因格⾼绝俗,颇受⽂⼈、商贾的青睐,求者众多。
他在给友⼈的信中写道:“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如⽋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否?本件《⽵⽯图》纸本墨笔⽴轴,纵195厘⽶、横100厘⽶,如此巨幅作品在郑板桥的传世书画中也是难得⼀见的。
落款“乾隆甲申,板桥郑燮写”。
(1764年作)郑板桥时年已七⼗⼆岁,也就是在他去世前⼀年所作。
72 岁的板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作。
现在可见的最著名的是两幅画,就是作于此时。
⼀幅是在扬州所作的兰花,题为“掀天揭地之⽂,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之谈,⽆古⽆今之画,因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未画以前,不⽴⼀格,既画以后,不留⼀格。
”这是⼀幅板桥画品、⼈品的⾃画像。
还有⼀幅是在兴化杏花楼作的,这⼀年的秋末,他从扬州回到兴化。
秋⾬绵绵,他在杏花楼独酌,醉后画了三竿⽼⽵,数竿⼩⽵,在⽵竿⽵叶之间,⼀反常规,⾃左⾄右分六处写了169个字的长题,别开⽣⾯。
静中观造化契理亦忘言——吴历《古木竹石图册》
静中观造化契理亦忘言——吴历《古木竹石图册》明吴历古木竹石图册册页成交价2240万元【作品鉴赏】《古木竹石图》册页,十开,在清代曾是陶北溟的旧藏,并珍藏于陶北溟書盒当中,并有民国时期大收藏家徐雪石的题签。
该作从二十年代起就多次展出于美国、西班牙等地,并在1989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35.2万美元的高价成交,是件流传有序的藏品。
本册从山石的画法上有“阳面皴”一望可知为吴历1702年以后的作品,此画法是吴历绝无仅有的。
吴历的画具有“山林气”,显示出傲世兀立不俯仰权势的气度,而他的画往往又渗入了他内在的真挚感情,有着崇高的画品。
吴历以山水画驰名于世,擅于山石的各种皴法,晚年(1702-1718年)特别喜用“阳面皴”。
一般画家为了突出山石的阴阳面,惯于在把皴笔集中于背光处,受光处则不加皴笔甚至留白。
吴历不仅在背光处用上皴,在受光处也加以清劲的淡线条皴,以减弱光暗间的差异,有利于笔墨的自然衔接,增强山石的浑厚质感,这在清初只有吴历这样画,绝无仅有。
吴历又擅用枯墨、积墨;画中往往积墨层层,多次皴染,造成郁郁苍苍之气。
用笔方面也是谨严厚朴,不管是长线条或是短皴,都是笔触沉着,绝无轻浮飘忽之处。
从题跋上来看。
这幅册页令人联想到了吴历的另外一本册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吴历《山水图》册页,也是十开(23.2 X 28厘米),这两套册页,在题跋当中有四个共同点,如下:其一,“东楼”。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册》的第二开所题:“远岫接烟光,斜阳在钓航。
众渔归已尽,独自过横塘。
东楼暑落写此。
墨井。
”(见附图1)与第十开吴历题跋的“不是看山定画山,的应娱老不知还。
商量水阔云多处,随意茆茨着两间。
墨井道人从上洋归,写于东楼”。
其中的“东楼暑落写此”与“墨井道人从上洋归,写于东楼。
”和《古木竹石图册》第九开的“墨井道人在东楼画”的地点一致。
据考证,东楼,吴历曾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即六十六岁时被受命为天主教的司铎时,作了《东楼》诗与《题凤阿山房图》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木竹石图轴
《古木竹石图》轴,元,赵孟頫作,绢本,墨笔,纵108.2cm,横48.8cm。
本幅署款“松雪翁”三字。
钤“赵子昂氏”、“松雪斋”印二方。
1艺术品简介
基本信息
【名称】古木竹石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元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图轴,元,赵孟頫作,绢本,墨笔,纵:108.2cm,横:48.8cm。
本幅署款“松雪翁”三字。
钤“赵子昂氏”、“松雪斋”印二方。
2鉴赏
枯木竹石图是历代文人善画的题材,约始于唐代,至北宋文同、苏轼有较大的发展,南宋、金元间继有作者,至赵孟頫加以强调,形成一时风尚,终元一代盛行不衰。
赵孟頫画枯木竹石,在继承文、苏的基础上,将书法的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他主张“书画同源”,即以书入画,其驰名古今画坛的名诗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此图即体现了这一理论,用书法的“飞白”写出石及枯树干,章法简洁,笔法苍健洒脱,透出力度。
竹以流畅的笔调,以“个”字或“介”字,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笔墨情趣,体现了文人画家的风雅韵致。
从此图署款和绘画风格推断,当是赵孟頫晚年之作。
清内府《石渠宝笈·三编》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