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上课实用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劝学》教案(通用12篇)《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
后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刮目相待(刮三、研读赏析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大班古诗劝学教案实用
大班古诗劝学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背诵《劝学》这首古诗。
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通过古诗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勤奋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劝学》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首诗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讲解古诗内容教师逐句讲解古诗,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劝学》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教师解释:“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意思是说年轻人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教师解释:“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意思是说年轻人登上高楼,为了创作新词而勉强表达忧愁的情感。
教师解释:“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意思是说现在我已经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要表达却停了下来。
教师解释:“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意思是说想要表达忧愁,却又说天气凉爽,秋天真美好。
3.背诵古诗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背诵古诗,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
4.感悟诗句教师提问:“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作者想要表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诗句来表达这个主题的呢?”学生回答:“作者通过描述年轻人不知道忧愁,喜欢登高望远,为了创作新词而勉强表达忧愁,再到尝尽忧愁的滋味,说天气凉爽,秋天美好,来暗示我们要勤奋学习,珍惜时光。
”5.拓展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解释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学到了《劝学》这首古诗,明白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背诵《劝学》古诗。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在家也能复习古诗。
劝学上课实用
枯
晒
金就砺则利 金就砺则利 金属的刀剑等 靠近 检查 省察
重要词语复习: 重要词语复习:
须臾之所学 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矣 闻者彰 闻者彰 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片刻 提起脚后跟 清楚 借助 ,利用 达到 横渡
研读第四段:
1 1、朗读本段,疏通文意 2、翻译本段
掌握重要词语: 掌握重要词语:
•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那么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那么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 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第四段
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第四段, 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第四段 ,思考一 个问题: 个问题: 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哪三个? 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哪三个?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 ③可以乘虚直抵其城( 系向牛头充炭直 ④系向牛头充炭直(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古今基本没有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古今基本没有 变化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须臾 C.蚓无爪牙之利,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爪牙之利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舟楫者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实用14篇)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实用14篇)仁爱。
分享就是给予,分享能给人带来快乐。
能够与人分享或说共享,要有相当高的境界,中国早有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工。
敝之而无憾”的志向和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
(2)不打人。
文明。
不粗鲁、不野蛮,不残忍。
人要摆脱兽性,趋仁向善。
(7)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发自内心而态度诚恳,才能够获得人们的原谅、尊重与信任。
(2)公平游戏。
平等守信,“游戏”才能公平进行。
否则,就会惹起事端,造成矛盾,引发战争。
(4)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拾金不昧。
“不当得利”。
“侵占罪”(6)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本分,不贪婪。
不偷、不摸、不占、不抢。
(8)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健康自己,也健康别人。
(9)便后冲洗。
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注意公德。
(10)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都有好处。
均衡。
均衡营养,身体健康。
(12)每天睡个午觉。
休息。
劳逸结合。
“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列宁。
(5)收拾好你的一摊子。
尽责。
(忠于职守)对己、对人、对家、对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1)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学会学习,学会思想,精神乐观,情趣高雅,养活自己,奉养亲人、贡献社会。
和谐生存。
(13)“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观奇异风光,看万千人生,开阔视野,豁达心胸。
但要注意安全,时时处处保护好同伴。
”仁者爱人。
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合作意识。
承认奇迹承认事实尊重生命尊重规律。
生命本身很神秘。
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可是,承认事实就是这样。
那么对于这个规律,我们就要遵守,要承认它,尊重它。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劝学》教案(通用15篇)
《劝学》教案《劝学》教案(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劝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本文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
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1、法后王;2、人定胜天;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
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1、诵读的准确。
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2、学生朗读第一段;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5、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2、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六、诵读第三节1、主要步骤同上;2、文理分析: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
劝学初中教学试讲教案
劝学初中教学试讲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劝学》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劝学》的主要内容。
2. 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课文哲理的深入领会。
教学准备:1. 课文《劝学》。
2. 相关背景资料。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的重要性如何?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劝学》,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如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小组活动(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学习主题,如“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等。
2. 各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身学习经验,讨论并总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原则或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点评并鼓励。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短文。
2. 选做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劝学》,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劝学》教案7篇
《劝学》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劝学》教案7篇《劝学》教案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部编高中必修上册《劝学》上课实用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性相近
孟子 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 人性本善
荀子 儒家后期代表人物,与孟子思想对立 人性本恶
1、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
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孔子《礼记·学记》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
4、干、越、夷、貉之子(泛指南方和东北方边
地部落的人),生(刚诞生)而同声(哭声),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5.求!无乃尔是过与
1.劝学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3.劝君更尽一杯酒 4.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3.(古之人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
3.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
亡一毛
4.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3.疾恶如仇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6.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7.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学习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 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能弥补不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 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实用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实用高一语文《劝学》教案篇一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和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全文隐喻、隐喻中的讨论、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
2024年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案全国一等奖实用
2024年劝学教学反思劝学教案全国一等奖实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劝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引导学生将《劝学》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教学重点:1.《劝学》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文中重要文言词汇的解读。
3.对比分析《劝学》与现代教育观念的联系。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对《劝学》思想深度的挖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劝学》原文及注释。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时代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劝学》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劝学》的篇章结构,分析各部分内容。
(1)第一段:提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3)第三段:举例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3.讲解《劝学》中的重要文言词汇和句式。
(1)词汇:劝、学、己、人、道、德、仁、义、礼、智、信、法、术、势、教、化等。
(2)句式:以……为……、以……喻……、夫……者……、是故……等。
4.分析《劝学》的核心思想。
(1)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学习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课堂讨论1.老师提出讨论问题:如何将《劝学》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背诵《劝学》全文。
2.写一篇关于《劝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劝学》的篇章结构、重要词汇和核心思想,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发言,将《劝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方面,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劝学》上课实用版共47页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7
《劝学》上课实用版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劝学教学讲课实用梅河五中佟海燕
荀子像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 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游学于齐, 当过楚国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 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 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 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 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 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 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生词注音
中(zhòng ) 舆( yú ) 槁暴( gǎo pù ) 参省( cān xǐng) 跂( qì ) 生( xìng ) 跬( kuǐ ) 驽( nú ) 镂( lòu ) 蟮( shàn )
輮( róu ) 有( yòu ) 砺( lì ) 须臾(yú ) 楫( jÍ ) 蛟( jiāo ) 骐骥( qí jì ) 锲( qiè ) 跪( guì ) 螯( áo )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 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 “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 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 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20卷,收文 章32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 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 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 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 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深。
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①为:wéi,动词,形成,凝结 ②之:代词,代指 “冰”,它 ③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 ④于:介词,意为“比” ⑤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冰,水凝结成它,
可是比水寒冷。
Ø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①中:zhòng,两个均意为符合、适合 ②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③輮:róu,通“煣”,使动,(用火烤)使 …弯曲 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当做 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它 ⑥曲:qū,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 ⑦规:圆规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Ø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①青:第一个意为靛青,一种染料;第二个 意为蓝色(深) ②之:代词,代指第一个“青”,它 ③于:介词,第一个意为“从”;第二个表 比较,意为“比” ④蓝:一种草,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⑤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 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习的东西;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比不上登
上高处看得广阔。
喂——! 你好吗?
Ø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 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加:增加 彰:明显,显著
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增加长
度,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 声音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清楚。
有车马, 轻松喽!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 ,就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劝学
噫!原来这里 看得更远哩!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尝:曾经 须臾:片刻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
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博:广博,宽广
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所学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 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 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 的道理.
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知
明zhì 须臾yú 跬kǔi
假舟楫jiǎ jí 生非异xìng
蛟jiāo 骐骥qíjì 驽马nú
锲qiè 镂lòu 螯áo 蟮shà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②已③。
①“君子”是一个双音合成词。这里指有学问 、有修养的人。 ②“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 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的具 体语境中,“以”已经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 调音节。 ③已:停止
译⑨然文::代即词使,又这晒样干,不再挺直的原因,
是(用火烤)使它弯曲,令它这样的。
Ø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①故:所以 ②受绳:经墨线量过 ③则:就 ④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⑤就:动词,靠近、接近 ⑥砺:磨刀石 ⑦利:锋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
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放在)磨刀 石(磨过)就锋利,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5.“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6.“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 笃行之。
——子思
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
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为学 彭端淑(清)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 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 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 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 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 者,自力者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 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 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
---黄宗羲(清)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陆游
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孔子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3.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嗨!看我“旱鸭 子”过河喽!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没有使脚步快,
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 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生:xìng,通“性”,资质,禀赋 ②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
译文: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
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 曲(的弧度)符合圆规(的要求)。
Ø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表让步连词,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gǎo,枯。 ④暴:pù,通“曝”,晒 ⑤槁暴:枯干、晒干 ⑥挺:直 ⑦者:因果复句中表提顿,可译为“…的原因 ” ⑧之:它,代词,代“木直中绳”中的“木”
和一般人)没有不同,这是因为他们 善于借助于外物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第三段
又快下雨了!!
①兴:起 ②焉:兼词,意为“于此”
译文:堆积泥土成为高山,
风雨从那里兴起;
你也看到过吗?
这深潭里有 蛟龙!!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那里生长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
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李斯
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主要思想:
1、唯物主义思想 2、人性本恶论
3、教育观
4、法“后王”
初读课文, 注意字词读音
正音
中绳zhòng 輮 róu 其曲qū
虽有槁暴 yòu gǎo pù 砺 lì
跂qǐ 日参省cān xǐng
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博:广泛 ②而:第一个为表递进连词,意为“并且” “而且”。第二个“而”相同。 ③参:cān,动词,检查 ④省:xǐng,与“参”同义 ⑤乎: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对、向 ” ⑥知:zhì,通“智”,智慧 ⑦明:明达。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 ⑧行:行为 ⑨过: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