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胡艺术角度解析刘天华与阿炳

合集下载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 ] [ ] ・ ・ 平 著 焦 东建 / 茉 莉 译。 音 乐演 奏 艺 术 》 人 2 俄 根 莫 齐 董 《 . 民音 乐出版 社 [ ] 魏 育 茹 . 阮 、柳 琴演 奏 曲集 》安 徽 文 艺 出版社 , 0 3 3 《 . 20 .
( 北京师范 大学艺术与 传媒 学院 )
投稿 热线 :1 1 4 6 \1 5 l 8 j 7 1 0 1 8 8l 2 9 3 45 9
q q:5 0 4 4 \E a 】 w 一 91 @a c r 4 6 8 5 m i :1 k 9 9 3 Ia. o n n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 曾艳萍
刻的思想 内容 ,他 的每首作品里无不充满 了对 国家 的忧虑,对 生活的 热爱 ,对 前途 的 向往 ,对 光明的追求 。 新颖 的形式:二胡这件 乐器 已流传 了上千年 ,但 一直处于为其 他乐种合奏及 为戏 曲伴奏的附属地位 ,在刘天华之前 ,没有人为它专 门创作作品,悉数千年流传的古 曲,没有 二胡作 品,多少为我们留下 了无尽 的遗憾 。刘天华对于二胡艺术 形成 的贡献在于 ,不论对 于二胡 的各方面都赋予了新的新式 ,首先对二胡乐器 的改革 ,传统的二胡琴
所 说“ 及 胡 琴 这乐 器 ,从前 国乐 盛行 时 论 代, 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 ;今 人误 以为国 乐 ,一般鄙视 国乐者 ,亦连累及之,这实乃
独特 的创 新 :二十世 纪初是 中西文化 交流 的初期 ,刘天华先生 自幼受到民问音乐
文 化 的熏 陶 ,在 常 州 中学 任 教 师 期 间 ,又 对
具 个 性 的魅 力 所 在 。
手法, 以及 泛音 与空弦音 的巧妙 结合 ,使 乐 曲的意境更为清 妙深邃。所有 这些 独特 的作 曲方法无疑使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具有划 时代 的特殊意义 。

探索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探索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探索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刘天华先生1895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二胡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学家刘半农之弟。

1932年在收集民间音乐时染上猩红热而病逝。

他在少年时代就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并掌握了一些技能,1910年上中学时开始学习军号,1912年考入上海开明剧社(注:当时演文明戏的团体,以演出西洋内容为主),得以更广泛地学习西洋乐器。

之后又向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学习二胡和琵琶,同时也向众多的民间艺人、和尚、道士等求教,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及欧罗伯学习小提琴,同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范天祥一起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声及作曲技法。

在学习中,决定选择音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立志“改进国乐”。

中国二胡历径上千年的演变,跨越了唐宋元明清等若干朝代,但发展的步子却是艰难而缓慢的,它仅仅作为一件伴奏乐器,长期在民间和戏曲舞台上流传,它的技法、表现力十分有限,其作品也显贫乏。

在当时,民族音乐并不被人们重视,有时甚至遭到排挤,所以刘天华先生一开始学习二胡就遭到众人的反对。

可刘天华先生认为二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挖掘的潜力,他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多方请教,技艺不断长进。

他曾提出:“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

要知道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现,胡琴何能例外?”1922年,刘天华先生先后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琵琶导师,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国乐及小提琴教师。

他很快被提升为教授,声誉和地位得以大大提高。

由此,他创立了专业二胡学科,将流行于民间的这一民族乐器引进了高等学府,使其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为现代专业二胡教育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开始传入我国,西方音乐的内容、理论、形式、技法等在我国得以大量地介绍和运用,也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

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特别是“美育”、“平民文学”等先进思想的影响,刘天华先生确立了在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的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洋的先进技法的音乐观念。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

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

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

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

”(《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

”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

”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

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

……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

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

”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

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

丝弦的回归——二胡传统音韵的追寻

丝弦的回归——二胡传统音韵的追寻

乐器学堂乐器杂志 -53-音乐教室沉、含蓄,略带沙哑,极富男低音般的磁性,所演奏的音乐通常也极具时代的沧桑感。

这一点,我们从阿炳作品的音乐语言以及他演奏的原声唱片中能清楚地感受到。

随着中国五四运动的到来,受到西方艺术思想与审美的影响,二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钢丝弦二胡在刘天华先生的推动与创新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钢弦二胡基本替代了丝弦二胡,得到了广大二胡演奏者和爱好者的欢迎,二胡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入了技巧飞速发展的时代。

声音是一件乐器的核心本质,而声音的“变”对于一件乐器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颠覆性的,声音的“变”可以改变一件乐器的社会地位、受众群体、发展道路,同时,声音的“变”更是时代的产物,它必须在对的时间、对的环境下才能生存并发展。

而随着传统丝弦二胡的淘汰,那种深沉、悲切,含蓄、沧桑的声音也被逐渐埋没在了二胡的发展过程之中。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于已经过时的事物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艺术审美方面,怀旧之情日渐增强。

比如在时尚新潮的服饰快速更新换代的今天,传统的汉服、旗袍又悄悄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当高保真的音响普遍运用时,有人却始终热衷于欣赏黑胶唱片朦胧而带有摩擦感的声音。

与其说怀旧,不如说人们从这些事物中,在追忆一种传统的韵味,在复活一种历史曾有的风貌,在找寻中国的人文精神、传统之根。

丝弦二胡从演奏到聆听的寻味演奏丝弦二胡,并非是仅将钢弦换成丝弦那么简单,它从思维视角到听觉审美、从音乐情感到手感控制,从声音到神韵,都与钢弦二胡有着本质的差别。

首先在思维视角上,演奏者必须要站在历史人文的宏观视角,才能再现丝弦二胡原有的神韵。

在历史中,每件乐器所处的阶层是不同的,比如:古琴历朝历代都是上层士大夫的乐器;琵琶在古代一直盛行于歌妓乐坊之中等等。

而二胡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一直是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中流传,这才形成了丝弦二胡深沉哀怨、悲切沧桑的韵味。

这和我们现在音乐学院中,站在世界音乐的立场上,演奏钢弦二胡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比较分析阿炳与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异同

比较分析阿炳与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异同

比较分析阿炳与刘天华二胡作品创作的异同作者:王钰玉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1期[摘要]刘天华、阿炳同生于吴文化地带,但两者的风格却大相迥异。

是什么因素导致同一文化圈中两人的差异?特定的历史背景,各自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艺术道路和音乐行为。

阿炳立足于以本土文化为主的创造;刘天华的创造建立在跨文化的基拙上。

但都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天华;阿炳;比较二胡从它最早的雏形演变发展直至今日,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千多年二胡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阿炳和刘天华是中国现代二胡艺术的划时代转型及其现代二胡音乐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他们的创作理念对后人的二胡创作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研究刘天华和阿炳的创作风格的差异具有一定意义。

一、相同点阿炳和刘天华都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的最为黑暗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最彻底最坚决的斗争年代。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善良正直的中国人都曾自觉地加入这个反抗斗争的行列。

他们更多看到的是社会的无情、统治者的残暴和腐败,这些使他们内心充满了不平与愤懑。

因此他们有了反抗意识,他们追求和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又往往感到个人的力量微薄,于是矛盾、痛苦、失望等种种思绪交织在一起,形成那个时代一些人的典型心理状态。

刘天华和阿炳又何异乎于此呢?综观刘天华和阿炳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这些创作都与时代紧密结合,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时代生活使刘天华和阿炳的作品都具有以表达内心世界为主的倾向,因此在二胡演奏风格上形成了具有共性的抒情性特点,都是以表现主观内心世界为主,动荡不安的社会,痛苦不堪的现实生活,必然引起有良知的人们通过自身遭遇对人生、对现实提出质疑。

刘天华的《病中吟》就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企图与之抗争而最终仍无法摆脱的内心伤痛,反映了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甘寂寞而又看不到出路的苦闷、仿徨的心情。

阿炳与刘天华之比较研究

阿炳与刘天华之比较研究

阿炳与刘天华之比较研究李西安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一个大动乱、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民族音乐舞台上,出现过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天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先生,另一位是杰出的革新派音乐家刘天华先生。

历史上,有些艺术家,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更能显露出他们的真正价值。

现在我们纪念和学习这两位音乐家,就是试图以今天的认识,去重新探寻他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对今人的启示。

因为阿炳与刘天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所以找尝试用对照分析的方法,对二者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思想内容和音乐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就社会价值而言,阿炳与刘天华虽然都是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但最擅长的却都是二胡和琵琶,而又都以对二胡艺术的卓越贡献称著于世。

他们不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使它发展成为富于表现力的独奏乐器;而且更重要的是,都成功地运用二胡善于表现苦闷、傍徨和慷慨、激越的抒情特质,写下许多优秀的二胡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是在街头、在战场,激励人们为民族解放去挥洒自己的热血;而《二泉映月》《病中吟》则是在月色迷蒙的小巷,透过千家万户的窗棂,去扣响人们的心扉,尉藉苦难的灵魂。

对此,有人曾表示过怀疑,认为刘天华的作品“对于进步的群众音乐要求来说,是有方向上的差异的。

”(《刘天华创作曲集》序)今天看来,这种观点过于狭隘了。

刘天华曾明确地提出过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的口号,他说:“在这音乐奇荒的中国,而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或者窝窝头与草鞋的用处比大菜皮鞋还要大些。

”还说他之所以特地为二胡写作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并非“偏爱胡琴”,这是多么真诚的音乐为大众服务的观点呵。

对阿炳,因为过去衡量的尺度不同,似乎没有人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但无论刘天华也好,阿炳也好,事实上都是“五四”之后的进步的大众的音乐潮流的一部分。

能够发出时代的呐喊,并引导民众前进者,无疑是伟大的;但能够诉说人民的苦难,并激发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者,却未必是藐小的。

同种有别的二胡先驱刘天华和华彦钧

同种有别的二胡先驱刘天华和华彦钧
刘天华出身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
家庭,父亲刘宝珊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教 育。15 岁时,刘天华考取了常州中学,由 于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参加了学校的音 乐队,谁知好景不长,学校停办。1912年他 到上海谋生进了开明剧社的乐队工作,他 如鱼得水,吹奏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两年后开明剧社又解散。他的音乐梦再次 破灭,只得回乡任教。先受聘于故乡的小 学,后到母校常州中学教音乐,他从学生 成长为教师,从教授军乐到涉足民乐,从 建立军乐队到组织丝竹队,从演奏乐器到 尝试作曲,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成果累 累,名声鹊起。因此,1922年刘天华受聘于 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任教。从此,他见多 识广,大显身手。刘天华的少年时代好事 多磨,青年时代却时来运转,有了较充分 的施展音乐才华的机会。
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如 何使古戏台继续成为传承、弘扬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有效文化空间,为基本实现温饱 的乡村民众同时生活在一种精神有序以 至和谐的社会里”,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 书写,就成为当下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命 题,此一结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申著》中 歌乐舞韵传承的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6 ( 5 2 ) 2 .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 .艺术化生 存— ——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1 9 9 7 ( 1 8 )
童年的阿炳没有母爱,孤独、可怜;少 年的阿炳有音乐相伴活得也充实、自在; 青年后的阿炳却屡遭厄运,命运急转直 下。25 岁时,相依为命的父亲因病去世, 27 岁时初患眼疾,35岁时双目彻底失明。 从此被逐出道院,流落街头,成为浪迹天 涯的民间艺人。抗战时期和敌伪时期的无 锡城里,常能看到阿炳肩背琵琶,手提二 胡,沿街卖唱,乞讨为生。华彦钧的命运远 比刘天华凄惨,所以一样面对皎洁的月光 抒怀、一样的触景生情、一样的充满浪漫, 刘天华的《月夜》旋律抒缓、缠绵,寄托了 一个旧知识分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华 彦钧的《二泉映月》旋律跌宕,情感炽烈,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摘要我国的音乐大师刘天华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惊人的成就,他的创作为二胡艺术的注入了新的元素,增强了二胡艺术的生命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对刘天华的演奏技法、作品创作以及历史贡献等方面对二胡艺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索二胡的艺术价值以及民间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创作背景;贡献AbstractLiu Tianhua, the master of Chinese music, has unique views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music. His creation has opened a new art ro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rhu art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usic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Liu Tianhua's playing techniques, works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so on. The art of Erhu has been studied deeply, so a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value of Erhu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Keywords:Liu Tianhua; Erhu art; creation background; contribution目录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阿炳二胡演奏艺术形式及演奏方法

阿炳二胡演奏艺术形式及演奏方法

试论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形式及演奏方法摘要二胡演奏艺术发展至今,无论是在创作或演奏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作为古老的民族弓弦乐器,以阿炳为代表,根植于民间的二胡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阿炳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方法入手,进一步剖析了其独特的演奏艺术形式。

关键词:艺术形式风格特点演奏方法中图分类号:j632.21文献标识码:a二胡演奏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发展至今,无论是在技巧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而作为古老的民族弓弦乐器,以阿炳为代表,根植于民间的二胡艺术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民间艺人,但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阿炳的二胡演奏却有很多独特之处,并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

阿炳(华彦钧)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坎坷。

1893年8月,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他的父亲华清和是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则是出身农家。

由于父亲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阿炳幼年时便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

在他10岁那年,父亲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习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甚至秤砣以增强腕力。

阿炳学习二胡时更加刻苦,琴弦上常常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厚厚的茧,而他演奏的二胡弦也比一般的弦要粗,这些都练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了道教音乐吹奏,被人们誉为“小天师”。

1914年,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经营不善,又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相继失明。

此后由于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的阿炳已经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

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他共留下《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同年12月,积劳成疾的阿炳突然病故,他的许多音乐精品也都随之人亡乐毁。

阿炳的音乐博采众长,广纳群技,他把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刘天华和阿炳二胡演奏艺术特点的对比

刘天华和阿炳二胡演奏艺术特点的对比
器乐演奏实践
SONG OF YELLOW RIVER / 09 2020
刘天华和阿炳二胡演奏艺术特点的对比:刘天华和阿炳不同的二胡演奏风格,对二胡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无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技巧上,都有精湛的艺术表 达能力。刘天华吸收西方音乐,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顺承时代的发展。而阿炳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家,除了继承了传统音乐,还 有自己本身带有的艺术气息。两位优秀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去继承。 关键词:刘天华;阿炳;演奏特点
参考文献 [1] 邱环东 . 比较分析刘天华与阿炳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和历史 意义 [J]. 辽宁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0,(08). [2] 王秀琴 . 谈刘天华对二胡左手技法的规范拓展 [J]. 黄河之 声 ,2011,(16).
44
一、刘天华和阿炳的二胡演奏技法 阿炳的左手技法最大特的特点是民间常用的指肚触弦,专业来 说就是落指,这种触弦方法多运用于速度较慢的乐曲,且相对于比 较简单。阿炳流浪于民间,边走边拉这种特殊的演奏姿势不便于随 时换把。在阿炳二胡演奏中,食指、中指滑音演奏的应用,加深了 旋律的感染力,因此,阿炳采用的是定指滑音,演奏方式是左手的 虎口在原把位保持不动,适当的用手指向上或向下滑弦。第一小节 的高音 Do 到 La 再到高音 Do,不是由一指到一指再到三指,而是这 三个音都有三指来完成,这种滑音的运用使旋律更圆滑、不至于死板, 更加突出乐曲的旋律色彩性,同时也便于边走边拉。阿炳左手技法 的揉弦技巧,揉弦分为多种,主要是压揉和滚揉。阿炳左手压揉力 度较大,音波的幅度也较大,主要表现悲愤、凄凉等情绪。 随着刘天华二胡作品中练习曲的出现,其技巧性增加了难度, 再加上吸收西方小提琴指尖按弦的技巧,同时结合指肚按弦的方法, 提高了手指按弦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 二胡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刘天华在揉弦方面的运用,不仅保持了 地方民间的风格 ( 不同的地方揉弦方式也有不同),而且吸收小提 琴滚揉的方法,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在美化音色的同时尤擅长演奏 流畅、抒情的乐曲,如演奏《良宵》、《月夜》两首曲子时,用此 揉弦的方法可以把优美的意境勾画的更加深入。刘天华借鉴小提琴 的定位法后,在他所创作的练习曲中,为锻炼换把的灵活性,有同指 换把、异指换把、空弦换把三种练习把位。今天的二胡演奏中这三种 换把方式的应用很广泛。其中,刘天华在一些特殊的乐句中,也常采 用非传统的一音一把的新把位,但还是从传统换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能把二胡中一些技巧性的乐句演奏好,往往需要高超的技艺。 左手演绎着“韵”,右手演绎着二胡的“声”。右手技法最重 要的技巧是运功,运弓关乎作品的音色是否具有感染力,是二胡演 奏技法中尤为重要的部分。运功主要包括断弓、顿弓、跳弓、颤弓等, 刘天华和阿炳的二胡作品演奏中,这些技能技巧对二胡演奏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光明行》的引子就运用了顿弓的演奏手法, 给人一种开朗、朝气蓬勃的感觉。刘天华相比阿炳,不论在二胡方 面还是琵琶方面,创作的作品比较多,所以作品也便以分类。刘天 华吸收、掌握了西方的音乐知识,利用小提琴的技能技法贯穿于二 胡的指法、把位、弓法之中,给二胡技巧增加了难度,也带动中国 的民族乐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对二胡的发展做出了推陈出 新、革故鼎新的作用。阿炳没有接触到国外的音乐知识,仅局限于 中国民族民间的器乐作品,但是这样陈述不是说阿炳的劣势,反而 对他怀有无限的尊重,他是民间音乐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品 风格有浓厚的民间风味。

刍议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

刍议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刍议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欧阳嘉颖(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 100055)【摘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的代表,深受人民喜爱。

我国二胡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的奚琴,随着千余年的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形制。

在漫长的二胡音乐发展历史中,阿炳的二胡音乐一步步走出江南,甚至走向了全世界舞台,掀起了“阿炳热潮”。

本文对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了解阿炳二胡演奏艺术风格后,对其二胡演奏的艺术成就、演奏方法等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演奏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希望为进一步加深相关人员对阿炳二胡艺术的认知奠定基础。

【关键词】阿炳;二胡演奏艺术;演奏方法;《二泉映月》【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4-0048-03【本文著录格式】欧阳嘉颖.刍议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J].北方音乐,2020,12(24):48-50.前言阿炳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优秀代表,作为我国音乐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二胡演奏艺术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

根据目前人们对阿炳二胡演奏艺术的研究可知,他的二胡演奏方法具有鲜明特征,对于现代二胡演奏方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关注。

一、阿炳二胡演奏的风格(一)鲜明的时代感在阿炳的二胡演奏中可品味出跌宕起伏、苍劲有力的风格,结合阿炳先生的生活背景,作为一个出生在封建王朝末期、经历黑暗时期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性,决定了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底蕴,根据二胡音乐作品的旋律,可品味出对人生的感慨、对抗争的歌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

因此他的二胡作品琴声悠扬,不仅平易近人而且震撼人心,反映出二十世纪初期我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与命运的抗争。

[1]阿炳的演奏风格质朴,受幼时特殊经历的影响,他的作品中也能体味出道家思想中大朴不雕、大巧若拙的特点,虽然他生活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但是在艺术特征上却完全感受不到江南水乡的那种优美委婉。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卓越贡献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卓越贡献

浅谈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卓越贡献作者:李玉婷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摘要】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刘天华先生在二胡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刘天华先生为二胡音乐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对艺术的改革与创新使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艺术;民族乐器;民间音乐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县人,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此时正值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末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正进行着对峙。

由于自幼受家庭的熏染,民主、进步、改革的“新”思想在刘天华幼小的心里就已生根、发芽,这为他之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而故乡的风情民俗与传统历史又为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刘天华先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方面对二胡的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积极改进民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之前二胡的地位不仅低下而且它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例如:琴码是竹制使琴的音色不美,琴弦的粗细、琴筒的大小、琴杆和弓子的长短等问题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把位也不够宽广,定弦不够严谨等。

刘天华先生针对这些问题对二胡进行了革新,他将二胡的琴码改为用坚韧的纸卷紧然后两头用蜡封裹的纸码,规定琴码到千斤的基本距离;将琴弦规定为内弦用丝二弦,外弦用子弦;弓子也变成了宽面、长弓、可调节的设计;把位由过去传统的三把位扩大成七把位;规定了固定的定弦音(内弦定D,外弦定A)。

这些变革都使二胡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都大大增强,而定弦的统一则使音响效果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开创了科学定弦的先河。

二.大胆吸取外来技法刘天华先生不仅将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乐器的学习融人他的革新中,而且他还将学习到的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入到他的二胡音乐创作中,成为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把西洋技法用于民间器乐创作的作曲家,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作品的结构上看,他在民族音乐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洋技法,创作出具有ABA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随后还创作出不带再现的三段体。

论二胡演奏的“两个世界”

论二胡演奏的“两个世界”

论二胡演奏的“两个世界”摘要:当今的二胡演奏其实面临着“两个世界”的问题:一个是作为声音“文本”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作为符号“文本”的抽象世界。

认识“文本”与“本文”的差异,厘清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和联系,对处理好“原作”与“二度创作”的关系,提高二胡演奏技巧,增强艺术表现力、创造力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二胡演奏;文本;本文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富表现力的拉弦乐器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戏曲、器乐独奏、合奏中。

自一代宗师刘天华开创的二胡乐派以来,二胡从原来的民间伴奏乐器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一举成为民乐家族中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

随之而来的是二胡曲目创作日益丰富,表演艺术越来越专业化、西洋化。

由此,二胡演奏所面临的世界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二胡演奏需要同时面临“两个世界”,其一是作为声音的“文本”,指向现实的世界,其二是作为符号的“文本”,指向抽象的世界。

指向现实世界的声音“文本”有时也会以书面符号如乐谱表现出来。

同样,指向抽象世界的符号也经常由二胡演奏者以具体的音响表现出来。

在刘天华以前,作为二胡的“文本”主要以声音表现出来,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而自刘天华以后,作为二胡的“文本”,常常以乐谱呈现,并通过乐谱传播。

笔者认为这两种“文本”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厘清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对二胡演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视乐谱为音乐的“文本”,对音乐的解读主要是通过分析乐谱来进行的,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当前,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解读也同样依赖于这种符号化的简谱或五线谱,我们的演奏和教学目前对这种文本的依赖性已经根深蒂固,离开乐谱,我们似乎寸步难行。

我们深信,只要能够精确地照谱演奏,就能完美地表现音乐、诠释音乐的内涵,我们的二胡音乐教学也同样是在此基础上展开。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

然而,事实上,这种符号化了的五线谱或简谱只是西方人记录和分析自己音乐的“习俗”而已,是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在音乐领域中的延伸,与其历史和音乐作品的“生产习俗”紧密相联。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

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近代主要二胡代表人物简述二胡,在经历了从胡文化、西域文化到中原文化相汇相融的近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后,成为了民乐的一个重要主体。

它反映出的不单单是一件乐器的变迁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变迁,二胡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趋向,并在民乐发展以及民乐思想的演变中形成影响,甚或推波助澜。

由此,完全可将二胡文化当作民乐思想的一种基质来看待。

二胡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乐器,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深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人们对二胡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外国人的小提琴。

二胡的音色,沉闷,高亢,犹如人声,有一种对世事洞察,娓娓道来的内敛。

同时二胡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传统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

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下,出现了如阿炳,刘天华等二胡艺术大师,他们将二胡由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把二胡从民间自流状态逐步引向专业化的道路,他们的艺术创新和主要成就奠定了近代二胡的发展,也最能体现近代二胡的技术和风格特色。

刘天华对二胡演奏方法进行了改良,既由原来的只有第一把位演奏,改为效仿小提琴,扩展为第二,三,四,甚至第五把位的演奏。

从此,二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华彦钧(阿炳),也对二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50~60年代二胡的制作进入了发展阶段,对二胡制作进行了定型。

华彦钧,又名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博采众长,广纳集群,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这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浅谈成就阿炳的内因和外因论文

浅谈成就阿炳的内因和外因论文

浅谈成就阿炳的内因和外因论文浅谈成就阿炳的内因和外因论文摘要:阿炳曾是无锡街头卖艺求生的盲眼艺人阿炳曾是无锡街头卖艺求生的盲眼艺人,既没有高贵的身份也没有显赫的地位,为何一曲《二泉映月》就能定位他在20世纪中国音乐界的独特地位?本文将从内因:阿炳自身的音乐条件;外因:阿炳音乐的发现者、推广者、二胡改革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无锡东亭的音乐环境,这两大方面来综合分析成就阿炳的内因和外因。

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阿炳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进一步了解这位在中国音乐史上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民间音乐家。

关键词:阿炳成就内因外因二泉映月阿炳在中国音乐界乃至世界音乐界都被人们所熟知,一曲《二泉映月》早已定位了他在20世纪中国音乐界的独特地位。

一位无锡街头卖艺求生的盲眼艺人,既没有高贵的身份也没有显赫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独特的地位?成就阿炳的内因和外因又是什么呢?内因和外因是哲学上的范畴,是事物发展变化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势的内在根据,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哲学与音乐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我们却可以运用哲学的观点对一些音乐现象进行分析。

鉴于此,我将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探讨成就阿炳在中国音乐界的独特地位的原因。

一、成就阿炳的内因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势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而造就阿炳地位的内因就是其自身的音乐条件。

阿炳可谓出生在音乐之家,自小就受到精通道教音乐的父亲所影响。

在阿炳8岁时,其父华清和本想将他送入私塾读书3年,但这个内心狂热的顽童似乎对“之乎者也”不感兴趣,而是对华清和在道教法事上所演奏的各种民族乐器表露出一个孩子少有的兴趣和学习憧憬。

阿炳在音乐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对乐器的音色和乐曲也有着异于常人的领悟力。

华清和在意识到这点后,就放弃了让阿炳成为文人的初衷,父子成为师徒,阿炳正式开始了各种乐器的学习。

在父亲华清和的严格教导下,经过刻苦的学习,有着过人天赋的阿炳很快就能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技能。

阿炳与刘天华有很多不同之处

阿炳与刘天华有很多不同之处

刘天华和阿炳的音乐风格比较冒晓婧 11100208阿炳与刘天华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一点却极为相似,他们都饱尝人间深重的痛苦, 在音乐中表达着对现实生活的斗争精神。

刘天华的音乐个性是鲜明、动人。

阿炳的音乐是苍凉而平和的,并以其博大的涵盖面获得了永恒的价值。

但两人终究不同。

生活时代和接受的教育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

刘天华出生在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十几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初十几年中。

(1895-1932)他的父亲是一个主张办新学的人。

在他们的家乡,办了一个现代的新学。

他的哥哥刘半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是个很重要的人物,一直是《新青年》的主编。

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在思想上就萌发了民主的、科学的、民族的进步思想。

而这些思想正好也反映在他一生的音乐实践和二胡创作里。

“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

刘天华在学习西洋铜管乐器的同时,同时向当地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江南丝竹演奏,又向沈肇洲学习了全部《瀛州古调》琵琶曲的演奏,以后又学了古琴演奏,同时还广泛地采集了一些民间锣鼓乐、宗教音乐,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也没有放弃对西洋乐器的学习,他还一直在学小提琴和钢琴,以及西方作曲法、和声学,等等。

这些为后来他的音乐创作理论奠定了基础。

刘天华的一生非常短暂,只有三十七岁。

在这三十七年里,对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他的二胡作品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其特点就是巧妙地吸收了西方音乐某些作曲技法与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现了他所处时代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要求。

阿炳出生于1893年(1893-1950),阿炳从小随父亲生活在道观里,父亲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自幼也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习二胡和笛子。

到了十二三岁阿炳成为了一个孤儿。

他的青壮年时代正处于中国连年内战后,日本又强行侵入,人民流离失所,贫困交加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