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关于云雾雨露霜雪雹的谚语
关于云雾雨露霜雪雹的谚语云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
从云里可以降雨或雪。
对天气变化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天上挂什么云,就有什么天气,所以说,云是天气的相貌,天空云的形状可以表现短时间内天气变化的动态。
云是用肉眼可以直接看到的现象,所以关于它的谚语最多,也比较符合科学原理。
雾也是悬浮在高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
从存在的实体讲,雾和云并没有差别。
但从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出现的环境来看,却是两回事。
雾层的底是贴紧在地面上的,可见成雾的空气层没有经过上升运动,水汽凝结所必需的冷却过程是在安定于地面的空气层内进行的。
这表示有雾的天气,大气层是稳定的,和成云的大气层不稳定性,刚刚相反。
最后演变出来的天气,也是刚刚相反。
有云的天气主阴雨,有雾的天气基本上是晴好的。
同样,雾也是肉眼可见的现象,所以关于雾的谚语也不少。
清晨雾浓,一日天睛。
(河北滦县)十雾九晴。
(河南商邱)一雾三睛。
(河北威县)迷雾毒日头。
(江苏常州)早起雾露,晌午晒破葫芦。
(河北沧县)早上的雾,是昨夜地面辐射散热的产物:因为一夜以来,天朗气清,地面热力通畅发散,致使地面层空气内的水蒸汽变饱和而凝成雾滴。
可见天气先晴了,然后才有雾的。
早上是一昼夜间最低温度发生的时间,温度既然最冷,所以这时候的雾也最浓重。
再加上太阳一出,由于紫外线对于空中氧气的照射,使一部分氧气,变成了臭氧。
这小量的臭氧会使空中许多微尘(大多是燃烧的产物,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加强吸水能力。
因此,使早上的雾幕,顿时加浓。
但是,太阳升高了,热力加强了,地面变得太热,下层空气就要上升,因此雾滴就消散。
这样看来,早上雾的临时加浓,也是因为天空无云,天气清朗的结果。
晚间天罩云,早上著鞋行;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湖南)晚上天空罩了云,早上地面就没有露水或霜。
所以早上出行,不用著雨鞋。
这是因为天空的云,有保护地面散热的作用,晚上有了云,早上就不会很冷,贴地层的水汽就不会凝结成露水或霜,所以地面是干净的。
苏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物理
2016-09—17 苏格物理苏格物理,谚语,诗歌,厨房里的各种物态变化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1。
雨2。
露3。
雾4.雹5。
冰6.雪7。
霜8。
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关于物理物态变化的谚语有哪些
关于物理物态变化的谚语有哪些1.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2.霜前冷,雪后寒(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在较低温度下放热凝华形成的,故形成霜前的温度一定较低.雪下后,要融化,融化是吸热过程,所以雪后寒.3.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4.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5.瑞雪兆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它能较好地防止地里热量的散失,保护农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不冻坏.6.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7.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这样许多气泡这种变化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8.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00。
初中物理谚语汇集
初中物理知识谚语总结一、声学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
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
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
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
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
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
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
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
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
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
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
二、光学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
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
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
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
画反射光路图: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
光线方向要标全画折射光路: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
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
凸透镜成像: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眼睛和眼镜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中考复习)古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声学篇
【例1】(昆明市)唐诗《枫桥夜 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 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 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 振动 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 生 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 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 音色 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 的 来辨别的。
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水中的月影与天上 的月亮相对于水面是对称的,故而在水面上任意一 点看月亮和月影等距,也就是说诗人看到的月影比 天上的月亮还要远一些。
唐朝大诗人李白根据北魏散文家郦道元的 “朝发白帝,暮宿江陵”的句子,写成《朝发自 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请你根 据千古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请估算出该船的平均速度。
第五篇
简单的运动篇
【例1】 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 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 地球 一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 太阳 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 运 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 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 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 所以“日行八万里”。
最后送给同学们诗一首:《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孩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黑色物体能够吸收各种色光,白色物体能够 反射各种色光。
黑白对比,告诉我们珍惜青春、勤奋学习!
捞不到水中月, 摘不到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 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 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一石击破水中天
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 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 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关于熔化凝固谚语和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包含熔化或凝固物理现象的谚语和古诗词:
1. 霜前冷,雪后寒/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不冷化雪冷(凝华、凝固、升华、熔化):这些谚语描述了霜和雪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气温的影响。
凝华和凝固是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而升华和熔化则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熔化和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因此在化雪或冰融化时会感到寒冷。
2.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凝华、液化):这些古诗词描述了霜和露的形成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而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秋天或清晨时,气温较低,水蒸气会凝华为霜或露。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凝固):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描述了冰和水之间的关系。
水在0°C时会凝固成冰,但冰的温度可以低于0°C而不融化。
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凝固):这句话形容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和积累。
水在低温下会逐渐结冰,形成冰冻的表面。
5.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凝固、凝华):这些古诗词描述了冰和雪形成的壮丽景象。
在高山或寒冷的地区,水蒸气会凝华为雪或冰。
这些谚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现象都与熔化或凝固有关,通过了解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和气候变化。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
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51例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得热现象1、水壶中得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瞧到得“白气”就是怎么样形成得?2、冬天水壶里得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瞧到“白气”,而紧靠壶嘴得地方却瞧不到“白气"?3、用锡焊得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得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得水蒸气比100℃得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就是用0℃得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得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得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得一滴水,滴入发热得锅里与滴入热得发红得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得发热得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就是指把锅里烧开了得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就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得木柴。
请利用学过得物理知识解释其中得原因。
三、诗词中得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得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瞧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 请您从物理学得角度来解释“烟”得形成、四、自然界中得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就是怎么样形成得,并说明就是吸热还就是放热。
1、雨2、露3、雾4、雹5.冰6。
雪7。
霜8、窗花(发生在窗户得表面)9、雾淞五、解释下列现象中“白气”形成原因。
物理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举例
中考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的物理知识举隅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中不少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就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并加以应用,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写出下面的句子里所包含的物理知识(1)成语:1、坐井观天,立竿见影。
2镜花水月3海市蜃楼4水涨船高5叶落归根6孤掌难鸣7如坐针毡)8掩耳盗铃9入木三分10怒发冲冠(2)谚语:12身正不怕影子歪13响鼓还须重锤敲14真金不怕火炼15大树底下好乘凉墙里开花墙外香16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17磨刀不误砍柴工18虫蛀木断,水滴石穿19秤砣虽小压千斤20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3)歇后语:21唢呐里吹出笛子调,响(想)的不一样22蛤蟆坐井底,只看见碗大的天23猴子捞月一场空24戴眼镜喝热茶,越喝越朦胧25石头碰石头,一碰就发火26大象的屁股,推不动7啄木鸟打洞,全凭嘴硬28打足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29穿钉子鞋拄拐杖,稳上加稳30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响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3光的折射4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浮力,物体漂浮的条件5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6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振动发声7受力面积小,压强大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声音9扩散,分子热运动10合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1光的直线传12增大振幅,响度较大13金的熔点高14防止热辐射,液体蒸发吸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15扩散,分子热运动16惯性,浮力17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提高效率18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19杠杆原理20重力势能增加,克服重力做功,势能转化为动能21声音的音色22光的直线传播23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24水蒸气液化,光的漫反射25通路,电流的磁效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6质量大,惯性大27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8机械能相互转化29增大摩擦,力的平衡30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中国古代诗歌、成语和谚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这里,我们共同了解古代诗歌、成语和谚语中的光学知识,从而加深我们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1.静坐观天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片树叶遮住眼睛,没有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密布,阴霾弥漫,夏日漫长,建筑倒影落入池塘。
(摘自晚唐诗人高篇《山亭之夏》)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有许多山峰巧妙地挡住了白天,河流远离天空。
(摘自宋朝苏轼的江山之旅)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云层消散后出现高峰,天色半亮。
(宋朝杨万里摄于蒲场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1.镜花水月分析:水中和镜子中物体的图像是一个虚拟图像,因此我们不能在水中捕捉月亮,在镜子中采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分析:就像平面镜中的两颗豌豆一样,平面镜的图像与物体相同,并且图像是对称的。
所以猪的形象和它自己完全一样,仍然是猪的形象,自然是“内外世界”3.玉不琢不成器分析:研磨前,玉石表面不平整,光线发生漫反射。
研磨后,玉石表面光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说明:“月亮是在镜子中形成的,月亮的形象是在镜子中形成的。
”。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分析:“宝钗的头闪闪发光”表明,珠宝反射的光线进入人们的眼睛时特别耀眼;“明镜辨形”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初中物理谚语总汇
温降得慢 . 树 木 泥 土 温度 降 得 快 . 晚上 在 林
荫小 道 凉 下 来 的时 候 . 湖 水 的温 度 还 会 较 高, 不 利 于纳 凉 .
答案
小敏
水 的 比热 容 较 大 , 同样
放热 的情 况 下 , 水 温 降得 慢 .
3 . 光 现 象 中 的谚 语
少” 的 道理 .
解 析 干 冰 在 常 温 下 会 升 华 , 升 华 要
吸 收 大 量 的热 .周 围气 温 会 因此 大 幅 降
低, 当气 温 骤 降 时 空 气 中 的水 蒸 气 就 会 凝
解析
作 法 如 下 图所 示 . 注 意 光 线 传 播
玉成为半透 明状 的物体 . 光照 在它 的表 面不仅
⑤ “ 早 穿皮袄午 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瓜”
这 则 谚 语 说 的 是 新 疆 地 区 昼 夜 温 差
大, 这 样 的 温差 有 其 物 理 原 因. 新疆 是 内 陆 沙 漠地 区 . 地 表多 为 砂 石 和 干泥 土. 砂 石 和 于 泥 土 的 比 热 容 与 水 的 比 热 容相 比 较小 。
解析
水 的 比热 容 较 大 . 树 木 泥 土 比
热 容 较 小 ,夜 晚 在 同 样 放 热 的 情 况 下 . 水
这 则 谚 语 描 述 了 与 气 温 相 关 的两 个 物理现象“ 下霜 ” 与“ 化雪 ” . 霜 是 空气 中 的 水 蒸气 遇 冷 凝 华 形 成 的 ,凝 华 要 放 热 , 只 有方便放热 , 才能顺 利凝华 ; 因此 只 有 在 气 温 骤冷 ( 低于0 ℃ 以下 ) 的天 气 下 才 可 能 会 下霜 , 所 以才 会 有 “ 霜前 冷 ” 的感 受 . 熔 化 是 吸 热 的物 态 变 化 , 积 雪 熔 化 要 从 空 气 中 吸收大量 的热 , 气 温 会 因此 降 低 , 这 就 有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的物理知识
一、概述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例如“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这一规律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
本文将对“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二、概念解释1.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的含义“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是一种古老的谚语,意指上面的石头里有宝贵的金属。
在物理学中,这一谚语体现了地球内部的矿产分布规律,即地壳深部的岩石中可能富含有宝贵的金属矿物。
2. 矿物形成的物理机制地壳内部的岩石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而这些矿物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
一般来说,矿物形成主要受到地壳内部的地热、地压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会导致矿物中的金属元素聚集和沉积,从而形成富含铜金等金属的矿石。
三、地质构造与矿床形成1. 地质构造对矿床形成的影响地球的地质构造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地壳可能受到挤压和变形,从而导致地壳内部的岩石发生破碎和变质,进而形成矿床。
2. 矿床形成的类型根据地质构造特点和成因机制,矿床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
不同类型的矿床形成机制各异,但都与地质构造、地热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地热等物理因素对矿床形成的影响1. 地壳内部的地热活动地球内部存在着强烈的地热活动,地热对矿床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热活动可以促进金属元素的聚集和沉积,催化矿物的形成。
2. 地热活动与矿物形成在地热活动的影响下,地壳内的岩石可能发生熔融和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矿床。
岩浆矿床是由地热活动引起的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而这些岩浆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
五、结语“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这一古老的谚语,凝聚了人们对地球内部宝贵金属分布规律的认知。
通过对地质构造、地热等物理因素对矿床形成的影响进行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黑厚,还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宝贵资源形成机制。
十个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
十个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现象一:“9”的魔力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多次会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是不是很诡异?解密:这是由于秒针在“9”所在的这个位置时受到的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什么是重力矩?力矩:力和力臂的乘积。
其中力臂是从转动轴到力的垂直距离,是一个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重力矩:就是重力产生的力矩,即重力和力臂的乘积。
现象二:一闪一闪亮晶晶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这是为什么?解密: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变化。
现象三:拍电视别闪光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解密: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现象四:越远越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离镜子越远越走样,这是为啥?解密: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的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现象五:双层玻璃的妙用为什么隔热、隔音玻璃都会采用双层玻璃?解密:因为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
现象六:荤汤保温好为什么肉汤或者辣汤不容易冷却?解密: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现象七: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为什么开水不会响?响的水不会开?解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现象八:坐地日行八万里为什么俗话有言:坐地日行八万里?解密: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物理英语谚语
物理英语谚语导读:1、小称砣压千斤。
Small weights press jacks.2、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Soft is water, hard is water.3、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It's not cold in a day.4、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
Early rainbow raindrops, late rainbow sun skin.5、坐地日行八万里。
Sitting on the ground travels 80,000 miles a day.6、墙内开花墙外香。
Flowers blossom inside and fragrance outside the walls.7、一滴水可见太阳。
A drop of water can see the sun.8、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There must be wind beside the fire.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The rope is sawn and the dripping stones pierce.10、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Flowers are warming up, and magpies pierce the trees andbring new sunshine.11、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Mount Tai is invisible to the eye.12、小小称砣压千斤。
Small weighing jacks.13、爬得高,跌得重。
He who climbs high falls heavily.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The water tank sweats without carrying a load.15、千里眼,顺风耳。
Thousands of miles, ears with the wind.16、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Sunset clouds do not go out, sunset clouds go thousands of miles.17、玉不琢,不发光。
成语、诗句、谚语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通用
2. 有位诗人坐在船上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 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和 _____。
(参考答案:船、山)
3. “水涨船高”这句成语中“船 高”这一机械运动的参照物是 _______,如果以___为参照物,则 船是静止的(船在湖水中)
(参考答案:气压、降低)
6. 古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看滚滚奔流 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________。
(参考答案:动能)
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 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 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___能转化为____能。
(参考答案:小孔成象、光的直线传播)
2. 成语:⑴“立竿见影”、⑵“镜花水 月”、⑶“坐井观天”、⑷“海市蜃楼”、 ⑸“潭清疑水浅”、⑹“池水照明月”其 中属于可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______,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属于光的折 射现象的是_______。
(参考答案:⑴⑶、⑵⑹、⑷⑸)
3. 诗句“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 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光不能在不透明的物质传播)
4. 古籍《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一种光学 现象“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 见四邻………”这是利用_________原理 来观察周围的景物,且类似于_______的 装置。
(参考答案:光的反射、潜望镜)
5. 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 “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 则得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把冰 块制成____,要得火,应把“艾”放在 镜的___位置。
【一线精品】初中物理-成语、诗句、谚语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通用最新精品公开课件
我们那时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都会搞点和简陋粗糙的针织。找几根细一些的铁丝,在砖头上磨一磨针尖,或者捡一块随手可拾的竹片,做4根竹签,用碎碗碴把竹签刮得光光的,这便是毛衣针了。然后,从家里找一些穿破了后跟的长筒线袜套(我们那时,还不知道世界上有尼龙袜子),把线袜套拆成线团,就可以织笔套,手套什么的。为了不妨碍写字,我们常常织那种没有手指,只有手掌的半截手套。那实在是一种很简陋很不好看的手套。但大家都戴这种手套,谁也不嫌难看了。 我想给阿三织一双这样的手套,有时想得很强烈。但始终未敢。鬼晓得,我们那时都很小,十三四岁的孩子,却都有了“男女有别”的强烈的心理。这种心理使男女同学之间的界线划得很清,彼此不敢大大方方地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
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
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
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
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
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
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
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33、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4、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35、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我国的降雨云大都是由西向东移动的,早晨看到的虹,是东方射来的太阳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显然,西虹是本地天气将要降雨的预示。
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参考上则)
38、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当“日头低”时,太阳光线和地平线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出现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线,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个圆弧。
若此时空气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间很广,那么除了可以看到虹外,还可以看到霓,霓顶的半圆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顶,也预示着降雨云已经移近天顶,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
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
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
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41、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2、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43、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4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45、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46、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