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与儒家共和国
第十讲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續一)
但見到“黨人兌權爭利”,覺得“革命終無善 果”,認爲“從政不如革心”,遂棄政向學, 走入學術研究之途。潛心研究思想學術,探討 中國古典哲學和印度哲學。1920年,經梁漱深 溟的介紹,入歐陽竟無主持的南京支那內學院 鑽研佛學二年。1922年,應蔡元培之邀到北京 大學任講師。1923年開始寫作《新唯識論》, 前後四易其入稿,1932年出版文言文本《新唯 識論》。以後又發表了《破<破新唯識論>》 、《佛學名相通釋》。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五)
“明心下”章: • 心者即性,是本來故。心所即習,是後起故。本來 任運,後起有為。本來純淨無染,後起便通善染。 本來是主,後起染法障之,則主反為客。後起是客 ,染起而障其本來,則客反為主。如斯義趣,上來 略明。今更申言:欲了本心,當重修學。蓋人生本 來之性,必資後起淨法始得顯發,雖處染中,以此 自性力故,常起淨法不斷。依此淨法,說名為學。 若向外馳求,取著於物,只成染法,不了自性,非 此所謂學。故學之為言,覺也。
思想要義之疏陳
2.2.1 本體宇宙論:體用不二、翕闢成變 《新唯識論》“轉變”章: 爰有大物,其名恆轉。淵兮無待,湛兮無先, 處卑而不宰,守靜而弗衰,此則為能變者哉! 變復云何?一翕一闢之謂變。原夫恆轉之動也 ,相續不已。動而不已者,元非浮游無據,故 恆攝聚。惟恆攝聚,乃不期而幻成無量動點, 勢若凝固,名之為翕。翕則疑於動而乖其本也 。然俱時由翕故,常有力焉,健以自勝,而不 肯化於翕。以恆轉畢竟常如其性故。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九)
疏解:此明學之所以成,依性起修、 全修成性以隨順本性而創起淨習,如 此則天人不二而學成矣。
綜論熊十力之思想
熊十力在儒家哲學、佛教哲學、中國思想文化史 等方面,均有很大建樹,特別是在重建新儒學和 儒家哲學本體論方面創獲頗多。其哲學思想以儒 爲宗,糅合佛學,發揮了《周易》哲學、宋明理 學中的“陸王心學”,和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識 之學,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唯識論”體系。認識 哲學的大旨在于窮究本體,宇宙萬物是本體流行 的迹相,本體並非是離開“本心”的外在境界, 所以“天地萬物皆吾一體”。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熊十力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
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
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
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熊十力有二女一子:长女幼光,在北京航空学院退休,次女再光,曾在上海居住。
其子熊世菩,曾就读西南联大,后在上海船舶研究所任职,已去世。
其子有二子二女,两女孩名分别为“原“、“儒“。
而二子各育一女,名为“明心“、“明宗“;以喻后辈对老人的纪念。
据说其曾孙女熊明心是上海复旦哲学系硕士生,现免试经推荐去德国深造。
国学大师熊十力的故事【少而颖悟】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
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令其父兄诧异不已。
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
”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
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
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辛亥历练】辛亥革命时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机深重,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语置诸座右而自警。
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启蒙”之类著作,而视六经诸子为圭臬。
近代哲学大师熊十力简介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熊十力参加了光复黄州的斗争,
接着奔赴武昌,担任湖北督军府参谋。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
熊十力隐居寺庙,研究先秦诸子和西方哲学。1917年孙中山掀起
护法运动,熊十力闻讯前往湖南,支援护法军北上,接着又奔赴
广州,帮助孙中山筹画革命事业。1918年,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产党的好朋友。在学术上,他注重自己的思想与中国现实相结合,
为增强民族自信心而建立民族哲学体系。他反对全盘西化,主张
既融合西方科学思想,又继承东方哲学的骨髓与形貌,发展了自
己30年代的思想体系。为使人们普遍了解他的思想,他又把《新
唯识论》由文言本改写为白话本,写出《读经示要》等专著。
抗日战争胜利后,熊十力辗转四川、湖北、北平、浙江、广
中华书局开始出版《熊十力论著集》。
著,并删定印行了《新唯识论》(1953年版)。从1954年起,熊十
力移居上海,专事著述,陆续出版《原儒》(1956年版)、《体
用论》( 1958年版)、《明心篇》( 《乾坤衍》
1959年版) 等鸿学巨著。熊十力的晚年偏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
研究,并由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向唯物主义过渡;在学术上,他倡
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步步背弃前说,由佛转儒。1926年他完成第
二部《唯识学概论》,1930年又出版的《唯识论》都是这方面转
化的表现。在北大期间,他还删注过《因明大疏》,讲解因明之
学等。
由于用脑过度,熊十力神经衰弱,病疾缠身,不得不赴杭 州
休养治疗。虽然病了,他的思维是无法停止活动的,在梁漱溟、
议建立专门的哲学研究机构,百家争鸣、中西兼通;在政治上,
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毕竟宜中国化”的主张,反对“左”倾及兴起
从由佛归儒到以儒衡佛——熊十力思想的归趣
逐步形成 了 自己 熊十 力从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中认识到革命 的关键 众生同源 。尔后在讲授法相唯识学的过程 中, 在“ 革心” 因此转向学 术 , , 力图重建 国民道 德。其 中年 以后 的一套观点, 一步步背弃师说 , 由佛归儒 。1 3 , 2 9 年 北大印制了 的学术思想 , 可以分 为两个主要阶段 : 一是从 11 9 8年到 2 O世 熊十力撰 写的《 唯识 学讲义》 。但 就在 当年 , 十力的思想发 熊 放弃了轮回观念, 因而“ 日忽毁其稿 , 一 怅然日 : 吾书 纪 4 年 代初 , O 这一时 期熊十 力经历 了“ 由佛归儒 ” 的基 本历 生了改变, 又须改作矣” L 之后几 易其稿 。到 13 , 4 92年, 标志着 熊十 力思 程, 确立了“ 用归体 ” 摄 的本体论思 想 , 思想 “ 其 亦佛亦儒 , 非 佛非儒” 二是从 2 ; O世纪 4 O年代 中期 开始, 熊十 力的思想 以 想体 系建立的《 新唯识论》 文言本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发行 。该 国内的佛学界几乎群起而攻之。南方唯识学派 的欧 《 易传》 主, 摄用归体” 向“ 为 由“ 转 摄体归 用” 并以儒 家 的立 书出版后, , 阳竟无 、 吕澄等 , 北方唯 识学派 的周叔 迦 , 著名佛学 大师太虚 场对 佛教进行评定 , 终以一个儒家道统 的继承者自居 。 由佛 归儒——从《 心书》 新唯识论》 到《 等, 纷纷著文批驳 , 论战一直持续 到 2 O世纪 8 O年代 。尽管遭 但熊十力在哲学界却取得了较高 关于熊协从早年到《 唯识论 》 完成时 的思想 经历 , 摧 惑 到了来 自佛学界强烈 的批评 , 《 显宗记》 中有较为详细的说 明 : 的地位 , 马一浮和蔡元培都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 , 马一浮还为《 新 熊先 生之 学 , 其 自述 , 少 年 至 中 年 , 经 无 数 变 迁 。 据 从 本 唯识论》 作序, 赞扬其书“ 昭宣本迹 , 统贯天入 , 囊括 古今 , 平章 弱冠革命 。曾毁宣圣、 六经; 谤 中间 曾归心佛 家唯识论 ; 四十 华梵” 。蔡元培更是说 :惜两 千年来为教界所限 , “ 未有以哲学 左右 , 不 满 唯 识 师之 一 套 理 论 , 倾 向 空 宗 ; 后对 佛 家 出 复 颇 其 家方法 , 分析推求 , 言其所疑 , 直 而试为补 正者。有之 , 自熊 则 新唯识论》 。【之后 的几十年中 , 熊十力思 始 ”5 对 世思想认 为是 由厌离生死 海之动机而 有反造化之异想 , 此等 十力先生之《 触识 法未 免偏 而失 中、 奇而失 正, 熊十力本人颇不赞 同, 想的研 究也逐渐展开 , 在 因 贺麟、 牟宗三 、 谢幼伟、 朱宝昌等人都专 此 反 己体 认 人 生 真性 , 有年 所 , 历 渐悟 天 人 不 二 之 旨。 忽然 回 f 介绍过熊十力的《 q 新唯识论> 思想。 忆少时所读《 易经》 始 觉 已所 惊为 自得者 , , 乃悟 圣人 所 以寓 从 11 9 8年到 13 9 2年 , 熊十力 的思想经历 两个关键 的转 之于《 大易》 但 然卦爻之理不易 明, , 其辞 皆象 , 又非泥于象者 变 。一是完成 了其学术修 养上 的提 高和 哲学思 维上的训 练。 所可喻。 自此乃归宗儒 学《 易》而毁其 旧 日依 据世 亲迄 十 大 在这一阶段 , 熊十力不仅 阅读 了佛家的诸多理论 著作 , 对佛教 师遗 教所遣 之《 唯识学概论》 遂耐改作 新唯识论。 , … 理论有了系统的了解 ; 而且在 逻辑 思维 、 语言 表达 、 治学 理念 此段话是对熊十 力创作 《 新唯 识论》 的缘 由和过程 的简 等方面逐步得到完善 。二是完成 了由对法相唯识学 的服膺到 单交代 。而在创作《 新唯识论》 前, 之 熊十力就 已经 有著作 问 宗于儒学传统的转变。此一转变是 熊十力 内心的 自觉 , 是熊 世。1 1 , 9 8年 熊十力汇集 自己的笔: - 十五则 ,  ̄ L 编成 《 熊子真 十力生命性格 的必然。徐 复观在 《 念熊十 力先 生》 文 中 悼 一 心书 》 自印面世。其中有为 日知会战 友的立传 , , 有研究王船 说道 :在基本态度上 , “ 有谁能 像熊先生投 入其生命 的全部 以 山 、 庄 和 佛 学 的 心 得 。 蔡 元 培 在 序 中 说 : 今 观 熊 子 真 书 , 为 中国文化尽 其继绝存 亡之 责。…… 以阐发 中国 文化 的光 老 “ 贯通 百家 , 融会儒 佛 。 ‘ 此时 熊十 力 的思 想还 比较 杂乱 , ”2 对 辉 , 担当中国文化所应当尽的责任 。他每一起心动念 , 都是为 儒 、 道等理论问题也没有通盘 的了解 , 佛、 更缺 少自己的创见 。 了中国文化。生命与 中国文化 , 是他凝为—体 , 在无数 的惊涛 屹 ”6 “ 11 , 9 9年 熊十力在北京 广济 寺见到 了梁漱 溟, 由梁漱 溟介 骇浪 中, 立不动。 - 牟宗三说道 : 熊师之 生命 即有一光辉 经 绍, 熊十力在 12 90年秋 至 12 92年秋赴 内学院学 习佛 学 , 经 慧命 。当今 之世 , “ 唯彼一人能 直通皇帝尧舜 以来之大 生命而 历了由儒转佛 , 直从大乘有宗人手 , 后舍有宗而深研大乘空宗 不隔。此大生命是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之合一 。他是直顶着 的学术历程 ” t 12 , o3 9 2年 梁漱 溟向蔡 元培推荐 熊十力 , - 1 熊十 华族文化生命观念方 向所开辟 的人生宇宙之本源而 抒发其义 力得 以受聘成为北大的特约讲师 。 理 与情感 。 ” 我在 这里 始见到了 一个真 人 , 到了生 命 的 嗅 13 9 年到 13 年 , 2 92 是熊十力酝酿 、 营造自己哲学体系的关 味道 。 此种接续民族文化 的使命 和责任 感 , 真实 的生 ” 这种 键时期。其初 , 熊十力还是 一个佛家轮 回论的信仰者 , 不主 命力, 也 是熊十力由佛转儒的关键; 而由佛转儒也是熊十力生命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2019年第4期NO.4,20192019-07July ,2019《儒行》同见于《礼记》第四十一篇和《孔子家语》第五篇,在《孔子家语》中名为《儒行解》,与《礼记·儒行》大同小异,并无思想上的差异。
但历代学者对其看法却千差万别。
程颐对其十分排斥:“《儒行》之篇,全无义理。
如后世游说之士,所谓夸大之说。
观孔子平日语言,有如是者否?”[1]断然否定其为孔子所说。
吕大临亦言:“此篇之说,有矜大胜人之气,少雍容深厚之风,似与不知者力争于一旦。
窃意末世儒者,将以自尊其教,有道者不为也。
”[2]吕氏也认为此篇非孔子言语,而是后世儒者为维护儒家地位而发,意在向不明儒家思想之人阐述儒家思想。
但他并未对《儒行》的价值全盘否定,而是认为儒者能依此行事,仍“不愧于为儒”。
朱熹认为该篇“非圣人之书,乃战国贤士为之”[3],与吕大临态度相似。
明末大儒王夫之则认为:“《儒行》一篇,词旨夸诞,略与东方朔、扬雄俳谐之言相似……于《戴记》四十九篇之中,独为疵戾,而不足与《五经》之教相为并列。
”[4]简言之,宋元明清的大部分学者,态度基本相似,均认为《儒行》并非孔子所言,程颐、王夫之等人甚至全盘否定。
正因为如此,“《儒行篇》自昔罕有注意者”[5],直到明清之际的黄道周和民国的章太炎、熊十力等人才力排众议,宣扬《儒行》。
黄道周作《儒行集传》,肯定该篇的价值。
章太炎认为应着力提倡《儒行》,激发人们的“豪气”,从而“起痿痹,振罢软”。
熊十力对《儒行》亦十分重视。
他说:“经旨广博,《大学》为之总括。
三纲八目,范围天地,乾坤可毁,此理不易。
续述《儒行》,皆人生之至正至常,不可不力践者。
”[5]691将《儒行》提升到了与《大学》相同的高度,认为二者互为表里,只有“敦笃践履,以究于尽性至命。
通智慧、道德、生活而为一,始可云真学问”[5]691,才可“以为来者劝”。
本文通过对熊氏和前人的注疏进行比较,从下面四个方面探讨其经世思想,以求教于方家。
熊十力
熊十力.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熊十力一、人物简介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
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熊十力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
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
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
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在整个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熊十力是最具有原创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他对现代新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二、哲学观点熊十力主要的哲学观点是: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天人不二。
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
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
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
【书里画外】拳打梁漱溟废名的熊十力,66年之后为何疯了?
【书里画外】拳打梁漱溟废名的熊十力,66年之后为何疯了?“十力”者,佛家之术语,出自佛典《大智度论》“六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用来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力量。
后来,世间出了一个叫做熊继智的人,居然径直把这两个字取来做了自己的名字,甚至还动辄自称“熊十力菩萨”,委实牛气冲天。
当然,熊十力也有牛的资本:学贯古今、会通中西,融摄道释、要归于儒,自成一家,创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学说影响深远,后来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高足;熊十力本人,也被尊为一代开宗大师、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
1968年5月23日,熊十力在上海去世。
一代大师已远去,世间再无熊十力。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熊十力的牛气似乎与生俱来。
坊间传言,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小小年纪就曾口出“狂言”说,“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熊十力的夫人傅既光曾回忆说,她和熊十力婚后度蜜月时,熊十力利用蜜月读完了一部二十四史,她见熊十力一页一页翻得很快,怀疑他是否看清了内容,就考验他,选二十四史中的一件事,只讲头儿,让他讲出其事。
结果,熊十力不但讲述其事,而且还能说出此事在第几卷。
熊十力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穷苦的乡村教师之家,由于家境潦倒,幼年时他只能给邻居做牧童,偶尔有时间就到父亲任职的乡塾旁听。
父母相继离世后,13岁的熊十力曾到父亲生前好友执教的乡村学校读书,但因不愿受管束,入学半年之后就径自离开了。
这就是熊十力所受的全部学校教育,但就是这样一个从未接受过旧式或新式的系统正规化教育的人,后来竟可以凭借自学和因缘际会独创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一代大师,其天赋之异禀和“上天以斯文属余”的狂者情愫,可以想见。
早年的熊十力,跟当时很多名人志士一样,最初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学术,而是革命。
他14岁从军,曾投身武昌新军第三十一标当兵,在辛亥革命中还参加了光复黄州的活动,后赴武昌任湖北都督府参谋;辛亥革命失败后,熊十力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但是,护法运动也失败了。
熊十力
熊十力先生是狭义新儒学本体论学说的奠基人,创立了“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
他的学说主要受佛教、《周易》、帕格森的生命哲学等思想的影响,比梁漱溟先生的理论学说更加系统,更加深入。
先来谈谈熊先生的本体论学说。
他的本体论学说以“体用不二”为核心,认为“本体”以及“用”是不可分离的,否认两重化的世界,只承认一个世界。
熊先生认为“本体”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他认为本体是宇宙万有本源,世界的终极依据,是理想完满的境界,清净无染,也包括“本心”。
其次,它认为本体区别于心物现象,是绝对的,他无形无相,无空间性,恒久永存,具有超越性质。
再者,受《周易》等影响,熊先生认为本体是是辩证的,因为其清净刚健的自性,所以它是静止不动的,即“不易”,又由于其是万物本源,所以会通过变动不居的心物现象表现出来,换句话来说,本体是动与静的统一,是变与常的统一,不能用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看待这个问题。
可以看出,熊先生对于本体的看法融合了佛教所说的“恒转”,(“恒”则是“非断”,生灭相续,“转”是“非常”,显示能变特性)、生命哲学所说的“生命”的绵延动态,以及儒学所说的本心。
而“体”便是没有自性,即不能单独存在的心物现象,用西方的术语来讲,也就是说抽象与具体不可分离。
体用的关系便是上述所说的“体用不二”,要认识这层关系,熊先生提出要先扫荡“物相”以及“心相”。
扫除“物相”即批评把事物本身看成真实存在,把物质作为世界本源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说明“物相”并非客观存在时,熊先生举了有关于“坚白瓶”的例子,他采取佛教用语,认为“因缘所生法,所见即是无”,若离开了习心,即认识主体的心,离开了眼识看到的白相和身识触摸的坚相,即离开这些感觉经验,瓶境实际上便是空无的,所以仅仅只是物质根本不能成为万物的起源。
而破除“心相”指反对把事物看成感觉经验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观点。
熊先生认为“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万物本源,道德源泉的“本心”,属于本体,另一种则是上文所说的习心,它是认知主体的本心,局限于感觉经验范围内,与物质现象相对而起,与“物相”相对而言,“心相”便是由习心以“物相”为条件,变现而来的。
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的力作
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的力作在现代新儒家代表性人物当中,熊十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熊十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融汇西方现代文化,打通儒佛,辟空立论,创建了“新唯识论”学思体系。
他的“体用不二”“返本开新”之论,深深影响了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
时至今日,熊十力极富原创性的依然为学界所关注。
牛军的个人专著《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是这些年来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的力作。
他曾于2022年9月至2022年7月师从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攻读中国思想史方向博士学位。
《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即是他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与此前的熊十力研究比较,这部专著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了颇具新意的探讨。
一、现代新儒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间接近,处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之中。
如何看待现代新儒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学界对此论述较少。
牛军指出熊十力所建构的现代新儒学与当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旨趣上有着相近性,那就是都认同科学、民主等现代观念和价值体系。
熊十力所倡导的儒学是新时代的儒学,是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儒学新发展。
现代新儒学回应时代问题的召唤,反思礼教化的儒学思想积弊,力图实现对原始儒学的精神回归。
可以说,现代新儒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处在相同的时代等高线上。
唯其如此,现代新儒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某种互补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求幸福”,熊十力等现代新儒学学者则积极倡导道德的价值,努力从道德本体中开出科学、民主之用。
“求幸福”是对自我应有权利的要求,这是有待的维度,需要外在诸多条件的成全。
道德的自我完善,则是依靠自我反省与自我督责就可实现的事情,不需要外在条件的成全。
二者处在价值体系中的两个错落开来的维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强调外在的“幸福”,而缺失了对自身道德之维的不懈追求。
熊十力所倡导的现代新儒学则是建构在儒家道德本体之上的,他将科学、民主视为道德本体之用,将人类的诸多价值追求置于道德一元之下。
熊十力大同理论的性质转向——以《读经示要》《乾坤衍》为对比
2024年第1期大同理论整体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立场,令人难以把捉。
对此,学界评价褒贬不一,比如其老友梁漱溟指出熊氏全然不理会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经济基础的作用,而其用来描述大同的种种现代词语,更是不求甚解地滥用名词,张冠李戴。
①郭齐勇说道:“拿《读经示要》与新中国成立后的《论六经》、《原儒》、《乾坤衍》相比较,基本理论是一致的,有一些思想更有发展,当然也有一些冗复拖沓之处,但绝对不是什么‘负积累’或‘标志着他学术水平的倒退’。
”在他看来,“熊先生的政治理想和实践,始终是与人民、与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即便其前后期有所差异,也仅是必然的思想发展。
②而李祥俊则认为,熊十力的外王学自《原儒》起产生了一次“裂变”,表现在“与他之前的《读经示要》等著作相比,诠释方法上更主观,思想内容上更多空想”。
但他同时承认,这种“裂变”的产生出自熊氏会通儒家经典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努力,应当报以“同情的理解”。
③据此,本文想要探索的是:熊十力的大同理论是否随其外王学的前后之别而有所改变?若有,那么这一改变究竟只是对早年之学的进一步推演,还是确有性质上的转向?在这一改变背后,是基于熊氏学术的内在径路,还是受时局变换、思想潮流影响所致?从熊十力的写作历程来看,《读经示要》是其首言大同之书,他在“群经九义”中以大同为人类之最高愿欲;而《乾坤衍》作为熊氏之“衰年定论”,最终选择以社会主义来诠释大同。
因此,本文便以《读经示要》与《乾坤衍》两部书为对比,尝试从熊十力大同理论的首尾两端出发,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二、道德乌托邦:《读经示要》中的“愿欲”式大同《读经示要》是熊十力第一部专门论述儒家经学的著作。
是时熊氏正于重庆北碚勉仁中学掌教,有学生问起,如今是否还应当读经,经书中又有何大义?这番问话促使熊氏写就了《示要》一书,书中对孔子与六经之要旨作出了详细的分疏。
在第一讲“经为常道不可不读”中,熊氏将群经之常道概括为九义,其中第一、六、七、八、九诸义都与大同直接相关。
儒之狂者:被熊十力责备“不成大器”他却终成一代大家
儒之狂者:被熊十力责备“不成大器”他却终成一代大家牟宗三“普通都说我傲慢,实则这是不恰当的。
我在谦虚或傲慢方面,实在是没有什么意识的。
”这是牟宗三在《生命的学问》中写下的话。
牟宗三是海外“新儒家”中集大成的人物,熊十力先生曾说:“北大自有哲学系以来,惟宗三一人为可造。
”杜维明则说:“如今我们可以说,20世纪中国的哲学家,大概牟先生(指牟宗三)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最全面、最深入、最成体系。
”然而,在“新儒家”中,牟宗三又最不像儒家,他年轻时常出入风月场,且为人狂傲,对同代学者评价甚低,称张颐搞黑格尔哲学却没黑格尔的脑子,张申府崇拜罗素却讲不明白罗素,胡适是杜威弟子却不了解杜威,汤用彤对佛教没兴趣且造诣不深,宗白华没能力翻译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牟宗三一生与胡适、梁漱溟、张君劢、方东美结怨,致半生落寞,但他始终不改“率真”之气。
大师缺乏情感教育1909年,牟宗三生于山东省栖霞县蛇窝泊镇牟家疃村,先世系明太祖洪武年间自湖北公安县迁来,清嘉庆时,牟家第14代传人牟墨林暴富,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财主”,留下牟氏庄园。
牟宗三为牟家第19代传人,但他祖父时家道已衰落,其父牟荫清初经营一骡马店,后改营纺织,家中经济情况有所好转。
依惯例,老大管家,老二经商,老三读书,而牟宗三正好是老三,所以9岁时被送入乡村私塾。
牟宗三的父亲对子女的未来极感担忧,牟宗三曾说:“我每于寒暑假回家,他便缕述个人之生相、性情给我听。
他的结论是没有一个是有福的,看来都要受苦。
”牟宗三上学晚、情商低,作文甚感吃力,别的同学都爱看小说,他却觉得很难,直到上大学预科时才能读懂《红楼梦》《水浒传》。
牟晚年好友徐复观曾说,牟缺乏美感。
牟宗三十五六岁时便背负120斤重的担子走一里多路,他自称“我是一个农家子弟,又生长于一个多兄弟姐妹的家庭,而又天天忙于生活的家庭,只有质而无文的家庭”。
牟宗三一度迷恋吴稚晖的文章,称为“浩瀚生命纵横才气的直接向外膨胀”,一度刻意模仿吴,以至“粗野放荡,几不可收拾”。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
本体是现象的基础和本质,现 象是本体的表现和反映。
本体和现象是同一的,没有本 质上的区别。
人们对于本体的认识可以通过 对于现象的研究和探索来实现 。
以“变易不已”为核心的辩证法
强调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
变化是永不停息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实现自身 的发展和进化。
变化是具有普遍性的,它贯穿于宇宙万物的始终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
2023-11-06
目录
• 引言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形成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动机
背景
熊十力作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历史哲学思想具有独特性 和深刻性。
03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核 心内容
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宇宙论
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的。
人应该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追求共同发展 。
强调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共
以“体用不二”为核心的本体论
强调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是相互 依存、不可分割的。
文化观
教育观
熊十力认为中华文化是世 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 造力,应该得到传承和发 展。
熊十力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人们的道德意识和人文精 神,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和思想水平。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目前对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例如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缺乏实证研究 等。
对当代新儒学的发展
理论基础
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为当代新儒学的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强调儒家思想的 内在超越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为新儒 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
评‘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孙秀昌牛军博士的专著‘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终于与读者见面了㊂这部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书稿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出发,以其业师黄克剑先生的 价值形而上学 为理论底据,对现代新儒学开创者熊十力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是国内熊十力研究的又一部力作㊂20世纪20年代,熊十力开创了富于远图创思的 新唯识论 体系,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他遂被誉为最具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之一㊂熊十力在西学东渐的文化处境下,努力为儒学寻找现代化的途径㊂他提出 返本开新 的主张,试图通过返回儒家最具原创性的精神本根来开出现代形态的新儒学㊂他的这一主张,影响了其后学牟宗三㊁唐君毅㊁徐复观等人㊂在那个提及孔子羞涩不能出口的时代,熊十力不无历史悲情而又睿智地融汇中西文化㊁融合儒佛思想建构出新的儒学体系,为儒学在新的文化际遇下的再生拓辟出一块富有生机的学思空间㊂尽管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思想仍存在可以争论的地方,但这份宝贵的学术遗产非常值得我们珍视㊂可以说,熊十力的文化思想对于我们建构今日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术体系颇具启示意义㊂‘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一书敢于直面学术难题,对学界关于熊十力研究中颇有争议的一些问题予以了回答,进而提出了诸多富有学思深度的新见㊂例如,学界通常以1949年为界,将熊十力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对他的前后思想是否变化有着不同的认识㊂牛军博士在该书中将学界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悉心爬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㊂牛军博士发现,徐复观较早在日记中批评熊十力后期历贬群儒的做法,并对其老师考证的不严谨予以了批评㊂在徐复观看来,熊十力的这些错误表明他屈服于当时的意识形态㊂熊十力的另一位弟子牟宗三则对老师予以同情理解,认为熊十力历贬群儒的做法是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的 行权 ㊂徐复观的学生翟志成进而撰写长文‘论熊十力思想在一九四九年后的转变“对太老师熊十力予以批评㊂他指出熊十力前期思想坚持 体用不二而有分 ,后期则只坚持 体用不二 ,并指出熊十力后期无论是 内圣 方面还是 外王 方面的改变,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㊂刘述先㊁郭齐勇不同意翟志成的观点,两人撰文对其进行了批评㊂不过,在学理上给出更为清晰的辨正性批评的则是赖贤宗的‘重检文献论熊十力体用思想之一贯性“一文㊂赖先生通过检索文献批驳了翟志∗牛军:‘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㊂㊃852㊃评‘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成的观点,指出熊十力后期依然坚持 体用不二而有分 的原则,并进一步厘清了熊十力体用论 体用不二而有分,有分而仍不二 的基本结构㊂赖先生对翟志成的批评有理有据,遗憾的是,他未能正视熊十力后期思想的变化㊂真正对熊十力前后期思想变化问题予以令人信服的阐释的是黄克剑先生㊂黄先生从熊十力学思体系的内在逻辑出发,指出熊十力前后期思想有变化的地方,亦有坚持不变的地方㊂熊十力后期的本体论变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他意识到早年依照 举体成用 的逻辑无法顺畅地由儒家之 体 推出现代的科学㊁民主之 用 ㊂他在后期将 举体成用 的思路改为 摄体归用 ,即先将科学㊁民主肯定下来,进而倒推本体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㊂因此,他才会历贬群儒并肯定本体的物质性㊂在此过程中,可以说他始终坚持着 体用不二 的运思逻辑㊂牛军博士在继承师说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史料,对熊十力前后期思想变化问题做了更为精审的辨正㊂又如,牛军博士在讨论熊十力的儒家式民主思想时,对中西文化中个体与群体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辩,进而说明了熊十力的儒家式民主思想不同于西方民主思想的特点㊂他首先阐析了熊十力建构儒家式民主的历史文化处境㊂熊十力曾参与辛亥革命,革命成功之后,他却对革命党人感到失望㊂他感到革命党人少有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者(即革命党人少有在道德修养方面用力者),而此时民主的观念也并不深入人心㊂在熊十力看来,这与当时全盘西化的倾向有关㊂中西文化本有差异,以一种急切地自我否定的文化态度去追求西方民主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㊂正是基于这层考虑,熊十力致力于建构具有儒家文化根荄的民主思想㊂他的做法,就是将儒家的心性之学与西方的民主思想相融通㊂熊十力所论之民主是立基于 性 (德性)的基础上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立基于 欲 (欲望)的民主㊂熊十力从儒家之性的角度对西方的 自由 平等 等概念予以改造㊂他从德性的角度来谈自由㊁平等,即 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德性自由和 人皆可以为尧舜 的天性平等㊂这是一种儒家式的改造, 自由 平等 在熊十力那里已经不同于西方侧重权利之维的 自由 平等 了㊂基于此,他要建构的民主制度乃是祈向儒家的万物各畅其性 的 大同 之境的㊂这种民主制度以 仁 为体,立基于 性 ,最终是为了实现儒家 大同 之境的理想秩序㊂牛军博士关于熊十力儒家民主特点的解释,可以说是依照熊十力 体用不二 的根本逻辑来展开的㊂中西文化在 用 的层面上的诸多不同,乃肇源于中西文化之 体 的不同㊂ 性 与 欲 的分辩正是熊十力对于中西文化本体不同的一种分辩㊂这种分辩,恰恰说明熊十力的民主概念乃是儒家式的概念,而非西学式的概念㊂牛军博士在根底处辨析清楚这一关键之点的基础上,接着对学界关于熊十力民主思想中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探讨做了细致的评述㊂学者何信全认为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基于儒家之仁,儒家之仁则强调万物一体㊂由此,何信全推出熊十力的新外王学说的基石乃是群体,而非个体㊂牛军博士对此观点予以了批驳:儒家万物一体的说法,强调个体与群体的相通性,这就意味着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群体也就意味着个体㊂更为重要的是,万物一体之说的出发点乃是个体㊂就此而言,何信全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㊂熊十力曾明确批评将个人一概而论地归属于全体,并以此来消弭个体之自由的做法,指出 个人属于全体,即个人之一切应为群体而牺牲,群体有无限自由而个人㊃952㊃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春之卷无自由 ㊂牛军博士进而指出,儒家强调万物一体,是在本体意味上去谈论的,个体之性与万物之性是相通的,都是天道之性㊂这意味着每个个体与宇宙整全之性相通,同时各个个体之性是圆满自足的㊂学者张灏也曾对儒家 内圣外王 主张中的个体与群体关系做过阐释㊂他从人格主义角度出发,强调社会性是个体性的一部分,同时强调儒家个体性的超越意味㊂他认为儒家提供了一种综合个体性与群体性而又超越二者之上的新视角,这种视角消弭了西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对立㊂牛军博士对此观点予以批评,指出中西方关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认识其实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的:中国儒家所说的个体性乃是超越意味上的个体性,也正是在超越的意义上才得以实现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合一;西方的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则更多是在权利和义务的层面上来谈论的㊂张灏的岐误,便在于将错落于两个层面的问题混为一谈了㊂牛军博士强调熊十力的儒家式民主是德性意味上的民主,要实现的是道德的自由;西方所谈论的则是权利向度上的民主,要实现的是生存上的自由㊂追根究底,这两种民主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从而凸显出熊十力儒家式民主的特点㊂牛军博士还基于熊十力的内在运思逻辑,对熊十力的 返本开新 这一文化主张做了理性的审视,并指出其不足之处㊂熊十力曾自述自己的学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体用不二 的宇宙论㊁ 天人不二 的人生论和 道器不二 的治化论㊂ 体用不二 是贯穿于他的学说的核心逻辑, 天人不二 道器不二 乃是 体用不二 分别在人生论和治化论中的表现㊂熊十力 返本开新 的文化主张也是基于其 体用不二 的核心逻辑的㊂在熊十力看来,西方的科学㊁民主是我们从西方文化中要学习的内容,而科学与民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毫无根芽的,只是发展得不足而已㊂他要返回儒家之本体,参照西方科学与民主,发展出以儒家思想为本根的儒家式的科学与民主,这就是所谓的返本开新 ㊂他指出儒家之本体,即是仁体,并强调它的道德意味,可谓一种道德形而上学之本体㊂他在治化论中同样强调以儒家之仁来统率科学与民主㊂然而道德与科学㊁民主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㊂道德是无待向度上的一种价值,它主要依靠自律而无所外待,正如孔子所说的 为仁由己 那样㊂而科学与民主则是有待向度上的价值,它们不能仅仅依靠自律来实现㊂熊十力治化论中的矛盾之处暴露了他学说中的这一问题,晚年其思路的重新调整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㊂牛军博士就此强调:在熊十力的 返本开新 的文化主张中存在逻辑上的扞格之处,这一论断是基于熊十力自身的运思逻辑而得出的㊂读来令人信服㊂熊十力运思逻辑上的扞格之处并不只是他个人的局限,而是立足于道德形而上学寻索民族文化出路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共同遭遇的一个难解的 结 ㊂近百年过去了,熊十力留给我们的这个 结 迄今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理论难题㊂㊃062㊃。
中国近代哲学家熊十力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哲学家熊十力生平简介熊十力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
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哲学家熊十力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熊十力生平简介国学大师熊十力,于清光绪十一年夏历正月,也就是1885年2月,诞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上巴河之张家湾。
他的一生,是革命和奉献的一生。
光绪二十八年,他同王汉与何自新共游江汉,以及同谋革命。
并入武昌新军凯字营为兵卒,谋运动军队,联络党人。
民国七年,熊十力自度绝非事功之才,便踏上学术一途。
将民国三年至民国七年间的读书札记、书信及为友人所撰之传记、序文等合刊为《心书》自印出版。
民国十四年春,他应石瑛先生之邀,赴武昌大学执教,同年秋又返回北大。
之后,他不断著书写作,发表独到的见解。
令人悲泣的是,1966年,因文革文化大革命爆发,熊十力之寓舍被查封,身心俱受摧残。
两年后,熊十力在家曾经拒绝饮食,后变为减食,以求速死。
但他仍不停写书,写了毁,毁了又写。
后又患肺炎,他拒绝服药,频发高烧。
虽在治疗后基本好转,但他已病体衰弱,大便用力过猛,不幸心力衰竭,抢救不及。
最后与世长辞,终年84岁。
称熊十力为国学大师是绝对不为过的。
他著有《新唯识论》《体用论》《原儒》《明心篇》《乾坤衍》《佛教名相通释》等书。
他的哲学观点主要以佛教唯识学之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为本体,其理论与学说影响深远,于哲学界自成一体。
同时,“熊学”研究者亦遍及中国与海外,在《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认为“熊十力和冯友兰是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在熊十力的观念里,一个民族想要生存下去,必得有自己的哲学,以及自己的文化。
故他投入了更多精力来研究儒家学说。
他吞吐百家,以融铸儒佛,独创了思辨缜密的中国化之哲学。
此外,熊十力极力提倡“孤往精神”,这不就是对于那个时代痛下针砭?正如著名学者许纪霖所言:一代大师已远去,世间再无熊十力。
历史上熊十力是谁
历史上熊十力是谁推荐文章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热度:熊十力的故事有哪些热度:清朝人物熊十力是什么人热度:国学大师熊十力为何痛骂徐复观热度:有关熊十力的故事叫什么热度:熊十力是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是一代大哲、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熊十力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熊十力的简介熊十力,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
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1968年逝世。
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熊十力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
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
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
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__,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熊十力的小故事1.熊十力在北大任教期间,同事吴雅晖、李石曾等人组织了一个“八不会”,即入会者必须遵守八条戒规:不抽烟、不喝酒、不嫖、不赌、不吸毒、不做官、不贪财、不阿谀。
吴、李认为熊十力安贫乐道,一心求学,是“八不会”的当然人选,要熊十力参加。
熊十力说:“你们‘八不’还要搞个组织,这是结党营私,我加个‘不要组织’,我要来个‘九不’。
”因此没有参加这个“八不会”。
2.1949年后,诸如梁漱溟、冯友兰、陈垣这样的知名学者都开始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时马一浮给熊十力来信,说自己“确乎其不可拔”。
熊十力很快回信,说自己也“确乎其不可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十力与儒家共和国
最近中国大陆爆红一部萝莉、御姐和师奶通杀的电视连续剧,以雍正后宫为背景的《甄嬛传》。
当然,我本来对于此类戏说剧是嗤之以鼻的,跟着小朋友看了几集之后,居然着了魔,背着她买了DVD,一口气看了个通。
你自然可以想象这类宫斗戏(后宫斗争)是怎样一种情形。
可是我完全被其中的阴谋诡计所吸引,只想看着那些后宫的皇后、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们如何见招拆招,使绊子,下圈套。
可愈到其后,我愈是怅然若失。
我记得少时看韩国片子《大长今》,也是宫斗,可是为什么大长今就那么阳光满地,而我们的甄嬛终于陷落了阴毒谋人的悲剧呢?在中国人看来,多么伟大的人,若他/她缺少谋略而一味地光明正大,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的。
终于还是计谋胜过了制度。
这好像就是我们的政治价值观。
瞧,我这么说,我不也看着甄嬛使各种阴招乐不可支吗?
与此同时,我在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先生的《共和与经纬》,不知怎么地,我竟把如此鄙俗的电视剧和如此高雅的哲学联系起来了,并且我颇觉得这二者有共通之处呢。
《共和与经纬》的副标题是“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辨正”,刘教授解读熊十力先生的两篇大作。
熊十力如今除了知识界狭小范围之内声名显赫之外,早已被遗忘在主流知识圈之外。
然而在民国间与开国初,熊先生被标榜为“新儒学开宗大师”,著作等身不提,其门生牟宗三、徐复观和唐君毅俱是一时之选。
《共和与经纬》所解析的熊先生两文,《论六经》实际上是熊十力在1951年致林伯渠、董必武和郭沫若,“并恳代陈毛(泽东)公赐览”的策论;《正韩》是熊十力早在民国间就已经写就,但在1949-1951年才改定刊印,命名为《韩非子评论》的册子。
近年来越来越怕读刘小枫。
大学期间读他的大作小册如《这一代人的怕与爱》、《走向十字架的真》和《沉重的肉身》时,每每有悟,沾沾自喜;这几年来但觉得绞尽脑汁却仍然所获甚微。
到底是刘教授功力精进还是我终于流俗低下了呢?刘教授在书中一再自谦他的学力不足,恐怕曲解了熊先生。
那么我的悟性恐怕更是力有不逮了。
《共和与经纬》所解析的政治逻辑颇为繁复,我只当是快刀斩乱麻,勉强来解刘教授的经吧。
以我个人的阅读结论,熊十力先生上书与正韩的目的,乃是劝说共和国创始人去建立“儒家共和国”。
粗略来讲,刘教授对熊先生的九章解经,要为我们厘清熊先生的三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要建立儒家共和国?2,如何建设儒家共和国?3,儒家共和国的目标是什么?
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前提:熊先生第一线参与了辛亥革命,恰恰在革命之后,他意识到这个革命所要建立的政权与制度,终不能成就正果,于是他希望“‘挽耽空溺寂之颓’,为共和革命提供精神基础。
”也就是说,他从来都承认民主自由共和的价值,而他的学术要做的,恰恰是为共和革命“开万世太平”。
熊先生认为,西方的知识论是外求,“偏任理智与思辨”,自封自闭;而中国的知识论既重经验知识,又讲求修身。
因此他认为“科学与民主思想无需求诸海外,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就有。
”
熊先生石破天惊指出,中国的民主自由思想就存在于“六经”,也就是《大易》(易经)、《春秋》(春秋公羊传)、《礼》、《乐》、《诗》、《书》之中。
正是周公、孔子等这些先圣,在这些传统经典中提出了自由民主的思想。
但是,为什么会在其后丧失了呢?在秦始皇“废井田,立郡县”之后,汉代的儒家弃徒们为了讨好专制者伪造了经书,从而把经书变成了维护等级次序与皇帝专制的文本。
也就是说,是汉儒们破了初民的民主自由共和思想的功,从此中国才沦入了黑暗的专制。
熊十力要在中国建立的,恰恰是在中国传统思想基础上更加冲和永续的共和国。
然而如何建立呢?西方的药方不可用,而东方当时的现状显然在熊十力看来是徒劳的。
于是他认为,要建立真正的共和国,就必须回到儒家的“心性儒学”,按照先圣们的指导,改造共和国公民的“心性”,使他们“人人皆可为尧舜”,既拥有共和国公民所应当享有的自由民主思想,又能够自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就万世太平了。
可是,熊先生当然不那么天真地认为建立共和国,人人就自然成为尧舜了。
于是怎么办?他的《韩非子评论》指出的道路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心怀天地的“共和君主”。
他有着君主的权威和权谋,又心底无私天地宽,导引民群修身养性,彻悟共和国的真谛。
那么,这样的一个共和国,它的目标是什么呢?熊先生的设想是“周礼首言建国,其国家之组织,只欲成为一文化团体”。
或者说,是在经典培育下的“文
人共和国”。
当然,熊先生不至于头脑简单到忽略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等重大事宜,然而,在他看来,最终的社会解决方案,乃是全世界联结成为一体,“颠覆天下的性分秩序”,解决了人的心性差异,也就真正消灭了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从而达到人人平等,天下均一的大同世界。
这是适用于全世界,而不仅仅是中国的政治哲学。
在民国期间,试图以儒家思想来拯救中国的知识人并不在少数。
但是熊十力异于凡人的地方恰恰在于他所支持的乃是自由民主的体系,共和的政体。
他的道路所不同的,乃是以儒家的心性学,作为改造共和国内在机理的哲学。
我不知道我是否准确地概述了《共和与经纬》的大意。
但就我自己的肤浅理解而言,这套学说接受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
中国思想和政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逻辑理路。
与全世界初建政体几乎一致的是,中国在初民时期,乃是一种原始的民主方式。
罗马共和与希腊诸城邦的共和体制,如出一辙。
然而,他们又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专制体制。
中国由于地理原因、安全局势和生产方式,由是更加内向发展,专制日益发展。
即便在初民时期的确具有民主共和思维,也在日益需求的权力集中化过程中消灭殆尽。
等级制度与专制制度相互依存,遂一路奔袭至今。
虽然有许多偶然性因素,例如秦始皇的专制变革、蒙古的入侵等等,然而中国的制度发展史已经一目了然,并非汉儒一家所能成就2000年专制。
而我们难道不曾经历过“六亿神州皆尧舜”的改造么?将希望寄托在共和国君主一人身上,所带来的恐惧与破坏,所带来的人的心性的败坏,要更甚于在精英政治制约之下的专制王朝。
无限制的权威必然所带来的就是无限制的腐败与杀戮;而无制度的权谋恰好就是消灭人的心性的最残忍武器。
刘教授在书中评说“按十力的设想,我们将会走向天下大治。
他没有设想也很可能会出现天下大乱,对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即便出现天下大乱,也不过是达到天下大治的必经之途”。
这未免令人毛骨悚然,岂非“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人人皆尧舜否定了人性的差异化,从而也就推导出必须有圣人,也就否定了在现阶段下,我等愚民可以“咸与维新”的机会。
可是我总觉得时人所臧否的咸与维新,恐怕恰好是建设民主自由共和的“必经之途”。
因为咸与维新,愚民们才有机会去了解和懂得维新,于是渐渐地了解何为民主自由共和,也才能让假维新变成真维新。
美国建国之初的愚民们,不就是通以咸与维新的方式,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吗?
至于文人共和国和大同世界,最起码我们是不敢想的了。
我们中国人总在“俟圣人出,海晏河清”的等待中,却从来不能在现实的世界中寸进以求变更。
太有理想的社会期待的是毕其功于一役,而稳重健康的社会才会踏实地寻找稳妥健康的改革方案。
现代制度没有什么特别神奇的地方,无非是从人性的根本出发,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承认不平等的存在,承认人乃是善与恶并存的矛盾体。
因此用制度、法律、制衡等等方式来规范人的行为,不期望乌托邦,也不认可末世论。
只有老老实实地去契合现代社会的原则和规范,才能建设一个不完美,但是合乎人性的世界。
我从来不愿、不能否定中国传统社会的合理性,尤其在调整社会关系、建设内在责任与平衡的内外修养方面,我们有着许多令西方艳羡的成就。
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把这些有益的原则提纯,运用于现代社会而已。
就像西方的保守主义一样。
但并不是一谈保守,就非得把整套的东西全部挪用回来。
我当然没有能力否定熊先生,或者是刘教授的逻辑思维、宽阔视界以及上上学力。
我只能以一个现代人的常识性考虑,来提醒或弱弱地质疑这般复杂的学理。
为什么我觉得《甄嬛传》和《共和与经纬》有共通之处?因为我觉得他们都认为,只要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便可以通过权谋来实现。
制度与规范于是便是次要的了。
我喜欢他们,可是这种喜欢令我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