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词38点绛唇 教学设计 (罗艳萍)

合集下载

《醉花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员平平

《醉花阴》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员平平

《醉花阴》教学设计(新授课)设计者洋浦中学员平平一、教学设计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合作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审美的行动者。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朗诵贯穿始终,发挥诵读在诗歌审美中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图片、录音等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活动安排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诵读品位这首词的妙处,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参与诗歌审美活动,从中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材概述《醉花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分别选择了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与辛弃疾的作品,婉约派柳永以及李清照的作品,李清照作品是编排在柳永、苏轼、辛弃疾的作品之后,在大家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之后,再去了解作文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理解李清照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醉花阴》是教材所选李清照词两首中的其中一篇,与教材所选后一首《声声慢》分别是词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醉花阴》作于李清照早年,含蓄的述说了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三、学情分析初中教材就编排有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因而学生对李清照婉约的词风以及她南渡前后的经历应该有所了解。

但对于“易安体”的特点、以及词中所体现的人性人情美恐了解较少,另外,对课标中所要求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词人的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语文:第36课《点绛唇》课件(沪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

语文:第36课《点绛唇》课件(沪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
其词清空,《宋词通论》许为“南宋 唯一的开山大师”。有《白石词》、《白 石诗集》、《续书谱》(书法)、等。
词作欣赏
点绛唇
姜夔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 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Fra bibliotek写作背景
这首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怀古小词是淳 熙十四年(1187)雁南飞的残秋道经吴松 至苏州时所作 。
姜夔
关于作者
姜夔(jiāng kuí 1155~1221),中国宋代 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 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 阳县)人。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 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 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关于作者
姜夔交游多为名人,四诗翁其三多赏其诗词。 应当是江湖诗风的奠基人之一,《江湖集》 收其诗。所作《诗说》多精至之论,严羽 以前,无以为过。
整体感知
。“燕雁”即北雁,象词人一样“太湖西畔随云去。”上 片第二韵为传唱千古体现白石独特风格的名句,其貌其神 清苦的数峰聚首商量黄昏降雨,物拟人,人拟物,活画穷 愁而颇自得,是词人──自我完成者形象,内蕴极丰富。 自然与诗人浑然为一,动态寥阔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的 风骨和精神。 下片点怀古,家住苏州甫里的唐代高士诗人陆龟蒙(天随 子),思想与一生浪迹天涯的鸿爪颇似白石,姜一世甚推 崇之,今临其地,能不念及?云雾缭绕“商略黄昏雨”的 数峰中,陆、姜当各占其一。
拓展阅读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

《一剪梅》优质课教案浙江常山一中邱筱蓉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李清照点绛唇.ppt

李清照点绛唇.ppt
Page 4
【赏析】: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 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 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袜刬”指来不及穿鞋子,只穿着袜 子走路。“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 (jù)时的表情。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 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推断,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 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 回首,却把青梅嗅”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少女怕见又想 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 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 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急、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 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 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赏析】
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写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形象。
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 千后的神态。词人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 “蹴罢秋千”以后刹那间的镜头。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 但仍可以想象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 (yáng) 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起来慵 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 后,两手有些麻, 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 娇憨。“纤纤手”语出 《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 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 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 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在 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 一语既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烘托 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doc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doc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7*李清照词两首诗海拾贝点绛唇李清照蹴①罢秋千,起来慵整②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③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 蹴(cu):踏。

②慵整:慵懒地整理。

③袜(chan):穿袜行走。

[赏析]此词为李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剪取了“蹴罢秋千” 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飓,像燕子一样地在空中飞来飞去,妙在静中见动。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借“嗅青梅”这一细节做掩饰,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出来。

[思考]请简要赏析“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词的妙处。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二、李清照诗词名句1.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永夜恢恢欢意少》)2.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天上星河转》)3.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6.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7.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1・字音纱厨(chu)销魂(xiao)东篱(1 D乍暖还寒(huan)憔悴损(qiao )2. 一词多义(1 )急①怎敌他、晚来风急形容词,快, 急速②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副词,迫切,紧急(2)道①莫道不销魂动词,说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名词,学说,思想(3)将①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动词,保养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将军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副词,将要3.词类活用①乍暖还寒时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暖,变寒②有暗香盈袖形容词作动词,充满4.古今异义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枯萎, 凋零。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PPT课件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PPT课件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结笔写出访
牟氏花园。“移舟去”,写得闲婉。词人只抓住园中一
个景物——硕果轩旁的大梨树一株;只写一桩雅事——
树下题诗。正当他和园主人酝酿构思,可是诗句未成,
突然一阵风来,梨花纷纷飘落,犹如一场梨花雨。
2021
3
•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默默蘋香春在无人
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
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
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
,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2021
5
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
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
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
•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 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却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 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 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 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 ”,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宛转,妙在含蓄。
2021
2

•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 周晋
•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
语。 •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

董小词38点绛唇教学设计(罗艳萍)

董小词38点绛唇教学设计(罗艳萍)

第三十八课点绛唇(宋·林逋)教学设计上饶县董团小学罗艳萍一、教材分析“点绛唇”,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

在教学时,采取以同词牌名为主题的教材主线,构建以林逋的《点绛唇》为主线,以李清照的《点绛唇》为辅助,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目标设定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掌握平长仄短的读法,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能按表达的需要,读出情感。

2、根据“点绛唇”词牌的解说,在朗读中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点绛唇”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点绛唇”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3、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理解词人当时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和绵绵不尽的离愁。

4、根据“点绛唇”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点绛唇”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5、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三、策略构建为了充分贯彻国学教育中传承与弘扬并举的教育宗旨,国学诗词教学诗以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五项技能为教学目标,遵循读、思、悟、练四能一体化发展的培养思路,加强朗读、思考、感悟、用法的整合,巧妙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广开学生视野,构建读中启智,思中明法,悟中察情,练中习法的课堂流程。

四、流程设计(一)激趣导入课前,老师仔细聆听你们朗诵了好几首词,既有韵味,也饱含情感,非常投入。

德兴市第二小学小学语文品味宋词四点绛唇一幅霜绡

德兴市第二小学小学语文品味宋词四点绛唇一幅霜绡

点绛唇·一幅霜绡贺铸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

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

薄暮兰桡,漾下苹花渚。

风留住。

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这是一首写男女相思之情的词作。

上片写女方。

“霜绡”,即素绢,这里指白色的手帕。

麝煤,指熏炉中的香料。

开首两句是说,一幅白手帕,在熏炉上烘烤了一次又一次,即“熏腻纹丝缕"。

手帕是女子身边常物,不难看出这里的主人公是一位痴情的女子。

两情相悦,离别在即,难舍难分.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正是女子痴情而痛苦的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浸湿了手帕。

此处的手帕像舞台上一个不起眼的小道具,但它传导出的感情信息量却是巨大的。

这女子在哭什么?在想什么?往日的相亲?今日的离别?乃至他日的莫测?我们不知道,或许她都想到了……。

接下去两句是“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的是”,犹言“确是”。

“销凝",写感怀伤神。

对于这女子的万千愁绪,贺铸用“掩妆无语”一句道来,实在是准确而又神采奕奕。

女子而有掩妆,意绪满腹之时而有默默无语.中华民族实在是个懂得含蓄的民族,懂得于空灵之处见万千世界,见万千情丝。

画家的山水画卷中放一片空白给人驰骋,诗人的笔下留无语无声给人想象,这一切正如白居易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个掩妆无语、感怀伤神的女子,是一尊雕像,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出些什么。

下片写男子。

“桡”,是划船的桨,这里“兰桡”指男子出行乘坐的船只,着一“兰”字,是写船只的美好。

“苹花渚”指长满苹花的水中小陆地。

“薄暮”三句是说,傍晚时分,男主人公乘舟出行,船行到苹花渚就停下了,是风留住了行舟.这里的“漾”字是耐人品味的,它不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急,它让人感到的是缓缓迟迟,似乎船也有情,船也不忍离去.“苹花”是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的事物,在文学的长河中,它已积淀成一些自己特有的义项。

春日出游,采苹花赠有情人,这是古已有之的民间习俗。

古典诗词中常借苹花抒写男女思慕之情。

南朝柳恽《江南曲》有句云:“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李清照《点绛唇 闺思》PPT

李清照《点绛唇 闺思》PPT

书藏家
很多人都知道李清照这位宋代才女的诗词即可婉约曼妙,又可气壮山河。但鲜少有人知道 李清照这位多才多艺的弱女子,还是靖康之变之时一位保护国家文物的女英雄。李清照与 其夫赵明诚早年间都热爱收集有价值的文物古籍。
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想尽了各种办法,以期达到 把宋朝文物通过一己之力,保护并运送出去,以 防落入金人之手。虽然后来的保护结果,因战乱 原因,不尽人意,但在转移文物期间,也曾经有 一把火把那十来间屋子里的文物烧毁,而李清照 仍然不顾个人安危,抢出了一些非常珍惜的字帖 和相关文物,之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勇事迹。
“连天”二句: 化用《楚 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 归,春草生兮 萋萋”之句意, 以表达亟待良 人归来之望。
诗词翻译
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 如潮水般涌来,一寸柔肠便有 千缕愁丝。越是珍惜春天,春 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 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 去的脚步。
倚遍栏杆,纵是春天千般好, 怎奈也是无情绪。所思念的 人在哪里呀?眼前只有那一 眼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 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 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 遥远的天边。
完 感结
谢内容
诗词原文
点绛唇·闺思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 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 断归来路。(衰 一作:芳)
诗词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
“寂寞”二句: 此系对韦庄调寄 《应天长》二词 中有关语句的隐 括和新变。
人何处:所思 念的人在哪里? 此处的“人”, 当与《凤凰台 上忆吹箫·香 冷金猊》的 “武陵人”及 《满庭芳·小 阁藏春》的 “无人到”中 的二“人”字 同意,皆喻指 作者的丈夫赵 明诚。
年轻成名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鉴赏:
“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 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 草生兮萋萋”,但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 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 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 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 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 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实际上是 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鉴赏:
在生活中,他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力求 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 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
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王朝的系念, 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 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 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 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 爱国之情,却非常深刻而又贴切。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鉴赏:
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 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 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 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 常常呈现烟雾迷蒙的状态。在东风肆虐、 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一片凄凉, 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 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 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
陈子龙比较重视诗词的寄托,他曾说 过他之作诗是为了“忧时托志”(《六子 诗序》)。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鉴赏: 此词形式上虽“风流婉丽”,但词人借以 “忧时托志”则与其诗作是一样的,阅读 时须透过绮丽的表面,去体会深永的内涵。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 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 处,泪洒胭脂雨。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点绛唇·感兴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点绛唇·感兴
点绛唇·感兴 宋代·王禹偁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感兴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感兴
作者简介:
王禹偁(wánɡ yǔ chēnɡ)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
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 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 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 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 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 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感兴
简析:
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 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 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 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蒙蒙的雨幕中,村 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 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 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 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 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感兴
译文:
雨绵绵,恨意难消,云层层,愁绪堆积, 江南景色,依旧被称为上好美丽。水边村 落,湖畔渔市,袅袅升起一缕孤零零的炊 烟,那么淡,那么细。 一行长途跋涉的鸿雁,在那水天相连的遥 远的天际,远远望去,款款飞行,好似列 队首尾连缀。回想平生事业,此时此刻, 凝视征鸿,谁理会我凭栏远眺的含意!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感兴
点绛唇·感兴: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 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 睇。谁会凭栏意。(栏 通:阑)。
谢谢!
古诗文系列:点绛唇·感兴
作者简介: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 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 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 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 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一剪梅语文教案

一剪梅语文教案

一剪梅语文教案一剪梅语文教案一剪梅语文教案1一、诗画导入1、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2、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让我们共同欣赏《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首先我们先简单的回顾关于作者李清照的一些文学常识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2、写作背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旨恰匪担骸耙装步嵫�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1、学习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品读诗词,首先我们来一起欣赏《一剪梅》的配乐朗诵,同时请同学们在认真听的同时注意诵读节奏。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清代:纳兰性德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标签抒情、写景、感慨、写雪、边塞译文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黄花城中弥漫着寒光,积雪的峭壁上,栈道显得平滑了许多。

无边的寒风也阻挠不了我披衣观景的兴致。

面对这茫茫雪色,不觉心中怅然,无限慨叹!什么时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广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经起飞开始新的征程。

注释五夜:即五更。

古代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称。

栈:栈道。

于绝险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平沙雁:广漠沙原上之大雁。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与《烷溪沙·姜女庙》等或为同时之作。

词全用白描,但朴质中饶含韵致,清奇中极见情味。

黄花城奇异的景观,作者无聊赖的心绪跃然纸上。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地区凌晨的景色。

“五夜”二句谓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欲明之时,雪已经堆得与栅栏相平了。

“西风”二句紧扣上文,所以要“看”,是由于积雪的寒光,使人误以为天色已明;“披衣”是由于西风劲吹,寒气袭人。

下片“对此”二句,又与“看”字关联。

看到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无边无际,不觉令人百感交集,不住叹息。

“何时旦”句用提问表明此时尚未天明,刚才只是误以为天明罢了。

最后二句,又是对“何时旦”这一问题的答覆。

星光渐淡,大雁开始起飞,离天明也不远了。

“平沙”当然是指“平于栈”的积雪。

遣词造句都有着落,前后互相呼应,行文十分绵密。

通篇只描写景物,而寓情于景,以景抒情。

词人用开阔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情感,将环境的空旷凄凉映照在情感上,将大的环境空间叠加在深沉而复杂的小的情感上,给人呈现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方式。

关于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水乡歌教案李艳萍

水乡歌教案李艳萍

《水乡歌》教案第二课时高新四小李艳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会读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人们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人们的美好生活。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模仿本课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谁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古诗《江南》?会的同学一起背。

诗中诗人写了江南的什么多?谈话引出课题。

齐读课题:21 水乡歌。

2、板书课题,理解“歌”是赞美的意思二、初读感知1、生词认读2、结合插图通读全文,思考水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3、学生说,教师板书。

4、这首小诗有几节?哪一节写水乡的水多?三、指导理解、朗读诗歌(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顺序)(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1、自读第一小节,找出具体描写水乡“水多”的词语,并用横线画下来。

交流(指名说说)。

3、指导理解具体写水乡“水多”的词句:“千条渠”“万条河”。

“渠”4、指导读好词语:“千条”“万条”“一个连一个”“处处”。

5、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1、过渡:由于水多,所以什么成了水乡人民主要的交通工具呢?2、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找出具体写水乡船多的词句用横线画下来,并读一读。

3.交流“船多”,指导理解、朗读,理解“驳”。

(1)出示帆船,教学教学弟二句。

理解打比方的写作手法。

(3)指导写几个打比方的句子(4)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1、指导理解水乡人民生活幸福(1)人们什么时候会唱歌?(2)所以,水乡还有什么多?2.同桌合作以问答的方式学习第三小节,(注意勾画有关语句)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引读,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1、今天请大家来当当小导游,带老师看看水乡美景。

师生问答读全文。

2、背诵练习。

三、展开想象,升华内涵1、水乡除了水多、船多、歌多还有什么多?2、我们也来当小诗人(1)老师模仿课文创作了几节诗,请大家读一读(2)你能学着老师也说一说、写一写吗?4、完成作业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八课点绛唇(宋·林逋)教学设计
上饶县董团小学罗艳萍
一、教材分析
“点绛唇”,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

在教学时,
采取以同词牌名为主题的教材主线,构建以林逋的《点绛唇》为主线,以李清照的《点绛唇》为辅助,采取“扶”与“放”结合的方式,把教材内容中所包含的词牌形成、格律规则、用韵规律、达情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目标设定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掌握平长仄短的读法,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能按表达的需要,读出情感。

2、根据“点绛唇”词牌的解说,在朗读中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点绛唇”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点绛唇”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3、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理解词人当时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和绵绵不尽的离愁。

4、根据“点绛唇”词牌的解说,再读词文,并观察词文的句式与押韵,找出这一词牌的句式押韵规律。

结合“点绛唇”同词牌名的词,验证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

5、引导学生运用词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词牌格律,结合词意填词仿写。

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三、策略构建
为了充分贯彻国学教育中传承与弘扬并举的教育宗旨,国学诗词教学诗以晓词牌、识格律、明词意、察词情、习写法五项技能为教学目标,遵循读、思、悟、练四能一体化发展的培养思路,加强朗读、思考、感悟、用法的整合,巧妙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广开学生视野,构建读中启智,思中明法,悟中察情,练中习法的课堂流程。

四、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课前,老师仔细聆听你们朗诵了好几首词,既有韵味,也饱含情感,非常投入。

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词的世界,走进宋代词人林逋的—《点绛唇》,去感受词的格律,重温词人的情怀。

板书课题:点绛唇宋·林逋
(二)知晓词牌
师:谁能告诉老师,“点绛唇”是这首词的?
生:“点绛唇”是这首词的“词牌”。

(师评价:非常好,回答
正确。


板书:词牌
师简介词牌“点绛唇”——“点绛唇”词牌由南朝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取名。

这个词牌有时又叫做《南浦月》、《点樱桃》、《沙头雨》、《万年春》等,但比来比去,当然还是“点绛唇”三个字最有味道,所以流布也最广泛,自古以来获得许多文学青年青睐。

词牌名并不是词的标题,只是确定了词的格式。

(三)读文晓韵
1、初读正音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8课,先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地读词)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检测:个别读、齐读
(预设:学生可能读错“和”“萋”“阙”,随机正音)
2、划分节奏
师: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读准它的节奏。

请同学们先用节奏线划一划停顿之处,再试着去读一读。

生画节奏,试着朗读。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吗?仔细听,听听我是在哪些地
方停顿的?(师范读)
(生听后,说说停顿的地方。

师指导朗读)
3、掌握轻重
师:词,不仅要读准节奏,读词还讲究轻重缓急,我们在读诗词时有一种方法叫做——(生:平长仄短)。

是的,“平长仄短”是怎么读呢?
生:平声,读得轻而缓;仄声读得重而急。

(评价:同学们对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都知道“平长仄短”是怎么个读法。

)
师:下面,我们来实践一下,请同学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来读一读。

出示: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学生展示)
师:很好,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读一读整首词吧。

4、体会音韵
师:同学们再找找这首词中押韵的字,(生找韵脚:主、处、雨、暮、去、数、路)押的都是仄声韵,我们加重声调,略加延长,再来读一读,听听有什么效果?
生齐读。

(评价:老师听出了音韵回旋之美。

或再次指导朗读。

)(四)会文悟情
1、会文知意
(1)师简介词人——林逋
林逋,北宋诗人,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出生于儒学
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隐居于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与梅花、仙鹤作伴,称为“梅妻鹤子”。

那他的这首《点绛唇》抒发的又是一种什么情感呢?
(2)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带上你的理解,想想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师配乐描述:(出示相关的画面,帮助想象)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

2、析词悟情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遍地的蔓草,花朵坠落,枝头稀疏的余花,蒙蒙细雨……)师: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到的?
生: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师:是啊,园内一片荒芜,词中哪两个字显出荒芜之状呢?
生:“乱生”二字。

师:是啊,“乱生”二字让我们看到了园内一片荒芜。

可这园中还是一片荒凉,你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乱生春色谁为主?
师:这样的情,这样的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再读一读。

生:再次齐读(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馀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那种哀伤,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3、再读品境
播放歌曲《送别》
师:景色荒凉,杂草丛生,野花在雨中胡乱飘零,出示“长亭送别”的画面(又是日暮时分,十里长亭,作者林逋望着故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你又体会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生: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孤寂的情怀。

师:(评价:你是用心在体会的!)你能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孤寂情怀表达出来吗?
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师: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如果你就是作者林逋,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就是作者林逋,我一定会觉得特别伤感、悲凉,而又无可奈何……
师:(评价:你已经把自己融入这情这景了!)林逋的这首《点绛唇》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整首词,读出作者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和绵绵不尽的离愁。

生:(齐读)
(五)察文识律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屏幕中的词文,我们今天所学的《点绛唇》
这一词牌除了用仄声入韵,在句式、段式、字数上还有什么特点吗?(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师补充:全词上下两片,共9句41字。

词采用的是“4745,44345”的句式。

上片第二、三、四句,下片第二、三、四、五句押韵,均押仄声韵。

明确:《点绛唇》这种词牌的格式是双调,上片和下片都是按“4745,45345”的句式来排列,均押仄韵。

(六)仿文填词
师:宋代有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都很熟悉,她也写了一首《点绛唇》。

(出示译解)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试着把李清照的这首《点绛唇》补充完整。

注意红色加粗的字为原词的关键字。

我孤独地待在闺房里, 寂寞,
心中愁绪千丝万缕。

柔肠一寸。

叹惜春去, 惜春,
只因那点点滴滴的打花风雨几点。

斜倚阑干, 倚遍阑干,
前前后后,只是已没了当时的那般情绪只是无。

我思念的人儿,你在何处? 何,
春色里连天的芳草, ,却不见归来路上的你。

望断。

1、师引导,学生尝试填词。

2、交流展示。

3、出示原词,并齐读。

点绛唇
宋·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七)小结
中华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悠悠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诗人都曾写过《点绛唇》。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找来读一读,并能用手中的笔去书写你们独特的情怀!
(八)板书呈现
第三十八课
点绛唇
宋·林逋
段式——双调
句式——4745,44345
共9句41字
押韵——押仄声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