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例子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入现代生活中,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部分。

下面将列举十个例子,来说明传统文化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

1. 传统节日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现代社会中,这些节日仍然被人们所重视,人们会在节日里进行各种活动,如赏花、祭祖、吃团圆饭等,这些活动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2.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现代社会中,人们还是会建造传统建筑,如古镇、园林等,这些建筑不仅能体现传统文化,还能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3. 传统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现代社会中,传统饮食仍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会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传统的中华美食,如饺子、汤圆、糯米饭等,这些美食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

4.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

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演奏传统音乐,如古琴、二胡等,这些乐器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5. 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现代社会中,人们还在阅读传统文学,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6. 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穿着传统服饰,如旗袍、唐装等,这些服饰不仅能体现传统文化,还能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7. 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采用传统医学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如针灸、中药等,这些医学方法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非遗与现代结合例子

非遗与现代结合例子

非遗与现代结合例子
非遗与现代结合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农民画当代插画设计及周边:这种设计将金山农民画与现代元素
相结合,根据上海老居民的传统生活和风俗习惯设计了12张插画,分别是一年的十二个月。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现代感,同时也保留了传统。

这些插画被用于一系列办公产品上,如文具、笔记本、明信片等,让传统艺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京剧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例如,将京剧脸谱转化为青年人喜
爱的国潮风格,具有视觉表现力和装饰性的图案,让传统经典走进现代生活。

还有一组提取京剧髯口、水袖造型特点设计而成的趣味便签纸,也是一种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例子。

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例子

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例子

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例子
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例子有“3D光雕数字技术”、“机器人临摹”、“水下洛神”、“数字梅兰芳”、“元宇宙烟花”。

1、3D光雕数字技术:
于北京开幕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简称遇见敦煌)以3D光雕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高12米、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用48台高清投影打造全沉浸式光影世界,再现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魅力。

2、机器人临摹:
东莞松山湖企业的机器人以创新、展演的形式重现了《万岁通天帖》。

该表演长约4分半钟,李思思化身唐代弘文馆女官,在一个梦中混沌的空间里,与未来的“机器工匠”跨时空相遇,并共同完成了双钩廓填《万岁通天帖》的任务。

3、水下洛神:
水下洛神是在水下展现古风舞蹈的作品,舞蹈全长仅1分55秒,却历经了3次拍摄,舞者在水下泡了整整26个小时才完成。

水下洛神让古朴的文明“活”起来,新鲜起来,穿越历史,更穿透荧幕隔阂。

4、数字梅兰芳:
数字梅兰芳以26岁时的梅兰芳先生为原型,利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位中国京剧大师进行复现。

从面容、体态、语音语调,到着装、道具、一颦一笑,通过全方位数字化和可视化复制真实生活中的人物细节。

通过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碰撞,让京剧大师复现,能更好地调动观众对京剧的好奇心,了解中国国粹,让文化能够跨越时空,接续传承。

5、元宇宙烟花:
Aily Gallery签约算法艺术家“道龙”创作的可编程NFT艺术作品《元宇宙烟花》将在红洞数藏推出。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将与最新的科技技术美妙融合,以中国首个数字众创交互算法艺术的形式,为中国数字艺术带来新的风采。

传统习俗和现代文化融合的案例及其影响

传统习俗和现代文化融合的案例及其影响

传统习俗和现代文化融合的案例及其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

传统习俗作为人们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然而,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习俗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传统习俗和现代文化融合的案例,并探讨这种融合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传统婚礼习俗与现代婚礼婚礼是传统习俗和现代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

在传统习俗中,婚礼通常是由长辈主导的重要仪式,注重家族的荣誉和传承。

然而,在现代社会,婚礼逐渐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

人们开始注重婚礼的独特性和创意,以体现自己的个人品味和价值观。

这种融合不仅使得传统婚礼习俗得以延续,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对于个性化的追求。

二、传统美食与现代饮食文化美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美食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人们更加追求健康、时尚和便利的饮食方式。

于是,传统美食和现代餐饮业相结合,诞生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如快餐中西合璧、地方特色小吃的创新变化等。

这种融合不仅满足了现代人对于饮食品味的追求,也促进了传统美食的传承和发展。

三、传统节日与现代庆典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通常与农耕文化、宗教信仰或历史事件等相关。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在悄然变化。

人们开始举办大规模的现代庆典活动,通过音乐、舞蹈、游行等形式来庆祝传统节日。

这种融合不仅使得传统节日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娱乐和社交的需求。

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传统工艺是传统习俗和现代文化融合的重要方面。

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美学风格而闻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传统工艺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面临困境。

人们开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创新的产品和艺术作品。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

乡村文化振兴案例乡村文化振兴案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导致乡村人口日益减少,乡村经济衰退,乡村文化逐渐荒芜。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许多地方有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振兴案例。

案例一:梁上古镇的文创发力梁上古镇是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镇,以其仿古建筑和水乡风景而闻名。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个曾经流失人口的古镇重新焕发了生机。

当地政府注重保护镇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且引入文创产业,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

例如,当地通过引入知名书画家在古镇创作画展,引起了远近游客的关注,古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案例二:磻溪竹海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区磻溪竹海是云南省保山市的一个林海景区,景区内有大片的毛竹和茶叶种植基地。

由于当地政府的引导,景区发展出了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业,开设了竹文化博物馆、竹茶品鉴中心等,还将茶园打造成乡村旅游文化园,以茶文化和竹文化的发展为主力打造一些文化休闲项目。

案例三:河南鹤壁的民俗文化传承河南鹤壁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文明城市,曾是商朝和周朝的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为了让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当地政府和民间志愿者实施了一些行动,例如开设民俗文化博物馆、组织民间文化节日等。

同时,在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当地还创办了一支古典音乐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这些案例都注重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通过创新思路,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旅游业也得以兴盛。

由此可见,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也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乡村文化发扬光大,焕发出它那独特的魅力。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
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
1、贴福字
贴福字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例子,人们常在门口、墙壁等位置贴福字,向家里带来更多福气。

贴福字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使现代生活更加有序、愉悦。

2、家居室内装饰
现代的家居室内装饰也经常借助传统文化来增添趣味。

进入一个家里,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文化的装饰品,如镶嵌的国风图案、蓝色的梯田记忆等,使家居室内装饰显得精致大气。

3、中国风年俗
现代的中国风年俗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如穿大红的压岁钱、挂灯笼等,既能让人们倍感温馨,更能传承传统文化,使欢乐洋溢的佳节更加美好。

二、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从家居装饰、中国风年俗以及贴福字等方面了解,这些文化融合反映出极大的审美趣味。

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丰富现代人的世界,带给现代人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例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例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例子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的具体案例。

一、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既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吸收现代科技的成果。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大量运用了木材和砖石等材料,以及檐角、斗拱等传统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元素,注入现代科技的理念与技术,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这种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求。

二、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上。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传统节日的庆祝等方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的应用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世界闻名的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在旅游业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旅游服务相结合,通过文化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方式,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这样不仅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能创造经济效益。

四、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创意经济相结合,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

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传统节日等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可以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科技的运用,开发出各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结合传统的剪纸艺术和现代的设计理念,可以开发出独具创意的艺术品和装饰品。

文化传承与时俱进的例子

文化传承与时俱进的例子

文化传承与时俱进的例子以文化传承与时俱进为题,列举10个例子:1. 传统戏曲的现代演绎:传统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编、创新和现代化的手法,将经典剧目与现代舞台效果相结合,使戏曲艺术更贴近现代观众,增加了观赏性和吸引力。

2. 传统建筑的现代设计:传统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传统建筑的风格与现代功能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建筑形态,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性。

3. 传统节日的现代庆祝方式: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通过创新庆祝方式,如音乐会、灯光秀、游园活动等,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娱乐元素结合,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4. 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创新:传统手工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通过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的引入,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如陶瓷艺术、刺绣工艺等,使传统手工艺更具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

5. 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通过数字化平台,如网站、社交媒体等,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资源可以被更多人方便地获取和分享,推动了文化传承的时代更新。

6. 传统医药的现代应用: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宝藏,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医药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如中药提取物的药物研发、针灸的现代临床应用等,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经验。

7. 传统饮食的现代创新:传统饮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现代社会通过创新烹饪技术和餐饮理念,将传统食材与现代口味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美食文化,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多样化需求。

8. 传统艺术的现代艺术形式:传统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通过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油画、摄影等,将传统艺术的元素和表达方式融入现代艺术创作,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时代性。

9. 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方法:传统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传统教育元素与现代知识结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保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例子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产业的繁荣,乡村人口流失的现状就难以改观。

在济宁,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中共山东省济宁市委书记林xx介绍,济宁市每年都会拿出一亿元资金,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并建立了市、县、乡的三级辅导员队伍,激活农业发展。

一位名叫马xx的农场主,成为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的典型人物,马xx流转土地460亩,发展粮食生产、设施果蔬和休闲农业,吸纳200余名城市市民参与“一分田”蔬菜耕种,体验农业采摘收获快乐。

而在济宁,这样的乡村产业带头人还有很多,来自济宁市的数据显示,济宁家庭农场的亩均收益,高出传统农户10%,而家庭农场的人均收入,则比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高30%以上。

在云南和湖北多个村庄,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xx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为落后的乡村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产业。

从2015年开始,李xx在云南河边村、湖北枫香河、云南雁塔村等地,帮助农民建立自己的产业,为乡村打造复合型的新业态,使原本留守的乡村人口,有了自己赚钱的能力。

“2017年的数据显示,农业以7.9%的GDP贡献,占了27%的就业比重,而农业食物系统的GDP占比达到了23%左右。

农业食物系统就业的比重超过1/3,达到36.7%。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xx说,“农业产业的增加值,每增加1%,都可以释放出0.14%的农业社会系统劳动力。

事实上,我们在农业食物系统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路径非常通畅。

这也是为什么把农业的基础地位,称为蓄水池、压舱石和战略后院的原因。

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影x下,城市就业下降,农民返乡不离土,为国家创造就业,提供了极大的缓冲空间。

”转型时代:乡村是发展新动力2022年,新冠疫情、区域冲突正在深刻地影x着全球局势。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从原本的外向型经济,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模式。

新的发展格局下,乡村,正展现出巨大的力量和无限的空间。

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xx说,“这一战略转型在2018年以来已经初见端倪,来自外部的接连不断的挑战,直接影x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以前是出口导向的生产模式,使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

但实际上,这些发达地区连本省的欠发达地区都难以带动,和国内的设备制造业、上游的重工业等连接不深。

最终,我国的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向全球出口而生产。

在客观上,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

这种以单纯GDP为目标的粗放数量型增长,本就难以持续,必然要调整。

”在战略调整过程中,乡村的发展,或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温xx说,“乡村的物业和资源型资产的开发,将会构成国债带动基建、房地产之后,经济发展的第三资产池,有力地支撑国家经济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做战略转型。

”从城市化到乡村振兴,再到城乡融合,县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作为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点,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对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梅xx说,“产业振兴中,一二三产的关系、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等,在产业振兴中越来越重要。

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到65%左右,农业生产主要满足城市需求,产业布局、市场等主要在城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同样息息相关。

其中,县域在解决大城市病、生态发展等方面,都有巨大的空间。

”人才育成:培育为乡村服务的人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乡村空心化、留守人口需要承担起乡村发展的重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如何解决乡村人才匮乏的问题?在济宁,一个乡村振兴合伙人的模式,成为破解“乡村引才”难题的途径之一,林xx介绍,“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就是围绕乡村发展需求,精选产业合伙项目面向社会广泛发布合伙人“招募令”,并量身定做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现就业有岗位、农产品有出路、村集体有收入。

数据显示,目前,济宁市、县两级已经招募510名乡村振兴合伙人,这些合伙人正在通过创办企业、集体组团、知识技术入股三种方式进行合伙,已经落地实施460个项目,吸纳3.2万余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超过6亿元。

而在云南雁塔村等六个村落,一个名为“乡村CEO”的实验也在同时进行,李xx说,在过去,许多地方通过引进外部管理的方式,解决乡村人才匮乏的问题,比如引进企业,通过流转土地、闲置房屋等,借用企业的专业人才进行经营,但这样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即大部分乡村产业的利润被企业拿走,农民从资产的主人,变成了企业的雇工,只获得租金及务工的收入。

“从2015年在河边村工作以来,我就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来想法逐渐成熟,要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就要有他们自己的职业经理人,就要有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服务的专业团队。

”李xx说,“这一模式目前仍在探索中,还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乡村CEO的待遇问题、人才的来源问题等。

”共同富裕: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共同富裕的愿景正越来越近,但同时,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仍旧存在差距。

共同富裕究竟是怎样一种愿景,又该如何实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xx说,“共同富裕是一个能够把效率、平等和社会稳定统一起来的社会福利分配状况,其中效率尤其不可偏废。

”平等和效率,是共同富裕的不同侧面,党xx说,“我们认识社会福利的含义时,有两个方面要注意。

一个是可支配收入的分配,大家拿到手里的钱有多少?怎么花出去?这是可支配收入。

另一个是公共服务,假如一个人,出门坐车不方便,道路不通、社会不安全,也就意味着公共服务的品质很差,事实上,所获得的社会福利也会降低。

所以社会福利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可支配的私人收入,一个是可享受的公共服务。

把这两方面工作做好,就能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状态,把效率、平等和社会稳定统一起来。

”社会公共服务的提升,有赖于政策、制度的完善,而可支配收入如何提升,尤其是在过去的发展中,收入提升较少的农民,如何增收致富?在济宁市,一些新的尝试正是进行,林xx介绍,位于济宁东部的钓鱼台村,于2019年8月创办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全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借助40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流转140亩土地,建起65个现代化蘑菇大棚,带动周边300多名村民就业,现在村集体收入达到126万元,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逆袭成了“百万村”。

城乡融合:不只有公共服务均等在今天,城市化仍在推进,乡村振兴并不意味着城市化停滞,城市和乡村,正在进入全新的融合之中。

在云南雁塔村等六个村,李xx正在进行的实验,名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依托大城市、大都市的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雁塔村是一个传统的古村落,我们为这个村落设计了一个集休闲、农旅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产业,依托古村落本身的房屋、空间、传统文化等,把村子打造成一个花巷,就像欧洲的小镇一样,吸引都市里的旅游者。

人流进来后,我们又在村里打造各种业态,比如餐饮、文创、各种休闲场所、农耕文明体验、亲子活动等,并开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经营活动实验。

”李xx 说。

而在济宁,更多来自城市的资金、技术、观念和服务,正在进入乡村,林xx介绍,在农村,家庭经营分散、农民外出务工、有的不愿流转土地等问题仍亟待解决。

为破解“地怎么种”的难题,济宁市利用供销系统组织体系完整、经营网络遍布乡村的优势,创新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我们整合了供销、农业、农机等资源,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在为农服务平台上,耕种、机收每亩优惠30元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近20%;购置整合先进无人机500余架,开展病虫害飞防统防统治,每台无人机每天作业可达1000亩,较人工作业效率提高40倍,农药使用量降低30%。

通过专业化托管服务,每亩可减少农资、电力、用水等投入100元左右,提高粮食产量15%左右。

”科技赋能:用手机可以种地吗?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正在济宁及更多的地方成为现实,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力量,除了政策的完善之外,更有科技的力量。

梅xx介绍,“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年均达到了3.26%,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是78%。

”种业的发展、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使得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有了实现的基石,林xx介绍,济宁已经成为黄淮海区域最大的大豆种子繁育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大豆良种畅销安徽、江苏、河南等10多个省份,覆盖黄淮海65%的区域、长江中下游33%的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济宁种子撒向全国。

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济宁市保持在山东省前列,由2019年的新建42万亩、投资额5.5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新建87万亩、投资额17亿元。

林xx表示,在保障规模和投资金额的基础上,济宁还启动了“数字农田”建设,实施“智慧机井”,推行刷卡智能灌溉,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水肥利用率。

科技是进步的动力,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科技赋能下的未来农业,会是怎样的景象?梅xx说,“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正在不断地塑造着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愿景,也带来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未来,用手机种地,享城市生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可能实现的情景。

”未来社区:把乡村建成人们向往的地方数字技术正在走进农田,同时也在走进乡村,改变着乡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

浙江是农村现代化推进程度最快的区域之一,SUC联合国可持续城市与社区项目执行主任李x介绍,从2019年3月份到2021年年底,SUC 人居智库团队走访浙江衢州六区县50多个行政村,编制完成衢州市乡村未来社区指标体系建设指南,这也是全国首份乡村未来社区地方标准,把乡村的美好生活分解成一个一个能看得见的场景,将社区生活科学化、标准化。

李x和他的团队,为未来的乡村设计一套可实现的路径,李x认为,乡村未来社区就是现代版农村新社区,是乡村发展从“村落”向“社区”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村改居”的高级表现形式。

“不同于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乡村未来社区做的是社区,不是乡村建筑,也不仅仅是人居环境,核心还是推动留守居民、回归村民与乡贤、城市进乡村的居民,这几类人群的混居,核心落在人,落在社区。

”李x 说。

在三年的试点建设中,浙江省衢州市形成了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溪口乡村国际未来社区、余东乡村国际未来社区三个试点,在2020年至2021年陆续建成开园。

其中,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通过两年的建设,从一个以养猪业为主、人口持续净流出的大村,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区化新乡村,人口短期内就净流入近1100人,村民的人均收入提高了16.7%,年均收入增长了16.7%,农村集体经营收入增长了65%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