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即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被尊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他对生死观有所阐述。
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要抗拒生死。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刍狗”指的是万物,意味着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都是公平的,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接受。
2. 重视生命:老子主张珍惜生命,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意味着,人们不应该害怕死亡,而是要珍爱生命,努力生活得更好。
3. 生死轮回:老子认为生死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如同日夜更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说明生死也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
4. 超脱生死:老子主张超越生死的境界,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里的“谷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味着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境地。
老子的生死观强调顺应自然、珍爱生命、生死轮回以及超脱生死。
他认为,人们应该正视生死,珍惜当下,努力生活得更好。
道德经读后感(15篇)
道德经读后感(15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
《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读后感2《道德经》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经》,37章,第二章《德经》,44章。
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二)所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魅力的《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起源、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认识。
它博大精深,说话极有正义感,是“万经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恶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
所以有没有相互存在,难度和难度相辅相成,长短和高低对比,音和音和谐。
就是圣人无为而教无字。
一切工作都毫不犹豫,生而无之,不靠之,生而有之。
一个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阐述了世间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老 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
老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其中对于生命的观照更是独特而深刻。
老子以其超凡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诸多奥秘和真谛。
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最高的法则,生命也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发展。
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比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都是自然的节奏。
生命如同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有着其自身的生长、发展和衰亡的过程。
我们不应强行违背这些规律,而是要在顺应中寻求生命的和谐与平衡。
生命的本质在于“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生命也不例外。
道是一种无形无象、超越感官的存在,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认和遵循道,与道合一。
当我们能够领悟道的真谛,按照道的原则去生活,就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老子强调生命的柔弱与不争。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看似柔弱,但却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生命也是如此,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柔韧和包容的力量。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必过于刚强,而是以柔弱的姿态去应对,往往能够化解冲突,实现生命的顺遂。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并非是不进取,而是不刻意去争夺名利,不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斗。
当我们放下争斗之心,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修养,反而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他人,获得真正的成功。
老子还重视生命的知足与简朴。
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知足是许多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不断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外在的荣耀,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懂得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满足。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学习道德经篇1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
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章)“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
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
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
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
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
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
老 子道德经生命论析
老子道德经生命论析《老子道德经生命论析》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生命智慧,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
生命的起源与本质在老子的思想中有着独特的阐释。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生命也不例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道”并非是某种具体的物质或实体,而是一种超越感官和理性认知的存在,是一种无形的、永恒的创造力。
生命正是从这神秘的“道”中孕育而生,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和神秘性。
从生命的特性来看,老子强调生命的自然性。
他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生命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强求、不妄为。
这种自然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在遵循自然之道的基础上,发挥生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比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都是自然的规律,生命也有着其自身的生长、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我们不能违背这些规律,而应当顺应它们,以达到生命的和谐与平衡。
在生命的价值方面,老子提出了“贵柔守雌”的观点。
他认为柔弱胜刚强,生命中往往那些看似柔弱的力量,反而具有更持久、更强大的生命力。
比如,水是柔弱的,但却能滴水穿石,以柔克刚。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在生命中不要过于逞强好胜,而是要保持谦逊、温和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力量。
同时,老子强调生命的知足常乐。
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不断地追求物质的丰富和外在的成就。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过度的欲望只会带来烦恼和灾祸,只有懂得知足,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满足和幸福。
一个知足的人,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不为外物所迷惑,从而拥有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老子对于生命的修养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主张“致虚极,守静笃。
”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中,我们的内心容易被各种杂念和欲望所占据,从而失去了对生命本真的感知。
通过致虚守静,我们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回归到内心的平静,洞察生命的真谛。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生命的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生命的观点作者:张议方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摘要:立足一般价值论的视角,从《道德经》出发,对老子的生命价值观进行整理、归纳和剖析。
老子在《道德经》中体现出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尊重和遵循生命的客观规律,尊重生命,尊重万物;二是要看清楚“生”和“死”的关系,弄明白有生必有死,生死相依的道理;三是事物强壮也就难免衰老,生命必定会经过弱小、青春、强盛、衰败、凋零的过程;四是生命是很脆弱的,不应该伤害别人的生命,同时要保护好自己,处处小心,不能进入危险的范围,才能保全性命。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生命;价值观立足一般价值论的视角,从《道德经》出发,对老子的生命价值观进行整理、归纳和剖析。
一在《道德经》中第五章原典中这样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这一章中“刍狗”是指用草扎成的狗,在古代,多用于祭祀,用的时候是备受关注的,但是用完了之后就胡乱丢弃了。
当时,在祭祀之前和祭祀时,刍狗都是受人尊敬的,但是等到祭祀过后,刍狗就会被人胡乱丢弃,行人都可以随意踩踏,甚至捡柴的人还可以把它拿去当柴火烧了。
天地大爱,赋予生命,养育万物。
但是大爱无亲,生命、万物均是顺道则昌,逆道则亡。
人要学天地大道,不远不近,不悲不喜,奉献不知,自然而然。
告诉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事情的道理,顺其自然才能做好,不能妄为强求。
透过这段话看老子对待生命的看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认为生命需要遵守自然规律,不能妄为强求,要顺其自然才能做到最好。
二《道德经》中第十一章原典这样写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段话举了三个例子,分别是车轱辘、器具和房子,为了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
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
老子对生命的诠释
老子对生命的诠释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老子的哲学中,他对生命的诠释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下面将从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终点四个方面来阐述老子对生命的诠释。
1.生命的起源老子认为,生命是由“道”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这个“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无限的、永恒的存在。
它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道”是生命的根源,所有的生命都是从“道”中产生出来的。
2.生命的本质老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无为”。
他认为,生命不是一种固定的实体,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受外界干扰的。
生命的本质不是在于追求什么,而是在于顺从自然,安然地接受生命的变化。
3.生命的价值老子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无求”。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被欲望所驱使,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财富、名利、地位等外在的东西,而在于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只有当人们超越了物质的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生命的终点老子认为,生命的终点是“归真”。
他认为,人们应该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回到“道”的怀抱。
这个过程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悟来实现的。
当人们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时,就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达到永恒的存在。
总之,在老子的哲学中,他对生命的诠释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认为生命是由“道”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无为”、“无求”的体现。
同时他也认为生命的终点是“归真”,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读书心得——《道德经》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
读书心得——《道德经》中的生命观念教育价值《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
对于生命观念,新课标以举例的形式描述为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1]。
可见,生命观念外延的边界并未严格限定。
有学者从系统、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将生命观念概括为系统观、进化观、生态观三大观念[2]。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去审视《道德经》,老子的大量观点与现代的某些生命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表1),包含着丰富的生命观念素材。
表1 老子观点与生命观念的关联1 系统观系统观认为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等特征。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遵循着“道”而运行的、动态平衡的有机整体,蕴含着朴素的系统观。
1.1 “万物同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人类与宇宙万物的本源相同,都是由“道”化生而来。
即“道生万物”“万物同源”或“天人同源”。
“道”指的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规律和法则[3]。
可以理解为:追根溯源,人与自然万物属于同一家园,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完美的生命共同体。
1.2 “域中有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道、天、地、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完整的系统。
在整个系统中,人类只是普通一员,位列天地之后,“四大”之末。
老子反对人类妄自尊大、以自我为中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2 稳态与平衡观自组织是系统的显著特征,生命系统的自组织行为表现为自稳定、自修复、自适应、自学习等行为[4]。
稳态是一种平衡、有序的动态稳定,稳态是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的。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循道有序运行,从而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2.1 “得一”——遵循规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老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了生命的自然本性和自由精神,认为所谓的道并不是道,道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我们可以用自我意识理解它的特点和意义。
在老子哲学中,生命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自然过程。
生命的本质是自然和自由,是一个和谐的和系统的力量。
本文就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展开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支持这个主张。
一、以自我的改变来迎接未来老子哲学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我们必须通过自我改变来适应这种变化。
这样的自我改变不仅可以让我们适应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还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真正本性并获得更高的自我实现。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那些能够适应变化的人,有可能成为更加独立和自由的人,向未来前进。
例如,若你是一个贪婪的人,对物质财富有强烈的追求,可以开始自我反省,寻找善良和慈悲心的特质,并努力从中实践。
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你的人际关系更加愉悦,你的内心更多了一份宁静。
二、在困境中挖掘生命价值老子哲学认为人生的真正正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状态。
我们需要经历挑战和逆境,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生活不只是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持有,而是我们在面对困境和逆境中改变自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事实上,在困境中查找生命价值、意义和目标,是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
例如,当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时染上重重疫情、失业和贫困的压力时,这时我们可以发挥个人和社区的力量,协同合作解决危机和打击疾病。
无论成败,这个过程将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更多的意义。
三、重新审视自我价值观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中的指导思想,它是“有而用能之间”的关系。
并非做任何事情,而是如何去看待这些事,如何去面对它们,以及如何根据它们改变与成长。
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追逐外在的物质财富,但这并不能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只有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价值观,才能找到真正让我们满足的东西。
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3篇
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3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为道命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
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
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
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内容。
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内容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只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翻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知道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己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
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
从老子《道德经》中,读出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
从老子《道德经》中,读出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从《道德经》中读出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老子[摘要]“道可道非常道”,这种辩证无处不在。
上善若水、出生入死、天长地久,都在《道德经》里。
树有兴衰枯荣,人有生老病死,生命也是一种转化。
3月19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参加“扬州讲坛”,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对老子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进行解读,现场座无虚席。
以下是内容精粹。
01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天地不为己我们习惯往外看,潜下心来,看老子、庄子,智慧无处不在。
中国典籍在哲学上,没有超过《道德经》的。
《道德经》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
道是规律和本原,德是如何去实现。
什么是“道”,老子认为如水、女性、婴儿。
人性没变过,只看激活了人性中的好还是不好。
好的教育,就会抑制恶;如果教育不够,就会有很多的恶生长。
“道可道非常道”,这种辩证无处不在。
上善若水、出生入死、天长地久,都在《道德经》里。
树有兴衰枯荣,人有生老病死,生命也是一种转化。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天和地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万物,所以天长地久。
02手机拿走了无聊也拿走了伴随无聊的伟大创意越伟大的典籍越不枯燥,《道德经》里到处是比喻。
比如瓷杯,大家只看到有的部分,其实能用的不是有,而是围出来的空。
房子有门、有顶,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
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什么是无用的事?发呆,喝茶,看四季变化,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事,都不做。
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创意的时间吗?一有空就掏出手机,时间立刻被填补,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拿走了伴随着无聊的伟大创意。
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发呆时想出来的,相反忙碌的时候没有想出来。
中国人太爱做有用的事情,没有了创意,忘掉了空的东西。
无用即大用,要做无用的事。
我去台湾,看到诚品书店,感觉诚品书店是为台北画龙点睛的。
书店不怎么赚钱,但其实能赚大钱。
不是你每天都去书店,而是任何时候你想去,书店就在那里。
道德经对生命的看法
道德经对生命的看法《道德经》里说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嘿,这可真是妙不可言!想想看,这生命就像那无尽的河流,从源头开始,一路奔腾不息,那势头可猛着呢!生命呀,它充满了各种奇妙的变化和可能。
就好像那四季更替,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热烈奔放,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宁静安详。
咱的生命不也是这样嘛,有起有落,有欢笑也有泪水。
你说为啥《道德经》这么看重生命呢?这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它的根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高大繁茂呀。
咱的生命也是如此,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它,才能活出精彩来呀!咱想想,生命中那些小细节,不就像星星点点的小花点缀着整个世界嘛。
有时候遇到点困难挫折,哎呀,那算啥呀!就像走路遇到个小石子,抬脚踢开不就完事儿啦。
可别因为这点小事就垂头丧气的,那多不值得呀。
再看看周围的人,大家都在努力生活着,各有各的精彩。
这不就是生命的多样性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路和风景。
就像那句话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咱每个人的生命也是独一无二的呀!你说生命是不是很神奇?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爱与被爱,能让我们体验到快乐和悲伤,能让我们在这世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就好比那天空中的飞鸟,虽然飞过无痕,但它曾经自由翱翔过呀。
《道德经》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乍一听好像有点冷酷呢,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呀。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也别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该努力的时候就拼命努力,该享受的时候就尽情享受。
咱的生命就像一场旅行,沿途有美丽的风景,也会有坎坷的道路。
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乐观的心,那啥都不是事儿呀。
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遇到开心的事儿就开怀大笑,这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呢!咱可不能白白浪费了这宝贵的生命呀。
得像那闪闪发光的宝石一样,把自己的光芒释放出来。
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弱的光,那也能照亮自己,照亮身边的人呀。
总之呢,生命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和爱护的。
就像《道德经》里说的那些道理一样,虽然看似深奥,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导语,您所欣赏的本篇精选共有4335文字,由卫建祖改进发布。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以道教思想为主要内容,被誉为“道教经典”。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享对道德经的理解和与之相关的人生感悟。
一、广纳天下苍生之需道德经中强调了“虚静”、“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事物应当按其自然规律发展。
这启示我们,人生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并根据自身条件去发展。
与其追逐外在名利,不如顺应自己内心的需求,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与满足。
二、守常无欲道德经中频繁提到“无欲”的概念,强调放下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世界的诱惑所迷惑,追逐着更多的财富和享受,但是这种追求往往带来的是无尽的欲望和痛苦。
只有守常无欲,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自在。
三、以柔克刚道德经中提到“柔弱胜刚强”,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
如果我们能够以柔克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以宽容和理解代替争斗和冲突,我们将能够获得更多的和谐和幸福。
四、保持内心平和道德经中提到“保持内心平和”,认为平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只有保持内心平和,才能面对外部的困难和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艰难和挫折,而内心的平和能够帮助我们保持一颗坚定的心,面对困境勇往直前。
五、培养智慧道德经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智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智慧,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只有具备智慧,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结语:道德经作为一部古代哲学经典,对于人生感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无论是广纳天下苍生之需,还是守常无欲,都是指导我们走向内心真正的宁静和幸福的道路。
只有以柔克刚,保持内心平和,培养智慧,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前进。
总之,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本指导我们生活和成长的启示录。
道德经生命哲学领悟读后感
道德经生命哲学领悟读后感提起《道德经》,最初我对它的印象就是晦涩难懂,充满了神秘的智慧。
但当我真正深入去研读,去领悟其中关于生命哲学的部分时,才发现那看似高深莫测的语句里,藏着的是对生活最质朴、最真实的指引。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柔弱胜刚强”。
这可太有意思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似乎总是推崇强者,觉得强大、刚硬才是成功和胜利的象征。
但老子却说柔弱能够胜过刚强,一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家附近有个菜市场,菜市场门口总有一些小摊贩在叫卖。
其中有两个卖水果的摊主,一位姓张,一位姓王。
张摊主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说话粗声粗气,卖水果的时候总是特别强硬。
如果有人跟他讨价还价,他就会很不耐烦,甚至大声呵斥,让人感觉特别不好打交道。
而王摊主呢,是个瘦弱的阿姨,说话轻声细语,总是带着微笑。
有人跟她讲价,她也不生气,总是很耐心地解释,说自己的水果新鲜,进价也高,实在没法便宜太多,但如果买得多,她也会主动抹个零头,或者多送一个水果。
一开始,张摊主的生意看起来还不错,因为他的水果摊看起来很有气势,水果堆得满满的,品种也多。
但慢慢地,大家都不太愿意去他那里买水果了。
为啥呢?因为他的态度太差,让人感觉花钱还受气。
而王摊主的生意却越来越好,大家都愿意去她那里,哪怕她的水果有时候价格稍微高一点,大家也觉得舒心。
这不就是“柔弱胜刚强”的一个小小的体现吗?张摊主看似强大、刚硬,却失去了顾客的心;王摊主看似柔弱,却用她的温和、耐心赢得了大家的青睐。
再想想我们的生活,有时候我们总是争强好胜,凡事都要争个输赢,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而那些懂得以柔克刚的人,反而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游刃有余。
比如说在工作中,遇到意见不合的时候,有些人会激烈地争吵,非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但这样往往会导致团队氛围紧张,工作进展不顺利。
而另一些人呢,他们会先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用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往往能够达成更好的共识,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
道德经与人生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感悟。
作为读者,我对道德经中传达的思想和智慧深感震撼,下面是我在阅读道德经后的一些人生感悟心得。
一、道的本质和追求道德经中提到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主宰,是追求和实现人生意义的核心。
经文指出:“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意味着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
我深刻体会到,追求道的人们应该超越纷繁复杂的现实,以超然的心态去领悟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应该与自然相和谐,将自己的欲望降至最低,以达到超越现实的境界。
二、无为而治的智慧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这是一种放下自我、顺应大自然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人们通常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自然规律的存在。
我们应该学会虚心向自然学习,顺势而为,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本性。
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在和谐中找到真实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推崇谦逊和谨慎道德经倡导的高尚品格是谦逊和谨慎。
它强调人们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不追求虚荣和权力。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谨慎行事,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以免破坏他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种谦逊和谨慎的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真实的自我,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四、追求内心的平和道德经中不断强调追求内心的平和。
它告诉我们,过度的欲望和功利心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不满。
只有放下欲望,抛弃功利,我们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道德经提倡通过乐观、宽容和大爱来面对生活的挑战,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和满足。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明白了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或者答案,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
通过与道相和谐,我们可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幸福。
与此同时,道德经也教会我们谦逊和谨慎的品质,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平和。
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年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汇编7篇)
2023年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汇编7篇)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1(887字)“无,名天地之始”生命从何而来?父精母卵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是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殊性,两相结合,也只能形成一个有特殊性的东西。
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了陶,形态质地变了,本质还是没变,依旧是无生命体。
那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到一个婴儿,生命从何而来?生命又是什么?如果生命是健康肉体的组合,那如果有健康的各个器官,由科学家将之天衣无缝地组合起来,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如果有,那我们讨论“精神”,“灵魂”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那肉体枯灭后,灵魂也会消亡吗?若灵魂永存,那它们会去哪里?“名可名,非常名”语言和名相不可执着,我认为有其一定的科学性。
圣人之言论,于其时代,于其生活背景可行。
但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或者每一个个体,都在变。
譬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周末年人心不古,道德有悖,而《红楼梦》中,在一个“家教甚严”的大家族要遵死礼,就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反传统文化,是外国的坚船利炮胁迫中国人不得不直面战争,直面生存困境,在活下去都如此艰难的战争时代,要普通百姓都知礼谈乐是天方夜谭。
而在现世,经济科技网络发展,人有了钱想要更有钱,无止尽地追逐美,物质,权力,这于自然规律是相悖的。
世间凡种.种,都盛极必衰,人的物欲若不加以节制,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妨害思想或精神。
所以现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里有一种中庸之道,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
譬如严冬熬过必会开春,自然延续了千万年的法则,人也应该遵守。
所以“知道”后,人应该采取一种平和的生活方式,在平和的一天又一天中去探求宇宙生命的真谛。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如我第一个问题,世上还有许多的问题不可答者,现实中似乎没有线索,因此要从“无”中寻。
而“无”玄之又玄,因此我们要从“有”中细察端倪。
事物的发也有道,那其生亦有道,正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而一”,因此“无”也可观也。
老子关于生死的感悟
老子关于生死的感悟《道德经》第五十章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说,对待生死,世界上分为三种人:顺生而生的人、向死而生的人、过渡求生的人。
在这里,老子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方式和对自然生命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对生老病死现象的简单归类。
第一种所谓顺生而生的人,乃善摄生者。
养生不仅是养身体,更需要养精神,就是精神的修炼。
理想的养生能使人超越生死门,让生命获得灵性,焕发光辉。
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过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
这种人顺应自然,通晓天地之理,故能全生。
第二种人,向死而生的人,或者说背生而生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或刚愎自用、或暴躁强横、或胆大妄为、或争强好胜、或毫无节制、或心放任性,皆有其取死之道,属于“自作孽,不可活”之类。
当然,这里的向死而生,和三岛由纪夫所谓向死而生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属于不爱惜生命,不能全生之类。
至于第三种过度求生的人,他们极度贪生怕死,过于自爱,反而损耗或丧失了生命。
这又是为什么呢?大概是为了求生,或者求功名利禄、名闻利养,劳心苦力,殚精竭虑,过度损耗生命,不能惜身而殉。
河上公云:“人民轻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贪利以自危。
以求生太厚之故,轻入死地也”。
对这三者的分类,司马光在《道德真经论》中注解:“大约柔弱以保其生者三,刚强以速其死者三,虽志在爱生而不免於趋死者亦三。
”对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的分析,老子在《道德经》还有三章相关的论述。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
草木活着的时候,形态是柔弱的,死了就转为枯槁。
所以,凡是坚强的都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属于生存的类型。
”我们看婴儿软绵绵的,乃“精之至”、“和之至”,“不犯众物”,是最接近自然的状态,有利于避免伤害、保全生命。
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
浅谈《道德经》的生命意识内容提要:《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
历代学者对《道德经》译注纷起,不断挖掘其蕴含的巨大价值。
本文重点就《道德经》中的生命意识进行探讨,以丰富人们对《道德经》的认识。
关键词:道德生命意识小宇宙老子,一位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生命探索者、社会科学家。
他以自己无上的智慧和终生体践,执着探悟人类的生命、生存和万物规律,铸就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并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好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部《道德经》,两千多年来注家峰起,各阐其端。
哲学家言其为东方哲学之经典,政治家视其为治世名言,军事家称其为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其是一部先秦文化的底片,养生家奉其为修身养性之要典,推演“天机”之秘鉴。
俗家子民感其效用灵验,叹其玄之又玄……区区五千言,却包蕴无限。
海内外学者皆视为至宝。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他(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
”美国高能物理研究博士卡泼勒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道德经探玄》)《道德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老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史书对老子身世的记载不详,《庄子》、《吕氏春秋》、《说苑》、《孔子家语》、《白虎通》、《史记》等皆有记载。
其中只有《史记》较为系统些,现摘录如下以示说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一)“天长地久”天地间人为贵,贵在有思想,有创造能力。
天地养育了人的生命,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只有在天地自然这一大熔炉里才能确证自己的实践本质,维系自己的生命。
人类生存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
从古至今,思想家们总是把如何善待生命作为重要的道德信条。
而要善待生命就要善待自然、善待天地。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大多看到了这一点,而且要求人们在实践中顺应天意,善待自然,警告人们不要“涸泽而渔”,不要“焚林而猎”。
老子更明确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主张,他看出天地自然的博大宏阔,看出它恒久的存在——“天长地久”。
而且这种永恒就在于他的“不自生”。
“不自生”就是“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就是说天地仿佛没有生命。
天地自然虽无生命,却如智慧无穷的圣哲,从不为自己的存在而考虑,而生活在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物种,倒是没有不受到天地的庇佑和关爱的。
老子用类比的方法,由天地推及人生,天地无意志而人是有意志的,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私心,“后其身”“外其身”不过是以退为进,用迂回的办法保全自身而已。
而真正的“后身”和“外身”应当是赴汤蹈火,冲锋在前,成仁取义,舍身忘我,置性命于度外的勇士。
就如我们奔赴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
老子认为天地长久的奥秘在于天地养育了万事万物,天地是为世间万物而存在。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从中切实体现了我们党从本质上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服务对象,认识到我党的根基在群众。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
”老子认为只有真正地不断地为大家付出,持久做事,才能长生久视。
(二)“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指出相反相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一切事物经过初期的发展变化达到繁盛后,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事物向相反反向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原理。
人来到世界上,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便产生了种种欲望。
所谓欲望,就是社会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成果的渴求。
不过“人的欲望”最初只是一种主观需要,要使它成为客观的社会性需要,就得通过“劳动”这一中介环节实现其转化。
求名和谋财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它常常可以激励人们为之奋斗。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追求必须是把个人的生命和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大众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
生为社会生,活为大众活,这样的人不求名而名自到,不求利而利自来。
国家发展的越快越好,直接获利者就是老百姓。
百姓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提高,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广,人的欲望也随之增加。
看看十八大以来的数据就会知道,许多官员拿着国家的高薪,仍然觉得不满足,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滥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私利。
追求名誉、地位和财富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就会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经不起困难的考验,就会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变得猥琐卑贱、俗不可耐,最终成为胸无大志的伪君子。
进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病毒在一个月感染了近万人,遍及中国31个省和国外若干国家。
通过检测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但因为人类的猎奇心理和不知名的养生方法,导致该病迅速爆发。
“甚爱必大费”,老子认为对一些事物看得太重,必然会适得其反,受其所害。
(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变化,在变化中运动。
我们所说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是指原本刚劲有力、所向无敌的事物发展变化为死板僵化、趋于没落和死亡的事物;或者原本柔弱稚嫩的新生事物经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刚劲有力、所向无敌、不可战胜的事物。
世界万物就是在这种柔弱与刚强、生与死的交替变换中形成一个螺旋式的、无限的、循环不息的生命链条。
老子《道德经》中体现出了柔弱处上的深刻道理,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不外乎这三点:首先,人少或物资少,更能让人珍惜资源,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每一个人,每一份资源,中国革命战争中许多战役就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
其次,人少更能发挥个人能力,挖掘个人潜能,如蔺相如完璧归赵。
最后,当物资和人员都匮乏时,人们会谦虚谨慎地对待环境,解决问题,因而能避开自己的弱项,尽量发挥强项,或者是用强项掩盖弱项,从而把事情办成功。
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以弱胜强的典型事例。
(四)“死而不忘者寿”通常人们总以为每个人对自己岂有不知之理?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客观地认识自己。
老子认为有决心、有志气、能控制自己不正当行为,能持之以恒地遵照“道”的规律行事的人才不会丧失信仰,像“道”一样永恒持久。
这种人即使不幸离开人世,也会虽死犹生,他的“守道”而行事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被后人所纪念。
因此,一个人在世界上真正的意义在于有人惦记,一个人的永生在于被人纪念,真正长寿之人是不会被人忘记的人。
共和国的历史上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先烈,他们不应被忘记,也不该被忘记,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中国新的长城,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震救灾、抗击非典等疫情,他们付出了鲜血与生命,打赢了大大小小各种战争和战役,他们是全中国人民的英雄,他们应该被授予共和国的最高荣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五)“物或损之而溢,或溢之而损”人们所厌恶的,是嫌自己不够强大。
古代的王公贵族用孤寡自称,是因为事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
当事物强大了就会进入生命周期的衰亡。
道的得失之辩引出来往返之辩。
往,导致益,以人致天,自以为是恩泽天下,能增益万物。
但这样对万物来说,却是有害的。
因为天下不按照规律办事,必然会导致伤物害民。
反,为政以天为本,导致损,但却有益于天下,天下会安定得长久,谦虚谨慎地做事则会长久。
相反相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我们做事情是为了让事情的发展符合人的期待和想象,并且向人规划的方向发展,需要付出许多努力,需要借助更多资源,但不能采取不必要的或错误的手段,如果这样做了,事情也许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当沾沾自喜的时候就会粗心大意,会不谨慎,最终会得意忘形,导致事情的失败。
老子认为,做任何事情不能超过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或者事情会向相反方向发展。
一个人努力可能会成功,但持久的成功需要团队的齐心合力,需要互助共赢。
因此,老子认为对待事物退让减损反会进取增益,一味进取反而会退败减损。
三、《道德经》生命观的启示大道至简。
世界上的每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生命规律,有开始就会有结束,有璀璨就会有平凡,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人类的寿命会不断增长。
但我们要讨论的是没有任何灾害和外力的情况下,人类自己应保有怎样的生命态度。
(一)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知何时人们开始猎食野生动物,SARS、埃博拉病毒、禽流感包括这次的新冠病毒,都来自野生动物。
人类虽然是食物链最顶端的灵长类动物,但不能由着自己为所欲为,仍然应该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而不应该破坏环境,猎杀野生动物,不应该短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天地万物包括人本身都是作为天地万物之根本的大道所化生而出,并遵循着自然之道变化发展而生生不息的。
这个大道,既化生、滋养天地万物和人类,又能够使失道者离开生养之道而走向灭亡。
因此,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或人、天、地、道“四大”之一的“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要像看待自己生命一样看待他人的生命今天的医患关系让人汗颜。
我们的人民卫士在疫情如此严重的今天,撇下妻儿老小,扛起了历史的责任。
但在过去日常医疗的过程中,有的病人家属不理解甚至做出伤人、杀人的事情,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但他们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好,只能尽己所能。
每一天我们能和平度过,正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老子认为人应该像像水一样胸怀博大而深广,像水一样善利万物、不求回报,像水一样诚信不欺瞒,像水一样无为而治求得正道。
总之,就是像水一样处下、不争、滋养、施与,对他人一视同仁。
(三)做事要合理合适合法老子所倡导的“慈爱”是原本的自然而然的情感状态,要做到尊道而贵德,做到公而无私,公平正义,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自古至今的人类历史都证明:人们对于正义的热烈追求和对仁慈的热情向往,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
人的欲求必须合理,因为没有过多的贪欲才能做到“无为”,无为才能慈悲,才能把个人得失放在工作之后,才能修正自己的行为,不使行为有所差池,行为没有差池就不会犯错,身心就会安康。
(四)为人厚重,保持善良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母慈子女孝是人的自然天性,如果硬是要把慈与孝变成人人必须遵守的纯粹的道德规范,那就失去其真意了;而且如果只是按照慈、孝的标准去施慈尽孝,还会出现勉强而为甚至装腔作势而为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