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

命观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

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一)“天长地久”

天地间人为贵,贵在有思想,有创造能力。天地养育了人的生命,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只有在天地自然这一大熔炉里才能确证自己的实践本质,维系自己的生命。人类生存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从古至今,思想家们总是把如何善待生命作为重要的道德信条。而要善待生命就要善待自然、善待天地。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大多看到了这一点,而且要求人们在实践中顺应天意,善待自然,警告人们不要“涸泽而渔”,不要“焚林而猎”。老子更明确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主张,他看出天地自然的博大宏阔,看出它恒久的存在——“天长地久”。而且这种永恒就在于他的“不自生”。“不自生”就是“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就是说天地仿佛没有生命。天地自然虽无生命,却如智慧无穷的圣哲,从不为自己的存在而考虑,而生活在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物种,

倒是没有不受到天地的庇佑和关爱的。老子用类比的方法,由天地推及人生,天地无意志而人是有意志的,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私心,“后其身”“外其身”不过是以退为进,用迂回的办法保全自身而已。而真正的“后身”和“外身”应当是赴汤蹈火,冲锋在前,成仁取义,舍身忘我,置性命于度外的勇士。就如我们奔赴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老子认为天地长久的奥秘在于天地养育了万事万物,天地是为世间万物而存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从中切实体现了我们党从本质上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服务对象,认识到我党的根基在群众。“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老子认为只有真正地不断地为大家付出,持久做事,才能长生久视。

(二)“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指出相反相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一切事物经过初期的发展变化达到繁盛后,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事物向相反反向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原理。人来到世界上,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便产生了种种欲望。所谓欲望,就是社会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成果的渴求。不过“人的欲望”最初只是一种主观需要,要使它成为客观的社会性需要,就得通过“劳动”这一中介环节实现其转化。求名和谋财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它常常可以激励人们为之奋斗。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追求必须是把个人的生命和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大众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生为社会生,活为大众活,这样的人不求名而名自到,不求利而利自来。国家发展的越快越好,直接获利者就是老百姓。百姓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提高,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广,人的欲望也随之增加。看看十八大以来的数据就会知道,许多官员拿着国家的高薪,仍然觉得不满足,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滥用职权为自己

和他人谋私利。追求名誉、地位和财富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就会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经不起困难的考验,就会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变得猥琐卑贱、俗不可耐,最终成为胸无大志的伪君子。

进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病毒在一个月感染了近万人,遍及中国31个省和国外若干国家。通过检测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但因为人类的猎奇心理和不知名的养生方法,导致该病迅速爆发。“甚爱必大费”,老子认为对一些事物看得太重,必然会适得其反,受其所害。

(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变化,在变化中运动。我们所说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是指原本刚劲有力、所向无敌的事物发展变化为死板僵化、趋于没落和死亡的事物;或者原本柔弱稚嫩的新生事物经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刚劲有力、所向无敌、不可战胜的事物。世界万物就是在这种柔弱与刚强、生与死的交替变换中形成一个螺旋式的、无限的、循环不息的生命链条。老子《道德经》中体现出了柔弱处上的深刻道理,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不外乎这三点:首先,人少或物资少,更能让人珍惜资源,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每一个人,每一份资源,中国革命战争中许多战役就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其次,人少更能发挥个人能力,挖掘个人潜能,如蔺相如完璧归赵。最后,当物资和人员都匮乏时,人们会谦虚谨慎地对待环境,解决问题,因而能避开自己的弱项,尽量发挥强项,或者是用强项掩盖弱项,从而把事情办成功。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以弱胜强的典型事例。

(四)“死而不忘者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