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热点新闻: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常见考点六:知识的学习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要点在准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过程,还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涉及的心理学要点。
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1、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能受到具体经验的限制。
2、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出现波动,有时会过度自负,有时又过度自卑。
3、情绪情感情绪情感丰富而强烈,但稳定性较差。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
4、社会性发展渴望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关注。
同时,他们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学习心理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如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压力。
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
2、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常见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帮助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元认知策略则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资源管理策略涉及如何合理地分配时间、利用学习环境等资源。
3、知识的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历史事件、地理概念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解题方法、运动技能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1、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困扰、青春期心理问题等。
了解这些常见问题的表现和成因,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和应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需求,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具备的认知能力的变化过程。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是指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学生的情感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赞美学生的努力和成就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指学生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认同方面的发展。
学生的社会发展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另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需求。
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而特殊教育需求是指一些学生因为身体、智力或情感上的特殊原因而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
教师应该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需求,并学会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教具来帮助这些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料来辅助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或者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支持来帮助特殊需求学生的进步。
最后,教师还应该了解评价和测量的基本原理。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测量的过程。
了解评价和测量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重点考试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心理)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发展概况夸美纽斯(遵循自然)、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学专著)发展—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4]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概述含义[5]: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4]: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青年初期(高中)维;②独立批判、片面主观并存;③随意性显著增长;④成人感;⑤内心世界、朋辈交往;⑥自控能力不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深刻发展;③客观、敏感;④冲突矛盾教育含义[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识论创始人—四阶段:感觉动作、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最近发展区”)认知过程发展特点(观察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2]: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重要的一部分,掌握相关考点对于成功通过考试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一些关键的教育心理学考点。
首先,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经典的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通过给予特定的刺激和强化,个体能够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表扬和奖励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个体的内部认知过程。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主动探索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强调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起这种联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促进知识的建构。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压力。
教师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
同时,也要合理运用外部动机,如奖励和表扬,但要避免过度依赖,以免削弱内部动机。
在知识的学习方面,知识的分类、获得和保持都是重要的考点。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知识的获得包括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阶段,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和保持知识。
然后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促进学习,负迁移阻碍学习。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学习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同时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在学生的发展方面,认知发展理论是不可忽视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常见考点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常见考点教师资格证是评价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证明,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其考试内容之一。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对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考点比较常见且重要。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考点,并进行详细解析。
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行为的建立与巩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提出了阶段性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的背景。
2. 学习过程及影响因素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了解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和创造等。
同时,学习过程会受到学生个体差异、动机、情绪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这些因素,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发展心理学考点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相关理论。
了解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个体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4.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发展进行客观判断和评估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测量与评价考点包括测评的基本原理、测评工具的选择和应用以及测评结果的解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测评能力,能够科学地进行学生的评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帮助。
5. 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个体差异是指不同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存在的差异,也是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六章知识的学习+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2)知识直观和知识的概括。
(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4)遗忘的理论解释.(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考纲链接1.知识的含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等。
3.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4.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7.知识直观.(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⑧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教师资质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师资质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教师资质考试是评估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的重要环节。
其中,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质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和应对方法。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估等方面,总结教师资质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教师资质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以便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例如,幼儿期的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获取知识,教师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而青少年期的儿童则开始进入抽象思维阶段,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师资质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学习理论,以便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构建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教师资质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反馈。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测验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应该学会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如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家长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教师资质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绪发展特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情绪教育活动和情绪管理策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和情绪调节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
总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质考试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以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知识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知识整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理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通过考试,更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教师资格考试中常见的心理学知识。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主要涵盖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环节。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想象则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恐惧等。
意志过程则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具备守恒概念和可逆性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也十分重要。
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例如,学龄期(6、7 岁12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则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斯金纳通过实验证明,正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负强化可以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惩罚则会降低行为出现的概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准备 2024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狗在听到铃声与食物的多次配对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
知识不是绝对的,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由学习者构建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如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主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促进学习的氛围。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兴趣、好奇心等;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或压力驱动,如考试成绩、表扬等。
2、学习动机的理论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将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反馈、适当的竞争与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历史事件、数学公式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写作技巧、解题方法等。
2、知识的理解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它研究的是教育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本文将介绍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的考点,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主要探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如何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的是学习的过程、原理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学习理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设计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测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情况。
教育评价与测量包括课堂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人格与发展理论人格与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的是人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人格与发展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各个方面的潜能。
五、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是教育心理学考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教育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校教育的背景和特点,为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重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重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的学科,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是一个重点考点。
本文将以教育心理学的四个主要领域为切入点,探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 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同的学习理论描述了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教师需要理解不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2. 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了解人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教师需要了解儿童与青少年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二、学习心理学1. 记忆和遗忘记忆是学习的基础,遗忘是记忆的反过程。
教师需要了解记忆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发展。
2. 智力与智力测量智力是个体学习和适应环境的核心能力,智力测试可以客观地反映个体的智力水平。
教师需要了解智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以及智力测试的原理和运用,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发展心理学1. 社会认知与道德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道德发展是个体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
教师需要了解社会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论和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社会认知和道德素养。
2. 学业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学业成就动机是个体对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教师需要了解学业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自我概念。
四、教育评价与测量1. 教育评价原理与方法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的测量和判断,教师需要了解教育评价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人格、智力、学习、教学、发展等与教育有关的心理问题的学科。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特征的科学。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常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学说、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强调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上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的四个发展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适应性的教学任务。
2.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学说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认为人的认知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上的心理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机制的科学。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习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可观察的行为。
根据该理论,学习是一种条件反射和习惯养成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惩罚和强化等手段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和自主性。
学习者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应该提供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必备的知识领域之一。
作为教育者,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教学评价等,以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准备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激励和奖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心理结构。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由感知到符号理解、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在这一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机会,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帮助下实现认知的转变和发展。
三、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挑战。
了解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辅导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辅导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正常的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变环境等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优化其心理素质的目的。
对中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及职业选择辅导。
(一)学习辅导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既有社会风气、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家庭教育等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学习信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内部因素的作用。
学习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念,科学地掌握认知策略和提高元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1.增强学习动机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维持、增强(或减弱)学习行为,达到学习目标。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所构成。
因此,增强学习动机就意味着树立适当的抱负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
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方式——以学习成绩的反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外,更要注重调整自身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促使学生成功,从而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就感,进行自我激励。
2.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通过情绪反应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积极性,即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做起来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学习效率也高;相反,如果是缺乏热情、面对不感兴趣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就低。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支配,所以,中学生兴趣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了解自己的学习兴趣的状况,寻找缺乏兴趣的原因,培养各个学科学习的兴趣。
3.端正学习态度[page]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正确:有没有怠慢、冷漠、依赖或退避的心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态度;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哪些影响;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良好的表现和不足;怎样改进不良的学习态度等。
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考点
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四章考点第四章课后习题: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概述1、什么是知识的含义、种类、作用?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应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种类:1、根据知识的概括水平划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2、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具有静态性质)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具有动态性质)作用:1、任何活动总有一定的方向,活动的方向由活动的目的决定;2、任何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具体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各具体动作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从而使对象发生合乎目的的要求的变化。
2、知识的表征存储?(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语义网络)。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由一系列“条件—行动”规则构成,产生式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具有自动激活的特点。
(三)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
(四)认知结构:不管是命题网络、产生式系统还是图式,它们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
人的知识不是零乱地“堆积”在人的头脑中,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
一般认为,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些概念、规则、原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高,处在认知结构的上层,而有些知识则相对更为具体,概括水平较低,它们处在认知结构的下层。
当然,由于人具有各种具体的经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联想、推理,各种知识经验之间会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
3、简述知识学习的含义、种类与作用?知识学习是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占有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章节试题及答案
A•感受与体验B•前人经验c•记忆与内容D•信息及其组织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A)。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冯特D•弗洛伊德
19•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A)。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一周之后复习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18•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9.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 于学生的观察能力。
20.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是感性概括。
21.理性概括 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
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22.在指导学生概括时,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15•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正例则传递
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
16•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人的信息没有经过进
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使用的知识信 息。
17•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括关系时产生的。
36•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 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37.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
起
到了积极作用。
38.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 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2020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培训和考试中必备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下面将梳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外在的刺激与反应,强调学习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所决定。
2.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二、发展心理学1.儿童认知发展: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描述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2.青少年发展: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如身体发育、性别认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3.成人发展:研究成人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转变和发展特点,如中年危机、退休问题等。
三、个性与智力1.个性理论: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等为主,研究个体的性格、动机和态度等方面。
2.智力理论:主要有分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关注个体的智力类型和智力发展。
四、教学评价与诊断1.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如标准化测验、作业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等。
2.学科评价:关注学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数学能力评价、英语能力评价等。
3.教学诊断:通过观察、测试和分析等手段,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干预。
五、教育管理与辅导1.学校管理与领导:关注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涉及学校组织结构、领导技能和管理策略等方面。
2.教育辅导:研究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关系和沟通技巧,提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六、特殊教育和学习困难1.特殊教育:关注残疾儿童和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问题,如视听障碍、智力障碍等。
2.学习困难: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惑,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七、家庭教育与学业发展1.家庭教育:关注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项重要考点。
它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教育心理学考点的详细内容。
一、认知发展1.感知与知觉感知与知觉是指人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
教师应了解学生对不同感官刺激的感知方式,以便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2.注意与记忆注意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思维和感知的能力。
记忆是学生保存并再现所学知识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设置适当的复习任务来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和记忆能力。
3.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其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情感与人格发展1.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核心。
教师应了解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并通过情绪管理技巧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控能力。
2.人格与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性格特点、社交能力和学业水平等方面。
教师应了解不同个体差异对学生行为和学习的影响,并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学生发展其潜能。
三、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行为,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形成习惯和技能。
教师可以运用此理论设计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以及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活动。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创设积极的教室氛围,共同建构知识和经验。
四、评价与测量1.评价方式与方法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中学教育心理学)【精品】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教育热点新闻: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常见考点六: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含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①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②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
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①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②抽象知识:对已知事实概括性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
3.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
①符号学习:词汇学习
②概念学习:共同关键特征、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概念关系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①下位学习:新观念→原有观念
A、派生类学习
B、相关类学习
②上位学习:原有基础上→归纳
③并列结合学习(如:需求与价格)①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
件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②抽象知识:对已知事实概括性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
3.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
①符号学习:词汇学习
②概念学习:共同关键特征、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概念关系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①下位学习:新观念→原有观念
A、派生类学习
B、相关类学习
②上位学习:原有基础上→归纳
③并列结合学习(如:需求与价格)
4.知识学习的过程。
①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内在加工过程。
②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5.知识学习的作用:
——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①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②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7.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感知规律:A、强度率B、差异率C、活动率D、组合率
8.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讲鸟:燕子(正例),蝙蝠(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举例纠正概念误区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异类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错误观念: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知识体系。
10.错误观念的性质:(1)广泛性(2)自发性
(3)顽固性(4)隐蔽性。
11.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
(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新观念的合理性;
(4)新观念的有效性。
12.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交流。
1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
贮存时间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约为2秒到1分钟。
(3)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14.遗忘及其进程。
(1)遗忘: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5.遗忘理论。
(1)痕迹衰退说: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
——最古老(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2)干扰说: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占统治地位
(3)同化说: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奥苏泊尔
(4)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弗洛伊德: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河南教师资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