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头痛:分部位论治
偏头痛诊断及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中医药治疗7.1分型论治7.1.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健忘心悸,妇女有月经失调,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则:通窍化瘀,止痛。
拟方:通窍活血汤(郁金、菖蒲、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菊花、白芷、甘草)。
7.1.2风客脑络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或全头痛,呈现痛因风寒而诱发,呈跳痛或掣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紧。
治则:通窍疏风,活络止痛。
拟方:通窍疏风汤(郁金、菖蒲、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防风、羌活、木瓜、秦艽、白芷、甘草)。
7.1.3肝气郁结型: 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伴眩暈,心烦失眠,两胁串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口苦,舌淡紅苔白,脈弦。
治则:通窍解郁,止痛。
拟方:通窍解郁汤(郁金、菖蒲、当归、柴胡、香附、夏枯头、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4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胀痛或抽掣痛,痛时面红耳鸣,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通窍潜阳,熄风止痛。
拟方:通窍熄风汤(郁金、菖蒲、当归、石决明、生龙牡、白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夏枯草、甘草)。
7.1.5痰浊上蒙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沉重而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纳呆,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通窍化痰,降逆止痛。
拟方:通窍祛痰汤(半夏、胆南星、茯苓、陈皮、白术、天麻、郁金、菖蒲、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7.1.6肝肾阴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呈现时轻时重,脑空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则:通窍益阴,止痛。
拟方:通窍益阴汤(郁金、菖蒲、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丹参、赤芍、川芎、蔓荆子、天麻、菊花、甘草)。
7.1.7气血两虚型:偏头痛偏于头部一侧,痛而乏力,遇劳加剧,汗出气短,畏风怕冷;痛而且晕,心悸不宁,面色少华,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固本止痛,拟方:通窍双补汤(郁金、菖蒲、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丹参、白芍、川芎、蔓荆子、白芷、甘草)。
头痛的中医辨证论疗
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 清阳;内伤诸疾,导致气 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 所养,均可导致头痛。
外感与内伤两类
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 湿、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 4、饮食劳倦或体虚久病——劳倦、病后;
饮食不节、嗜酒太过、过食辛辣肥甘。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 天麻——平肝熄风,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半夏、陈皮——和中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平肝熄风止痛
治疗-分证论治
• 内伤头痛-3.肾虚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而空;腰膝痠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 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
盗汗;舌质淡,体胖,或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
刺出血; 如头痛而气血虚弱者,宜加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
里等穴,每选4~6穴,用毫针施以补法,宜配合灸法。
治疗-分证论治
•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
•
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
•
苔薄白,脉浮紧。
• 治 法:疏散风寒止痛。
• 代表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
• 外感头痛-3.风湿头痛
• 临床特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 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 代表方:羌活胜、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除湿散寒而止头痛;
—祛风
• 川芎—辛温通窍, 活血止痛。
•
实证——肝阳、痰浊、瘀血
• 3、发病特点:
•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头痛中医中药
头痛中医中药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一般由外邪致病者,为外感头痛;由脏腑内伤致病者,则属内伤头痛。
西医的感冒、鼻炎、三叉神经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神经血管性头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等,如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头痛治疗的诊断要点临床凡以头痛为主证者,即可诊断。
由外邪致病,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常伴有表证和外邪犯肺的症状者,为外感头痛;头痛反复发作,病势较缓,时作时止者,则属内伤头痛。
大抵痛在头后部,下连项者,为太阳经头痛;痛在前额及在眉棱等处者,属阳明经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者,为少阳经头痛;痛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者,则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治疗的辨证分析头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般外感头痛,为时短暂,多由风邪为主,但必须注意分析其挟寒、挟热、挟湿;内伤头痛以气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致病为多见,为时较久,有虚有实,或虚中挟实,错综复杂。
如血虚夹肝阳,肝阳挟痰浊,气虚夹瘀阻,内伤夹外感者,必须分清主次,明辨标本,施治方可中的。
对外感头痛,治以祛邪为急;内伤头痛,以补虚扶正为先;本虚标实者,或先以治标,继则扶正,或标本兼顾,当因证制宜。
头痛治疗的辨证论治Ⅰ.外感头痛风寒型头痛【证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1.主方川芎茶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川芎lO克,荆芥、防风、白芷各12克,细辛5克,羌活lO克,蔓荆子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引起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10克、法半夏15克、藁本12克。
2.中成药川芎茶调散,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头痛煎剂(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川芎、白芷、赤芍各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延胡索10克,三七粉6克(冲)。
水煎服。
头痛的中医治疗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牛膝夜交苓,
杜仲益母桑寄生,平肝潜阳熄风灵。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 肝潜阳;黄苓、山栀—清肝火;牛膝、 杜仲、桑寄生以补肝肾;夜交藤、茯 神—养心安神。
加减:可参加牡牡蛎、龙骨加强重镇 潜阳之功。
如肝肾阴虚,症见头痛朝轻暮重,或 遇劳加剧,脉弦细,舌质红等,上方 可酌加生地、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子、早莲草、石斛等滋养肝肾之药。
假设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 止呕。
假设头痛发生于夏季暑湿内侵,症见身热 汗少,或身热微畏寒,汗出不畅,口渴胸 闷,干呕不食,治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 薷饮]加霍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
证候: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 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脉: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 病机:肝阳偏亢,
治法:祛风胜湿 。 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 方歌:羌活胜湿独活芎,甘蔓藁本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散有异功。
方解:方中用羌活、独活、川芎、防 风、蔓荆子、藁本等辛温药重在祛风 以胜湿,为治风湿外感头痛之主药。
加减:假设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溏, 可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等以燥湿宽 中。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头痛——感受风、寒、湿、 热等外邪,而以风邪为主。
内伤头痛 ——因于肝者:情志 所伤 、火盛伤阴 ;因于肾者: 禀赋缺乏,房劳伤肾 ;因于脾 者:饥饱劳倦、病后产后体虚 、
病机:
风上 邪犯 外巅 袭顶
挟寒 挟热 挟湿
气血凝滞,
络道被阻
不外
风热上炎, 脑络 通 感
侵扰清空 拘急 那 头
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7), 1758-176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7263浅析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王 广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31日摘要 头痛为临床常见症、多发症,病因相对复杂,西药治疗往往周期性长、停药后有戒断反应,效果不尽人意。
中医应用六经辨证论治、病因辨证施治,疗效较好。
本文基于六经辨证、病因辨证论治头痛进行总结,探讨头痛的诊治规律,以期指导临床。
关键词头痛,六经辨证,病因辨证An Analysi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Guang Wang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Received: Jun. 8th , 2023; accepted: Jul. 18th , 2023; published: Jul. 31st , 2023AbstractHeadache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 clinical condition with a relatively complex etiology, and the treatment with Western medicine is often long in periodicity, with withdrawal reactions after stopping the medicine and unsatisfactory.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ten has long cycles and withdrawal reactions after discontinuation, and the results are not satisfacto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six meridians and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is more effectiv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reatment of headaches based on the six meridians and etiology, and discusses the ru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adaches, with a view to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王广KeywordsHeadache, Six Meridians, Etiology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头痛之名,首载于《黄帝内经》,亦称之为“真头痛”、“首风”、“脑风”。
中医内科学 头痛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谢谢
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病机】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外 感头痛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他邪,如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 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 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于肾者,多因 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 虚,发为头痛。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窍有赖 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 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或因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而致头痛。若 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亦可发
4.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
气血化源不足,或病后正气受损,营血亏虚,不能上 荣于脑髓脉络,可致头痛的发生。若因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阻遇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跌扑闪挫,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滞
为瘀血头痛。
【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 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 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 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 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 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 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 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头痛文档
气血滞涩, 瘀血阻于脑络, 不通则痛,
瘀血 头痛
二、病因病机小结
1、病因: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 且多兼夹它邪, 如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 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 或久病入络。
2、病机
头昏胀痛, 或昏蒙重痛, 或刺痛, 痛点固定。 1 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 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 寒温适宜, 起居定时, 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抵御外邪侵袭。
1.原发性头痛: ①偏头痛 ②紧张性头痛 ③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④其他原发性头痛
2继发性头痛
头和(或)颈部外伤所致的头痛 头和(或)颈部血管疾患所致的头痛 非血管性颅内疾患所致的头痛 ④物质或其戒断所致的头痛 ⑤感染所致的头痛 ⑥内环境稳态失衡所致的头痛 ⑦头颅、颈部、眼、耳、鼻、鼻窦旁、牙齿或其他 面部或颈部结构疾患所致的头痛或面痛 ⑧精; 3、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代表方: 益气聪明汤加减。
二1、、病 头证痛鉴与别眩晕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
舌脉:舌红苔黄 , 脉弦数。
5、转化: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当归活血养血;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
耗伤阴血 肝肾亏虚 精血不承 肾虚头痛
禀赋不足 房劳不节
因于肾 肾精久亏
脑髓空虚 肾虚头痛 阴损及阳 肾阳虚头痛
饮食劳倦 脾失健运, 气血乏源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体虚久病
因于脾
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 过食辛辣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上蒙清窍
中医护理:头痛的辩证施治
中医护理:头痛的辩证施治辩证分型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循太阳经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乃作;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上性巅顶,循项背,故其痛连及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在表之征。
2)风热头痛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渡黄。
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热为阳邪,其性炎上,风热中于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象。
3)风湿头痛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塘。
苔白腻,脉儒。
证候分析:风湿外邪,上犯巅顶,清空为邪阻遏,故头痛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湿浊中阻,脾阳为湿所困,故见肢体困重,纳呆胸闷;湿邪内蕴,不能分清泌浊,故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均为湿浊中阻之象。
以上三型为外感头痛。
4)肝阳头痛症状: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5)肾虚头痛症状: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
舌红少苔,脉细。
证候分析: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髓不上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象。
6)血虚头痛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s白。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血分不足,虚火上逆,故头痛而晕;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易慌:血虚易导致气虚,气虚则神疲乏力;面统,舌淡,脉细弱均为血虚之象。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2.辨疼痛性质
风寒---头痛剧烈而连项背 肝火---头痛呈跳痛 风热---头胀痛如裂 肝阳---头痛而胀 风湿---头痛如裹 瘀血---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 痰湿---头重坠或胀 亏虚---头隐痛、绵绵而痛、空痛
3.辨经络
(2)论治要点
①实证(祛邪):祛风、散寒、化湿、清热 ②虚证(补):滋阴、养血、益肾 太阳经---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白芷、葛根、知母 少阳经-----川芎、柴胡、黄芩 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一)、诊断要点
2.病史: 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 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目的为了了解有无细菌、病毒感染---抗病毒、抗生素(抗细菌药)
2.血压:了解有无血压增高—降血压 3.脑脊液:了解有无脑膜炎----抗炎、降颅压(甘 露醇)
止痛)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肝阳上亢:夏枯草膏 2.风热头痛:苦丁茶 3.风寒头痛:川芎葱茶汤 4.顽固性头痛:全蝎、地龙、甘草各 等份,研末,每次3g,每日3次
(二)中成药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丸 2.风热头痛:芎菊上清丸 3.肝阳上亢头痛: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 4.阴虚阳亢头痛:天麻首乌片 5.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6.气虚头痛:补中益气丸 7.血虚头痛:养血清脑颗粒、八珍颗粒 8.痰浊中阻证:二陈丸
然出现头痛,痛剧拘紧,痛连 项背,遇寒尤剧,伴恶风畏寒, 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患者头痛而胀,兼发热恶 风,体温38.6℃。口渴欲饮, 面红目赤,大便秘结, 小便色 黄。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
四、患者反复头痛半年,隐痛、昏 痛为主,时有头晕,劳累及长时间 阅读后加重, 伴倦怠乏力,心悸不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0章 头 痛【圣才
30.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30.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二、历史沿革1.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2.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治疗头痛的不同方药,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并主张分经用药,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
4.朱丹溪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5.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三、病因病理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1)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它邪,如寒、湿、热等。
(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3.病理性质(1)外感头痛属表属实。
(2)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属虚,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
【例1】(X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内伤头痛发病原因的有()。
[2014年研]A.情志不畅,火盛伤阴B.禀赋不足,肾精亏损C.思虑过度,气血亏虚D.饮食失节,痰湿内阻【答案】ABD【解析】内伤头痛多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①外感头痛因起病较急,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中医治疗头痛历史上的三大名方
中医治疗头痛历史上的三大名方头痛是多种疾病早期出现的症状之一, 如颅内疾病, 五官、心血管疾患及各种急性感染病等. 中医认为, 不论六腑清阳之气, 还是五脏阴经之血,皆朝会于高巅, 故称" 头为诸阳之会, 清阳之府". 脑为髓海, 不任受邪. 不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或经络郁塞等, 皆可引起头痛.所以对头痛一症,应详细询问病史, 结合四诊, 细心辨证, 不可粗疏。
尤其对病因不明的头痛, 更要辅助各种检查, 达到明辨病因, 后依症论治,精选方药。
目前头痛患者遍及全世界,中国就有七成人患头痛,而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中医博大精深,在治疗头痛领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中药更是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
挖掘中国传统医学宝库,或许可以开辟治疗顽固头痛的新篇章!头痛之中医论述结合现代具体情况,中医将头痛按病因病机不同可以分为一、习惯性感冒头痛特别多年来易感冒,易患头痛,防不胜防,感冒后都不发烧,就是夏天,也易感冒,怕吹电扇和空调,背后常如冰冷。
病因分析:此是阳虚之体,寒气积于督脉,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贯注头脑,因阳气虚而督脉不充盈,故寒气乘虚而侵,遇寒即发。
宜多方综合治疗缓解后。
加强体育锻炼,忌食不易消化食物及冷饮,夏天不宜游泳。
二、肿瘤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头晕癌瘤病因是气滞身瘀,痰毒互结,灼阴凝聚,忧思郁怒,久病乏力。
放疗是一种局部的治疗手段,其杀伤力有时可能达到手术难以切除的正常组织内的癌细胞。
放射线是通过损伤细胞DNA而杀死细胞的,这种作用是直接或通过在细胞内产生化学物质,与DNA酶及细胞膜反应而产生的。
癌细胞比周围其它正常细胞生长分裂得快,放射线能选择性地杀伤这些繁殖活跃的癌细胞。
介放射线不只杀伤癌细胞,也杀伤正常细胞,尤其是对在人的一生中都处于持续地分裂繁殖状态的正常细胞,如骨髓造血细胞、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皮肤细胞、毛囊生发细胞及性腺生殖细胞等。
癌瘤致使人身气血衰弱,精神崩溃,再通过放化疗后并发症更突出,热毒内侵更盛,损伤气血而积热消阴,津伤血燥故头晕,食欲不振而病毒干扰肠胃,热邪更加弥漫等综合症明显出现。
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头痛
定义
头痛(headache)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可见于多 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涉及面很广。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 经均上头面,督脉直接与脑府相联系,因此,各种外感及内伤因素 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脉络不通或脑窍失养等,均可 导致头痛。
头部对疼痛敏感的结构
穴为主。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操作 毫针泻法。 ②虚证 治法 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
穴为主。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痰浊头痛加太阳、中脘、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加阿是穴、血海、内关; 血虚头痛加气海、血海、足三里; 肾虚头痛加太溪、肾俞、悬钟。
肝阳上亢头痛 肾虚头痛 血虚头痛 痰浊头痛 瘀血头痛
诊断
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 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 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头颅CT或 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2)皮肤针法:皮肤针法 用皮肤针叩刺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 血少量,适用于外感头痛。
(3)穴位注射法耳针法:选风池穴,用1%的盐酸普鲁卡因或维生素 B痛12注射液,每穴0.5~⒈ 0ml,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顽固性头
按语
1.针灸治疗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多次治疗无效或逐渐加重者, 要查明原因,尤其要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分经治疗
太阳头痛:天柱、后顶、风池、后溪、申脉 少阳头痛:太阳、率谷、悬颅、外关、侠溪 阳明头痛:上星、印堂、阳白、合谷、内庭 厥阴头痛:百会、前顶、通天、内关、太冲 全头痛:印堂、太阳、百会、头维、天柱、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头痛:分部位论治头痛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
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
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
《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2.病因病机:外感多热结或为寒凝;内伤多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为主。
4.证治:阳明湿热:头痛身重,胸脘痞闷,溲赤闭涩,口中黏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
方药:伴脘痞者用半夏泻心汤;大便不爽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
湿热久结者用陈茶芽煎。
寒滞阳明经脉:头痛以前额、面颊为主,或见眉棱骨痛,遇风寒加重或诱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疏通阳明经脉。
方用选奇汤。
《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阳明蕴热上蒸:头痛头胀,心烦面赤,口干或渴,胃脘不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
治法:清泻胃热,通络止痛。
方用白虎加白芷汤(《卫生宝鉴》卷九)。
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
《伤寒大白》)。
热病后期,热伤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虚数,用竹叶石膏汤。
胃火上攻:颜面剧痛阵阵发作,其痛难忍,面赤灼热,口干口臭,溲赤便结,或鼻塞涕黄黏浊,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通络止痛。
方药:清胃散,重用升麻,加生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
鼻塞涕黄黏浊,加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
阳明热结气壅:头痛面赤,口干口渴,心烦口臭,大便闭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
方用承气汤类方或防风通圣丸。
(三)少阳头痛1.部位:疼痛以头侧为主,可连及耳、目外眦。
《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角痛,痛引耳前后……”2.病因病机:外感以风热为主,风寒亦兼而有之;内伤则多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壅滞。
3.属性:实证、热证多见。
4.证治:少阳郁热(郁火):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利少阳,清散郁火。
方药: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
少阳气郁:头痛头胀,痛在两颞,时作时止,或游走不定,或痛连枕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疏郁散结。
方用柴胡桂枝汤。
少阳热结气壅:头痛胀痛,太阳穴尤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解少阳,畅达气机。
方用大柴胡汤。
特殊头痛——雷头风:头痛剧烈,发于耳上,痛处起核,不可触近,入夜加重,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疏利少阳,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淸震汤加味。
(四)太阴头痛1.部位:头痛部位不定,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2.病因病机:内伤为主:常见饮食所伤、劳役无度、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
3.属性:虚实兼见,以虚为主。
虚证多见气血亏虚或清阳不升;实证则以痰湿、湿热、痰热、痰浊为主。
4.证治:痰厥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和中,化痰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兰室秘藏》),或芎辛导痰汤(《奇效良方》)。
痰郁化热,痰热上蒙之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考》)。
二陈汤为治疗痰厥头痛之基础方,如《伤寒大白·头痛》曰:“顽痰头痛,胸满恶心者,二陈汤加南星、海石”。
即二陈汤加胆星、海浮石,名曰星石二陈汤。
又以二陈汤加栀、连、胆星,名二陈栀连胆星汤,治“痰火上冲”之头痛。
气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益气健脾,升达清阳。
方药:顺气和中汤(《卫生宝鉴》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
气虚血瘀:枕部疼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连项背,固着不移,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升清,活血化瘀。
方药:清阳汤(《脾胃论》)。
气虚络痹:头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作时止,伴见头目昏沉,精神疲惫,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虚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仙灵脾、炙甘草。
(五)少阴头痛1.部位:不定,以全头痛多见。
足之阴经虽不行于头,却皆循于面,而“挟舌本”。
如《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则脑髓空虚;阳气亏虚,既易感受寒邪,复不能温养清窍。
3.属性:以精血不足,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变化。
4.证治:肾阴不足: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少寐,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味,天麻、桑叶、黑芝麻。
肾精亏虚:头痛而空,或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生髓荣脑。
方药:加味左归饮(《医学从众录》,在左归饮基础上重用肉苁蓉,少佐川芎、细辛)。
肾气亏虚: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健忘,阳痿遗精,经闭带下,耳鸣少寐,舌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肾气,填精生髓。
方用大补元煎加味。
肾阳不足:头空痛,手足不温,腰膝酸软,精神疲惫,或见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益气生精。
方药:右归丸。
阳虚感寒: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
方药: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生姜。
(六)厥阴头痛1.部位:巅顶、颜面疼痛多见,或全头痛,或头痛部位不定。
《灵枢·经脉》曰:“肝足厥明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贯膈,布胁助,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厥阴肝经见证有“头痛”。
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郁、化火、气滞血瘀,阳亢风动;或久病虚寒。
3.属性:虚实兼见。
4.证治:肝气郁结:头痛头胀,痛无定处,情绪不宁,或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利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茗散(《鲁府禁方》香附子、川芎、细茶。
水煎温服)加天麻、天南星、白蒺藜。
肝郁化火:头胀头痛,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方药:白头翁汤合栀子豉汤加天麻、川芎、僵蚕、白蒺藜、生白芍;伤阴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枸杞、菊花。
气滞血瘀: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性情急躁,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黄。
肝阳上亢:头胀痛而眩,面红面赤,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降逆止痛。
方用天麻钩藤饮或滋生青阳汤。
肝经风火:颜面阵痛,面颊有烧灼感,痛连齿目,突发突止,作止无时,烦躁不安,耳鸣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风止痛。
方用羚羊角汤(羚羊角粉、蝉蜕、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决明、天麻、白头翁)。
血虚头痛:头痛,或伴头晕目眩,胁痛,或惊惕不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合四神散(《丹溪心法·眉眶痛》“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用四神散。
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加天麻、僵蚕。
血虚受寒用当归四逆汤,寒甚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肝寒上犯: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则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暖肝散寒,温经止痛。
首选吴茱萸汤。
(七)杂类头痛《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手足阴阳经合生见证:“头顶痛,足太阳、手少阴”。
1.全头痛:治从六经合病着眼。
2.游走痛:从肝胆、少阳着眼,从风、气着手。
3.头痛休作有时:求之于少阳、厥阴。
4.证治:气血失和:头痛头晕,情绪不畅加重,伴见胸胁胀闷、心悸、恶心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疏调气血,和畅气机: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白芍、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加香附、旋覆花、天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