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 不是虚构的、不是 超现实的、 • 只有正面而没有负 面的 教学形式 • 与内容 相稳合, 而不是 作秀 教学效果 • 学生内心有感悟和 触动、话语 • 真实、朴实,不是 急功近利的口号、 空话、套话
教师应做到
教学语言朴实、不 问题设计生活化、 不引导学生说空话
说套话和空话
和套话
过程评价要引导学
(五)自主的道德学习
让学生在解惑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道德问题, 辨识他们所接受的各种道德观点,独立进行自己的道德判 断,自主作出道德决定。 帮助学生在行为决策与践行中提升道德智慧 • 在行为比较和利益权衡中,提高道德思维能力。 • 在行为决策中选择恰当的方法,提升生活智慧。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 与新教法讲座
专题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理念
目录
CONTENTS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 课程改革给小学品德课教学带来的变化
三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新理念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提倡课程综合化 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具体表现
课标及教材框架的设计, 改变以往以德目为逻辑的 体系,初步架构了生活发
课程内容从 儿童生活的
教材主题不 是以道德知 识、规范说
在课堂教学中 要开发与儿童 生活更加贴近
展的逻辑体系
角度来选择
理为重点
的课程资源
生活德育理念
生活德育理论要求学习者成为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
从生活和道德学习的视角看,在课程学习中存在有两种不
生说实话
教学总结要平实、
不要人为拔高
(五)自主的道德学习
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到许多的道德问题,需要通过自 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对生活做出合理的选择。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分析能力、道德判断能力 和道德选择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
学生不应当是
简单复制信息
的“美德袋”,
而应是主动建 构。
道德与法治课 学习的重点不 在知,而在于 信,必须重视 课内学习与生 活经验的统一。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1.把孩子看做一个正常成长的人,不是家长 和老师的作品及成功标志。 尊重儿童 2.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方式。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 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
——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予孩子思考和活动的空 间,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彩!
3.开放地组织活动
将课堂置于社会场景中,引导学生接触 社会和了解社会 将课堂置于自然场景中引导学生到大 自然中去欣赏、观察 到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去参 观访问
(四)有效的道德学习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 的学生知行 脱节?
学生为什么 常说空话和 套话?
问题一
我们时常听到学生在课堂上说套话、 空话、大话,满口成人腔,缺少童 真童趣。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要贴近主题 ,活动形 式要服从内容 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 能力、学习方式等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2.重视活动的整合
班级活动
节日庆典 活动
学校活动
社区活动
少先队活 动
3.开放地组织活动
要注意与家庭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
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
去、请进来,为儿童开阔视野。
两种德育思维模式导致不同的引导方法
常见的教学引导思路
(1)强化对酗酒危害性的认识 (2)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思考应该怎么做(口号式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引导思路
(1)认识酗酒的危害性 (2)学生行为选择的困惑点(别人笑他、失去朋友……) (3)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策略(我找借口不喝……)
36
这样教育的结果
学生课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不一样,他们 在课堂上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们能够察言观色,说出成年人想要的答案。 同时,学生会说不会做,言行不一致。
有效的道德学习
一
能对学习者的生活和道德发展产生积 极影响的学习
能使学习者体验到愉快学习过程的学 习 真实的教学,是一种真教育
二 三
有效的道德学习
5.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压缩必修(基础性)、扩大选修(多样性)注: 这一点主要是对高中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
•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48
如何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 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 提升精神紧密结合。是道德与法 治课要研究的重点。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49
加强法治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法、尊 法、守法、用法 学法:了解相关法律常识。 尊法:尊重和敬畏法律。 守法:按法律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法 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 用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法律监督公权力的行使。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及合作学 习的机制
教育部目前对课改提出的新任务
1.“立德树人”是课改的核心; 2.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大教育、大课程的关系;统筹好各个学科育人功能和作 用;
3.统筹好各个教育环节和各个方面要素,发挥合力;(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 学业评价的作用等配套进行)
养) 4.突破难点,具化中国学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核心素
“要不要拾金 不昧”
(五)自主的道德学习
自主的道德学习要求教师要把培养
学生的道德感知能力、道德分析能
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决策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不回避适当的经验传授
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德育课程也必须有 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
陈述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各种不同 的生活习俗、习惯、传统。
有效的道德学习能对学习者的生活和道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学习真实的教学是一种真教育有效的道德学习教学内容不是虚构的不是超现实的只有正面而没有负面的教学形式而不是作秀教学效果学生内心有感悟和触动话语真实朴实不是急功近利的口号空话套话教师应做到教学语言朴实不说套话和空话问题设计生活化不引导学生说空话和套话过程评价要引导学生说实话教学总结要平实不要人为拔高五自主的道德学习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到许多的道德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对生活做出合理的选择
43
案例:《我们并不拥有无限》
通过看数字、读地图、看图片,读柱状图,引导学生发
现和寻找我国可耕资源越来越少的原因,再设想结果,最后
探讨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做。
老学生思考道德两难问题
“老人摔倒,要 不要扶”
……
“要不要见义 勇为”
“背着沉重的 书包,上了车, 是否该让座?”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50
采用实践式、体验式、参与 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法治教育,引 导 学生参与、互动、思辨、创 新,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 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惯和行为方式。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016年9月《道德与法治》课在全正式开设。
17
本课程的理念来源于两个课标与一个大纲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18
(一)生活德育理念
过去的德育课程存在着理性化、 知识化、学科化等诸多问题,在课程 改革中,德育课程改革由“知性德育” 向“生活德育”转型。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过去“静态 地听”转变为“动 态地学”。 小组合作、探究和 体验等学习方式成 为主流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独立思考 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交流分享能力得 到提高。
(四)教研方式的变化
校本教研
• 成为常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
网络教研
• 品德课教研网页、“品德课QQ群”、“品德课微信群”等,使 教研变得省时、高效、快捷,加强了教研员与教师的及时沟通。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 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 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 目标不断努力。
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社 会 参 与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自 主 发 展
全面发 展的人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文化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 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 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 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 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课改给小学品德 课教学带来的变化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2001年课 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德育课程,15年来, 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立足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使这门课教学发生 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参与式教研
• 对课例的研究不是重在评优劣,而是重引起思维上的火花,让上 课老师轻松上课,听课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 的新理念
•
2016年4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将原小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 想品德》课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 2016年6月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 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同身份学习者:
一是作为生活旁观人 的学习者
二是作为生活当事人 的学习者
过去的学生
“台下看戏”、 “隔岸观火”, 说起话来是“纸 上谈兵
学生不是生活 化学习,而是 作为生活旁观 者的学习
做起事来“知 行不一”
现在的学生
在课程学习中要成为生活和道德问题中的当事人。
教室中作为学习者的“我”(学生)应与课程内 容所呈现的生活事件中的“我”相交会 ,让两个 “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融合
(一)“教学范式”的转变
调查、实验、交流、讨论、表现和汇报等 正在成为品德课中常用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 生的思考。
(二)教材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 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 者,上课不是讲教材,而 是将教材作为学习资源和 引导学生活动的线索。
告诉学生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法则 等等。
(六)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 办于2016年6月颁布了《青少年 法治教育大纲》,今年9月又在 中小学起始年级开设《道德与法 治》课。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51
在目前教材还没全部更换的 情况下,老师们可在教学中结合 相关教育融入法治教育。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52
THANK YOU
25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无论是教材或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都要注意营造一种儿童文化,倡导教师在儿童 文化中教育儿童。 我们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 ——鲁洁
26
(三)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要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各 类活动来进行教学。
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 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 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 与同伴合作。
问题二
教育的“三多、三少”现象,即:“假话多,真话少”、“假情多, 真情少”、“说的多,做的少”
结果: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行脱节,心口不一。严重影响 了学生的人格塑造。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逼着学生在课堂上说假话。
[案例] 不酗酒
傍晚,小强和同学一起去郊游,随行同学带了一些白 酒,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拿出杯子准备喝酒。小强觉得这样 做不对,他该怎么办?
教师应做到
教学语言朴实、不 问题设计生活化、 不引导学生说空话
说套话和空话
和套话
过程评价要引导学
(五)自主的道德学习
让学生在解惑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他们所面对的道德问题, 辨识他们所接受的各种道德观点,独立进行自己的道德判 断,自主作出道德决定。 帮助学生在行为决策与践行中提升道德智慧 • 在行为比较和利益权衡中,提高道德思维能力。 • 在行为决策中选择恰当的方法,提升生活智慧。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 与新教法讲座
专题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理念
目录
CONTENTS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二 课程改革给小学品德课教学带来的变化
三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新理念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提倡课程综合化 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具体表现
课标及教材框架的设计, 改变以往以德目为逻辑的 体系,初步架构了生活发
课程内容从 儿童生活的
教材主题不 是以道德知 识、规范说
在课堂教学中 要开发与儿童 生活更加贴近
展的逻辑体系
角度来选择
理为重点
的课程资源
生活德育理念
生活德育理论要求学习者成为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
从生活和道德学习的视角看,在课程学习中存在有两种不
生说实话
教学总结要平实、
不要人为拔高
(五)自主的道德学习
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到许多的道德问题,需要通过自 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对生活做出合理的选择。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分析能力、道德判断能力 和道德选择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
学生不应当是
简单复制信息
的“美德袋”,
而应是主动建 构。
道德与法治课 学习的重点不 在知,而在于 信,必须重视 课内学习与生 活经验的统一。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1.把孩子看做一个正常成长的人,不是家长 和老师的作品及成功标志。 尊重儿童 2.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方式。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 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
——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予孩子思考和活动的空 间,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彩!
3.开放地组织活动
将课堂置于社会场景中,引导学生接触 社会和了解社会 将课堂置于自然场景中引导学生到大 自然中去欣赏、观察 到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去参 观访问
(四)有效的道德学习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 的学生知行 脱节?
学生为什么 常说空话和 套话?
问题一
我们时常听到学生在课堂上说套话、 空话、大话,满口成人腔,缺少童 真童趣。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要贴近主题 ,活动形 式要服从内容 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 能力、学习方式等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2.重视活动的整合
班级活动
节日庆典 活动
学校活动
社区活动
少先队活 动
3.开放地组织活动
要注意与家庭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
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
去、请进来,为儿童开阔视野。
两种德育思维模式导致不同的引导方法
常见的教学引导思路
(1)强化对酗酒危害性的认识 (2)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思考应该怎么做(口号式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引导思路
(1)认识酗酒的危害性 (2)学生行为选择的困惑点(别人笑他、失去朋友……) (3)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策略(我找借口不喝……)
36
这样教育的结果
学生课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不一样,他们 在课堂上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们能够察言观色,说出成年人想要的答案。 同时,学生会说不会做,言行不一致。
有效的道德学习
一
能对学习者的生活和道德发展产生积 极影响的学习
能使学习者体验到愉快学习过程的学 习 真实的教学,是一种真教育
二 三
有效的道德学习
5.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压缩必修(基础性)、扩大选修(多样性)注: 这一点主要是对高中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
•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 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
48
如何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 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 提升精神紧密结合。是道德与法 治课要研究的重点。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49
加强法治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法、尊 法、守法、用法 学法:了解相关法律常识。 尊法:尊重和敬畏法律。 守法:按法律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法 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 用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法律监督公权力的行使。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及合作学 习的机制
教育部目前对课改提出的新任务
1.“立德树人”是课改的核心; 2.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大教育、大课程的关系;统筹好各个学科育人功能和作 用;
3.统筹好各个教育环节和各个方面要素,发挥合力;(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 学业评价的作用等配套进行)
养) 4.突破难点,具化中国学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核心素
“要不要拾金 不昧”
(五)自主的道德学习
自主的道德学习要求教师要把培养
学生的道德感知能力、道德分析能
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决策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不回避适当的经验传授
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德育课程也必须有 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
陈述道德生活的故事,历史文化事件,各种不同 的生活习俗、习惯、传统。
有效的道德学习能对学习者的生活和道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学习真实的教学是一种真教育有效的道德学习教学内容不是虚构的不是超现实的只有正面而没有负面的教学形式而不是作秀教学效果学生内心有感悟和触动话语真实朴实不是急功近利的口号空话套话教师应做到教学语言朴实不说套话和空话问题设计生活化不引导学生说空话和套话过程评价要引导学生说实话教学总结要平实不要人为拔高五自主的道德学习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到许多的道德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对生活做出合理的选择
43
案例:《我们并不拥有无限》
通过看数字、读地图、看图片,读柱状图,引导学生发
现和寻找我国可耕资源越来越少的原因,再设想结果,最后
探讨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做。
老学生思考道德两难问题
“老人摔倒,要 不要扶”
……
“要不要见义 勇为”
“背着沉重的 书包,上了车, 是否该让座?”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50
采用实践式、体验式、参与 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法治教育,引 导 学生参与、互动、思辨、创 新,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 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惯和行为方式。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016年9月《道德与法治》课在全正式开设。
17
本课程的理念来源于两个课标与一个大纲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18
(一)生活德育理念
过去的德育课程存在着理性化、 知识化、学科化等诸多问题,在课程 改革中,德育课程改革由“知性德育” 向“生活德育”转型。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由过去“静态 地听”转变为“动 态地学”。 小组合作、探究和 体验等学习方式成 为主流学习方式。
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独立思考 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交流分享能力得 到提高。
(四)教研方式的变化
校本教研
• 成为常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
网络教研
• 品德课教研网页、“品德课QQ群”、“品德课微信群”等,使 教研变得省时、高效、快捷,加强了教研员与教师的及时沟通。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 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 位”和“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 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 目标不断努力。
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社 会 参 与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自 主 发 展
全面发 展的人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
文化基础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 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 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 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 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课改给小学品德 课教学带来的变化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2001年课 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德育课程,15年来, 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立足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使这门课教学发生 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参与式教研
• 对课例的研究不是重在评优劣,而是重引起思维上的火花,让上 课老师轻松上课,听课教师自由发表意见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 的新理念
•
2016年4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将原小学《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 想品德》课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 2016年6月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 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同身份学习者:
一是作为生活旁观人 的学习者
二是作为生活当事人 的学习者
过去的学生
“台下看戏”、 “隔岸观火”, 说起话来是“纸 上谈兵
学生不是生活 化学习,而是 作为生活旁观 者的学习
做起事来“知 行不一”
现在的学生
在课程学习中要成为生活和道德问题中的当事人。
教室中作为学习者的“我”(学生)应与课程内 容所呈现的生活事件中的“我”相交会 ,让两个 “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融合
(一)“教学范式”的转变
调查、实验、交流、讨论、表现和汇报等 正在成为品德课中常用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 生的思考。
(二)教材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 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 者,上课不是讲教材,而 是将教材作为学习资源和 引导学生活动的线索。
告诉学生能理解的道德生活知识、道德规范法则 等等。
(六)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 办于2016年6月颁布了《青少年 法治教育大纲》,今年9月又在 中小学起始年级开设《道德与法 治》课。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51
在目前教材还没全部更换的 情况下,老师们可在教学中结合 相关教育融入法治教育。
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 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52
THANK YOU
25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无论是教材或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都要注意营造一种儿童文化,倡导教师在儿童 文化中教育儿童。 我们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 ——鲁洁
26
(三)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
要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各 类活动来进行教学。
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 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 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 与同伴合作。
问题二
教育的“三多、三少”现象,即:“假话多,真话少”、“假情多, 真情少”、“说的多,做的少”
结果: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知行脱节,心口不一。严重影响 了学生的人格塑造。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逼着学生在课堂上说假话。
[案例] 不酗酒
傍晚,小强和同学一起去郊游,随行同学带了一些白 酒,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拿出杯子准备喝酒。小强觉得这样 做不对,他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