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2.政体:所谓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进行国家管理和执行统治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
国家机构的本质取决于国家的本质。
4.院外活动: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进行接触,在涉及许多人的问题上试图影响政府官员或政治领导人决定的活动。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其次,政治关
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
第三,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现实性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是阶级关系的体现。
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级利益。
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和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因此,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
2.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这一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阶级本质,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制度,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这一制度体现了间接民主同直接民主相结合。
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什么?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统治阶级历来都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不断地完善自己国家的政体。
三、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 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
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 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 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 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 协调其他利益矛盾 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 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 国家是
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 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 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 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 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因此国家不像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那样是全体居民的权力而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
不过政治管理只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其本质。
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
尽管如此国家存在的社会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阶级本质。
2 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
阶级关系产生后 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 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 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 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 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 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
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 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3 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作为一种暴力机器 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
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
阶级专属 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 以及对付外敌。
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 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
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
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
(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
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良性运转。
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
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
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
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
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
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
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
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
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
制度具有全局性。
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
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
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
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
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
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
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
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
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
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
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
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