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与思考》第一讲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个方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 探索新知(1)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例子,如321×45。

(2)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运用总结出的计算方法,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 在探索新知环节,通过让学生尝试计算和总结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巩固练习环节,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和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4. 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6.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探索新知”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关键步骤,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的理解》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的理解》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的
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3. 学会用数列和算式描述问题;
4. 训练学生观察事物,从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2. 数列和算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列和算式描述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1.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课时)
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计数、计算商品价格等。

2. 数字顺序和大小(3课时)
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巩固数字的读写能力。

3. 推算规律(2课时)
锻炼学生观察事物,从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4. 数列和算式(2课时)
学生将掌握用数列和算式描述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和研究实践为主,互动式教学为辅。

六、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
2. 测验法:根据本单元知识,进行小测验。

七、教学资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八、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案着眼于学生生活实践,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践,锻炼学生的观察、总结和规律推理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时通常会涵盖以下内容:
1. 导入新课:回顾和复习上一学期学过的知识,同时介绍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2. 认识新朋友:介绍本学期的学习伙伴,包括课本、教具和在线资源等。

3. 打开课本:引导学生翻开课本,了解课本的目录和每一章节的主题。

4. 认识整数:介绍正整数、0和负整数的概念,以及数轴上表示整数的方式。

5. 认识分数:介绍分数的概念、读法和写法,以及比较分数的大小。

6. 认识小数:介绍小数的概念、读法和写法,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7. 复习与巩固:通过练习和活动,巩固学生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和理解。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学生对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当的练习题或思考题,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以上是一般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课时可能涵盖的内容,具体内容可能会因教材版本、地区和教师教学计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学会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对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面对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题目时,可能会存在计算繁琐、容易出错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法则。

2.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法则。

2.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例题及练习题。

2.黑板:用于板书关键步骤和答案。

3.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标签,发现需要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2.呈现(10分钟)展示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例题,如480÷20。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发现计算规律,总结出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法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类似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题目,如520÷30、360÷45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如计算某商品打折后的价格、计算某人的年龄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用到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重点强调:446是223乘个位上2的积,223是223乘十位上1的 积,实际上是223乘10的积。
板书: 223×12=2676(米) 答:王叔叔家距果园2676米。
师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
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 乘得的积加起来。
《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说课稿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 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下面我将从说 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课堂练习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九个方面展 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 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而前面学生又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基本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完善学生 对乘法笔算方法的理解,提高笔算乘法的能力。
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 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 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次乘得的数( )起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射线、直线和角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认识射线、直线和角》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

教材以直观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掌握射线、直线和角的特征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射线、直线和角的特征和性质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直观地理解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

2.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加深对射线、直线和角的理解。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和实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射线、直线和角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引出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实例,呈现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 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画出射线、直线和角,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巩固对射线、直线和角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射线、直线和角的特征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探索乐园问题与思考教学建议冀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9单元探索乐园问题与思考教学建议冀教版

《问题与思考》教学建议教学建议:◆问题与思考第1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门牌号的编制规定和已知信息,解答和门牌号有关的问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门牌号的编制规定,再分别讨论每一个问题,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答案:(1)红红家的门牌号是131602;聪聪家的门牌号是094103。

(2)211103是21号楼1单元1楼3室;034601是3号楼4单元6楼1室;303403是30号楼3单元4楼3室;175302是17号楼5单元3楼2室。

第2题,考查学生估算和判断能力。

先让学生估算每个时间大约是几年,再选择答案,并说出理由。

答案:500周大约是10年,所以更接近。

第3~5题,有关自然数概念的问题。

第3题,先让学生“破译”给出的密码,再让学生把自己家的电话设置上密码,请同学破译。

答案:7235491第4题,先让学生按(1)和(2)的要求自己写数、计算,再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然后再讨论第(3)个问题,使学生了解以下规律:(1)任意偶数相乘,结果是偶数。

(2)任意奇数相乘,结果是奇数。

(3)任意奇数和偶数相乘,结果是偶数。

第5题,先让学生明白在方格中填什么数,再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了解:首先,相乘的数中,偶数多、奇数少;另外,在两个数相乘时,只有奇数乘奇数的积才是奇数。

所以,这些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偶数多。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填表,验证判断。

第6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图示想象出∠2是∠3折起来的部分,并根据平角是180°解决问题。

答案:∠2=75。

第7题,先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两套餐桌椅的价钱不一样,再自己解答问题。

答案:椅子:(780-620)÷2=80(元)餐桌:620-80×4=300(元)第8题,考查学生能否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答问题。

因为4个足球和3个篮球的价钱相等,那么,8(4×2)个足球和6(3×2)个篮球的价钱也相等。

答案:912÷2=456(元)足球:456÷8=57(元)篮球:456÷6=76(元)第9题,考查学生能否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时《公顷》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时《公顷》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时《公顷》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公顷,能够正确解释公顷的概念。

2.掌握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公顷与平方米的互相转换。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公顷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公顷的定义,区别公顷和其他面积单位。

2.熟练运用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转换。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小黑板、学生练习册。

3.辅助材料:练习题、实物面积示例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讲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公顷”,引发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思考。

2.让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公顷是什么意思吗?有多大?与其它面积单位有何不同?第二步:新知呈现1.在黑板上绘制一个1公顷的区域示意图,并解释说公顷是多大面积。

2.老师指导学生计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让学生猜测并讨论。

3.老师逐步引导学生明白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第三步:示范演练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示范演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

第四步:拓展应用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鼓励学生运用公顷概念对周围环境进行测量和估算,拓展应用领域。

第五步:课堂总结1.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回顾。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澄清疑惑。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公顷进行教学,通过简单易懂的示意图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公顷概念并掌握与平方米的换算关系。

课堂上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六、扩展阅读:1.了解更多关于面积单位的知识,如平方公里、亩等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2.扩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面积单位进行计算和测量,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4第1课时《亿以上数的读写》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4第1课时《亿以上数的读写》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4第1课时《亿以上数的读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4第1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教材通过大量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律,从而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二.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于数的读写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亿以上数的位数较多,他们在读写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引导学生发现读写规律,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让学生发现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律,提高他们的数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律,从而能够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读写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数位表、练习题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亿以上的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观察、分析大量的例子,发现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律。

3.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读写亿以上的数,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5.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1.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律–读数: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写数: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读写练习:让学生读写一些亿以上的数,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4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及思考》教案

人教版】4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及思考》教案
……
四、总结
师:今天的活动,同学们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来进行研究的?
在应用中巩固方法,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真假假,如何判断?用事实说话。一要用合适的方法,二要查阅一些资料。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方法,拓宽视野。
总结反思回顾,进一步强化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4.小结。
师:我们是怎样来研究的?
确定合适的主题——小基数测量(直接选择身边的数据)——类推——得出结论。
重点是方法的落实。
从1万到1亿,一是研究方法的应用,二是通过实际操作、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究竟有多大。
反馈时采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有助于学生建立1亿有多大的数感,同时渗透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数据来描述、理解大数的意识。
通过1万张纸的研究这个载体,主要让学生感受一般方法即选用合适的小基数进行类推的方法,同时也是为研究1亿进行辅垫,起到桥梁的作用。
2.小组研究
师:请同学们选择方法,小组合作来研究一下,到底1万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3.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结论了吗?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是什么?是怎样研究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1亿有多大”教学设计及思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来自骤结论课件演示。
(二)研究1亿有多大(方法应用、研究结论、感性认识)

明辨慎思,聚焦规律本质——《简单的周期》教学与思考

明辨慎思,聚焦规律本质——《简单的周期》教学与思考

智行打擂台【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自主探究并发现简单的周期现象,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者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交流等具体的学习活动,体验用列举、画图、计算等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唤醒经验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

这个游戏可不简单,不仅考验你们的听力,更考验你们的专注力、记忆力,仔细听老师拍手快慢的节奏,然后模仿老师的节奏拍一拍。

(教师有节奏地拍手,学生模仿教师拍手;教师无节奏地拍手,学生无法模仿出来。

)师:这一次怎么没有人准确地拍出来?生:这个乱的,拍不出来。

师:之前怎么可以拍出来的?生:前面有节奏,节奏在重复。

师:你们的感觉很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数学感觉开启学习之旅![思考:学生通过倾听并还原节奏,感悟游戏成功的秘诀是寻找拍手动作的“重复段落”,即规律。

游戏过程中,杂乱的节奏引发了经验冲突,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节奏、韵律和记忆效率之间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欲,为初步学习周期现象探明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期待。

]明辨慎思,聚焦规律本质——《简单的周期》教学与思考范寻梅《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间隔排列等相关知识。

以任务“串珠中的奥秘”为主线串联全课、驱动探究,可以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规律,提炼探究规律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聚焦规律本质。

《简单的周期》;找规律;活动经验;任务驱动二、分类辨析,发现规律师:(出示图1)同学们,这是昨天老师串的4串珠子。

如果让你们把这4串珠子分成两类,你们会怎么分?蓝黄红蓝黄红蓝黄红红红黄黄红红黄黄黄黄红红红紫绿紫红紫绿绿紫紫紫红红黄蓝绿绿黑黑黑蓝黄黄蓝红红绿第一串第二串第三串第四串图1生:我是根据珠子的总数分的。

数学第一课四年级上册

数学第一课四年级上册

数学第一课四年级上册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认识更大的数》。

以下是一个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2.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3. 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

二、探索新知1. 认识“十万”这个较大的计数单位。

(1)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A. 谈话:在400米的跑道上绕25圈是一万米。

那么在400米的跑道上绕多少圈是十万米呢?B. 学生讨论后回答:25圈是1万米,那么米中有多少个10000米呢?C. 讨论:十万是比万大的一个计数单位。

(2)板书:十万。

(3)提问: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D. 学生讨论后回答:10个一万是十万。

E. 板书:10个一万是十万。

(4)追问:十万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10个一万有多少?F. 学生讨论后回答:十万由10个一万组成。

G. 板书:十万=10个一万。

(5)谈话:请同学们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一数。

从一万数到十万。

H. 学生讨论后回答:十万是一万万位上的珠子所表示的数。

I. 板书:十万位。

(6)提问:像这样万以上的数你会读吗?请学生试着读出例题中的三个数。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是关于整数的概念和运算的。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理解整数以及如何在整数上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整数。

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组成的集合。

整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有方向的量,比如温度、欠款等。

在数轴上,我们可以将整数表示为点,位于原点的整数是零,向右边的整数值逐渐增大,向左边的整数值逐渐减小。

在整数的概念之后,我们将学习整数的加法运算。

整数的加法运算即将两个整数相加的操作。

当两个整数的符号相同时,我们只需要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并保留相同的符号。

比如,-5 + (-3) = -8。

当两个整数的符号不同时,我们需要找出它们的绝对值的大小关系,然后用绝对值较大的整数减去绝对值较小的整数,并保留绝对值较大的整数的符号。

比如,-5 + 3 = -2, 5 + (-3) = 2。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整数的减法运算。

整数的减法运算即将一个整数减去另一个整数的操作。

我们可以将减法运算看作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

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将减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通过取另一个整数的相反数,然后进行加法运算来得到减法的结果。

比如,6 - 3可以转化为6 + (-3)的加法问题。

在学习整数的概念、加法和减法运算之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些问题将涉及到整数的温度变化、海拔高度等实际情境。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整数的应用。

总结来说,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主要教授了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通过学习整数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整数的含义以及在数轴上的位置。

通过学习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我们可以掌握在整数上进行加减运算的方法。

最后,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新颖和挑战,但只要大家认真学习和练习,相信都能够掌握和运用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从基础到进阶的跨越一、课程导入在四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开始接触到更为深入和复杂的数学知识。

第一课,作为这个新阶段的开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要帮助学生温习已学的知识,更要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回顾三年级所学的知识,为四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数的认识: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及运算。

*图形与几何:回顾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如长度、角度、面积等。

*统计与概率:简单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游戏教学: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四、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简单的问答,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策略:结合实例讲解、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活动:组织数学游戏、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价。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备与同学分享。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点。

七、教师自我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思考教学中哪些环节可以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加强,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取得进步。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总结本节课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探索数的奥秘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

探索数的奥秘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

探索数的奥秘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课教案探索数的奥秘第一课教案引言: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与实践,了解数的奥秘。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境化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的概念,了解数的由来和作用;2.了解数的分类和数的顺序;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思考。

二、教学重点:1.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数的含义;2.数的分类及数的顺序的引入。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数字的概念;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案、教学设计、教具等;2.学生准备好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入,激发学生思考数的含义。

教师:小朋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数字,那你们知道数字是什么呢?学生:是一种记录数量的符号。

教师:很好,数字是一种记录数量的符号。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字呢?数字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2.概念引入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出数的概念。

教师:小朋友,我们刚才说了数字是一种记录数量的符号,那数量是什么呢?学生:就是事物的多少。

教师:很好,数量就是事物的多少。

那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来表示不同的数量,比如说一个、两个、三个等等。

这些数字都是用来表示不同的数量的。

所以,可以说数量和数字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吗?3.数的分类介绍通过展示图片和具体例子,引入数的分类。

教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数字是有分类的呢?学生:没有。

教师:其实,数字是有不同的分类的,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自然数、整数、真分数等等。

今天我们主要来认识一下自然数。

你们知道什么是自然数吗?学生:自然数就是从1开始往后依次增加的数字。

教师:非常好,自然数就是从1开始的,一直往后依次增加的数字。

那你们能举一些自然数的例子吗?4.数的顺序引入通过事例和具体操作,引导学生了解数的顺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及其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学具:为学生准备纸张、笔等学习用具,方便他们记录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篮球比赛、体重测量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为什么需要平均数?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如何求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资源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与思考_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问题与思考_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如何会向高层次进军?专门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畴专门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刻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如此,就会在有限的时刻、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内容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材第103~106页第1~12题。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复习有关“问题解决”的数学知识、经历实践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思路、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一边回忆知识点一边做相应的练习,提高复习成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摸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存差不多的问题解决体会。

第一讲、归一与归总问题拓展资料(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一讲、归一与归总问题拓展资料(学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一讲、归一与归总问题拓展资料(学案)教学内容本讲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归一与归总问题的数学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归一问题的定义和特点;2. 归总问题的定义和特点;3.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4.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归一与归总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掌握归一与归总问题的基本概念;2. 能够运用归一与归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的区别与联系;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归一与归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2. 黑板和粉笔;3. 学生用纸和笔。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归一与归总问题的概念;2. 讲解:详细讲解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的定义、特点和区别;3. 示例:通过示例演示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归一与归总方法;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对本讲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 归一问题的定义和特点;2. 归总问题的定义和特点;3. 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示例。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 填空题:考查对归一与归总问题概念的理解;2. 计算题:考查对归一与归总方法的运用;3. 应用题:考查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归一与归总方法的能力。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应包括以下内容:1. 学生对归一与归总问题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归一与归总方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归一与归总方法的能力;4.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1. 《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2. 《归一与归总问题研究》;3.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教学时间本讲预计需要2个课时完成。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四年级数学《问题与思考》申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北京

部编四年级数学《问题与思考》申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教学设计北京

《九连环中的数学》教学设计隆化县满族小学申静教学内容分析:九连环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益智玩具,距今差不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任何时候都代表智慧的象征。

对于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益处。

解开九连环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

本节课是数学文化校本课程《神奇九连环》中第六单元《九连环中的数学》第二课时内容,是在掌握解九连环的基本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分析: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探索新事物,勇于挑战,愿意动手;他们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缺少展现自我、动手操作的机会。

通过解九连环、探究九连环中的数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炼他们的意志。

活动目标: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学习的专注精神和耐心,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具:九连环重难点:解九连环的技巧以及九连环中的数学规律。

活动方法: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互助交流。

活动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激发兴趣通过学生三分钟演讲,观看九连环比赛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学生讲授方法与技巧,对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

一连环:1二连环:2三连环:1+1+1+2=5四连环:2+1+2+5=10三、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1、探究解五连环需要多少步?操作:将五连环从“满贯状态”变成“零状态”。

观察记录:五连环经过哪些变化状态?需要多少步?2、猜测解六连环需要多少步?猜想:将六连环从“满贯状态”变成“零状态”,六连环经过哪些变化状态?会是多少步?3、探究:上述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四、计时比赛通过九连环比赛,验证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

五、课后实践操作:将七连环从“满贯状态”变成“零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探索规律(一)
高斯的故事中,我们已经领悟了规律问题。

数列里相邻两个数的差都相等,这就是共同拥有的特征,就是一种规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许多数字是按某种规律排列的,只要同学们多观察,善于动脑,一定会找到它们的排列规律。

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1 找出下面数列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6,11,16,21,(),()
(2)60,48,36,(),(),()
(3)1,4,9,16,(),()
(4)81,27,9,(),()
分析与解:寻找数列的变化规律,关键看变化过程。

(1)从左往右看,逐渐增加,相邻两个数的差为5,括号内应填26,31。

(2)从左往右看,逐渐减少,相邻两个数的差为12,括号内应填24,12,0。

(3)看大小,逐渐增加,可是增加的数却不相同,相邻两个数的差分别是3,5,7,……,推出括号里应填25,36。

换个角度思考,可以发现数列的变化规律:1×1,2×2,3×3,4×4,……太简单了。

(4)看得出从大到小的变化规律吗?原来前一个数都是后一个数的3倍,括号里应填(),(),棒!
例2 寻找规律,并运用规律填数。

(1)1,1,2,3,5,8,13,(),()
(2)2,3,5,8,12,17,(),()
分析与解:
(1)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很难找,如果看三个数就有规律了。

从第三个数开始,后面的数都是前面两个数的和,括号里应填8+13=21,13+21=34。

(2)把相邻两个数的差写下来看。

1,2,3,4,5,……
原来如此,括号里填23,30。

例3 已知下面数列的变化如下,请接着后面写出两个数。

(1)1,5,2,10,3,15,4,20
(2)0,3,8,15,24
分析与解:
(1)数的大小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

如果隔一个数去看,你就会有所发现。

实际它是由1,2,3,4,……与5,10,15,20,……这两个数列组合而成的。

后两个数为5,25。

(2)相邻两个数的差分别为:3,5,7,9,即24+11=35,35+13=48,如果要我们写出更多的数,这种方法就很难了。

看下面的比较。

1,4,9,16,25
0,3,8,15,24
可以知道下面的数列是由上面的各数分别减1得到的。

这样运用更方便。

例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7,15,31,(),()
(2)2,6,12,20,30,(),()
分析与解:
(1)看差的变化:2,4,8,16,……括号里填63,127,也可以这样想:
1×2+1=3 15×2+1=31
3×2+1=7 31×2+1=63
7×2+1=15 63×2+1=127
(2)相邻两数的差有规律:如下4,6,8,……
括号里应填:30+12 = 42, 42+14=56
还有一个规律是:1×2=2,2×3=6,3×4=12,4×5=20,5×6=30,6×7=42,7×8=56。

[方法与技巧]
1.有趣吧!数列的变化是多样的,同一个数列,思考的角度不同,所描述的规律是不同的。

但有一点没有变化,无非是探求数与数之间的和、差、积、商的关系。

2.数列的变化规律,离不开数与数之间的和、差、积、商的关系。

一般从小到大的变化,考虑和与积的关系,一般从大到小的变化,考虑差与商的关系。

3.探求规律时,我们要放开思路,看1个数不行,看2个数,甚至要看多个数之间的关系,就是分组观察、发现、思考。

例(2)还要想到特殊的数列。

由特殊到一般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规律。

例5 观察下列算式的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同样规律的数。

2×2=1×1+3
3×3=2×2+5
4×4=3×3+7
5×5=4×4+9
10×10=()×()+()
分析与解:
仔细观察,把上面的式子变换一下:
2×2=1×1+(2+1)
3×3=2×2+(3+2)
4×4=3×3+(4+3)
5×5=4×4+(5+4)
则10×10=9×9+(10+9)
10×10=9×9+19
[方法与技巧]
规律——指某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

寻找规律的基本思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去发现基本特征,然后去一个一个的检验,这些特征是否是共同特征,只有是共同特征,才称得上是规律,最后再运用规律去解题。

喜欢总结规律的人,一定是一位很聪明的人。

探索规律(一)练习设计
1、观察下列数列的排列规律,并填空
(1)2,5,10,17,(),37
(2)1,3,2,6,5,15,14,(),41
(3)0、1、2、0、1、2、0、1、()、()、1、2 (4)1、2、4、8、16、32、64、128,()
(5)1、4、13、40、121、()、()
(6)1、3、6、10、15、()、28
(7)1、4、9、16、()、()
(8)1、3、7、15、()、63
(9)1、2、3、5、8、()、()、34 (10)1、8、27、64、()、216
2、下图上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

在正方形内画出适当的图形。

3、按规律在空白处填数。

4、下面每组数中的数排列是有规律的,第10组的三个数的和是多少?(1,2,3),(2,3,4),(3,4,5)……
5、观察下面算式,寻找规律,再填上合适的数。

37×3 = 111 37×6 =()
37×()= 333 37×()= 999
6、看下面算式计算的规律。

1+3 = 4 = 2×2
1+3+5=9 = 3×3
1+3+5+7=16 = 4×4
1+3+5+7+9 = 25 =5×5
计算:1+3+5+7+…+47+49=()
7、自己设计几组有规律的数,相信自己,我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