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207934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微观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微观经济管理方法的学科。
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学位必修课程,也是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微观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措施等。
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更具体化,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微观
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基本理念
1.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宏、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
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注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材编写建议。
2.设计依据与原则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现实经济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应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
3.设计方向
此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注重学生对经济关系的分析能力,联系实际,主要培养学生认知、系统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
认知主要表现在对本课程理论框架熟悉,准确理解基本原理。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系统归纳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消费者、生产者、市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归纳相应的关系模型。
逻辑推理主要表现在经济模型的正确使用以及解释现实经济现象等方面。
4.注重实效,是学习气氛更浓,职业训练更真实
本课程通过构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三个方面来体现对经管类专业未来从业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在内容标准中对各单元的学习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具体建议,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雪上积极主动地获取构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利用这些案例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构造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构造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微观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微观经济运行分析的基本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资源稀缺性、生产可能性曲线、经济学与经济制度;熟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机会成本和选择;熟练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工具、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2.了解价格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要求掌握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并能较熟练地运用需求定理、供给定理;要求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以及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掌握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重点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的其他决策;重点掌握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了解企业理论;重点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
掌握长期成本概念,了解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4.重点掌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与自然失业,掌握货币数量论,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重点掌握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掌握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与原因,了解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重点掌握总需求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掌握消费函数理论,了解投资函数理论。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项目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实际经济关系的处理能够利用所学原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进行,体现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素质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筑企业经济关系发生的分析、讨论,养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注重渗透素质教育,时期领会各经济参与方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热爱本专业,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强化职业道德意识,使其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概况,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重点掌握需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掌握供给理论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价格政策;重点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掌握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重点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掌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了解消费者的其他决策;重点掌握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掌握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了解企业理论;重点掌握短期成本的概念与分类和
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长期成本概念,了解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重点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掌握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了解围绕垄断的争论;重点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掌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了解收入分配的一般原则。
二、授课课时:56
三、学习内容
第一章引论。
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章是微观经济学的重点篇章。
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特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市场均衡价格等概念,学会供求图的分析;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以及弹性理论的运用。
第三章效用论。
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主要介绍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和收入效应等概念和原理。
第四章生产论。
本章是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
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主要介绍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分析,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分析;等产量曲线、规模报酬等概念和原理。
第五章成本论。
本章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主要介绍短期成本、长期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机会成本、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等概念,以及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分析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包括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本章介绍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介绍博弈论基本模型问题,包括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模型。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本章主要介绍收入分配的决定,包括各种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原理,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社会分配问题和有关政策。
第九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本章介绍交易、生产以及交易与生产同时均衡的条件以及社会福利问题。
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本章讨论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及政府干预政策。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改革:
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
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评价考核建议 1.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际问题,可以写作小论文形式消化吸收经济原理或理论。
2.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30%,根据考勤、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占70%,然后两个成绩相加就是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教案编写建议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下,编写适合轻松掌握基本技能的教案时,应注重以下几点:
1.教案的编写必须与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相对应,在章节表述、学时安排、授课内容等方面要一致。
2.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动态,这使得本课程在内容上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教案在内容上随时更新、补充和完善。
3.必须要有包含上述主要内容的完整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讲稿(讲义)或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教案。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该课程结合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
在强调学生自主性、个别化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讨论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与经验,提出问题大家相互探讨,遇到困难相互鼓励。
学习本课程建议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3.教学辅导。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面授辅导应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5。
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及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4.作业。
本课程学习要求完成不少于5次作业。
教师可根据《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酌量布置5-10次作业,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并据以评定平时成绩。
第五部分附录
一、术语解释
需求价格弹性——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大就越富有弹性,反应越小就越缺乏弹性。
二、案例
中新社上海八月二十一日电,日本国家旅游局上海事务所所长铃木克明表示,中国赴日游客平均每人消费十六万日元(约合一万四千元人民币),已位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
铃木克明是在此间举办的“中日妇女迎世博城市创意旅游经济论坛”上透露这一数据的。
他称,其他国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费八万日元,而中国游客的消费额是其他国家游客的两倍,前几年电器是中国赴日游客最喜欢购买的物品,
而近来服装、化妆品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铃木克明说,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影响中国人赴日旅游的热情,2008年赴日中国游客创纪录地达到一百万人。
2009年六月甲型H1N1流感爆发,中国赴日游客与其他国家相比下降幅度是最低的,进入七月份以后“下降势头更是趋缓”。
日本2009年7月开始对中国游客开放个人旅游签证。
问题:运用有关经济学原理说明中国已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的原因。
编写人:
编制时间:审核人:
批准时间:8
编制单位: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
1.为了表彰克鲁格曼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天宣布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克鲁格曼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理论:从长期看,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很多商品和服务都将以更低的成本获得。
他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而小规模的适用于当地市场的生产方式将被大规模的全球式的生产模式所取代。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相应的产品。
比如说瑞典既是汽车的生产国也是进口国。
这种贸易模式的结果是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规模化生产,最终可以降低产品价格,同时提供更具有多样性的产品。
成就:因研究自由贸易获奖
曾预测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
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
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
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
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
2.亚当·斯密(1723~1790)是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理论
分工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货币理论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价值论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分配理论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资本积累理论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
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
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
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
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赋税理论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
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3.郎咸平,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
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
郎咸平用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
著名观点论题
[6][6] 2012年郎咸平“郎氏观点”盘点:[6]
一、未来3年到5年,民营企业将面临非常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