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和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三组,附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和文化常识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
1.(2022·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

“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2021·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4.(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5.(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6.(2020·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7.(2020·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8.(2020·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物。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二)
1.下列各项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席位常以左为尊,职位常以右为尊,如“归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B.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C.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如“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D.在古籍文献中,农历每月的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三十日叫“晦”。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B.《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而“旬有五日而后反”中一“旬”是十天。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伏惟启阿母
伏惟,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下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4.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文中指祭祀用的牲畜。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太牢”。

B.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

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C.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D.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康,今天开封在六朝时期的名称。

还曾用名越金陵、秣陵、建邺、应天等。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

C.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参政,“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是封建时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

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B.公主,封建社会通常是对皇帝女儿的称谓,公主封地,常称为食邑。

C.青宫,古代太子居东宫。

东方属木,色为青,故称太子居所为青宫。

D.致仕,是古代臣子退休或因故离职的婉辞。

致仕,意为还禄位于君。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为官。

B.南面,担任大臣。

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先例。

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D.春秋,是儒家经典,我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它叙事简要,深寓褒贬。

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净,原为道家语,指一切顺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这里是一种治理策略。

B.诣阙,前往朝廷。

阙,皇宫前面两侧的高大楼台,常用来代指朝廷或者京城。

C.持节,持着旄节。

节,即旄节,使者所持的信物,以竹为竿,上缀以绵羊尾。

D.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使君,即“史君”,是对州郡长官的的尊称。

10.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

原是察举考试科目。

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

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谏,用含蓄委婉的话规劝君主或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B.华屋,装饰华美的屋宇,是古代君臣朝会、议事的地方。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先秦诸侯与后来诸侯王的自称。

D.为寿,指在老人过生日时向老人敬酒,祈祝他健康长寿。

1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将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脖子。

髡,剃去头发;钳,用铁圈束颈。

B.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

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C.孝文,汉帝刘恒谥号。

《律法》为“文”,但汉以孝治国,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D.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字,或称小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给起的昵称,供父母长辈、亲近之人称用。

B.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

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

长官多为经略使。

C.和亲,即和戎、和蕃,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D.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

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军,冠军将军。

本指列于诸军之首。

今常指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

B.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

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

C.封事,密封的奏章。

古时朝廷下达诏书,为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D.逊位,也称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

此指王弘的谦让行为。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1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B.迟明,黎明。

古代常根据天色变化来纪时,如“日入”“黄昏”“人定”“寅时”等。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陛下,指宫殿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为对帝王的尊称。

1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

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首设者是汉武帝。

1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也称为辟召、辟除,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作为掾属。

B.六艺,指礼、乐、诗、易、书、数等六种古代的学问和技能。

C.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自汉代的汉武帝。

D.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阉,割去男人的或雄性动物的生殖器。

1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

《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20.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党项人在西北部建立的政权,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B.酋,旧称少数民族或外族的首领。

有时也指盗匪、侵略者的首领。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

D.内禅,世袭制王朝的君主将君位禅让与异姓的血亲,称“内禅”。

2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2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选,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武科举是由礼部主持的选拔武官的考试。

B.夏,党项人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因在宋朝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C.笏,古代臣子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太尉,秦汉时期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来逐渐成为一种虚衔或加官。

2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母亲的丧事。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人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的称号。

C.蒙尘,本义是指蒙受风尘,古代多指君王因为战乱,逃亡在外,是委婉说法。

D.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24.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
B.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十五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古代学校名称
2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降职。

B.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鱼雁:指书信。

C.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四书:指《大学》《春秋》《论语》《孟子》。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26.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2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2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B.《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它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的。

C.被刘知几称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D.《战国策》是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而著称,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
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
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

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

七年,遣彦之等北侵。

及还,凡百荡尽。

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

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有删改)
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

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邻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元孚,字秀和,少有令誉。

后拜冀州刺史。

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

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监仪注。

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臣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

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

”奏可。

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有删改)
A.“农桑”指耕种和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B.“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文体。

可叙事、议论和抒情。

C.“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文中指元孚对古器物的研究。

D.“搢绅”原意是插笏于带。

同“缙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业兴)举孝廉,为校书郎。

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

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

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

齐受禅,例降。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有删改)
A.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嫡子,指正室所生的儿子。

嫡长子,指正室所生的长子。

嫡子往往具有优先继承权。

B.百越,古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各个越族的合称,也是古代南方众多部族的统称。

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

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媵,指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陪嫁的人。

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即为此意。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谕、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古时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9.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可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古代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成为五更或五夜。

一更为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C.年号由西汉武帝首创。

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朝之后(包括明朝),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D.《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10.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谥号有帝王之谥,有臣属之谥,有私谧,这些都是朝廷确定或赐予的。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功”指穿大功服(9个月)、小功服(3个月)的亲族。

11.下列对《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贱妾”是古代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的自称。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中的“卿”是古代夫妻、朋友间的爱称,文中是仲卿对妻子兰芝的爱称。

B.初阳: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

D.“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农历每月的初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

B.“三公”,周代已有。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薨”“崩”“卒”“不禄”“死”都表示“人死”的意思,在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需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赠”,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

“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B.丁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忧”。

古礼,父母死,子女需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

C.廷杖,即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

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