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首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针对具体的医技操作过程制定的操作标准和程序。

它对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操作步骤、操作流程、感染控制、设备使用和维护等方面内容。

例如,手术操作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在手术前进行手卫生、无菌操作、正确使用手术器械、遵守手术间规范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度。

其次,临床诊疗指南是对具体疾病或症状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进行的一系列建议和指导。

它是根据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制定的,旨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临床决策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临床诊疗指南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并且针对各个病种或症状具体制定了诊断和治疗流程,推荐了符合临床实践的最佳治疗方案。

例如,在心脏疾病的诊疗指南中,规定了心脏超声、心电图、心脏造影等诊断手段的使用准则,以及冠状动脉介入、心脏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医学实践的科学性和标准化。

它们的使用对于医务人员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减少错误和偏差,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性。

同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也对患者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治,降低医疗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是临床医学领域的重要文件,对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和临床决策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它们的制定和使用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对于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计划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计划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培训计划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医疗机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加强医务人员临床技能的重要手段。

规范的临床技术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

因此,建立并完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培训计划旨在通过培训医务人员临床操作规范,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二、培训对象本培训主要对象为医院临床科室的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医务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

三、培训内容1.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概念和重要性2. 高危操作及预防措施3. 感染控制和无菌操作要点4. 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维护5. 注射、输液、采血等操作规范6. 临床标本采集操作规范7. 临床检验操作规范8. 对突发情况的处理9. 医疗事故的预防及处理10.其他医疗程序相关的操作规范四、培训方式1. 课堂教学2. 视频教学3. 案例分析4. 角色扮演5. 实地操作6. 专家讲座五、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护士担任培训讲师,他们将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讲解,使培训内容更加接地气,易于理解和记忆。

六、培训时间本次培训计划为期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每天培训时间为2-3小时,另外还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实地操作。

七、培训评估1.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相关知识、实地操作能力。

2. 培训过程中定期进行学员的学习情况跟踪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3. 培训结束后进行满意度调查,收集学员对培训计划的反馈意见,并及时总结和改进。

八、培训成效1. 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意识和技能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2. 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3. 加强医务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疗效率。

4. 增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确认病人身份,核对病历信息,了解病史和病情。

2.与病人进行沟通,告知操作目的、过程、可能的不适和风险,征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准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包括手术刀、消毒剂、无菌手套、无菌巾、导尿管、护理包等。

4.对操作区域进行准备工作,清洗病人的皮肤或黏膜,并进行局部消毒。

二、具体操作步骤1.实施无菌操作,包括佩戴无菌手套、保持无菌环境和使用无菌仪器。

2.根据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确保病人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3.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要求,选择正确的手术刀、手术器械和材料,避免损伤病人的组织和器官。

4.细致操作,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手术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规范和要求。

5.操作期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病人的体验和反应,及时调整操作方法和步骤。

6.操作完毕后,进行术中记录和标本采集,确保操作结果和操作过程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三、操作后处理1.停止出血和处理伤口,包括使用止血药物、缝合伤口和敷料处理。

2.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指标,确保病人的稳定。

3.提供必要的术后护理,如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和防止感染等。

4.向病人和家属进行术后指导,告知注意事项和遵医嘱,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

5.做好术后随访工作,了解术后疗效和状况,及时处理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四、操作流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1.建立健全的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2.设立操作流程的管理责任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和操作标准。

3.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核实操作人员的技能和专业水平。

4.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5.建立术中讨论和经验分享机制,促进技术和操作的进步和创新。

6.加强与相关科室和专业协作,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以上是一份妇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简单介绍,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应根据不同的手术和操作进行详细制定和管理。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应确保定位和照射的准确性,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
05
CATALOGUE
影像技术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操作前准备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检查 患者身份和检查申请单信 息,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 和注意事项。
适应不同影像技术领域
本规范适用于医学影像领域,包括X线、CT、MRI、超声等多种影像技术,为相 关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临床影像技术的重要性
辅助临床诊断
影像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人体内部结 构和病变,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 据,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
监测治疗效果
推动医学发展
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有助于 推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提 高医疗水平和质量。
操作过程
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 影像技术操作,确保设备 参数设置正确,遵循无菌 原则。
操作后处理
整理设备,清理现场,确 保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及 时反馈检查结果。
放射安全与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原则
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合理选用影像技术手段 ,控制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用品
使用辐射防护用品,如铅 围裙、铅眼镜等,降低工 作人员和患者受到的辐射 剂量。
超声检查技术的注意事项包括避免气 体干扰、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避免过 度按压探头等。
核医学检查技术
01
02
03
04
核医学检查技术是利用放射 性核素标记的药物或示踪剂 ,通过显像仪器观察其在人 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以 评估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状
态。
核医学检查技术主要用于心 血管、神经、肿瘤等部位的 特殊检查,以及骨密度测定

最新版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最新版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护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手卫生1、一般洗手(一)操作要点1.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2.洗手要点:(1)正确应用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2)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然后用一次性纸巾/毛巾彻底擦干,或者用干手机干燥手。

(3)如水龙头为手拧式开关,则应采用防止手部再污染的方法关闭水龙头。

(二)注意事项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代替洗手。

外科手消毒(一)操作要点1.外科手消毒指征:进行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按外科手术洗手要求的操作之前。

2.操作要点:(1)修剪指甲、锉平甲缘,清除指甲下的污垢。

(2)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取适量皂液或者其他清洗剂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擦干(4)取适量手消毒剂按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至消毒剂干燥。

(二)注意事项1.冲洗双手时,避免水溅湿衣裤。

2.保持手指朝上,将双手悬空举在胸前,使水由指尖流向肘部,避免倒流3.使用后的海棉、刷子等,应当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消毒。

4.手部皮肤无破损。

5.手部不佩带戒指、手镯等饰物。

二、无菌技术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一)操作要点1.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2.检查无菌持物钳包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3.打开无菌钳包,取出无菌持物钳容器罐置于治疗台面上。

4.取放无菌钳时,钳端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患者接诊操作规范1. 接诊前,医生必须仔细阅读患者就诊卡,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目前用药情况等基本信息。

2. 医生需要细心听取患者的主诉,注意记录病史、病情、诊断等详细情况。

3. 医生需认真观察患者外貌、面色、口唇、皮肤、眼结膜等部位,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以及一些常见的疫苗接种史等。

4. 医生需要进行初步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触诊、视诊等,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状况。

5. 患者的接诊过程需在隐私保护意识下进行,不得向未经授权的人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

二、常用医疗器械操作规范1. 血压计的使用:医生使用血压计测试血压前,应检查血压计的完好性,验证其准确性。

血压计应被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不宜放在手中测试。

选择合适大小的袖袢,正确标记袖袢的位置,使其与患者的心脏同高。

测试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并归位。

2. 心电图机的使用:医生在使用心电图机前,应检查机器的连接是否正确,电极是否粘贴良好。

具体操作时,应让患者舒适地躺下,并讲解测试方法。

在上传心电图数据时,应确认数据的正确性。

3. 除颤器的使用:除颤器的使用需在相应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操作前,需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并确认患者已经被放置在安全的环境中。

医生应通过严格的培训和演练,熟练掌握除颤器的使用技巧。

4. 输液器的使用:医生在使用输液器前要认真检查,确认输液器和针头的完好性。

在操作过程中,应挑选正确的输液速度和流量。

在输注药物时,应注意稀释比例、剂量、注射速度等重要参数。

三、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1.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前,应清洁培养器具,并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和生长环境,例如良好的通风和低噪音环境等。

操作人员应该佩戴实验室服装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以避免污染样品。

2. 白细胞计数: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应严格按照白细胞计数的步骤进行,包括血液采集、加药、稀释、染色和计数等环节。

操作人员需装备规范的实验室服装和手套,以确保卫生和安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在医疗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旨在规范医学操作技术和医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供患者最佳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对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对医疗技术操作进行规范的文件。

它对医疗技术的操作过程、操作人员的资质要求、设备的规格和维护保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可以确保医疗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医疗操作涉及到许多方面,如手术、注射、抽血、放射等,针对不同的操作项目,都有相应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是指对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症状和疾病提供详细的指导的文件。

它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成果,对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等进行了规范,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临床诊疗指南能够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减少医疗错误和误诊的风险。

临床诊疗指南通常由国家或专业组织制定,可以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疾病的特点进行定期更新。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它们应该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经过严格的评估和验证。

其次,制定过程应该透明和公正,充分考虑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

再次,制定的规范和指南应易于理解和执行,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医疗环境和资源条件。

最后,规范和指南的实施应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对于医疗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医疗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提高医疗技术的标准化程度,减少医疗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同时,它们还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医疗效益。

因此,制定和实施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在医学领域,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它们旨在规范医务人员的临床操作和诊疗行为,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定义、作用以及其编制的过程。

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定义与作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制定针对特定临床操作的准确、标准化的指导性文件。

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 提供规范操作: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将明确和规范医务人员在特定操作过程中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这有助于减少潜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保障患者安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并通过详细的步骤和风险评估,帮助医务人员减少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提高质量与效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制与推广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协作,减少误操作和重复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4. 促进科学研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通常需要依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进行并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二、临床诊疗指南的定义与作用临床诊疗指南是依据最新的研究证据与专家共识,针对特定疾病或病种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的系统化指导性文件。

它们的作用如下:1. 统一诊疗标准:临床诊疗指南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出了一致的标准和指导,有助于医务人员遵循相同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诊疗,减少不必要的变异性。

2. 优化诊疗效果:临床诊疗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遵循指南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决策,提高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协助临床决策:临床诊疗指南提供了医务人员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依据。

通过整合大量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指南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分析证据质量,权衡利弊,并在合适的情况下适用于患者。

4. 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临床诊疗指南强调基于证据的实践,强调患者参与和个体化治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医疗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它可以确保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下面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基本要求:1.操作前准备:操作前应检查工作环境,保持清洁、安静和整洁,并准备所需器械和材料。

操作者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2.操作技术规范:(1)操作者应熟悉所用器械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能熟练操作。

操作中应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方法和技巧。

(2)按照临床医嘱和操作指南,准确定位和人体解剖结构,避免操作中对健康组织造成伤害。

(3)操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操作位置和适当的角度,力度要适中,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痛苦和伤害。

(4)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

3.操作过程的监控:在操作过程中,应随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操作后的处理:(1)操作结束后,对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材料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清理和消毒。

(2)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观察和护理,记录相关的操作信息和患者的反应。

(3)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后续的诊疗工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和评估。

5.操作记录和信息管理:(1)每次操作都应有完整的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操作过程、操作者姓名和签名等。

(2)操作记录应准确、规范和可核查,不能涂改和篡改,记录要保密、备份和存档,确保信息安全。

6.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临床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尊重患者的权益,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提供优质、安全和可靠的技术服务。

总之,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对于保障医疗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操作风险,确保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配合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检查工具和设备: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之前,应确认所需的工具和设备是否完整,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如有损坏或故障,应及时更换或修理。

2.患者准备: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他们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并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告知他们关于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3.操作环境准备:对操作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整洁有序,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操作过程:1.操作步骤: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增减、省略或改变操作步骤。

操作前应熟悉操作步骤和要点,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2.个人卫生:操作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洗手并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帽子等,防止污染操作环境和患者。

3.操作技巧:操作人员应掌握和熟练使用相应的技术工具和设备,操作时应轻柔、稳定和准确,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不适。

三、操作后处理:1.工具和设备清洁:在操作结束后,应对使用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的传播。

清洁和消毒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并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垃圾处理: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和感染性废弃物分类处理,按照医疗废物的管理要求加以处理和处置,以保障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3.患者护理:在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如清理操作区域、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单等,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条件。

四、风险控制:1.操作风险评估: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前,应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范,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和损害的程度。

2.监测和观察:在操作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和观察,如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等,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和并发症。

3.急救准备:在操作过程中,应配备和准备相应的急救药物、设备和人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和紧急事件,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以上是一个关于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的示例,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操作要求,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质量,减少操作风险和错误,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1章总则为了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区(肿瘤医院)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规范适应证1.任何原因造成(de)心脏停搏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2.对心脏停搏(de)判断包括病人意识丧失,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禁忌症1.相对禁忌证有严重(de)胸廓畸形,张力性气胸,多发性肋骨骨折,心包填塞,胸主动脉瘤破裂.2.凡是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如晚期癌症等.操作方法及程序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2.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3.检查颈动脉搏动,无颈动脉搏动4.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5.建立人工循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胸外心脏按压方法:(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4)按压频率100次/分;(5)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de)中断,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比为1:1.6.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胸外按压过程中由助手完成.7.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8.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吸、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立即指示助手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P导联监护位置,选手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心律为“室颤”.9.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10.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11.选手指示助手充电200焦耳,助手按动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除颤能量选择: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12.确定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观察自己、观察助手、观察周围人,大声说:“旁人离开”).13.除颤仪显示充电完成,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并观察心电波型,确定仍为室颤心律时,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de)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14.放电结束,移开电极板,指示助手关机,选手清洁电极板,归位.15.擦干胸壁皮肤,口述:继续按压、人工呼吸2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16.判断心肺复苏(de)有效指征:(1)可扪及大动脉搏动(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皮肤色泽再度转红(3)扩大(de)瞳孔再度缩小(4)出现自主呼吸胸腔穿刺术适应证1.抽取胸腔积液、积气、积血或积脓检查,需要进行诊断或治疗(de)患者.2.胸腔内给药物治疗.禁忌证1.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抗凝治疗者慎做.2.心肺功能严重衰竭(de)患者慎做.3.不合作者,暂不宜进行.准备1.术前准备术前体检,胸透或摄X 线片或B 超检查,并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以减少顾虑,取得合作,术中感觉不适时及时示意.2.器械准备胸腔穿刺包或一次性胸腔抽液包.操作方法及程序1.定位(1)常规排气者,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2)常规排液、排血、排脓者,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第6-8肋间.(3)包裹性积液、积脓者,需行胸部X线正侧位摄片或超声定位穿刺.2.穿刺方法(1)检查胸穿针是否通畅,三通开关(de)方向机关闭情况.(2)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局麻后试穿定位,用胸穿针沿肋骨上缘进针-3cm,进胸腔后抽液.(3)穿刺完毕后,拔出穿刺针,局部皮肤消毒,贴无菌纱布.注意事项1.抽液不可过多过快,首次抽液一般不超过800ml,以后常规方法每次抽液不超过1000ml.如抽出液体为新鲜血液,停止抽液.2.心脏、大血管旁(de)局限性积液,或有心脏扩大、肝大、脾大及严重肺气肿者,要十分慎重决定穿刺.3.穿刺时应防止空气进入胸腔.4.穿刺过程中,患者不可变动体位、咳嗽或深呼吸.5.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胸闷、胸部剧痛或晕厥等胸膜过敏现象或连续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急救.6.每次抽液均应准确记录患者情况、抽液量、液体性质、色泽,并根据情况留取标本.腹腔穿刺术适应证.1.诊断性穿刺(1)腹腔感染(如膈下脓肿及积液,阑尾周围脓肿、肠间脓肿等).(2)腹部创伤时进行抽液协助诊断(如腹腔内出血、空腔脏器穿孔等).(3)晚期肿瘤病人腹穿以明确腹腔转移诊断(如穿刺抽腹水行脱落细胞学检查等).2.治疗性穿刺(1)腹腔灌洗或行人工气腹作为治疗手段.(2)腹腔内注射药物(如化疗药物).(3)大量腹水引起严重胸闷、气短者,适量放液可缓解症状.禁忌证1.严重腹内胀气.2.大月份妊娠.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如结核性腹膜炎)引起腹腔内广乏粘连者.4.躁动不能合作者.5.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方法及程序1.穿刺前准备(1)穿刺前导尿或排空尿液使膀胱空虚.(2)体位一般采用平卧位或半卧位.2.穿刺点选择一般常用(de)穿刺部位为脐与髂前上棘连线(de)中外1/3 交界处或脐与耻骨联合之间.3. 穿刺用品准备(1)皮肤消毒用品:碘伏,弯盘,消毒棉块和无菌纱布,医用镊子与止血钳,无菌注射器.(2)10ml无菌注射器,穿刺针,如大量抽取腹腔积液时可备穿刺包.(3)无菌试管或小瓶.(4)局麻药物.4.术者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等.5.腹腔穿刺术(1)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自皮肤至壁层以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2)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穿刺腹壁,当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提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腔积液,并留标本送检.(3)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注射器(10-20ml)进行.(4)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头后端连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止血钳固定针头,并协助夹闭胶管.亦可通过穿刺针置入导丝,并在导丝引导下置入细管连接引流袋.(5)将抽(de)腹腔液体注入容器中,记录并送检.(6)术毕拔除穿刺针,穿刺点消毒纱布覆盖并胶布固定.(7)大量放液后,需束以腹带并收紧,以防腹压骤减、引起内脏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或休克.注意事项1.诊断性穿刺,针头不可过细,否则易得假阴性结果.2.放腹水时速度不宜过快,初次放液量以1500~2000ml 为宜.如在放腹水过程中病人出现脉搏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终止操作.3.穿刺得到全血样液体时,应将血性液置于玻片上观察能否凝固,以鉴别是腹腔内出血抑或穿刺本身所造成(de)出血.4.穿刺得到阴性结果或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有必要时可重复穿刺.5.肿瘤病人灌注化疗药物后仍应注意药物(de)毒性反应.6.在穿刺时勿使皮肤至壁层腹膜针眼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表浅淋巴结穿刺术适应证1.用于浅淋巴结肿大(de)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2.肿大淋巴结抽脓及治疗.禁忌证1.高度怀疑或已确诊(de)原发性恶性肿瘤.2.靠近大动脉或神经(de)相对较小(de)淋巴结.准备清洁盘,20ml 注射器、7 号或8 号针头及无菌包1 件,无菌生理盐水一小瓶,1%~2%利多卡因2~5ml,清洁玻片数张.方法1.选择肿大明显可疑性较大(de)淋巴结作为穿刺目标.2.患者常规局部皮肤消毒,操作者左手示指和拇指消毒.3.左手示指和拇指固定肿大淋巴结,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10ml 或20ml),自淋巴结顶部将针垂直刺入淋巴结中心,用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将针栓抽成负压,如无内容物吸出,可改变针头在淋巴结内(de)方向,抽出内容物即可.此时左手用纱布按压针眼,在保持针管负压状态下将注射器连同针头迅速拔出,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4.将注射器内(de)抽吸物推于玻片上,均匀涂片、染色,进行细菌和细胞学检查,如吸出液量少,则可将针头内液体推出,制成涂片.5.如系淋巴结抽脓给药,要在淋巴结上方高位进针,如系淋巴结结核液化抽脓,则从上方高位(de)健康皮肤处进针.注意事项1.选择可疑性较大(de)淋巴结进行穿刺.治疗性穿刺应选择波动明显(de)淋巴结.2.穿刺阴性时可重复穿刺,也可选择其他肿大淋巴结穿刺.3.穿刺针不可刺入太深,以免伤及深部组织,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时,注意勿伤及肺尖.4.淋巴结穿刺结果阳性有诊断价值;阴性不能排除疾病诊断.5.如系淋巴结抽脓给药,注药量不要太大,要少于吸出(de)脓液量.骨髓穿刺术适应证1.各种白血病(de)诊断、治疗效果观察.2.多种血液病(de)诊断,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禁忌证1.血友病.2.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术前准备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2.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de)、检查过程及可能发生情况,并签字.3.器械准备骨髓穿刺包、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以及胶布.4.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操作方法1.选择穿刺部位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l~2cm(de)髂嵴上;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de)部位;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一、二肋间隙(de)位置;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2.体位胸骨和髂前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仰卧位;棘突为穿刺点时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髂后上棘为穿刺点时病人取侧卧位.3.术者带无菌手套,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盖无菌洞中,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de)长度位置上(胸骨穿刺约1.0cm,髂骨穿刺约1.5cm).术后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胸骨穿刺时,应保持针体与胸骨成30~40角).针尖接触骨质后,左右旋转针体,缓慢钻刺,当感到阻力消失、穿刺针在骨内固定时,表示针尖已进入髓腔.5.拔出针芯,放在无菌盘内,接上10ml或20ml无菌干燥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适量骨髓液送检(首先应抽吸~用作制备骨髓涂片,若需作骨髓细菌培养或造血干细胞培养,应在制备骨髓涂片后再抽吸1~2ml骨髓液送检).6.抽取(de)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迅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并涂片数张备用.7.若未能抽出骨髓液,应再插入针芯,稍加旋转针体,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再行抽吸.若仍抽不出骨髓液,则应考虑更换部位穿刺或作骨髓活组织检查术.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住针孔,并按压数分钟,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术后处理1.术后应嘱病人静卧休息,同时做好标记并送检骨髓片,清洁穿刺场所,做好穿刺记录.2.抽取骨髓和图片要迅速,以免凝固.需同时作周围血涂片,以作对照.注意事项1.术前应做止、凝血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病者禁止做本项检查.2.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防折断.3.胸骨穿刺时,不应用力过猛,避免穿透内侧骨板.4.若穿刺时感到骨质坚硬,穿不进髓腔时,应做骨骼X线检查,以除外大理石骨病.不可强行操作,以防断针.腰椎穿刺术适应证1.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de)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2.用于鞘内注射药物.3.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禁忌证1.可疑颅高压、脑疝.2.可疑颅内占位病变.3.休克等危重病人.4.穿刺部位有炎症.术前准备l.了解病情,作必要(de)体格检查,如意识状态、生命征等.2.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de)、检查过程、可能出现(de)反应及应对措施,并签字.3.器械准备腰椎穿刺包、脑压表、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以及胶布.4.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操作步骤1.体位病人侧卧位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双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协助使病人躯干呈弓形.2.确定穿刺点双侧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可上移或下移一个腰椎间隙.3.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皮肤,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4.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de)方向或略向头侧缓慢刺人.成人进针深度约4~6cm,儿童则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de)落空感.此时将针芯慢慢抽出,可见脑脊液流出.5.测量脑脊液压力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 180mmH2O,或40~50滴/分钟. Queckenstedt试验:是了解蛛网膜下隙是否阻塞(de)一个试验.方法是在初次测压后,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秒,再压迫另一侧,最后双侧同时按压.正常时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秒,迅速降至原来水平,此为梗阻试验阴性.若施压后压力缓慢上升,去除压力后压力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颅内压增高者禁做此试验.6.撤去测压管,根据检测要求收集脑脊液送检.7.插入针芯后,拔出穿刺针,盖消毒纱布并用胶布固定.术后处理1.术后病人去枕平卧6h,测血压并观察病情有无变化.2.根据临床需要填写检验单,分送标本.3.清洁器械及操作场所.4.做好穿刺记录.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禁忌证疑有颅内压增高且眼底有视盘明显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时,禁忌穿刺.2.穿刺时,病人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做相应处理.3.鞘内注药时,应先放出适量脑脊液,然后以等量液体稀释药物后注入.经口气管插管术适应证1.上呼吸道梗阻.2.气道保护性机制受损.3.气道分泌物潴留.4.实施机械通气.禁忌证经口插管无绝对禁忌证,插管可损伤呼吸道粘膜损伤或脊髓严重损伤,应谨慎.操作方法与程序1.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2.加压去氮给氧: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交予助手给病人吸100%纯氧2~3分钟,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时暂停通气.3.准备导管:选择相应规格(de)气管导管,用注射器检查充气套囊是否漏气,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在气管导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润滑油.4.准备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好后,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de)喉镜镜片,检查光源后关闭,放置备用.5.准备牙垫、固定胶布和听诊器.6.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食指拨开病人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de)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病人(de)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7.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病人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8.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胃区、双肺底、双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de)位置正确无误.9.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与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注意事项1、行气管插管前要充分给氧,以防插管时突然呼吸停止,加重缺氧.2、使用喉钳用力不能太猛,插入不能太深,否则会厌顶端可损伤会厌及声带,导致喉头水肿及并发生.3、插入导管粗细合适,过细使呼吸道阻力增加,尤其是呼气阻力增加,致使氧气蓄积过多.4、经常注意导管和牙垫(de)固定,随时吸尽口腔分泌物,防止导管滑脱.5、气管内插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因气囊压迫气管而发生并发症,不超过48-72h,如需继续使用呼吸器者,应行气管切开.6、插管用具使用完毕,喉钳(de)钳片、牙垫、管芯,应先用肥皂水刷洗,清水冲净,然后浸泡于消毒溶液内,经消毒处理后取出擦于备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护理技术适应征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或条件不好.2.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3.需要输入高渗或粘稠(de)液体(如TPN).4.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5.需要每日多次采血.6.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禁忌症1.已知或怀疑有与插管相关(de)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de)迹象.2.病人身体条件不能承受插管操作.3.已知或怀疑病人对导管所含成份过敏者.4.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5.凝血功能障碍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者慎用.准备1.评估患者(1)询问、了解患者(de)身体状况、出凝血情况.(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及血管情况.(3)由医生负责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术前准备(1)术前准备:无菌物品准备:PICC管1套、%生理盐水250ml、20ml注射器3支、无菌手套2对、无菌剪刀1把、无菌治疗巾5条、消毒纱布、(可来福接头)外用生理盐水1瓶.(2)其他物品准备:软尺、止血带、治疗盘、胶布、透明敷料贴膜、弹力绷带.(3)消毒物品和环境准备:安尔碘、棉枝.保证严格(de)无菌操作环境.方法1、选择合适(de)静脉:①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10cm扎止血带.②评估病人(de)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贵要静脉:直、短、静脉瓣较少,次选肘正中静脉、末选头静脉).③松开止血带.2、测量定位①测量导管尖端所在(de)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o.②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③上腔静脉测量法2: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加2cm.④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⑤测量上臂(肘横纹上10cm)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de)并发症.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3、消毒穿刺点:(贵要静脉穿刺点在肘窝下2横指,处进针).①将第一块治疗巾垫在患者手臂下②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在穿刺点上下10cm(直径为20cm)两侧至臂缘.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4、建立无菌区①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②加垫无菌巾在臂下,铺孔巾及治疗巾,扩大无菌区③打开PICC无菌包.④应用无菌技术,抽吸生理盐水,放无菌纱块.5、预冲:冲手套滑石粉,用无均纱布檫干.预冲导管、连接器、肝素帽(可来福接头).6、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度,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de)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7、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①松开止血带.②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③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de)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④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8、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送至15厘米时(腋静脉位置)嘱患者头部转向静脉穿刺侧,以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9、退出导引套管:①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②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10、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修剪导管长度,保留体外5~7cm长导管,以便安装连接器,其余导管使用无菌剪刀剪断.注意剪管时应保持剪刀与管成90℃(目(de)是将导管口剪平).11、确定回血和封管:①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②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③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巴德PICC管不需肝素用盐水正压封管).12、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①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②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③覆盖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④在衬纸上标明穿刺(de)日期、长度/臂围.⑤登记患者长期护理手册.13、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注意事项1.穿刺时注意事项(1)穿刺前应当了解患者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2)注意避免穿刺过深而损伤神经,避免穿刺进入动脉,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外膜.(3)对有出血倾向(de)患者要进行加压止血.2.穿刺后护理注意事项(1)输入全血、血浆、蛋白等粘性较大(de)液体或20%甘露醇、脂肪乳后,应当以%NS冲管,防止管腔堵塞.输入化疗药物前后均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2)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但是不能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等.(3)严禁使用小于10毫升注射器,否则如遇导管阻塞可以导致导管破裂.(4)护士为PICC置管患者进行操作时,应当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5)尽量避免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3、护理观察及记录(1)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穿刺(de)日期、时间、部位、插入导管深度.(2)记录每天导管留置情况、有无红肿热痛现象及病人主诉.(3)记录药物(de)名称.4、PICC长期使用维护(1)更换敷贴:目(de):预防感染.(a)敷贴更换频率:导管置入24小时后需要做一次敷贴更换;此后每周1次定期更换敷贴,同时更换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若发现伤口有渗血、敷贴潮湿或松动也应立即更换敷贴,此时(de)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就视情况而定.(b)物品准备:透明敷贴、无菌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无菌手套、安尔碘、消毒棉枝、20ml注射器、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治疗盘、无菌治疗巾.(c)操作步骤:①清洁双手,戴口罩,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②在帖外层用手加压穿刺点,自下而上仔细地拆除旧(de)敷贴,(若在操作过程中不小心把导管带出体外一部分,严禁将导管送回血管内,避免感染)要注意核对膜外标注刻度与PICC管体内长度是否相符.③消毒液消毒双手.④仔细观察导管(de)出口部位和周围(de)皮肤,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胀、渗血及渗液等现象,导管有无移位,外露部分(de)长度等.⑤戴无菌手套,用安尔碘棉枝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范围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20厘米,左右到臂缘,然后等待自然干.⑥用安尔碘棉枝消毒导管、连接器、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各3次.⑦将体外导管摆放成“S”,贴好敷贴.并将固定翼用无菌胶布固定好.。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1. 指南目的
本指南旨在规范内科临床诊疗中的技术操作,提供准确、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内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2. 操作规范
2.1 病史采集
- 详细记录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 询问问题时要注意提问技巧和细心倾听,确保获取准确信息。

2.2 体格检查
- 仔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寸口以及可能存在的外在异常表现。

- 全面检查各系统器官,包括心肺、腹部、神经系统等。

2.3 辅助检查
- 根据具体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如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 标本采集和送检时要遵循规范操作,确保样本质量和诊断准
确性。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疾病诊断和
鉴别诊断。

- 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疾病因素,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2.5 治疗原则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应根据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选用。

- 治疗过程中要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做相应调整。

2.6 随访与复诊
-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应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进行复诊。

- 在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治
疗方案。

3.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内科临床诊疗中的技术操作规范,涵盖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以及随访与复诊等方面。

遵循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医生的临床工作水平,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完整word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word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word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以规范医疗技术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并杜绝医疗差错。

其中,换药术是常用的临床技术之一,用于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以及促进伤口愈合。

换药术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

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其次,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用酒精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

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冲洗。

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酒精中和。

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

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严格遵守无菌外科技术,换药者如已接触伤口的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的换药碗。

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洗手后再取。

各种无菌棉球、敷料从取出后,不得放回原内。

污染的敷料须立即放污物盘或敷料桶内。

第二,换药者应先换清洁的伤口,如拆线等;然后再换感染伤口,最后为严重感染的伤口换药。

第三,换药时应注意取出伤口内的异物,如线头、死骨、弹片、腐肉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

第四,换药动作应轻柔,保护健康组织。

第五,每次换药完毕,须将一切用具放回指定的位置,认真洗净双手后方可给另一患者换药。

总之,规范的换药术操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应认真研究并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深部静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常用于采血化验或急需加压大量输液、输血等情况。

常见的穿刺部位包括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引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是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件,它们对于提高医疗质量、规范临床操作、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定义、编制、应用以及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定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针对特定医疗技术操作的规范文件,旨在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通常包括操作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点、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

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是针对特定疾病或医疗问题的诊疗指导文件,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临床诊疗指南通常包括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案、药物选择、手术操作等内容。

编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制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确定编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规范的应用领域和目标,例如手术操作、药物使用等。

2.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专家经验和临床实践数据,分析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3.制定操作流程和步骤:根据收集的信息,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步骤,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准确执行。

4.确定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针对操作流程中的关键步骤,明确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避免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风险。

5.内部审查和修改:邀请专家和相关人员对规范进行评审和修改,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6.发布和宣传:将规范发布,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其有效应用。

临床诊疗指南的编制临床诊疗指南的编制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确定编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指南的应用范围和目标疾病或医疗问题。

2.收集和评估相关证据:系统收集和评估相关的临床研究、专家共识和实践经验,形成证据的层次结构。

3.制定诊疗建议和决策树:根据证据的层次结构,制定诊疗建议和决策树,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决策和行动。

4.确定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确定评估诊疗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以监测和改进临床实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培训
满意度
根据反馈调查结果,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包括课程设计、教 师水平、设施条件等方面。
改进意见
根据反馈调查结果,收集学员对培训的改进意见,以不断优化培训 方案。
反馈与改进
及时反馈
01
在培训结束后,及时向学员提供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让学员
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02
根据评估结果和改进意见,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优化培训
02
规范概述包括对规范制定背景、 目的和意义的简要介绍,以及规 范所涉及的适用范围和相关术语 的明确界定。
规范内容
规范内容详细列举了各项医疗技术操作的步骤、要点和注意事项,包括操作前准 备、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等环节。
规范内容要求清晰、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同时强调对操作细节的把控 和对医疗人员技能水平的评估。
方案和方法。
持续改进
03
定期对培训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培训内容和方法始终保持更
新和优化。
06
结论与展望
培训总结
1 2 3
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涵盖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的 多个方面,包括操作流程、注意事项、风险评估 和应对措施等。
培训效果
通过考核和反馈,大部分参训医务人员掌握了相 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规范操作,提 高诊疗质量。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 指南培训
• 引言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 诊疗指南 • 培训方法与流程 • 培训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培训背景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是医疗 行业的重要标准,用于规范医生的诊 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 床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也在不断 更新和完善,因此医生需要不断学习 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医务人员在进行临床操作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定。

这些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操作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包括操作前准备工作、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和操作记录等方面的要求。

一、操作前准备工作在进行任何临床操作前,医务人员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要熟悉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步骤和所需的器材材料。

其次,要对操作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清楚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操作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准备好所需的器械、药物和辅助设备,并确保其功能正常。

二、操作过程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时,医务人员需要按照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首先,要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和卫生,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其次,要正确操作器材和仪器,遵循正确的手法和操作步骤,掌握正确的力量和速度。

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细节,保持专注和耐心,避免出现操作失误和意外伤害。

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配合,确保操作的成功。

三、操作后处理在临床操作完成后,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做好后处理工作。

首先,要对操作部位进行处理,包括止血、缝合、贴敷等,防止感染和出血的发生。

其次,要做好器材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下次使用时的安全性。

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在操作后的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心,提供必要的患教和护理知识,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照顾。

四、操作记录在进行临床技术操作时,医务人员需要做好详细的操作记录。

操作记录包括操作的日期、时间、操作者、操作部位、操作步骤、操作风险和操作结果等内容。

操作记录不仅是临床操作的证据,还是医疗事故调查和责任追溯的重要依据。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和程序填写操作记录,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学分册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临床技术操作的规范指导,特别是在外科学领域。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遵守对于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帮助外科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操作规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供参考使用:1. 外科手术准备- 患者准备:- 仔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提供充足的术前指导和教育,确保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 保证患者提供了必要的手术前检验和准备;- 确保患者获得必要的麻醉前评估和同意。

- 手术室准备:- 手术室必须保持清洁和无菌;- 提供适当的手术设备和器械,并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准备好必要的药物和生理盐水等。

2. 手术操作规范- 消毒和无菌操作:- 医务人员必须正确执行手消毒和术前皮肤消毒的操作流程;- 使用合适的无菌器械和材料,减少感染风险;- 遵循正确的手术切口管理和无菌场的维护。

- 手术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应按照操作规范执行手术步骤,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手术操作中保持清晰而有效的沟通,确保团队协作良好;- 注意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

3. 手术后处理- 术后护理:- 提供适当的术后观察和护理,包括伤口处理、止血、疼痛管理等;-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疗效,及时处理并记录异常情况;- 给予适当的饮食、饮水和营养支持。

- 术后随访:- 安排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提供必要的复诊指导和康复建议;- 定期与患者进行交流,关注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一些常见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作为外科学领域临床实践的参考。

外科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应遵守这些规范,以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应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更新,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对各项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本手册。

它主要包括各项临床技术操作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操作步骤、质量控制要求等内容,以提高临床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临床技术操作进行细化分类。

例如,按照不同的器械或操作对象进行分类,如静脉输液操作、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操作、气管切开操作等。

2.每一项技术操作都要有详细的操作要点和步骤。

操作要点是指操作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操作中的重点、操作后的处理等。

操作步骤是指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清晰明了,方便护士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3.强调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临床技术操作中,安全性和准确性是最重要的要求。

手册应明确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穿刺过程中的避免感染、操作过程中的防护措施等。

同时,操作的准确性也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条件,手册应详细描述操作的准确要求、操作中的关键步骤等。

4.包括常见操作的质量控制要求。

临床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环节。

手册应包括操作所需的质量控制要求,如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要点、操作后的评估指标等,以帮助护士进行操作的质量监控和改进。

5.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应注重实际操作的需要,在编写过程中要贴近护理实践,避免过于理论化或脱离实际。

同时,手册的排版、语言和图片要简洁明了,方便护士使用和理解。

总之,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是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工具,它的编写要贴近实际操作,注意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并包括质量控制要求,以提高临床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42册)
1 、急诊医学分册
2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3 、普通外科分册
4 、眼科学分册
5、放射肿瘤学分册
6 、核医学分册
7、病理学分册
8、手外科分册
9 、整形外科分册
10、口腔外科分册
11、心血管病学分册
12、超声医学分册
13 、消化内镜学分册
14、小儿外科学分册
15、肿瘤学分册
16 、泌尿外科分册
17、烧伤分册
18、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19 、形象技术分册
20、计划生育学分册
21、妇产科分册
22 、呼吸病学分
2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24、肠内肠外营养学分册
25 、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
26、美容医学分册
27 、神经学分册
28、精神病学分册
29 、神经外科分册
30、激光医学分册
31、辅助生殖技术和精子库分册
32 、骨科学分册
33、心血管外科分册
34、胸外科学分册
35、肾脏病学分册
36、麻醉学分册
37 、重症医学分册
38 、疼病学分册
39、结核病分册
40 、护理分册
41、器官移植分册
42、儿科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48册)
1、急诊医学分册
2、肾脏病学分册
3、手外科学分
4、精神外科学分册
5、神经病学分册
6、烧伤外科学分册
7、器官移植学分册
8、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9、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分册
10、免疫学分册
11、胸外科分册
12、心血管外科分册
13、心血管分册
14、小儿外科学分册
15、小儿内科分册
16、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17、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
18、妇科学分册
19、疼痛学分册
20、血液学分册
21、重症医学分册
22、肿瘤外科学分册
23、整形外科学分册
24、美容医学分册
25、眼科学分册
26、病理学分册
27、癫痫病分册
28、创伤学分册
29、传染病学分册
30、场外场内营养学分册
31、妇科病学分册
32、辅助生殖与精子库分册
33、风湿病分册
34、放射肿瘤学分册
35、放射学检查分册
36、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
37、激光学分册
38、护理学分册
39、呼吸病学分册
40、核医学分册
41、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册
42、骨科学分册
43、泌尿外科分册
44、麻醉分册
45、口腔医学分册
46、精神病学分册
47、结核病学分册
48、计划生育学分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