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合集下载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42册)1 、急诊医学分册2 、皮肤病与性病分册3 、普通外科分册4 、眼科学分册5、放射肿瘤学分册6 、核医学分册7、病理学分册8、手外科分册9 、整形外科分册10、口腔外科分册11、心血管病学分册12、超声医学分册13 、消化内镜学分册14、小儿外科学分册15、肿瘤学分册16 、泌尿外科分册17、烧伤分册18、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 、形象技术分册20、计划生育学分册21、妇产科分册22 、呼吸病学分23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24、肠内肠外营养学分册25 、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26、美容医学分册27 、神经学分册28、精神病学分册29 、神经外科分册30、激光医学分册31、辅助生殖技术和精子库分册32 、骨科学分册33、心血管外科分册34、胸外科学分册35、肾脏病学分册36、麻醉学分册37 、重症医学分册38 、疼病学分册39、结核病分册40 、护理分册41、器官移植分册42、儿科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48册)1、急诊医学分册2、肾脏病学分册3、手外科学分4、精神外科学分册5、神经病学分册6、烧伤外科学分册7、器官移植学分册8、皮肤病与性病分册9、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分册10、免疫学分册11、胸外科分册12、心血管外科分册13、心血管分册14、小儿外科学分册15、小儿内科分册16、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7、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18、妇科学分册19、疼痛学分册20、血液学分册21、重症医学分册22、肿瘤外科学分册23、整形外科学分册24、美容医学分册25、眼科学分册26、病理学分册27、癫痫病分册28、创伤学分册29、传染病学分册30、场外场内营养学分册31、妇科病学分册32、辅助生殖与精子库分册33、风湿病分册34、放射肿瘤学分册35、放射学检查分册36、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37、激光学分册38、护理学分册39、呼吸病学分册40、核医学分册41、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册42、骨科学分册43、泌尿外科分册44、麻醉分册45、口腔医学分册46、精神病学分册47、结核病学分册48、计划生育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1章总则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 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最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最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第1章总则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作规范(42册)1、急诊医学分册2、皮肤病与性病分册3、普通外科分册4、眼科学分册5、放射肿瘤学分册6、核医学分册7、病理学分册8、手外科分册9、整形外科分册10、口腔外科分册11、心血管病学分册12、超声医学分册13、消化内镜学分册14、小儿外科学分册15、肿瘤学分册16、泌尿外科分册17、烧伤分册18、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形象技术分册20、计划生育学分册21、妇产科分册22、呼吸病学分2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24、肠内肠外营养学分册25、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26、美容医学分册27、神经学分册28、精神病学分册29、神经外科分册30、激光医学分册31、辅助生殖技术和精子库分册32、骨科学分册33、心血管外科分册34、胸外科学分册35、肾脏病学分册36、麻醉学分册37、重症医学分册38、疼病学分册40、护理分册41、器官移植分册42、儿科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48册)1、急诊医学分册2、肾脏病学分册3、手外科学分4、精神外科学分册5、神经病学分册6、烧伤外科学分册7、器官移植学分册8、皮肤病与性病分册9、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分册10、免疫学分册11、胸外科分册12、心血管外科分册13、心血管分册14、小儿外科学分册15、小儿内科分册16、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7、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19、疼痛学分册20、血液学分册21、重症医学分册22、肿瘤外科学分册23、整形外科学分册24、美容医学分册25、眼科学分册26、病理学分册27、癫痫病分册28、创伤学分册29、传染病学分册30、场外场内营养学分册31、妇科病学分册32、辅助生殖与精子库分册33、风湿病分册34、放射肿瘤学分册35、放射学检查分册36、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37、激光学分册38、护理学分册39、呼吸病学分册40、核医学分册41、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册42、骨科学分册43、泌尿外科分册44、麻醉分册45、口腔医学分册46、精神病学分册47、结核病学分册48、计划生育学分册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无锡市科鑫医药书店(联系人:夏颖)电话:0510-8276393313585003068篇三:普通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肠外营养一、【适应证】将经过营养风险筛选(nRs20xx),总分等于或大于3分,定为营养支持的指征。

病理科工作操作规范

病理科工作操作规范

精心整理病理室工作程序规范病理科工作制度一、全科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坚决执行医院提出的各项承诺。

二、工作人员必须服务热情,态度和蔼,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

各项工作均应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互相协作,上下团结。

一、 病案号、二、 三、 取材过程中及取材后,取材医师与技术人员再次核对取材的标本编号及标本总数。

四、 技术人员包埋组织蜡块后,蜡块编号及蜡块总数应与申请单及工作单再次核对。

五、制片后,切片与申请单及工作单核对无误后交与诊断医师,如有脱片等特殊情况,在工作单上注明,由技术人员负责重新制片。

六、诊断医师在书写报告时,应认真复核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及病案号、临床诊断、送检部位及送检日期,如项目不全者,可用“?”号表明。

病理科住院医师职责一、在科主任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积累。

报告。

二、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三、负责各项常规病理技术工作,包括常规切片、冰冻切片、细胞涂片的制作和染色。

四、责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技术工作,积极配合科研和教学。

五、负责低年资技术人员和进修人员的技术指导工作。

六、分工负责贵重仪器的保管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

七、负责病理标本的保存及制作。

病理科基本工作流程是:将各种组织制成非薄的切片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比较繁杂的过程,每一步都要求病理技术工作者要认真,耐心,细致地使整个过程一环扣住一环,才能获得优良结果。

制作切片的主要过程有:(1)取材,(2)固定,(3)脱水,(4)包埋,(5)切片,(6)染色,(7)封固。

在这七个主要过程中,又包括着若干步骤,(详)过于固定液((四)送检标本主要病灶被事先挖取或一件标本分送两个单位者。

(五)对标本较小、难以制作切片或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准确性的情况,应予送检医师说明或不予接收。

对符合送检要求的标本,由接收标本者在相关科室的标本送检簿上签收,或发给收到标本通知单。

二、申请单、送检标本的编号与登记病理科工作人员于标本收集的当天,及时对申请单与标本同时编号,经第2次核对无误后,进行登记。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病理学分册》医院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_病理学分册》医院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第1章总则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病理科操作规范及流程

病理科操作规范及流程

病理科操作规范及流程病理标本的验收规范及流程病理科应有专人验收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活检)申请单和送检的标本。

(二)病理科验收人员必须:1.同时接受同一患者的申请单和标本。

2.认真核对每例申请单与送检标本及其标志(联号条或其他写明患者姓名、送检单位和送检日期等的标记)是否一致;对于送检的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送检容器内或滤纸上是否确有组织及其数量。

发现疑问时,应立即向送检方提出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情况。

3.认真检查标本的标志是否牢附于放置标本的容器上。

4.认真查阅申请单的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楚,包括:①患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单位(医院、科室)、床位、门诊号/住院号、送检日期、取材部位、标本数量等],②患者临床情况[病史(症状和体征)、化验/影象学检查结果、手术(包括内镜检查)所见、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原病理号和诊断)和临床诊断等]。

5.在申请单上详细记录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的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进行联络,并有助于随访患者。

(三)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不合格标本的处理规范与程序1.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2.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4.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5.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6.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7.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做切片;8.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

病理科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一律当即退回申请医师,不予存放,并记录。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规范及程序1.取材前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

2.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

3.对于核对无误的标本应按下列程序取材:3.1小标本和不完整的标本通常为活检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

3.1.1应描述和记录送检标本的数量(少量时精确计算,多量时进行估计)、大小(若干mm或cm;多量时聚拢测量)、形状、色泽和质地等。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临床诊疗指南》目录引言1.0前言2.0编写目的和范围3.0临床诊疗指南的定义和特点4.0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方法第一章疾病诊断1.0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1临床表现1.2心电图检查1.3心肌酶谱1.4心脏超声检查1.5冠状动脉造影1.6急诊诊断方法和技巧第二章疾病治疗2.0脑梗塞的治疗2.1早期干预2.2药物治疗2.3介入治疗2.4手术治疗2.5康复治疗第三章临床诊断技术3.0常用临床诊断技术3.1血液检查3.2影像学检查3.3生化检查3.4病理检查3.5基因检查第四章解剖生理学基础4.0人体解剖学4.1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学4.2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学4.3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学4.4泌尿系统解剖生理学4.5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学第五章临床护理指导5.0临床护理原则5.1病房护理5.2门诊护理5.3ICU护理5.4康复护理第六章临床实践指导6.0临床实践原则6.1医患沟通6.2临床访视技巧6.3健康教育6.4性别和文化因素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引言1.0前言2.0编写目的和范围3.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定义和特点4.0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方法第一章护理技术操作1.0静脉输液操作规范1.1静脉穿刺操作1.2静脉输液设备使用1.3静脉血液采集操作1.4脐带结扎操作第二章手术操作规范2.0开腹手术操作规范2.1手术准备工作2.2切口处理操作2.3手术器械使用操作2.4手术缝合操作第三章检测技术操作3.0血压测量操作规范3.1血压测量仪器使用3.2血压测量方法选择3.3血压测量结果判断第四章实验操作规范4.0实验室操作规范4.1样本采集操作4.2检测仪器使用操作4.3数据处理操作第五章深部插管技术操作5.0气管插管操作规范5.1气管插管器材准备5.2气管插管步骤5.3气管插管常见问题解决方法第六章康复技术操作6.0康复训练操作规范6.1肌力训练操作6.2步态训练操作6.3活动能力评估操作以上是《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目录,这两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为医生提供了权威的指导和规范,对于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病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病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病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病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对医学标本的检查与分析,病理学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病理学科中常见的操作规范进行总结和归纳,目的是确保病理学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

一、标本采集与保存1. 标本采集:在接受手术或活检等切除组织标本时,应确保标本完整,并避免冷冻或过度热处理。

对液体标本的采集,应使用无添加物的容器,并及时送往实验室。

2. 标本保存:标本在采集后应及时送到病理科,如果无法立即处理,应冷藏保存,避免交叉感染和组织退变。

二、标本加工与制片1. 标本固定:用适当的酸、硷或中性缓冲液固定组织标本,固定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组织变性。

2. 标本切片:对固定的标本进行切片,切片应均匀薄厚,刀片锋利,切片时间适中,避免组织断层和脱落。

3. 标本染色:对切片进行必要的染色,如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染色时间和染色剂的浓度应适宜,避免染色效果不佳或染色偏差。

三、镜检与诊断1. 镜检:对染色后的标本进行镜检,通过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对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和异常变化进行评估。

2. 诊断:根据镜检结果和临床资料,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包括病理类型、程度和分级等。

四、病理报告与归档1. 病理报告:对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书面报告,包括病例编号、病理学检查方法和结果、诊断结论等内容,报告应严谨、准确、简明。

2. 病理归档:对病理标本和报告进行归档,确保资料的保存和查阅。

五、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 质量控制:通过严格检查和评估,确保病理学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和偏差。

2. 质量保证:确保病理学科的设备、材料等安全可靠,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以及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六、安全与卫生1. 安全操作:遵守病理学实验室的安全规定,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有毒物质和生物危险物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第1章总则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病理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技术操作规范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篇二:病理技术规范病理技术工作规范1. 标本的接收、清点制度:1.1 巨检结束后病理医师应向技术组当面交付组织块,并点清块数,记录签收。

有要求特殊处理的标本(如脱钙、糖原染色等)应当面向技术组说明,以便加以特殊处理。

1.2 组织包埋完成后必须进行清点蜡块数量,以防组织块在脱水、包埋过程中遗失。

1.3 切片完成后交付医师时必须按照记录当面清点。

1.4 医师在诊断完成后交付档案室时必须当面清点,并作记录。

2. 制片过程各步骤应注意的事项:2.1 组织处理此过程包括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直至包埋,是制作优质切片的关键过程,一旦组织处理有欠缺,往往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2.1.1 制片过程按操作流程进行标本处理2.1.2 有条件的单位应将大小标本分开固定脱水。

2.1.3 取材后组织应补充固定,固定时间:大标本固定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小标本不得少于3 小时。

固定液必须及时更换,固定后必须流水冲洗;2.1.4 固定、脱水温度不得高于37℃。

2.1.5 包埋用石蜡必须过滤。

2.1.6 试剂必须及时更换。

(详见试剂的配制及更换制度)2.2 切片切片是技能含量很高的步骤,同一蜡块,用同一台切片机,同一把刀,不同的操会切出不同质量的片子。

2.2.1 切片刀必须锋利,切片厚度3~5微米。

切片完整,无污染,无皱褶。

2.2.2 组织片贴附应在除去标签位置后玻片的中间。

2.2.3 胃镜、纤支镜、穿刺等小活检组织切片须作非连续性切片,数量不得少于8张。

2.3 染色封片注意事项2.3.1 烤片温度应在60~62℃左右,不得高于65℃,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

2.3.2 剂染料必须及时更换。

2.3.3 切片封固前必须经酒精充分脱水,二甲苯透明,湿封。

不得用温箱烤干或电吹风吹干后干燥封片。

2.3.4 盖玻片使用前必须清洗。

(真空包装除外)2.2.5 封片时不得有气泡,不得有树胶外溢。

2.4 其他2.4.1 标签必须贴于玻片左侧,编号字迹必须清楚、整齐,且不易褪色,有条件者尽量采用打印。

临床病理操作规范

临床病理操作规范

临床病理操作规范第一章 病理工作程序规范一、 活体组织检查程序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是从患者活体采取组织进行的病理学检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协助临床明确诊断,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客观地判断预后。

它是临床病理科的主要工作之一。

1.病理检查申请单和送检标本的接收病理检查申请单是临床科室向病理科送达的会诊单,是病理医师作出病理诊断必备的临床文字资料,是具有法律性意义的文书档案。

因此,临床医师应认真逐项填写申请单内的有关项目,并由管理该病员的本院医师签名后随同检查标本送往病理科。

病理科在接收申请单及送检标本时应对二者进行第1次认真核对。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病理科应及时与送检科室联系或退回:(1) 申请单与送检标本不符,盛标本的容器上未贴标记者;(2) 申请单中有重要项目空缺未填写,或病史及临床检查(包括术中检查)过于简单者;(3) 送检标本因未及时固定而致严重自溶、干缩、腐败,或被错误地使用非固定液(如消毒液等)浸泡者;(4) 送检标本的主要病灶被事先挖取或一件标本送两个单位者。

对符合送检要求的标本,由接收者在相关科室的标本送检簿上签收,或发给收到标本通知单。

2.申请单、送检标本的编号与登记病理科工作人员于标本收集的当天,及时对申请单与标本同时编号,经第2次核对无误后,进行登记。

登记簿和(或)微机记录、申请单、送检标本容器上的编号应完全一致。

3.大标本的补充固定对送检的大标本,病理医师应在不影响主要病灶定位的情况下,作适当的剖面,并添加10%福尔马林,以补充固定。

固定至取材的间隔时间超过10h以上。

4.巨检、取材与记录本项操作,原则上应有2人参加,其中1名为记录者。

记录者应详细记录取材者的口头描述,同时承担申请单编码、病人姓名、主要病史、术中所见、送检标本的件数等的宣读任务,并把临床对病检的特殊要求告知取材者,对取材者放置小号码进行监督。

取材者应在记录者宣读上述内容时,对标本容器上的编号、姓名及标本件数作第3次核对。

病理科操作规范及流程

病理科操作规范及流程

病理标本的验收规范及流程病理科应有专人验收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活检申请单和送检的标本;二病理科验收人员必须:1.同时接受同一患者的申请单和标本;2.认真核对每例申请单与送检标本及其标志联号条或其他写明患者姓名、送检单位和送检日期等的标记是否一致;对于送检的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送检容器内或滤纸上是否确有组织及其数量;发现疑问时,应立即向送检方提出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情况;3.认真检查标本的标志是否牢附于放置标本的容器上;4.认真查阅申请单的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楚,包括:①患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单位医院、科室、床位、门诊号/住院号、送检日期、取材部位、标本数量等,②患者临床情况病史症状和体征、化验/影象学检查结果、手术包括内镜检查所见、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原病理号和诊断和临床诊断等;5.在申请单上详细记录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的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进行联络,并有助于随访患者;三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不合格标本的处理规范与程序1.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2.2.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3.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4.4.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5.5.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6.6.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7.7.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做切片;8.8.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9.病理科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一律当即退回申请医师,不予存放,并记录;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规范及程序1.取材前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2.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 ;3.对于核对无误的标本应按下列程序取材:3.1小标本和不完整的标本通常为活检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3.1.1应描述和记录送检标本的数量少量时精确计算,多量时进行估计、大小若干mm或cm;多量时聚拢测量、形状、色泽和质地等;3.1.2少量的小标本应全部取材制片;3.1.3多量的小标本,原则上全部取材制片;数量过多时,可尽量多地取材制片,剩余的标本应置于4%的中兴甲醛中妥善保存备用;3.1.4.黏膜和皮肤组织应“立埋”,即将黏膜面与包埋盒的底面垂直;3.1.5使用镊子夹取标本时须严防挤压组织;3.2大标本通常为手术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3.2.1 记录切除标本的手术类型;3.2.2应描述和记录送检标本的大小三维长度,mm或cm、形状、色泽、表面、质地等,球形或接近球形的标本可测其直径mm或cm;必要时称重g或kg;3.2.3检查切面:通常沿标本长径切开或剪开囊性标本时,描述和记录其形状特点,例如囊性和实性及其所占比例、色泽、质地、纹理、坏死;囊肿壁的厚度及其内外表面、囊腔内容物及其性状等,有的脏器,例如前列腺、胰腺、甲状腺等,应间隔一定距离甚至间距2mm左右做多个平行切面,检查有无微小肿物;3.2.4带有脏器的标本,应描述和记录病变处与有无脏器的毗邻关系特点;3.2.5必要时,绘简图说明巨检病变的特点和解剖学关系,病注明取材部位的编号,以便镜检时定位;3.2.6切取有代表性病变区域的组织制片,适量包括与病变区域毗邻的“正常”结构和坏死组织等;3.2.7完整切除的肿瘤标本,切取的组织块应包括其包膜,较大的肿瘤应酌情多处包膜取材;3.2.8切取组织块的刀具必须锋利,严防挤压组织;3.2.9切取组织块的数量,依巨检病变的具体情况酌定,一般以满足诊断需要为准;组织块的面积,通常在2cmx1.5cm以内,厚度不宜超过3mm快速包埋制片时则应尽量薄些;3.2.10组织块的切面应平整;需要指定组织块的包埋面时,可将其非包埋面切出凹痕作为标记;管壁和囊壁组织应立埋;4.标本摄影,必要时酌情进行标本固定前或固定后;5.切取组织块的编号、数量和取材后是否尚有标本存留等均应在活检记录单的肉眼检查描写栏内和取材工作单中注明,以便镜检时核对切片;例如,1.组织较少,全部包埋制片者,可注明“全”字;2.针吸、内镜取材或少量易碎的组织,须用软纸妥善包裹以防制片过程中丢失,可注明“包”字;3.取材后尚有存留的标本,可注明“留”字等;6.需要重新肉眼检查标本时,应在有关病例活检记录单中补充必要的文字描述,需要补充切取组织块时,应按上述取材操作程序进行,并应在相关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中和编号小条上注明“补”字;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规范及程序1.脱水常温下3.2.1乙醇-甲醛AF液固定:60~120min;3.2.280%乙醇:60~120min;3.2.395%乙醇Ⅰ:60~120min;95%乙醇Ⅱ:60~120min;3.2.5 无水乙醇Ⅰ:30~60min;3.2.6无水乙醇Ⅱ:30~60min;3.2.7无水乙醇Ⅲ:30~60min;2. 透明a ..二甲苯Ⅰ:20 min;b. 二甲苯Ⅱ:20 min;c. 二甲苯Ⅲ:20 min;3. 浸蜡3.3石蜡Ⅰ45~50℃:60 min;3.4石蜡Ⅱ56~58℃:60 min;3.5石蜡Ⅲ56~58℃:60 min;4包埋4.1先将熔化的石蜡倾入包埋模具中,再用加热的弯曲钝头镊子轻轻夹取已经浸蜡的组织块,使组织的最大面或被特别指定的组织面埋入熔蜡中,应将组织块平整地置放于包埋模具底面的中央处;包埋于同一拉块的多块细小组织应彼此靠近并位于同一平面上;腔壁、皮肤和黏膜组织必须垂直包埋立埋;4.2将与组织块相关的病理号小条置入包埋模具内熔蜡的一侧;4.3待包埋模具内的熔蜡表面凝固后,即将模具移入冷水中加速凝固;4.4从包埋模具中取出凝固的包埋蜡块简称蜡块,用刀片去除组织块周围的过多石蜡组织周围保留1~2mm石蜡为宜;将包埋蜡块修整成为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4.5将病理号小条牢固地烙贴在蜡块一侧编号应清晰可见;4.6把修整好的蜡块烙贴在支持器上,准备切片;4.7使用包埋机的方法按有关厂商的说明书操作;5切片5.1切片刀或一次性切片刀必须锋利;5.2载玻片必须洁净、光亮;5.3将切片刀或刀片安装在持刀座上以150为宜;5.4细心移动刀座或蜡块支持器,使蜡块与刀刃接触,旋紧刀座和蜡块支持器;5.5修块粗切;用右手匀速旋转切片机轮,修切蜡块表面至包埋其中的组织块完整地全部切到;修块粗切片的厚度为15~2μm;5.6调节切片厚度调节器一般为4~6μm,进行切片;5.7以专用小镊子轻轻夹取完整、无刀痕、厚薄均匀的蜡片放入伸展器的温水中45℃左右,使切片全面展开;5.8将蜡片附贴于载玻片上;蜡片应置放在载玻片右或左2/3处的中央,留出载玻片左或右1/3的位置用于贴附标签;蜡片与载玻片之间无气泡;5.9必须立即在置放了蜡片的载玻片一端,用优质记号笔或刻号笔准确、清楚地标记其相应的病理号;5.10将置放了蜡片的载玻片呈45℃斜置片刻;待载玻片上的水分流下后,将其置于烤箱中烘烤60~62℃,30~60min,然后即可进行染色;5.11内镜小的活检,穿刺等组织需连续切片不少于6片;5.12针对不同组织如小活检,骨组织,淋巴结等,优化制片,染色流程,保证切片质量;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规范及程序1.冰冻切片的制备1.1打开照明开关,打开冰冻切片机的玻璃箱盖;1.2选择冻头,在冻头滴上冰冻切片机包埋剂适当;1.3 待组织完全冷冻后,将冻头移到切片刀口的冻口内,扭紧冻头,进行切片,切片时有节奏的来回推动摇手柄,切得完整且较薄的切片厚度8-9um,即可贴在玻璃片上;1.4 将切好的片子用95%的乙醇固定,然后进行染色、封片、镜检同石蜡切片H-E染色步骤;1.5工作完毕后将冻头上组织取出,放回送检的标本袋内,用10%的中性甲醛固定液固定;1.6清扫切冰冻切片机箱,将冻头擦干后放回冰冻切片机内;1.7关好冰冻切片机的玻璃箱盖,关闭照明电源;2.冰冻切片机须24h开机,长假或节假日前检查切片机箱内的结冻情况,必要时关机,化霜,清洁冰冻切片机;3.注意事项3.1 制作冷冻切片所需的试剂和设备等应处于随时可供使用状态;3.2 切取的组织块大小适宜厚度<2mm,并尽快置于冷冻组织切片机上制备切片;3.3 调节冷冻程度,试切合合适时便迅速切片;冷冻不足无法切片,冷冻过度切片易碎;3.4 冷冻切片固定液95%乙醇 50ml4.单体标本的冰冻制片应在15min内完成;术中快速冰冻诊断的规范及程序1. 临床医师在术前向患者或近亲属告知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局限性,签署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知情同意书;2. 从标本接收到发出报告的时间,应在病理申请单上注明;3.有条件的由两位中/高级称职的病理医师共同签署快速活检的病理诊断意见;对于病变疑难、手术切除范围广泛和会严重致残的手术中快速活检,应由两位高级称职的病理医师共同签署会诊意见;主检病理医师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4.快速活检诊断意见一般在收到送检标本后30min内发出;同一时间段内相继收到的多例患者标本或是同一例患者的多次标本,其发出报告的时间依次类推;对于疑难病变,可酌情延时报告;5.对于难以即时快速诊断的病变例如病变不典型、交界性肿瘤病变或送检组织不足以明确诊断等,主检病理医师应向手术医师说明情况,恰如其分地签发病理诊断意见或告知需要等待常规石蜡切片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6.主检病理医师签署的快速活检病理诊断意见,以书面形式报告可传真或网络传输;快速活检病理诊断意见报告书发出前应认真核对无误; 7.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的处理7.1冷冻切片后剩余的冷冻组织简称“冻后”和冷冻切片取材后剩余、未曾冷冻的组织简称“冻剩”,均应保存,用以制备常规石蜡切片,以便与冷冻切片进行对照观察;7.2“冻后”/“冻剩”组织的蜡块和切片需与同一病例手术后送检的切除标本编为同一病理号,并作出综合性诊断;7.3当冷冻切片病理诊断意见与其“冻后”组织的常规石蜡-HE片的病理诊断不一致时,该例的病理诊断一般应以石蜡-HE片诊断为准;常用特殊染色的操作规范胶原纤维染色Van GiesonVG苦味酸-酸性品性红法一、染色程序1、组织块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和切片;2、切片脱蜡至水;3、用Weigrt铁苏木精液染5-10min;4、流水稍洗;5、1%盐酸-乙醇迅速分化;6、流水冲洗5-10min;7、用Van Gieson液染1-2min;8、倾去染液,直接用95%乙醇分化和脱水;9、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二、染色结果胶原纤维呈鲜红色;细胞质、肌纤维和红细胞呈黄色,胞核呈蓝褐色;Maasson三色法一、染色程序1、组织块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用Bouin液或Zenker固定时,流水冲洗组织块过夜,效果更好;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和切片;2、切片脱蜡到水;组织块经Zenker液固定时应对切片进行除汞处理:1切片脱蜡后,以%碘乙醇作用10min;2稍水洗;3以5%硫代硫酸钠作用5min;4流水冲洗10min;3、gert铁苏木精液染5-10min;4、流水冲洗;5、1%盐酸-乙醇分化;6、流水冲洗5-10min;7、丽春红酸性品红液染5-10min;8、蒸馏水稍洗;9、1%磷钼酸水溶液处理约5min;10、不用水洗,直接用苯胺蓝液复染5min;11、%冰醋酸处理1min;12、95%乙醇脱水并洗去冰醋酸;13、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二、染色结果胶原纤维呈蓝色;细胞质、肌纤维和红细胞呈红色,胞核呈蓝色;网状纤维染色氢氧化银氨液浸染法一、染色程序1、组织块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和切片;2、切片脱蜡至水;3、酸化高锰酸钾液氧化5min;4、稍水洗;5、2%草酸水溶液漂白1-2min;6、稍水洗;7、2%硫酸铁铵水溶液媒染5min;8、稍水洗,再用蒸馏水洗1次;9、滴加Gordon-Sweet银氨液,作用1min;10、蒸馏水稍洗;11、4%中性甲醛液还原1min;12、流水冲洗5-10min;13、以%氯化金调色1-2min;14、蒸馏水洗;15、固定于5%硫代硫酸钠2min;16、用核固红液复染5-10min或行HE复染;17、稍水洗;18、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二、染色结果网状纤维呈黑色,胞核呈红色用核固红复染或用苏木精复染,胶原纤维呈黄棕色,细胞质呈淡红色用伊红复染;弹力纤维染色醛品红法一、染色程序1、组织块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和切片;2、切片脱蜡至水;3、用Lugol碘液处理5min;4、稍水洗;5、5%硫代硫酸钠处理5min;6、流水冲洗5min;7、70%乙醇稍洗;8、醛品红液浸染10min;9、70%乙醇浸洗2次,每次约30s,至切片不再脱色为止;10、稍水洗;11、澄黄基液滴染约1s;12、稍水洗;14、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二、染色结果弹力纤维呈深紫色,底色为不同程度的黄色;抗酸杆菌染色苯酚碱性品红法一、染色程序1、组织块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和切片;2、切片用汽油松节油脱蜡2次,每次5-10min;3、不经乙醇洗,只用纱布将切片周围余液擦干;4、流水稍洗;5、滴入苯酚碱性品红液,于室温下染15-30min;6、流水洗去多余染液;7、有20%硫酸水溶液分化至适当为止;一般需1-5min8、用流水充分冲洗;9、用Mayer苏木精浅染细胞核;10、流水冲洗10-15min;11、胸风扇把切片吹干;随即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二、染色结果抗酸包括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呈鲜红色,胞核呈蓝色;淀粉样蛋白染色甲醇刚果红法一、染色程序1、组织块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和切片;2、切片脱蜡至水;3、甲醇刚果红液染10min,倾去余液;4、用碱性乙醇急速分化约数秒,镜下控制;5、水冲洗5min;6、苏木精液浅染细胞核;7、流水冲洗10min;8、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二、染色结果淀粉样蛋白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在偏光镜下,淀粉样蛋白呈现绿色双折光;脂肪染色苏丹Ⅲ染色法一、染色程序1、组织块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2、冷冻切,厚6-10um,如为新鲜组织,须用40%中性甲醛液固定10min,稍水洗后,用60%乙醇稍洗;3、苏丹Ⅲ染液浸染1-2min;4、70%乙醇稍洗去多余染液;5、流水稍洗;6、Mayer苏木精液复染胞核,必要进用1%盐酸-乙醇分化;7、水洗10min,或于稀碳酸锂水溶液中促蓝;8、阿拉伯糖胶或明胶封盖;二、染色结果中性脂肪呈猩红色、橙红色或橙黄至橙红色,细胞核呈蓝色;糖原染色高碘酸-无色品红PAS法;一、染色程序1、取新鲜薄片组织,立即用Gendre液固定6-12h或Cornoy液固定3-6h,其间可更换2次固定液,然后转入95%乙醇;2、无水乙醇按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厚4-5um;3、取两张连续切片,分别作A和B记号,然后把B片脱蜡至水;4、把B切片置入预热至37℃的1%淀粉液,于37℃温箱内消化1h,或用预热至37℃的唾液在37℃温箱消化30min;5、取出切片稍水洗;6、在消化过程中,把A片脱蜡至水;7、在A、B两片同时滴入%高碘酸水溶液氧化5-8min;8、流水冲洗2min,再用蒸馏水洗1次;9、于暗处,无色品红液加盖染色10-20min;10、用%偏重亚硫酸钠液滴洗2次,每次约1min;11、流水冲洗2min;12、1%甲基绿水溶液复染胞核3-5min,或用Mayer苏木精液浅染细胞核必要时用盐酸乙醇分化,再用流水冲洗;13、稍水洗;14、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二、染色结果 A片上的细胞质呈现亮红色颗粒为阳性显示糖原,经消化后B片应为阴性;黏液染色爱先蓝pH 法一、染色程序1、组织块固定于4%中性甲醛液中,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和切片;2、切片脱蜡至水;3、爱先蓝pH 液染10-20min;4、流水稍洗;5、核固红复染5-10min,或用沙红染液复染2-3min;6、稍水洗;7、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二、染色结果唾液酸黏液和弱硫酸化黏液以及一般黏液均呈蓝色,各种强碱酸化黏液不着色或淡染,细胞核呈红色;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 System的规范及程序1. 切片脱蜡水洗:将石蜡切片浸于二甲苯5分钟,三次;取出切片置于100%无水乙醇中3分钟,两次;依次置入90%-70%各级酒精各3分钟;取出置于蒸馏水中;2. 抗原修复根据一抗说明而定;3.取出置于蒸馏水中的切片,甩掉并擦干切片上组织周围的液体,平放于湿盒中,滴加过氧化酶阻断剂通常用3%的过氧化氢于组织上避光孵育15分钟;蒸馏水冲洗,再将切片置入TBS缓冲液中,浸泡3分钟,三次;取出切片,甩掉并擦干切片上组织周围的液体组织切勿干燥,平放于湿盒中;4 .滴加50-100毫升一抗工作液于组织上,室温孵育30分钟;用TBS液冲洗切片;将切片置入TBS缓冲液中,浸泡5分钟,三次;取出切片,甩掉并擦干切片上组织周围的液体组织切勿干燥,平放于湿盒中;5.滴加50-100毫升A液于组织上,室温孵育30分钟;用TBS液冲洗切片;将切片置入TBS缓冲液中,浸泡5分钟,三次;取出切片,甩掉并擦干切片上组织周围的液体组织切勿干燥,平放于湿盒中;6.滴加Y预备好的显色剂DAB工作液50-100微升,室温孵育5-10分钟,或光镜下控制显色;显色完毕后,用蒸馏水冲洗终止显色;7. 苏木精复染;8. 各级酒精70%-100%脱水,每级3分钟;取出切片置入二甲苯5分钟,三次;9.用封片胶封片;病理诊断的规范及程序1.诊断前注意事项1.1病理医师进行诊断前,核对申请单和切片核查是否相符;阅读申请单上所有填写的内容,对于不清楚的内容及时联系送检医师;阅片时必须全面,不要遗漏病变;疑难病例,应由上级医师复核,并签署全名;因特殊原因迟发报告,应向临床医师说明迟发的原因;有科内疑难病例会诊制度2名以上高级职称人员参与,并有相应的记录和签字;2.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Ⅰ类:检材部位、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学诊断;Ⅱ类: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或是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学诊断意向,可在拟诊疾病/病变名称之前冠以诸如兵变“符合为”、“考虑为”、“倾向为”、“提示为”、“可能为”、“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Ⅲ类:检材切片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即不能做出Ⅰ类或Ⅱ类病理学诊断,只能进行病变的形态描述;Ⅳ类:送检标本应过于细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受挤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学诊断;病理诊断报告书写的规范1.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理号、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医师或科室住院或门诊、住院号和门诊号、送验和收检日期等;巨检病变和镜下病变要点描述;与病理学诊断相关技术的检验结果;病理学诊断的描述;对于疑难病例或做出Ⅱ、Ⅲ类病理学诊断的病例,可酌情就病理学诊断及其相关问题附加:建议和注释及讨论等;未经本病理科和或科外病理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病理会诊意见列于该例患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2.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书写要求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文字表述力求严谨、恰当、精练,条理和层次清楚;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为一式二份,一份交予送检方,另一份随同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和病理学检查记录单一并存档;主检病理医师必须在每一份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上签名,不能以个人印章代替签名,不能由他人代为签名;主检病理医师签名的字迹应能辨认;手写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必须二联复写,必须文字规范、字迹清楚,不得潦草、涂改;手写和计算机打印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的关键性文字,如“癌”、“瘤”、“阳性”、“阴性”和数字等,要认真核对,不得有误;计算机打印的图文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提供的病变图象要准确,具有典型代表性,放大倍数适当;患者的基本情况项目必须严格按照送检临床医师填写的文字抄写或用计算机输录于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并认真核查无误,签发报告书的病理医师和病理科的其他人员都不得改动;病理医师不得签发虚假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不得向临床医师和患方人员提供有病理医师签名的空白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细胞学诊断的规范及程序1. 直接表述性诊断:适用于穿刺标本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根据形态学观察的实际情况,对于某种疾病/病变做出肯定性Ⅰ类、不同程度意向性Ⅱ类细胞学诊断,或是提供形态描述性Ⅲ类细胞学诊断,或是告知无法做出Ⅳ类细胞学诊断;参考本章第一节的八一项:“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2. 间接分级性诊断:用于查找恶性肿瘤细胞的诊断;Ⅰ级:未见恶性细胞Ⅱ级:查见核异质细胞Ⅱa:轻度核异质细胞Ⅱb:重度核异质细胞Ⅲ级:查见可疑恶性细胞Ⅳ级:查见高度可疑恶性细胞Ⅴ级:查见恶性细胞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基本内容1.患者的基本情况项目,包括病理号、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医院/科室住院/门诊、住院号/门诊号、送检/收验日期等;2.细胞病理学诊断的表述参见上项“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表述的基本类型”;3.必要时或条件允许时,可酌情就细胞病理学诊断及其相关问题附加:①某些建议例如进行其他有关检查、再做活检、病理科外病理学会诊、密切随查/随访等;②注释/讨论;4.经过本病理科或/和科外病理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意见附于该例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发送1.病理科自接收标本至签发该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时间,一般为3-5个工作日,细胞病理诊断报告一般为2个工作日;2.由于某些原因延迟取材、制片,或是进行其他相关技术检测,不能如期签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时,应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告知有关临床医师或患方,说明迟发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原因;3.病理科应有专人发送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并有接受人的签字;4.病理科已经发出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被遗失时,一般不予补发;必要时,经病理科主任同意可以抄件形式补发;显微镜操作的标准化程序1.目的正确使用显微镜;2.适用范围全体病理科工作人员;3.具体操作将准备观察的切片放在载物台上;调光:开启显微镜的电源开关;对焦:先用粗调螺旋把低倍物镜下降至载物片上6cm处,然后上升物镜,直接看到物象,再用细螺旋把物镜调节到清晰处;观察:用低倍镜观察组织的一般结构,然后再用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必要时方使用油镜,再低倍镜转至高倍镜观察时,只要适当转动细调节即能看到物像;放置载物片时注意勿把盖玻片面向下,以免用高倍镜观察时因对不到焦点而压破玻片,甚至损坏镜头;观察显微镜物像时应养成同时睁开双眼的习惯,眼的观察位置也要适当,即应放在眼点处;用毕应将显微镜放回木箱或用罩盖好;普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操作规范及流程目录1.病理标本的验收规范及流程……………………1-22.不合格标本的处理规范与程序 (3)3.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规范及程序…………………….4-64.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规范及程序…………………...7-95.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规范及程序……………………..10-116.术中快速冰冻诊断的规范及程序…………………….12-137.特殊染色的操作规范………………………………14-218.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 System的规范及程序…22-239.病理诊断的规范及程序…………………………………24-2510.病理诊断报告书写的规范………………………….26-27。

精编【技术规范标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精编【技术规范标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

【技术规范标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部分xxxx年xx月xx日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第1章总则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且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方案书(或称病理诊断方案)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方案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方案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之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方案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方案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和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病理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培训

病理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培训

病理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培训病理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之一,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依据。

在病理科工作中,病理医师需要执行病理诊断、病理学技术操作、病理报告撰写等任务,负责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结果。

因此,病理科医师必须掌握病理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就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病理科诊疗指南1.病理标本部位的标准对标本部位的标准要求,是保证病理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每个标本的采集部位应该准确、清晰地标识,且在标本采集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如对于术前标本的切除,应做好手术准备工作,防止误切损伤。

2.标本采集的规范标本采集规范的要求为病理检验结果提供了保障。

病理医师应该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标本采集完整、正确,并及时进行标本保存,避免标本变形和干燥。

3.病理学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病理医师在病理学技术操作中,应根据标本类型、病变程度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技术操作方案,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特别要注意前处理、染色和封片等环节的操作规范。

4.病理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的制定是保证诊断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条件。

病理医师在制定诊断标准时应根据病理学知识、前沿研究成果以及临床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病理检测结果的判定标准的统一性。

二、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1.标本接收与处理标本接收时应对标本进行详细记录,对标本质量进行检测,并按照一定流程保存和处理样本,以防止标本遗失、污染或变形。

2.标本切片标本切片时应选择刀片质量良好,特别要注意切片厚度、角度和方位。

切片应逐片进行观察,如有重叠切片、脱落或变形的现象应及时重新制片。

3.组织处理组织处理应根据组织类型、病理学病变情况以及检测项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组织处理技术。

如对于细胞处理,应重点关注样本大小、细胞含量和假阳性以及背景使样本持续纯净的问题。

4.染色染色是病理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染色要求的色素和染色度也不尽相同。

病理操作规范及性能要求标准化

病理操作规范及性能要求标准化

病理操作规范及性能要求标准化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研究组织、细胞和体液的异常变化,为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病理学研究过程中,病理操作的规范化和性能要求的标准化是确保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理操作规范及性能要求的标准化,以促进病理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一、病理操作规范化1. 标本采集与标识在进行病理学研究时,正确的标本采集和标识是确保结果准确的重要步骤。

标本采集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包括选择适当的采样部位、采取正确的采样方法和工具,并保证采样过程不会对标本造成损伤。

同时,每个标本都应正确标识,包括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样本部位等信息,以免混淆或丢失。

2. 标本固定与包埋标本固定是保持组织形态和结构的重要步骤,采用适当的固定液进行固定,时间和温度必须严格控制。

固定液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标本类型来确定。

标本固定后,可进行包埋处理,将标本包埋于蜡块中,以便后续切片和染色。

3. 切片与染色切片是将固定的标本切成薄片,以供显微镜观察。

切片时应注意刀片的选择和切片厚度的控制,以保证切片的质量。

染色是为了使细胞核和胞质能够被显微镜更好地观察和评估,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石蜡切片染色和冰冻切片染色等。

4. 显微镜观察与评估经过染色的标本可放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评估。

观察时应用适当的放大倍数和照明条件,仔细观察细胞结构、核型和染色质形态等细节,确保准确判断病理变化。

二、性能要求标准化1.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病理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质量控制。

首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使用符合规定的试剂和材料,遵循标准操作程序。

其次,在设备保养和校准方面也要严格执行相应的要求,以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和准确性。

同时,还应建立质量控制档案,记录并跟踪实验数据和结果,以便及时评估和分析。

2. 标准化培训与认证为了保证病理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和认证。

培训内容应包括病理学基础知识、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等,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总则

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总则

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总则引言病理学技术操作是病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其规范与科学性直接影响着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和质量。

本文档旨在总结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的规范和要点,以指导病理学工作者正确进行病理学技术操作,并提高工作效率和结果可靠性。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1.标本采集前应仔细了解病史及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方式和部位。

2.采集标本时,应使用合适的采集工具,避免污染和破坏标本。

3.采集的组织标本应立即固定,避免标本变质和损伤。

4.标本固定时,应选择合适的固定液和固定时间,保证标本质量。

二、常用病理学技术操作规范1. 组织切片制备1.切片时要避免空气和切片机械对组织的伤害,保证组织完整性。

2.切片时应调节切片机的切片速度和切片角度,以得到理想的切片厚度和形状。

3.切片后应及时将切片转移到水中,避免干燥和切片断裂。

4.切片后的组织应分别置于不同的玻片上,避免混淆或丢失。

2. 染色技术操作1.组织切片上染色前,应对切片进行脱蜡处理,以去除蜡质。

2.将切片置于染色剂中时,应根据染色方法和要求,确定适当的染色时间。

3.染色后应将切片洗净,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和降低背景染色。

4.染色后的切片应控制晾干时间,以确保切片上没有水分。

3. 免疫组化技术操作1.免疫组化前,应对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增强抗原的特异性。

2.选用适当的抗体和染色方法,确保准确的免疫反应结果。

3.免疫反应后,应对切片进行显色处理,并确定合适的显色时间。

4.洗净切片后,应进行脱水和封片操作,以保护切片和固定免疫结果。

4. 电镜技术操作1.电镜前,应对切片进行适当的去蜡和再固定处理,以保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

2.选择合适的电镜片和工作距离,以获得清晰的电镜图像。

3.对电镜图像进行拍摄时,应注意曝光时间和对焦准确度。

4.完成电镜操作后,应对切片进行处理,以使其适宜保存和观察。

三、实验室安全操作要点1.进入实验室前,进行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并了解相关实验室安全规定。

病理标本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标本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标本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前言
病理标本采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环节,在确诊、治疗和预后判
断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规范的标本采集技术操作
规范对于医生和病人都至关重要。

采集器具
1. 采集器具应当保持干净,无菌,不能影响标本的质量和采集
的准确性。

采集器具应有检查制度,经过严格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2. 选择正确的采集器具。

不同标本可能需要不同的采集器具,
医生在使用时要选择正确的采集器具,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采集的
准确性。

采集时间与方法
1. 采集时间应在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进行,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2. 标本采集前医生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和治疗史等方面的信息,并进行适当的体格检查,排除疾病进展或治疗不当等原因。

3. 采集标本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先准备好采集器具、标本瓶、标签等必要的器材,确保采集过程中的顺畅进行。

4. 标本采集必须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相关注意事项
1. 部分标本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医生应当了解标本采集方案,并严格执行。

2. 标本采集后要注意固定、标注和储存。

标本应该及时送往设有病理检查的指定部门。

3. 操作规范中所述事项仅为基本要求,医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采集技术操作。

结论
以上就是病理标本采集技术操作规范的相关内容,医生在进行病理标本采集时应根据规范要求进行,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采集的准确性。

医院病理技术人员资格与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医院病理技术人员资格与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医院病理技术人员资格与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根据《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病理报告单签发人资质和资格要求(一)病理诊断报告应由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具备初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过病理诊断专业知识培训或专科进修学习1-3年的病理医师签发。

(二)快速病理诊断医师应当具有中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有5年以上病理阅片诊断经历的病理医师签发。

(三)疑难病例诊断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病理医师签发。

(四)分子病理诊断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病理医师签发。

(五)院际间疑难病例会诊由病理主任医师签发。

(六)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非病理专业的医师(无病理执业医师证书)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包括细胞病理学报告。

第二条病理技术人员资质和资格要求(一)病理技术人员应当具有大专以上医学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病理技术工作由具备病理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完成。

1、低年资技士完成细胞学制片、辅助石蜡切片;2、高年资技士完成冰冻切片、特殊染色;3、技师完成免疫组化染色;4、主管技师完成分子病理学检测等。

第三条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一)对病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执行再培训与再授权制度。

(二)未经授权的工作人员不得独立或越级从事各项病理技术。

第四条病理技术人员资格与分级授权程序(一)病理技术人员提出申请,填写《XXX医院病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权限申请审批表》。

(二)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审核。

(三)医政处审核。

(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意见。

(五)主管院长审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第1章总则一、为提高病理学诊断质量,促进临床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精神,结合医院病理科工作的特点,制定本规范。

二、医院病理科和承担医院病理科任务的医学院校病理教研室的主要临床任务是通过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简称活检)、细胞病理学检查(简称细胞学检查)和尸体剖检(简称尸检)等作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或称病理诊断)。

具有一定规模的病理科,应积极开展教学、培训病理医师和科学研究等项工作。

三、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医师应用病理学知识、有关技术和个人专业实践经验,对送检的患者标本(或称检材,包括活体组织、细胞和尸体等)进行病理学检查,结合有关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后,作出的关于该标本病理变化性质的判断和具体疾病的诊断。

病理学诊断为临床医师确定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疾病预后和总结诊治疾病经验等提供重要的、有时是决定性的依据,并在疾病预防,特别是传染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病理学诊断报告书(或称病理诊断报告)是关于疾病诊断的重要医学文书。

当涉及医、患间医疗争议时,相关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具有法律意义。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应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的病理医师签发。

各医院可酌情准予条件适宜的高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试行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低年资病理科住院医师、病理科进修医师和非病理学专业的医师不得签署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五、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为确立疾病诊断而进行的合作行为,是有关临床科室与病理科之间特殊形式的会诊。

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双方皆应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发出的会诊邀请单。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的作用是:临床医师向病理医师传递关于患者的主要临床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和手术所见等)、诊断意向和就具体病例对病理学检查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或依据。

病理学检查申请单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有效医学文书,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应由主管患者的临床医师亲自(或指导有关医师)逐项认真填写并签名。

七、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所送检材应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应是标本的全部。

八、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向医师提供有关患者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和可能涉及诊断需要的隐私信息)。

病理医师应尊重和保护患者的隐私。

患者或患者的授权人应保证其自送检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检查性。

九、病理科应努力为临床、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遵照本规范的要求加强科室建设,制订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

十、病理科工作人员应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病理医师应及时对标本进行检查和发出病理学诊断报告书,认真对待临床医师就病理学诊断提出的咨询,必要时应复查有关的标本和切片,并予以答复。

病理科技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本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合格的病理学常规染色片、特殊染色片和可靠的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并确保经过技术流程处理的检材真实无误。

第2章病理学检查常规第一节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一、申请单和标本的验收(一)病理科应有专人验收普通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规活检)申请单和送检的标本。

(二)病理科验收人员必须:1.同时接受同一患者的申请单和标本。

2.认真核对每例申请单与送检标本及其标志(联号条或其他写明患者姓名、送检单位和送检日期等的标记)是否一致;对于送检的微小标本,必须认真核对送检容器内或滤纸上是否确有组织及其数量。

发现疑问时,应立即向送检方提出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情况。

3.认真检查标本的标志是否牢附于放置标本的容器上。

4.认真查阅申请单的各项目是否填写清楚,包括:①患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送检单位(医院、科室)、床位、门诊号/住院号、送检日期、取材部位、标本数量等],②患者临床情况[病史(症状和体征)、化验/影象学检查结果、手术(包括内镜检查)所见、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原病理号和诊断)和临床诊断等]。

5.在申请单上详细记录患者或患方有关人员的明确地址、邮编及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进行联络,并有助于随访患者。

(三)验收标本人员不得对申请单中由临床医师填写的各项内容进行改动。

(四)下列情况的申请单和标本不予接收:1.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2.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4.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5.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6.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7.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做切片;8.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

病理科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一律当即退回,不予存放。

(五)临床医师采取的标本应尽快置放于盛有固定液(4%中性甲醛,即10%中性福尔马林)的容器内,固定液至少为标本体积的5倍。

对于需作特殊项目检查(如微生物、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标本,应按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固定或预处理。

(六)病理医师只对病理科实际验收标本的病理诊断负责。

(七)病理科应建立与送检方交接申请单和标本的手续制度。

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二、申请单和标本的编号、登记(一)病理科验收人员应在已验收的申请单上注明验收日期并及时、准确编号(病理号),并逐项录入活检标本登记簿或计算机内。

严防病理号的错编、错登。

(二)标本的病理号可按年编序,或连续性(不分年度)编序。

(三)同一病例同一次的申请单、活检标本登记簿(包括计算机录入)、放置标本的容器、组织的石蜡包埋块(简称蜡块)及其切片等的病理号必须完全一致。

(四)病理科应建立验收人员与组织取材人员之间申请单和标本的交接制度。

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五)在病理科内移送标本时,必须确保安全,严防放置标本的容器倾覆、破损和标本的散乱、缺失等。

三、标本的预处理标本验收人员对已验收的标本酌情更换适宜的容器,补充足量的固定液;对于体积大的标本,值班取材的病理医师在不影响主要病灶定位的情况下,及时、规范地予以剖开,以便充分固定。

四、标本的巨检、组织学取材和记录对于核验无误的标本,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操作:①肉眼检查标本(巨检);②切取组织块(简称取材);③将巨检和取材情况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活检记录单印于活检申请单的背面)。

巨检和取材的技术操作参见第3章第四节。

巨检和取材时的注意事项:(一)巨检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进行,应配备人员负责记录。

(二)巨检和取材过程中,应严防污染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

(三)标本一般应经适当固定后再行取材。

已知具有传染性(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标本,应在不污染环境和/或不扩散传染的原则下,经必要的初步巨检或切开后,立即置于盛有足量固定液的专用容器内,充分固定后再行常规巨检和取材。

(四)病理医师在对每例标本进行巨检和取材前,应与记录人员认真核对该例标本及其标志与申请单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

若对申请单填写的内容或/和标本有疑问(例如患者姓名有误,标本内容、数量、病变特征与申请单填写的情况不符等),应暂行搁置,尽快与送检方联系,查明原因,确保无误后,再行巨检和取材。

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临床医师共同检查标本和取材。

对于有疑问的标本,在消除疑问前不得进行巨检和取材,应将有关标本连同其申请单一并暂时妥存。

(五)病理医师进行巨检和取材时,记录人员应根据病理申请单内容,向巨检医师报告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手术所见、标本情况(采取部位、数量等)和送检医师的特殊要求等,并如实、清楚地将病理医师的口头描述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

必要时,应在活检记录单上(或另附纸)绘简图显示巨检所见和标示取材部位。

取材者应核对记录内容。

(六)具有医学学术价值的标本可摄影存档,并酌情妥为保存。

(七)病理科宜积极推行巨检和取材的录音记录。

每次巨检和取材结束后,应由专人立即对录音内容进行文字整理,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手录或用计算机录入、打印)。

有关的录音资料应保存至病理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两周。

(八)细小标本取材时,可用伊红点染并用软薄纸妥善包裹。

(九)每例标本取材前、后,应用流水彻底清洗取材台面和所有相关器物,严防检材被无关组织或其他异物污染,严防细小检材被流水冲失。

(十)巨检和取材必须按照本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参见第3章第四节)。

对于由不同部位或不同病变区域切取的组织块,应在其病理号之后再加编次级号(例如:-1,-2,-3,……;A,,B,C,……等)。

(十一)巨检/取材者和记录人员应相互配合、核查,确保所取组织块及其编号标签准确地置于用于脱水的容器(脱水盒等)内。

(十二)标本巨检和取材后剩余的组织/器官应置入适当容器内,添加适量4%中性甲醛并附有相关病理号和患者姓名等标志,然后按取材日期有序地妥为保存。

取材剩余的标本一般保存至病理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两周。

(十三)病理医师在每批标本巨检和取材后,应与记录人员共同核对取材内容,并在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上签名和签署日期。

(十四)取材后剩余的病理标本属于污染源,应遵照有关规定处理。

(十五)巨检/取材医师或记录人员与制片的技术人员认真办理交接手续。

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五、组织切片制备的基本要求(一)组织制片过程中,应确保切片号与蜡块号一致。

(二)制片工作一般应在取材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含需要脱钙、脱脂等特殊处理的标本)。

(三)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检查制片质量,并加贴标有本病理科病理号的标签。

常规石蜡-HE染色片的优良率应≥95%,优秀率不<35%。

不合格切片应立即重做。

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参见第3章第一节的附表。

(四)制片过程发生意外情况时,有关技术人员和技术室负责人应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积极设法予以补救。

(五)制片完成后,技术人员应将所制切片与其相应的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等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后,将切片连同相关的活检申请单/活检记录单/取材工作单等一并移交给病理医师。

双方经核对无误后,办理移交签字手续。

具体交接方法由各医院病理科自行制订。

(六)常规活检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基本要求参见第3章第一节。

六、组织切片的光学显微镜检查和病理诊断(一)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时:1.应认真阅读申请单提供的各项资料,必要时(尤其是疑难病例),应向有关临床医师了解更多的临床信息。

2.应认真阅读活检记录单中关于标本巨检的描述;负责复检的病理医师必要时亲自观察标本,补充或订正病变描述,指导或亲自补取组织块。

3.应了解患者既往病理学检查情况(包括切片的病理诊断和有关文字记录):①由本病理科既往受理者,必须及时调阅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②非本病理科既往受理者,应积极协助患者从有关病理科商借相关切片等病理学检查资料参阅。

4.应在活检记录单上签署“医嘱”,告知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深切片、连切片、特殊染色和其他相关技术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