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信息提取类 材料题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信息提取类材料题讲义
题型分析
信息提取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分为纯文字材料题和图文结合题两种类型。

所谓信息提取型材料解析题就是指以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表格作为题目材料主体的非选择题。

这种试题引用古今中外的史料或当今的历史评论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片、表格等,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

它旨在考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从未见过的材料中解读、汲取、整理出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考查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客观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规律、特征,分析、比较、归纳、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识等学科能力。

方法点拨
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古文史料,必须明确其中的主题概念,以及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史料体现的历史主题。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

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所学课本的相关知识挂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可以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文字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提示化)。

题型示例
1. 2022湖北卷.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

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1:
人在历史旅途中
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

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

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

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

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

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

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

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
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

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示例2
普通人的历史瞬间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

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

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

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

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解析】
首先,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人在历史旅途中。

其次,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

再分述,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

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

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

据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

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

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

最后,总结升华,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

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

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

2.2021山东卷.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图5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附录:
《小英雄歌》(节选)
小英雄,慧且聪,
风姿豪迈天骨冲。

英雄本原有二事,
为子当孝臣当忠。

读书须知辨邪正,
圣经贤传相辉映。

……
小英雄,雄且英,
家之麟凤国之桢。

小英雄,休云小,
少不好学行将耄。

古人因文能见道,
今人开智宜阅报。

……
图5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13分)
【考点】晚清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中的历史阐释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首先,要从题干提供的图文信息中提取与“小英雄”相关的信息。

从材料的出处可以得出时空为清末(1902年),《启蒙画报》创刊号说明其目的是要通过画报这一大众传媒来启蒙民众或者青年人,从画报中的图片看,墙上有挂着的火枪(代表利用先进的武器保家卫国)、地球仪(表明要有开放的世界眼光)等;由附录中的《小英雄歌》中的歌词“孝”、“忠”、“圣经贤传”(代表青年人继承中国的精忠报国优良传统),“慧且聪”、“好学”、“开智”(代表青年一代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本领,具有渊博的知识),“雄且英”、“风姿豪迈”(表明青年一代具有爱国和英雄的豪情壮志与精神风貌)等。

然后,整合信息,形成思路。

结合历史阐释的基本思路,大致要阐释小英雄形象的内涵、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进行积极评价。

具体来说,上述画报塑造了一个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的青年形象,他具有世界眼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随时准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壮志(内涵)。

之所以要塑造这样的小英雄形象,是由于清末随着《辛丑条约》签订,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深,面对民族危机,需要一批立志报国、救民于水火的青年人;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其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入使得民族主义思想被激发(时代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英雄形象反映了近代先
进的中国人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坚强决心和精神风貌。

【答案】(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
(3)“小英雄”形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最新题型
1.(2023·山东烟台一模·1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15分)
【答案】(15分)
(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
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谁国夫人等。

(若从材料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
(2)画报描绘现象的内涵;
(3)画报描绘现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

(6分)“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

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

(6分)
“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

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分)
【解析】
首先需要提取材料信息,如根据材料的出处、附文说明可以提取“清末、1907年、北京;女学生、骑马;嘲笑、辩解;自强、花木兰、谁国夫人等”。

然后对画报描绘现象的时代背景、内涵、评价进行阐释,结合所学晚清时期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阐释,如:画报描绘的女学生骑马上街,反映了女子的自由与解放;路人的嘲笑,反映了一部分人的保守;画报作者的辩解反映了对社会新风尚的支持,也对国民自强救国的厚望。

“女士走马”现象折射出当时鲜明的时代特征。

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激发国人自强救国的意识;近代新式学堂尤其是女学堂的创办,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女性获得一定的自由与解放;而传统观念与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人们对社会风气变化的认知。

“女士走马”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碰撞。

但新思想新风尚的出现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2023·山东济宁一模·17)(14分)图像资料是具有直观性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夹杂着个人偏见,所有的历史场景都不可能自然呈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提取图片信息,请你以一位历史观察者的身份,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4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4分)
(一)信息提取(6分)
信息举例:清末、1907;画报、好学、自强;冒雨、德国军人的严肃认真、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0分);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1—3分);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4—6分)。

(二)表述成文层次要求(8分)
层次1:没有以历史观察者的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说明,没有说明材料信息能作为怎样的历史见证,没有结合材料信息剖析时代特征(0分);
层次2:能以历史观察者的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简单说明,能对材料信息能作为怎样的历史见证简单说明,能结合材料信息简要剖析时代特征(1—4分);
层次3:能以历史观察者的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恰当说明,能充分说明材料信息能作为怎样的历史见证,能结合材料信息深刻剖析时代特征(5—8分)。

【解析】
题目要求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故对于材料的分析需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内容并针对于对应的词汇内容进行分析与解释,故提取信息:清末、1907;好学、自强;
冒雨、德国军人的严肃认真、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

首先根据漫画材料明确时间:1907年。

此时属于清末,故此漫画描绘内容处于晚清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危机时期,为救亡图存清政府自上至下的实行清末新政改革学堂教学及新兵训练,以维护自身统治。

此为清末时期作者作为时代的见证者。

其次据漫画旁文字内容提示,德军冒雨参观晚清中国学堂且呈现出严肃认真的态度与形象;而中国官员却在会面中表现出抓耳挠腮的形态,两者之间德军的认真严谨与中方的漫不经心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此为清末时期作者作为时代的观察者。

最后,面对中西方两者之间这样的对比,作者产生了担忧,按照如此的表现发展下去,中国的未来甚是堪忧,故亟需自强。

此为通过作者的观察及自身的见证对于未来的遥想。

3.(2023·广东江门一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伊尹曾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汤死后,伊尹继续相辅佐汤之孙太甲。

表4为有关伊尹的历史叙述。

表4
材料1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放之于桐宫。

后太甲悔过
自责,于是伊尹迎回太甲。

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
使国泰民安。

(汉)《史记·殷本
纪》
材料2商汤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自立为王;七年后
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

(战国)《竹书纪年》
材料3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

甲戌卜,其执伊,侑,岁。

(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
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
(商)甲骨卜辞
求:结论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参考答案1:
结论:商朝时期相的权力比较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
阐释:依据材料可知,伊尹是开国功臣。

在汤灭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

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辅佐了汤的孙子太甲。

从材料1的“伊尹将太甲放逐,令其闭门思过。

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和材料2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权力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君王。

(8分)
因此,商朝时期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对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分)
参考答案2:
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

(2分)
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

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则是篡位者。

《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应注意对其进行辨别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辞是地下出土文物,作为研究商史的实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可信度更高。

甲骨文记录显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生前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

(8分)
因此,对三则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商朝时期的伊尹并未自立为王,《竹书纪年》中有关伊尹篡权的记载应是战国纷争的时代产物。

(2分)
参考答案3:
结论:历史叙述会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2分)
阐释:据材料一的《史记》记载,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义”,伊尹为了教育君王将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过自新便重新迎回。

材料二《竹书纪年》则记载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为王,后“太甲逃出,杀死伊尹,夺回王位”,两本古书对伊尹的记载截然相反。

《竹书纪年》倾向于直接陈述事实,并且认为伊尹自立为王后被太甲杀死。

《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曾出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礼崩乐坏的现象,《竹书纪年》对伊尹的记载可能是假托古人之举,影射当时的社会乱象。

而《史记》认为太甲没有施行仁义才被放于桐宫,司马迁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带有主观色彩,有作者本人对该事件的评价。

《史记》成书于汉代,而汉代儒学居于正统地位,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以儒家历史观为宗旨,在表述的时候更侧重于从儒学的角度去进行叙述。

(8分)由此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时代环境会导致不同的历史叙述。

(2分)【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阐释史料内容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史料来源和史料类型进行解读,材料一取自于汉武帝时期的《史记》,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当时儒家思想居于主流地位,所以《史记》中的相关内容隐含了儒家伦理道德的价值标准,与材料中“不能施行仁义”“重新当政的太甲注重德行”的相关记载相吻合;材料二取自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割据动荡,传统的分封等级制度崩溃,与材料中“自立为王”“杀死伊尹,夺回王位”的相关记载相吻合,影射了当时礼乐制度崩溃的现实;材料三取自于甲骨卜辞,属于一首实物史料,可信度较高,可以与文献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印,“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间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说明伊尹长期得到了后世商王的尊崇。

其次,从史料内容来看,“伊尹放之于桐宫”“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宫”,《史记》与《竹书纪年》都记载
了伊尹干涉朝政的现象,但是性质却截然不同,“太甲不能施行仁义”“自立为王”说明《史记》突出伊尹的贤臣形象,《竹书纪年》突出伊尹的权臣形象,再印证甲骨卜辞中的相关记载,“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说明伊尹劳苦功高、德高望重,所以死后得到了后世商王的尊崇,这说明《史记》中的记载更贴切于史实,伊尹篡位自立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伊尹干涉朝政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三则史料都相互印证了这一结论,也反映了当时王权需要受到朝廷重臣的制约,使得最高权力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2023·福建龙岩二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
图3 内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图4外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综合上述材料,提取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信息关联,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2分)
答案必须具备三要素,即论题(2分)、阐述(8分)、总结(2分)。

示例:
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2分)
阐述: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如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英国社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变革。

同时,随着英国国力的增强,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并通过开展海外贸易,不断开辟海外市场,最终促使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而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如日本,19世纪日本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日本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摆脱民族危机,日本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开展维新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实现了工业化。

(8分)
结论:总之,内源型现代化主要由于内部孕育动力实现了创新性巨变,而外源型现代化则主要由外来异质文明的撞击下激发或引进的巨变,这也体现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

(2分)
角度提示:亦可从两种现代化类型的相互关系,如内源型现代化对外源型现代化的示范
和冲击、外源型现代化对内源型现代化的挑战和竞争;两种现代化类型进程的不同之处;内涵和衡量标准的一致性等角度进行论述。

【解析】
据材料“内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外源性现代化的一般进程”的信息标题并结合基础知识将两者进行比较联系,可拟定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

故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分别从内源性及外源性各举出事例进行分别解释说明即可。

其中可以以英国为例对于内部因素的内源性变化进行分析,着重强调内部的演化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变革开始内化发展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有所体现;以日本为例对于外部因素角度的外源性变化分析日本现代化历程。

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从文明的发展与多样性角度进行总结即可。

或者从两种现代化类型的相互关系角度进行论述,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内源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主动性而外源性现代化的发展更多的是被动性,故对外源型现代化具有示范和冲击的影响力,而外源型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潜力,发展后对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存在挑战和竞争可以以日本的崛起对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为例;也可以从两种类型的进程不同之处入手,着重论述两种类型现代化崛起过程中的不同即可。

5.(2023·福建莆田二模·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2
时间中国外国
14—16世纪王实甫创作《西厢记》,表现青年男
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心
声。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
农业技术于一体。

彼特拉克撰写抒情诗集《歌集》,直言
不讳地抨击教会,被视为“人文主义之
父”。

哥白尼完成《天体运行论》,系统介绍
“太阳中心说”。

17—18世纪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
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
容。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反对专
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将古典主义文学
推向高峰。

乾隆后期,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四库全书》。

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哈姆雷
特》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
《中国孤儿》。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对封建社会
制度、道德、宗教等展开无情批判。

表2为14—18世纪中外文化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