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背影》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背影》。

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的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是表现“至爱亲情”的典范。

它的构思精巧,是叙事与抒情结合散文的代表篇目。

学习好这篇文章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现代散文有重要影响作用。

现代散文的教学,既担负有阅读教学的任务,又有情感教育的使命,甚至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写作教学的指导。

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其文学表达,又要关注其思想情感,两者不可偏废。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同时对写作中如何叙事写人进行指导。

在此基础之上,关注思想情感的表达,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新词,懂得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品味文中饱含父子深情的语言,掌握截取法这种写作手法,学习文章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文中父子间的深情。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文中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关爱父母,关爱家人。

3、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体会父子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赏析散文这种文学作品,但由于感性思维主导,理性思维有待发展,学生往往只能分析出语言的表层意义而发掘不出其深层的涵义,或者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

这就有赖于老师的重点的引导启发,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语)以老师为主导,以学为主体,能调动学生和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讨论式教学法:讲讲议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能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深刻、更准确。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本课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更好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和进取精神。

我决定采用四遍八步读书法。

这个方法是全国特级老师魏书生首创的。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遍,跳读。

完成一、二步任务: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

第二遍,速读。

完成第三、四步任务:3、复述内容;4、理清结构层次。

第三遍,细读。

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5、理解掌握字、词、句;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7、归纳中心思想。

第四遍,精读。

完成八部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分为五大环节:
(一)激思式导入,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对,是父亲节。

有一位同学,他在父亲节那天打算送给他爸爸一张电子贺卡,想在贺卡上写一句能够表达心意话语。

原本他想写“老爸,祝你节日快乐”,可又觉得缺乏新意。

用什么言语表达最合适呢?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父母给了我们真挚无私的爱。

这种感情有时体现在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有时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有时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出来的,有时是通过某种身体形态表现的。

在诸多的细节当中,抓住令人难忘的瞬间,通过朴实而真诚的文字表现出来,不正是对父母最好的爱的回应呢?这方面,朱自清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
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纪实散文《背影》,看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能不能得到一些启示,帮助那位同学在他的贺卡上写上一句满意的话语。

设计目的:通过父亲节送贺卡这件事情,既能引起学生重温自己与父亲的情谊,为学习课文作感情铺垫,又能引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令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为他人出谋划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进行跳读和速读,并完成一到四步任务。

即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了解全文梗概,把握文章的明线是四次背影,并且能复述文章内容。

设计说明:在听配乐朗读之时要求学生认真揣摩朗读的语音、语调,并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的巧妙构思,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四步任务,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读赏析
学生细读、精读。

完成五到八步任务。

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新词,引导学赏析“买桔背影”。

引导学生从父亲的穿着、动作等方面进入深入分析,体会其中隐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并提示学生借鉴细节描写这种人物刻画法。

分析作者四次流泪的深层原因,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儿子对父亲的爱。

最后体会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
深的中心思想。

在对局部进行重点赏析后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遵循由浅到深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课文内容。

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

在个环节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研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采用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

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民主性和人文性。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研究讨论
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有人认为文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而且形象也不够潇洒,所以应该把这篇课文中从教材中删除,对此你有何看法?
2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改成《我的父亲》或其他的好不好?设计说明: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选取适当切入点,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领会文章的写作独视角,学习截取法这种写作方法,更进一步体会父子间的真情至爱。

(五)扩展迁移
思考问题: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是否得到一些启示,想出为父亲的贺卡写上什么话?
2回忆一下父亲对你们的爱,然后跟同学分享一个你跟父亲的亲
情小故事。

设计目的:既巩固本课学习要点,又培养训练了思维的创造性。

从课文到学生自身,通过分享亲情故事升华父与子之间的情谊,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育人目标。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使学生体会到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整体结构。

本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层次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堂小结时看出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整体性的体会中,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13 背影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本。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

4.品味本文质朴典雅的语言。

5.把握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征,学会欣赏写人记事散文。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也许是父母一个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
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个个红勾……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写作背景:《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过程中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

表现了父亲对
“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重点探究,分析“背影”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明确:文中共有四次写了背影,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时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抒情时点到的背影。

2.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个行动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

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影里。

3.第6段中,作者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并两次说忍不住落下泪来,这是为什么?请你分析作者在此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被父亲为自己的付出深深感动,这是一种深切的父子情。

4.分析第6段可知,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节奏;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的准备,因此,这四个自然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探究: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教学提示】
关于该文体的探究不宜过早完善答案,宜在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体悟感知后进行完善。

目标导学四:学以致用,学习刻画形象
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

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攀月台不易的形象。

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便表现出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

引导: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他(她)记录下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在上一课时,我们仔细分析了朱自清先生刻画的“背影”形象,这个形象如此令人感动。

然而细心的同学恐怕已经明显地感受到朱先生的情感在文中有着极大的变化,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也未必就是爬月台买橘子那样简单,这节课,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走进本文的情感世界。

目标导学一:把握“我”的情感变化
探究: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前文中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

比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在“背影”这个形象中,父亲是真对“我”很好,这让“我”十分感动。

【教学提示】
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教师可结合相关资料对该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目标导学二:赏析语言,体会“父亲”的关爱
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在文中是一以贯之的。

请你在文中找到那些令你无比感动的瞬间,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1.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令人感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明确: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对“我”的关怀。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想得周到。

2.细节部分令人感动。

(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明确: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

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儿子。

(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明确: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

这对比中见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目标导学三:品味本文朴实典雅的语言
探究: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语言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

在描写
的过程中,又善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保留了文言的概括力与典雅内蕴,穿插在文中,使全文有典雅的感觉。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写则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

而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又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

目标导学四:学文识类,探究写人记事散文基本特点
探究:文章通过回忆车站送别这件事刻画了一个“背影”形象,体现了父子情深,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散文。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结合本文说说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明确:(1)写人记事散文通常记叙一件事或多件事表达某个主题,突出某个人物形象。

如本文则通过车站送别突出父子情深的主题,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2)记一件事时要记录典型事件、代表性事件,要为主题服务。

如本文在记事时,着重选用车站送别事件,重点突出送别时的背影而取得了成功。

三、板书设计
背影
人物
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分三步进行,先重点分析“背影”把握父亲的形象,然后探究文中的情感把握文本主题,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本文写作风格,即构思技巧与语言特征,并引导学生“学文识类”,深化学生对写人记事散文的认识。

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我”由与父亲有隔阂到理解父亲的情感变化,超越“父子情深”的浅层认识。

不足之处
由于本文的情感与形象互相交融,分析形象与把握情感分开讲解,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散文学习的整体美感。

此外,由于对时代背景与写作背景未做过深的探讨,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意蕴体悟不够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