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马
楠
作者简介:马楠(1982—),女,天津塘沽人,汉族,博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
福州350202)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本的主要输出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准确定位其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历教育与实践应用能力有机融合。
此文从协同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自身优势学科为平台,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具有明确行业指向及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
就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模式来看,存在着理论课时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过高、毕业生与所从事岗位的专业契合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1]。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通过政府、高校、相关企业等多方资源的协同合作,在发挥各方教育优势的基础上达到1+1>2的协同效应,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及思想的指导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定培养目标,在稳定的课程体系下进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来看,培养方式共分为三种类型,即:全理论讲授;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及训练。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是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多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近些年应用型本科教育快速发展,培养出了众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在取得巨大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培养模式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培养目标的定位缺乏针对性
[2]。
各专业没有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实
际,对市场趋势和市场导向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实时关注相关产业(企业)对于未来人才的特殊需求。
这些问题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同一专业所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大致相同,各个高校的相关专业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企业需对其进行二次培训,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没有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时的比例分配上,课堂理论授课课时大大超出实践教学课时。
此外,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一般都采用期末
闭卷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结合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情况给出综合成绩,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及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师资队伍作为各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肩负着培养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使命。
就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是衡量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较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相对缺乏,且这些教师日常工作中与企业接触或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并不多,授课教师大部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直接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往的理论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没有重视技能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四)校内外实训条件欠完善
就校内实训条件来看,与传统学术性本科高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实训条件及环境的要求更高。
不仅要配备与课程及相关专业的特定实训中心,还应该有生产模拟中心等,这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由于资金及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内实训条件较为匮乏。
就校外实训条件来看,鉴于校企双方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及建设目的存在差异,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更新进程较为缓慢,不利于形成良性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创新理论”首先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组合生产要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并获取经济效益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了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复杂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会产生超出其单独作用的效果,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即协同效应。
协同创新理论具体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为产学研协同育人。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以培养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产业(企业)、学校、相关研究机构以及政府政策的协同合作,在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全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及实践应用能力。
这一培养模式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各种优势资源,在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满足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极大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
28
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促进校内外优质资源的整合。
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更为注重的是对学生基本理论掌握基础之上的实际应用及开发能力的提升。
由于受到校内有限资源的限制,传统的培养模式很难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充分发挥其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优势。
在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推动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整合校内师资主攻理论课程讲授,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可以引入像“业师”这类校外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通过对真实案例、软件操作等实践课程的讲授来协助学生完成理论与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助力形成内外联动的互动机制。
就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存在着校内教育与校外需求脱节情况,即校内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理论课程的学习,没有就行业发展情况及产业需求状况进行细致的调研及分析,加之一些专业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学生们无法获取最新的专业信息。
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是利用企业及高校的优质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高校根据其设置的各专业特点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双方通过实时互动,达到企业将其特定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的目的,已达到学校培养目标更为明确的效果。
三、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实施策略(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方向。
以企业的具体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立足于自身的办学优势及专业特色,结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实际,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对招生资源的调整、学科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合作企业需求信息的实时更新等一系列措施,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的合作关系,根据合作企业的具体需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不仅要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更要致力于对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首先,在课时分配方面,课堂授课课时应与实践课时需合理分配,甚至在保证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课时,从而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其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除必修的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的种类应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及合作企业的需求重新整合,具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小班,配备特定的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师,所授课程有针对性地在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中重新组合。
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必修的理论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他们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打破以往考核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过程性考核方面,可以加入诸如去合作企业调研、完成特定项目等方面的分数,期末考核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及小论文成绩,可以把学习小组针对企业特定项目的创新性成果(如:小发明、小设计)等引入到评分体系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需要有极强的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加强自有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从合作企业引入兼职的指导教师,为培养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以高职称、高学历教学骨干为核心,带领教学团队不断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利用多种途径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如:鼓励教师不定期地去合作企业下基层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根据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利用校外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聘请成功的企业家、高级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的同时,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学校,作为“业师”
,以此来丰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3]。
(四)合理配置校内外实训资源
针对校内实训资源,一方面,通过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更新设计,在了解实际业务运作需求的基础上,对原有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
淘汰不适用于目前人才培养的相关应用软件,安装新型仿真实训软件及实验模拟平台,为学生提供与实际最为接近的实训场景;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创业中心,以项目为导向,学校通过相关制度的管理和指定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创业中心内以专业团队的形式完成特定项目的开发,以此将实训与创新创业相融合,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
针对校外实训资源,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始终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专业特征与企业需求,通过协同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三方资源,共同打造优质校外基地。
一方面,高校可根据相关扶持政策向政府申请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与合作企业相协调,根据实际能力将企业中的特定项目引入到实践基地中,在高校科研人员、企业员工的指导和协助下,帮助本校实习学生完成项目,并给予三方不同的绩效奖励。
这一做法不仅将校内外人力资源有机结合,为企业分担一部分工作,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良性发展,还达到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向企业输送战略性应用人才的主要源泉,通过产学研协同的培养模式,可以解决目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校内外实训条件欠完善等方面问题。
相信在多方资源的共同努力和互动下,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将会稳步提升。
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科研基地专项课题:协同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JKYJD17-60)参考文献:[
1]韩树明.基于“双元制”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4(8):39-42.[2]
陈东华,张翠凤.协同创新视阈下“专业—产业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3.[3]展海燕.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外联动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J ].创新科技,2018,18(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