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金版学案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练习:第4章 章末评估检测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章末评估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实例中,依次符合种群和群落概念的是()
A.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和所有的鲤鱼
B.蛇岛上所有的蝮蛇和所有的蛇类
C.一个果园中所有的果树和所有的生物
D.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和全部生物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由此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杂草的水平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
解析: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杂草属于多个种群,故C错误。
答案:C
3.下列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的是()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
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
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
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解析: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属于对物种丰富度的描述,A错
误;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均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B、D错误;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正确。
答案:C
4.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根据调查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以及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使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
样方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但也可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等。
答案:C
5.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
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
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解析: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
年龄组成。
答案:A
6.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解析: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
答案:B
7.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答案:D
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
2水平。
这是因为
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最大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种群数量在K
2时,增长速率最大,即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最多。
答案:B
9.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记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将时间作为单一变量,遵循等量原则,即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答案:C
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
结构
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A正确。
标志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正确。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故C错。
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答案:C
11.(2018·江苏卷)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结构比较简单,但已经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阶段Ⅱ由阶段I演替而来,两个阶段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部分相同,C 错误;和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结构复杂,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答案:D
12.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
解析:大、小鲈鱼混养时,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而不是种间关系;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可嚼碎食物,故蝗虫与草应属于捕食关系。
答案:C
1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解析:信息中可以看出,森林群落中垂直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A
14.(2017·海南卷)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解析:由于间作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所以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乙的出现使害虫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解释合理;农作物乙可抑制害虫A,而害虫A不能抑制乙,所以乙和害虫A不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故选D项。
答案:D
1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得发病率偏大;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值基本上与实际相符;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
答案:C
1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D.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是因为草本植物低等、寿命短
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A错误;一般情况下,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提供的营养,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正确;人类
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D错误。
答案:B
17.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A(自然状态)和种群B、C(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下图。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调查黄杉各种群密度的方式是样方法
B.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为稳定型,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
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同龄个体的数量会增加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是样方法,本实验中不仅统计了植物的数量,而且还统计了不同龄级的黄杉数量;图中自然状态下的种群A表现出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的黄杉生长有利,是通过种群图A与B的对比得出的;种群C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着
时间推移同龄的个体数量增加。
答案:B
18.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
增长
0.66 1.24 2.81 3.67 2.94 1.65 0.03
率/%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
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
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19.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错误。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错误。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故D正确。
答案:D
20.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
B.该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保持不变
D.草本植物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所需时间最长
解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是群落物种丰富和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A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逐渐增高,B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不同,C错误;地衣阶段向苔藓阶段演替所需时间最长,草本植物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所需时间最短,D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21.(10分)(2017·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
(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2.(12分)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________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
(2)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________(填“增大”“变小”或“不变”)。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从而
导致生物进化。
(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法。
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__模型。
解析:(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与迁入率、迁出率。
(2)“J”型曲线中的增长率为定值,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这种变化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
(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物质的减少。
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血细胞计数板法)。
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
答案:(1)(生物)进化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2)不变基因频率(3)营养物质的减少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法)数学23.(8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之一。
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回答: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主要物种
5 荻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
20 刺槐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_________三个阶段,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____。
(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
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
解析:(1)退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土壤条件,可能还有生物的繁殖体,所以其演替速度比较快。
(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时应该注意随机取样、取平均值,以减小调查误差。
答案:(1)次生演替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
(2)草本、灌木、乔木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3)样方法随机取样、取平均值
24.(10分)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_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
(2)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被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被喷施了等量清水;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答案:(1)“J”型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实验步骤:②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