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分层练习粤教沪版(new)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知识点1音调与频率
1.(2016·江苏无锡模拟)当我们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从壶内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天翔同学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究。

刚开始,瓶内传出低沉的声音,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厉。

用物理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随着瓶内水的增多,声音的音调变高。

2.甲同学说话时,在5 s内声带振动1 500次,乙同学说话时,在1 min内声带振动7 200次,乙同学发声的频率是120 Hz,甲同学的音调高。

3。

在试管中加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吹气,如图甲所示,则试管中的水面上方空气柱(选填“玻璃管”“管中的水”或“水面上方空气柱”)会振动而发声。

小华用几只试管制作了试管乐器,如图乙所示.调节水面高度后,用嘴贴着试管口吹气,能分别吹出“1(Do)”“2(Re)”“3(Mi)"三个音调,则与这三个音调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a、b、c。

小华还发现,不用嘴吹,用筷子轻敲三只试管边沿,它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次发声的声源是试管和水。

知识点2波形图
4.(2016·云南双柏县期中)仔细观察下图中所示两个波形图,甲图音调高。

5。

图示为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高的是(B)
考点1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6。

(2016·安徽模拟)图示为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7。

(2015·北京海淀区校级期中)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向一个空暖水瓶中灌水,有经验的人凭声音就可知瓶是否灌满。

这是因为水灌得越多,空气柱变得越短,气柱发出的音调越高。

考点2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8。

(2015·江苏盐城校级模拟)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D)
9.
(2016·江苏连云港期中)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长度
/cm
直径
/cm
频率
/Hz
1201。

52 131
2302。

01 284
3502。

5656
(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金属管,金属管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2)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管。

(3)根据表中数据,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
(4)如果想得出管子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则需增加一根长度为20 cm、直径为2.0(或2.5) cm的金属管。

10.
(2015·福建模拟)图示为用一个纸盒、两根木条和a、b、c、d四根依次变粗的橡皮筋制作的“橡皮筋吉他"。

拨动四根橡皮筋,音调最低的是(D)
A.a
B.b C。

c D。

d
11。

导学号19484020(2016·山东滨州中考)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C)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

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

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

旋转弦轴,增加弦的张紧度
12。

(2016·安徽模拟)如图,用话筒M接收音叉发出的声音,送到示波器S显示。

保持示波器的工作状态不变,示波器显示B音叉发出的声音波形比A发出的密,则B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高(选
填“高”或“低”)。

13.导学号19484021(2016·上海模拟)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

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甲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
②若他要探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a 和b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乙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 点,最低的是按住B 点.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