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 创新方面,而是构成了韩文最基本的旨趣,它的核 心内涵,是以不落陈俗的方式,追求‘自我树立’ 的深刻精神个性;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韩文之 ‘奇’,不仅贯穿在‘感激怨怼奇怪’之文中,也 贯穿在文从字顺的作品里。 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说: “或问曰: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 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 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是儒家道统说的提倡者 , 他把自己看作是绍续 儒统的人。在这里 ,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自己宗祧 对象的论述 : 孔子传之孟轲 , 轲之死 , 不得其传焉。荀与杨 , 择焉 而不精 , 语焉而不详。 ( 《原道》 ) 韩愈之所以独推孟子之学 , 与孟子的思想体系为精 致的心性之学有密切联系。 当然 , 韩愈对于儒学转型的贡献 , 决不止于透露消 息 , 他做了具有实质性和开创性的思想引导 , 这集 中表现在他对孟子的思想核心的阐发上。
韩愈的文学理论
“务去陈言”强烈信念使他形成“为文尚异”的审美观 ,由此出发,追 求散文方面的气势充沛、平易畅达、千变万化来与骈文的雕饰呆板、陈 腐庸俗相对抗;在诗歌方面“镌鐃造化”,刻意求奇求险,力避俗套软 懦,并且大胆地“以文为戏”,在戏谑中明道(如《调张籍》)等在常人 眼中值得指责的东西,全部都可以得到解释,他是要追求诗、文的强烈 主观化的个性色彩,务欲独立白树于中唐,并传之久远 韩愈是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变的枢纽,韩文韩诗也是由主情的唐音向 主理的宋调转变的桥梁。他的广文学思想中融会了文道统一的观念,在 “不平则鸣”的背景下,他能明晰地勾勒出与儒家道统相适应的诗文发 展的轨迹,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地位与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他独具特色 的理论体系融铸于他个性鲜明的诗文创作之中,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 成中唐文化史、文学史的奇观。, 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 响,甚至也拉开了唐代文化向宋代文化、唐诗向宋诗转变的序幕 , 所以 叶燮《原诗》中说 : “唐时为八代以来一大变 , 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 , 其思雄 , 崛起特为鼻祖 , 宋之苏、梅、欧、苏、王、黄 , 皆愈为发起端 , 可谓极盛。”
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建构的儒家“道统说”及其独具风采的诗文创作对后代 (尤以宋为甚)有笼罩性的影响。宋人对韩愈可谓推崇备至, 赞誉主要集中在道学和文学两方面。如《新唐书·韩愈传》说 韩愈“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刷以朴,划伪为 真。……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指出的正是韩愈在道学 方面的成就。秦观合诗文而论之,说“韩氏,亦集诗文之大 成者欤。”(《论韩愈》)苏轼将“文”与“道”并举,称赞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 碑》)。陈寅恪先生的论断最有概括性,他说“退之者,唐 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 也。”(《论韩愈》)考察历代对韩愈的推崇,韩愈之所以能 取得影响深远、流传千载的文学成就,根源于他深邃的思想 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学观念。韩愈的文学观念与其 道统说具有密切关系。
韩愈的文学理论
正是出于这种以内在的道德为本的思想 , 故韩愈谈 作家写作的条件 , 也就特别强调主观心性的修养。 他说 : 夫所谓文 , 必有诸其中 , 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 美恶 , 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 , 气大而声宏 , 行峻 而言厉 , 心醇而气和。昭淅者无疑 , 优游者有余。 体不备不可以成人 , 辞不足不可以成文。 ( 《答尉 迟生书》 ) 将蔪于古之立言者 , 则无望其速成 , 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 , 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 遂 , 膏之沃者其光晔。 ( 《答李翊书》 )
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他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 , 故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修什么德呢 ? 当 然首先是儒家的“仁义” 。 气盛言宜 宏中而肆外 对于作家来说 , 强调其内心修养是根本的修养 , 也 就等于要打破作文要遵从的一切外在巢臼。前人于 学问之事 , 主张“宏中而肆外” , 通过内部的修养 宏其中 , 为文必然会表现为肆其外。因此 , 韩愈对 于作家 , 其内部主“宏”与外部主“肆”密切相联。 换句话说 , 他的力主内修的道论与力主创新的文论 是密合在一起的。
韩愈的文学理论
韩愈于儒学首重“仁义”二字 ,而“仁”与“义” , 正是孟 子的理论体系中带有本体性的核心范畴。韩愈在这一点上与 孟子完全一致 , 他在《原道》一文中曾经强调地说 : “吾所谓 道德者 , 合仁与义言之也 , 天下之公言也 ; 老子所谓道德者 , 去仁与义言之也 , 一己之言也” ( 《原道》 ) 。清人钱大昕 对韩愈在此处的论旨有一段深入的阐发 : 老氏云 : “失道而后德 , 失德而后仁 , 失仁而后义”。 又云 : “大道废 , 有仁义”———所谓“去仁与义言之也” ; 孟子曰 : “尧舜之道 , 孝悌而已矣。仁之实 , 事亲是也 ; 义之 实 , 从兄是也。道在迩而求诸远 , 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 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所谓“合仁与义言之也”。 退之《原道》一篇 , 与孟子言仁与义同功。 ( 《十驾斋养新 录》卷十六“原道”条 )
韩愈的文学理论
广义的不平则鸣 它是宇宙自然中的普遍规律 。 狭义的不平则鸣 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欧阳修的“穷而 后工”共同构成一组文论范畴,即文学作品 是由于作者心中有“不平”而寻求文学的表 达,来达到发泄忧郁、平衡心态。
韩愈的文学理论
三.以“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来扶树教道的创作观念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介绍自己二十年为学的艰苦历程中第 一阶段的情况时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 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首次提出“务去陈言”的观点。到底什么是“陈言”呢?方 东树《昭昧詹言卷九》中说: 去陈言,非止字句,先在去熟意:凡前人所已道过之意 与词,力禁不得袭用;于用意戒之,于取境戒之,于使势戒 之,于发调戒之,于选字戒之,于隶事戒之;凡经前人习熟, 一概力禁之,所以苦也。 刘熙载《艺概·文概》中也说: 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认为已有也,只识 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结撰至思” 者观之,皆“陈言”也。
韩愈的文学理论
二 “不平则鸣” 历来对“不平则鸣”的阐释,多围绕“不平”来做文章,把 它解释成韩愈的文学创作观,即文学作品是由于作者心中有 “不平”而寻求文学的表达,来达到发泄忧郁、平衡心态。 对“不平”又有“激荡而不平静”和“愤怒不平”等说法。 当然这种文学创作说,能解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的创 作心理背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论者还建构了从《礼 记》的“发愤作乐”,经司马迁“发愤著书”到,韩愈“不 平则鸣”再到欧阳修“穷而后工”的文学理论体系。但如果 我们仔细研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及其它有关“不平则鸣” 的论述,就会发现:韩愈的“不平则鸣”是一个比司马迁 “发愤著书”广阔得多、深邃得多的复杂的文、道统一观念 体系,更不是欧阳修“穷而后工”说能望其项背的。
韩愈的文学理论
一.韩愈的儒学思想和文道合一的理论 韩愈在思想上属于典型的儒家。在当时统治者佞佛 的潮流中 , 他为了捍卫儒家的正统地位 , 攮斥佛老 , 几乎丢了身家性命 , 但仍然“虽灭死万万无恨” ( 《与孟尚书书》 ) 。在对古文的倡导中 , 他曾一再 强调自己的本旨并非单纯的倡文 , 而是“志于道” 。 韩愈所谓的道 , 指什么呢 ? 他说 : “吾所谓道也 , 非 尔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 舜以是传之 禹 , 禹以是传之汤 ,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 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 , 孔子传之孟轲 ; 轲之死不得其 传也。” ( 《原道》 ) 足见韩愈的道指的是儒家之 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