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舞蹈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舞蹈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作者:耿亚静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02期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迈入“融合生态”的新场景,即在互联网技术、媒介、平台及资源等加持下,不仅实现了农林类思政元素的扩充与丰富,还能够与跨学科的思政内容相融合,形成“1+1>2”的思政育人效果。例如,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的“舞蹈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其本质上是以农林专业教学为载体,促成德育、美育的育人价值充分聚合。从现实维度出发,农林高校教育情境下也具备“舞蹈鉴赏”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例如在农业历史、农业文化、农业文明等维度的研究中,农业主题及特色的舞蹈艺术不胜枚举,也是丰富农林高校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农林院校利用“互联网+”的渠道及媒体优势,便于收集、整理的“舞蹈鉴赏”素材,将此类素材引入到农林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一边鉴赏、一边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舞蹈所表达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生态和谐及团队精神等。秦旻、贠雯、刘帅著写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一书立足“互聯网+”时代背景,围绕思政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究,全面阐释了“互联网+思政”的概念特征、实施原则、发展意义等,可供农林高校“舞蹈鉴赏”课程思政教学借鉴,也可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思政”视域下农林高校舞蹈美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A11100230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研究生美育课程《形体与舞蹈》”(Z1050223016)开展提供参考。
该书包括五章。第一章主要针对高校思政现状分析,指出了师资思政素养不足、经验匮乏、理念落后及模式陈旧等众多问题,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思政教育故步自封,被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畴内,缺乏主动向各类专业课渗透、关联的积极性,而这恰恰是“课程思政”概念提出的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互联网+教育”,该书作者将它概括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变量,它渗透到传统教育场域,不仅能与专业课程内容、形式相结合,还会直接更新专业课程教学手段与模式,进而引起传统教学生态的嬗变,基于此,颠覆性与重构性成为“互联网+教育”的主体特征。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发展情况,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可采用的方法。作者认为,当前“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在高校教育情境中的现状是优劣参半,优势一面在于,思政育人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与客体均已经充分认同了互联网技术、媒介、平台及资源等价值,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工具(如投影设备、多媒体演示、视频剪辑等)为思政育人赋能,而劣势一面在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师生都过于注重“互联网+”的媒介价值,忽略了它在跨学科融合方面的作用。据此,该书强调“互联网+课程思政”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与逻辑性原则。第四章主要提出“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建构思路,作者强调,应以思政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思政教学主体(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的综合素养提升。所谓综
合素养,既包括课程思政所强调的“三全育人”意识、思政元素整合能力、立德树人价值观等,也包括对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驾驭能力。第五章列举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了“课时主义”桎梏,将思政育人价值链延伸到课外情境中。
综述,以上方法内容的阐述,可为农林专业课程与“舞蹈鉴赏”活动结合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