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地域差异为依据,参照生态环境现状优劣与敏感程度进行分区划分,其目的是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指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以及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一)分区原则
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目的、区域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确保城市未来合理的生长空间,控制城市合理的成长规模,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生态功能分区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
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

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相应的次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分异,产生不同的生态过程,对人类提供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不同的生态敏感性。

因此,应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
差异性,并结合生态系统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特征,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生态功能分区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内一致性和区间差异性,同一生态功能区内部结构、功能与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具有相似性,不同生态功能类型区之间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3.特殊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保育优先原则
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特殊生态功能区指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良好区(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脆弱生态系统、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旅游度假胜地、风景名胜等),它们对于建立区域生态功能平衡,保障社会一经济一环境的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维系和发扬地区特色文化,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需要优先保护,区划过程中应优先保证这些特殊生态单元的保育用地。

4.综合分析与主导功能相结合
一个生态功能区兼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往往具有主导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分区要综合分析各种生态功能,同时要突出主导生态功能,把握主导生态功能是生态功能分区的重要方法和基本依据。

5.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
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反过来制约或促进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作用、联系密切。

因此,系统生态功能分析,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为了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必须要保护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也要考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既要科学保护也要合理利用,将生态功能与经
济功能结合起来。

(二)分区依据
1.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地域分异特征
根据生态整体性与分异性原理,任何尺度上的区域都是多种生态功能的综合体并具有一定的差异。

陆港都市区的东西部山区森林资源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有国家珍惜动物,植物种类也是陆港都市区内最为丰富的区域,土壤类型多样,矿产资源富饶。

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陆港都市区的东北部,西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也分布在陆港都市区的西部。

煤矿塌陷区复垦后可以储存截留水资源,资源化利用尾水资源,形成的部分水面和湿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

海河贯穿于陆港都市区的中部,给中部平原区带来了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对城镇工业用水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极其重要。

以上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地域分异特征为陆港都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提供了基本依据。

2.自然地理要素特征
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是生态功能空间异质性的重要诱因,因此在进行生态功能分区时,必须了解地形地貌、土壤、水分、热量、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以保持自然要素特征与生态功能的一致性。

陆港都市区位于华北陆台、地台中南部,地处“祁连山-贺兰山-吕梁山”山字形构造东翼和新华夏两个构造体系复合部。

境内东为太岳山脉,西为吕梁山余脉,中部为河谷盆地。

海河由北向南纵贯区境,将全区分为河西、河东两个基
本对等的部分。

海河以西10KM内平原地带为河西平川,再向西为西部山区。

海河以东10KM为河东平川,再向东连接东部山区。

东西两山的中低山脉和丘陵以及海河两岸宽阔的冲洪积平原,构成陆港都市区区“东西两山夹平原”的地貌特征。

海河陆港都市区境内地带性土壤属于褐土类,并以碳酸盐褐土为主。

随着地形起伏所引起的地域间水热条件变化,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的成土过程有明显的差别,土壤分布呈有规律的变化。

陆港都市区土壤主要包括褐土、草甸土、沼泽土、盐土、水稻土等土类。

其中,东西两山土壤属于中、高度敏感,土壤保持很重要,中部平原属于轻度敏感。

陆港都市区境内有海河及其一级支流。

这些水源地所在区域为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区。

森林覆盖率为20%,主要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

2006年末,陆港都市区区林地面积为76万亩。

森林覆盖面积约25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18%。

县东西两山土石山区约30万亩,覆盖率为59%,植被主要有荆条、酸枣、胡枝子、蒿类、苔草、羊胡草等。

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既需要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撑,反过来又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作为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依据,就是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根据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调节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布局,使之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匹配,从而充分、持续
的获得生态环境的支持与服务功能。

近年来,陆港都市区实现了区属经济向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趋势,陆港都市区产业不断优化调整,将形成以铸造、新兴产业为主导,煤炭开采、冶炼等传统产业择优保留的发展方式。

但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仍然较小,一方面与工业发展优势不足有关,另一方面,虽然陆港都市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程度不够,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拉动力不够。

根据生态功能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原则,经济发展条件成为生态功能分区的依据之一。

(三)分区方法
从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方面进行分区,按照对区域进行修护、修复、生产等人类作用方式的不同,区域可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修复区、生态农业区三类。

从区域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分区,按照环境保护的级别可以分为四类: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污染控制区、重点治理区。

两种分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一定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区域空间重叠,综合两种分区的关注点,根据对生态环境进行作用的方式不同,对生态环境进行修护、修复及生产等作用方式的区别,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主线,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强化环境法制,巩固和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积极拓展农村环境保护,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加强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和统一监督管理,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将主体生态功能结合环境
保护,进行新的分区,分为生态环境保育区、生态环境修复区、生态环境农业区、生态环境优化区、生态环境控制区、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

具体划分时,根据《市生态功能区划》、《陆港都市区区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县生态功能区划》分区方案,以这些生态功能小区为基础,结合不同地域生态系统特征、自然环境要素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现状与趋势、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再参照陆港都市区生态市建设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并考虑未来重点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的功能需求,运用定性分析和GIS要素叠加的方法,针对陆港都市区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形成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方案。

以下是各个分区的具体含义:
1.生态环境保育区:是指对现有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培育,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以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生态环境保育不排除对资源的利用,而是以其持续利用为目的。

通过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育,可以使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在具体的划分时,可以将现有生态保护区、现有河川绿地、风景名胜区和农田保护等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归为此类。

2.生态环境修复区: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
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主要强调致力于对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

在具体划分时,可以将新增的生态保护区、新增河川绿地、休闲绿地、特殊绿地等归为此类。

3.生态环境农业区:是指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结合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来进行农业发展的生产用地和防护绿地。

4.生态环境优化区:是指以生态建设为背景,在现有的建设基础上,既要兼顾未来发展,又要优化建设,以保障生态环境效益。

具体划分时,可以将城镇、乡村居住环境等区域划为此类。

5.生态环境控制区:是针对环境较好的一类工业区,对其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进行控制,从而使环境的质量得以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得以不受影响。

6.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是针对环境一般并且存在一定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区,对其污染进行重点治理,以使其对环境排放物体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从而保障环境的质量,使生产活动得以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