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普通话不需要保护方言一辩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及普通话不需要保护方言一辩稿
第一篇:普及普通话不需要保护方言一辩稿
普及普通话不需要保护方言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交流,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
与此同时,保护方言的呼声也逐渐加大。
我方承认方言的确需要保护,但我们要看到的是,普通话的推广真正对方言有较大冲击吗?换句话说,如果方言受到影响,其根本原因是普及普通话所导致的吗?它们是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方对此持否定态度。
因此,我方的观点是,普及普通话不需要保护方言,理由如下。
第一,从事实的角度来看,普通话和方言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使用范围和适用语境。
在正规场所使用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二者并不冲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六条明确显示,在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政策环境下,方言可以在公务活动、影视媒体、艺术形式、出版、教学、研究等正式场合中使用。
所以不存在普通话遏制方言发展的问题。
而且由于方言对当地民众的巨大亲和力及凝聚力,较有利于它的保持和发展。
以苏州市为例,虽然当地学生普遍认同普通话的社会声望和实用价值,但82%的学生情感上更倾向于苏州话。
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影响,说甲方言的人到了乙地也会逐渐学会乙方言,它们会一直传承下去。
普通话与方言不是生物圈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它们就像大树和小草,在不同空间沐浴着阳光,共同生长,又何来冲突之理呢?
第二,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方言的变化并非大部分因为推广了普通话。
早在普通话诞生之前,各种方言便有的相互交融,有的与时俱进,也有的走向消亡。
推广普通话也许加速了方言的发展,致使方言原有的一些特点淡化而向普通话靠拢,但我们要看到它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语言的演变是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它并不是推广普通话造成的。
另一方面,我方承认方言的确有弱化的趋势,这是一直存在的。
我们就来认真探讨一下,为什么在没有推普之前,已有许多方言消失了呢?这主要是因为说该方言的人口基数少,该地
区不发达,由于经济原因而被迫迁移到较发达地区,学习说较发达地区的语言,即使没有普通话,它也会被其他具有影响力的方言所同化。
这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原因,和普通话的普及没有太多关系。
更令人气愤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以“推广普通话,建设先进城市”作为政绩,对当地方言采取灭绝措施,直接加速当地方言弱化,这是人的贪婪和极端惹出的大错。
同时也是未认识到当地方言魅力,对本土文化极其不自信的表现。
如果这都一股脑怪在普及普通话的政策身上,让它活生生的做替罪羔羊,未免也太可怜,太不公平了。
通过上述两点,我方已论述出普通话的普及不是挤压方言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且我国政策一再表明,推广普通话并不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国家民族的主体性语言——普通话。
既然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生存没有必然联系,深入分析之后,我方观点得以成立。
谢谢。
第二篇: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
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
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
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
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
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
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
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
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
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
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普通话,就不得不谈到方言,两者并非无关,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陲到东海,不仅自然环境迥然相异,而且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风情,使汉语产生分化,这是与地域特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
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指某种语言的地方变体。
例如我国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
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是来自生活的口语。
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
可以说,方言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也是含义最深刻最丰富的语态。
”(《谈普通话与方言的辩证关系》)方言的内涵很丰富,它孕育了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使北方方言,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历来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广。
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
但不等于说排斥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它也同时从其它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
很多方言中的词汇因为出现频率高、使用人数多而被吸纳进普通话中。
所以普通话比其他方言更丰富,从而具有了被推广的价值。
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件国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
在这个信息化的摩登时代,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瞬息万变,我们总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润中,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面临干枯,因为我们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文化内核,譬如一些鄙弃方言的观点,认为方言过时、用处不大。
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因为它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
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
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没有了山东话,也没就有了山东快板,没有了北京话,也就没有了京戏,没有了粤语,就没有了粤剧,没有了陕西话,就没有了秦腔,没有了东北话,也就没
有了二人转,还有越剧、黄梅戏、沪语、评弹等等民族艺术,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
”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说出了保护方言的原因,也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的习得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会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识字,而是使用母语的能力,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
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总的来说,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工作中,应该把握好二者的继承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把握好原则。
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加大普通话的使用力度,如国家机关、学校、媒体。
另一方面,保护方言文化,维护多元空间。
方言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文化传承、丰富普通话等,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价值决定方言是不会消亡的。
但普通话无疑问是主流交际工具,必须大力推行,充分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将推广普通话进行到底。
第三篇: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
在网上看到广东一所学校校长禁止学校里说方言。
我不知道那是所什么学校,记得这样的事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倒是碰到过,因为那是培养演员的学校,学生来自各省市,要不在学校把方言“禁掉”,台词课上起来就很吃力。
拿我来说,要不是严格训练,前后鼻音一辈子也分不清。
但是,我并没有把方言丢掉。
不过,对于不是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我倒是觉得普通话能听能说就可以了,不必人人字正腔圆的。
说到底,语言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
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方言如此繁多,还有那么多民族的语言,没有一种统一的语言,会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过去有“官话”,后来叫“国语”,现在叫“普通话”。
南宋时期,朝廷南迁,偏安杭州,把“官话”带到了江南,至今还有将杭州话称为“杭州官话”,杭州话里有很多“儿化韵”,也是北方的官话里带来的呢。
我有一个亲戚,儿时随父母从上海到香港,在上海时学会沪语和
国语;在香港学了广东话和英语,后来又去美国念大学,大学毕业刚进美国一家公司,恰遇国内去了个团和公司洽谈生意,团内有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随团的翻译却听不懂粤语、沪语,只会说普通话。
公司方面把我那位亲戚找来,很快就让各方沟通了。
事后,美国公司在短时期内将他提拔为远东部门的负责人。
我说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语言作为工具之重要。
多掌握一种语言会拓宽你人生的道路。
而且如果上述的那个中国去的团里,大家都会说普通话,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但是,作为原生态的语言,方言是万万不能禁止或取消的。
它是语言的土壤,也是普通话植根的土壤。
方言中有许许多多来源于生活的生动鲜活的东西,是普通话替代不了的。
中国文学的代表著《红楼梦》、《水浒》等作品中就融入了许多方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如《红楼梦》里的“促狭鬼”就是江南方言里的词,按方言应该念成“cuo(入声)ka(入声)ju”,它的具体意思,江南人都懂(林黛玉就是从江南到北京去的),普通话却很难翻译。
可是在电视剧里按普通话正音一念,不但北方人不懂,连江南人也听不懂了。
这是很无奈的事。
当年以沪语拍成的电视剧《孽债》,在央视播出时改成普通话,那原来生动有趣的语言打了个大大的折扣,也很无奈。
我们看北京人艺演老舍的《茶馆》,觉得语言特别有味,其实,这部戏说到底是一部北京的方言话剧,有一些对白,即使会说普通话的上海人、广东人也听不懂的。
方言也是一个人与故乡连系的情感纽带。
不论你走到天涯海角,听到乡音,就知道是故乡人,就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你到了一个新地方,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会有一种陌生感,孤立感;然而,如果你去学习当地方言,哪怕说不好,你会很容易融入当地人中间,就会受到欢迎。
这种由语言建立的情感,也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所以我认为,作为中国人,普通话和乡音方言,都应该会说会听,是缺一不可的。
特色与危机并存
近日,上海市教委表示要大力推进学龄前儿童沪语教育工作,遴选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上海话教学试点,并逐步在全市推行。
方言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心中的文化记忆。
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现在已成为不少地方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国从1955年开始在教育体系中推广普通话。
到2010年,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54%以上。
相比普通话推广取得的成就,方言却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了。
传承文化内涵多
“方言是宝贵的地域文化载体,是汉语文化的财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韫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据了解,方言的种类繁多,以不同地理划分方式归类于不同的地方语系。
其中官话、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吴侬软语等七大方言支撑着汉语的整体架构。
一位广西的李先生说:“我来北京三年,普通话越来越标准,现在都有人说我有北京口音了。
但跟老家的朋友在一起,我们还是说广西方言。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汉语方言学专家王莉宁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是广西人,走在路上听到有人说家乡话会感到格外亲切,甚至想前去与之攀谈。
”
此外,方言也是一些地方艺术的依托。
像苏州评弹、越剧等地方艺术,都要用当地方言去演绎,才更有魅力和特色。
“渐行渐远”需保护
“只有在老乡聚会的时候才会说方言,平时都讲普通话”,当被问及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方言作为交流语言时,一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吴女士说。
据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中,中国包括82种语言。
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漩认为,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王韫佳分析说:“语言的使用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的。
首先,老百姓所接触到的大部分有声信息都是通过普通话来传递;其次,汉语方言的衰落也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普通话教学有关。
此外,人口的频繁流动也使得地方语言难以长时间保持原汁原味。
”
多种形式存方言
2010年,粤语的存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普”、“粤”能否共存,怎样才能给方言留存一定的生存空间等问题成为了各方争论的焦点。
对此,王莉宁分析道:“普通话与方言都是中华语言文化的载体,二者并不对立。
普通话作为通用语、大范围使用的公共语言,利于日常交流。
但在私人场合,可以给方言一定的生存空间。
”
王韫佳认为,对于保护方言,语言学工作者不仅要对汉语方言进行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数字化的手段把有声方言资料永久性地保留下来。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温州市于近日在市图书馆发布《温州方言文献集成》,以图书文字的方式对方言进行了保存。
此外,山东省青岛市也在日前启动了方言保护工作,对方言的传承和保存进行整理和录制。
公司禁讲方言令掀网络热议近5成网民不反对使用
上班时间说方言到底行不行呢?新华调查最新结果显示49.8%的网民认为只要不影响工作,说方言完全可以。
50.2%的网友则选择在公共环境应该说普通话。
调查结果表明国人在处理普通话同方言之间关系时已建立起成熟理性的心态。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语言文字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虽然各地的文字书写大体一致,但方言作为地域人文的产物却千差万别,语言的多样性从一个侧面彰显着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希望给方言更多的发展空间,只要在工作允许的范围内,说说方言大可不必如此“言重”,但同时网友也认为在公共场合应该使用普通话。
新华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网友的观点,62.3%的网民选择在亲友和同乡面前说方言,而选择在上班时间说方言的只有10.1%,仅3.62%的网民选择在公共场合说方言,另外各有12.3%和11.5%的网友选择了只说方
言和只说普通话。
普通话盛行不减方言文化情结
新华网郑州2月25日电(记者双瑞)“有一种寒暄叫‘弄啥哩’”“有一种聊天叫‘喷’”……春节期间,印有洛阳方言附普通话解释的扑克牌在洛阳春节庙会上,几天内卖出数万副,并在网络上刮起晒家乡话、说方言的风潮。
洛阳方言扑克创作团队负责人、36岁的高校教师郭栋没料到,自己的一个想法能得到这么多人认同。
他说,吸引大家的不仅是对于方言文化的心领神会,更有对抢救方言的紧迫感。
中国地域辽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山川阻隔、人口迁移等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形成了多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承载着各个族群的情感和文化记忆。
近年来,随着普通话推广的深入,不时传出方言式微的说法。
上海人一度以自己的沪语为傲。
有土生土长的“老上海”说,曾经上海商场里的售货员听到顾客讲普通话,态度都会冷淡不少。
但如今,据媒体报道,一家剧团招募演员,几乎找不到能说地道上海话的孩子。
遭遇这种尴尬的不止是上海。
高校新生开学时,很难再见多年前大江南北方言齐聚的场景,80后90后们尤其是家在城市的,往往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方言?我不太会说啊。
”
“没有方言,就感受不到家乡的亲切感了。
”郭栋说,方言扑克的创意最初就源于自己回乡所受的“刺激”。
在外地求学时,他每次回家一下火车就听到地道的洛阳话叫卖声,后来却变成了普通话。
惊愕之余,他发现身边许多人都摒弃了洛阳方言,有些家长嫌“土气”干脆不教给孩子。
在郭栋看来,放任方言艺术湮灭,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行为。
他说:“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并不冲突。
方言代表情感认同、地域特色,弃之不用等于割断了与文化母体的血脉情缘。
”
郭栋迅速召集起一个团队,想通过合适的载体为传承家乡话做点事情。
他们搜集了许多“土得掉渣”但充分体现洛阳特色的方言词汇,
加以注释,印在了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扑克牌上。
春节期间,正是中国人乡情最浓、归属感最强的时候,洛阳方言扑克勾起了人们对家乡话的集体记忆。
一石激起千层浪,方言扑克的影响力冲出了洛阳、河南,网络上许多地区的人都在温习甚至“恶补”已生疏的家乡话。
“很多意思用普通话表达不出来,见老乡我还是愿意说方言。
”老家在福建的客家人赖华容说,客家语在她那里传承得比较好,她笑称体内潜伏着根深蒂固的方言情结。
教授教方言,方言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学校教普通话没啥奇怪,但你见过大学课堂上,教授们专门教授方言吗?昨天,武汉方言研究班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开课,这也是全省高校里开设的首个方言班。
而教授的方言正是武汉话。
(武汉晨报,9月9日)
在人们的印象中,相对于普通话,方言土语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大学专门开设方言学习班似乎没有必要。
但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语言,方言有时候承担着普通话难以实现的功能。
方言并非可有可无,方言同样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语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
不同地域的方言,或者形成于人口迁移和地域阻隔,或者形成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了不同地域间的人群接触和融合。
传统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迁徙,更直接造成了不同地域方言的形成。
同时,各地域方言中又有相似乃至融合的部分,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
由于方言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使用,这就决定了方言使用者和受众的局域性。
但恰恰是方言的这种局域性特点,使得方言成为了解当地民俗风物的重要工具。
不论是古代文献典籍,还是地方戏曲,大多蕴含着方言这一文化符号。
以《楚辞》为例,其中就包含着许多方言俗名,比如研究《楚辞》中的方言名物,对于研究古代语言嬗变和名物风俗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方言,还是当地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方言就是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符号,对于地域文化发展和情感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
方言中包含浓厚的地域文化底蕴,而且方言研究与音韵学、训诂学等学术研究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方言对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现代社会来讲,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在影视等文艺作品中的作用也开始显现。
适度应用方言,可以有效提高文艺作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亦与有功焉。
现实情况是,由于对方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方言除了在乡野草莽间通过口耳传播之外,对于方言的学术研究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研究成果又在很大程度上“束之高阁”,无法在实践中有效应用。
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一些方言语词正面临消亡的危机。
甭说城市居民难以理解方言,即便是乡村青年,有时对于老年人的方言语汇也无法通晓。
而日渐发展的网络语言,也在不断消解侵蚀传统方言。
方言并不是绝对的,随着时间的历练,被普通大众接受的方言语汇,可以考虑纳入普通话范畴。
举其一例,近年来,随着赵本山小品的走红,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忽悠”、“得瑟”等方言语汇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普通话也指日可待。
我们可以接受“网络潮语”,对那些逐渐大众化的方言语汇也应该秉承兼容并包的心态,给予其充分展现文化魅力的空间。
普通话作为全国范围内的正规语言,当然有其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但方言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归根结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发展应该是兼容并包的,普通话和方言应该各美其美,包容发展,共同铸造珍贵的民族文化宝库。
新华调查:方言需要从娃娃抓起“拯救”吗?
新华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赖臻、赵仁伟)“在公立幼儿园配置北京话教师”“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闽南方言课程”……最近陆续召开的部分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于“保护方言要从娃娃抓起”的呼吁不绝于耳。
随着人口的流动、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一些方言日渐式微,由此引发的“拯救方言”的倡议和行动浮出水面。
有关专家指出,部分方言的衰退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但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非“势不两立”,应在坚持推广和规范使用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