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必修1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 散文两篇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散文两篇
◎诗海拾贝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和感慨国事的复杂情感。

首联采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情黯然的矛盾;颔联不直接回答,却抓住首联中的“节物”大加描绘:“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西风中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字咏尽秋日佳景佳趣。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诗人的心情黯然的呢?颈联对此作了回答:“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结合诗人的经历可知,“感事”绝不是诗人个人的小情结、小事情,应为国家事;第二句“食万钱”也印证了当时诗人的俸禄丰厚,诗人自己惭愧的正是享受如此丰厚的俸禄却于国事无补。

尾联中“鹿车”是隐者之车,诗人借此表达归隐之意;颍水之东是诗人向往的归隐之地。

由此看来,这两句卒章显志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与世沉浮、苟且享乐的生活的厌恶之情,而这种情感中,既有儒家的忧世之慨,又有道家的超然之想。

◎语林撷英
冰心名言
1.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2.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3.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4.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5.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青年人!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7.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够创造你自己。

8.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你现在的图画。

9.当我浮云般自来自去的时候真觉得宇宙太寂寞了!
10.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11.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里,快乐也愈大。

12.大海的水,是不能温热的;孤傲的心,是不能软化的。

◎作者卡片
文章所选的两篇散文都是冰心老人的晚年之作。

《霞》是冰心晚年回忆起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给读者一种人生哲理的启示。

《我的家在哪里?》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冰心在北京东城中剪子巷14号的三合院中,住了10年,直到去美国留学。

这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

晚年的冰心面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做出了20世纪末的呐喊,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做了无情的批判。

◎知识链接
“冰心体”散文:冰心的散文语言清丽、典雅,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现代语言中,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的语言风格。

后来人们把既能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练、华美的语言,统称为“冰心体”。

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云翳.(yì)
文摘.(zhāi) 璀璨..(cuǐ)(càn) 恩怨.(yuàn)
迷惑.(huò) 衬.托(chèn) 2.多音字
二、字形辨认
⎩⎪⎨⎪⎧chóu (惆)怅
chóu (稠)密
zhōu (啁)啾
⎩⎪⎨⎪⎧作yī(揖)编jí(辑)jī(缉)拿 ⎩⎪⎨⎪⎧词zǎo (藻)cāo (操)守暴zào (躁) ⎩⎪⎨⎪⎧回sù(溯)
sù(塑)料
shuò(朔)方
⎩⎪⎨⎪⎧juàn (眷)恋tén ɡ(誊)写荣yù(誉) 三、词语辨析
1.迷惑诱惑
迷惑:让人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

2.一无所有一无长物
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

一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四、词语积累
1.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2.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

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

3.朝思暮想: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1.第一篇文章题目是“霞”,全文都在描写霞吗?这是运用的什么手法?
[我的理解] 文章不是完全描写“霞”,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的霞,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

作者通过霞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是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

2.在《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中,冰心认为自己的“家”在哪里?
[我的理解]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3.文脉梳理
霞⎩⎪⎨⎪⎧⎭⎪⎬⎪⎫所见⎩⎪⎨⎪⎧云翳霞光对生活的思考所想⎩⎪⎨⎪⎧痛苦快乐淡雅朴实的语言深邃蕴藉的哲理
我的家在哪里?⎩⎪⎨⎪⎧⎭⎪⎬⎪⎫梦中的家(儿时世界)⎩⎪⎨⎪⎧亲切平和温馨现实社会(现时世界)⎩⎪⎨⎪⎧争斗喧闹污浊对比感怀
渴望真“家”
1.文章以“霞”为题,文中写到了哪些“霞”?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可从线索、意蕴、象征等方面谈作用。

[我的理解]
2.
[名师指津]“形散”,注意时空变化;“神聚”,聚在“人生感悟”。

[我的理解]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上。

文章从重庆写到故乡,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超越时空记叙;从中年写到童年,从晚年又写到青年。

“神聚”聚在作者的“人生感悟”上,诸多材料无一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写。

3.中剪子巷的家的环境怎样?为什么作者会深深地眷恋它?
[名师指津]注意二、三段,第一问从“风土人情”和“人与人的关系”作答;第二问从人们的生存状态回答。

[我的理解]“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这句话既写出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同时更具体地让我们感受到“我家”所处的环境,突出了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友善、平和、
亲切的。

当时的人们都是无忧无虑、无争无斗。

4.在“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一句中,作者为何要在“家”前面加“灵魂深处永久”几个字?
[名师指津]从中剪子巷的家的特点、内涵考虑。

[我的理解]①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对早年,尤其对童年的生活充满眷恋,只有早年生活过的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②中剪子巷的家是一个淳朴的世界,这里有自己最亲近的人,这里无忧无虑,平和、亲切,是爱的起点也是终点。

5.如何理解“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旧’可‘毁’”一句?
[名师指津]注意现实与儿时家的对比,体味作者厌恶批判的内容。

[我的理解]文章用排比句式做了突如山洪暴发般的情感宣泄。

与作者朝思暮想的儿时的家对比,她厌恶的是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

冰心老人以她无畏的良知、高尚的人格,面对肮脏的世界、炎凉的世态,面对自己坎坷的人生,做出了20世纪末的呐喊。

实际上,冰心是用她一生一世的清白反衬现实社会中阴暗、肮脏的一面;近一个世纪的经历和体味,使她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有了深刻的体悟。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冰心老人灵魂的高尚与伟大,而这也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散文两篇》在语言风格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名师指津]从用语的特点方面分析即可。

[我的理解]《散文两篇》的语言风格都是清丽典雅、超凡脱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霞》
中的“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等语言如行云流水,全是诗情的迸发,充满智慧与哲理;而《我的家在哪里?》借梦境话沧桑,尺幅翻新,情深意笃,哲理深邃,情韵悠长,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融情于景,虚实相生
◎写法指导
运用情景交融手法写作,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选择。

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此时此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他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2.写景要有情致。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带有某种感情的。

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

3.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

描写景物应力求形象逼真,使人如若亲见,但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应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并在头脑中构建美妙而深远的境界。

◎范文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

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

那时恰好有一股强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

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家——心灵的栖息地
家,是什么?千万个人有千万个说法。

查遍汉语词典,关于家的解释只有寥寥数语,但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何尝不涵盖了整个人生。

无论贫富贵贱,逆境坦途,只要你降生到这个世界,就与家发生着关系,丝丝缕缕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间。

任何人都有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她是灵魂的栖息地,她是人生的避难所,她的名字叫“家”。

冰心在《我的家在哪里?》一文中曾这样深情地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

’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适用话题
腊八粥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

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全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

因为借这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看见灶上还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几个第三代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

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

”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

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

现在为什么还
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

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的字样。

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日,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赏评】在冰心关于故乡、童年的若干散文中,《腊八粥》是尤显特别的一篇。

作者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的笔调,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对往事的回忆;孩子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而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更具肃穆与天真的感人力量。

文化惠民,为国家发展积蓄潜能
又到一年国庆节,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7岁华诞。

67年时光,见证了一个文明古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岁月流转,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举世钦羡的巨大变化,并且仍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大步向前。

感受祖国的发展与强大,表达一颗拳拳爱国
之心,无疑正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

长久以来,国家的繁荣已然给民众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福利,尤其是随着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有效提升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得益于此,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所谓“文化惠民”,往往体现为一次次具体的行动。

比如说,推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落实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等。

而在近年来,“文化惠民”更体现出一种城乡文化建设协同进行的新趋势。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有效地提升了基层文化的发展水平。

这对于普及大众文化、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可谓大有裨益。

此类工作,切实保障了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文化消费有了去处、文化活动有了场所。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程中,各地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创新了广泛覆盖
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在推动文化惠民的过程中,无论是目标设定还是方式方法,都有了更多的新思路、新成果。

为了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局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转化思路,更多尝试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文化供给侧改革。

其在现实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显而易见的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缩小了城乡间的文化差距,保障了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这些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着国人的思想文化素质。

尤其近年来,文化部门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群体为目标,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特殊群体倾斜……由此,文化惠民展现出了更多的均等性、普惠性、公平性,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广大群众的理念。

文化惠民意义重大,其一方面意味着各类基础文化设施的建立健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确立一种更为有品质的生活方式与价值信仰。

文化惠民的过程,也是一个分享祖国发展红利的过程。

而随着文化惠民的深度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必然会为祖国发展积蓄更多能量。

一、基础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

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________,去成就事业。

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

但中国的父亲习惯________,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________的。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

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

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

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使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使子女和父亲________。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B.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
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解析:选A。

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浪迹天涯隐忍不发无懈可击亲密无间
B.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十全十美亲密无间
C.东奔西走忍辱负重无懈可击如胶似漆
D.浪迹天涯忍辱负重十全十美如胶似漆
解析:选B。

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到处活动。

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

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西走”。

隐忍不发:克制忍耐而不表露出来。

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语境中无“屈辱”之意,应选“隐忍不发”。

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

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

语境无“严密”之意,应选“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毫无隔阂。

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语境强调没有隔阂,应选“亲密无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B.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C.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D.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解析:选C。

选项A,语序不当,“虽”应移到“他”后面。

选项B,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产生”。

选项D,成分残缺,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父亲”后面。

故答案选C。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云翳./翌.日恫.恐/恸.哭词藻./暴躁.
B.荠.菜/同侪.迄.今/收讫.作揖./缉.拿
C.惆.怅/啁.啾巷.陌/巷.道璀.璨/摧.残
D.桔.梗/诘.问桎梏./诰.命眷.恋/誊.写
解析:选C。

A项,分别读yì/yì,dònɡ/tònɡ,zǎo/zào;B项,分别读jì/chái,qì/qì,yī/jī;C 项,分别读chóu/zhōu,xiànɡ/hànɡ,cuǐ/cuī;D项,分别读jié/jié,ɡù/ɡào,juàn/ténɡ。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的同班
冰心
L女士是我们全班男女同学所最敬爱的一个人。

大家都称呼她“L大姐”。

她是闽南人,皮肤很黑,眼睛很大,说话做事,敏捷了当。

在同学中间,疏通调停、排难解纷,无论是什么集会,什么娱乐,只要L大姐登高一呼,大家都是拥护响应的。

在医预科的末一年,有一天,我们的班导师忽然叫我去见他。

在办公室里,他很客气的叫我坐下,婉转的对我说,校医发现我的肺部有些毛病,学医于我不宜,劝我转系。

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要学医,是十岁以前就决定的。

因我的母亲多病,服中医的药不大见效,西医诊病的时候,总要听听心部、肺部,母亲又不愿意,因此,我就立下志愿要学医,学成了好替我的母亲医病。

在医预科三年!成绩还不算坏,眼看将要升入本科了,如今竟然功亏一篑!从班导师的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我几乎是连路都走不动了。

在生理学实验室。

我说:“L大姐,我不能同你们在一起了,导师不让我继续学医,因为校医说我的肺有毛病……”L大姐愕然,说:“不是肺痨吧?”我摇头说:“不是,据说是肺气枝涨大……无论如何,我要转系了,你看!”L大姐沉默了一会,便走过来安慰我说:“可惜得很,像你这么一个温和细心的人,将来一定可以做个很好的医生,不过假如你自己身体不好,学医不但要耽误自己,也要耽误别人。

同时我想你若改学科,也会有成就的。

人生的路线,曲折得很,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她赶紧又加上一句:“你素来对文学就极感兴趣,我常常觉得你学医是太可惜了。

”我听了大姐的话,转入了文学系。

在她指导鼓励之下,我渐渐地消灭了被逼改行的伤心,而增加了写作的勇气。

至今回想,当时若没有大姐的勉励和劝导,恐怕在那转变的关键之中,我要
做一个颓废而不振作的人吧!在我教书的时候,L大姐已是一个很有名的产科医生了。

在医院里,和在学校里一样,她仍是保持着领袖的地位,作一班大夫和护士们敬爱的中心。

在那个大医院里,我的同学很多,我每次进城去,必到那里走走,看他们个个穿着白衣,挂着听诊器,在那整洁的甬道里,忙忙的走来走去。

闻着一股清爽的药香,我心中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同一个受伤退伍的兵士,裹着绷带,坐在山头,看他的伙伴们在广场上操练一样,也许是羡慕,也许是伤心,虽然我对于我的职业,仍是抱着与时俱增的兴趣。

抗战前一个月,我从欧洲回来,正赶上校友返校日。

那天晚上,我们的同级有个联欢会,真是济济多士!十余年中,我们一百多个同级,差不多个个名成业就,儿女成行(当然我是一个例外),大家携眷莅临,很大的一个厅堂都坐满了。

觥筹交错,童稚欢呼,大姐坐在主席的右边,很高兴地左顾右盼,说这几十个孩子之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她接引降生的。

酒酣耳热,大家谈起做学生时代的笑话,气氛愈加热烈了。

主席忽然起立,敲着桌子提议:“现在请求大家轮流述说,假如下一辈子再托生,还能做一个人的时候,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哄然大笑。

于是有人说他愿意做一个元帅,有人说愿做个百万富翁……轮到我的时候,大姐忽然大笑起来,说:“×××教授,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女人。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当着许多太太们,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也笑着反攻说:“L大夫,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男人。

”L大姐说:“不,我仍愿意做一个女人……”
盛会不常,佳时难再,那次欢乐的聚会,同班们三三两两的天涯重聚,提起来都有些怅惘。

事变后,我还在北平,心里烦闷得很,到医院里去的时候,L大姐常常深思地皱着眉对我们说:“我呆不下去了。

在这里不是‘生’着,只是‘活’着!我们都走吧,走到自由中国去,大家各尽所能,你用你的一支笔,我们用我们的一双手,我相信大后方还用得着我们这样的人!”大家都点点头。

我说:“你们医生是当今第一等人材,我这拿笔杆的人,做得了什么事?假若当初……”大姐正色拦住我说:“×××,我不许你再说这些无益的话。

你自己知道你能做些什么事,学文学的人还要我们来替你打气,真是!”
一年内,我们都悄然的离开了沦陷的故都,我从那时起,便没有看见过我们的L大姐,不过这个可敬的名字,常常在人们口里传说着,说L大姐在西南的一个城市里换上军装,灰白的头发也已经剪短了。

她正在和她的环境,快乐的,不断的奋斗。

在蛮烟瘴雨里,她的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