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简短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的简短概括
1.愚公移山内容简短一点,概括一下就行了
愚公为了打通道路,使交通便利,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帝,将巨山移走。
先秦·列子《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释义: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
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
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文章赏析: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
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2.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
北山有位叫愚公的九十岁老人,苦于大山交通不便,进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全力铲除大山,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可是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可怜的力量,想铲除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岂不是痴人说梦”。
愚公回答说:“你啊鼠目寸光。
你想假如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改变,何愁不除呢?”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了。
拓展资料:《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其主题思想即恒道。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
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
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
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
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
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3.愚公移山主要内容50字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
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作者是列御寇。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
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著有《列子》。
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
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
述20篇,约十万多字。
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
其后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
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
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4.愚公移山概括段意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轻声)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hèdān)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
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ū,弯弯曲曲的意思,而qǔ只用于歌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jì)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
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河湾上的智老头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
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
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5.愚公移山翻译简短的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扩展资料:1、作者简介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著有《列子》。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2、文章理解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
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
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
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
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结尾深意:照应故事开头。
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实现。
虽是神助,但愚公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归属于愚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6.愚公移山的简介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先秦·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
之尾,隐土之北。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白话释义:传说太行、王屋二山本在河南、汉水之间,二山之北住了一位称为愚公的老人,他已经九十岁了。
因为苦于大山拦阻,出入不便,有一天,召集了儿孙,说:「这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口,让我们出
入十分不方便,我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把山铲平,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可是愚公的妻子却说:「以你的力量,连
魁父那样的小山丘都损毁不了,怎麽可能铲平太行、王屋那样的大山?何况你要把铲除的土石放在哪里?」大家便提议,可以将土石丢到海里去。
解决了放置土石的问题后,愚公就率领他的儿孙开始进行移山的工作。
有位名叫智叟的老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就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
笨啊!你已经那麽老了,时日无多,怎麽可能把山移走呢?」愚公叹
了一口气,说:「你的想法真是笨啊!我虽然死了,还有我的儿子,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曾孙,如此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可以不断移山。
山又不会长高,怎麽可能铲不平呢?」智叟对愚公的反驳无言以对。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害怕山真的会被愚公铲平,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热忱与毅力感动,便命令大力士夸蛾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
于是愚公的心愿达成了,从此河南到汉水一带再也没有大山阻隔。
扩展资料「愚公移山」,用来比喻努力不懈,终能达成目标;或比喻
效率不佳。
书证:1、宋.张耒〈山海〉诗:「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
填海未必痴。
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
」释义:愚公移山未必是不聪明
的表现,精卫填海也不一定就是愚笨,深谷有可能变成山,水岸也有可能变成河谷,有海的地方也有可能变成沙漠。
2、清.黄宗羲〈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释义: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人
们常常在背后小声的指指点点,但是圣人却说这是艰难的历程近义词:1、铁杵磨针[tiěchǔmózhēn]释义: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
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2、滴水穿石[dīshuǐchuānshí]释义:水经常滴在石头上,能使石头
穿孔。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3、绳锯木断[shéngjùmùduàn]释义: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4、精卫填海[jīngwèitiánhǎi]释义:古代神话。
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
后用以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5、持之以恒[chízhīyǐhéng]释义:长久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