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学案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学案
《孟子·离娄》篇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
在孔子称为“贤”的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所谓“孔颜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
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
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
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因此,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
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所以程颐说:“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jù)累其心而改其乐也。
”
为什么付出“安贫”这样大的代价来“乐道”呢?一是所为和所得不相应,无功受禄,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富贵,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令人心怀不安;二是精神的快乐是最高的快乐,它不是物质享受的快乐所能相比的,它值得人们忍受物质生活的贫穷来换取。
扬雄《法言·学行》篇中说,有人认为“穿朱红色衣服(即大官),怀里揣着黄金,那种快乐妙不可言”;但也有人说,“穿朱红色衣服,怀里揣着黄金的快乐,远不如颜回那样的快乐”。
孔颜乐处,只有不以一己的物质舒适为心灵满足的人才愿意,才能够享受!
1.字音字形
(1)一箪.食(dān) (2)弘.毅(hónɡ) (3)鞟.(kuò)
(4)曲肱.而枕之(ɡōnɡ) (5)棘.子成(jí)
2.重要词语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据,执守;游,广泛涉猎
(2)君子义以为质.
:根本,基础 (3)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懂得,明白 (4)既得之,患.
失之:担心,忧虑 (5)人不堪.
其忧:经得起,忍受 (6)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喜好 (7)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定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修饰。
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
(9)惜乎,夫子之说.
君子也:解说 3.通假字
(1)孙.
以出之:通“逊”,谦逊 (2)知.
者不惑:通“智”,聪明 4.虚词用法
(1)以⎩⎪⎨⎪⎧ 君子义以.为质:把,介词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而,来,连词
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而,连词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把,介词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用,干,与“何” 连用,译为“哪里用”“干什么”,介词
(2)为⎩⎪⎨⎪⎧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动词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呢,语气助词
5.词类活用
(1)士志于道,而耻.
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动用法,以……为可耻 (2)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名词用作动词,吃 (3)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 6.特殊句式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结构后置
(2)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乎”,反问句
(4)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何以……为”,反问句
7.成语积累
(1)杀身成仁:牺牲生命,成全仁道。
后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2)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形容生活俭朴。
(3)患得患失:未得时,担心不能得到;得到时,又担心失去。
形容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4)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5)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像浮云一样。
后来也指功名利禄变幻无常。
(6)发愤忘食:为了努力学习和工作,忘了吃饭。
形容非常勤奋。
(7)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8)任重道远:负担重,路途远。
比喻肩负重大任务又要经历长期艰苦的斗争。
(9)死而后已:死后方才停息。
比喻贡献一切力量。
8.名句积累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语段赏析
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赏析孔子说:“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
孔子提出一个人心中要有理想,有操守,关爱人,广泛学习,这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目的。
孔子培养学生,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之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这对今天我们培养“四有”新人很有借鉴意义。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赏析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以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赏析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没有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
这是通行天下的三种美德,又叫“三大德”。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仁者足以爱人,故胸怀天下,故不以一己私利而忧愁;智者足以明礼,故能克己复礼,故不为一己私利而迷惑;勇者出自礼仁,大义凛然,杀身成仁,故不因一己私利而畏惧。
一个具有“仁、智、勇”三种美德的人,就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己任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为一己私利而忧愁起来,迷惑起来,畏惧起来呢?古往今来凡是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具有“仁、智、勇”三种美德的人。
相反,一个把一己私利看得很重、不择手段四处伸手的人,必然经常迷惑、忧愁、而且畏惧。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赏析曾子说:“士人不可不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德为己任,担子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智。
提高德行就会心胸宽广,克己奉公;提高才智需要意志坚强,孜孜以求。
“士”为什么不可以不弘毅呢?是因为任重而道远。
任重在哪里呢?重在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光自己要实行,而且还要加以推广,这个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道远在哪里呢?道远在奋斗到死才停下来,自己死后,一代一代还要继续传承下去,难道这个道路还不遥远吗?曾子的话阐述了提高德才水平的重要性、实用性和历史永恒性。
重点研读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答案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
“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①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②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自己无关;③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
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
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2.“鄙夫可与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释为“患不得之”。
但也有人认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
如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曰:“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而患失。
”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陈
述。
答案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
3.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见《韩非子·六反》)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见《汉书·董仲舒传》)。
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答案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合作探究
“君子”与“小人”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呢?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请以“走近《论语》——却说‘君子’与‘小人’”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君子”与“小人”不仅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也是中国社会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词语,过去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
理解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对于我们处世做人大有裨益。
探究第一步,摘录《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阐释,搜集古人关于“君子”“小人”的论述,做读书卡片。
第二步,研读关于《论语》的读书卡片,重点了解孔子所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三步,研读古人有关“君子”与“小人”的论述,然后与孔子的阐述进行比较,了解孔子的君子观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最后思考:在今天,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君子?我们今天应该有什么样的君子观?
第四步,再次研读《论语》有关“君子”的阐述,了解在孔子的思想中,普通人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成为君子。
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展开讨论:除了孔子的阐述之外,在今天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们还要做到什么?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意动用法
【命题规律】
一般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
【例题解析】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中“利”,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里是“认为……有利”的意思。
“幸”,是“庆幸”的意思。
“期”,是“期望”的意思。
“敝”是“疲惫、衰败”的意思。
答案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与重荣同时受损。
点拨如果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带上了宾语,就可试作用“使(宾语)怎样”或“认为(宾语)怎样”来翻译,如后者的翻译更符合语意,这就是意动用法。
【考点总结】
意动用法是形容词、名词活用中一类很特殊的用法,也比较常见。
要掌握这种现象先要注意什么是意动用法,然后要区分类型。
意动用法有两个类型。
其一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
再如《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从意思上看就是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
其二是名词用作意动词。
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是说把它当做苦口良药。
再如《礼记·礼运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说不只把自己的双亲当做双亲,把自己的子女当做子女。
考点二“也”和“因”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高考中并不常见,但每年总在某一高考题中出现。
(2)“因”主要是作介词和连词,“也”主要是作语气助词。
【例题解析】
1.对下列句子中“也”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曹公豺狼也.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子何哂由也.④吾其还也.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③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语气。
④用在句末,表商量语气。
答案 D
点拨“也”用在句末,常表示各种语气,一定要揣摩语境,细心区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因”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中的“因”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④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⑤振声激扬,伺者因.此知觉
⑥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⑦蒙故业,因.遗策
A.①③④B.①⑤⑦
C.③⑤⑥D.②⑤⑦
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③④介词,均为“由,通过”的意思。
②介词,“凭借”的意思。
⑤介词,“因(因为)”的意思。
⑥连词,“于是,就”的意思。
⑦动词,“沿袭”的意思。
答案 A
点拨注意区别介词和非介词,作介词时,“因”与后面的词语构成介词结构,因为介词结构通常是作状语,所以介词结构后面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例题中的①②③④⑤句中的“因”。
【考点总结】
1.“也”字用法归类
(1)语气助词,经常放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判断。
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表肯定。
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③表疑问。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④表感叹。
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⑤表商量。
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因”字用法归类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例: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2)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②相如因.
持璧却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君子义以为质.
质:根本,基础 B .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 陋:破旧 C .其为人也,发愤.
忘食 愤:因困惑不能解除而感到憋闷 D .文.
犹质也,质犹文也 文:修饰。
这里指对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
解析 陋:狭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A.⎩⎪⎨⎪⎧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B.⎩⎪⎨⎪⎧ 何以文为.君子义以为.质
C.⎩⎪⎨⎪⎧ 曲肱而枕之.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D.⎩⎪⎨⎪⎧ 不义而.富且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析 A 项“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
B 项“为”:前者,语气助词,表反问;后者,介词,“把”。
C 项“之”:前者,代词,代“胳膊”;后者,助词,“的”。
D 项“而”:前者,表转折,“却”;后者,表原因,“因而”。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C )
A .饭疏食,饮水
B .而耻恶衣恶食者
C .贤哉,回也
D .曲肱而枕之
解析 A 项“饭”:名词作动词,吃。
B 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 项“曲”:使动用法,“使……弯曲”。
4.下列各句与“贤哉,回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A.甚矣吾衰也
B.岁不我与
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D.非尔所及也
解析A项与例句均为主谓倒装句。
B项为宾语前置句。
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项为判断句。
5.名句填空。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3)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志于道,据.
于德 据:拥有 B .而耻.
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耻:以……为耻辱 C .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堪:经受得住 D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厉:严厉 解析 据:执守。
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B.⎩⎪⎨⎪⎧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乐以.忘忧吾道一以.贯之
解析 C 项矣:语气词,了。
A 项哉: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吗/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呢。
B 项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不译/语气词,表判断,不译。
D 项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
8.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B .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德问题。
C .颜回的“不改其乐”,表现了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孔子主要通过对颜回的赞扬,告诫后人要有一种精神,要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
D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用不着修饰外在形式。
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认为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解析 C 项“孔子主要通过对颜回的赞扬,告诫后人要有一种精神,要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原文中没有依据。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如果生怕失掉,那就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了。
(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他的为人,用起功来忘记吃饭,快乐起来忘记忧愁,不觉得衰老快要到来,如此而已。
(3)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译文: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行了,哪里用得着文饰呢?
(二)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1题。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10.“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品质?
答案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
11.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利义观。
答案在孔子看来,荣华富贵不是必需的,却是可以去追求的。
如果其合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做下等差事也是可以的;如果不合乎道,就不去追求,按照自己的爱好去行事就可以了。
总体来说,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参考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道,是可以去追求的,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乎道,是不可以去追求的,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行事。
”
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
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就如同浮云一般。
”
孔子的义利观
“义者,宜也。
”(《中庸》)“宜”是“适宜”的意思,“义”则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
而“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历代思想家对它进行了反复讨论。
诸子中,法家提出了“贵利轻义”主张;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而墨子既不主张重义轻利,也不主张重利轻义,而主张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先义后利”主张。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阳货》)。
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
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
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左传》)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
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子路》里,孔子在进入卫国时,曾和冉有说过在“庶”(人口兴旺)、“富”(生活富裕) 之后进行“教”(教育)。
由此可见,孔子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
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宪问》)。
在孔子与子贡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孔子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颜渊》)。
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极端形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作出选择。
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一言以蔽之,我们不难发现“重义轻利”是适合我们现代社会的义利观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了。
正确看待、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作出正确的道德取向。
尽人皆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蔚然成风,“物欲横流”势不可当。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应是去规范,也就是如何让它回归理性。
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孔子的“重义轻利”来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