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教程第7章 自然伽马测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自然伽马测井
自然伽马测井是放射性测井中的一种方法。放射性测井是以 物质原子核物理性质为基础的一组测井方法,统称为核测井,包 括自然伽马,自然伽马能谱、中子、密度测井等。 自然伽马测井测量的伽马射线,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在已经 下了套管的井中测量,因此,这种方法既可以在裸眼井中测量, 又可以在套管井中测井。 由于岩石的自然放射性与剖面上岩石的导电性无关,与井内所 充填的介质特性无关,因此,它能在任意岩层剖面,以及在井内 充满高矿化度泥浆、油基泥浆甚至空气的条件下使用。也正是由 于这些原因,这种方法已成为碳酸盐岩剖面和用盐水泥浆钻井的 地区进行测井的重要内容。 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自然伽马测井同自然电位测井类似。定性 方面,可用以划分泥质和非泥质地层,确定渗透层。定量方面, 可以用它来计算地层的泥质含量,判断渗透层的物性好坏。
一、测量原理
进行自然伽马测井的简单原理如图所示,整个测量 装臵由井下仪器和地面仪器两大部分组成。
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大体可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
①高自然放射性的岩石:包括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泥岩、 深海沉积的泥岩,以及钾盐层等,其自然伽马测井读数约 100API以上。特别是深海泥岩和钾盐层,自然伽马测井读数 在所述沉积岩中是最高的。 ②中等自然放射性的岩石,包括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 其自然伽马测井读数介于50—100API之间。 ③低自然放射性的岩石:包括岩盐、煤层和硬石膏。自然
N0 2 N 0e
t
T

T和λ一样,也是不受任何外界作用的影响,而且和时间无关的常 量。不同放射性元素的T值也是不同的。 自然界中,各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相差很大,有的长达几十亿年 ,有的短到若干分之一秒。例如,铀的半衰期为4.51×109 年,镭 1590年,氡为3.825天等等。 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可以精确估计,但是无法估计在一个短 时间内到底有多少个原子可能发生衰变。然而,对元素整体来讲,其 衰变具有统计性,即围绕某一平均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可见,来自井下岩石的放射性射线中,γ射线才是唯一可探测到的

2
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
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均不同程度的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几乎 全部是由放射性元素铀、钍、锕以及放射性同位素钾 19K40在其中存在 并进行衰变的结果。铀、钍、锕这三个放射性系列,分别由半衰期较 长的铀的一种同位素 92U238、钍元素90Th232和铀的另一种同位素 92U235开 始进行衰变,产生一系列新的放射性同位素,并继续衰变向着稳定元 素过渡。
质; ③随着钾盐和某些放射性矿物的增加而增加。 可见,除特殊的放射性矿物如钾盐层以外,油气田中常遇 到的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强弱与岩石中含泥质的多少有密切
的关系。
岩石含泥质越多,自然放射性就越强。
这是因为:①构成泥质的粘土颗粒较细,有较大的比表面
积,在沉积过程中能够吸附较多的溶液中放射性元素的离子。
第七章
一、核衰变及其放射性
⑴原子的结构
自然伽马测井
1.1 自然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
矿物、岩石、石油和地层水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组成, 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离较远处的核外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核运动, 它是一种很微小的粒子,直径约为l0-8cm。 原子:原子核[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中子(不带电)]
所有这些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都能同时放出伽马射线,且不 同元素放出的γ射线的数量和能量两方面均有区别。如:K:1.46Mev ;U、Th:γ能谱较为复杂,因此,通过探测γ射线的数量(强度)和 能量(能谱),就有可能确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数量(含量)及种 类,并进一步用来寻找放射性矿床和研究岩层性质等。 以研究岩石中放射元素的相对含量,即探测自然伽马射线总强度 的测井方法叫做自然伽马测井;
其导出单位是毫居里和微居里:1mCi=3.7×l07/s 1μCi=3.7×l04/s
1975年国际计量大会对放射性强度的单位作了新的规定,按规定, 国际单位制的强度单位命名为“贝可勒尔”,符号为Bq。
1Bq=1/s
1Ci=3.7×l010 Bq
⑸放射性射线的性质
放射性物质能放出三种本质不同的射线,它们分别是α射线,β射 线和γ射线。它们各具如下性质:
而测定在一定能量范围内自然伽马射线的强度以区分岩石中放射 性元素的类型及其实际含量的测井方法,则叫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2
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
对于三大类岩石而言,一般说来,火成岩在三大岩类中放 射性最强,变质岩次之,沉积岩最弱。 1)岩浆岩:其中有许多放射性矿物,如长石、云母集中了地 层中绝大多数钾K。角闪石、独居石、辉石也有较高放射性, 其中以碱性岩、锆石、独居石等放射性最强。
一起沉积下来。因而沉积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取决于
岩石的矿物成分、岩性及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等。
根据实验和统计,沉积岩的自然放射性强度一般有以下
变化规律: ①随泥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②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沥青质泥岩的放射性很高。 在还原条件下,六价铀能被还原成四价铀,从溶液中分离出
来而沉淀在地层中,且有机物容易吸附含铀和钍的放射性物
84Po 82Pb 210→ 82Pb 206*+ 2He 4(α) 206*→ 82Pb 206+γ(0.89mev)
⑷核衰变规律 任何放射性元素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衰变过程,遵循着一个总 的趋势,即随时间呈指数规律递减。而且这种变化与任何外界作 用无关,如温度、压力和电场、磁场等都不能影响放射性衰变的 速度,这一速度唯一地取决于放射性元素本身的性质。
②泥质颗粒沉积时间长(特别是深海沉积),有充分的时间同
放射性元素接触和进行离子交换,所以,泥质岩石就具有较
强的自然放射性。 这也成为我们利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区分岩石性质、进行 地层对比,以及定量估计岩石中泥质含量的依据。
3 伽马射线的探测
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伽马射线探测器主要是闪烁计数器,
图1是闪烁计数器的简单结构。它主要由NaI萤光晶体和光电
⑷核衰变规律
一种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强弱,是以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 的数目来量度,称为放射性强度,用符号J表示。
J dN dt
t
J N 0e
t
显然
J J 0e
式中:J0—物质的初始放射性强度。 可见,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强度也以同样的指数规律衰减。同时, 它也符合统计的规律。 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是居里(Ci),它的定义是: 1Ci=3.7×l010/s,即每秒钟有3.7×l010次核衰变。
是氢的同位素,铀92U235、92U234和92U238是铀的同位素等等。
在自然界中,有些同位素是稳定的,即它们的结构和能量不会
发生改变。而有些同位素则是不稳定的,这种能自发地改变结构
,放射出射线,并变成其它元素的同位素。这种不稳定的同位素 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⑶核衰变
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放射出射线而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渡称为核衰变。 这种衰变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从原子核中放出α粒子(2He4),叫做α衰变; 另一种是从原子核中放出β粒子(-1e0),称为β衰变。 在这些衰变过程中,多余的能量以γ射线的形式释放。 不稳定同位素在向稳定转化的过程中,原子核中多余的能量将以高能电磁 波的形式辐射出去,它就是γ射线,所以γ射线是放射性同位素发生衰变使 原子核内部能量发生改变时的伴随产物。 如:放射性元素钋(84Po210),α衰变,由钋变为激发态的铅(82Pb206), 并迅速以γ射线形式释放出能量,跃升为基态的铅(82Pb206)
2)变质岩:取决于母岩放射性,若为岩浆岩,放射性较强,
沉积岩则次之。 3)沉积岩:一般比岩浆岩、变质岩差,沉积岩中的不同岩 类,放射性不同。
(1)粘土岩类:含放射性元素最多,放射性最强,主要为泥、页岩。
A.高岭石:不含放射性元素,且对离子吸附能力差,放射性强度低。 B.蒙脱石:不含放射性元素,但对阳离子吸附能力强,可吸附很多 放射性强物质,如氧化铀。因此,其天然放射性强度最大,对粘土岩 放射性贡献最大。 C.伊利石:含放射性同位素K40,且有较强阳离子吸附能力,也可 吸附较多U2O氧化铀,有较强放射性。 D.绿泥石:同高岭石相似,天然放射性弱。 (2)碎屑岩类:放射性强度由正长石、白云母、重矿物以及泥质含量 决定,对储层的主要成份石英砂岩而言,前三种矿物很少,因此主要 取决于泥质含量及组成。 (3)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膏、盐岩、K盐等。除K具放射性外, 其他岩类主要由岩石中所含泥质及微量无素决定。
API是美国石油学会的缩写,API单位是该学会规定的自然伽马测井标准 单位,并已在许多国家广泛应用。这一单位是将自然伽马测井仪器放在标准 的刻度井中进行标定得出的。标定时,规定刻度井中最高和最低放射性地层 自然伽马读数之差为200个API单位。于是,其它地层即可按它的实际读数得 出相应的API数。表中对于每一种岩石都有一定自然伽马射线强度的变化范围 ,并用横线的纵向宽度来表示出现这一放射性强度的频率。
α射线(2He4):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流,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相当于一个氢原子核。 β射线(-1e0):是一种带负电荷的高速运动的粒子流,相当于一个电 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γ射线:γ射线是频率很高的电磁场或光子流,不带电荷,能量很高 ,一般多在几十万电子伏特以上,并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这三种射线: 电离能力:α射线的电离本领最强,γ射线最弱。 穿透能力:γ射线最强,它在空气中的射程可达几百米,在沉积岩 石中的平均穿透深度约为30公分;而α射线在岩石中的穿透距离仅约 10-3厘米;β射线在金属中仅能穿透0.9厘米。
若以No和N分别表示任一放射性元素在时间t=0和t时的原子数, 则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为 N=N0e-λt 式中λ为衰变常数,其值仅决定于该放射性元素本身的性质。 不同的元素,λ值可以相差很大。显然,λ越大,衰变越快。 这个规律说明,随时间增长,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个数减少。
⑷核衰变规律
在习惯上,常用和λ有关的另一常数来表示衰变的快慢。这一常 数是某种放射性元素从t=0时的N0个原子开始,到N0/2个原子发生了衰 变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半衰期,用T表示:
伽马读数约50API以下。其中硬石膏最低,10API以下。
石油测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沉积岩,通常认为,铀、 钍、钾等放射性元素最初存在于火成岩当中,当火成岩 风化以及地表水的作用,一部分易溶的放射性物质(如铀 的化合物)便以溶液的形式搬运,而不易溶解的则在水中
与胶体和岩石及矿物的碎屑一起搬运,最后随同沉积岩
一般地,原子是中性的,所以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层的电 子数,这个数值叫做元素的原子序数,通常用Z表示,它决定了原子的化 学性质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臵。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元素的质量数,通常用A表示。
第七章
⑵同位素和放射性元素
自然伽马测井
我们把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 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同一位臵,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但有不同的原子量,因而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1H1、1H2、1H3
倍增管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伽马射线射到萤光体(如碘化钠晶体)上, 从其原子中打出电子,并在该电子的激发下发出闪光。光电 倍增管将闪光转变为电脉冲,电脉冲的数量与进入萤光体的 伽马射线成正比,这就是闪烁计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1.2
自 然 伽 马 测 井
自然伽马测井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根据天然放射性强弱,判别岩性和划分井地层剖面。 在一个含油气区或单独构造上,各井剖面进行对比。 估计岩石中泥质含量,从而判断岩层的储集性能,特别是在泥浆矿化度 较高地区,碳酸盐岩剖面中,自然电位无法清楚划分渗透性岩层,自然 伽马可以解决。 自然伽马测井的优缺点: 优点:(1)裸眼井和套管井中均可以进行 (2)油基泥浆、高矿化度以及干井中均可以进行 (3)碳酸盐岩剖面和水化学沉积剖面不可缺少。 缺点:(1)测速慢,成本高。 (2)如果岩石本身组成中含放射性物质,如含火山碎屑等,则无 法正确判断泥质含量。如哈密地区,那么SH判定需从其分资料中求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