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案(缪)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教学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阐明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细菌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机,养成学生关心生态科学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由两则新闻(1、苏州河凤眼莲提前爆发;2、第四次婴儿潮的爽约)引入,这两则新闻关注的对象都是种群,研究的内容都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对社会和整个自然界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PPT展示)这是一个刚刚接种过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肉眼看不出什么变化,但24小时后,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菌落,每一个菌落都是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可见种群数量是通过繁殖而增长的。
那么,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就以这样一种细菌作为观察对象(板书),已知某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分钟左右就可通过分裂繁殖一代,那么,一个这样注意,我们的前提假设是各种条件适宜,包括营养、空间、温度、pH等。
(板书:合理假设)若以N表示细菌的数量,t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请试着写出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学生书写)若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细菌的数量,能不能绘出细菌的增长曲线?(学生绘制曲线图,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教师总结,点评。
当我们得到方程式或者曲线图的时候,实际上是试图在用某种恰当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种群增长的实质,我们把这样的环节叫做数学表达。
(板书:数学表达)问:这样的曲线图与它对应的数学公式相比,有何优势?又有何局限?(公式——精准,便于计算;曲线图——直观。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1四、教学过程〖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1.数学模型概念: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2.表现形式:活动(一)(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20min就通过分裂增殖一次。
(完成Nn=(3)利用表格数据绘制曲线提出问题3.建构数学模型的步骤: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模型的检验或修正活动(二)尝试构建模型提出问题:若自然界某种生物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如何变化?作出假设:建立数学模型:模型的检验或修正:自然界实例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2.“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活动(三)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问题:实验室以固定容积的发酵罐培养酵母菌,种群数量如何变化?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曲线检验或修正:下表为一个固定容积的发酵罐中培养酵母菌6天的数据记录表:酵母菌每天定时测定量(万2.绘制曲线: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K值:在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2.产生条件:3.数学模型(曲线图)活动(四)绘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曲线4.应用:应用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应用2:保护濒危物种,应用3:有害生物的控制,活动(五)延续活动(三)提出问题:如果继续培养下去酵母菌数量会怎么样呢?作出假设:建立数学模型:绘制曲线检验或修正: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传染病等。
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判断:1.一个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2.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3.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4.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将稳定不变()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doc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知识结构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二、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解决方法]⑴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的轨迹教学。
⑵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解决方法]同上。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课件、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2、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教学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
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提示:数学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
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模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难点:1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重点)2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难点)三、学习过程1.我展示,我快乐①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细菌会增殖为多少?以每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
完成表格:②如果以代表第n代细菌数量,第n代细菌数量则的计算公式?③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④将数学计算公式变为曲线图,曲线图与数学公式比较,优缺点?种群数量(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时间阅读课本65页,完成以下表格(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小组讨论3分钟,完成以下问题)1、模型假设:在充裕、气候适宜、没有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2、建立模型: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 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那么:一年后种群数量N 1=,两年后种群数量N 2=,t 年后群数量=。
(这个公式即为数学模型),3、思考:当λ>1、λ=1、0<λ<1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会怎样?4、自然界中“J ”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小组讨论5分钟,完成以下问题)1、模型假设:自然界的和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就会加剧,以种群为食的也会增加,这就会使降低,升高。
2、建立模型。
(种群增长的曲线图)K值的含义是 _ 。
3、“S ”型曲线分析:①分别分析B 点和E 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 点:出生率死亡率 E 点:出生率死亡率 ②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 (继续增长,增长停止);种群数AB CD E.量在 2值时,种群—(增长最快,增长最慢);种群数量小于2值时种群—(增长逐渐加快,增长逐渐减慢);种群数量大于2值时种群—(增长逐渐加快,增长逐渐减慢)。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四章第2节,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
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现实环境中,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还可以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方法:图形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学习法五、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细菌起始数量为1)。
1、请填下表,根据表中数据,绘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时间20406080100120140160180细菌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数量2、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 2n3、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N = 2216思考: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与细菌的增长类似的例子呢?探究活动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阅读课本66页的内容,结合实例,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J”型增长的理想条件是指哪些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自然界中,满足以上条件的实例有哪些?(1)实验室条件下。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
3.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2. 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3.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4. 种群数量变化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常见因素和数学模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生物学》、《生态学》等。
2. 课件或黑板:展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图形、表格和实例。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现象,引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思考。
2.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常见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4.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
5. 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实例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7.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9.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概念、因素和模型的理解,以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应用能力。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生态学相关知识:介绍生态学中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其他概念,如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等。
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种群是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在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案目标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学会用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案重点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和模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案方法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案,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思考:“S ”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都能在K 值维持稳定吗?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吉林省省级优课)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的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讲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生物知识为载体,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逐步培育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在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把模型建构作为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收纳入了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之中,其中数学模型是常见的模型方法之一二、教材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分别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二课时的内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重点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的特征》介绍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特征和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引出作了铺垫。
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
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象是高二或高三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高中生物第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会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b.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
情感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要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流程公式增长吗?如何验证你的观点?2.展示本节课题和主要学习目标。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1。
建构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1)让学生完成教材66页表格,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时间20406080100120140160180分裂次数数量(2)让学生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3)让学生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计算公式:Nn=1 ×2n,和数量增长曲线比较,认识到计算、填表、作图。
分析、比较、回答.通过计算完成表格填写和曲线作图,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现象和规律可言通过数学语言归纳: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3.展示历年来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分析是否呈“J"型曲线?(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2)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察、分析、作答。
观察、分析、回答。
人口数量增长曲线,进行人口知识教育。
掌握“J”型曲线的4。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解读展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增长速率变化曲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①产生条件:理想状态,即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 t=N0λt。
(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分析、比较、回条件、特点、计算公式和增长速率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自主学习】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一)种群数量的“J”型曲线
1、条件: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如、、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内因
1、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2、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率和率。
3、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率和率。
(二)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课堂教学】
1、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型。
思考:怎样的条件才能呈这样的曲线生长?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
t =N
λt,“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
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1)、什么是K值?K值是否会变化?
(2)、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5、理解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并讨论“J”型增长曲线和“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
6、“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1)曲线比较(如下图)。
(2)列表比较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因而有:“J ”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 ”型曲线。
7、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课堂检测】
1、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假如在现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裂3次,则一昼夜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 A.23×24
B . 3×24×2
C .23
×24 D .3×224
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 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 N 0 B .1.69 N 0 C .2.3 N 0 D .5.29 N 0
3、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 ”型增长的是
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 B .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 C .当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D .只有在实验室中 4、近年来,由于太湖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常常发生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式生长,使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
蓝藻在这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 ( ) A .“J ”型增长 B .“S ”型增长 C .直线型增长 D .无规律增长 5、当食草动物从超载的天然草场上移走后一段时间内,该草场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植物量增加 B .植物量减少 C .植物量始终保持稳定不变 D .植物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6、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一个固定大小的铁丝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饲料和水。
则笼内鼠数量的变化,应近似于右图中的
A.曲线A B .曲线B
C .曲线C
D .曲线D
7、某地三年前新办一个养兔场,开始时只有不
到50只兔,现在已繁殖增长到上万只。
在这三年内,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符合
A .“J ”型曲线
B .“S ”型曲线
C .直线上升
D .抛物线 8、种群数量稳定是指 ( )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C.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课后巩固提高】
1、如图表示在一个池塘中当鱼的密度上升时,鱼产量、个体生长量、食物量和寻食耗能量的变化曲线。
其中能代表鱼个体生长量和鱼产量的曲线是
A、1和3
B、2和4
C、1和2
D、2和3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
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则在哪一时期
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A、a
B、b
C、c
D、d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5、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
A
6、下列各项中,不能
..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人类活动C.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营养和空间条件
7、右图描述了某种鹿在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
的变化。
在图中显示的特定环境中,在1930
年不会因饥饿致死的鹿大约有
A.12000只B.35000只C.50000只D.100000只
8、某沙滩原有黄泥螺约3000吨,现每年最多可新增300吨。
为不影响可持续发展,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应控制在A.3000吨B.300吨C.1500吨D.150吨9、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后,
接种少量的小球藻。
右图是小球藻的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
列各图中,能反映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10、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t
0~t
2
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
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
1
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开始捕获该鱼的时期为t
2
D.在t
1~t
2
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1、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一种叫做水葫芦的水生植物进入我国江海湖
泊生长,短短两年时间将云南滇池水面几乎全部
占据,造成旅游、水产多方面损失。
图中曲线
______符合水葫芦的疯狂蔓延,体现了达尔文自
然选择学说中所说的生物
的特性。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方式之一。
(2)此图若曲线II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__________段。
(3)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分析,图中带阴影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 ______。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种内斗争表现最为剧烈的是_________段。
(4)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点时进行,因为此时种群数量的恢复能力最强。
(5)此图若表示“植物叶的生长时间与叶内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则能正确表示的曲线是__________。
13、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
1– t
2
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从t
2
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t
2–t
3
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
3
–t
5
时间内甲、乙种群的年龄组成
不同
e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案参考答案
【课堂检测】1A 2B 3D 4A 5D 6C 7A 8B
【课后巩固提高】1A 2B 3C 4D 5C 6A 7A 8B 9B 10B 11、(1)I:过度繁殖;外来物种入侵(2)ab (3)生存斗争
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bc (4)e (5)Ⅱ 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