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俗音乐南管和北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民俗音乐南管和北管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台湾民俗音乐南管和北管
台湾民俗音乐南管和北管
在风格迥异的台湾南管和北管中,南管乐音幽雅清丽,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痴迷;而北管则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亢、激越,是婚丧节庆、迎神祭典中最能渲染气氛、振奋人心的一种民俗音乐。

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台湾民俗音乐南管和北管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台湾不仅是戏剧之乡,同时也是音乐之岛。

在台湾民间流行着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音乐流派:南管和北管。

目前在台湾,西方的各种“流行音乐”、爵士乐等充斥着城市的酒吧和舞厅,民间音乐日趋衰败,但在广大农村,“欧风美雨”并未减少普通民众对“南管”的偏爱。

每当农闲时节,饭后茶余,人们便自发地聚集在花前月下或庙宇“闲房”,拨弄琴弦,敲起拍板,津津有味地演唱起来,陶醉于悠扬委婉的音乐王国之中,怡然自得,直到夜阑人静,方才尽兴而归。

(1)南管
南管是“南曲管弦乐”的简称。

它原本是流传于闽南泉州一带的古代音乐,清代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台民为把这种音乐与北方系统的音乐加以区别,特称之为“南管”。

使用的乐器主要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笛和拍板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拍板”,歌唱者演唱时,按着拍板一个字一个字地拉长音调往下唱,歌词字数不多,节奏舒缓,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正式演奏时分“指”(有词的曲)“曲”(有曲有词)“谱”(有谱无词)三部分。

乐音幽雅清丽,悠扬婉转,令
人陶醉痴迷。

南管乐起源于元末长江以南,是伴随着南方经济文化的开拓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民间音乐。

本来,演奏南管的惯例,琵琶师为首席。

而如今南管乐演出,领衔的乐器却往往是洞箫,洞箫师坐首席。

据说这一变化也与康熙有关:康熙听过南管乐后,非常喜欢,情不自禁地拿起洞箫助兴,参加合奏。

自此,洞箫在南管乐中便身价倍增,被“提升”为领衔乐器了。

南管乐传入台湾后,很快在城乡广为流传,融入台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广大群众闲暇之余弹唱自娱、抒发·情感、怡神养性的民间艺术,并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逢婚丧节庆或庙会祭典,由南管爱好者组成的业余“子弟团”必应邀到场演奏,不可或缺。

而1900年前后成立于台南的“南声社”则是目前在台湾曲艺最为精湛、组织最为完备的南管业余演奏团体。

他们曾远赴东南亚、西欧各国演出,传扬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受到热烈欢迎。

(2)北管
“北管”专指大陆北方语系的戏曲音乐。

由于它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亢、激越,是婚丧节庆、迎神祭典中最能渲染气氛、振奋人心的一种民俗音乐。

北管起源于长江以北,据说清乾、嘉年间由安徽传入台湾;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七音锣、大小鼓、响盏、古琴、唢呐、大管弦、二弦、三弦、京胡(“吊规仔”)椰胡(穀仔弦)箫、筝、笛等;主要演奏汉、唐、宋历代名家所作的曲子。

由北管乐器伴奏演唱的戏剧叫“北管戏”,因多数北管戏团是由
农村富家子弟组成的业余戏团,故又称“子弟戏”。

此外,还称它为“乱弹戏”。

这一名称的由来,出自乾隆时代的花部唱腔。

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说:“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腔,统谓之乱弹。

”清初以来,北管戏在台湾民间长期盛行,经久不衰,台湾谚语云:“猪肉吃三层(即“五花肉”)看戏看乱弹”,可见台胞对北管戏的喜爱。

台湾光复之初,北管子弟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总数达千团之多。

他们活跃在各种民俗活动的喜庆场合,或登台演唱,或摆场清唱,或游行演奏戏曲,满足了人们心灵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寄托,自娱而又娱人,发挥了民间戏曲音乐的重要功能。

其实,但从演奏的这些乐器方面来看,我们便可想象得出,北管乐演奏起来必定震天动地,比南管乐要热闹得多。

南管和北管,风格完全不同,前者体现了南方人的细腻与沉静,后者则表达了北方大汉豪放、爽朗的性格。

(3)南管基本特征
演唱形式
南音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

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

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
曲音乐等内容。

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

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

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在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拍板居中。

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左,洞箫、二弦居右。

南音的正规演唱一律以闽南方言演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

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

有的馆阁还搭“彩棚”,或在舞台,上放置宫灯、黄凉伞,传说康熙皇帝封赐弦管人为“五少芳弦”“御前清客”,故以此为荣耀。

南音以上述的“指、谱、曲”和“过支联套曲”、独特的演奏演唱形式和以泉腔方言演唱为特征之外,加上自成体系的“工父谱”以及汉唐遗制的古乐器,便构成其基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

曲式结构
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

现存的曲目尚有二千多首(套)按照民间习惯称谓,分述于下:
一、大谱。

即纯器乐曲。

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

大谱原有十二套,后来发展至十六套。

其中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
(简称“四梅走归”)和《阳关三叠》较为著名。

又有三套佛教音乐《金钱经》。

每套谱分为四到八个乐章不等,一般可演奏十至二十分钟左右。

二、散曲。

有谱、有词。

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

散曲的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千首左右(一说有三四千首甚至万首以上,待证实)。

曲词的内容,除了部分描写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自然景观之外,绝大部分是以第一人称抒发内心情感。

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的人物故事,表现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共同理想和基本愿望。

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一唱三叹的“大撩曲”(如《月照芙蓉》唱十八分钟)今有人称之为长抒情曲或“咏叹调”;也有小部分“顺口而歌”,类似民间小调的短小曲目,俗称“草曲”。

三、指套。

亦称“套曲”,或被简称为“指”。

每首“指”都有曲词、工义谱、琵琶弹奏法和撩拍符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

原有三十六套,后来发展至五十套。

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的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辑成套。

由洞箫主奏的,称为“箫指”;由嗳仔(唢呐)作为主奏乐器的,称为“嗳仔指”。

“指”除演奏之外,还有一义,即作为指导学生的必修教材,因而有人以“琵琶指南”命名。

凡要学习南音的人,必先由教师口传心授,并指导学生熟读默背四至五套“指谱”(俗称“念嘴”,即口传)然后练习琵琶指法。

四、过支联套曲。

它是“指”“谱”“曲”严格按照“管门”“滚
门”重新组合的传统演奏、演唱的形式。

一般都是确定“管门”之后,先奏“指”,然后依据“从慢到渐快到快”的规则,有序地选择逐个“滚门”的曲目唱下去。

“滚门”与“滚门”之间由“过支曲”衔接,一气呵成,不得停顿,最后奏谱结束,俗称“宿谱”。

曲目
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代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

其中,“大谱”里的三套《金钱经》中的“番家语”“喝哒句”,“指谱”中的“兜勒声”“普庵咒”,以及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七撩拍)等,一直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西域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

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习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南音乐种所独有。

(4)北管特点
北管乐队由演唱组和演奏组组成,乐队编制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五、六人。

演唱组一般有十三、四岁的男孩、女孩五、六个,演唱时各人手执打击乐器,边唱边打。

演奏组至少六、七个人,多者十余人。

一、演唱组:
曲一般由五、六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和男孩来演唱,演唱时都配之以伴奏。

典型地方特色是,小孩子边唱边执打打击乐器为某些乐曲
伴奏,给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气。

在北管曲中,歌词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居多,在乐句、乐段、乐曲结束处,常有衬词“哎哟”,保留了发源地江淮一带民歌的某些特色。

演唱时,常采用提高八度的演唱方法,使歌声高亢、有力。

并借鉴了莆仙音乐的波音奏法和南音演唱中将某些特殊字的“声母”与“韵母”适当间隔的读音,使歌声更为悠扬、柔婉和秀丽。

二、演奏组:
演奏形式有坐唱和走唱两种。

因历史原因,北管音乐演奏法颇受外地音乐的影响,如具有江南丝竹之色彩;又如弦乐类多仿效京弦一弓一音的拉奏法,目的显然是追求音响、风格及色彩。

其中,颇具个性的是,“演奏时,拉弦轻快热烈,多用短弓,常用一弓一音,类似顿音奏法,与莆仙十音演奏风格相近”。

并多采用第一把位演奏,需奏第一把位以下的任何一音,常用比它低八度的同名音来替代;月琴多用弹挑交替的手法,使音乐遒劲朴实;双清、三弦常只配一条弦来弹奏。

这些演奏方法在莆仙音乐或其他戏曲音乐中可以见到。

泉港庆新春北管音乐会还有的艺人在拉弦、弹拨乐器的按弦上,显然受到了自己对闽南音乐听觉定势的影响,原谱中的“凡”(清角,唱名“fa”)大多演奏成“升凡”(变徵,唱名“#fa”),不知不觉地把乐曲的七声调式清乐音阶,转变成七声调式雅乐音阶。

由于调式音阶的变化,绐予原乐曲以新的色彩。

而真正的七声雅乐调式音阶,在闽南音乐中是很常见的。

在曲式结构上,以多首曲牌联缀的形式为常见,其中也有以板式变化手法构成的曲式结构。

代表性乐曲有《五串》、《六串》、《七串》、《十二串》等。

民间艺人以几个曲牌联缀,称“几串”,如《六串》中就有1/4、2/4、4/4三种节拍,即使是由许多曲牌联缀,它们却只用一个调,便于各曲之间的调性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