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 开辟新航路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单选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
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这种“爆炸性影响”
主要是指()
A. 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B. 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 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因此应指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故B正确;
AC是对世界的影响,故AC错误;
D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1)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2)对欧洲: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
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4)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
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宋代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还是在农耕经济的范畴下产生的,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产生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变的历史性的作用。

这与西方商业革命明显不同。

2.如图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

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A. 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B. 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
C. 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 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答案】A
【解析】A.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小麦价格不断上涨,这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所导致的。

B.材料看不出殖民地对英国小麦价格的影响。

C.1640年之前,英国的工业城市没有巨大发展。

D.材料反映的是小麦价格持续增长,并不是波动。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其次要从时间上来判断,这正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的实践阶段。

3.“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
购买力却下降了。

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

”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
A. 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 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C. 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D. 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大量的金银,引发价格革命,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大地主的土地收入是货币地租,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打击,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故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无关,故A项错误。

殖民扩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需要掌握价格革命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价格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对价格革命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
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

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可知是价格革命,依据材料信息“1540年前后”,可知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故选A;垄断组织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工业革命的开展是18世纪60年代以后,均与材料时间“1540年前后”不符,排除BC;依据材料信息“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可知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不是“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A。

5.历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
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亚洲的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美洲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冲击了东方的传统思想观念
④玉米、葡萄等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洲居民的生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通过殖民掠夺、倾销商品等方式,破坏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史实。

故①②③项的表述正确;第④项的表述与设问要求“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不符。

故排除含有第④项的BD和不含③的A。

故选C。

6.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提出过地圆说。

15、16世纪时,地圆说被航海家的海上探险
活动所证实。

下列能够证明地圆说的是( )
A. 迪亚士船队
B. 哥伦布船队
C. 达·伽马船队
D. 麦哲伦船队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迪亚士船队只是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并没有完成全球航行,
故排除A。

B.哥伦布船队是发现美洲新大陆,并没有实际证明地球是圆的,故排除B。

C.达•伽马船队是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也没有证明地球是圆的,故排除C。

D.麦哲伦船队完成了全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故D正确。

故选D。

7.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

材料反映
A. 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 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 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对外贸易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根据材料“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世界市场的需求有力的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故选A。

B.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故不选B。

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渐解体,故不选C。

D.选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D。

故选A。

8.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
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

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

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 提升了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A.徽商晋商没有进行殖民扩张活动。

B.徽商晋商没有缓解国内阶级矛盾。

C.徽商晋商将大量的财富用于,与购买土地建房,不利于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西班牙,葡萄牙,大量财富用于购买奢侈品和贵族头衔,也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国内工业的发展。

D.二者都没有提高国际地位。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地搞清楚,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因素,还要搞清楚西班牙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影响。

9.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
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
A. 沈括
B. 马可•波罗
C. 利玛窦
D. 徐光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早起西学东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地名信息以及“大地是球形的”的概念,是新航路开辟的成果,因此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的传教士,所以本题正确答案C项。

10.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
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

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 给土著人带去人文主义思想
B. 向土著人传播航海技术
C.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 向土著人传播天主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迪亚士所说的航行的目的“为上帝和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即传播天主教,使殖民地的土著人皈依天主教,故D项正确;AC 两项所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显与新航路开辟的目的不符,而且与不符合题干“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要求,排除。

故选D。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

……
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

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

……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

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

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

)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
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
的特点。

【答案】(1)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

(“西学东渐”)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

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

(3)“五四”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

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

“五四”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相连。

【解析】(1)本题考查“西学东渐”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第一小问“主要表现”,要求根据材料一来概括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即可得出。

第二小问“背景”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西方传教士东来以及西学东渐主要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2)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旨在考查概括材料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第一小问“核心观点”要求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根据材料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以概括出来,即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

第二小问“理论创新”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文化,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第一小问“文化倾向”,根据材料三中的“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出结论。

举例:五四以前的可以用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一些史实来说明;五四之后的用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说明。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旨在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点”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四中的“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可以得出“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说明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材料二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宋朝时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
影响。

到15世纪,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的“爆炸性的影响”?分析中国没能产生
这种爆炸性影响的原因。

材料三木薯、马铃薯、甘薯和玉米,还有花生、豆类和西红柿,极大地丰富了整个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

“哥伦布交流”的结算清单很复杂,但这场交流开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认地改变了。

——《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哥伦布交流”使世界发生了哪些改变。

材料四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英国在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占全国人口的26%,到1851年时,全国城镇数目达到265个,城镇人口所占比率上升到54%,1891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人口占到68%。

有经济学家统计,英国在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

【答案】(1)影响: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经济中心南移。

(2)理解: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原因: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理学的思想束缚,小农经济的顽固性等。

(任答3点即可)
(3)改变: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美洲的开发;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形成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4)影响:工业革命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推动小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城镇数量也越来越多;改变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市民阶级正式产生”、“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等信息即可得出“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即可得出“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的结论;此外,结合相关所学还可以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商业革命”未能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理解”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加速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理学的思想束缚、小农经济的顽固性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扩大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美洲的开发、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开始形成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等角度思考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评述的能力。

由材料四中的信息“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5%”即可得出“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结论;由材料四中的信息“1801年时,五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06个 (1891)
年时,城镇数目增至622个”即可得出“推动小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城镇数量也越来越多”的结论;由材料四中的信息“1801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32%、23%和45%,而到1841年则变为22%、34%和44%”即可得出“改变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形成,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