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第9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限
点
时
集
二
3.不同种生物的 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 K 值固定不变。 训
考
(×)
提示:同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
点
影响等。
返
三
首
页
考
4.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 K/2 后,种群增长速
点
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点
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
一
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 课
考
后
点
估计值,C 项正确,D 项错误。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的实际操作
限 时
集
二 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 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 训
考 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
二
训
②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
考
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
点 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
一 右”的原则。
课
考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
训
考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或死亡 的个体
点 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返
三
首
页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 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
考
点 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一
(3)年龄组成
考
①概念:种群中 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课 后
限
点
②类型(如图)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考 点 一 考 点
二第1讲
考 点 三
课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后 限
时
集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训
返 首 页
考
1.种群的特征(Ⅰ)
点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一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课
考
后
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 限
点
时
命观念)
二
集 训
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
课
考
后
(2)形成原因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5.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
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 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等。其影响因
一
素主要有:
课
考
后
点
(1)内因
限 时
集
二
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训
考
②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 出生率和迁入率 。
点
③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集 训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
考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
点
_所__有___样__方__内__种__群__密__度__的__平__均___值___。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2)标志重捕法
一
①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考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
→重捕、计数→密
点 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 项错误。]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4.(2019·福建市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
一 的是( )
考
A.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
课 后
点
B.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
限 时
集
二
C.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训
时
二
(2)类型——
随机分布
:如田野中杂草的空间分布
集 训
— 集群分布 :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点
(1)样方法
一
①适用范围:植物、 活动范围小 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考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
课 后
限
点 并取平均值。
时
二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
考 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
点 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2wenku.baidu.com“J”型增长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1)形成原因: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 。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2)数学公式:Nt= N0λt 。
课
考
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后 限
考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 正确。]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点
一
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
考 做法中正确的是( )
课 后
点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
限 时
集
二 英的种群密度
训
考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
限 时
二 1∶1,则出生率越高。
集
(√ ) 训
考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点 的。
三
(√ ) 返 首 页
考
点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一
( ×)
考
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
课 后
限
点 出生率,进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时
集
二
5.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 训
考
D.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
富的区域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A [选取样方面积既能保证物种数较全,又能保证面积最小,
一 取样方便,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不同,由于乔木体积大,
课
考
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灌木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B
错误;
后 限
点
标志重捕法所标记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C
③根据如图,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点
用线连起来。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4)性别比例:种群中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2.种群的空间特征
考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位__置__状__态__或__布__局__。
课 后
限
点
— 均匀分布 :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时 集
二
训
提示:不一定。种群数量不只是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迁入
考
率和迁出率、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2.请用箭头及简洁的文字建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 时
集
二 型。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提示: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考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粒黄玉米种子代表一定 课 后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图1
图2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A.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
一
考
B.图 1 中的 c 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课 后
点
C.图 2 中丁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
限 时
集
二
D.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 训
时 集
二
训
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
考
观因素,D 错误。]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考点二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集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考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课 后
点
(1)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 。
限 时
集
二
(2)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 训
点
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
50
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
限 时
集
二 尝试用简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 训
考 操作的模拟步骤。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考
提示:取出 50 粒黄玉米种子→剩余黄玉米种子倒入烧杯→加入 课 后
点
50
粒白玉米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
点 英的种群密度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
课
考 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后
限
点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
时 集
二
训
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C [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
环境容纳量
即K值后,
点
将相对稳定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4.环境容纳量
点
(1)概念:_在__环__境__条__件__不__受__破__坏__的__情__况__下__,__一__定__空__间__中__所__维__持__的_
一 __种__群__最__大__数__量_______。
点
t:时间
时
二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集 训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 倍数 连续增长。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3.“S”型增长
点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 。
二
集 训
考
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
后 限
点
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
时 集
二
训
间。
考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
点
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1.有人认为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减 后
限
点 少,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一
(× )
考
提示: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 K/2 后,种群增长
课 后
限
点 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时
集
二
5.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 K 值。
限 时
集
二 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 3~5 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后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分析
限
点
时
1.(2019·河南省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种卵胎生蜥蜴孕期在不同 集
二
训
温度条件下产生幼仔的性别比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A.该种蜥蜴的性别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
一 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
课
考
后
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 限
点
时
二
×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
集 训
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训
考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一
(1)关键点 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课
考
①大小适中:乔木 100 m2、灌木 16 m2、草本 1 m2;样方数量不
后 限
点 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时 集
考 密度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C [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年龄组
一
考
成),A 正确;图 1 中的 c 表示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课 后
点
B 正确;图 2 中丁表示年龄组成与图 1 中的 b 表示的含义相同,图 2
限 时
集
二 中丙表示性别比例与图 1 中的 a 表示的含义相同,C 错误;图 2 中 训
时
集
二
B.图示 3 种温度下,25 ℃时该种蜥蜴幼仔的雌雄比例最接近 训
考
C.若有 10 只蜥蜴在 32 ℃的环境中出生,则可能全为雄性
点
D.在自然状态下,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一定是大致相当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D
[由于在自然状态下所处的温度未知,该种蜥蜴的雌雄比例
后 限
点 无法确定,D 错误。]
时 集
一
(2)外因
课
考
①自然因素: 气候 、 食物 、天敌、传染病等。
后
限
点
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
时 集
二
训
境污染等。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1.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
响。
一
(√ )
考
2.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 × ) 课 后
课 后
限
点 度估算。
时
集
二
③密度估算公式:
训
考
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 种群数量= 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1.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 )
一
考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 9 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课 后
点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考
点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
三
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科学探究)
返 首
页
考
点
一考点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二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集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一
课
考
1.种群的数量特征
后
限
点
(1)种群密度:种群在 单位面积 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时
集
二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一
课
考
后
限
点
时
集
二
训
考
点
返
三
首
页
考
点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一
考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课 后
点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
限 时
集
二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