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借口、时间、战争的性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拟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拟思维能力。

3.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余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燃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
教师:(展示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一英国输华货物(正当贸易商品)统计表
材料二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
供给不上了。

材料三中国人不能同时购置商品,又购置毒品。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呈现出什么状况?
(2)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英国怎样认为呢?为此英国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19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开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

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

但通过上表我们知道,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

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具有天然抵抗性,这是根本原因;二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需求;三是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置英国的工业品。

英国资产阶级把他们的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享受的特权有限。

于是,英国以“亚罗号事件〞、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

教师:显然,英、法成为主要侵略者。

还有两个帮凶,他们是谁?
学生:美国和俄国。

教师:(结合世界历史指出)美国因为处于南北战争的前夕,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带着坐收渔人之利的心理参加英、法联合战线,积极出谋划策。

俄国虽然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但怀着早已明确的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也参加了这一阵线。

于是四国形成侵略中国的联合阵线。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大家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需要注意其开始的标志、参与国、重大事件,并结合示意图说明侵略者的进军路线。

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归纳)
教师:(分别讲评)
1.战争爆发: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

2.1857年,英法攻陷广州。

3.1858年,英法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4.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1)《天津条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是否有相似的内容?
(2)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比照分析,《天津条约》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危害是什么?
(4)指出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
(1)相似点都有开放通商口岸和赔款的内容。

(2)(仔细读图,比照归纳)新增加的口岸特点:多、广、深。

“多〞是指开放的通商口岸多达10个;“广〞是指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而“深〞那么是指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中国腹地。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深入,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长江是中国的内河,此规定说明中国的内河航运权开始丧失,也便利了外国商品向中国内地倾销。

(4)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实质:一国的公使驻于另一国的都城并不意味着不平等,但是侵略者的意图是准备通过这个步骤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以干预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因此,《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公使进驻北京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5.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教师:1860年,英法利用去北京换约之机,又挑起战争。

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

咸丰帝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向侵略军求和。

10月侵略军火烧圆明园,随后控制北京城。

留守北京的奕在侵略者的武力威胁下,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学生:(观看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英法联军在北京街头的图片、观看焚毁前的圆明园录像资料和焚毁后的遗迹,从而激发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愤慨)
教师:(讲评《北京条约》)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增开为通商口岸,使侵略势力渗透到统治中心附近,严重威胁着北京的平安,使天津成为外国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动基地。

6.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学生:(结合《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复述各条约所割出的领土范围和面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中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危害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又遭受哪些更大的损害呢?
学生:(讨论,答复)
教师:(归纳,引出两次鸦片战争结果的比拟,得出结论,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与学史方法)
①丧失领土、主权的增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而且关税、司法、领海等主权也遭到践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进而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而沙俄那么通过《瑗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使中国领土完整进一步丧失。

关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规定,更为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准备了便利条件。

②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及扩展: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翻开了国门,但其侵略势力根本在东南沿海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规定,中国又增开了天津在内的11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从大陆漫延至岛屿,从沿海深入到沿江内地。

另外有关外
国人、外国船的特殊规定,使他们的侵略活动更加有恃无恐。

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么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历史证明,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翻开国门开展自己。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起因
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翻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经过
1.开始: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
2.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10月,火烧圆明园
4.签订《北京条约》
5.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影响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二课时第一次世界大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21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

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

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Ligny Thilloy,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

50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

这是程玲努力了十年的结果,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

后来才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参加战事。

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法国郊外的田间,站在毕粹德被翻译成“PI TSUI TE〞的墓碑(如图)前,程玲成为了一战结束以后,第一个来到这里祭扫的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开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2021年英、法、德、美的比拟(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的国家)
工程英法德美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2021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2021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192021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2021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开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根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参加德奥集团。

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剧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萨拉热窝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从塞尔维亚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行为;但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平安角度来看,普林西普刺杀行为的性质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
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

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会直接对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

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凡尔登战役与大战结果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战场等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图片,说说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3.结合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目标导学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他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设问: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四种势力参战性质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前三种评价是不正确的。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英、法、俄、美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才参战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保护者〞和“见义勇为者〞,他们都是非正义的。

后一种评价是正确的。

虽然塞尔维亚参战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来说,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因而是非正义的。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交战国带来灾难,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
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历史证明:强必霸之路是一条死胡同,各国要和平相处,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这次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

在联合国广场上,有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塑——铸剑为犁,它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盼望“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愿望。

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克服狭
隘的民
族主义,为世界和平奉献自己的力量。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课外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合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效果好。

但是,本课设计的内容太多,上课时节奏较快。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历史教师持续不断地去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