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

合集下载

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牛巴氏杆菌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由牛巴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含有感染源的环境和水源传播。

病菌可通过皮肤、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引起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等多系统多器官受损。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方面介绍本病。

一、流行病学1. 主要传播途径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过感染了的动物体液,如尿、唾液、血液等。

(3)受感染的动物。

2. 感染人群全球牛巴氏杆菌病病例数量每年约有一百万。

在中国,由于农业养殖和游泳、漂流等活动的普遍化,牛巴氏杆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发病人群以青壮年居多,男性高于女性。

3. 流行季节牛巴氏杆菌病一般在夏秋季节易发流行。

二、临床症状牛巴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在5-14天左右,临床症状因病原体毒力和宿主个体抗病力的差异而表现不一,其典型表现是类似其他病毒感染的急性体征,如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寒战、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

此外,牛巴氏杆菌病还会引起肝脏、肾脏、心脏、肺、眼、脑等多系统多器官受损,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伤、心律失常、肺出血、视力下降、脑膜刺激征等严重并发症。

特别是肝肾功能受损,常表现为黄疸和血尿。

三、诊断及治疗1. 诊断标准临床上,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需要符合以下条件:①具有相应的流行病学史或是疫区地区居民,或是从事过与该病有关的职业;②出现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③实验室检测结果均符合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血凝试验(IHA)、荧光抗体法(FA)和多聚酶链反应(PCR)、细菌培养和血清培养等。

2. 治疗方法治疗方案主要以抗生素为主,有效的药物包括青霉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头孢菌素等。

对严重者可以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

四、防控措施防控措施主要包括:①从源头控制病原的传播,如加强畜牧业的卫生、防疫管理和饲养动物的环境卫生管理;②强调公众的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知识水平和防范意识;③减少人畜接触,避免在地层水污染区游泳、洗澡等活动;④加强社区卫生防疫宣传以及应急响应体系建设。

浅析牛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

浅析牛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

浅析牛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摘要:牛巴氏杆菌病,又被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由于感染巴氏杆菌而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疾病,常发生于牛群中。

对于家畜来说,感染上牛巴氏杆菌病,其死亡率往往较高,同时,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速度快、发病较急,也容易造成群体性感染和死亡现象,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西藏地区有耗牛养殖的传统,该地区发生牛巴氏杆菌病的概率也非常高。

对牛巴氏杆菌病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巴氏杆菌;预防;治疗一、病原及分类1.1病原。

牛犊患上牛巴氏杆菌病的主要原因感染了属于格兰阴性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这种病菌呈卵圆形,两端钝圆,中间部位向外凸起,具有散在特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其没有鞭毛,也不能自主运动。

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离可以发现其会出现两级染色,该病菌对于外部环境有着强烈的抵抗性,在干燥环境中可以存活2.5h左右,其可以在分泌物中生存,也可以在排泄物中生存,同时可以在血液中生产,尤其是在腐败尸体中能够生产长达数月时间,但其惧怕强光,在强光照射下几分钟内就会失去活力,消毒剂可以让其失去活力。

该病菌可以通过呼吸道在带菌牛之间传播,也可以通过各种分泌物在病牛之间传播,而且还可以污染水源,牛犊用具也会沾染上该病菌,其传播渠道比较多,如皮肤、蚊虫叮咬等都是传播途径。

1.2分类1.2.1急性败血型牛巴氏杆菌病这种类型牛巴氏杆菌病会通过血液对牛犊体内组织造成损害,患病初期病牛会出现高达41℃的体温,之后症状会越发严重,反刍功能严重下降,粪便变成粥状,之后会慢慢变为混杂着肠黏膜的恶臭纯液体,还伴有血液。

大部分病牛还会出现腹痛症状、鼻孔甚至会流出血液,在其尿液中也会含有血液。

1.2.2肺炎型牛巴氏杆菌病肺炎型牛巴氏杆菌病是因为病菌进入了牛犊肺部器官,因此病牛会出现干咳、疼痛、鼻涕带血、分泌物透明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出现呼吸急促、颈部僵硬的情况,最后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情况,即使张口也不能缓解呼吸障碍,对其口腔进行检查可以发现黏膜变色,对病牛尸体进行解剖可以发现,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胸腔积液的存在。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牛巴氏杆菌病又称作布鲁氏病,是一种动物传染病,由布鲁氏菌引起。

这种疾病主要流行在牛羊等反刍动物身上,也可传播给人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 临床症状观察牛巴氏杆菌病在牛羊身上主要引起泌乳减少、乳房肿胀疼痛、流泌物增多、产犊难产等症状。

患牛巴氏杆菌病的动物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热、抽搐、关节疼痛以及流产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测方法(1)布鲁氏菌分离培养:通过从可疑病例的血液、尿液或其他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布鲁氏菌,可以确诊牛巴氏杆菌病。

(2)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血液中的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包括补体结合试验、不溶血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3)PCR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的DNA片段,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

1. 动物隔离与治疗发现患有牛巴氏杆菌病的动物需要立即与其他动物隔离,避免病菌传播。

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四环素类、链霉素类等。

2. 疫苗接种可对动物实施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预防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常用的疫苗包括弱毒生活菌苗、灭活菌苗等。

3. 做好动物及环境卫生定期清洁牛羊圈、饮水设施等,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并定期检查动物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可疑病例,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

4. 定期检测牛巴氏杆菌病的定期监测对于控制和防止疫情的扩散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抗体检测或PCR检测等方法,对反刍动物进行定期筛查,如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隔离治疗。

5. 健康教育对养殖户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总结: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确认。

在防治方面,需要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治疗,接种疫苗,做好动物及环境卫生,定期检测和进行健康教育,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摘要: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于受到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具有极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容易引起高烧、急性肺炎以及内部器官出血等情况,具有发病频率高、传播速度快并伴随着死亡率高的特点。

牛巴氏杆菌病致病菌是一种牛呼吸道领域的常见病菌,在牛群抵抗力下降时极易受到此病菌的侵入,该病的发病率高,在牦牛养殖地区逐年上升,不仅危害当地的牦牛群体的健康,还造成了养殖产业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将对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文章在查阅牦牛巴氏杆菌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此病进行论述,介绍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以便有关人士参考并借鉴,希望对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给予有效帮助。

关键词:牦牛;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养殖业尤其在西藏地区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人民都会将牦牛养殖业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或者为副业收入。

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牛群的健康能够直接影响经济的收入,其中巴氏杆菌病所携带的同血型巴氏杆菌是具有威胁性的病毒,这种疾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时常呈现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的特点,此类病基本上爆发于每年的5~9月,主要由于这个阶段多潮湿下雨,多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引起牛体的抵抗力下降,这就给病毒提供了可趁之机。

牦牛巴氏杆菌病起初为小范围的出现,牛体患病常呈现出急性败血症、肺部炎症等症状,如若没有及时的发现以及预防,就会传染造成大规模的散发,进而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发病情况南木林县芒热乡江欧村某牧民共养殖牦牛200头,于2021年12月27日发现有3头牛出现食欲下降、呼吸困难、高烧、腹泻、流鼻涕、口水、一头牦牛流鼻血等甚至1头牛一病不起的现象,第二天多数牛出现这种现象。

饲养人员观察到异样时,马上将患病的牛进行隔离,并向有关医生求助。

在对牛舍进行消毒处理后,观察饲料的情况、发病特点以及高原地区环境因素等影响最终确诊为慢性型牛巴氏杆菌病为主的急性腹泻、呼吸道感染的综合性疾病。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源Brucella病,是由感染Brucella菌株引起的一种经济损失严重的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牛群,但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经济损失非常重要。

诊断牛巴氏杆菌病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症状和病史: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体温升高、乏力、食欲减退、流泪、关节肿胀、流产、睾丸肿胀等。

兽医师需要详细了解患牛的病史和观察临床症状,以便进行初步诊断。

2. 实验室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Brucella菌抗体检测、细菌培养和分离、PCR检测等。

Brucella菌抗体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血清学检测可以获得初步诊断结果。

细菌培养和分离是确认Brucella菌株感染的金标准,但需要专门培养基和实验室设备。

PCR检测可以针对Brucella菌株的DNA进行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3. 突触试验:牛巴氏杆菌病的突触试验是一种特殊的诊断方法,适用于疑似牛巴氏杆菌病患牛和疑似阳性患牛的确诊。

该试验通过给予受试牛口服溴酾钠和注射显微量的Brucella菌株,观察患牛的体温变化和病理变化,以确定是否感染牛巴氏杆菌。

针对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1. 加强管理: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把细菌排泄到环境中,其他牛只和人类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或者直接接触病牛而感染。

加强兽群管理非常重要,包括隔离病牛、定期清理和消毒环境、注意个人卫生等。

2. 疫苗接种:目前已经有一些牛巴氏杆菌病的疫苗可供使用。

疫苗接种可大大减轻疫病的发生率和病害程度。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并不能完全预防病害的发生,因此还需要结合其他预防措施。

3. 定期检测:定期对牛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牛巴氏杆菌病的传播。

4. 合理用药:对于感染牛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兽医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临床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探究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探究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探究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产品成为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西藏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动植物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因此多数西藏农户选择养殖牦牛,由于巴氏杆菌病的出现为牦牛的养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巴氏杆菌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牦牛一旦发病,如果不能及时救治和防范,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通过阐述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特点及临床症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几率,减少农户的经济损失。

关键字:牦牛;巴氏杆菌病;诊断和防治1.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特点1.流行范围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在3600米以上,以高原大陆性气候为主,这位巴氏杆菌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高寒和缺氧正是巴氏杆菌成长的适宜条件,因此高海拔地区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区域。

1.发病率与致死率该病症传播范围较广,在家畜中以牛的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数是在动物幼龄时期,如果牦牛抵抗力较弱,侵入的病菌会以最快速度通过淋巴结,组织作用,进入血液中,染病的牦牛会在一天之内死亡,如果牦牛的抵抗力较强,并且进入到体内的细菌并不多,病程可以有所延长,如果病原菌的有毒性较弱,牦牛的病变会只限于局部。

1.季节性特点该病在发病时一般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但是多雨季节、天气潮湿以及气候突然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较高,当牦牛的体温失调,抵抗力低的时候易发病。

1.传播方式该病症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损伤的皮肤感染。

染病的牲畜及其排泄物是该病症的主要传染源。

该病在家畜中和家禽中都有着很高的染病几率。

动物一旦患上其他疾病,其抵抗力下降,从而继发此病,同时,如果在饲养过程中管理不当,牦牛成长的环境过于潮湿、寒冷,就会导致该病菌的滋生,被病菌污染的饲料、空气、水等会可能造成外源性感染。

该病呈地方流行或散发,同种类动物之间可以互相感染,不同种动物之间也可能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1]。

1.牦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1.败血型牦牛出现败血型的情况相对不多,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温在41摄氏度左右,牦牛的精神状态不良,眼部结膜充血,不再进食,伴随着腹痛腹泻的情况,粪便中会出现粘液和血液,病发到死亡不到24小时。

牛巴氏杆菌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牛巴氏杆菌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牛巴氏杆菌病预防和治疗措施牛巴氏杆菌病是牛群中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做好牛巴氏杆菌病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牛群感染牛巴氏杆菌病后,对其进行及时诊治,能有效地挽救病牛的生命,同时能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因此,相关部门应在了解牛巴氏杆菌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并避免带病牛肉流入市场而影响肉类市场的稳定。

1 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与发病症状为了有效落实牛巴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相关人员必须对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发病症状有所了解,科学、合理地做好防治工作,避免牛巴氏杆菌病危害养殖户及社会大众的利益。

1.1 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

急性经过以高热、肺炎或急性胃肠炎、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呈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故称牛出血性败血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

当对牛饲养管理不到位时,如寒冷、潮湿、拥挤、疲劳运输、饲料突变和营养缺乏等,牛机体抵抗力降低,多杀性巴氏杆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

病畜排泄物、分泌物中的病菌,会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并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也可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感染。

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牛群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1.2 牛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牛巴氏杆菌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3种。

1.2.1 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在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不振,反刍停止。

病牛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黏液或血液,具恶臭。

另外,病牛内脏器官出血,浆膜、黏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

1.2.2 浮肿型。

病牛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至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牛巴氏杆菌病是由牛巴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症状多样化,且易于被其他疾病所混淆,因此其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关节疼痛、头痛和肌肉疼痛等。

暴露在感染牲畜的环境中,例如在接触流产牛群时容易感染牛巴氏杆菌。

且职业病人群和养殖业从业者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诊断牛巴氏杆菌病可以通过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学检测等多种方法。

临床症状是诊断牛巴氏杆菌病的重要线索。

一旦发现有相关症状,需要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和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对于那些接触了流产牛和其他患有牛巴氏杆菌的病畜的人群,应特别注意观察。

血清学检测是诊断牛巴氏杆菌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包括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牛巴氏杆菌。

细菌学检测是确诊牛巴氏杆菌病的“金标准”。

包括从病人淋巴结、脾脏、骨髓、尿液和其他患处采集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然后通过形态学和生化试验来鉴定牛巴氏杆菌。

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非常重要,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家养牛、羊和猪等动物的管理,控制病畜的传播风险。

包括做好动物屠宰和饲养场的卫生清洁工作,加强动物的免疫和检疫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畜。

加强流感牛的病情监测和防控。

对出现流感症状的牛群,应立即隔离患牛,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验,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源。

加强对相关职业人群的防护措施。

在与可能感染牛巴氏杆菌的牲畜接触时,职业人群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以防止直接接触感染源。

宣传教育和健康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要。

通过开展牛巴氏杆菌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和从业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有助于减少感染和传播风险。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工作。

通过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学检测等多种方法,可以准确诊断牛巴氏杆菌病。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
畜 牧 与饲 料 科 学
A n i ma l Hu s b a n d r y nd a F e e d S c i e n c e
2 0 1 4, 3 5 ( 1 0) : 9 1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
马景梅
( 青 海 省 共 和县 恰 卜 恰镇兽医站 , 青海 共和 8 1 3 0 0 0 )
与可疑病畜 , 妥善处 理尸体和排泄物 , 及时转移草 场 , 开展紧急预 防注射 , 对健康牦牛注射 牛出血性败血 症
氢氧化铝灭活 苗 . 肌肉或皮下注射 , 免 疫 期 为 9个 月 。 并 定 期 对 圈舍 用 强 力 消 毒 灵 或 兽 用 5 0 %来 苏 水 进 行 消毒 。 迅速控制和扑灭该病 。 5 . 2 药 物 治 疗
延 伸 至耳 根 和胸 前 。 病初腹痛便秘 , 而后拉稀 , 排 出恶 臭气 味液状 粪便 , 粪便 内含有 黏液及 血液 , 拉 稀 后 体 温 随之 下 降 , 但 很 快 就 会 因 窒息 而 死 亡 。
3 病 理 变 化
原为多杀性 巴氏杆菌 。 健康牦 牛大多通 过被病 畜的分
化 等 可作 出 初 步诊 断 。确 诊 有赖 于 实验 室诊 断 。采 取
1 . 1 病 例 1 青 海 省 共 和 县 恰 卜恰 镇 上 沟 后 村 二 社

牧 户家共 饲养 3 8头牦 牛 . 从2 0 1 3 年 1 0月 1 3日开
病 死牛 的肿大 的淋 巴结以及血液 、 肝、 肺、 脾等病料 分
牦 牛 巴 氏杆 菌 病 ( 即 牛 出血 性 败 血 症 , 简 称 牛 出 败) 是牦 牛 的一种 急性热 性全 身感 染性 传染 病 , 其 病
背, 肌 肉震颤 ; 鼻镜干裂 , 口流白沫 , 流涎 , 鼻 流脓 性黏 稠 液体 , 舌 伸 出牙 齿外 并气 喘 ; 两 眼流 泪 , 眼 结膜 赤 红、 发炎 ; 颌 下咽喉充血 、 肿胀 、 坚硬且发热 , 有的肿胀

浅谈牦牛源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浅谈牦牛源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浅谈牦牛源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

牦牛源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于牦牛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溶血性巴氏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发病特点是经常是零星散发,但具有高致死率,一旦发病不但造成牦牛的大量死亡,还会二次污染草场和水源。

疫情的爆发通常伴随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例如兽医管理方面不严格、免疫方面不成功、饲养管理不合理、综合防治措施不到位等等。

本文就牦牛源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方面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1.流行范围广,海拔高本病主要发生在牦牛饲养集中的高寒缺氧地区,其中部分地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疫情发生,已经成为主要的自然疫源地。

2.发病率低,致死率高发病牦牛大多表现急性经过,通常是还未来得及采取治疗牛已死亡,因此此病致死率較高。

3.疫病流行的季节性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气候聚变、潮湿多雨时为多发,一般都是呈散发性,夏、秋季多发。

4.牦牛牛出败疫病多为成年牦牛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

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

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

二、牦牛源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对策1.症状此病感染后潜伏期2-5天。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分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

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病程一般为12-36小时。

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疾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疾病特征及防治措施

临症资料202310263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疾病特征及防治措施拉巴次仁(西藏拉萨市畜牧兽医总站<市疫控中心>,西藏拉萨 850000)摘要: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其病原菌为巴氏杆菌,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病死率,是造成牦牛养殖减产的主要疾病。

随着高原牧区牦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

对于养殖人员来说,一方面要了解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表现,以便于在发病初期能够准确识别,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巴氏杆菌病在牛群中的扩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定期消毒、及时清理粪污、做好免疫接种等工作,预防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在防治结合的基础上,让高原牧区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疫苗接种;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3)10-0049-03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牦牛肉营养丰富,牦牛的奶、毛、皮、角等均有经济价值。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产业升级背景下,高原牧区的许多牧民相继加入牦牛养殖中,呈现出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趋势。

在牦牛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控尤为关键,是决定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巴氏杆菌病这类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如果防控不及时很有可能造成牦牛的大面积染病,严重时还会对地区的牦牛养殖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基于此,必须要熟悉牦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然后有的放矢的采取预防与治疗措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在提升养殖效益的同时促进高原牧区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临床症状牦牛感染巴氏杆菌病后,根据年龄、品种、病原菌侵袭位置以及机体免疫水平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有明显的差异。

总结来说大致分为以下4种类型.1.1 败血型病牛发病以后体温异常升高,最高可到42℃,并且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表现,脉搏100~110次/min。

精神颓废,食欲减退,口鼻流涎,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口部出现大量白色泡沫。

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摘要: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多样、致死率高、对牦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旨在概述巴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以及详细探讨其防治方法。

临床观察发现,巴氏杆菌病可分为水肿类、肺炎类和败血类症状。

在预防方面,规范养殖、病牛隔离和药物防治是关键措施。

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和辅助性药物的应用为有效手段。

关键词:西藏牦牛;巴氏杆菌;预防;治疗引言:牦牛在西藏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牦牛养殖业是当地牧民生活的重要支柱。

然而,巴氏杆菌病以其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而闻名,为西藏牦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态风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牦牛养殖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科学有效的巴氏杆菌病防治方法,以确保牦牛养殖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1 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概述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其由巴氏杆菌引起。

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其不产生芽孢且不具有运动能力。

当牦牛受到这种病原菌的侵袭,其表现出的症状随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在较轻的慢性感染中,牦牛可能会遭受局部化脓、萎缩性鼻炎和关节炎等疾病。

一旦发生急性感染,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可能会迅速发作,导致其在短时间内死亡[1]。

特殊的高原气候使得西藏的牦牛更容易受到攻击,冷而干燥的气候以及高海拔的生活条件,可能会对牦牛的免疫系统产生压力,使其更容易感染。

同时,养殖环境对疾病的流行起关键影响。

若牦牛所处环境潮湿、通风不良、拥挤或卫生条件差,则为巴氏杆菌提供了繁衍和传播的有利条件。

此外,不稳定的饮食或营养不足也可能影响牦牛的健康和抵抗力。

2 临床观察2.1 水肿类症状水肿通常为牦牛巴氏杆菌病感染初期较为明显的症状,且多数出现为全身性的水肿。

牦牛巴氏杆菌病水肿的特点是局部皮肤的浮肿和皮下组织的积液,其中,咽喉部以及颈部的水肿尤为明显[2]。

若不加以观察和治疗,此类部位的皮下组织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恶性水肿,对于牦牛的呼吸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可导致牦牛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

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思路

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思路

2023年第01期西藏是世界范围内牦牛养殖数量较多的区域,牦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病,会引发一系列牛病,感染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内脏出现坏死(出血性),传染性强。

感染后病菌会分布到病牛的各器官,经呼吸通、消化道、排泄物等传播。

诱发巴氏杆菌病的原因较多,如通风不佳,低温等。

近些年,动物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有效控制了牛巴氏杆菌病。

但仍有一些落后地区,因养殖户缺乏防疫意识,未充分认知该病的危害,使该病在局部范围仍有暴发。

所以做好防治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讲解很重要,有利于疫情防控。

1流行特点巴氏杆菌是引起牛出败病的致病菌,对哺乳动物有极强致病性。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我区好发于春、夏交接的季节。

这个时间段的天气潮湿、变化多,如果圈舍未做好通风工作,极易发生该病。

巴氏杆菌病传播速度非常快,且死亡率居高不下,有散发的特点。

牛初期感染后查不到病原,当长时间运输或环境改变、环境潮湿等情况,造成牛的抵抗力不断下降时非常容易感染该病,病菌进入血液系统内,在体内造成感染,并大量繁殖病菌。

该病传播途径多,如皮肤接触、呼吸道等均可能感染。

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不只危害牦牛的正常生存,还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牦牛以隐性感染为主,孕牛感染多出现流产或产死胎,所以如何对西藏区域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非常关键。

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给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2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现状专业部门对我县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巴氏杆菌是该病的病原体,感染初期患病牦牛表现慢性特征,即机体局部化脓或有关节炎。

若急性发病,牦牛有出血性败血症变化,继而动物会在一定时间内死亡。

巴氏杆菌病的潜伏期较长,多数在查出传染源之前感染。

环境卫生不佳也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出现与养殖环境有直接关系,牦牛在比较潮湿且通风不畅的环境中生存,增加患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原因是自身的抵抗力逐步降低,容易引牦牛发病。

牦牛体内摄入的营养不够,或饲料的突然改变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也会引起感染。

牛巴氏杆菌病诊断及防控措施

牛巴氏杆菌病诊断及防控措施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106 ·2021.020 引言牛巴氏杆菌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点,我国将该类传染性疾病划归为二类动物疫病。

巴氏杆菌侵染动物机体后,能引发多种动物出现典型的败血症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

近年牛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该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

病情一旦在养殖场中传播流行,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牛群,造成严重的致死率,威胁牛群健康生长发育。

因此要求养殖场和基层地区的兽医队伍加强该类疾病的调查,掌握辖区范围内巴氏杆菌病的发生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导养殖户加强防控,尤其是在进入发病高峰期前,提前采取措施预防,避免发生疫情造成经济损失。

1 发病经过2019年6月13日某乡镇某乡镇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的牛群中,突然出现一种发病情况,发病过程较短,造成严重的死亡。

出现发病情况后,养殖户将患病牛单独隔离,并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及时清理圈舍中的各种污染物。

通过与养殖户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发现该养殖场虽然制定了比较科学的免疫程序,但是养殖户并没有严格执行。

对常见的动物疫病抗体进行监测,发现大多数疫病抗体不达标,疫苗接种程序不合理。

养殖场卫生环境较差,粪便堆积严重,有毒有害气体积累。

由于养殖场养殖密度较大,不同年龄的牛相互接触很容易加重疫情传播蔓延。

2 流行特点牛巴氏杆菌病呈现世界性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养殖主产区广泛发生流行。

牛巴氏杆菌病发生流行通常是由指定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肺部出现严重病变,急性胃肠炎,脏器器官出现广泛充血出血,具有很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致死率高达80%以上,部分疫病高发地区的致死率高达90%以上。

牛巴氏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受季节控制,该类疾病发生流行通常和牛群的身体抵抗能力有作者简介:孔令峰(1977-),男,山东菏泽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工作。

高原牦牛巴氏杆菌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高原牦牛巴氏杆菌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高原牦牛巴氏杆菌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摘要:牦牛作为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通常被称为“高原之舟”,因此成为了高原地区饲养的主要家畜种类之一。

由于牦牛长期生长在高原地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般采用原生态的养殖方式,因而在饲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病害问题,巴氏杆菌病作为一种常见于牛群中的传染性疾病,对牦牛亦会产生较大的死亡威胁,进而造成牛群内部的群体性感染和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以西藏阿里地区为例,探讨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及其防控措施。

笔者首先对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发生的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对该区域的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些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防控引言巴氏杆菌病,又称为“出血性败血病”,是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畜禽中的急性传染病。

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害种类,常见于牛群当中,故对于高原地区的牦牛来说,一旦感染后,由于病毒传播速度快,发病急,往往导致大面积感染进而导致死亡。

如果采取有效及时的防控措施,不仅能够帮助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更能够给高原地区的畜牧饲养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做好高原地区的巴氏杆菌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一、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流行特点——以阿里地区为例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区面积约34.5万余平方公里,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地区。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极”、“生命之禁区”。

阿里地区由于海拔高,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常年寒冷干燥,昼夜温差极大。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球状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无法运动,不会形成芽胞,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阳光直射和高温会使其很快死亡。

因此,在阿里地区这种自然环境下,巴氏杆菌具有相对较强的抵抗能力,存活时间至少能达到2~3天,加之高原地区气候多变,牦牛因换季导致的自身抵抗力下降时,导致感染了巴氏杆菌发病后大面积地进行传播。

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急性、败血性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

病牛表现为全身多脏器出血,死亡率较高,对肉牛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 病原学特点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外观呈两端钝圆的小杆状,大小为0.5~2.5 μm×0.2~0.4 μm。

按照该细菌的荚膜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A、B、C、D、E 5 个类型,其中感染牛的主要为B 型和E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表现主要为败血症,A 型和F 型巴氏杆菌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病变;按照菌落的荧光反应可将其分为Fg 型、Fo 型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细菌可在特定情况下相互转换。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进行体外培养时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无法在普通肉汤、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生长,当培养基中添加血液、血清时该细菌生长良好,培养24 h 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该细菌对于环境的抵抗能力交叉,60℃下能存活20 min,70 ℃下仅能存货5~10 min;粪便或血液中的细菌能够存活10d,但如果被阳光折射或遇到高温条件会马上死亡;在生产实践中常使用5%的石碳酸、10%的漂白粉或0.5%~1%氢氧化钠对环境进行消毒,以减少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2 流行特点2.1 易感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除了能够感染牛之外,对猪、鸡、鸭、兔等动物也有感染性,但马、驴、驴、犬等动物不易感染,人通常不感染或感染后危害较轻微。

家畜中最易感的是牛,任何品种、年龄的牛均可发病,其中3 周岁以内的牛发病率较高,犊牛感染后常为急性经过,治疗不及时容易死亡。

2.2 传播途径病牛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均存在大量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对环境、饮水、饲料或生产用具造成污染,健康牛被细菌污染的环境后经消化道发生感染。

病牛也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的方式将病毒以飞沫的形式排出,健康牛可经呼吸道造成感染。

此外,吸血昆虫叮咬过发病牛后再次叮咬健康牛只也可能造成本病的发生。

高海拔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高海拔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高海拔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高海拔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高原地区的牦牛。

该病在高海拔地区较为常见,与气候、环境和人畜饲养方式有关。

以下将介绍高海拔
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诊断方法:
1. 临床症状:高海拔地区的牦牛巴氏杆菌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乏力、食欲不振等。

2. 实验室检查:
a. 细菌培养:从患牦牛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可以检测出巴
氏杆菌的存在。

b. 血液检测:通过血液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

3. 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胸部X光检查,观察肺部情况,了解病变范围和程度。

二、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为氨苄西林或克拉霉素,其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2. 对症支持治疗:
a. 对发热患牦牛进行退热治疗,可以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退热等方法。

b.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牦牛免疫力,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补液、维持水盐平衡
等。

3. 防控措施:
a. 牧民应加强牦牛的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和环境的清洁卫生。

b. 对于患有巴氏杆菌病的牦牛,应及时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健康牦牛。

总结:高海拔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牛病,对于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方面,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措施,同时
也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和加强防控措施。

预防工作也需要加强,通过改善饲养管理等措施,降低巴氏杆菌的感染率。

高海拔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高海拔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高海拔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高海拔地区的牦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

牦牛巴氏杆菌病对养殖牦牛造成严重威胁,对畜牧业产生重大经济影响。

以下是该疾病的诊治方法。

一、病因及病原学牦牛巴氏杆菌病主要由巴氏杆菌感染引起,巴氏杆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可导致牦牛体内多种严重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感染、牵引器官受侵犯和全身性感染等。

巴氏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同时也可通过传播食物、水源等途径感染。

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环境使该病的流行更为严重。

二、临床症状牦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可因不同区域、不同牲畜种群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该病的早期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厌食、乏力、体重下降和鼻分泌物增加等。

随着病情加重,牦牛出现哮喘、咳嗽、喘鸣和肺部感染等症状。

病情发展到晚期,牦牛可能出现全身性感染症状,如贫血、体征衰竭和心脏功能异常等。

三、诊断方法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

临床症状的观察可以提供初步的诊断信息,但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认。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痰液培养、血液培养、鼻泌液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查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检测到巴氏杆菌的存在,并确定是否感染。

四、治疗方法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来抑制巴氏杆菌的生长和繁殖,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庆大霉素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养殖管理、提高环境卫生、加强防疫接种和提高养殖牦牛的免疫力等。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进行牦牛的健康检查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

五、防控措施为了防止牦牛巴氏杆菌病在高海拔地区的传播,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的建议:1. 提高牦牛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保持牛舍清洁干燥。

2. 定期给牦牛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即时处理。

3. 加强牛群的免疫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尤其是在疫情高发季节。

4. 控制牛群的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减少传染机会。

5. 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提供优质的饲料和饮用水。

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高原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 | 兽医临床科学100 ·2019.200 引言在高原地区由于草丛旺盛,适合发展畜牧业促进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牦牛作为一种生存能力极强的生物,成为高原畜牧业中的一个主要养殖物种。

牦牛养殖在高原牧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推力,对于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随着国家政策往西部及贫困地区的倾斜,对于高原牦牛养殖有更大的扶持力度,使高原地区牦牛养殖有突飞猛进的增长,这为当地居民的创收带来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牦牛养殖中,牦牛的生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牧民收入的增加。

在所有因素中,巴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对牦牛有较大的威胁,严重的可能会造成牦牛的死亡,严重降低经济效益。

对于防范巴氏杆菌病非常具有研究意义。

文中全方面对于巴氏杆菌病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能为高原牧区的牦牛养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概述首先需对巴氏杆菌病有概念上的认识。

巴氏杆菌病具有2个特点,其一是具有传染性,其二是败血细菌,即造成牦牛出现败血症状。

该病菌会使牦牛的组织器官产生炎症,同时会伴随出血现象,这是该疾病的主要特征。

牦牛患有该疾病的季节不是非常固定,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该疾病的感染,但是相对初春和晚秋患病概率会大一些。

同时初生牦牛以及年纪较小牦牛是感染该病菌的主要对象,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种年龄段的群体的免疫力较差,自身抵抗巴氏杆菌病侵入的能力不强,被入侵感染巴氏杆菌病。

2 临床症状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3方面:水肿类型、败血类型、肺炎类型。

2.1 水肿类型水肿性巴氏杆菌病。

水肿现象通常会表现在牦牛全身范围内,即为全身性水肿。

也有可能会出现部分性水肿,牦牛喉咙部位、胸部及颈部出现肿胀的概率较大,同时3部位皮下组织还有可能会出现恶性的肿胀。

在特殊状况下,牦牛甚至还会出现舌头水肿,即牦牛舌头的某个区域出现肿胀现象。

通常出现水肿性巴氏杆菌病时,牦牛皮肤上会出现一些黏膜,并且其呼吸也会加重,这时牧民要引起重视,因为该发病时间可能会持续12~36 h ,如果没有及时救治,牦牛很有可能直接死亡[1]。

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牛类养殖业的传染病,具有散发性、迅速传播和致病因素复杂等特点。

本文通过对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病因、发病症状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有效方法。

其中包括优化养殖管理,提高畜舍卫生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测和隔离疫区牛群,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和疫苗接种等措施。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症状;特点;诊断;防治1.发病症状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动物传染病,这种疾病可以是原发性感染,也可以是其他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引起的二次感染,传染性很强,危害也很大。

当牛群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多数牛都会出现突发性高热,还会出现声音变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牛巴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发病的牛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差,体温突然升高,呼吸困难,采食和哺乳能力降低,由于发病的速度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其临床表现也有自身的特点。

例如,败血症:该病的牛突然出现高烧,体温升高至41-42摄氏度,多数同时伴有心跳加快,精神萎靡,姿态异常,食欲减退,反刍不动,拉肚子,腹部疼痛,大便柔软,带有血丝,常在发病原因不明之前死去。

水肿型:该型的病群,除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不进食、不反刍等症状之外,还可表现为头颈、咽喉炎症性水肿,且水肿还可扩散至胸口等部位,病牛极易出现气短,最终导致窒息而死。

肺气肿:病牛体温显著上升,以纤维性胸膜肺炎为主,伴有粘液脓性鼻液,咳嗽疼痛,气短,病情持续时间较长。

2.流行特点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其具有散发流行性、发病迅速、播渠道广泛、致病因素复杂等流行特点:散发流行性: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呈现散发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牛群之间的发病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异。

天然放牧的形式养殖牦牛,牛的集群性较大,也呈地方性流行。

由于换季温差显著,因此在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控
马景梅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兽医站,青海共和813000)
摘要:牦牛巴氏杆菌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一旦治疗不及时,即可给养殖者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主要对如何有效防控牦牛巴氏杆菌病作一介绍,以期为兽医同仁及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巴氏杆菌病;防控;牦牛
中图分类号:S858.232.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4)10-0091-01
牦牛巴氏杆菌病(即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是牦牛的一种急性热性全身感染性传染病,其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健康牦牛大多通过被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所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

该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患病牦牛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1~42℃,并引起颌下及喉部肿胀发炎,有时出现急性肺炎、胃肠炎和内脏广泛出血,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该病传播较快,传播途径多,一旦抢救不及时,即可给牦牛养殖业带来较大危害。

牦牛巴氏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季和冬季气候剧变为该病的高发季,母牛及2岁左右牛较多发病。

为控制该病的发生,保证牦牛养殖健康发展,笔者对发生在青海省共和县的典型病例及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防控措施等进行介绍,仅供同行参考。

1典型病例
1.1病例1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上沟后村二社一牧户家共饲养38头牦牛,从2013年10月13日开始,2d内先后有9头牦牛发生该病,死亡3头。

病牛主要表现为呼吸极度困难,流涎,体温升高,舌伸出牙齿外,咽喉及颈部水肿,下颌间隙肿胀,患病牦牛病程短,1~2d突然窒息死亡。

死亡的3头牦牛中有1头为怀孕母牛,2头为2周岁牦牛,死亡率为7.89%,另外,有6头发病牦牛经过及时治疗,于1周后全部治愈,治愈率66.67%。

1.2病例2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索尔加村某牧民共饲养牦牛89头,2013年11月8日早上放牧时畜主发现有4头牦牛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反刍停止,口流白沫,且流泪,于次日相继死亡。

另有11头牦牛出现类似症状,精神沉郁,体温很高,食欲减退。

发病的牦牛以2周岁的牛较多。

2临床症状
发病牦牛体温高达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部分牦牛停止采食),大量饮水,呆立不动,呼吸急促,咳嗽,卧地不起;有的牦牛行走摇晃不稳,低头弓背,肌肉震颤;鼻镜干裂,口流白沫,流涎,鼻流脓性黏稠液体,舌伸出牙齿外并气喘;两眼流泪,眼结膜赤红、发炎;颌下咽喉充血、肿胀、坚硬且发热,有的肿胀延伸至耳根和胸前。

病初腹痛便秘,而后拉稀,排出恶臭气味液状粪便,粪便内含有黏液及血液,拉稀后体温随之下降,但很快就会因窒息而死亡。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牦牛进行剖检,切开病死牦牛咽喉皮下水肿部位时会流出浆液性或黄色透明的液体,气管内有大量带血的泡沫状液体;胸腔黏膜潮红并有大量恶臭浆液性渗出液,腹腔有大量淡黄色积液;肝脏、肺脏肿胀、变硬,有出血点;大肠、小肠出血明显,呈紫色,有的发生坏死;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

采取病死牛的肿大的淋巴结以及血液、肝、肺、脾等病料分别涂片,分别用革兰氏染色法和美蓝染色法染色,镜检,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涂片镜检可见很多呈革兰氏阴性的杆菌,经美蓝染色法染色的涂片中均可见两极浓染的短杆菌。

5防治
5.1加强饲养管理疫病发生后,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以增强畜体的抵抗力。

应立即隔离病畜与可疑病畜,妥善处理尸体和排泄物,及时转移草场,开展紧急预防注射,对健康牦牛注射牛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灭活苗,肌肉或皮下注射,免疫期为9个月。

并定期对圈舍用强力消毒灵或兽用50%来苏水进行消毒,迅速控制和扑灭该病。

5.2药物治疗
①肌肉注射400万IU的青霉素(或400万IU的链霉素)和规格为10mL∶3g的安乃近注射液4~5支,每日2次,至体温下降为止。

②用三效热毒(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黄芪多糖注射液)肌肉注射,另一侧肌肉注射规格为10mL∶3g的安乃近注射液4~5支,同时灌服双黄连口服液50mL,2次/d,连用3~5d。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马景梅(1972—),女,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禽疫病防治工作。

③将20%的磺胺嘧啶钠100~150mL、40%乌洛托品40~80mL加入500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次/d,连用3~5d,双黄连口服液灌服即可。

6小结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该病的发生与营养不良、缺乏微量元素等有关,同时也与季节、天气异常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多呈地方流行必性。

在饲养过程中,应避免和防止该病疫情的发生,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卫生,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要增强牦牛机体抵抗力。

以预防为主,每年要定期注射牛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灭活苗,对病畜实行严格隔离控制,病死畜尸体要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

在农牧区,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入认识并掌握畜疫防治知识,了解传染病的危害,要提高农牧民的防疫意识,发现疫病及时治疗,尽量减少农牧民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2]
[3]
[4]
许庆阳,马大山.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3):142.
腾井华,窦同喜,吕晓磊,等.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189-190.
陈品安,汪义金.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110-111.
王元信,刘万青,方正.羊巴氏杆菌病与羊肠毒血症及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6):115-116.
(责任编辑:钱英红)
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哈斯巴格那,花尔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人民政府,内蒙古包头014012)
摘要:牛羊细菌性传染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很大,常给养殖场(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主要对牛巴氏杆菌、坏死杆菌病、羊猝狙、羊传染性胸膜肺炎4种常见的牛羊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以期为兽医同仁及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羊;常见传染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65;S858.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4)10-0092-02
牛巴氏杆菌病、坏死杆菌病、羊猝狙、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比较常见的牛羊细菌性传染病,不仅能造成牛羊的大批死亡,而且给养殖场(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以下将从病原、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方法等方面分别对上述4种疫病作一介绍。

1牛巴氏杆菌病
该病起病急,多有发热症状,属于急性传染病,常于夏秋季节发生,可呈散发流行。

传播途径以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为主,该病也可通过蚊虫叮咬及外伤传播。

1.1病原该病的主要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形态较小,呈革兰氏染色阴性,美蓝染色可见细菌的两端颜色深而中间颜色浅,故常常被称之为“两极性细菌”。

其主要的寄生宿主是健康牛,饲养环境差、气候恶劣、着凉、疲劳、进食不足及长途运载等都会使牛的抵抗力下降,造成了细菌的繁殖剧增,进而导致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1.2临床症状一般潜伏期在2~5d内。

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败血症型、水肿型及肺炎型。

1.2.1败血症型:该型病畜发高烧,病初体温即可达到41~42℃,精神状态不佳,反刍消失,心跳加速,肌颤,眼结膜充血,鼻内可见脓性分泌物,甚至可出现鼻内出血。

病畜往往伴有黏液便、血便,甚至伴有血尿。

该型起病急,预后不良,病畜常常在1d内死亡。

1.2.2水肿型:水肿首先出现在牛的前胸及头部,再蔓延至下腹。

水肿的部位往往开始坚硬且发热、有疼痛感,继而肿胀处的温度逐渐降低,疼痛明显减轻。

舌头肿胀明显,流口水,重者呼吸困难,甚至可导致窒息,常在2~3d内死亡。

1.2.3肺炎型:该型是最多见的类型,病牛病初表现为发热、呼吸增快,之后逐渐显露出肺炎的体征,出现咳嗽,且咳嗽时因疼痛而痛苦,呼吸费力,鼻内出现浆液性的鼻涕,有时可含血丝,进而转化为脓涕。

叩诊发现病牛胸部有叩痛,听诊可闻及水泡音等。

幼崽可出现下痢,粪便常常带血。

一般在7d内可恢复或转为慢性型。

1.3病变败血型病牛呈现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黏膜有点状出血。

肺炎型病牛的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又称其为大理石样变性,胸腔内液体包含
收稿日期:2014-09-03
作者简介:哈斯巴格那(1974—),男,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
畜禽疫病防控工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